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撞人案”中的“压稿通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38:04
“宝马撞人案”中的“压稿通知”


  新华网 ( 2004-01-09 08:02:53) 来源:人民网
  

    写下这题目,笔尖显得沉重。因为在某些人看来,这话题是敏感的甚至是说不得的。但令笔者愤怒的是,一些“压稿通知”不可理喻。在此一吐为快。

    《沈阳今报》1月4日报道,轰动全国的哈市“宝马肇事案”因矛盾重重,可能重新调查。该报道还透露了一个令人侧目的信息:对该案的报道,哈市部分媒体相继收到了有关部门的“压稿通知”。嘿嘿,又是“压稿通知”!

    对“压稿通知”,媒体的编辑、记者再熟悉不过,即便是普通网友,相信也不陌生。近的有“12·23”特大事故的“讳莫如深”,“河南平舆连环杀人案”的“暂不评论”;稍远的有孙志刚案“不得继续报道”(其时,当地的论坛也被禁止讨论孙案);再远些的有,SARS爆发初期,某省的“压稿通知”更是“声色俱厉”、“十万火急”(个别违规的“壮烈”了,遗憾的是未能成为“英雄”)……笔者细数这些众所周知的“压稿”事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说明“压稿”并非罕见。

    “压稿通知”是个啥?可以强令媒体压稿的“有关部门”为何?而这样的“压稿通知”对宣传报道、舆论监督起何作用?

    在我国,媒体的直接主管是(省、市、县)党委的宣传部门。一般说,给媒体发“压稿通知”的应是宣传部门无疑。然事实又未必如此简单,在其背后授意的可能是公、检、法等强力部门,甚至是当地最高党、政领导。又或者是一些手中有权、有钱、有能耐的人,通过各种渠道、手段或关系,给媒体施以压力。鉴于此,“压稿通知”时有泛滥不足为奇。如此,媒体的编辑自主权便受到了挑战。

    有关部门“压稿”其目的在于“捂盖子”,这当然是针对所谓的负面新闻(好事嘛,是非大张旗鼓宣扬不可的)。这大概也是每逢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地媒体鸦雀无声、集体“失语”的缘由吧。民间叫“报喜不报忧”,官方称“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这又是区别矣。需要提醒的是,以“压稿”的方式来“捂盖子”终归是徒劳无功:“家丑”照样外扬,坏事终传千里!因为“纸终归包不住火”,例如,孙志刚案,广西南丹矿难等,捂得住盖得了吗?况且你捂得一时,也盖不了一世!当然,“有关部门”热衷于“压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认为公开报道将给工作带来被动。其实这是误解兼误判。依笔者看,有关部门遇事采取“压稿”的做法,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而且也无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

    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面对批评和挑战,采取“捂盖子”的做法只能使错误或不实的信息恣意传播,最终使事态陷入困境。信息公开透明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宝马撞人案”是这样,SARS的报道也是如此。或许,有关部门总喜欢“捂盖子”甚至恨不得一块黑布将“丑事”全盖了,跟某些部门及其领导的思维定势有关,跟其私利和面子也有关。此外还突显其思想的落伍滞后、跟不上“步”,适应不了现代政治文明的要求。

    其实,不妨转变一下思维。现代社会,责任政府、信息公开已是社会的“共识”。而对公众知情权的充分尊重,已是责任政府的基本要义。事实上民意的沟通、集中及其上传下达,公共媒体是最好的平台。甚至有关部门可以巧借民意,为工作打开新局面,协助解决一些刺手的难题,就像吕日周利用舆论监督转变机关作风。因此,有关部门实无必要害怕公开报道和批评。问题的关键在于部门及其领导,摒弃旧思维,转换新观念,尝试从“堵”的反面——“疏”——的角度来思考,着眼于解决问题,落实执政为民理念。若此,不少“压稿通知”就显得没有必要:既捂不了“盖子”,又对解决问题无益,何苦再担上一个坏名!?

    不过话说回来,新闻舆论本身是有阶级性的。绝对的客观、公正并不存在。即便是西方标榜的“客观、公正”也是骗人的鬼话。但我们的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既代表党和政府,也代表人民。因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的利益是相通的、一致的。只要是有利于党、政府和人民利益的,为何不可公开报道?为何要遮遮掩掩?当然,那些反党、反政府、反人民的报道和言论,应当坚决予以压制。而现在要警惕个别部门、地方官员,假借社会稳定或公众利益之名,行谋取个人或小圈子利益之实!我们的公共媒体万不能沦为某些官僚或利益集团“遮丑贴金”的工具!否则,媒体就丧失党性原则,失去“喉舌”之功能,彻底走向堕落。在此又提出了一个很现实、很严肃的问题:该如何防止媒体公器被某些官员利用?此非本文话题,不说。

    不久前有报道说,深圳市即将出台的《预防职务犯罪条例》中,拟对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以专款予以规定。但问题是,假如媒体的这种“神圣”权利遭遇有关部门的“压稿通知”时,其结果又将如何?当中是否还有“悬念”?

    哈市“宝马肇事案”本是一桩普通的刑事案,奇怪的是,这“压稿通知”从何而来,又有何必要?且不管内情如何,但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党内民主,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构建责任政府的今天,都是不该发生的。因此笔者认为,类似这样的“压稿通知”,于党于政府于公众都无甚好处,不发为妙!“宝马撞人案”中的“压稿通知”


  新华网 ( 2004-01-09 08:02:53) 来源:人民网
  

    写下这题目,笔尖显得沉重。因为在某些人看来,这话题是敏感的甚至是说不得的。但令笔者愤怒的是,一些“压稿通知”不可理喻。在此一吐为快。

    《沈阳今报》1月4日报道,轰动全国的哈市“宝马肇事案”因矛盾重重,可能重新调查。该报道还透露了一个令人侧目的信息:对该案的报道,哈市部分媒体相继收到了有关部门的“压稿通知”。嘿嘿,又是“压稿通知”!

    对“压稿通知”,媒体的编辑、记者再熟悉不过,即便是普通网友,相信也不陌生。近的有“12·23”特大事故的“讳莫如深”,“河南平舆连环杀人案”的“暂不评论”;稍远的有孙志刚案“不得继续报道”(其时,当地的论坛也被禁止讨论孙案);再远些的有,SARS爆发初期,某省的“压稿通知”更是“声色俱厉”、“十万火急”(个别违规的“壮烈”了,遗憾的是未能成为“英雄”)……笔者细数这些众所周知的“压稿”事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说明“压稿”并非罕见。

    “压稿通知”是个啥?可以强令媒体压稿的“有关部门”为何?而这样的“压稿通知”对宣传报道、舆论监督起何作用?

    在我国,媒体的直接主管是(省、市、县)党委的宣传部门。一般说,给媒体发“压稿通知”的应是宣传部门无疑。然事实又未必如此简单,在其背后授意的可能是公、检、法等强力部门,甚至是当地最高党、政领导。又或者是一些手中有权、有钱、有能耐的人,通过各种渠道、手段或关系,给媒体施以压力。鉴于此,“压稿通知”时有泛滥不足为奇。如此,媒体的编辑自主权便受到了挑战。

    有关部门“压稿”其目的在于“捂盖子”,这当然是针对所谓的负面新闻(好事嘛,是非大张旗鼓宣扬不可的)。这大概也是每逢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地媒体鸦雀无声、集体“失语”的缘由吧。民间叫“报喜不报忧”,官方称“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这又是区别矣。需要提醒的是,以“压稿”的方式来“捂盖子”终归是徒劳无功:“家丑”照样外扬,坏事终传千里!因为“纸终归包不住火”,例如,孙志刚案,广西南丹矿难等,捂得住盖得了吗?况且你捂得一时,也盖不了一世!当然,“有关部门”热衷于“压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认为公开报道将给工作带来被动。其实这是误解兼误判。依笔者看,有关部门遇事采取“压稿”的做法,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而且也无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

    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面对批评和挑战,采取“捂盖子”的做法只能使错误或不实的信息恣意传播,最终使事态陷入困境。信息公开透明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宝马撞人案”是这样,SARS的报道也是如此。或许,有关部门总喜欢“捂盖子”甚至恨不得一块黑布将“丑事”全盖了,跟某些部门及其领导的思维定势有关,跟其私利和面子也有关。此外还突显其思想的落伍滞后、跟不上“步”,适应不了现代政治文明的要求。

    其实,不妨转变一下思维。现代社会,责任政府、信息公开已是社会的“共识”。而对公众知情权的充分尊重,已是责任政府的基本要义。事实上民意的沟通、集中及其上传下达,公共媒体是最好的平台。甚至有关部门可以巧借民意,为工作打开新局面,协助解决一些刺手的难题,就像吕日周利用舆论监督转变机关作风。因此,有关部门实无必要害怕公开报道和批评。问题的关键在于部门及其领导,摒弃旧思维,转换新观念,尝试从“堵”的反面——“疏”——的角度来思考,着眼于解决问题,落实执政为民理念。若此,不少“压稿通知”就显得没有必要:既捂不了“盖子”,又对解决问题无益,何苦再担上一个坏名!?

    不过话说回来,新闻舆论本身是有阶级性的。绝对的客观、公正并不存在。即便是西方标榜的“客观、公正”也是骗人的鬼话。但我们的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既代表党和政府,也代表人民。因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的利益是相通的、一致的。只要是有利于党、政府和人民利益的,为何不可公开报道?为何要遮遮掩掩?当然,那些反党、反政府、反人民的报道和言论,应当坚决予以压制。而现在要警惕个别部门、地方官员,假借社会稳定或公众利益之名,行谋取个人或小圈子利益之实!我们的公共媒体万不能沦为某些官僚或利益集团“遮丑贴金”的工具!否则,媒体就丧失党性原则,失去“喉舌”之功能,彻底走向堕落。在此又提出了一个很现实、很严肃的问题:该如何防止媒体公器被某些官员利用?此非本文话题,不说。

    不久前有报道说,深圳市即将出台的《预防职务犯罪条例》中,拟对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以专款予以规定。但问题是,假如媒体的这种“神圣”权利遭遇有关部门的“压稿通知”时,其结果又将如何?当中是否还有“悬念”?

    哈市“宝马肇事案”本是一桩普通的刑事案,奇怪的是,这“压稿通知”从何而来,又有何必要?且不管内情如何,但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党内民主,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构建责任政府的今天,都是不该发生的。因此笔者认为,类似这样的“压稿通知”,于党于政府于公众都无甚好处,不发为妙!
人家是有后台地!
后台就要压稿的。咱们的法律也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