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一曲哀歌淮水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30:02
作者:骨架龙
  引子
  
  韩信,有着短暂而精彩的人生,他给中国历史和文化留下了许多经典,“胯下之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些成语,人们在言谈中不时会用到,而这些成语背后,究竟发生过什么故事。舞台上,《萧何月下追韩信》传唱至今,剧中张良成为慧眼识英雄的第一人,是他向刘邦推荐了韩信,那历史上,韩信是怎样为刘邦所任用?
  
  在汉代官方的纪录中,功臣韩信最后因谋反而被杀于长乐宫钟室。但在民间流传的《三言》和《三国志平话》中却写韩信为吕后冤杀,他转世托生为曹操,夺汉室江山以报前仇,吕后托生为伏后为曹操所杀,与之相关的汉朝人物也纷纷托生于三国时代,完成前世未了的因缘。后人谈史,也往往将钟室做为冤案的经典。那韩信为何而死?
  
  在唐、宋等朝代官方建立的武庙当中,韩信得以入选,受香火供奉,为后人顶礼膜拜。他是怎么从小卒成长为一时名将,是否得异人传授兵法,他在垓下杀楚霸王项羽,是否使用了传说中的十面埋伏阵或者九宫绝机阵呢?
  
  韩信的生平,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他的人生轨迹,要从淮水边的一个城市说起。
  
  淮阴布衣
  
  当秦始皇催动麾下的虎狼之师,进行扫平六国的统一战争之时,一个男婴悄然降生在淮水之滨,他的名字叫韩信,这将是个青史留名的人物。可在当时,小韩信的降生只给这个贫民家庭带了短暂的喜悦。史料上有关韩信家世的记载殊为可怜,他自幼失去双亲,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而韩信本身没有任何赖以谋生的手段,无论做工务农或者经商,他都不会。因为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善行,乡邻们也不会推举这个穷小子去当小吏。失去了双亲照顾,又正在生长发育中的韩信为了填饱肚子,只能做一个游手浮食之人。
  
  所谓浮食,就是到邻居或者熟人家里蹭饭吃。估摸着快到吃饭的时间了,韩信就溜达到别人家里去闲谈,到了吃饭的时候,主人家出于礼数不能不留客饮食。这样吃白食的行为,很为人所鄙夷。但韩信为了吃饭,不能不忍受白眼。他跟下乡南昌的亭长混得很熟,一连去吃了几个月的白饭,亭长的妻子忍无可忍,想着驱逐韩信。这天她特意天不亮就起来做饭,全家人早早吃完,收拾干净。韩信再按正常的时候来到亭长家,却不见一点汤水上来。韩信立刻明白了主人家的意思,含怒而去,再不也登亭长的家门。
  
  在蹭不上饭吃的时候,韩信会去城外淮水上钓鱼,靠钓来的一点鱼维持生计,这是他仅有的谋生手段。在钓不到鱼的时候,韩信就要忍讥挨饿。在河边经常有为人漂洗衣物的老太太(漂母),其中一位漂母看韩信饿得面黄肌瘦,实在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食物分一些给韩信吃。一连几十天都是如此,所谓: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失去父母照顾,又饱尝别人白眼的韩信,受漂母如此恩惠,分外感激。韩信对漂母说:以后我一定会重重的报答您的恩情。漂母不喜反怒,教训这个她看来不知自立的年轻人:你个男子汉大丈夫难道就不能自食其力么?我是可怜你才给你点饭吃,岂是为了求你报答什么?
  
  失去了双亲庇护的韩信实在是可怜,填饱肚子要忍受白眼,还要为淮阴的少年所欺负。秦汉时期所说的少年,在当时来说是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与现今的流氓、地痞、古惑仔是类似含义。当时那些读不起书又不从事生产的年轻人,他们崇尚暴力,有旺盛的精力需要发泄,就成群结伙的出去游玩射猎,横行霸道甚至公行不法,总之做着种种与当时社会看来格格不入的事情。
  
  韩信虽然衣食无着,但随身还佩着把剑,摆出一副寒士的架子,维持着自己仅有的自尊。某天,一个无聊的少年当街拦住韩信挑衅:别看你长那么大个子,还带着剑,其实你韩信只是个胆小鬼。有种的你拔剑来刺我,你要是不敢,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好了。突如其来的羞辱让韩信立在当场,他盯着对方看了半天,艰难的伏下自己的身躯,从对方叉开的双腿间慢慢钻了过去。看热闹的人无不嘲笑韩信的胆怯,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消息很快传开,他的胆怯成为淮阴人的笑料。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留侯论》中的这段话或许可以为韩信的甘受胯下之辱做个注脚吧。只是当时的韩信太过卑微,几乎没有人能够体会到这一点。
  
  如果说韩信当时还做过什么让人称奇的事情,那就是他为自己的母亲选了一块风水很不错的墓地。韩信身无长物,都无力为故去的母亲举行葬礼,但他对墓地选择却十分讲究。韩信不辞辛苦的探察了多处地方,最后将母亲葬在一处宽敞的高地上。高地边的空地足以安置上万户人家。当时的达官贵人才会如此安排墓地,这样好在墓地旁边安置数量不等的人家守冢,按时祭祀打扫。而一个贫寒的布衣安葬亲人也做这样的讲究,似乎在向人们传达着某种信息:我韩信虽然是个穷光蛋,但是将来一定会发达的,待我将来成功之时,定会为我母亲安排风光的守冢。以至于数十年后,司马迁来到淮阴探访韩信的事迹,人们纷纷告诉他,韩信少有大志,与众不同,你看韩母墓是多么不凡。
  
  韩信的大志,显然在淮阴是无法成就的,但他的成功的机遇到底在哪里呢?这时候,一场风暴正在秦帝国内部悄悄酝酿,翻天覆地的变化即将到来,这正是韩信成就大志的契机。作者:骨架龙
  引子
  
  韩信,有着短暂而精彩的人生,他给中国历史和文化留下了许多经典,“胯下之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些成语,人们在言谈中不时会用到,而这些成语背后,究竟发生过什么故事。舞台上,《萧何月下追韩信》传唱至今,剧中张良成为慧眼识英雄的第一人,是他向刘邦推荐了韩信,那历史上,韩信是怎样为刘邦所任用?
  
  在汉代官方的纪录中,功臣韩信最后因谋反而被杀于长乐宫钟室。但在民间流传的《三言》和《三国志平话》中却写韩信为吕后冤杀,他转世托生为曹操,夺汉室江山以报前仇,吕后托生为伏后为曹操所杀,与之相关的汉朝人物也纷纷托生于三国时代,完成前世未了的因缘。后人谈史,也往往将钟室做为冤案的经典。那韩信为何而死?
  
  在唐、宋等朝代官方建立的武庙当中,韩信得以入选,受香火供奉,为后人顶礼膜拜。他是怎么从小卒成长为一时名将,是否得异人传授兵法,他在垓下杀楚霸王项羽,是否使用了传说中的十面埋伏阵或者九宫绝机阵呢?
  
  韩信的生平,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他的人生轨迹,要从淮水边的一个城市说起。
  
  淮阴布衣
  
  当秦始皇催动麾下的虎狼之师,进行扫平六国的统一战争之时,一个男婴悄然降生在淮水之滨,他的名字叫韩信,这将是个青史留名的人物。可在当时,小韩信的降生只给这个贫民家庭带了短暂的喜悦。史料上有关韩信家世的记载殊为可怜,他自幼失去双亲,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而韩信本身没有任何赖以谋生的手段,无论做工务农或者经商,他都不会。因为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善行,乡邻们也不会推举这个穷小子去当小吏。失去了双亲照顾,又正在生长发育中的韩信为了填饱肚子,只能做一个游手浮食之人。
  
  所谓浮食,就是到邻居或者熟人家里蹭饭吃。估摸着快到吃饭的时间了,韩信就溜达到别人家里去闲谈,到了吃饭的时候,主人家出于礼数不能不留客饮食。这样吃白食的行为,很为人所鄙夷。但韩信为了吃饭,不能不忍受白眼。他跟下乡南昌的亭长混得很熟,一连去吃了几个月的白饭,亭长的妻子忍无可忍,想着驱逐韩信。这天她特意天不亮就起来做饭,全家人早早吃完,收拾干净。韩信再按正常的时候来到亭长家,却不见一点汤水上来。韩信立刻明白了主人家的意思,含怒而去,再不也登亭长的家门。
  
  在蹭不上饭吃的时候,韩信会去城外淮水上钓鱼,靠钓来的一点鱼维持生计,这是他仅有的谋生手段。在钓不到鱼的时候,韩信就要忍讥挨饿。在河边经常有为人漂洗衣物的老太太(漂母),其中一位漂母看韩信饿得面黄肌瘦,实在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食物分一些给韩信吃。一连几十天都是如此,所谓: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失去父母照顾,又饱尝别人白眼的韩信,受漂母如此恩惠,分外感激。韩信对漂母说:以后我一定会重重的报答您的恩情。漂母不喜反怒,教训这个她看来不知自立的年轻人:你个男子汉大丈夫难道就不能自食其力么?我是可怜你才给你点饭吃,岂是为了求你报答什么?
  
  失去了双亲庇护的韩信实在是可怜,填饱肚子要忍受白眼,还要为淮阴的少年所欺负。秦汉时期所说的少年,在当时来说是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与现今的流氓、地痞、古惑仔是类似含义。当时那些读不起书又不从事生产的年轻人,他们崇尚暴力,有旺盛的精力需要发泄,就成群结伙的出去游玩射猎,横行霸道甚至公行不法,总之做着种种与当时社会看来格格不入的事情。
  
  韩信虽然衣食无着,但随身还佩着把剑,摆出一副寒士的架子,维持着自己仅有的自尊。某天,一个无聊的少年当街拦住韩信挑衅:别看你长那么大个子,还带着剑,其实你韩信只是个胆小鬼。有种的你拔剑来刺我,你要是不敢,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好了。突如其来的羞辱让韩信立在当场,他盯着对方看了半天,艰难的伏下自己的身躯,从对方叉开的双腿间慢慢钻了过去。看热闹的人无不嘲笑韩信的胆怯,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消息很快传开,他的胆怯成为淮阴人的笑料。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留侯论》中的这段话或许可以为韩信的甘受胯下之辱做个注脚吧。只是当时的韩信太过卑微,几乎没有人能够体会到这一点。
  
  如果说韩信当时还做过什么让人称奇的事情,那就是他为自己的母亲选了一块风水很不错的墓地。韩信身无长物,都无力为故去的母亲举行葬礼,但他对墓地选择却十分讲究。韩信不辞辛苦的探察了多处地方,最后将母亲葬在一处宽敞的高地上。高地边的空地足以安置上万户人家。当时的达官贵人才会如此安排墓地,这样好在墓地旁边安置数量不等的人家守冢,按时祭祀打扫。而一个贫寒的布衣安葬亲人也做这样的讲究,似乎在向人们传达着某种信息:我韩信虽然是个穷光蛋,但是将来一定会发达的,待我将来成功之时,定会为我母亲安排风光的守冢。以至于数十年后,司马迁来到淮阴探访韩信的事迹,人们纷纷告诉他,韩信少有大志,与众不同,你看韩母墓是多么不凡。
  
  韩信的大志,显然在淮阴是无法成就的,但他的成功的机遇到底在哪里呢?这时候,一场风暴正在秦帝国内部悄悄酝酿,翻天覆地的变化即将到来,这正是韩信成就大志的契机。
 楚军郎中(一)
  
  如果秦王朝江山稳固,韩信的生活依然平静,那他那模糊的大志能否实现还是个未知数。但秦朝苛酷的政令,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使民众不堪重负。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率领九百戎卒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天下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反秦起义如烈火燎原般席卷全国。楚国大将项燕之后项梁很早就组织秘密活动,以兵法组织宾客子弟,进行干部培养和储备,等待时机。大泽乡起义爆发后,项梁也带人斩秦会稽守,起兵反秦。他越过江淮,向北方进军,许多反秦义军因项家的威名来投,项梁很快组织起十多万大军,并扶立楚王室后人为楚怀王,正式打起楚国的大旗。
  
  秦二世二年三月,当项梁率军渡淮之际,韩信杖剑从军,也投入到大时代的洪流当中。从此淮阴布衣韩信成为楚军中一兵,开始了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他的命运就此改变。只是路途遥远,天下求成功者熙熙攘攘,韩信能否从他们当中脱颖而出呢?
  
  放下韩信的个人命运不提,先看看反秦战争形势发展。陈胜在陈地称王,国好张楚,并派出多只部队出击,攻城略地。怀有野心的将领和乘势而起的六国旧贵族也纷纷自立,武臣在邯郸自立为赵王,韩广在燕地自立为燕王,周市迎魏后人魏咎为魏王,齐人田儋在齐地自立为王。这些新建立起来的政权对争夺地盘的兴趣大多超过对秦作战,无形中分散了反秦的力量。
  
  而此时,战争形势突然急转直下。陈胜派周文率领主力西行攻秦,一路转战,众至数十万,攻破了函谷关,直逼秦都咸阳。秦以少府章邯为统帅,武装了大量郦山的刑徒和奴产子充实秦军主力,发起疯狂反击。秦二世元年九月,双方在戏下一场大战,周文败出函谷关。经过二三月的休整,章邯如猛虎下山,出关穷追周文。秦二世二年十一月,双方最后在渑池决战,周文兵败自杀,张楚的主力军溃败。吴广围荥阳久战不克,被部下田臧所杀。田臧留部将李归等继续围攻荥阳,自己率领精锐迎击乘势西进的章邯,结果兵败身死。章邯再进兵荥阳,在秦军两面夹击之下,李归等人败死。随后,陈胜的部将邓说、伍徐等人的部队相继被秦军击破。陈胜亲自督军迎战章邯,又是大败,将军张贺战死,陈胜在撤退途中被坐驾的御手庄贾杀死。陈胜、吴广先后身死,反秦战争暂时转入低潮。
  
  当章邯率领秦朝大军如摧枯拉朽之势碾碎各地的反抗力量之时,项梁扶立楚怀王的举动给反秦大业带了新的希望,项梁统帅的楚军理所当然的成为反秦的主力军,与秦军主力展开了正面较量。项梁先摆出防守态势,以刘邦和项羽分兵两路向秦军后方挺进,迫使章邯回军。章邯索性暂时放弃楚国,转攻魏国于临济。魏国慌忙向齐国和楚国求援,齐王田儋帅军来援,楚国也派出项它所部救魏。但增援部队刚刚抵达临济郊外,就遭到秦军夜袭,田儋、周市等人均战死,在秦军的压迫之下,魏王咎只好选择投降,在得到不伤害百姓的保证之后投火自焚。田儋之第田荣收拾残兵,退入东阿。章邯乘胜帅军急攻东阿,项梁帅军赶到,在城下击败秦军,章邯领军退向濮阳,项梁领军追击,再败秦军殿后的部队,秦军主力退入濮阳防守。项梁转而在定陶击破秦军并围攻定陶,同时派出项羽、刘邦分兵出击,在雍丘大破秦军,杀秦将李由。对秦军接二连三的胜利,使项梁逐渐骄傲起来,宋义提醒项梁:将骄卒惰必至兵败。但项梁不听,反而派宋义出使齐国。得到生力军增援的章邯,趁着楚军戒备疏忽之时,于秦二世二年九月某夜在定陶突袭项梁,项梁战死,楚军大败。
  
  项梁的死,大大挫伤了楚军的士气,楚军只得退向彭城。章邯认为楚军经此一战后已不足惧,转而进攻赵国。太原方面的秦军配合章邯的大军猛攻赵国,赵右丞相张耳保护赵王歇(武臣已为叛将李良所杀,赵王歇是故赵王室)退守巨鹿。秦军毁灭了赵都邯郸,转而进攻巨鹿。秦将王离直接围攻巨鹿,章邯统帅大军支援王离,同时监视诸侯的援军。赵左丞相陈余在常山收集几万人马来救巨鹿,齐国、燕国等诸侯都派出了援军,但在章邯大军的虎视之下,没有人敢与秦一战。巨鹿眼看危在旦夕,谁又能拯救赵国呢?
 楚军郎中(二)
  
  赵国的使节一而再,再而三的向楚国求援,为了反秦的大计,也为了自身的安危,楚怀王派出了援军。他以宋义为上将军,以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领楚军主力救赵。同时楚怀王还派刘邦从砀山西出为游军,收集陈胜、项梁等部溃军,经略黄河以南,骚扰秦军的补给线,牵制秦军。
  
  宋义率军进到安阳,畏秦军势大,就停止不前,打算坐观成败,看秦军围攻巨鹿。项羽屡次劝宋义渡河急进,与秦军决战,但宋义根本不听,在安阳逗留四十六天,巨鹿的形势越发危急。秦二世三年十一月某天,项羽趁朝会之机当场杀死宋义,矫楚怀王之命统领全军。楚怀王干脆正式命项羽为上将军,担负起统帅全军的职责。
  
  项羽派出前锋军二万渡河攻击,取得小胜,然后统率全军渡河,烧毁渡船和营帐,砸烂炊具,全军只带三日的干粮,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这就是著名的“破釜沉舟”。楚军怀着必死的决心向秦军突击,所谓“一夫拼命,万夫辟易”,更何况楚军上下万众一心。楚军九战九捷,切断了秦军运粮的甬道,围攻巨鹿的王离反而遭到了包围。在楚军猛烈的突击下,秦将苏角战死,涉间投火自杀,王离被生擒。楚军的声威,让观战的诸侯联军为之胆寒,项羽也理所当然的被推举为各国联军的统帅。
  
  巨鹿解围之后,项羽统帅诸侯联军猛攻章邯所部,章邯军屡败,在棘原苦苦支撑,他派长史司马欣向咸阳求援。赵高在秦朝廷内弄权,不但不发援军,反有陷害章邯之意。章邯在内外交困的矛盾中为了保全自己,选择了向项羽投降。在向关中进军的途中,项羽与部将害怕秦降军发生变乱,在新安乘夜将秦士卒二十多万人全部坑杀,只留下章邯、司马欣、董翳三名降将。
  
  在巨鹿大战前后,刘邦的游军也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进展,他经过一路转战,最后连破关中的门户武关和峣关,突进关中进军霸上,秦王子婴看大势已去,只好开城迎降,秦朝就此灭亡。反秦大业到此结束。
  
  那么在这一系列的战争当中,韩信到底是个什么角色呢?他只是一名士兵,如果说项梁、项羽等人是战争舞台上的主要角色,而韩信当时则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士兵甲。韩信在项梁的军中无所知名,没有建立任何功业。项梁死后,韩信隶属于项羽麾下,大概是因为他身材高大,他成为一名持戟郎中,成为项羽的近卫。作为统帅近卫的韩信,曾经屡次向项羽献策,但项羽都不曾采用。旧贵族出身的项羽颇为自负,一个小卒的进言他是不曾放在心上的。作为那个时代两颗最为耀眼的将星,谁都不曾想到,他们最初的相会是这样的情况。
  
  后世人,尤其是文人书生,大都认为韩信是饱读兵书,然后才出来从军的,他所有的本领大都来自于书本,所以才能够建功立业。这样的认知,可以满足自认怀材不遇之士们对于功业的梦想,更能证明读书的优越性。但是从韩信在淮阴的贫困生活来看,他想读书恐怕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象项羽和张良这样的旧贵族,虽然国家灭亡了,好歹有个殷实的家底,可以接受教育。那时,韩信考虑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填饱自己的肚子。在游荡的过程中,韩信学过些文化是可能的,但能系统的学兵法,就很难想象了。
  
  战争,才是韩信真正的学校。在楚军中的戎马生涯,每天都在给韩信上课。纵观古今名将,书生出身的也不是没有,但数量实在有限,名将大都是从残酷的战争学堂里逐渐成长起来的,韩信的路也跟他们相差无几。应该说,韩信在军事方面是有天分的,所以他能够在战争中迅速成长起来,与楚军战将钟离昧等人的友谊,无疑会促进他对军事的学习,而在项羽身边的近卫生涯,使他有机会接近指挥核心,更对他的成长起到催化作用。如果说在淮阴的布衣韩信,胸中的大志还颇为模糊,经历了战争的锤炼,作为军人的韩信,胸中的大志已然清晰。羽翼已经长成的雄鹰,需要一片天空去翱翔。但在项羽手下,韩信毫无用武之地,现在秦朝已灭,他该何去何从呢?
 登台拜将
  
  秦朝灭亡,会于咸阳的各路诸侯以为天下大势已定,应该构建和谐社会。项羽按自己的意愿给大家一一封爵,自封为西楚霸王,分完地盘,各路诸侯就打道回府了。按照楚怀王出兵时与诸将的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立了大功的刘邦并没有得到之前的承诺,项羽将他封在汉中、巴蜀等地,只让他带三万军队去封地。汉高帝元年四月,好不容易从鸿门宴中脱身的刘邦暂时无法与项羽正面对抗,只能去汉中就国,包括楚在内的诸侯之兵有数万人志愿跟随刘邦,韩信也是其中的一员。
  
  韩信为什么会选择刘邦呢?想来大致有这么几个缘故。一来刘邦是楚人,与韩信临郡。二来刘邦有长者之名,待人宽厚。三来韩信认为刘邦手下缺乏真正的大将之才,而且刘邦有纳谏之名,自己可能会有出头的机会。既然在项羽那里没有发展机会,那么跳槽到别处去谋求发展,是再正常不过的想法了。但刘邦能给韩信驰骋的空间么?韩信也不能肯定,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
  
  韩信虽然投入刘邦军中,但他出身寒微,之前的戎马生涯也不够显赫,在刘邦军中依然默默无闻,只担当了连敖这样的下级军官。担任连敖的韩信,一次不慎触犯了军法,按律当死。他前面十三个人都掉了脑袋,眼看自己就要面临悲惨的结局,胸中的大志还没有实现,经过戎马生涯磨砺而学到的本领无法得到施展,难道就这样完了么?韩信忍不住大叫起来:“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命运或者只是跟韩信开了个玩笑,这一声呼喊为他带来了一个不错的转机,认识千里马的伯乐开始出现了。刘邦的亲信、时任太仆的夏侯婴听到了韩信的话,大为惊奇,看韩信的身材也确实是位壮士,当场开释了韩信。通过与这个年轻人的交谈,夏侯婴感觉韩信确实有才干,就直接向刘邦推荐了韩信。但刘邦此时还没看出韩信有多少出众的地方,只是夏侯婴的推荐比较有分量,就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
  
  治粟都尉是掌管军粮的官职,在汉王国的官吏机构中已经是个重要角色了。但负责后勤工作,让韩信还是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不过因为工作的关系,韩信与丞相萧何有了不少接触,韩信不曾想到,自己这一生的荣辱成败,都会与萧何有着莫大的关系。萧何通过多次深入交谈,确认韩信是个合格的统帅,能够促进刘邦的事业发展,便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但刘邦没有接触过韩信,心里不免有所犹疑。而韩信的耐心几乎被长时间的等待耗光了,他估计萧何等人早已向汉王推荐过自己,而汉王依然不重用自己,既然这里没有合适的岗位,没有发展前途,不如再跳一次槽吧。于是韩信再次踏上了逃亡之路。
  
  萧何得知韩信出走的消息,来不及向刘邦说明,亲自出发把韩信追了回来。这一幕就演变出了一出经典剧目《萧何月下追韩信》,直到千载之后还为人传唱。作为丞相的萧何,自然希望刘邦能够成就大业,而成就大业就需要出色的军事人才,这方面是萧何的缺陷,而韩信正是刘邦需要的奇才,这样的人才好不容易送上门来,岂可再流失出去增强别人的实力。萧何此举,不单改变了韩信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萧何的擅自行动,让刘邦误认为萧何也逃亡了,自入巴蜀以来,军中人人思归,逃亡者日增,刘邦本来就烦躁,得力助手萧何逃亡的消息更使他如失臂膀。当萧何来见刘邦之时,刘邦赶忙问起缘由,当他得知萧何去追韩信,显出不以为然的姿态,骂萧何欺罔,萧何郑重的回答:“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萧何的话正中刘邦的要害,秦代作为犯人流放地的巴蜀决非他的久居之地,见识过秦始皇出巡威仪的刘邦,怀着家天下的梦想,只可惜手下乏得力之人。
  非大言无以动刘邦,萧何给韩信以极高的评价,将韩信与刘邦事业的规模直接联系到一起,不由得刘邦不动容。他又力劝刘邦以最隆重的礼节拜韩信大将,这样的礼节,对于自幼就饱受白眼、一直不能施展抱负的韩信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标志着他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承认,他个人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在众人面前有着非常的荣耀,韩信的虚荣心得到充分的满足,通过这一仪式,既笼络住了韩信,又可以树立韩信的威信。通过登坛拜将,能够让汉军将士了解到汉王东归的决策,提高全军上下的士气。萧何的建策,确实巧妙,以笔者今人的眼光看来,萧何实在是人力资源和公关活动的专家。刘邦终于采纳了萧何的建议。
  
  得知汉王要拜大将的消息,汉军将领都很高兴,以为这一重任将会落到自己头上。到了那天,接受汉王殊礼被拜为大将的却是韩信,让全军上下都跌破了眼镜,谁也不知道汉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尽管汉王最终采纳了萧何的建议,但他对韩信这个之前从不知名的人还是很有疑惑的,而汉军将士更以怀疑的眼光审视着新任的统帅,而韩信到底会有什么举措呢?
  暗渡陈仓
  
  刘邦在拜将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问策于韩信。他要看看,这个年轻人到底有什么本领。而韩信也要考验一下刘邦这个主君的度量。韩信请刘邦考虑,他跟主要敌手项羽相比较,哪些方面占优势。刘邦默然良久,老实承认自己全都不如项羽。看到刘邦颇有自知之明,韩信知道这位领导会接纳部下的建议,于是为刘邦详细分析了项羽和天下的形势。
  
  韩信首先为刘邦详细介绍了项羽的弱点。项羽自恃勇力,不能选贤任能,是匹夫之勇;项羽虽爱护部属,但吝惜爵位,有功不赏,是妇人之仁;项羽虽然称霸诸侯,但却不占据关中形胜之地而都于彭城,丧失了地利;项羽违反义帝之约定,以自己的好恶分封诸侯,诸侯多有怨言;项羽逐义帝于江南,诸侯也纷纷效仿,互相攻伐争夺地盘;项羽行军无纪律,多烧杀抢掠,百姓怨苦。所以项羽虽貌似强大,但实已丧失民心,强弱之势不难逆转。
  
  分析过项羽,韩信又指出了刘邦应该采取的策略,该反项羽之道而行之。即选贤任能,不吝功赏,乘将士思归的锐气出师东征,以仁义之兵讨伐暴政,必然成功。韩信最后分析了关中的形势。关中的章邯等三王,是秦朝的降将,为秦将时使无数关中子弟丧命于战场,而他们投降以后,又有二十多万关中子弟被项羽坑杀,关中父老恨这三人入骨。刘邦之前入武关灭秦,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关中民众无不爱戴刘邦,这为汉军在关中已经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只要汉军出师,关中必然传檄而定。
  
  韩信这番策论,清晰透彻,既提出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远景规划,又制订了近期夺取关中的战略。韩信所提无不切中要害,从策论中可以看出,虽然他在楚军中地位不高,但他对军政大事十分留意,并经过了潜心研究。可见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韩信能够登台拜将,决非偶然。而刘邦更是大喜,对韩信深有相见恨晚之意。韩信的策论,第一次给刘邦明确的论证了夺取天下的可行性,那个家天下的梦想不再模糊,似乎变的触手可得。鸿门宴上项羽对刘邦形成的威压,仿佛一时间烟消云散。如果说之前刘邦还对韩信有种种疑问,在此刻全化为了满腔信任,他转而全力支持韩信,让韩信充分行使大将的权力,调度众将。
  
  进军关中其实并不简单,关中和汉中之前横亘着绵延的秦岭,秦岭山势险峻,中间有几条狭长的道路沟通两地之间的联系。最东边的道路是子午谷栈道,离咸阳最近,刘邦入巴蜀走的就是这条路,不过刘邦采纳张良的策略,为了迷惑项羽阻止敌人进攻巴蜀,来的时候把栈道烧毁了。栈道建筑在悬崖峭壁上,摧毁容易,要重修起来就难了。而且三秦王早就监视着秦岭上为数不多的几条孔道,汉军到底该从哪里进兵呢?
  
  汉军派人大张旗鼓的修复子午谷栈道,子午谷栈道长达660里,修复谈何容易。根据间谍传来的消息,章邯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秦岭东段,汉军必然要修完栈道才进兵,这样的想法无疑会使人的思想放松,以为战事还遥遥无期。但如平地惊雷一般,汉军突然越过了秦岭,攻破了陈仓。原来汉军在修栈道是佯动,主力却以迂为直,从秦岭西段的故道进军,杀得章邯措手不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便成为千载流传的经典。
  
  得到消息,雍王章邯率领部分人马到陈仓仓促迎战,被汉军迅速击破。章邯退回废丘,联络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准备合兵与汉军决战。韩信派曹参、樊哙率前锋军绕过废丘,深入敌军侧后,自己则率领主力直指废丘。章邯统率三秦联军在壤乡之东和高栎一带迎击汉军主力,双方兵力几乎相当,汉军士气更加高昂。面对沙场老将章邯,韩信出奇胜之,他调动前锋军突然掉头南下,切断了三秦联军的后路,与汉军主力前后夹击,三秦军大败。章邯带少数残兵逃进废丘,闭城死守,等待项羽的救援。敌军的主力被歼灭后,汉军马不停蹄的分军略地,司马欣和董翳先后投降,从汉中起兵不到一月的时间里,除了废丘等几座孤城还有少量残余雍军固守,关中各地已经落入刘邦之手,韩信在拜将之时对关中之地的战略完全实现。刘邦在夺取天下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章邯在废丘城中苦苦支撑着,他盼望项羽能够来救他。刘邦东进,韩信留在关中继续围攻未下的城池。汉高帝二年六月,韩信使用水攻战术,引水灌废丘,章邯走投无路,自杀身亡。关中之地,全部平定。直到章邯死,项羽也没能东进,项羽到底在做什么呢?
 力挽狂澜
  
  项羽到底在忙些什么呢?带着从秦宫中掠来的美女珍宝衣锦还乡之后,项羽忙着干掉让自己不爽的人。张良为刘邦献策,在鸿门宴中暗助刘邦,让项羽十分不满,就迁怒于张良的主子韩王成。项羽先借口韩王成没有功劳不应为韩王,贬他为侯爵,最后干脆找个借口把韩成杀掉,换自己的手下郑昌去当韩王。张良得到消息,立刻投奔了刘邦。原来的楚怀王也让项羽觉得碍眼,他名义上把楚怀王尊为“义帝”,却把义帝强迁往江南。这个“义帝”本是傀儡,但一想到他在名义上还是自己的领导,西楚霸王项羽心里就很不舒服。经过一番策划,他授意衡山王等人出兵把义帝也给干掉了。解决了这两个人,项羽心情舒畅,觉得人生之快意,莫过于生杀予夺的权力。
  
  项羽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并没有实现,对他分封不满的人早就开始大打出手。没有得到封王的田荣、陈余、彭越联合起来造反,不承认项羽所封的诸侯,用武力重新划分版图。田荣赶走了齐王田都,杀胶东王田市,又联合彭越杀济北王田安,自立为齐王,并且以彭越为将军向楚进攻,率先向项羽发起挑战。陈余也向昔日的刎颈之交张耳发起进攻,在田荣的协助下,张耳还没在赵王的位子上坐热,就被打得落荒而逃,投奔了汉王刘邦。陈余再立赵歇为赵王,自己为代王,同时掌握了赵、代两国。同时,刘邦又杀出汉中,夺取了关中之地。这几个敢于挑战项羽新秩序的人,他该先解决谁呢?
  
  刘邦刚定三秦,暂时还不打算与项羽决战。于是张良修书一封,告诉项羽:汉王只是想按楚怀王以前约定的那样,拿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三秦之地,这样汉王就很满意了,没有过多的要求。为了表示好意,张良还特意发给项羽齐、赵等国的反书,说明他们誓要灭楚的狼子野心。得到书信的项羽,如同被红布挑逗的公牛,怒火冲天的兴师杀奔了齐国,困守于废丘的章邗被项羽完全抛之脑后。
  
  汉高帝二年一月,得到项羽大军前来问罪的消息,田荣毫不示弱,在城阳集中兵力与楚军决战,结果一败涂地,自己跑到平原被人杀死。项羽再立田假为齐王,向北海进军,以求彻底平定齐地。但项羽一路之上不安抚民众,收取齐地民心,恢复秩序,而是大烧大杀大肆破坏,一路执行三光政策,发泄他对田荣背叛的不满。项羽的残暴行为不但没有震慑住民众,反而让齐地百姓群起反抗。田荣之弟田横乘机收集了几万散兵,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占据城阳一带对抗楚军。在齐地一致的反抗中,项羽连战不能取胜,反而陷入了游击战的泥潭,难以自拔。
  
  项羽在齐地抽身不得的时候,刘邦迅速展开了东进夺取天下的行动。汉军从函谷关东出,河南王申阳投降,随后韩王郑昌也在阳城投降。汉高帝二年三月,汉军从临晋渡过黄河,魏王豹投降,紧着河内被攻破,殷王司马卬被擒。河内被攻破之后,刘邦来到洛阳,号召天下诸侯为义帝报仇,共同讨伐项羽这个暴徒。害怕被项羽讨伐的陈余率先响应,各路诸侯纷纷派出兵马,刘邦竟然组织起号称五十六万的诸侯联军。汉高帝二年四月,以汉军为首的诸侯联军浩浩荡荡杀向了彭城,彭越也在路上归顺了刘邦。这次进军,因为形势发展太过顺利,刘邦头脑发热,他把韩信放在关中解决章邯的残部,自己统帅大军,完全超负荷运作。因为楚军主力基本都在齐地,路上几乎没有遇到象样的抵抗,顺利夺取了楚都彭城。进到彭城,看到项羽宫中取自秦宫里的美人珍宝,在咸阳没能得逞的刘邦纵情享受,再也无人管束,各位将领也以为大功告成,整天周旋于杯盘美女之间,完全忘记了项羽在世间的存在。
  
  项羽在齐地一直不曾回军,直到彭城陷落,方才带三万精锐骑兵赶回。他由鲁出胡陵,迅速进至萧县,从西向东对彭城的汉军发起突然进攻,从早上大战到中午,汉军大败,败军被拥入谷、泗水,死十余万,没死的人继续向南逃窜,在灵壁为楚军所追及,又遭到猛烈攻击,除了被杀死之外,被拥入濉水的士卒有十余万,水为之不流。刘邦带着残军被楚军围了三重,忽然狂风暴起,项羽的军队也发生了混乱,刘邦带着几十骑乘机夺路突围。这一仗输得实在凄惨,除去兵力的损失外,刘邦的老父、妻子吕雉都被楚军俘去,刘邦的一双儿女,若不是夏侯婴所救,不是被楚军俘虏就是被他们急于逃命的老爸杀掉。
  
  向东进军以来,因为形势发展过快,刘邦不想让臣下再建立大功,想树立自己威名,但下场就是头破血流。经历了惨败的刘邦痛定思痛,将能而君不御是真理。他决定下最大的本钱让良将为己所用,他问计于张良,张良提出了英布、彭越、韩信三人。英布、彭越一时枭雄,但对项羽只是牵制作用,韩信才是项羽的掘墓人。处于新败的微妙时刻,张良用英布和彭越做铺垫,向刘邦提出了必须重用韩信的意见。
  
  也正是韩信重整了残局,结束了对章邯的围攻后,韩信率领留守汉军迅速赶到荥阳与刘邦会合,收容整理败溃的汉军。楚军骑兵异常精锐,彭城之战所向披靡,向西猛追汉军。韩信利用京、索以西多丘陵、多沟壑的复杂地形,以步克骑,屡次挫败楚军,使楚军的兵锋顿挫,鼓舞了汉军的士气,使汉军逐渐恢复了元气。韩信阻止了楚军的西进,同时为汉军部署了以荥阳、成皋核心的多重防线,为以后数年在这一带的正面战场奠定了基础。
  
  单靠防御并不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汉军必须主动进攻。韩信作为刘邦手中的利剑,又将刺向哪里呢?
 木罂飞渡
  
  刘邦在彭城的惨败,不但兵力损失很大,使原本归顺的诸侯也产生动摇,魏王豹就是其中一个。魏豹是前魏王咎的弟弟,哥哥为民约降后自焚死,他逃到了楚军中,领兵随同项羽入关中。项羽缩小了魏豹的封地,他心怀不满,汉军兵临城下,魏豹选择了投降。但是看到汉军在彭城的失败,他的心理又产生了动摇。据说这时有个术士许负告诉魏豹:根据他丰富的相面经验,魏豹的夫人薄姬,将来生的孩子能当天子。魏豹暗想:我的孩子是天子,我是孩子的爹,那也就是天子喽?只有我传位给我的孩子,他才能当上天子。因为这件事情,魏豹本以动摇的心理彻底倒向项羽,他决定先依附强者再图发展,举兵叛汉。
  
  魏豹借口家里人生病需要探视请了病假,他返回魏都之后立刻宣布独立,发兵封锁了黄河渡口。魏豹的背叛使汉军正面战场的侧翼以及关中等地都受到了直接威胁。刘邦派出郦食其企图劝说魏豹回心转意,魏豹摆起王族的架子,指责刘邦流氓作风让他很难忍受,拒绝了郦食其的游说。既然不能政治解决,那只有动武了。为了迅速解决魏国,刘邦派出了将领中的最强阵容,以韩信为统帅,曹参为步兵主将,灌婴为骑兵主将,三人都是汉开国将校中的翘楚,有两人能在后世入武庙受人香火,堪称黄金搭档、明星组合。在刘邦看来,这样的阵容出马,魏国方面的组合:柏直、项它、冯敬,根本不是对手。
  
  尽管刘邦信心十足,但是魏国还是有天险可以凭借。如今在山西和陕西两省交界处自北向南奔流的那段黄河,就是魏国的天然屏障。上次汉军从临晋渡过黄河,这次魏豹吸取了教训,在临晋对岸的蒲坂集结了重兵,阻止汉军渡河。蒲坂是这段黄河上的主要渡口,这里已然被封锁了,该从哪里着手呢?从临夏发起强攻,显然会有比较大的代价,一旦拖延,楚军增援魏军,战事将会更加棘手。
  
  韩信此时再次使出声东击西的计谋,他让灌婴率领骑兵在临晋陈兵布船,摆出强渡的姿态,吸引魏军的注意力。韩信却和曹参率领汉军主力悄悄北上百余里,来到夏阳。韩信让人搜集大量口小肚大的木罂(一说木罐,另说是木桶),并砍伐了许多树木。汉军把收集到的木罂都封了口,然后口朝下,底朝上,五十个一组,绑成一排正方形,然后用木料一夹,用绳子捆死,“木罂筏”就这样做成了。汉军主力运用这些简易渡河器材渡过黄河,直扑安邑,曹参攻破安邑,生擒魏将王襄。魏豹等人在蒲坂天天盯着黄河对岸,却发现汉军出现在身后,退路已被切断。魏军只好掉头向安邑进攻,企图夺路而走。此时,在临晋的灌婴乘机渡河,与在安邑的汉军前后夹击,魏军主力在城下被歼灭,汉军跟踪追击,经曲阳、东垣两战,全歼魏军,魏豹被生擒活捉。
  
  汉军在汉高帝二年八月出兵,九月就平定了魏国,如此的神速,韩信巧妙的运筹,居功至伟。很快,刘邦就将从魏国收降的精兵调走,投入到荥阳的正面战场中,这些生力军的补充,对在正面战场苦撑的刘邦来说,无疑是及时雨。而魏国这个隐患的消除,也使关中后方更为稳固。而这一战事对未来的影响不只这些,魏豹的夫人薄姬被收入刘邦宫中,她为刘邦生了个儿子,这个叫刘恒的孩子后来登上帝位,他就是汉文帝,开创了汉朝盛世的“文景之治”。许负的预言是应验了,但没有韩信的奇谋,历史的走势会是怎样呢?
  背水奇阵
  
  平定魏国之后,韩信没有沉醉于眼前的胜利,而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刘邦虽然夺取了关中和荥阳以西的大片地区,但与项羽的实力对比上不占优势,在正面战场上依然处于守势。而北方的赵、代、燕、齐等国家,依违于楚汉之间,如果将他们并入汉的版图,无疑会大大增强汉的实力,从而彻底改变双方的实力对比。而上述地区一旦归汉,楚的后方就直接暴露在汉的攻击之下,汉对楚可以形成两面夹击的态势。
  
  基于从根本上改变楚汉战争形势的战略考量,韩信向刘邦提出了登台拜将后的第二项战略计划:“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韩信要独立经营北方,对楚进行战略大迂回,与刘邦的正面战场相配合,最终致项羽于死地。在刘邦的军中,没有人能够独挡一面完成这个任务,既然韩信提了出来,刘邦也只有让他放手去做了,刘邦或许不能完全理解这里头所包含的深刻意义,但自己的地盘扩大,总归是有利的。刘邦答应了韩信的请求,给了韩信三万援军,还派张耳协助韩信,张耳在赵地多年,熟悉当地山川形势,耳目众多,是个重要的情报来源,对韩信有不小的帮助。
  
  陈余起初参与了刘邦向彭城进攻的联军,但他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张耳死。刘邦砍了个与张耳面貌相似的死囚蒙混陈余。但彭城败后,陈余同样动摇,又得知张耳没死,也与汉绝交。魏国灭亡的消息传来,陈余认识到汉的进攻迫在眉睫,需要做好准备。他将代军主要部署于邬县一带,又赶忙与赵王歇动员赵国的全部兵力,向井陉口集结。陈余犯了个致命的错误,他忽视了太行山在中间将代国和赵国隔开,代军和赵军相距甚远,不能相互支援,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韩信在进军途中很快查明了敌军的部署,决心迅速吃掉代军,然后再进兵攻赵。代军主力由代相夏说统帅,在邬县城外布防,代将戚公防守城池。汉军与代军交战,韩信又使出迂回包抄的战术,曹参从代军的侧后攻击,夏说抵挡不住,率军东逃,企图向赵军主力会合,汉军紧追不舍,在阏与将夏说军全歼,生擒夏说。韩信率领主力继续前进,曹参带领部分人马回师,进攻困守邬县的戚公,戚公弃城逃跑,被汉军追上歼灭。代国很快平定,成为韩信北进大餐中的一道开胃小菜。
  
  陈余动员了号称二十万的兵力集结于井陉口扎营,堵住了韩信进军的通路。陈余帐下的将领李左车向陈余献策,他认为:韩信乘连破魏、代的锐气孤军深入,利在速战,韩信的补给线拉得很长,井陉道窄而狭长,韩信的辎重必然在后。李左车请陈余守险不战,自己带三万人绕到韩信侧后,夺取汉军的辎重。这招可谓毒辣,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汉军深入,补给本来就很困难,再被李左车切断,全军必然不战自败。但这样的良策被陈余当作了耳边风,他是个不鼓不成列的儒者,平时所信奉的乃是“义兵不用诈谋奇计”。陈余认为韩信虽然号称有几万人马,但精锐只有数千,凭赵国二十万人马一人一口吐沫都能淹死汉军,如不正面决战,必然被诸侯轻视。
  
  从探子那里得知李左车之谋未被陈余采纳,韩信感觉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回肚里,他最担心的情况没有出现。韩信暗喜:天助我也,破赵必矣。汉军在井陉口外三十里扎营,这天半夜,韩信开始分派人马,他派出精骑两千,每人持一面汉军的旗帜,悄悄潜入赵军营垒附近的山上,待赵全军出击后,立刻冲下去夺取赵军营垒,换上汉军的旗帜。天不亮的时候,韩信又让提前开饭,他兴致勃勃的对部下说:今天打败赵军后再举行大会餐,吃顿好的。众将嘴上虽然答应,心里实在不明白韩信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韩信派出一万人读过绵蔓水,背靠河岸边的有利地形列阵,他估计陈余要正面对决,见不到大将旗号不会出击。果然,赵军没有干扰背水阵的布置。看到背水阵的赵军将领都忍不住大笑起来,平常的布阵讲究“右背山陵,前左水泽”,用河川这样的天然屏障掩护自己的侧翼和前方,汉军却背水列阵,分明是自断后路。看来汉军的将领是个十足的外行,有此想法的赵军将校不免轻视汉军。
  
  天刚亮,韩信和张耳统帅剩下的全部人马,打出大将旗鼓,来到赵军营垒前挑战。陈余盼望已久的正面决战终于来了,赵军立刻出营应战。双方激战了一阵,韩信等人佯败,将旗鼓丢了一地,退入背水阵中。赵军看汉军败退,更为轻视对方,全力追击,而留在大营里的赵军将校想分份功劳,也带领人马冲出去追杀汉军,夺取汉军旗鼓,更把赵王歇也拥了出来,好在大王面前表现自己的英勇善战。赵军向背水阵发起猛烈进攻,满以为会把汉军逼入河里洗澡,但没想到背水阵却如同坚硬的石头一般,完全啃不动。无路可退的汉军只得死战,死里求生,背水阵所在之处是河岸边的高地,更有利于汉军防守,而在狭窄的战场上,赵军也不能发挥自己在数量上的优势。双方激战半天,赵军眼看着不能取胜,又累又饿,想回营休整。转身望去,赵军才发现自己的营垒上全部是汉军的红旗。汉军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大王是不是被擒了?将军是不是被捉去了?被恐惧攫住心神的士卒开始乱跑乱窜,混乱在几十万人马中蔓延开来,陈余连砍了几个脑袋也控制不了局面。韩信乘势发起反攻,夺取营垒的精骑也杀出来夹击,赵军完全崩溃了,陈余被杀,赵王歇被擒,赵国灭亡。
  
  战斗结束后,诸将向韩信汇报完战果,不禁向韩信请教:将军,您不按兵法硬要背水布阵,还扬言打完胜仗大会餐,我们都很不服气,但咱们真的打了胜仗,这到底是什么道理?韩信哈哈大笑,告诉他们:你们只知道兵法上说过“右背山陵,前左水泽”,兵法上还说过“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我今天就是用这一条。我手下的士兵大多是新招募来的,缺乏训练,跟随我的时间也不长,恩义未附,这就是所谓“驱市人而战之”。我必须让士兵走投无路,逼他们为自己的生存而战,跟敌人死拼。敌人这么大优势,要是给士兵生路,他们就该逃跑了,我怎么指挥他们去决胜。诸将到此才恍然大悟,由衷的称赞韩信:高!高!实在是高!将军的用兵非我等所及。
  
  只半天多时间,韩信就让赵国的二十万大军烟消云散,他下一步又该怎么行动呢?他还能创造类似背水阵的奇迹么?
 发书降燕
  
  韩信在出战前曾许下赏格,能生擒李左车的赏千金。战斗结束后,果然有人活捉李左车献给韩信。韩信亲自为李左车松开绑绳,让他上坐,以师礼郑重拜见李左车。韩信向李左车问攻取齐、燕的战略。李左车先以败军之将为辞拒绝。韩信将李左车比做古贤臣百里奚:百里奚事虞国而虞国亡,事秦国而秦国霸,不是他在虞愚蠢而在秦变得聪明,智谋能否为君主所用才是关键;如果陈余要用足下之计,我韩信恐怕就当俘虏了,他不用您的谋略,所以咱们才能一起探讨这个问题。韩信一再谦虚的请求:我诚心向足下请教,请您不要推辞。李左车看韩信确实诚心请教,与陈余的傲慢无知形成鲜明对比,他也不再推辞,就把自己想到的战略计划向韩信全盘托出。
  
  李左车认为韩信连克魏、代、赵等国,名闻海内,韩信的兵威已为天下之人畏惧,这是韩信的有利条件。但是汉孤军深入,虽然连续获胜,已兵疲师老,而且深入敌境,粮草补给非常困难。汉军若以疲惫之师进攻燕国,顿兵于坚城之下,战争势必拖延下去,齐国也会象燕国一样坚守,两国不克,楚汉还将是僵持的局面。这是强行进军将会遇到的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左车建议利用汉军连破三国形成的兵威震慑对手,以政治手段解决燕国和齐国。汉军应一面安抚赵地,一面陈兵于燕境,再用辩士去说服对方,燕国弱小,必然望风而服,进而再去游说齐国,齐国看到燕国的例子,也会跟着降服。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战争要使用各种手段,不是单靠武力解决问题,李左车眼光独到,充分发挥了韩信当前的优势,兵不血刃的解决了问题。韩信向燕国派出了使者,燕国果然归降,加入了汉的阵营。燕赵之地的归附,对楚汉战争后来的结局有着深远影响,楚军骑兵精锐,汉军难以抵敌,而燕赵盛产骑兵,北貉、燕人的枭骑加入汉军阵营,扭转了汉军在骑兵上的劣势。
  
  对于李左车的问计,可以看出韩信是多么谦虚谨慎,虚心好学,他没有因自己取胜而趾高气扬,他深知在敌我双方的谋略搏弈中,失败者未必就一无是处,胜利者不是没有弱点。韩信问计于李左车,是希望借助更多人的头脑风暴,弥补自己设想的不周之处。韩信的成就,大概就是通过类似的请教,逐渐积累起来的。李左车也是个难得的人才,他的才能在韩信的坦诚下得到了发挥,只是李左车后来的人生,不再现于史册,让人深为叹息。
  
  降服燕国之后,韩信并未对齐国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与楚军的交战拖延了原来的计划。楚军派出几只游军渡过黄河,袭扰新降服的赵国各地,韩信来回奔波,驱逐渡河的楚军,安抚赵国各地。韩信同时也着手扩充军队,准备配合刘邦所在的正面战场。
  
  刘邦在正面战场屡次被项羽殴打,几次都是依靠脱身独逃的绝技,才没有被项羽捉住。汉高帝三年六月,项羽击败了在身后牵制自己的彭越,转身猛扑荥阳、成皋,一举将两城拿下,不过刘邦再次使出夺路飞毛腿,在城破之前跟夏侯婴逃了出来,他渡过黄河,直奔驻扎在修武的韩信大营。刘邦这时对屡建奇功的韩信已经有着相当的猜疑,不敢正式召见韩信,而是冒充汉王的使节,直接溜进了韩信的中军帐。刘邦拿到了韩信的印信兵符,立刻召集将领,将领们慌忙前来,赫然发现在帅位上坐着的是汉王。等韩信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光杆司令,被剥夺了大军的指挥权。刘邦获得了韩信的大军,先派刘贾带两万人深入敌后,协助彭越的军队作战,得到增援的彭越连克外黄等十七城,完全切断了楚军的补给线,迫使项羽再次回军对付彭越。待项羽走后,刘邦又引诱防守成皋的楚将曹咎出战,将楚军一举击败,重新夺回了成皋,并乘胜推进到广武,等项羽再破彭越回师,汉军守险不战,正面战场依然形成相持局面。依靠韩信的生力军,刘邦再次挺过危机。
  
  而光杆司令韩信,被刘邦授权在赵地征召新军,准备进攻齐国。韩信能否顺利攻取齐国呢?时间已经过去一年,李左车的计谋是否有效呢?
 乘虚破齐
  
  韩信在赵地招集了几万人马,向齐国开进,齐王田广集中齐军二十万于历下,准备抵抗汉军的进攻。不知道为什么,韩信没有坚持此前政治解决的策略。而此时,刘邦却派出了郦食其去游说齐王田广。郦食其摇动三寸不烂之舌,居然说服了齐王归汉,他们整天喝酒,庆祝双方结成同志加兄弟的友谊。
  
  既然齐国降服,那韩信就没有进军的必要,他打算撤回去。但韩信手下的谋士蒯彻劝韩信:将军,大王并没有让您停兵的命令,您苦战了一年,才平定了赵地五十多个城池,郦食其那个家伙动动嘴巴就拿下齐地七十个城池,难道您辛苦立下的汗马功劳还不如一个腐儒么?蒯彻的话击中了韩信的弱点,韩信这么辛苦的奋斗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要功成名就么?在汉军中这几年,韩信的功名心更加强烈了,他一定要建立天下第一殊勋。蒯彻的话提醒了他,既然没有停止进军的命令,那他即使进军破齐,汉王也不会说什么。而且汉王未必信任齐王,武力解决比政治解决更加彻底。一将功成万骨枯,韩信已经不是那个看起来懦弱的淮阴布衣,多年的杀伐让他变得冷酷无情,他决心偷袭齐国。韩信的擅自行动,刘邦并没有深究,但无疑将使刘邦的猜忌心理更重,韩信是个不择手段的家伙,要提防。
  
  汉高帝四年十月,韩信突袭了历下齐军,齐军因为讲和完全没有准备,二十万大军被一举击破。同志加兄弟突然翻脸杀上门来,齐王田广以为郦食其忽悠自己,逼郦食其去劝韩信退兵,不然就把他扔大锅里煮了,郦食其知道绝无可能,甘心一死,田广将他送进大锅做了炖肉,跟田横等人夺路而走。汉军分兵略地,齐军主力丧失于历下,各地空虚,纷纷沦陷。田广无可奈何,只能向昔日的仇敌楚国求援。
  
  齐国一旦灭亡,楚的大后方将完全暴露于汉的攻击之下,为了自己的利益,项羽派出大将龙且和周兰率领二十万大军支援齐国。齐楚联军二十多万,汉军数万,韩信又一次处于劣势。而此时,有人向龙且献策,策略与李左车上陈余策类似,这个策略也是希望齐楚联军坚壁不战,而以齐王的名义号召齐地沦陷城池,展开类似当年反楚的游击战反抗汉军,汉军千里奔袭齐国,又到处遭到抵抗,到时候补给不继,必然不战自败。这又是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策,只是这个策略被龙且抛之脑后。上天此时大概很眷顾韩信,让韩信的敌手都抛弃了最好的方案,选择了最愚蠢的策略。
  
  主将的作风无疑会影响他的部属,龙且跟随项羽多年,项羽刚愎自用的风格,龙且学了九成九。韩信连破三国的过程并未使龙且有所警觉,在他眼里,韩信还是那个受过胯下之辱的持戟郎中,他认为韩信没什么了不起,可以轻易击败。根据在正面战场的经验,龙且也十分轻视汉军的战斗力。龙且有着强烈的求战欲望,他想裂土封王,打赢这一战,项羽能够封给他半个齐国。
  
  龙且或许知道过去那个韩信,但现在的韩信已经远超他的想象,相比较而言,韩信更为了解龙且,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双方还没交战,胜负几乎已经决定了。两军夹潍水而营,汉军在水西,齐楚军在水东。韩信决定再次利用河川实施自己的奇谋,他连夜派人用袋盛沙,悄悄在潍水上游筑起一道拦河坝,潍水下游就变得非常浅,人马可以轻松徒涉。天亮以后,韩信把大半人马埋伏在西岸,自己带着剩下的人马过河挑战。韩信的挑战正是龙且求之不得的,双方接战不久,韩信就开始败退,一直退过河去。对韩信的轻视和对封爵的渴望蒙蔽了龙且的双眼,他没有发现潍水为什么会变浅。龙且和周兰身先士卒,带领前锋迫不及待的杀到西岸追击汉军,后续部队也跟着纷纷徒涉。看到鱼儿已经上钩,韩信发出了信号,上游的汉军扒开拦河坝,积蓄已久的潍水如脱缰野马奔涌而下,正在河中的人马顺水漂流,与河伯做伴去了。齐楚军被水隔成两段,首尾不能相顾。西岸的龙且和周兰身边只有少量人马,汉军伏兵齐出,将他们围在当中,很快,龙且带着满心的遗憾交出了自己的脑袋,成就了旧日袍泽韩信的又一功勋,周兰则被生擒。眼看着主将在对岸被擒杀,东岸的齐楚联军如同剁去了头的小鸡乱窜,汉军再次过河攻击,失去了首脑的楚军作鸟兽散。韩信分兵追击,齐王田广及其部将相继被杀,只有田横得以脱逃,齐地至此全平。
  
  潍水之战,韩信以出神入化的谋略巧胜占据兵力优势的齐楚联军,威震海内。此时的韩信,完全实现了他当初对刘邦提出的战略,无形中已完全具备了改变天下形势的能力,如果他想他就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势,韩信再次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他该何去何从呢?
 面背之相
  
  韩信完全平定齐地之后,停下来休整人马,并着手扩充军队,他并没有象以前一样将收降的精兵去支援刘邦的正面战场。韩信特意派使者送了封信给刘邦,说齐地叛服无常,需要册封一个王进行统治,他本人愿意暂时代理这个王位(假齐王),以便稳定那里的形势。在韩信看来,他连续平定了魏、代、赵、燕、齐等国,又击破了龙且二十万楚军,这样大的功劳封王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刘邦一直没有任何表示,自己一直委屈在赵相国的位置上,不能不主动做些暗示。
  
  刘邦此时正在广武山上与项羽艰苦的对峙,他正盼着韩信能支援他,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援兵没有却来了一封求爵禄的书信。虽然书信里羞答答的只要求当个假齐王,但潜台词却想让刘邦册封他为齐王。看到此信,刘邦不禁心头火起,胸口隐隐做疼的箭伤更使他的心情变的极为糟糕。刘邦对韩信的使者骂到:我困守在这里,天天盼着他来支援我,他却想自立为王!
  
  眼看刘邦就要暴走,谋士张良、陈平踩踩刘邦的脚,暗示他控制情绪,接着趴在刘邦的耳边说:现在咱们这里吃紧,就算韩信想自立,咱们也禁止不了,不如根据他的请求做个顺水人情,立他当齐王,把韩信稳住好了,不然就会出意外了。刘邦明白过来,继续骂到:男子汉大丈夫,要当王就当这个真王,当什么假王。骂归骂,话锋却陡然一变。他派张良去册封韩信为齐王,少不了一番安慰,乘机从韩信那里抽调了很多的人马,投入正面战场。
  
  韩信对楚汉双方的分量,在求爵过程中体现出来,刘邦做为韩信的上司,也不得不就范,生怕韩信生出异心,从背后插上一刀。韩信被册封为齐王,自然十分高兴,但他绝想不到,自己亲手为自己的棺材钉上了第一颗钉子。刘邦此时选择了隐忍,而以后,他迟早要跟韩信算这笔帐。
  
  项羽此时也认识到了韩信的价值,他派出了辩士武涉前去游说韩信。武涉在韩信面前极力贬低刘邦,把楚汉战争起源归结于刘邦的贪心,是刘邦的贪心无度,才使兵连祸结。武涉一再 强调刘邦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根本不讲信义,他落在项王(项羽)手中几次,项王可怜他才给他一条生路,但刘邦一旦脱身,就背约攻打项羽,无耻以至于此。现在你(韩信)可以决定天下的大事,你助汉则汉胜,助楚则楚胜。而刘邦之所以信任你,只不过想利用你攻打项王,一旦项王被消灭,刘邦就会来收拾你。你跟项王有旧,不如跟楚联合,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好了。何苦一定要帮汉致楚于死地呢?
  
  项羽迫于形势使出政治手段,本来就是病急乱投医,他派出的辩士武涉实在不合格,游说之词让韩信产生强烈的反感。刘邦起兵的大半功劳是韩信建立,说刘邦贪心使战乱不断,等于在否定韩信的个人成就。提韩信与项羽以前的交情,更会让韩信回忆起以前在项羽手下怀才不遇的郁闷日子,更会感激于刘邦的知遇之恩,不但离间不了韩刘之间的关系,反而增加了韩信对项羽的鄙夷。果然,韩信以项羽的冷遇与刘邦知遇之恩相对照,让武涉碰了一鼻子灰。
  
  与武涉相比,韩信手下的谋士蒯彻显得很有技巧。他以相面为名向韩信进言,先请韩信屏退左右,然后才对韩信说:相阁下的面,不过封侯之位,而且还存在很大的危险;相阁下的背,却贵不可言。韩信故做不知,请蒯彻具体解释一下。蒯彻为韩信详细分析了国际战略走势。楚汉在荥阳之间相持数年,双方都疲惫不堪,天下的百姓苦于兵祸,都盼望贤人出现停止战乱。韩信的选择可决定天下的形势,帮助哪一方,哪一方就会取胜。蒯彻认为韩信应该两不相帮,三分天下,形成鼎足之势。以韩信的雄才,拥强兵,据齐、赵、燕形胜之地,可以随意攻击楚汉两国的薄弱之处。韩信应该以为民请命的名义让楚汉罢兵,民众必然响应,楚汉也不敢不听,然后割取楚汉之地扶植小的诸侯,削弱楚汉的实力。韩信以强扶弱,必然为诸侯所拥戴,天下大势将为韩信所掌握。这绝对是天赐良机,如果不取,必遭报应,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蒯彻请韩信认真考虑他的建议。
  
  韩信再次提出了刘邦解衣推食的知遇之恩,本着士为知己者死的理念,韩信认为见利忘义,背叛主君是可耻的行为。蒯彻以具体的例子说明了现实的残酷,人与人之间的恩情并非可靠的东西。春秋末期,文种和范蠡尽心竭智,复兴了将要灭亡的越国,消灭了强敌吴国,使越王勾践成为中原的霸主,功成之日,范蠡流亡,文种自尽。文种和范蠡之于勾践的忠信绝对超过韩信对刘邦,功劳也绝对在韩信现在的成就之上,但结局如何?不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当代的张耳和陈余,患难之中结成的刎颈之交,巨鹿之战中张耳被围,派张黡和陈泽向陈余求援,陈余给两人五千兵马进攻秦军,两人全军覆没。巨鹿之战后,陈余说这两人都战死了,张耳不信,以为陈余不但不救自己,反杀了张黡和陈泽,陈余百般解说,张耳始终不相信,陈余一怒之下挂印而去,两人就此结下嫌隙。后来张耳随项羽入关,被封为赵王,原来跟他平起平坐的陈余因负气而去,只封了三县之地,双方的矛盾更深,最后刀兵相见。张耳被陈余杀得抱头鼠窜,只身归汉,后来借汉王的兵报仇,陈余身首异处,原来的生死之交变成了生死仇敌,成为天下的笑柄。张耳和陈余之间的交情之深,远超过韩信和刘邦的友情,结果如何呢?
  
  如果说文种和范蠡的事情非常遥远,而张耳和陈余之事则是韩信亲身经历其中的,听他们的故事,韩信眼前又浮现出陈余身死的惨状,而杀他的人,正是以前誓同生死的好朋友。蒯彻看出韩信心中的动摇,再进一步指出韩信现在微妙的处境。韩信连战连胜,接连平定魏、代、赵、燕、齐,又破楚军二十万,已经建立了不世出的功业,汉军诸将没人比得上韩信的功劳,而韩信的声望,也远远超过了屡次战败的汉王刘邦,这就是所谓的功高震主,这对人臣来说意味着极大的危险。蒯彻这一番话,不由得韩信不动容,他不要再听了,他要好好的想一想。
  
  几天后,韩信依然没有做出决断。蒯彻再次劝韩信当机立断,一旦拖延时间,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现在是千载难逢的良机,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但少年时经历过太多磨难的韩信对任何恩惠都念念不忘,他发自内心的感激刘邦的知遇之恩,如不是刘邦给了他这个平台,他不可能有施展身手的机会,建立功业也就无从谈起,现在他所享受的荣华富贵全是刘邦一手造就。战国时代的士人,讲究为知己者死,为了知恩图报,哪怕杀生成仁也在所不惜。韩信从小梦想成为一名士人,也深为这样的遗风所影响。虽然他明白蒯彻所说的话,但韩信宁愿赌一把,他觉得刘邦不会把事情做绝,他相信自己为汉所建立的功业,足以挣来后半生的富贵。看到韩信的态度,蒯彻彻底绝望了,找借口离开韩信,装成疯子去当神汉,以求避祸。
  
  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韩信坚持了自己原本的信念,他的人生即将迎来最为辉煌的时刻,也注定了他最后悲惨的结局,如果韩信能预见到未来,他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么?
 决战垓下
  
  汉高帝四年八月,楚汉战争已经进行了三年,形势对项羽已经极为不利。刘邦虽然屡战屡败,但依靠着天险和关中的支持,跟项羽在广武山一线僵持着;彭越的力量也越战越强,切断了项羽与后方彭城的直接联系,而项羽再也无力回军清除侧背的威胁;英布在南方战场活跃起来,夺取了九江郡的数县,牵制了楚军最后的战略预备队大司马周殷所部;而韩信在歼灭龙且大军,夺取全齐之后,虎视项羽的整个后方。四面受敌的项羽,力量已被极度削弱,没有希望再夺回战略主动权,他尝试着向刘邦抛出橄榄枝,以求得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以图再举。
  
  而刘邦此时也颇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他直接统帅的部队,已经十分疲惫。韩信求封齐王的表现,加重了他的猜疑之心,他不能不考虑韩信此时的立场。依然陷在楚营的老父和吕雉,更让刘邦有投鼠忌器的感觉,尽管他在油锅面前顶住了项羽的胁迫,但亲情依然萦绕在他心头。种种困扰,使刘邦没有完全认清整个局势。而项羽求和的使节,让刘邦有了释放自身压力的机会,他也希望有个喘息的机会。
  
  楚汉双方议和,划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属汉,以东属楚,项羽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都送回了汉营,然后引兵东归。项羽为了避开彭越和英布的威胁,决定绕道阳夏,去寿春与周殷会合,然后再回彭城。握着墨迹未干的盟约,项羽感到心满意足,一心盘算着该怎么生聚发展,再回头找刘邦报仇。
  
  看到令人生畏的对手绝尘而去,如释重负的刘邦也想打道回府,好好放松一下。但了解形势的张良、陈平适时为刘邦扫清了眼前的迷雾。他们对刘邦说:天下的大半已经归汉,诸侯们也相继归附,楚军已兵疲粮尽,面临绝境,此时正是一举消灭项羽的大好机会。如果让项羽顺利返回彭城,无疑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这番话对刘邦来说正是一针兴奋剂,他重新充满了斗志,决意撕毁刚刚修订的盟约,给项羽最后一击。经过谋划,刘邦做出了如下布置:他自己率大军自西向东追击项羽,分别约韩信、彭越、英布从东、北、南三个方向进军,会歼项羽军于东撤途中。
  
  汉高帝五年十月,刘邦亲率大军在固陵追上了楚军,但会歼的计划却没能实现,英布与周殷缠斗未能及时会师,韩信和彭越按兵不动。构想中的会战变成了刘邦跟项羽的单挑,结果刘邦被满腔怒火的项羽揍了个头破血流,当地没有天险可以退守,汉军只好自己动手挖深沟,筑高垒,使出锤炼多年的乌龟缩头法抱头挨揍。
  
  困守营垒的刘邦急忙问计于张良,张良提出了考虑已久的建议。在张良看来,韩信和彭越之所以不来会师,是因为他们没有从胜利中得到实惠。韩信此前被封为齐王,是他自己主动向刘邦提出来的,虽然有了齐王的名号,但韩信的封地却没有明确。而且韩信是楚人,他还希望再得到楚国的封地。彭越经过苦战夺取了梁地,内心渴望被封为梁王,刘邦也没有做任何表示。他们惟恐自己的功劳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所以抱着观望的态度。张良劝刘邦以雎阳以北到谷城分封给彭越,将陈以东到东海之滨都封给韩信,以便让他们迅速出兵。
  
  要拿出这么多土地封给别人,就好象割刘邦的肉一样,但眼看着战争已经到了这个节骨眼,只要消灭项羽,家天下的梦想就会实现,刘邦不得不忍痛下了血本。刘邦火速派人分别分封韩信和彭越,催促他们赶快出兵会师。但韩信在此时的观望求封,更让刘邦痛恨,这场战争结束之后,刘邦会清算这一切。而得到广大封地的韩信满心欢喜,眼看着自己成为号令一方的真正诸侯,他用最大的热忱投入到楚汉的最后一役中。
  
  韩信留曹参防守齐地,自己统帅大军南下,直取彭城,楚军后方十分空虚,韩信连克薛、沛、留等县,擒楚将项佗,夺取了彭城。韩信又转而西进,攻取了萧、相、谯等县,与刘邦会师于颐乡。英布和刘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围攻寿春,诱降了楚将周殷,夺取了六和城父,然后与刘邦会师,彭越也赶到了。项羽的后方已经全部被汉军夺取,他率领一只孤军从固陵撤退,又在垓下被刘邦的大军追上。
  
  汉高帝五年十二月,垓下大军云集,双方最为出色的将领聚集在一起,演奏出楚汉战争中壮丽辉煌的最强篇章。这个时代最为出色的两颗将星,韩信和项羽,展开了他们两人之间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正面对决。韩信再也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楚军郎中,他需要旧日上司和昔日袍泽的鲜血,来书写自己最为辉煌的历史,他要把那个高高在上的项羽,彻底打落到地狱中去。项羽已经无路可去,虽然他手里只有十万大军,而汉军的总兵力不下七十万,但他毫不在乎。项羽深信,自己是天下无敌的战神,无论是在巨鹿还是在彭城,他都创造过以少胜多的奇迹,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刘邦没有再越俎代庖,他让韩信指挥全部人马。韩信充分发挥汉军的数量优势,排出五军大阵。韩信自率三十万大军为前军,将军孔熙领一军在左,将军陈贺领一军在右,刘邦坐镇中军,周勃和柴武率领后军,英布和彭越作为游军在五军之外策应。五军阵有正有奇,汉军的兵力没有猬集在一起,可以根据战场情况进行灵活的机动。决战开始了,项羽跟每次战役一样,身先士卒的率领楚军勇猛拼杀。陷于绝境中的楚军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象受伤的猛虎一样扑向汉军,韩信的前军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渐渐支持不住,向后退却。项羽领军向前追击,趁着追击时楚军阵型混乱的机会,汉军左右两军突然杀出,从侧面横击楚军。两翼遭到突袭,楚军陷入苦战,此前败退的韩信趁势整理好人马,翻身杀回,楚军陷入优势兵力的三面夹击当中。经过整天的激战,八万多楚军失去了头颅,项羽第一次从正面较量中无可奈何的败下阵来,他认识到自己这次是彻底失败了。
  
  入夜,汉军又对困守在楚营中的残兵展开心理攻势。汉军中也有许多楚人,无论是最初在关中志愿跟随刘邦的,还是后来在历次交战中投入汉营的,他们都放开喉咙对楚营高歌。战败所带来的强烈挫折感,动摇了楚军将士对霸王项羽的信仰,他们坚定的斗志开始松动,而熟悉的歌声引起了无限的乡愁,对生的渴望彻底瓦解了楚军的求战意志,他们纷纷逃走。绝望中的项羽只能借酒浇愁,此时美人虞姬陪伴在他身边,项羽悲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左右无不泪下,眼看着英雄末路,虞姬和到:“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随后虞姬拔剑自刎,一缕香魂随风逝去,留下霸王别姬的千古叹息。
  
  眼看着美人香销玉殒,项羽率领八百壮士连夜突围而去。汉军在天亮后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韩信派灌婴率五千精骑追击,其余汉军扫荡楚军残部。项羽一路转战,最后只率二十六骑突围到长江边的乌江渡口,乌江亭长劝项羽回到过江东山再起,项羽认识到经过垓下一战,自己的失败已经无法挽回,他拒绝了亭长的好意,决心用光荣的战死了结自己的一生,维持武士最后的体面。项羽带领部下下马步战,与汉军短兵相接,项羽独自击杀了上百人。身带重伤的项羽傲然挺立,他在层层围拢过来的汉军中看到了旧部吕马童,他对吕马童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项羽就此自刎而死,结束了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生。汉军将校为了获得奖赏,争着抢夺项羽的尸体,有数十人在争夺中被杀伤,最后吕马童、杨喜、杨武、吕胜、王翳五人各凭项羽尸体的一部分获得封侯。
  
  不知道项羽临死之前,是否真有过“重瞳不识英雄”的叹息,那个在他看来微不足道的卫兵,最终会成为他的掘墓人。楚国旧贵族出身的项羽,他的用人原则一如战国时代的楚国,只信任亲近,而且他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知道借助别人的智慧。出自平民的刘邦,用人很少拘泥于成规,只要有利于己,他就愿意放手使用,他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不勉强去做,让专家去做。正因为这两种不同的原则,使韩信在楚汉军中有了截然不同的境遇,最终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楚汉战争的帷幕缓缓落下,历史又翻开了新的篇章。作为汉军统帅的韩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了却君王事,赢得身后名”,他应该可以享福了吧。
 衣锦还乡
  
  项羽虽然身死,他在楚为鲁公时的封地鲁城还在抵抗。汉军向鲁的军民展示了项羽的首级,鲁投降了,天下初步平定。项羽已灭,在刘邦的心目中,那些具有雄才的臣子变成了最大的威胁,他要尽快消除这些潜在的威胁,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刘邦第一个要对付的目标,就是韩信。
  
  从鲁还军到定陶,刘邦再次以闪电般的行动闯进韩信的大营,夺取了兵符印信,解除了韩信的兵权。解除了韩信对大军的统帅权,只是刘邦的第一步。紧接着,刘邦又改封韩信为楚王,封在淮北之地,而原先承诺封给韩信的三齐之地则被刘邦收回。做完了这两步,刘邦的心里才塌实了一些,他于汉高帝五年二月初一在洛阳正式称帝,是为汉高祖。
  
  对于刘邦这些举动,韩信心中未尝没有不满,但战事已了,交回兵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齐王变成楚王,地盘缩小了很多,固然令人感到很不爽,但淮上是自己的家乡,衣锦还乡的感觉让韩信扬眉吐气。阔别家乡数载的韩信回乡了,当初的淮阴布衣,现在却是旒冕华服的王者。过去跟现在的鲜明反差,人间的世态炎凉,让韩信感慨万千。韩信首先找到当初周济自己的漂母,厚赠千金,深表谢意。韩信又召见了当年蹭过饭的亭长,给了他一百钱做当年的饭费,韩信对亭长说:你真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那位曾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屠家子,出人意料的被韩信任命为楚国的中尉(负责都城治安的武官,相当于公安局长)。韩信对他的臣下这样说到:这是位壮士,当初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真的不能杀他么?但那样做没什么意义,所以我选择忍耐,方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比起那些睚眦必报的人,那些转面忘恩的人,韩信无疑有着宽阔的王者胸怀。
  
  处理完这些往事,韩信着手经营自己的封国。当时各诸侯虽然奉刘邦为帝,但对中央政府保持着很大的独立性,除了忠于天子、称臣纳贡之外,有权处理本国的一切事务。韩信在封国内建立了一只军队,他在楚国各地巡行,处理政务,安排战后的善后重建工作。韩信一心经营着自己的封国,想着能够传之子孙后代,永享荣华富贵。但韩信却不知道,一张罗网正在悄悄向他逼近。
  
 被擒削爵
  
  刘邦实现了家天下的梦想,但他觉得屁股底下的宝座一点也不稳当,一想到那些能征惯战的异姓诸侯,他就寝食难安。刘邦年事已高,他必须要为自己百年之后考虑,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就在眼前,刘邦要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楚王韩信,就是刘邦要首先消除的隐患。
  
  汉高帝六年十月,有人向刘邦上书告韩信“谋反”。韩信在楚国各地巡行的时候,为了防止意外,出入都带着大量警卫,这就成为韩信企图谋反的罪状。这样的举报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线人的幕后很耐人寻味。刘邦就此事问策于群臣,众将大多要求干脆发兵讨平韩信。刘邦又问计于陈平,陈平了解到韩信还不知道有人告他谋反,他认为在这种情况就进兵攻楚,是逼迫韩信造反,而韩信的军队比朝廷的军队精锐,韩信的才能又在众将之上,一旦逼反了他,无异于引火烧身。陈平献上伪游云梦之策,他建议刘邦发出消息,说皇帝要去云梦游猎,要诸侯都去陈地朝见,韩信不知道上书的事情,一定也会来,到时候只要一个力士,就能将他擒获,根本不用作战。刘邦点头称是,采纳了陈平的建议。陈平知道韩信并无反心,所以必然参加朝见,才献出此策。
  
  楚将钟离昧曾在战场上数次让刘邦遇险,深为刘邦所痛恨。垓下之战后钟离昧四处逃亡,刘邦听说钟离昧在楚地,就发诏书到楚国通缉他。韩信在楚军时与钟离昧的交情很深,就将他藏匿起来。刘邦打算游云梦的消息传来,韩信直觉刘邦此行很可能是针对他的,心中非常不安。韩信不打算起兵反叛,也不甘心就此自投罗网。有人就劝韩信杀了钟离昧,向刘邦表白自己的心迹。韩信一心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只好向故友提出了请求,钟离昧痛斥韩信背信弃义,不是“长者”,又告诉韩信,刘邦就是忌惮他,才不会进兵攻楚,而他一死,刘邦就会毫无顾忌的收拾韩信。钟离昧为了成全韩信,还是选择了自杀。
  
  汉高帝六年十二月,韩信提着故友的人头去陈地朝见刘邦,刘邦喜出望外,不想这次伪游云梦竟然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钟离昧死了,韩信送上门来。他收下钟离昧的人头,派武士擒住韩信。落入圈套的韩信方才醒悟过来,他不由得长叹,古人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天下已定,也该烹我韩信了吧。韩信对刘邦的最后一丝幻想也破灭了。刘邦不得不尴尬的向韩信解释,是别人告发他谋反。韩信被刘邦带到洛阳,他被削去楚王爵位,贬为淮阴侯。
  
  刘邦此时没有杀掉韩信,一则是并没有真凭实据证明韩信要造反,二来韩信是兴汉第一功臣,威望最高,一旦无故诛杀,恐怕会在异姓诸侯王中引起连锁反应。在汉代,侯和王的待遇截然不同,王国相对独立,王可以独立处理国内的军政大事,拥有很大的权力,而侯只有几百到上万户的封邑,仅仅坐食封邑的租税,不能干预地方行政。别人封侯可以回封邑享福,或者在中央当京官,韩信身为淮阴侯,既不能回封邑,在中央又没有具体职务,他居住在京城,形同软禁,行动完全受刘邦的监控。
  
  如同呆在鸟笼中的韩信,过着苦闷忧伤的日子。韩信常称病不上朝,他也不屑于同灌婴、周菠等以前的部下交往。某天,他偶然去樊哙家中做客,樊哙跪拜迎送,以王者的礼节对待韩信,他以“大王”称呼韩信,自称“臣”,以韩信的做客为荣耀。樊哙乃是刘邦的亲信,又是吕后的妹丈,汉开国名将。从樊哙对韩信的殊礼,可以看出韩信在诸将中的威望。但旧部的谦卑礼遇,更让韩信郁闷于自己的境况,他自嘲的笑道:不想此生居然跟樊哙这样的人为伍。
  
  在囚徒一般的生活中,韩信所做唯一有意义的工作,就是整理编纂兵法。他与张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三家,选择了其中理论价值较高的三十五家,加以编纂和校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兵书整理,为保存和发扬古代军事遗产的精华做出了贡献。韩信同时还收集、补订了军中律法。韩信还根据自己的戎马生涯,写出兵法三篇,可惜不曾流传到后世。
  
  刘邦深知韩信的才能,他有空的时候也常与韩信谈兵论战。他曾与韩信讨论汉诸将的能力,优缺点,用兵之道。刘邦问韩信:象我能统帅多少人马。韩信回答:陛下最多不过能指挥十万大军。刘邦又问:象你能指挥多少人。韩信毫不掩饰的回答:多多益善。刘邦再问道:那你为什么会被我所擒。韩信幽默的恭维到:陛下不善于统兵,但却是善于御将,所以我才会被陛下捉住。陛下的成功是天意,跟个人能力无关。这通马屁拍的刘邦满意而去。
  
  失去了兵权土地又被软禁的韩信,就象失去了牙齿和利爪的老虎,这头老虎还被关进了笼子里。念在他过去的功劳上,刘邦给韩信一条生路,让他善终,应该不是难事。刘邦似乎也有此意,但日渐膨胀的皇权最终还是没有放过韩信。
 千古奇冤
  
  汉高帝十一年元月,刘邦正率军在外讨伐陈豨的叛乱,韩信因病没有随军,在家休养。相国萧何奉吕后之命来到韩信家中,他告诉闲居的韩信:根据前方传来的消息,汉军已经擒杀陈豨,在京的群臣和列侯都要进宫祝贺,你的身体虽然有病,但这样的场合还是去为好。韩信一生中最大的知己就是萧何,他亲自来请,韩信不好推辞,就跟随萧何来到吕后居住的长乐宫。韩信入宫后才发现气氛不对,宫里武士林立,戒备森严,充满了杀机。看到韩信入宫,吕后当即下令将他拿下,宣布韩信勾结陈豨谋反,立刻将他斩杀于长乐宫的钟室里,随后夷灭了韩信的父、母、妻三族。临刑前的韩信心中充满了悲苦,在昏暗的钟室里,再也看不到蓝天白云,再也不能沐浴温暖的阳光,人生是多么美好,韩信却再也无缘享受,他不禁长叹:我悔不该当初不听蒯彻的计谋,以致今天中了这妇人的圈套,难道这就是天意么?韩信死时不到四十岁,后人云:“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可做为韩信这一生的写照。
  
  刘邦回到京城,问起韩信的临终遗言,吕后说起蒯彻之计。刘邦马上派人去捉蒯彻,蒯彻很快被捕,押送到刘邦面前。刘邦问到:是你教韩信谋反的么?蒯彻回答:没错,可惜这家伙不听我的,所以被族灭了。要是他听我的,怎么会是这个下场。刘邦大怒,吩咐手下把蒯彻扔到鼎里炖了,蒯彻为自己辩解到:当初豪杰并起,要夺取天下的又不是陛下你一个,谁有本事大动作快谁就能成功。我当时只为韩信效力,又不知道陛下。而且那些想取天下的人很多,只是力不能及罢了,陛下难道因为这个想法就要把他们都给烹了?蒯彻的如簧之舌没有说动韩信,总算说服了刘邦,保住了自己的小命。
  
  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言之凿凿的说韩信与陈豨勾结,企图谋反。但细细体会文字,不难发现其中的破绽。陈豨是刘邦的心腹,他被派去赵地掌握重兵,负责对匈奴的防御作战。陈豨在外数年,招养了大量宾客幕僚,引起了刘邦的怀疑,刘邦逮捕了其中一些宾客,查出了许多跟陈豨相关的不法行为。陈豨就此恐慌起来,就同以前叛降匈奴的韩王信(与韩信同名,是故韩王室)联络,韩王信乘机策反,他就决心叛乱。陈豨的叛乱有很大的偶然因素,他去赵地赴任之前,正得刘邦宠信,之前又跟韩信素无来往,陈豨为什么要跟皇帝深为防备的人事先预谋造反呢?
  
  韩信在京被软禁多年,一直没有担任具体的职务,没有权力发布任何命令,调动一兵一卒。汉代的官方纪录里却写韩信与家臣合谋,打算假传圣旨,释放罪犯和奴隶,然后袭击吕后和太子,控制京城。官方纪录里写韩信与陈豨早就合谋造反,而陈豨已经造反,韩信准备好了一切却不发动,非要等陈豨传来的消息。按说双方既然事先有预谋,尤其是陈豨已经叛乱,韩信准备好了就该发动,为什么还要等消息呢?难道他不明白时间拖久了很难保守秘密么?
  
  可以确认,是吕后一手策划了诛杀韩信的行动,这个行动在事后得到了刘邦的追认。刘邦念及韩信的功劳,又怕激起异姓诸侯王的连锁反应,迟迟没有决断。吕后深知刘邦的心思,又打算为自己以后掌握权力打下基础,韩信就不幸成为她屠刀下第一个牺牲品。
  
  韩信的死,揭开了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的杀戮行动,彭越被砍做肉酱,英布不甘心坐以待毙,起兵反抗,也兵败被杀,其他几个异姓王或被废黜或也反叛被杀。刘姓诸侯被分封到四方,刘邦满以为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却不曾想到多年后,正是这些姓刘的自家人又掀起了一轮新的杀戮。
  
  韩信最后的悲剧,有着种种原因。刘邦刻薄寡恩,奸诈狡猾,多疑深忌,随着韩信功劳的积累,他的猜忌也在逐渐加深,戒心越来越强,以至于起了杀心。而韩信性格中的某些弱点,对功名利禄的过分贪求,也是酿成悲剧的因素。除了性格心理之外,或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说,自秦王朝建立后,春秋战国以来沿用的诸侯分封制度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没落,皇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但深受分封制度影响的人们看不到中央集权强化的趋势,反而企图恢复以前诸侯割据的局面。刘邦在夺取天下的时候采取了分封之策,但他登上帝位之后,就面临强化皇权的问题,为了巩固他的统治,他必须削弱诸侯的力量。当然,刘邦还不可能完全推翻这个制度,他只能以有血缘关系的自家人来代替外姓人,又埋下了日后七国之乱的隐患。而韩信的政治思想,跟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他认为以自己的功劳,裂土封王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却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对家天下的皇权是多么大的威胁。所以,刘邦和韩信的冲突就无法避免了,而在东汉开国后,刘秀就没有重演祖上屠戮功臣那一幕,除了性格上的因素外,是因为功臣们从制度上无法构成对皇权的威胁。历史发展的趋势,大概需要更多的鲜血,才能让人使人看清楚吧。
  尾声
  
  英雄已经逝去,但英雄的事迹却不曾磨灭,千载之下,依然为人传唱。就用明朝诗人陈经邦的七古《吊淮阴》为全篇做个结尾吧。
  
  淮阴城下秋水奔,淮阴祠前秋日昏。
  萋萋极目尽芳草,可怜何处怀王孙。
  王孙宿昔贫未遇,一钓飘雪逐烟雾。
  时来拜将不受呼,登坛慷慨开雄图。
  羽檄星驰下万垒,金戈电扫空四海。
  归来报德挥千金,少年肉袒辕门深。
  功名盖世威震主,汉家养公如养虎。
  当年蹑足藏危机,天下已安将安归?
  龙颜未必非乌喙,齐客蒯生曾相背。
  竟缘形似生疑猜,含冤钟室真堪哀。
  未央君臣转相贺,百战元功同一唾。
  至今壮士悲良弓,不应早致高鸟空。
  高鸟空兮弓已矣,呜咽千年寄淮水。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