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靖难之役建文帝生死之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0:28:33
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13日,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终于攻破南京,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而建文帝却在朱棣攻入南京后不知所终,成为明史中的一大疑案。

后世对于建文帝的去向流传着众多说法。有说建文帝出逃为僧;有说建文帝云游西南;有说建文帝逃往海外……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明太宗实录》记载:“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助。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清朝雍正年间编写的《明史》记载:“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现今呈现于我们眼前的历史记载,都是由历史上的胜利者所编写。既然胜利者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编写史书,那么史书中必然会有不实之处,但是我们要了解历史,又不得不藉由史料的记载,所以我们在读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辨别史料的真伪,捕捉史料中自相矛盾的记载,探究曲笔背后的真相。

《明实录》对朱棣的谋逆篡位进行了华丽的掩饰,转而强调朱棣入京乃是为了辅佐少君,怎奈少君不谅朱棣一片赤诚之心,居然自焚于宫中。朱棣打了四年的靖难之役,不就是为了推翻建文帝,夺取皇位?如果朱棣真心想辅佐建文帝的话,为何不老老实实地待在北平戍守边疆?如此一段自欺欺人的记载,怎能让人对其信服?这段谎言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为不可告人的秘密?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究竟是生是死?既然史料是由胜利者所编写,那么我们不妨从胜利者的利益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建文帝是太祖高皇帝指定的继承人,具有至高无上的继承权,无疑也是朱棣登上皇位的最大绊脚石。如果正统的建文帝健在,那么朱棣的称帝于法于理都讲不过去。对于朱棣来说,想要称帝,必须除掉建文帝。那么建文帝是随便就能处死的吗?且不说弑君篡位是一大恶名,如果朱棣真的下令杀了建文帝,建文朝的臣子会有何反应?

朱棣在登基的过程中受到了众多建文朝臣子的殊死顽抗。面对诛连十族的威胁,方孝孺宁死不愿为朱棣草诏。还有众多建文朝臣子同样都因为不愿臣服于朱棣而被残忍地杀害。建文帝当政期间,一改朱元璋严酷的统治风格,采取宽柔的统治方式,予民以修整,深得民心。同时提高文官的地位,将权力适当下放,不再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所以得到了朝臣的支持。建文朝4年的新政成功的获得了民众和臣子的支持。所以在建文帝被推翻以后,仍有众多忠义之士至死不愈,为建文帝殉死。

即使对外宣称建文帝自焚而死,也受到了如此强烈的抵抗,如果真要说建文帝是被朱棣处死的,那么出来抵抗的朝臣和民众还会更多。对于刚刚通过叛变夺得皇位的朱棣来说,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就是稳定人心,避免出现大规模的抵抗势力,所以如果朱棣抓到了建文帝却又不能杀死建文帝。

如果建文帝统治时期倒行逆施,置人民于水火之中,那么朱棣推翻建文帝是为民除害,顺应民意,杀死建文帝也会大快人心,但是建文帝恰恰是一个爱民如子,以仁德治天下的明君。仁德的对立面是暴虐,如果朱棣杀死建文帝,必将置自身于暴君的不利境地。

朱棣想要顺利称帝,稳固皇权,建文帝不得不死;杀死建文帝势必激起臣民的怨愤,同时自己将背负暴君的恶名。面对这个难题,最好的解决方法莫过于先杀死建文帝,然后对外假称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所以自焚而死,并且伪造作案现场。同时历史的编写权掌握在统治者手中,想要对此加以掩盖也并非难事。如此一来,这个看似很矛盾的问题就可顺利解决。朱棣除掉了对自己继承资格的最大威胁,同时将臣民对此的不满降到最低点,可以说这是一个绝妙的谋杀计划。

那么历史是否真的如上文所推断的那样?以上推断全都建立在建文帝被朱棣杀死的基础之上,那么有没有可能建文帝成功逃出南京城,没有被燕军抓获?

靖难之役总共打了4年,在前3年,虽然朱棣大军多次往南进攻,但是由于朝廷军扼守德州,每于北军南下时骚扰其后方补给线,使其无法取得很大的军事成果。燕军攻下的城池也总是得而复失。至建文三年,始终处于朱棣控制之下的地区仅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最终朱棣采取奇袭战术,避开朝廷重军把守的地区,直趋防守空虚的南京夺取政权。建文四年正月,朱棣率军进入山东往南推进,沿途尽量避免与朝廷军交锋。同年六月十三日攻克南京。

朱棣采取奇袭战术,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成功攻取南京。但是在此仅仅半年的时间内,朱棣攻取的地区肯定人心尚未稳定。而朱棣绕过朝廷军的前线防御工事直捣南京,可以肯定的是朝廷军的实力并没有受到致命打击。朝廷方面失去的只是政治中心,但是军事实力仍然胜于朱棣。南京失陷后,如果朝廷军四面合围,齐向南京进发,虚留北路缺口供燕军北撤,实于北路暗伏重兵,那么朱棣在进退两难的境地,只有撤兵北归一途。待其北归途中,北路伏兵以逸待劳,伺机杀出,虽不能生擒朱棣,也可使燕军损失过半。但是要实施反攻计划,朝廷军必须有一个足以统领全军的领袖出来主导战局,这个人便是建文帝。如果建文帝没有被朱棣逮到,他为什么会放过这个奋力一搏的机会?胜负未定,干嘛急着出去当和尚,出去云游?朱棣攻下南京后实际控制的地区不到大明全土的三分之一,如果建文帝成功逃了出来,即使无法在军事上打败朱棣,也能划地而守,起码能够偏安一隅。在政治上,建文帝是太祖指定的接班人,拥有合法继承权,而朱棣是与朝廷对抗的乱臣贼子。建文帝仍有足够的号召力来和朱棣对抗。与其过着被朱棣搜捕追杀的提心吊胆的日子,何不抓住这个机会继续战斗?但是南京失陷以后,建文帝彻底消失于历史舞台,不知所终。为什么建文帝没有组织力量向朱棣反攻?极有可能是建文帝死于南京一役。

那么建文帝是怎么死于南京的?正史所记载的建文帝自焚而死或者死于火灾可信么?许多宫女和宦官都没有死于火灾,地位崇高、近侍保卫森严的皇帝和皇后怎么会双双死于火灾?朱棣控制的地区十分有限,朝廷仍然控制大部分国土,建文帝没有到穷途末路的地步,怎么会自焚而死?为何不试着冲出重围或者伪装出逃?既然这些可能性都不大,那么很可能是如前文所推断,建文帝被朱棣抓获。通过权衡利弊以后,朱棣下令处死建文帝,对外假称“出帝后尸于火中”,将由此带来的群众不满情绪降到最低点。

后世之所以流传着众多建文帝出逃的故事,是因为建文帝深受明朝百姓的爱戴,大家都不愿意接受建文帝已死的事实,都希望他能够继续活着,所以才编造出很多建文帝出逃南京后经历。

在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生死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团。我们后世所能做的只是通过捕捉众多蛛丝马迹,尽可能的接近历史真相。但是我们永远无法找到历史真相,因为第一历史是我们所无法目睹的。也许只有建文帝本人和朱棣才最清楚这个谜团的答案。

由于人为影响的因素,历史记载中存在很多隐讳的疑点。历史可以由当权者的意志而扭曲,那么我们从当权者的利益角度出发,必将有利于解开历史的谜团。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13日,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终于攻破南京,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而建文帝却在朱棣攻入南京后不知所终,成为明史中的一大疑案。

后世对于建文帝的去向流传着众多说法。有说建文帝出逃为僧;有说建文帝云游西南;有说建文帝逃往海外……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明太宗实录》记载:“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助。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清朝雍正年间编写的《明史》记载:“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现今呈现于我们眼前的历史记载,都是由历史上的胜利者所编写。既然胜利者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编写史书,那么史书中必然会有不实之处,但是我们要了解历史,又不得不藉由史料的记载,所以我们在读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辨别史料的真伪,捕捉史料中自相矛盾的记载,探究曲笔背后的真相。

《明实录》对朱棣的谋逆篡位进行了华丽的掩饰,转而强调朱棣入京乃是为了辅佐少君,怎奈少君不谅朱棣一片赤诚之心,居然自焚于宫中。朱棣打了四年的靖难之役,不就是为了推翻建文帝,夺取皇位?如果朱棣真心想辅佐建文帝的话,为何不老老实实地待在北平戍守边疆?如此一段自欺欺人的记载,怎能让人对其信服?这段谎言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为不可告人的秘密?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究竟是生是死?既然史料是由胜利者所编写,那么我们不妨从胜利者的利益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建文帝是太祖高皇帝指定的继承人,具有至高无上的继承权,无疑也是朱棣登上皇位的最大绊脚石。如果正统的建文帝健在,那么朱棣的称帝于法于理都讲不过去。对于朱棣来说,想要称帝,必须除掉建文帝。那么建文帝是随便就能处死的吗?且不说弑君篡位是一大恶名,如果朱棣真的下令杀了建文帝,建文朝的臣子会有何反应?

朱棣在登基的过程中受到了众多建文朝臣子的殊死顽抗。面对诛连十族的威胁,方孝孺宁死不愿为朱棣草诏。还有众多建文朝臣子同样都因为不愿臣服于朱棣而被残忍地杀害。建文帝当政期间,一改朱元璋严酷的统治风格,采取宽柔的统治方式,予民以修整,深得民心。同时提高文官的地位,将权力适当下放,不再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所以得到了朝臣的支持。建文朝4年的新政成功的获得了民众和臣子的支持。所以在建文帝被推翻以后,仍有众多忠义之士至死不愈,为建文帝殉死。

即使对外宣称建文帝自焚而死,也受到了如此强烈的抵抗,如果真要说建文帝是被朱棣处死的,那么出来抵抗的朝臣和民众还会更多。对于刚刚通过叛变夺得皇位的朱棣来说,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就是稳定人心,避免出现大规模的抵抗势力,所以如果朱棣抓到了建文帝却又不能杀死建文帝。

如果建文帝统治时期倒行逆施,置人民于水火之中,那么朱棣推翻建文帝是为民除害,顺应民意,杀死建文帝也会大快人心,但是建文帝恰恰是一个爱民如子,以仁德治天下的明君。仁德的对立面是暴虐,如果朱棣杀死建文帝,必将置自身于暴君的不利境地。

朱棣想要顺利称帝,稳固皇权,建文帝不得不死;杀死建文帝势必激起臣民的怨愤,同时自己将背负暴君的恶名。面对这个难题,最好的解决方法莫过于先杀死建文帝,然后对外假称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所以自焚而死,并且伪造作案现场。同时历史的编写权掌握在统治者手中,想要对此加以掩盖也并非难事。如此一来,这个看似很矛盾的问题就可顺利解决。朱棣除掉了对自己继承资格的最大威胁,同时将臣民对此的不满降到最低点,可以说这是一个绝妙的谋杀计划。

那么历史是否真的如上文所推断的那样?以上推断全都建立在建文帝被朱棣杀死的基础之上,那么有没有可能建文帝成功逃出南京城,没有被燕军抓获?

靖难之役总共打了4年,在前3年,虽然朱棣大军多次往南进攻,但是由于朝廷军扼守德州,每于北军南下时骚扰其后方补给线,使其无法取得很大的军事成果。燕军攻下的城池也总是得而复失。至建文三年,始终处于朱棣控制之下的地区仅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最终朱棣采取奇袭战术,避开朝廷重军把守的地区,直趋防守空虚的南京夺取政权。建文四年正月,朱棣率军进入山东往南推进,沿途尽量避免与朝廷军交锋。同年六月十三日攻克南京。

朱棣采取奇袭战术,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成功攻取南京。但是在此仅仅半年的时间内,朱棣攻取的地区肯定人心尚未稳定。而朱棣绕过朝廷军的前线防御工事直捣南京,可以肯定的是朝廷军的实力并没有受到致命打击。朝廷方面失去的只是政治中心,但是军事实力仍然胜于朱棣。南京失陷后,如果朝廷军四面合围,齐向南京进发,虚留北路缺口供燕军北撤,实于北路暗伏重兵,那么朱棣在进退两难的境地,只有撤兵北归一途。待其北归途中,北路伏兵以逸待劳,伺机杀出,虽不能生擒朱棣,也可使燕军损失过半。但是要实施反攻计划,朝廷军必须有一个足以统领全军的领袖出来主导战局,这个人便是建文帝。如果建文帝没有被朱棣逮到,他为什么会放过这个奋力一搏的机会?胜负未定,干嘛急着出去当和尚,出去云游?朱棣攻下南京后实际控制的地区不到大明全土的三分之一,如果建文帝成功逃了出来,即使无法在军事上打败朱棣,也能划地而守,起码能够偏安一隅。在政治上,建文帝是太祖指定的接班人,拥有合法继承权,而朱棣是与朝廷对抗的乱臣贼子。建文帝仍有足够的号召力来和朱棣对抗。与其过着被朱棣搜捕追杀的提心吊胆的日子,何不抓住这个机会继续战斗?但是南京失陷以后,建文帝彻底消失于历史舞台,不知所终。为什么建文帝没有组织力量向朱棣反攻?极有可能是建文帝死于南京一役。

那么建文帝是怎么死于南京的?正史所记载的建文帝自焚而死或者死于火灾可信么?许多宫女和宦官都没有死于火灾,地位崇高、近侍保卫森严的皇帝和皇后怎么会双双死于火灾?朱棣控制的地区十分有限,朝廷仍然控制大部分国土,建文帝没有到穷途末路的地步,怎么会自焚而死?为何不试着冲出重围或者伪装出逃?既然这些可能性都不大,那么很可能是如前文所推断,建文帝被朱棣抓获。通过权衡利弊以后,朱棣下令处死建文帝,对外假称“出帝后尸于火中”,将由此带来的群众不满情绪降到最低点。

后世之所以流传着众多建文帝出逃的故事,是因为建文帝深受明朝百姓的爱戴,大家都不愿意接受建文帝已死的事实,都希望他能够继续活着,所以才编造出很多建文帝出逃南京后经历。

在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生死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团。我们后世所能做的只是通过捕捉众多蛛丝马迹,尽可能的接近历史真相。但是我们永远无法找到历史真相,因为第一历史是我们所无法目睹的。也许只有建文帝本人和朱棣才最清楚这个谜团的答案。

由于人为影响的因素,历史记载中存在很多隐讳的疑点。历史可以由当权者的意志而扭曲,那么我们从当权者的利益角度出发,必将有利于解开历史的谜团。
好吧,看看你有什么新的观点。:o
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应该还活着,据说还写过一首诗.具体情况参见十景缎221回
原帖由 3d小菜鸟 于 2007-6-12 19:35 发表
应该还活着,据说还写过一首诗.具体情况参见十景缎221回

传言建文帝出家后云游西南,作诗: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汉江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浦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
诗中流露出身心疲惫、怀念宫廷生活的思绪。但是稍加分析,就可断定这是无名氏所作假借建文帝之名而已。既然四十年后怀念宫廷生活,四十年前为何放弃重整旗鼓,继续当皇帝的机会?
从永乐迁都来看,建文应该是死于战乱,不过应该和文中描绘有出入,如果说建文能够控制全局,那么这四年的仗是怎么打的?区区一个燕王能有多少兵马?为什么晋王等没有袭击燕王?
原帖由 雨轩 于 2007-6-13 17:15 发表
从永乐迁都来看,建文应该是死于战乱,不过应该和文中描绘有出入,如果说建文能够控制全局,那么这四年的仗是怎么打的?区区一个燕王能有多少兵马?为什么晋王等没有袭击燕王?

燕王收编宁王旧部后最多拥兵15-20万,朝廷兵力60万以上。朝廷军之所以无法迅速扑灭燕王,是因为朱元璋将开国大将几乎全部杀光,朝廷没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军事统率统领全军;而燕王和宁王长期于北方和蒙古残部作战,将领经验丰富,士卒骁勇善战。但是从军队数量和总体实力上来看,无疑朝廷是占有绝对优势的。虽然朝廷军没能迅速平定叛乱,但是在前三年战斗中,燕军并没有获得很大的军事成果,打了不少胜仗,但是获得的城池无法固守。可见朝廷军也不是酒囊饭袋。建文帝上台后马上着手削藩,打击亲王势力,所以亲王都对朝廷不怀好感,不太可能帮助朝廷,基本都持观望态度,就算打出勤王的旗号也不会真的出力。由于建文帝的削藩打压,亲王的封地大都已被没收或减封,真正具有造反实力的,只有燕王和宁王。虽然亲王不愿意出力,但是地方守将应该大多是忠于朝廷的。所以南京失陷后,建文帝仍然可以组织反攻。
建文帝应该是趴了~~~~~
要是持久战,燕王可真要见阎王了.奇袭金陵是他唯一的机会.
否则就要和美国内战中的南方邦联军一样了,虽然军队训练有素,还是敌不过综合国力强的一方.
教主高明,指出了问题所在。

另外,建文帝居然要求将士不要伤害朱老四,这种白痴命令等于是给燕军提供了可以永远玩下去的保证,也严重伤害了朝廷军将士的信心。
仁义过了头:D
应该跑出来了,认识一家人姓让,自称是建文帝后人。
原帖由 威海卫 于 2007-6-14 12:53 发表
应该跑出来了,认识一家人姓让,自称是建文帝后人。

取“让銮”之“让”。方孝孺被诛了十族,九族连带学生全被残忍地杀光,如今还有人自称是方孝孺后人。自古自称名人之后者何其多也,不足为信:D
人家是他四叔,不杀他也是讲究孝道,不信你回家找个叔叔杀杀看?朱老四得手后在南京过的也不舒服啊?每天早上一抬头就看到老爹老娘大哥在梅花山那里骂他,心里压力可想而知,索性搬家了!
泰国前总理差猜不是号称建文帝后人么?
原帖由 雨轩 于 2007-6-14 13:41 发表
人家是他四叔,不杀他也是讲究孝道,不信你回家找个叔叔杀杀看?朱老四得手后在南京过的也不舒服啊?每天早上一抬头就看到老爹老娘大哥在梅花山那里骂他,心里压力可想而知,索性搬家了!

建文帝是君,朱棣是臣,君父臣子。朱棣叛逆在先,杀死朱棣也不会有多少人反对。西晋八王之乱多少皇族自相残杀,不也照样做了?

凡是这些做皇帝的人,特别是有所作为的皇帝,心理素质一定比较坚强,不太可能总是把死人放在心上。朱棣迁都,说明他认为皇室内部已经没有人可以撼动自己的帝位,他知道建文帝已经不在人世。如果建文帝尚在的话,朱棣身处北方边疆,建文帝重新召集支持者夺下南京复辟怎么办?
原帖由 观弈书童 于 2007-6-15 13:43 发表

建文帝是君,朱棣是臣,君父臣子。朱棣叛逆在先,杀死朱棣也不会有多少人反对。西晋八王之乱多少皇族自相残杀,不也照样做了?

凡是这些做皇帝的人,特别是有所作为的皇帝,心理素质一定比较坚强,不太可能 ...

有理,我想郑和一下西洋后永乐大概就彻底放心了,不论建文是否留于世上,对他已不构成威胁了。
原帖由 观弈书童 于 2007-6-15 13:43 发表

建文帝是君,朱棣是臣,君父臣子。朱棣叛逆在先,杀死朱棣也不会有多少人反对。西晋八王之乱多少皇族自相残杀,不也照样做了?

凡是这些做皇帝的人,特别是有所作为的皇帝,心理素质一定比较坚强,不太可能 ...

不要把皇家都想的那么残酷,皇帝他也是人,在杀了亲人后他同样有心里阴影,西晋八王那是隔了多少代了,彼此血缘已经很淡了,你能说刘皇叔和献帝有什么感情?但建文和朱永乐人家是什么关系?那是亲叔侄,是和朱元璋一起脑袋别裤腰带打出来的!篡了位心里肯定不是滋味。朱永乐的迁都和雍正的西陵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帖由 雨轩 于 2007-6-15 16:14 发表

不要把皇家都想的那么残酷,皇帝他也是人,在杀了亲人后他同样有心里阴影,西晋八王那是隔了多少代了,彼此血缘已经很淡了,你能说刘皇叔和献帝有什么感情?但建文和朱永乐人家是什么关系?那是亲叔侄,是和朱元璋一起 ...

你把皇帝们想得太人性化了。自古以来,皇室内部同室操戈是家常便饭,父杀子、子弑父、兄弟相残屡见不鲜。汉景帝为了保证刘彻顺利等位,将废太子刘荣逼死;汉武帝的太子刘据由于巫蛊事件被逼叛变,同样被父亲逼死;隋炀帝为了当皇帝毒死了父亲和兄长;唐太宗杀死哥哥和弟弟,逼唐高祖立自己为太子。

这些皇帝他们会为了杀死亲人而愧疚到迁都的程度吗?有过吗?没有。对于权力的欲望可以战胜所有的亲情,使人入魔。也许他们杀死亲人后确实会有一定程度的愧疚,但是绝不至于因此做出迁都这样的重大举动。而且朱棣是一个非常残暴的人。攻陷南京后,朱棣非但将抵抗自己的朝臣残忍杀害,连朝臣的家人也有很多被凌迟,女眷被送入浣衣局惨遭蹂躏。实在无法想象,这样一个残暴的人,会因为杀了一个侄子而愧疚到没有脸面待在故都,而迁都北京
你知道什么叫脏唐臭汉吗?我们对于皇室不要妖魔化也不要粉饰话,那也是一户大家庭,也有冷热酸甜。
原帖由 雨轩 于 2007-6-15 18:16 发表
你知道什么叫脏唐臭汉吗?我们对于皇室不要妖魔化也不要粉饰话,那也是一户大家庭,也有冷热酸甜。

我没有否定皇室成员也有个人感情,只是说这些人大多利欲熏心,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历史上难道不是这样吗?事实上,除了现在争论中的朱棣,有哪个皇帝因为杀了至亲而愧疚到迁都的?
原帖由 风卷云 于 2007-6-14 15:34 发表
泰国前总理差猜不是号称建文帝后人么?

纯属炒作而已;P
对于古人,生死一样重要,从皇帝继位开始基本上都在忙自己的陵墓,一直到自己躺进去,迁都和重建家族墓地一个意思,所以其中应该还有雍正。皇室干的那些事甚至不如大户人家,谁不是利欲熏心?现在家庭这些例子还少吗?为了房子将父母赶出去?为了自己方便离婚不要儿女。。。。。。因此皇室也是人家,日常生活和平民老百姓差不了多少。看不明白现在的电视剧,皇上见了太后不行礼还吆五喝六,要知道那是她亲娘啊,难道这些导演在家里也是对他老娘这样?人家皇家的教育是忠孝仁义!
人心不古啊: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