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士兵突击》的请进:钢七连和“老A”,你更喜欢哪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33:34
]]
钢七连,不喜欢老A,不喜欢袁朗
演习里老A干的活就是扮演霉菌吧......
老A估计很多东西不让拍,看着有特种部队的训练也就那样的感觉.........
喜欢钢七连,一支部队最重要的是战斗精神和传统,还有前辈们用鲜血铸造的荣誉!
老A只能算个仿造品,用高昂的成本打造的效费比并不合理的部队,当然做假象敌或特战还可以。作为我们部队的基石,还是钢七连这样的部队。
]]
我感觉老兄有点"偏激"了...
毕竟是做假想敌的部队嘛.老美的冒牌苏军据说还吃俄国菜...
不过好象咱们的有些假想敌吃西餐...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原帖由 我是南方 于 2007-4-19 14:31 发表
我感觉老兄有点"偏激"了...
毕竟是做假想敌的部队嘛.老美的冒牌苏军据说还吃俄国菜...
不过好象咱们的有些假想敌吃西餐...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老A是做假想敌的部队吗?
我怎么没看到啊?倒是袁朗说他们是“最后时刻出奇制胜的最后一张牌”。
钢七连的连长高成很有意思,小时候就知道缠着幼儿园漂亮的阿姨,想比而言老A的袁朗就有点变态了,所以偶还是喜欢钢七连
电视剧而已,何必那么认真呢
各有特色吧,袁朗,这个倒霉的特种兵指挥官,略有被神化的那么个意思,不过,作为队长,平均出不了几次勤就要被俘一次也实在是够衰啊!这个没有忙得团团转的指挥官,给我的感觉就是睿智,看事情,很精很透,也是领导眼中,指挥员中的极品.就是运气真差,老被捉,哈哈!
原帖由 zlaser 于 2007-4-19 14:34 发表

老A是做假想敌的部队吗?
我怎么没看到啊?倒是袁朗说他们是“最后时刻出奇制胜的最后一张牌”。


现实生活中的老A...

钢7连和老A怎么能够拿来做比较? 两个根本就是牛头不对马嘴, 无法相提并论...

钢7连是装甲兵, 老A是特种兵, 各有各的作战任务, 怎么能说哪个比那个好? 协同作战, 少了哪个都不行啊...
要想一直进步, 就得学习他人的长处, 取长补短... 要想学习, 就得先承认他人的长处, 美军的训练方式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看看下面图片中的解放军战士的胳膊和老美的胳膊... 差距啊...

七连啊
老A太假~
大家真现实啊.
钢七连~钢七连~~!!
钢七连。:victory:
对许三多而言,在钢七连接受的是“成功教育”,在老a接受的是“挫折教育”。
原帖由 月半 于 2007-4-19 19:41 发表
对许三多而言,在钢七连接受的是“成功教育”,在老a接受的是“挫折教育”。

我不这么看。对许三多而言,他的“挫折教育”在红三连五班就已经受过了,而且他的表现非常优异。
全套的老美....
我感觉即使不是假想敌,也是为战时打入敌人内部作准备的;P :D
所以有做假想敌的感觉...电视里只是把性质换了换
我个人比较喜欢有传统,有集体的连队-----钢七连!
正如《亮剑》中说的“……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这种气质和 性格往往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 魂。从此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事实证明,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 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不是由个体形式而是由群 体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和气质。例如,第 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空军第16航空团P-39“飞蛇”战斗机大队,竟产生了二十名获得“苏 联英雄”称号的王牌飞行员。与此同时,苏联空军某部的“施乌德”飞行中队产生了二十一 名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王牌飞行员。如果抛开政治观点,从纯军事角度看,二战中德国 空军的第五十二战斗机联队也是个培养世界级王牌飞行员的温床,这个第五十二战斗机联队 竟同时出现三个世界级王牌飞行员,以击落敌机架数为标准,这三个飞行员都名列世界前三 名,可谓空战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是:埃里希·哈特曼,击落敌机352架。格哈德· 巴尔克赫内,击落敌机301架,京特·勒尔,击落敌机275架。这三个王牌飞行员创下的惊人 战 绩把当时世界各军事强国的王牌飞行员们远远抛在后面,无人可及之项背。苏联空军第一王 牌飞行员库尔杜布在二战中所创最高纪录为,击落敌机62架,还不及名列第三的京特·勒尔 所击落敌机架数的零头。由此可见,一支部队的传统是多么重要……
其实都不错~~~
片子里的老A太刻意模仿美军了,作用也太夸大,太过强调特战还不如真正建设好精锐的步兵。
还不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原帖由 大圈 于 2007-4-19 21:59 发表
还不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老A能不能算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我看来还真是个问题。
原帖由 zlaser 于 2007-4-19 23:37 发表

老A能不能算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我看来还真是个问题。

;funk 电视也当真?
编剧很了解军队生活,所以能把钢七连写的很传神;但他不了解特种部队,只有照着美军电影里的样子写,所以把老A写成了那样;中国特种部队肯定不是那样的。
第22集的面试很有意思。我能理解吴哲想说什么,但他的话其实没有抓住关键,只是表达了一些表面的感受。我认为这与其少校军官的身份并不符合,实际上是编导降低了他的水平。侮辱、打手机等等其实都不是关键(这样说并不代表这些做法没有问题),关键在于集训期间的这一切,是对美军的完全(注意是“完全”)模仿。这说明,老A的指挥官们在精神上已经成了美军的俘虏,这支部队还没有上战场,就已经承认自己比对手矮了一截。所以,如果我是吴哲,我会很坚定的告诉老A的那些领导们:我不会选择呆在这样一支没有脊梁、没有灵魂的部队里。我会明确的告诉他们:“我来是因为我想看看你们是否符合我的标准。很遗憾,你们不符合我的要求,落选了。我坚持到现在是因为我不希望给你们留下是你们淘汰了我的错误印象。事实是我淘汰了你们。”
原帖由 nelsonhood 于 2007-4-19 23:51 发表
编剧很了解军队生活,所以能把钢七连写的很传神;但他不了解特种部队,只有照着美军电影里的样子写,所以把老A写成了那样;中国特种部队肯定不是那样的。


兰小龙是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编剧,文职干部,曾经在38集团军装甲6师24团体验生活达半年之久。其中在基层连队带一级士官军衔当兵三个月,直到总政宣传部艺术局检查深入生活情况才在连队战友面前暴露身份。之后又继续在营、团机关代职。可以说他对装甲兵,对基层官兵十分熟悉,并怀有深厚的感情。后来他以这段经历创作了电视剧剧本第一稿,并由电视剧剧本改编成了话剧《爱尔纳·突击》,由原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排演后取得了巨大成功,赢得了广泛好评,并受到军委首长的肯定。至此,两个剧本的首尾都是以主人公许三多参加“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比赛作为引子,而不是我们现在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参加军事演习的情节。在许三多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兰小龙在一些细节上参考了2001年北京军区65集团军194旅战士肖毅参加“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比赛的一些真实事例。比如,肖毅是参加“爱尔纳·突击”集训并最终参赛的我军唯一一名士官,而许三多和成才也是“A大队”中仅有的士官;肖毅在“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比赛中扭伤脚踝并坚持完成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许三多也有相同表现。在电视剧剧本第一稿和话剧之后,作者认为区区一个“爱尔纳·突击”比赛不足以总结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我们的战士不是为了比赛而存在,是为了战争。于是在之后的第一版小说《士兵》中,兰小龙将首尾情节改为了一次军事演习,这也就是现在看到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和第二版小说《士兵突击》的雏形。此外,作者也丰富了成才这个人物,主要表现在成才遭遇挫折后的改变。我个人认为,作者把现实中的肖毅在作品中分解为许三多和成才两个人物。成才带着他的聪明,许三多带着他的执着。肖毅曾经在军校入学考试中因作弊受到处分,这和成才耍小聪明,不择手段的特点吻合;而另一方面肖毅又在训练中坚韧刻苦,屡屡刷新部队纪录,许三多就成了他这方面的缩影。

作者是北京军区的军队文艺工作者,平时有很多机会下部队(包括特种部队)。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在北京八大处,38集团军特种大队就在北京大兴,五环绕个四分之一圈就到了。作者对特种部队的生活没有什么不熟悉的。为什么拍成这样?因为上级不允许真实表现特种部队的情况。连特种大队的“特种”二字都不能出现,只好叫“A大队”。所以,电视剧中“A大队”的一切情况都是虚构的,可以说和现实是基本不靠谱的,有些甚至要故意写成与事实相悖。但是对艺术创作,尤其是加了限制的艺术创作来说,能做到这样已经相当好了。特种部队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剧中表现的这个样子?剧中的特种部队到底真不真实?这些对主题来说无关紧要,剧中“A大队”不过是主人公实现人生价值、个人理想与军人义务的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到底是不是特种部队,是个什么样的特种部队对表现人物没有本质区别。一个好兵可以在特种部队,当然也可以在别的什么部队,只不过特种部队更吸引眼球更令人向往,从而容易将“有志者事竟成”的观念潜移默化地传播给观众。“A大队”在剧中的作用只不过是一个抽象的符号,没有必要过分在意,你要在意的应该是主人公在“A大队”这个抽象符号所营造的环境中是如何应对各种挑战积极进取最终成长起来的。

再讲讲真实的特种部队。特种大队下设特种作战/特种侦察营、连、排、班,不是中队什么的,这一点剧中是有意错误表现的。除了武警特警学院作战队是全部由军官组成的,解放军各特种大队都是以战士为主体,官兵比例与普通步兵部队无异。同样,除了武警特警学院作战队的人员是从本校应届毕业生中选拔,解放军各特种大队的兵源主要都来自应征新兵,而不是部队内部选拔。剧中“A大队”选拔人员的情节实际是来自现实中的“爱尔纳·突击”集训选拔,另外还有“猎人”集训等特种作战、侦察集训,参加这些集训的人员都是要通过某些选拔的。总之,特种大队在很多方面和普通部队没什么区别,只不过他们受到高强度的训练,执行高难度的任务。当然,如果电视剧仅仅如实表现这些就很没意思了,不过更多的还是不允许。
原帖由 zlaser 于 2007-4-20 01:07 发表
第22集的面试很有意思。我能理解吴哲想说什么,但他的话其实没有抓住关键,只是表达了一些表面的感受。我认为这与其少校军官的身份并不符合,实际上是编导降低了他的水平。侮辱、打手机等等其实都不是关键(这样 ...


你也就能看出个美军?
我军的特种部队训练仅仅模仿美军吗?
还模仿委内瑞拉,还模仿土耳其,总之模仿的多了。
]]
老A部队,我还是那个看法...为了电视,把它们的性质改了..
搞不好来个战时敌后的**纵队..
:D
爭論這個沒多大意義吧  就只是電視劇而;P
还是钢7连吧~~~~~~~~~
原帖由 flankerz 于 2007-4-20 01:34 发表


你也就能看出个美军?
我军的特种部队训练仅仅模仿美军吗?
还模仿委内瑞拉,还模仿土耳其,总之模仿的多了。


模仿委内瑞拉做什么?难道我军想去美国后院作战?
原帖由 月半 于 2007-4-20 12:23 发表


模仿委内瑞拉做什么?难道我军想去美国后院作战?


著名的“猎人”训练
就连楼主一直耿耿于怀的剧中“A大队”的“侮辱性语言”实际上也是来自委内瑞拉的“猎人”训练
“猎人”训练中有一个项目就是侮辱训练,是伴随“猎人”训练全程的
当然,我军只是在进行“猎人”集训时才加入这种训练内容,特种大队的日常训练是不搞这种花样的。
原帖由 flankerz 于 2007-4-20 12:45 发表
就连楼主一直耿耿于怀的剧中“A大队”的“侮辱性语言”实际上也是来自委内瑞拉的“猎人”训练

我们一起复习一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八项注意的第一条:“说话要和气。”
我不知道是谁赋予了他们违反纪律不受制裁的特权。
母又看过,今年仅仅看过一部电视剧---贞观之治
原帖由 zlaser 于 2007-4-20 13:25 发表

我们一起复习一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八项注意的第一条:“说话要和气。”
我不知道是谁赋予了他们违反纪律不受制裁的特权。


我们是不是同样需要在进行搏击对抗训练的时候复习一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不打人骂人”呢?
笑死我了: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