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国家航天局长孙来燕为首都大学生作报告(文字版)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7:22:45
5月20日上午9:00,受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委员会的邀请,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在北京交通大学为首都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报告题目为“弘扬航天精神 争做时代先锋”。报告的主要内容是航天活动的意义、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和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
    [孙来燕]:航天事业巩固国防、振我军威,成为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

    航天事业是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几十年来,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军事航天装备在形成战略威慑、保卫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具备了较完整的地地导弹、防空导弹、海防导弹的研制、生产、发射能力,具备了战略核武器威慑力量,使我国国防的钢铁长城更加坚固。正如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孙来燕]:航天活动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呢?又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概括起来,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回答:  

    一是巨大探索性和创新性。从哲学层面的宇宙观来分析,对无限丰富的物质世界的认识、对茫茫宇宙的认识,航天领域的活动仅仅只是开始。冲出地球、进入太阳系甚至银河系,航天活动的每一步进展都是一个巨大的探索、都是一次巨大的创新。

    根据天文学家的统计,浩瀚的宇宙中有1000亿个像银河系那样的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中,行星的数量与恒星的数量大概一样多,即10的11次方×10的11次方等于10的22次方,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难道只有太阳这颗普通的恒星被有人居住的行星所伴随吗?如果确有太体存在着生命,它们又是什么样子呢?

    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人们发现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那么,宇宙又有什么样的结构,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科学家发现,宇宙中90%以上的物质,不是我们所知道的物质,而是不发光也不吸收和反射光的暗物质,这都引发人类要探索宇宙的起源,太阳系的起源,认识宇宙的结构和组成。其它类似的问题还很多,都需要人类去探索。对这些问题局限在地球范围是无法彻底回答的。所以,人类要认识外部世界,不能仅仅满足于躺在地球这个摇篮,而要跳出这个摇篮,到太空去探索未知世界。今天,通过航天活动,人类对地球、月球、行星、太阳系和整个宇宙的认识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航天事业已成为人类认识自然最前沿、增进人类知识最活跃、获得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

    二是重大的战略性。航天活动内容、质量、规模及其影响,具有重大的战略内涵。美国把太空称为自己的高边疆和战略制高点。提出“空间正成为综合国力的增长源,就像19世纪和20世纪工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电力和石油一样”。太空是人类活动范围的继陆地、海洋和空中之后的第四疆域,这一疆域的活动对于国家安全、经济利益和科技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开拓天疆”已被许多国家视为关系国家重大利益的战略选择。举例来说现在进行的战争是非接触、非对称的信息化高技术战争,这种战争一刻也离不开航天活动的支持。在战争中,谁能掌握信息权,谁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谁具有强大的导弹武器并能精确制导,谁就能飞越千山万水,实施准确的打击。据统计,美国在近年来发动的阿富汗、伊拉克几场战争中,95%的侦察情报、90%的军事通信,100%的导航定位和气象信息都是依靠卫星系统获得或实现的。美国的基本作战指挥体系建立在航天活动提供的手段上。我国几十年来一直把航天活动,包括卫星、导弹、运载火箭的发展作为国家重大的战略工程。也就是说,航天活动每一个大的动作和举措都具有战略性,涉及国家安全战略的制高点。

    三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并存。航天活动荟萃着众多的科学成果和高新技术,需要巨大的经济支撑,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几亿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资金投入。例如,一架航天飞机轨道器的造价大约17亿美元(奋进号),每次飞行约5亿美元;哈勃太空望远镜仅制造和发射费就达15亿美元;而国际空间站建造费用高达数百亿美元。航天活动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很大的风险。同学们一定知道,美国六架航天飞机就有两架机毁人亡,人类月球探测的成功率仅为48%。

    但是这个事业也具有很高的效益,包括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军事效益、社会效益。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例,据统计,在航天领域每投入1美元,得到的直接和间接回报大约为7—12美元。航天活动能够产生巨大的直接效益,但更重要的是,航天活动的“辐射效应”将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产生更加丰厚的回报。比如利用遥感卫星进行重大灾害预报,可减少巨额灾害损失,利用通信卫星对农村和边远地区开展远程教育。航天活动对高新技术的需求,牵引了大批高新技术的发展,诱发和繁衍出众多新的高技术产业。比如,数据传输与通信、高性能计算机、自动化加工、超高强度和耐高温材料、微波传输和人工智能等主要源于航天事业的激发。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产生的3000多项专利,有1300多项转移到了国民经济领域。从医疗使用的CT扫描仪到儿童尿不湿材料,从大型计算机到仿真技术,无不出自这一浩大工程。今天美国航天工业、国防工业和许多民用工业的关键技术,很大部分来自航天工程和第二代或第三代技术,或这些技术的衍生技术。可以说,航天工程带动了美国整个国家科学与技术的全面创新和飞速发展。我国的航天工程也推动了技术创新与发展。据统计,约有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已直接移植到国民经济众多领域。我国近年开发的1000多种新材料,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正如去年为今年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媒体(人民日报社)评论所说:“如果把我国整体科技事业比做一条腾飞的巨龙,那么航天事业就是龙头。”充分表明了航天活动的创新带动作用。

    四是系统工程性强。任何一次离开地面的航天活动,必然涉及多个系统的有机配合。比如我们的卫星系统工程,由卫星、运载火箭、测控通信、发射场和地面应用等几大系统组成;而我们的载人航天则由航天员系统、飞船运用系统、载人飞船活动、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着陆场等七个系统组成,每个系统又由许许多多的子活动组成,一个子系统又由成千上万个元器件组成。因此,我国航天事业长期以来,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进行任务的规划策划和工程管理。

[孙来燕]:面向社会、服务国家,我国航天事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几十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航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面貌。比如,通信卫星在我国的电视广播、远程教育、村村通工程、电信传输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提供了上百种业务服务,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通信手段。以前没有通信卫星,云南、新疆等偏远地区,看不到当天的电视新闻联播节目,有的节目要等五六天后才能看到,在山区和偏远地区,甚至没有办法通电话,有了通信卫星,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目前,通信卫星承担了中央电视台多套节目、30路对外广播和8000多部卫星电话传输任务,使我国电视人口覆盖率由68%增加到90%以上,全国500多个大中城市开通了长途自动拨号电话,基本改变了新疆、青海、云南、贵州等边远地区及海防海岛收视难、通信难的状况。航天与教育相结合,是有着9亿农村人口中国的必然选择。中国教育电视台依靠通信卫星电视广播网播出教育节目,使3千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电视教育,远程教育网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已达200多万人,现有1600多万人在校学习,每年节省培训费十几亿。“村村通”卫星直播平台,解决了全国10万个行政村的电视覆盖盲点。

    卫星遥感已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土地、水利、海洋、环保、减灾、交通、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的资源卫星目前已存档各类数据100多万景,分发用户部门13万景,相当于覆盖中国国土近100遍;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和极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气象卫星每天给我们传送云图,使气象预报从只能提前1天预报增加到提前2周预报。

    近年来,我国广泛利用卫星遥感对洪水、干旱、台风、地震、泥石流、森林火灾、病虫害等进行预报和评估,使我国每年可减少数百亿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遥感卫星在国土资源调查、生态保护、西气东输、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遥感卫星将形成三个系列一个星座,即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和环境灾害与监测星座,将使遥感卫星应用能为更加广大的用户提供业务服务。  

    我们还利用科学探测卫星、返回式卫星、飞船开展了空间科学实验活动。这里我给同学们讲几个事例。我国利用空间微重力的特殊环境,开展空间晶体生长研究,成功进行了砷化镓、碲镉汞等半导体晶体和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生长实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我国还获得了高质量的蛋白质晶体,掌握了有应用前景的空间生物制药技术和方法。

    我们通过返回式卫星进行了300多种农作物种子搭载试验,完成了50多个品系大面积种植推广。经过太空育种的种子,可比原有品种增产10%-20%,并且增强了抗旱、抗涝、抗病能力。去年,专门用于空间农作物育种的返回式“航天育种卫星”,搭载了230公斤作物种子,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孙来燕]:未来国际航天发展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进入空间的能力,比如美国为重返月球开始研制运载能力超过100吨新型重型运载火箭(战神5);二是人造地球卫星,包括研制各种应用卫星,以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也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军事卫星;三是载人航天,未来人类进入太空的活动会越来越频繁,美国、俄罗斯都开始研制新一代载人航天器;四是深空探测。当前,深空探测是国际航天活动的一个热点,这里多做一些介绍。  

    目前,国际上的深空探测活动主要集中在月球探测、火星探测和寻找地外生命三个方面。2004年以来,美国、欧空局、俄罗斯、日本、印度、英国和德国先后公布了无人探月或载人登月计划,美国宣布将在2018年左右重返月球,欧洲提出在2024年实现载人登月。人类还将在月球建设永久性基地。未来二十余年,人类将向火星发射环绕火星飞行的卫星、在火星着陆的机器人、火星取样返回探测器等一系列探测装置,美国、俄罗斯、欧洲还制订了载人登陆火星的宏大计划。寻找地外生命、认识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过程,是空间探索的重要主题,国际为此还将探测彗星、木星卫星等其它天体。今年4月,欧洲11名天文学家宣布,在距离地球大约20光年的深空发现了一颗类地行星,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5倍,平均温度在0~40摄氏度,适合保存液态水,这项发现已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孙来燕]: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去年10月,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创建50周年纪念日,胡锦涛总书记发来了贺电,温家宝总理出席庆祝大会并做了重要讲话,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并指明了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航天事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50年来,我国一代又一代航天工作者,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建成了独立自主的完整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今后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继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集中力量实施好国家重大航天工程。”

    温家宝总理要求我们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科研攻关,突破核心技术,拥有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构建航天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加大航天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紧建设一批技术先进、功能配套、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增强航天事业发展后劲。三是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航天事业发展规律的科研、生产、应用体制。四是坚持和平发展,积极扩大航天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五是加强航天科技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在纪念我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周年的日子里,中国政府发布了《200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描述了未来五年及较长一个时期,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我国未来航天主要的工程任务和目标:一是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开展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二是实现绕月探测,2007年下半年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实现“绕”月探测;在成功实施绕月探测之后,进行月面软着陆探测与月球车月面巡视勘察,实现“落”月探测;在落月探测成功后,实施月面自动采样并返回地球。三是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将在天基、近空间、空基不同层次进行大气、陆地、海洋的综合观测,形成全天候、全天时、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能力,并可根据需要对特定地区进行高精度观测。四是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自主研制并建成由12颗静止轨道和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区域导航定位系统,满足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对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由30多颗不同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具有高精度授时和用户位置报告能力。五是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目前的9.5吨提高到25吨,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从5.2吨提高到14吨。  

    我们将这五大项任务称为“二二一工程”。另外,我们还将研制、发射新型通信广播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科学卫星等等。通过这些任务和目标的实现,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科技进步服务。

    这里我想特别提一下,世界各国发展航天事业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就是为本国的科技发展培养尖端人才,不只是培养优秀的航天工程师,还要培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电子、计算机、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等领域的大批青年工程师和科学家,激励年轻一代的探索和创新活动,不断开拓人类美好的未来。5月20日上午9:00,受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委员会的邀请,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在北京交通大学为首都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报告题目为“弘扬航天精神 争做时代先锋”。报告的主要内容是航天活动的意义、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和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
    [孙来燕]:航天事业巩固国防、振我军威,成为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

    航天事业是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几十年来,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军事航天装备在形成战略威慑、保卫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具备了较完整的地地导弹、防空导弹、海防导弹的研制、生产、发射能力,具备了战略核武器威慑力量,使我国国防的钢铁长城更加坚固。正如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孙来燕]:航天活动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呢?又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概括起来,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回答:  

    一是巨大探索性和创新性。从哲学层面的宇宙观来分析,对无限丰富的物质世界的认识、对茫茫宇宙的认识,航天领域的活动仅仅只是开始。冲出地球、进入太阳系甚至银河系,航天活动的每一步进展都是一个巨大的探索、都是一次巨大的创新。

    根据天文学家的统计,浩瀚的宇宙中有1000亿个像银河系那样的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中,行星的数量与恒星的数量大概一样多,即10的11次方×10的11次方等于10的22次方,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难道只有太阳这颗普通的恒星被有人居住的行星所伴随吗?如果确有太体存在着生命,它们又是什么样子呢?

    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人们发现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那么,宇宙又有什么样的结构,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科学家发现,宇宙中90%以上的物质,不是我们所知道的物质,而是不发光也不吸收和反射光的暗物质,这都引发人类要探索宇宙的起源,太阳系的起源,认识宇宙的结构和组成。其它类似的问题还很多,都需要人类去探索。对这些问题局限在地球范围是无法彻底回答的。所以,人类要认识外部世界,不能仅仅满足于躺在地球这个摇篮,而要跳出这个摇篮,到太空去探索未知世界。今天,通过航天活动,人类对地球、月球、行星、太阳系和整个宇宙的认识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航天事业已成为人类认识自然最前沿、增进人类知识最活跃、获得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

    二是重大的战略性。航天活动内容、质量、规模及其影响,具有重大的战略内涵。美国把太空称为自己的高边疆和战略制高点。提出“空间正成为综合国力的增长源,就像19世纪和20世纪工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电力和石油一样”。太空是人类活动范围的继陆地、海洋和空中之后的第四疆域,这一疆域的活动对于国家安全、经济利益和科技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开拓天疆”已被许多国家视为关系国家重大利益的战略选择。举例来说现在进行的战争是非接触、非对称的信息化高技术战争,这种战争一刻也离不开航天活动的支持。在战争中,谁能掌握信息权,谁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谁具有强大的导弹武器并能精确制导,谁就能飞越千山万水,实施准确的打击。据统计,美国在近年来发动的阿富汗、伊拉克几场战争中,95%的侦察情报、90%的军事通信,100%的导航定位和气象信息都是依靠卫星系统获得或实现的。美国的基本作战指挥体系建立在航天活动提供的手段上。我国几十年来一直把航天活动,包括卫星、导弹、运载火箭的发展作为国家重大的战略工程。也就是说,航天活动每一个大的动作和举措都具有战略性,涉及国家安全战略的制高点。

    三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并存。航天活动荟萃着众多的科学成果和高新技术,需要巨大的经济支撑,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几亿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资金投入。例如,一架航天飞机轨道器的造价大约17亿美元(奋进号),每次飞行约5亿美元;哈勃太空望远镜仅制造和发射费就达15亿美元;而国际空间站建造费用高达数百亿美元。航天活动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很大的风险。同学们一定知道,美国六架航天飞机就有两架机毁人亡,人类月球探测的成功率仅为48%。

    但是这个事业也具有很高的效益,包括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军事效益、社会效益。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例,据统计,在航天领域每投入1美元,得到的直接和间接回报大约为7—12美元。航天活动能够产生巨大的直接效益,但更重要的是,航天活动的“辐射效应”将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产生更加丰厚的回报。比如利用遥感卫星进行重大灾害预报,可减少巨额灾害损失,利用通信卫星对农村和边远地区开展远程教育。航天活动对高新技术的需求,牵引了大批高新技术的发展,诱发和繁衍出众多新的高技术产业。比如,数据传输与通信、高性能计算机、自动化加工、超高强度和耐高温材料、微波传输和人工智能等主要源于航天事业的激发。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产生的3000多项专利,有1300多项转移到了国民经济领域。从医疗使用的CT扫描仪到儿童尿不湿材料,从大型计算机到仿真技术,无不出自这一浩大工程。今天美国航天工业、国防工业和许多民用工业的关键技术,很大部分来自航天工程和第二代或第三代技术,或这些技术的衍生技术。可以说,航天工程带动了美国整个国家科学与技术的全面创新和飞速发展。我国的航天工程也推动了技术创新与发展。据统计,约有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已直接移植到国民经济众多领域。我国近年开发的1000多种新材料,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正如去年为今年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媒体(人民日报社)评论所说:“如果把我国整体科技事业比做一条腾飞的巨龙,那么航天事业就是龙头。”充分表明了航天活动的创新带动作用。

    四是系统工程性强。任何一次离开地面的航天活动,必然涉及多个系统的有机配合。比如我们的卫星系统工程,由卫星、运载火箭、测控通信、发射场和地面应用等几大系统组成;而我们的载人航天则由航天员系统、飞船运用系统、载人飞船活动、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着陆场等七个系统组成,每个系统又由许许多多的子活动组成,一个子系统又由成千上万个元器件组成。因此,我国航天事业长期以来,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进行任务的规划策划和工程管理。

[孙来燕]:面向社会、服务国家,我国航天事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几十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航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面貌。比如,通信卫星在我国的电视广播、远程教育、村村通工程、电信传输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提供了上百种业务服务,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通信手段。以前没有通信卫星,云南、新疆等偏远地区,看不到当天的电视新闻联播节目,有的节目要等五六天后才能看到,在山区和偏远地区,甚至没有办法通电话,有了通信卫星,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目前,通信卫星承担了中央电视台多套节目、30路对外广播和8000多部卫星电话传输任务,使我国电视人口覆盖率由68%增加到90%以上,全国500多个大中城市开通了长途自动拨号电话,基本改变了新疆、青海、云南、贵州等边远地区及海防海岛收视难、通信难的状况。航天与教育相结合,是有着9亿农村人口中国的必然选择。中国教育电视台依靠通信卫星电视广播网播出教育节目,使3千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电视教育,远程教育网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已达200多万人,现有1600多万人在校学习,每年节省培训费十几亿。“村村通”卫星直播平台,解决了全国10万个行政村的电视覆盖盲点。

    卫星遥感已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土地、水利、海洋、环保、减灾、交通、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的资源卫星目前已存档各类数据100多万景,分发用户部门13万景,相当于覆盖中国国土近100遍;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和极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气象卫星每天给我们传送云图,使气象预报从只能提前1天预报增加到提前2周预报。

    近年来,我国广泛利用卫星遥感对洪水、干旱、台风、地震、泥石流、森林火灾、病虫害等进行预报和评估,使我国每年可减少数百亿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遥感卫星在国土资源调查、生态保护、西气东输、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遥感卫星将形成三个系列一个星座,即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和环境灾害与监测星座,将使遥感卫星应用能为更加广大的用户提供业务服务。  

    我们还利用科学探测卫星、返回式卫星、飞船开展了空间科学实验活动。这里我给同学们讲几个事例。我国利用空间微重力的特殊环境,开展空间晶体生长研究,成功进行了砷化镓、碲镉汞等半导体晶体和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生长实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我国还获得了高质量的蛋白质晶体,掌握了有应用前景的空间生物制药技术和方法。

    我们通过返回式卫星进行了300多种农作物种子搭载试验,完成了50多个品系大面积种植推广。经过太空育种的种子,可比原有品种增产10%-20%,并且增强了抗旱、抗涝、抗病能力。去年,专门用于空间农作物育种的返回式“航天育种卫星”,搭载了230公斤作物种子,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孙来燕]:未来国际航天发展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进入空间的能力,比如美国为重返月球开始研制运载能力超过100吨新型重型运载火箭(战神5);二是人造地球卫星,包括研制各种应用卫星,以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也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军事卫星;三是载人航天,未来人类进入太空的活动会越来越频繁,美国、俄罗斯都开始研制新一代载人航天器;四是深空探测。当前,深空探测是国际航天活动的一个热点,这里多做一些介绍。  

    目前,国际上的深空探测活动主要集中在月球探测、火星探测和寻找地外生命三个方面。2004年以来,美国、欧空局、俄罗斯、日本、印度、英国和德国先后公布了无人探月或载人登月计划,美国宣布将在2018年左右重返月球,欧洲提出在2024年实现载人登月。人类还将在月球建设永久性基地。未来二十余年,人类将向火星发射环绕火星飞行的卫星、在火星着陆的机器人、火星取样返回探测器等一系列探测装置,美国、俄罗斯、欧洲还制订了载人登陆火星的宏大计划。寻找地外生命、认识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过程,是空间探索的重要主题,国际为此还将探测彗星、木星卫星等其它天体。今年4月,欧洲11名天文学家宣布,在距离地球大约20光年的深空发现了一颗类地行星,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5倍,平均温度在0~40摄氏度,适合保存液态水,这项发现已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孙来燕]: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去年10月,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创建50周年纪念日,胡锦涛总书记发来了贺电,温家宝总理出席庆祝大会并做了重要讲话,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并指明了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航天事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50年来,我国一代又一代航天工作者,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建成了独立自主的完整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今后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继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集中力量实施好国家重大航天工程。”

    温家宝总理要求我们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科研攻关,突破核心技术,拥有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构建航天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加大航天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紧建设一批技术先进、功能配套、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增强航天事业发展后劲。三是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航天事业发展规律的科研、生产、应用体制。四是坚持和平发展,积极扩大航天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五是加强航天科技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在纪念我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周年的日子里,中国政府发布了《200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描述了未来五年及较长一个时期,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我国未来航天主要的工程任务和目标:一是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开展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二是实现绕月探测,2007年下半年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实现“绕”月探测;在成功实施绕月探测之后,进行月面软着陆探测与月球车月面巡视勘察,实现“落”月探测;在落月探测成功后,实施月面自动采样并返回地球。三是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将在天基、近空间、空基不同层次进行大气、陆地、海洋的综合观测,形成全天候、全天时、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能力,并可根据需要对特定地区进行高精度观测。四是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自主研制并建成由12颗静止轨道和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区域导航定位系统,满足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对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由30多颗不同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具有高精度授时和用户位置报告能力。五是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目前的9.5吨提高到25吨,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从5.2吨提高到14吨。  

    我们将这五大项任务称为“二二一工程”。另外,我们还将研制、发射新型通信广播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科学卫星等等。通过这些任务和目标的实现,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科技进步服务。

    这里我想特别提一下,世界各国发展航天事业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就是为本国的科技发展培养尖端人才,不只是培养优秀的航天工程师,还要培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电子、计算机、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等领域的大批青年工程师和科学家,激励年轻一代的探索和创新活动,不断开拓人类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