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航天飞机的运输和组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10:21
毛子的航天飞机一样要用飞机来做长距离运输,毛子吧AN-124放大,搞出了个六发的巨无霸AN-225来执行此项任务毛子的航天飞机一样要用飞机来做长距离运输,毛子吧AN-124放大,搞出了个六发的巨无霸AN-225来执行此项任务
]]
]]
此景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以惘然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来,毛子的航天飞机只是能源火箭上挂的一个载荷
一个是发射载具,加轨道上的大型操作平台;一个只是大型操作平台而不是发射载具。主发动机位置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不一样,虽然看起来很象
美国人的航天飞机思路是很清晰的,毛子就有点搞不清楚方向了,虽然样子模仿的象,却失去了精髓,后来项目取消也是很自然的,我看不止是解体造成的
美国的航天飞机从技术上是个重大的革命,从使用上却生来就是个错误

当年猛吹可重复使用的轨道器,提出了通过多次重复使用降低发射成本,可是这个设计标杆是在每年20次,才能把成本降低到常规火箭的发射成本。

美国的5台航天飞机,20年发射不足180次,而且150多次中,5去其2。现实中,航天飞机的发射成本是常规火箭的2-3倍。NASA为了维持航天飞机,实际上废弃了多个大型火箭计划,导致如果航天飞机缺席,复杂的高运载任务就难以执行。

为了给航天飞机接班,NASA进行了多个X项目,除了那些不现实的空天飞机项目。现在最有前途的恰恰是7楼看不起的2级入轨方式,用简单重复使用的轨道器配合系列化火箭。苏联的航天飞机就是走这个道路。

从技术上看,新的航天飞机比传统的航天飞机更简单。或许有人认为是一个技术退步。恰恰相反,这是航天技术成熟化的表现。
]]
美国的航天飞机的发射优势不单单在于运载能力,还在于轨道能力强悍,在太空中进行复杂操作轻而易举。苏联的航天飞机本来就被称为货船,保留了优良的轨道能力,它的重复部分实际就像火箭的上面级。同样可以像美国的航天飞机一样能够在太空中完成复杂任务,同时完成返回任务。

由于暴风雪的设计正是2级入轨发展的早期,两不像确实,加上苏联火箭传统上的粗笨(也有高纬度的原因)削弱了技术感。但是看看能源号本身的运载配置,发射暴风雪只是其任务之一,2级入轨的先进在于可选择复杂的上面级,可以是重复是使用的暴风雪,也可以是一次性货舱,或者专门的载人飞船,甚至空间站。在能源号本身的发展计划中,就有助推器(其实就是主推)重复使用的计划,最后一次使用的也是只有外储箱,不过苏联的解体一切已经结束。

美国的航天飞机运载模式,人货一起上,搞得任务复杂,发射密度非常低。正是由于主发动机在航天飞机上,所以载荷没得选择,就算你发射几吨东西,也得把这近百吨的航天飞机带上。所以我说美国航天飞机技术先进但是使用上就是个失败。
]]
正是由于主发动机在航天飞机上,所以载荷没得选择,就算你发射几吨东西,也得把这近百吨的航天飞机带上。

=========================原来如此:(
原帖由 happywar 于 2007-7-10 00:05 发表
正是由于主发动机在航天飞机上,所以载荷没得选择,就算你发射几吨东西,也得把这近百吨的航天飞机带上。

=========================原来如此:(

这个其实到不是大问题,美国的等着发射的大载荷不少,大型的间谍卫星,哈勃望远镜等等,军方的NASA的排着队呢, 人员舱里6、7个宇航员也有很多试验和其它工作要做,航天飞机上了天可以变轨,可以发射卫星,可以捕捉和回收,可以维修, 确实是个高技术的好东西, 从货物发射角度航天飞机不划算,但从其所实现的各种功能来讲,也是其它系统所不能替代的,美国人之所以虽然一早就发现了成本上的问题,但还是坚持用到现在,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的。
但其安全性和成本上的问题还是没能达到理想状态,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美国调整了方向,重点转回到月球,近地轨道运输以成本为优先考量。
原帖由 白云居士 于 2007-7-9 23:45 发表

你所说的能源的优点,其实就是火箭的优点,有不同的配置发射不同的荷载,我国的CZ-2,2E等通过不同的上面级与助推火箭的组合,来发射不同重量不同轨道的荷载, 但这些与暴风雪无关啊, 当要发射暴风雪时就必须 ...


2级入轨本来就是火箭的发展,但是载荷上选择是常规火箭无法比美的,火箭能在上级加个航天飞机,变那么多花样?而且很多特殊载荷,比如空间站,重型卫星等等,不是常规火箭能够发射的(并不是载重不够,往往是尺寸和发射条件苛刻),就像美国很多重型载荷是只能用航天飞机发射一样。

关于能源火箭那部分,还没有网络的时代看过篇老文大概是说要搞回收发动机,发动机能够重用30次,不过没有看到配图怎么个回收法。能源号火箭只是一个亚轨道火箭,只把载荷送到亚轨,火箭部分有回收条件。不过苏联完蛋了俄罗斯是再也没能力在发展了,不过90年代后期好像也有过几家私人公司搞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用的就是苏联的回收技术。
原帖由 白云居士 于 2007-7-9 22:29 发表
批评俄国的航天飞机并不是看不起二级入轨,  而且苏联航天飞机走的也不是NASA未来这条路,
你要搞明白,NASA的新一代运载工具可以保证更安全廉价,关键一点是施行人货分离,再一个是降落伞回收而不是有翼飞行器 ...




老美的航天飞机想法是好的,技术是先进的
本来他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先进的技术达到降低成本和风险的目的。
但是实际使用情况是,使用了先进的技术,增大了成本,而且有着较高的风险。
不说别的,就那3个主发动机,你带上天,再带回落地,这可以算是死重,整个航天飞机本身要为这3个主发动机结构上,强度上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另外多付出多少重量?毕竟进入轨道的重量多一点,成本就会多一点。
而毛子的能源-暴风雪系统,完全把航天飞机当作一个货物处理,发动机就不用进入轨道,就是说进入轨道的死重比例比老美的少,
光从这一点来说,成本就有优势。

风险方面
美国的主发动机和燃料储存箱的分离,燃料还要从储存箱到航天飞机上走一边,风险相对来说稍为高一点。
至于航天飞机的人货合一,在航天飞机的应用史上,其货物的释放、安装、修复,很多都有人参与。既然如此,与其发展安全性不高的货机+安全性很高的客机+技术复杂性危险性很高的对接技术,倒不如直接发展安全性很高的人货机了。
另:暴风雪不能载人吗?虽然他确实没载过人。
再另:降落伞方式和滑翔降落方式相比,后者更有优势。因为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实验包括太空科学实验对实验环境的要求会更高,毋庸置疑,滑翔降落方式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所能提供的环境肯定要比前者好的多。在这一点上,无动力滑行和有动力航行相比,后者显得更优越。
看看这个视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RXNcQ8q3cA

:victory:
原帖由 chokaiwang 于 2007-7-10 08:38 发表
能源芯级的四台RD-0120氢氧发动机也是可重复使用的,比冲高达461,优于美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

能源的芯级具备可回收能力么?:o
对比了美苏的运输,发现毛子真是变态到家啊,无论多大的设备都是整体起竖,其实搞垂直组装不那么复杂嘛,只能说毛子对自己的机械设计信心爆棚。
]]
毛子才是真变态;P
美国人的星球大战其实是个大忽悠,多说少做。让苏联把自己都彻底搞穷掉了。但是苏联的这个BT出来后,就不知道美国佬同时期有什么可以对抗的?!
原帖由 蟑螂炖豆腐 于 2007-7-10 05:36 发表




老美的航天飞机想法是好的,技术是先进的
本来他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先进的技术达到降低成本和风险的目的。
但是实际使用情况是,使用了先进的技术,增大了成本,而且有着较高的风险。
不说别的 ...

第一,三台主发动机在起飞时提供推力,从而不需要消耗掉一枚巨型火箭,这个本身就是很值的,而且主发动机在轨道飞行时也算不上什么死重吧,都失重了,还重什么;P  主发动机并不特别重,航天飞机的成本增加主要的不是因为轨道器上多几台发动机
第二,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尾部带有两具发展自质子或火箭的11D68可重启发动机,而且其OK-GLI原型机飞行测试时还装有四台AL-31喷气引擎,当然,后来入轨的轨道级是否保留有以保证可以紧急复降我没查证, 但至少暴风雪的尾部也并非就可以轻装上阵。
第三,航天飞机一百多次发射,从外储箱供应燃料到主发动机并没出过问题,这个安全性比火箭并不逊色。
原帖由 重剑无锋 于 2007-7-10 12:37 发表
能源号的运载火箭由两级组成。第一级捆绑4台液体助推火箭,高39米,直径4米;第二级为直径8米的芯级,由4台液氢液氧发动机组成。发射时,第一,二级同时点火,第一级4台助推火箭工作完成后,由地面控制脱离芯级 ...

我说了,这么比较意义不大,能源号运载火箭以不同的芯级和助推火箭的组合方式达到不同的运载能力,与毛子的航天飞机的灵活性不是一个概念。
另: 暴风雪航天飞机在一开始采用轨道器不带主发动机的方案,恰恰就是因为70年代论证时毛子还没有办法搞出来可以重复实用的大推力氢氧发动机, 装在轨道器上没有意义。  至于后来的后续发展就不好说了,它那个可重复实用技术什么时候成熟和实用化的谁有资料,找来看看?
美国的应该叫做“太空梭”,苏联的应该叫做“航天飞机”,以反映两者在设计和使用思路上的差异
发动机肯定不会拖航天飞机的后腿,土星V发展过来的发动机真是天顶星科技,别说40多年前,今天依旧是领先时代啊。可惜,航天飞机都是一些小问题造成了失败,哥伦比亚号的第二次失败是航天飞机第113次发射,113掉2,安全性尚属优秀,但是作为携带如此重要载荷和大量人员的设备,这种失败还是难以接受的。

暴风雪号的发动机其实就是火箭的上面级,用于入轨的。能源-暴风雪这个系统,能够回收的就是助推部分和飞机,芯级因为已经进入亚轨道,回收有点复杂暂时不搞。如果苏联有发射场在太平洋上就好了。
原帖由 白云居士 于 2007-7-10 12:57 发表

我说了,这么比较意义不大,能源号运载火箭以不同的芯级和助推火箭的组合方式达到不同的运载能力,与毛子的航天飞机的灵活性不是一个概念。
另: 暴风雪航天飞机在一开始采用轨道器不带主发动机的方案,恰恰 ...


为什么不可以比较,NASA本来就把航天飞机视为第一代RLV(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而第二代RLV就是走的能源-暴风雪的可重用火箭驮载方向,载荷不再单单是航天飞机。

能源-暴风雪系统的重心是在能源号上,而暴风雪根本就是个粗劣的复制品,个人视为这是苏联仿效美国的不成功产物。能源号的实质应用还是看它的第一次发射把。
--关于能源号的可复用

能源号设计时是考虑过可复用的问题的,这个和当时的技术发展水平,当时的时代背景(美国的航天飞机)都是吻合的。在助推器上有设备舱,据说为将来安装降落伞的等设备预留了空间。芯级也有一些考虑,氢氧发动机比较干净,也有利于复用。芯级已经接近入轨速度,如何回来,还要解决一些问题。总之,能源号的设计是初步考虑过一些可复用的问题的,但是由于苏联的终结,所以没有机会做更进一步研究并付诸实施。所有的东西都停留在纸面上。
---求能源号87年第一次发射的照片,据说载荷为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空间作战飞船。当时发射的究竟是模拟载荷还是真载荷?

肯定是个模型。现在说是个战斗空间站的模型。当时由于导航系统出了故障,没有正确入轨,坠毁了
原帖由 重剑无锋 于 2007-7-10 13:24 发表


为什么不可以比较,NASA本来就把航天飞机视为第一代RLV(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而第二代RLV就是走的能源-暴风雪的可重用火箭驮载方向,载荷不再单单是航天飞机。

能源-暴风雪系统的重心是在能源号上, ...

探讨一下, 能源发射系统为什么后来没有被应用, 你认为症结在哪里?
原帖由 白云居士 于 2007-7-10 16:54 发表

探讨一下, 能源发射系统为什么后来没有被应用, 你认为症结在哪里?


这个症结显而易见--苏联解体

能源号早期应用主要方向就是重型太空战设备的发射,以及地月,火星等远程星际航行设备。既然苏联已经解体,一切都不具备条件了。

近地轨道105吨的运载力对于商业卫星又不可取,别说苏联人死板,80年代的苏联不可能把能源号设计为商业服务。同样,美国的航天飞机在挑战者失事后就很少接国际商业卫星服务了,基本就是围绕国际空间站和自己的重型军事卫星。假如苏联不解体,能源号有两条路子,一就是继续冷战先锋角色,成为恐惧天使的发射载具;二如果冷战缓和,则可能发展出美国RLV二代类似的系列化。
原帖由 重剑无锋 于 2007-7-10 17:12 发表


这个症结显而易见--苏联解体

能源号早期应用主要方向就是重型太空战设备的发射,以及地月,火星等远程星际航行设备。既然苏联已经解体,一切都不具备条件了。

近地轨道105吨的运载力对于商业卫星又 ...

这也说明能源系统在经济性上还是不具有竞争力,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缩小芯级和减少助推火箭来发射小载荷,但在这个时候相对于阿丽亚娜,德尔塔,质子等运载工具并无优势,一旦军用大载荷或对月球轨道重荷载运载需求的消失,它也只能跟着冷藏。
而航天飞机虽然在发射经济性上不具竞争力,但毕竟可以太空捕捉、维修和回收,实用灵活性上的优势使航天飞机持续实用了多年仍然满足了大量的民用航天需求。
长了不少知识。
有几个问题:
1、美国航天飞机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有多少吨?
2、美国航天飞机具不具备往返更高轨道的能力,以及深空探测的能力,比如说绕月(落地估计是不行了)?
轻轻的问一句:看我给的视频了吗?

:lol
原帖由 未来戦士 于 2007-7-10 19:15 发表
轻轻的问一句:看我给的视频了吗?

:lol

看了,不错:D :handshake
]]
请问白云居士,航天飞机适合中国吗?中国以后应该如何发展往返飞行器呢?
60,70年代,航天是科技的标志,一说科幻小说科幻电影都能立即联想起飞船火箭, 那个时候人们的志向高远,登月,空间站,航天飞机,空天飞机...,各国人民心中都是一股豪情,攀登新高峰啊
   现在人们已经成熟多也实际多了,航天没那么神秘和高不可攀的了, 现在不是讲究一个可持续发展么,用在航天上也差不离。  你别管你技术多高超,你,送上天多少钱一公斤,12000,你呢,11000,好,就是你了。  
现在可以说浮躁冒进之气已经少了很多,航天的实际应用是重点,  我国现在的道路就比较稳健,象美国这种航天飞机是不会搞了,但未来的天地往返系统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还不好说,毕竟,好机种模式都还是有竞争力的。有时间开个帖子好好聊聊吧
NASA已经重点以二代RLV为发展核心,芯级其实就是航天飞机的助推器直接搬过来,非常成熟的动力,芯级可回收,上面级可以选择货运飞船,载人飞船等等。

中国基本上是跳过航天飞机直接走2代RLV的模式,不过要首先把长5系列弄成熟了,然后再打重复使用的主意。怎么看都是2020远景目标了。航天方面中国走得不紧不慢,成系统有步骤,比航空集团高明多了。自从引进了俄罗斯的RD120,在此基础上缩小出了75吨推,扩大出了120吨推,成为长5基础。可惜俄罗斯还是藏着他的RD-170-180这些世界顶尖的发动机不肯转让啊。
原帖由 白云居士 于 2007-7-10 18:09 发表

这也说明能源系统在经济性上还是不具有竞争力,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缩小芯级和减少助推火箭来发射小载荷,但在这个时候相对于阿丽亚娜,德尔塔,质子等运载工具并无优势,一旦军用大载荷或对月球轨道重荷载运载 ...
而航天飞机虽然在发射经济性上不具竞争力,但毕竟可以太空捕捉、维修和回收,实用灵活性上的优势使航天飞机持续实用了多年仍然满足了大量的民用航天需求。


你这样说法可是存在问题啊。
航天飞机的持续使用的主要需求是在军事方面,而不是在民用航天。
当初航天飞机最早设计的时候美国航空航天局和美国空军的协议是建造出来的航天飞机大部分将用来完成军事任务,而且航天飞机的驾驶员和任务工程师也是分为两部分的,其中大多数是隶属于美国空军的,而且大部分航天飞机的任务都是军事任务。
航天飞机主要被美国空军用来发射大体积的军事卫星,而太空捕捉、维修和回收则是他的附加任务而不是主要任务。
而且航天飞机在经济上一点也不具备经济优势,
看看欧洲航天局的阿利亚纳火箭的发展和火红的时间,对比一下美国航天飞机发展时间表,
你就会发现
由于美国在押宝航天飞机,结果大力神、宇宙神、德尔塔火箭的发展有一些停滞。而当时正好是民用卫星发展最火红的年带,导致不少民用卫星的发射合同都被欧洲航天局抢走了。
而且NASA在1986年就开始把商用载荷的发射主要工具定在一次性运载火箭上了,而不是航天飞机。



归根到底
能源-暴风雪系统
和美国航天飞机系统都是为了军事
而不是要谈什么经济性。: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