一篇好文(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46:48
以下文章要是没看过的话希望能耐心看完!!!





揭露的权利和内省的义务
  ——反腐作家陆天明访谈
  本刊记者 郭宇宽 发自北京
  《大雪无痕》:一个
  充满困难的世界
  《南风窗》:前国土资源部部长、黑龙江省省长田凤山被双规以后,最近有报道说,你早在创作电视剧《大雪无痕》时就已了解内幕,是这样的吗?
  陆:当时我为了创作到哈尔滨采访,见到了“反腐英模”于新华,她的事迹给我很大震撼。当她谈到案情揭露遇到很大阻力时,说了一句“田凤山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据我了解,当时于新华自己也只是侧面知道一些传闻。你想她只是一个商场的副经理,省长搞腐败,她能知道多少?
  《南风窗》:有人质疑,既然你听到传闻,为什么不深入调查?对这样的要求,你怎么看?
  陆:我是一个电视台的编剧,不是纪委书记,连记者也不是,我没有调查权。要说传闻,那就多了,出租车司机没准都知道,可知道也没用,《焦点访谈》也采访过于新华,他们也做不了什么。毕竟这是中国的国情呀,没有上面的批示,你能随便调查一个还在位的省级领导干部吗?中央不定性,你能乱说吗?
  何况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让这部戏能出来,和观众见面。我在外面搞采访,是为了创作不是为了抓新闻。当时情况非常复杂,连国家办案人员都是偷偷摸摸的。如果我听到一点风声就去调查一个省长,一种可能是黑龙江方面一个电话打到中宣部,这戏就拍不成了,另一种可能……说不定让我们出一场车祸,死得不明不白……这种事在别的地方也不是没发生过。
  《南风窗》:可是让很多人费解的是,在这部戏出来以后,你在各种场合都反复说这部戏没有影射现实,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陆:首先作为一个作家,我有虚构的权利。我的作品就算让人坐立不安,如果我坚持说自己没有影射,他们也拿我没办法,所以,我感觉,中国作家现在的创作环境比几十年前宽松多了。而且这也是一种策略,保证这部戏最终能和观众见面,其中充满各种困难。我面临的考验就是这部政治题材的电视剧能不能顺利拍摄,拍摄了能不能顺利播出,当时真是走钢丝。创作者是非常脆弱的,一个电话就能让这件事泡汤。有的话现在总算可以说了,拍戏的时候于新华联系我,说要到剧组来看看,我婉拒了,后来又找导演说想给这部剧投资,我硬着心肠不接受,决不让这部剧和“反腐英模”发生任何关系,为什么?第一是为了保护这部剧,不要让人找到枪毙它的借口;第二其实是为了保护于新华,这个女人我非常佩服,被砍了四刀,还不服,坚持到北京去告状,换了我恐怕也做不到。她被砍的案子直到现在都还没破,当时环境对她更加凶险,所以我无论如何不能再让她牵连进来。
  《南风窗》:能不能这么理解,当时因为种种原因,不敢承认影射?
  陆:我承认,我这部戏是为现实写的,是因为我感受到我们的社会存在着问题,我用我的小说和电视剧来警醒世人。在我这部戏里有现实的东西,但毕竟不同于新闻报告,比如我现在可以承认,电视剧里那个廖红宇就是以于新华为原型;我写的周副市长是以当地落马的朱胜文为原型,还有一个基本没有露面的顾副书记算是有一点田凤山的影子吧,其他大多数都是我的想像。
  后来央视播出以后,这部剧在黑龙江反复播了很多遍,影响很大,哈尔滨老百姓都知道说的是谁,我是否承认影射,已经不重要了。
  虚构:在国情与良知之内
  《南风窗》:那你一定是在对哈尔滨的政治内幕非常了解的情况下,才把这部剧写得如此惟妙惟肖?
  陆:鲁迅曾说,写小偷不见得自己要当小偷,主要是靠平时积累,这方面我还有一点天赋吧。我写《省委书记》这样的小说,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我连支部书记都没当过,可是我有丰富的单位生活经历,下乡的时候我还在农场劳动过十几年。我的小说有人读了以后说,你写的故事和我们这里发生的太像了,其实我从来没有去过他们那里,也不知道他们那里发生了什么,但我明白中国的文化特色下和体制结构下,其实从一个省部级机关到一个科室,大多数问题是有共性的,可以举一反三,总的来说我是编故事的,可我不是瞎编。
  《南风窗》:我发现你的作品一般有这样一个矛盾体:黑暗的现实和光明的结局,对此,你怎么看?
  陆:我的立场是我的作品既要揭示问题,又不能让人绝望,我的作品算不上光明也算不上黑暗,比如在《大雪无痕》里,案子算是破了,反腐取得阶段性成果,周密被判处死刑,并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但他没有要求上诉,也一直没有供出“那个人”的名字。如果政府真是下决心反腐的,“那个人”总能被揪出来;如果政府不是动真格的反腐,他交待出谁来也没用。这其实是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来思考,廖红宇们总算没有白白做出牺牲,但是下一步呢?
  《南风窗》:在你的作品中,最后伸张正义的总是一个领导或一个书记,这其实是和法制精神相违背的,你意识到了吗?
  陆:作为创作者我也为此感到苦恼,如果说我都没有意识到“人治”不对,那是低估了我的智力。但我写的是现实题材,而且是中国的现实题材,不是美国,我不能回避中国的现实,中国的大案子往往就得由更高一级的领导书记下决心才能解决,这是中国的国情,如果我不这么写才是真不负责任,而我的任务就是把问题展现出来,这些问题不仅是我作品的缺憾,更是中国现实的缺憾,希望大家一起来思考怎么解决。
  反腐剧:看不见的透明极限
  《南风窗》:现在反腐剧越来越多,但是有些雷同,影响也不像过去——一部戏就能万人空巷。你也已经写了《省委书记》,总不能再往上面写吧?能不能说反腐文学已经到头了?
  陆:应该讲反腐文学要突破是越来越难了,眼下的创作缺乏再进一步的思想资源,陷入了一个套路:你看差不多每一部戏一开始都是一个大案子或者大事故,再围绕案子或事故揭出黑幕,最后惩恶扬善,这样迟早大家会厌倦的。
  《南风窗》:那你认为目前的突破口何在?
  陆:需要对腐败作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单纯抓个案,揭黑幕。腐败还有更深层复杂的社会原因,比如我们的民族性,我们在目前的作品中看到有好人,有坏人,但看不出像朱胜文、田凤山这样的农家孩子,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将他们推向腐败。另外,比如于新华这样一个坚持真理有强烈正义感的人,我当时接触她的时候,她在单位日子很不好过,不仅她的上级要整她,包括她周围的人,这是一个让人很痛苦的现实。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都痛恨腐败,可是当一个单位的腐败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时候,大家都是默不作声,因小利而忘大义。有句老话说,什么样的民众产生什么样的政府,我期待在这些方面有更加深刻的作品出现,我自己也会为此努力。
  《南风窗》:有一种观点,请你别介意,认为目前的反腐作品是投机作品,八面玲珑,见风使舵。既迎合了老百姓的好奇心又迎合了主旋律,你怎么看?
  陆:别的作品我不好评价,我的几部戏我很清楚,如果说一点妥协没有,那也不诚实。有人看我现在书畅销觉得我在讨巧,他们不知道我的每一部戏出来有多艰难。一部《苍天在上》,可以不夸张地说是十上十下。现在说来都好笑,当时有一个领导坚持名字必须改,说“共产党领导下,呼唤苍天是什么意思?”,我是一遍遍申诉我的理由,要是为了讨好谁,早就通过了。这样一部戏为了能忠实原著,我几乎是脱了一层皮。还有《省委书记》这部戏,当时都找不到男主角,一个很有名的演员说:演省委书记不是找死么?肯定播不了,你要是改成县委书记我就演。其间种种困难挫折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
  《南风窗》:我拜读过你《木凸》、《泥日》等作品,文学性很强,看得出你下了很大的功夫,可是社会影响远远比不上你那些反腐题材的作品,这很无奈,是吗?
  陆:这既是无奈,也是骄傲。老实说,早些年文艺评论界一些人把我称作“反腐作家”,我是有点不舒服的,就好像说你是“群众演员”一样。虽然我的作品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叫“反腐小说”,不妨叫“政治小说”,“现实题材小说”,甚至我觉得是“人性小说”。
  我们这一代人当然有局限。当年我14岁就改了户口,谎报16岁要从上海下乡去当农民,想投身到一个伟大潮流中去。所以我有时候真羡慕那些更年轻的作家,他们是一拿起笔就有个性,我们是从那个年代走来的,一开始就没有个性,是拿起笔在创作中找回个性。现在找到了路,我会坚持走下去。■


“如果我听到一点风声就去调查一个省长,一种可能是黑龙江方面一个电话打到中宣部,这戏就拍不成了,另一种可能……说不定让我们出一场车祸,死得不明不白……这种事在别的地方也不是没发生过。”——————是真的右这么恐怖!

“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都痛恨腐败,可是当一个单位的腐败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时候,大家都是默不作声,因小利而忘大义。有句老话说,什么样的民众产生什么样的政府,我期待在这些方面有更加深刻的作品出现,我自己也会为此努力。”——————对这句话我们是不是也该仔细考虑以下我们的行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0 4:18:38编辑过]
以下文章要是没看过的话希望能耐心看完!!!





揭露的权利和内省的义务
  ——反腐作家陆天明访谈
  本刊记者 郭宇宽 发自北京
  《大雪无痕》:一个
  充满困难的世界
  《南风窗》:前国土资源部部长、黑龙江省省长田凤山被双规以后,最近有报道说,你早在创作电视剧《大雪无痕》时就已了解内幕,是这样的吗?
  陆:当时我为了创作到哈尔滨采访,见到了“反腐英模”于新华,她的事迹给我很大震撼。当她谈到案情揭露遇到很大阻力时,说了一句“田凤山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据我了解,当时于新华自己也只是侧面知道一些传闻。你想她只是一个商场的副经理,省长搞腐败,她能知道多少?
  《南风窗》:有人质疑,既然你听到传闻,为什么不深入调查?对这样的要求,你怎么看?
  陆:我是一个电视台的编剧,不是纪委书记,连记者也不是,我没有调查权。要说传闻,那就多了,出租车司机没准都知道,可知道也没用,《焦点访谈》也采访过于新华,他们也做不了什么。毕竟这是中国的国情呀,没有上面的批示,你能随便调查一个还在位的省级领导干部吗?中央不定性,你能乱说吗?
  何况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让这部戏能出来,和观众见面。我在外面搞采访,是为了创作不是为了抓新闻。当时情况非常复杂,连国家办案人员都是偷偷摸摸的。如果我听到一点风声就去调查一个省长,一种可能是黑龙江方面一个电话打到中宣部,这戏就拍不成了,另一种可能……说不定让我们出一场车祸,死得不明不白……这种事在别的地方也不是没发生过。
  《南风窗》:可是让很多人费解的是,在这部戏出来以后,你在各种场合都反复说这部戏没有影射现实,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陆:首先作为一个作家,我有虚构的权利。我的作品就算让人坐立不安,如果我坚持说自己没有影射,他们也拿我没办法,所以,我感觉,中国作家现在的创作环境比几十年前宽松多了。而且这也是一种策略,保证这部戏最终能和观众见面,其中充满各种困难。我面临的考验就是这部政治题材的电视剧能不能顺利拍摄,拍摄了能不能顺利播出,当时真是走钢丝。创作者是非常脆弱的,一个电话就能让这件事泡汤。有的话现在总算可以说了,拍戏的时候于新华联系我,说要到剧组来看看,我婉拒了,后来又找导演说想给这部剧投资,我硬着心肠不接受,决不让这部剧和“反腐英模”发生任何关系,为什么?第一是为了保护这部剧,不要让人找到枪毙它的借口;第二其实是为了保护于新华,这个女人我非常佩服,被砍了四刀,还不服,坚持到北京去告状,换了我恐怕也做不到。她被砍的案子直到现在都还没破,当时环境对她更加凶险,所以我无论如何不能再让她牵连进来。
  《南风窗》:能不能这么理解,当时因为种种原因,不敢承认影射?
  陆:我承认,我这部戏是为现实写的,是因为我感受到我们的社会存在着问题,我用我的小说和电视剧来警醒世人。在我这部戏里有现实的东西,但毕竟不同于新闻报告,比如我现在可以承认,电视剧里那个廖红宇就是以于新华为原型;我写的周副市长是以当地落马的朱胜文为原型,还有一个基本没有露面的顾副书记算是有一点田凤山的影子吧,其他大多数都是我的想像。
  后来央视播出以后,这部剧在黑龙江反复播了很多遍,影响很大,哈尔滨老百姓都知道说的是谁,我是否承认影射,已经不重要了。
  虚构:在国情与良知之内
  《南风窗》:那你一定是在对哈尔滨的政治内幕非常了解的情况下,才把这部剧写得如此惟妙惟肖?
  陆:鲁迅曾说,写小偷不见得自己要当小偷,主要是靠平时积累,这方面我还有一点天赋吧。我写《省委书记》这样的小说,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我连支部书记都没当过,可是我有丰富的单位生活经历,下乡的时候我还在农场劳动过十几年。我的小说有人读了以后说,你写的故事和我们这里发生的太像了,其实我从来没有去过他们那里,也不知道他们那里发生了什么,但我明白中国的文化特色下和体制结构下,其实从一个省部级机关到一个科室,大多数问题是有共性的,可以举一反三,总的来说我是编故事的,可我不是瞎编。
  《南风窗》:我发现你的作品一般有这样一个矛盾体:黑暗的现实和光明的结局,对此,你怎么看?
  陆:我的立场是我的作品既要揭示问题,又不能让人绝望,我的作品算不上光明也算不上黑暗,比如在《大雪无痕》里,案子算是破了,反腐取得阶段性成果,周密被判处死刑,并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但他没有要求上诉,也一直没有供出“那个人”的名字。如果政府真是下决心反腐的,“那个人”总能被揪出来;如果政府不是动真格的反腐,他交待出谁来也没用。这其实是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来思考,廖红宇们总算没有白白做出牺牲,但是下一步呢?
  《南风窗》:在你的作品中,最后伸张正义的总是一个领导或一个书记,这其实是和法制精神相违背的,你意识到了吗?
  陆:作为创作者我也为此感到苦恼,如果说我都没有意识到“人治”不对,那是低估了我的智力。但我写的是现实题材,而且是中国的现实题材,不是美国,我不能回避中国的现实,中国的大案子往往就得由更高一级的领导书记下决心才能解决,这是中国的国情,如果我不这么写才是真不负责任,而我的任务就是把问题展现出来,这些问题不仅是我作品的缺憾,更是中国现实的缺憾,希望大家一起来思考怎么解决。
  反腐剧:看不见的透明极限
  《南风窗》:现在反腐剧越来越多,但是有些雷同,影响也不像过去——一部戏就能万人空巷。你也已经写了《省委书记》,总不能再往上面写吧?能不能说反腐文学已经到头了?
  陆:应该讲反腐文学要突破是越来越难了,眼下的创作缺乏再进一步的思想资源,陷入了一个套路:你看差不多每一部戏一开始都是一个大案子或者大事故,再围绕案子或事故揭出黑幕,最后惩恶扬善,这样迟早大家会厌倦的。
  《南风窗》:那你认为目前的突破口何在?
  陆:需要对腐败作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单纯抓个案,揭黑幕。腐败还有更深层复杂的社会原因,比如我们的民族性,我们在目前的作品中看到有好人,有坏人,但看不出像朱胜文、田凤山这样的农家孩子,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将他们推向腐败。另外,比如于新华这样一个坚持真理有强烈正义感的人,我当时接触她的时候,她在单位日子很不好过,不仅她的上级要整她,包括她周围的人,这是一个让人很痛苦的现实。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都痛恨腐败,可是当一个单位的腐败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时候,大家都是默不作声,因小利而忘大义。有句老话说,什么样的民众产生什么样的政府,我期待在这些方面有更加深刻的作品出现,我自己也会为此努力。
  《南风窗》:有一种观点,请你别介意,认为目前的反腐作品是投机作品,八面玲珑,见风使舵。既迎合了老百姓的好奇心又迎合了主旋律,你怎么看?
  陆:别的作品我不好评价,我的几部戏我很清楚,如果说一点妥协没有,那也不诚实。有人看我现在书畅销觉得我在讨巧,他们不知道我的每一部戏出来有多艰难。一部《苍天在上》,可以不夸张地说是十上十下。现在说来都好笑,当时有一个领导坚持名字必须改,说“共产党领导下,呼唤苍天是什么意思?”,我是一遍遍申诉我的理由,要是为了讨好谁,早就通过了。这样一部戏为了能忠实原著,我几乎是脱了一层皮。还有《省委书记》这部戏,当时都找不到男主角,一个很有名的演员说:演省委书记不是找死么?肯定播不了,你要是改成县委书记我就演。其间种种困难挫折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
  《南风窗》:我拜读过你《木凸》、《泥日》等作品,文学性很强,看得出你下了很大的功夫,可是社会影响远远比不上你那些反腐题材的作品,这很无奈,是吗?
  陆:这既是无奈,也是骄傲。老实说,早些年文艺评论界一些人把我称作“反腐作家”,我是有点不舒服的,就好像说你是“群众演员”一样。虽然我的作品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叫“反腐小说”,不妨叫“政治小说”,“现实题材小说”,甚至我觉得是“人性小说”。
  我们这一代人当然有局限。当年我14岁就改了户口,谎报16岁要从上海下乡去当农民,想投身到一个伟大潮流中去。所以我有时候真羡慕那些更年轻的作家,他们是一拿起笔就有个性,我们是从那个年代走来的,一开始就没有个性,是拿起笔在创作中找回个性。现在找到了路,我会坚持走下去。■


“如果我听到一点风声就去调查一个省长,一种可能是黑龙江方面一个电话打到中宣部,这戏就拍不成了,另一种可能……说不定让我们出一场车祸,死得不明不白……这种事在别的地方也不是没发生过。”——————是真的右这么恐怖!

“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都痛恨腐败,可是当一个单位的腐败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时候,大家都是默不作声,因小利而忘大义。有句老话说,什么样的民众产生什么样的政府,我期待在这些方面有更加深刻的作品出现,我自己也会为此努力。”——————对这句话我们是不是也该仔细考虑以下我们的行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0 4:18:3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