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家族怎样管理举世无敌的军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51:27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一段铁路的边上,发现了一个装满竹简的古代墓葬。长眠在墓中的是一个叫喜的秦国小官吏,他把秦国繁杂的法律一一抄写在竹简上,死后放在了身边。
    竹简上有这样一些内容:在秦始皇登上王位的那一年,喜17岁,他向政府申报了自己的年龄,当时叫“傅籍”。“傅籍”的意思就是他开始登记作为一个壮丁,可以为国家效力了。
    竹简上记载:喜分别在秦始皇三年、四年和十三年的时候,从军打仗。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在秦国,一个人一生服几次兵役似乎没有严格的规定。从17岁到60岁,只要国家需要,所有的成年男子随时都要奔赴战场。
    秦人还实行封爵制度,有二十级爵位,男子得到一级爵位以上,犯罪可以得到减免,普通人服役期限从17岁始到60岁止,而有爵位的人可以减少服役期,56岁就可以提前退伍,在当时被称为“免老”。
    十年统一战争时,秦国调动了大约100万的士兵,当时秦国的人口大约有500多万,五个秦人当中就有一个士兵。
    从喜的经历来看,秦国实行的是普遍的征兵制,当战争爆发的时候,每一个秦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安排。
    竹简上记载:军粮是由国家统一供应的。据史书记载: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大概在40斤左右,秦国灭楚,战争打了将近两年时间,需要的粮食至少50万吨以上。


    秦国是如何做到负担百万大军连年作战的呢?


    商鞅变法的核心是耕战,就是要把老百姓塑造成只知道耕田和打仗的机器,其他事情都不要问,作为一个老百姓,要么就是生产,多打粮食,要么就是到前方去拼杀,多杀敌人。
    秦简里边的田律提到,下雨、旱灾都要及时上报,播种的种子数量,对耕牛的饲养和使用铁制农具,都有明确的规定。国家用法律来保障对耕作的管理,以保证战时的需要。
    统一战争前85年,巴国和蜀国都被秦军所灭,巴蜀地区成了秦国的天然粮仓。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巴蜀地区从此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集灌溉和航运于一身,是古代水利史上最了不起的工程。2000多年后,它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公元前246年,韩国人郑国为秦国在关中平原上,修了一条250公里长的大渠,可灌溉农田 280 多万亩。从此关中变成了肥沃之地。
    就在郑国渠完工的那一年,秦始皇发动了统一中国的全面战争。
    喜用竹简记录了秦军攻打邢丘时发生的两起案件。
    在攻打邢丘的战斗中,士兵甲斩首了敌人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
    秦军在战场上为敌人的一个首级竟要自相残杀!是什么驱使他们对敌人的首级如此渴望呢?
    商鞅为秦国制订了一套任何别的国家都无法忍受的法律制度,从此,整个秦国都严格地按照这套法律运转。他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这就是著名的军功授爵制度。
    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
    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
喜的竹简上说: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由军功而划分的等级森严,也让普通士兵产生了无止境的求爵欲望。
    在秦军将士的眼中,尚武、为利益而竞争是天经地义的,敌人的头颅就是换取地位和财富的等价货币。
    秦人的军功爵位等级的规定是战国列强中最复杂的,商鞅制定的军功爵位由低到高整整有20级,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天的军衔。2000多年前的秦军是否已经实行了严格的军衔制呢?
    军团最前面的三排弩兵,身穿便装,头发统一梳成一个上翘的椎髻。一些身穿铠甲的步兵却将头发梳成发辫,贴在脑后,大量的步兵则戴着那种麻布做的尖顶圆帽。从他们的位置和排列来看,士兵装束和发式的不同,应该是爵位级别的标志。
专家推测,这些梳椎髻、穿便装的弩兵,很可能拥有一级爵位,他们是爵位最低的公士。身穿铠甲、梳着发辫或戴着圆帽的步兵应该是二级爵,他们的名称是上造。在这个巨大的俑坑中,公士和上造占了绝大多数,就是这些普通士兵构成了秦军的主体。
     在两道隔墙间,是一个独立的纵队,胳膊前伸、手握缰绳的是驾御战车的御手。在兵马俑坑,所有的御手无一例外都戴板状的牛皮帽子,铠甲也比普通战士的精致。
     参照史书记载,御手的爵位至少在三级以上,他们很可能就是秦军中最基层的军官,御手的权力是主管一辆战车。
    仅仅一辆战车还无法构成一个作战单位,统领整个纵队的指挥官又是哪一个呢?
    在陶俑群中一个军官双手按剑、气势威严,帽子的形状十分独特。他的铠甲是所有陶俑中最精致的,甲片细小而规整。前胸和后背都有花结,这种花结的作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现代军官的肩章。专家考证,这样的军官应该是都尉,爵位大致在七、八级左右,他至少掌管一个纵队。
     介于都尉和御手之间的还有一种军官,他戴的也是板帽,但板帽的中间有一条棱。可能是军侯一类的基层军官,负责纵队所属的一个分队。
考古人员发现:俑坑中级别最高的军官只是一个都尉,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团长。象征着秦国军队的这个军团怎么会没有统帅呢?
    在秦国,军队的调动大权归谁呢?
    当时调动军队必须要用虎符作为凭证。虎符是君主授予臣属兵权、调动军队的凭证,也被称作“兵符”。虎符被分成两半,左边的归统兵之将,右边的由国君掌管,两半合拢才能征调一支军队。虎符是军队指挥权的标志,它使所有的秦军都控制在国君一人手里。
    作为秦国军队的象征,兵马俑只能有一个最高统帅,那个人就是秦始皇。强大的秦军仅听命于一个人的调遣,这是秦军的幸运,秦军奋六世之余烈,统一了中国。或许,这又是秦军的不幸。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路上,在他死后不到三年的时间,这支伟大的军队就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历经500年没有衰竭过的战斗意志转瞬间土崩瓦解,这样的事实仍旧令人难以置信。
    在中国历史上,秦文化是独一无二的。秦人注重功利实用,满怀开拓和进取精神。他们崇拜规则和秩序,相信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种文化传统在秦人发迹之前就决定了日后的崛起,同时也埋下了覆灭的种子。是秦始皇将这支军队带到了辉煌的顶峰。但是,这个帝王超越了时代的野心耗尽了帝国的国力。当生存也成了问题时,为国效力的尚武精神便消失殆尽了。

    让我们再一次凝视这些2000多年前的军人,他们曾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也造就了我们的历史。今天,我们使用着的文字来自于秦人,我们广袤的国土是秦帝国的延续,我们统一的中华民族在秦帝国时期开始形成。2000多年前的那个大帝国,仍然和我们血脉相连。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一段铁路的边上,发现了一个装满竹简的古代墓葬。长眠在墓中的是一个叫喜的秦国小官吏,他把秦国繁杂的法律一一抄写在竹简上,死后放在了身边。
    竹简上有这样一些内容:在秦始皇登上王位的那一年,喜17岁,他向政府申报了自己的年龄,当时叫“傅籍”。“傅籍”的意思就是他开始登记作为一个壮丁,可以为国家效力了。
    竹简上记载:喜分别在秦始皇三年、四年和十三年的时候,从军打仗。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在秦国,一个人一生服几次兵役似乎没有严格的规定。从17岁到60岁,只要国家需要,所有的成年男子随时都要奔赴战场。
    秦人还实行封爵制度,有二十级爵位,男子得到一级爵位以上,犯罪可以得到减免,普通人服役期限从17岁始到60岁止,而有爵位的人可以减少服役期,56岁就可以提前退伍,在当时被称为“免老”。
    十年统一战争时,秦国调动了大约100万的士兵,当时秦国的人口大约有500多万,五个秦人当中就有一个士兵。
    从喜的经历来看,秦国实行的是普遍的征兵制,当战争爆发的时候,每一个秦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安排。
    竹简上记载:军粮是由国家统一供应的。据史书记载: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大概在40斤左右,秦国灭楚,战争打了将近两年时间,需要的粮食至少50万吨以上。


    秦国是如何做到负担百万大军连年作战的呢?


    商鞅变法的核心是耕战,就是要把老百姓塑造成只知道耕田和打仗的机器,其他事情都不要问,作为一个老百姓,要么就是生产,多打粮食,要么就是到前方去拼杀,多杀敌人。
    秦简里边的田律提到,下雨、旱灾都要及时上报,播种的种子数量,对耕牛的饲养和使用铁制农具,都有明确的规定。国家用法律来保障对耕作的管理,以保证战时的需要。
    统一战争前85年,巴国和蜀国都被秦军所灭,巴蜀地区成了秦国的天然粮仓。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巴蜀地区从此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集灌溉和航运于一身,是古代水利史上最了不起的工程。2000多年后,它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公元前246年,韩国人郑国为秦国在关中平原上,修了一条250公里长的大渠,可灌溉农田 280 多万亩。从此关中变成了肥沃之地。
    就在郑国渠完工的那一年,秦始皇发动了统一中国的全面战争。
    喜用竹简记录了秦军攻打邢丘时发生的两起案件。
    在攻打邢丘的战斗中,士兵甲斩首了敌人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
    秦军在战场上为敌人的一个首级竟要自相残杀!是什么驱使他们对敌人的首级如此渴望呢?
    商鞅为秦国制订了一套任何别的国家都无法忍受的法律制度,从此,整个秦国都严格地按照这套法律运转。他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这就是著名的军功授爵制度。
    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
    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
喜的竹简上说: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由军功而划分的等级森严,也让普通士兵产生了无止境的求爵欲望。
    在秦军将士的眼中,尚武、为利益而竞争是天经地义的,敌人的头颅就是换取地位和财富的等价货币。
    秦人的军功爵位等级的规定是战国列强中最复杂的,商鞅制定的军功爵位由低到高整整有20级,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天的军衔。2000多年前的秦军是否已经实行了严格的军衔制呢?
    军团最前面的三排弩兵,身穿便装,头发统一梳成一个上翘的椎髻。一些身穿铠甲的步兵却将头发梳成发辫,贴在脑后,大量的步兵则戴着那种麻布做的尖顶圆帽。从他们的位置和排列来看,士兵装束和发式的不同,应该是爵位级别的标志。
专家推测,这些梳椎髻、穿便装的弩兵,很可能拥有一级爵位,他们是爵位最低的公士。身穿铠甲、梳着发辫或戴着圆帽的步兵应该是二级爵,他们的名称是上造。在这个巨大的俑坑中,公士和上造占了绝大多数,就是这些普通士兵构成了秦军的主体。
     在两道隔墙间,是一个独立的纵队,胳膊前伸、手握缰绳的是驾御战车的御手。在兵马俑坑,所有的御手无一例外都戴板状的牛皮帽子,铠甲也比普通战士的精致。
     参照史书记载,御手的爵位至少在三级以上,他们很可能就是秦军中最基层的军官,御手的权力是主管一辆战车。
    仅仅一辆战车还无法构成一个作战单位,统领整个纵队的指挥官又是哪一个呢?
    在陶俑群中一个军官双手按剑、气势威严,帽子的形状十分独特。他的铠甲是所有陶俑中最精致的,甲片细小而规整。前胸和后背都有花结,这种花结的作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现代军官的肩章。专家考证,这样的军官应该是都尉,爵位大致在七、八级左右,他至少掌管一个纵队。
     介于都尉和御手之间的还有一种军官,他戴的也是板帽,但板帽的中间有一条棱。可能是军侯一类的基层军官,负责纵队所属的一个分队。
考古人员发现:俑坑中级别最高的军官只是一个都尉,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团长。象征着秦国军队的这个军团怎么会没有统帅呢?
    在秦国,军队的调动大权归谁呢?
    当时调动军队必须要用虎符作为凭证。虎符是君主授予臣属兵权、调动军队的凭证,也被称作“兵符”。虎符被分成两半,左边的归统兵之将,右边的由国君掌管,两半合拢才能征调一支军队。虎符是军队指挥权的标志,它使所有的秦军都控制在国君一人手里。
    作为秦国军队的象征,兵马俑只能有一个最高统帅,那个人就是秦始皇。强大的秦军仅听命于一个人的调遣,这是秦军的幸运,秦军奋六世之余烈,统一了中国。或许,这又是秦军的不幸。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路上,在他死后不到三年的时间,这支伟大的军队就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历经500年没有衰竭过的战斗意志转瞬间土崩瓦解,这样的事实仍旧令人难以置信。
    在中国历史上,秦文化是独一无二的。秦人注重功利实用,满怀开拓和进取精神。他们崇拜规则和秩序,相信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种文化传统在秦人发迹之前就决定了日后的崛起,同时也埋下了覆灭的种子。是秦始皇将这支军队带到了辉煌的顶峰。但是,这个帝王超越了时代的野心耗尽了帝国的国力。当生存也成了问题时,为国效力的尚武精神便消失殆尽了。

    让我们再一次凝视这些2000多年前的军人,他们曾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也造就了我们的历史。今天,我们使用着的文字来自于秦人,我们广袤的国土是秦帝国的延续,我们统一的中华民族在秦帝国时期开始形成。2000多年前的那个大帝国,仍然和我们血脉相连。
不得不承认,这种薪酬管理模式很先进
什么原因导致了三年崩溃?
原帖由 胖的 于 2007-6-3 14:29 发表
什么原因导致了三年崩溃?

超级严苛的法律和繁重的劳役
秦国人民作出了伟大的牺牲
战国末年秦国的人口绝不止500多万,葛剑雄教授认为秦国统一后有人口4000万左右,那么战国末期秦国人口应该有上千万,而且秦国也没有100万兵力,100万是秦国统一后全国的兵力,统一之前,大概是60万左右.

       秦兵的单兵战斗力最强是不假,但是单兵战斗力对战争的结果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最后是秦统一天下,最主要的不是秦军的实力,而是秦国在近百年的时间里连出优秀的统治者.纵观中国历史,一个政权只要能连出4代明主,大概80年左右就足够从无到有,最后统一天下了.

       秦始皇死了以后秦军的战斗意志什么时候土崩瓦解的?项梁不就是被章邯打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