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大将与豫西抗日根据地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0:43:07
作者:高秀用 文章来源:猎讯军情网 更新时间:2006-5-7 20:09:55


              王树声大将是新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抗日战争后期,他任河南军区、河南抗日军司令员,从1944年11月挺进河南(豫西)后,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以非凡的胆略和精湛的指挥艺术,创造性地执行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战略方针和战术原则,使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控制了北临黄河,西接潼关,东连平汉路,南靠伏牛山2万多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拥有300余万人口;建立有6个行政专署和26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八路军正规部队发展到近万人,地方独立团武装发展到8000余人,民兵武装发展到7000余人。(《王树声、戴季英、刘于久关于河南行政区划分问题给军委、集总的报告》,1945年9月19日)根据地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块解放区之一。

              一、根据中原抗战形势,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毛泽东关于“开展豫西工作基地”的战略决策和“三点”、“两线”的战略部署,从根本上保证了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河南地处中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44年4月,侵华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国民党军执行消极抗战政策,37天即丢失郑州、洛阳、许昌等38座县城,河南沦陷。在此形势下,八路军、新四军和河南抗日民众若能收复、控制河南地区,不仅可以阻止侵华日军西进,保卫大西北战略后方,而且可以沟通陕北、华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为日后中原的战略反攻创造有利条件。由此,中共中央、毛泽东决定派兵深入中原腹地,开辟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
              为加强对河南(豫西)人民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共中央于1944年I0月14日作出《关于建立豫西根据地的部署》,决定派戴季英、王树声、刘子久、陈先端等从陕北率两个老团并大批干部进入河南活动。(《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73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随后在延安成立中共河南省委(后改为区党委)、河南军区和河南人民抗日军,任命王树声为河南军区、河南抗日军司令员,戴季英为省委书记兼河南军区、河南抗日军政治委员,刘子久为省委副书记兼河南军区、河南抗日军副政治委员。毛泽东在接见王树声、戴季英、刘子久时强调说:南下的战略任务,就是要深入河南敌后,以嵩山为依托,在郑州、洛阳、许昌(三点)、平汉线和陇海线(两线)之间,深入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紧紧咬住教人,牵制三点、两线之敌的可能西进,保卫大西北。沟通陕北和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之间的战略联系,发展抗日战争的大好形势。(《忆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89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王树声等人认真分析了河南的形势,研究了工作部署,加紧进行进军河南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后,王树声决定部队于11月从延安分两批开赴河南。挺进豫西后,王树声立即着手对中共豫西地方党组织进行恢复和重建工作,人民抗日力量迅猛发展。最鼎盛时期,豫西地区先后建立了6个专署和26个县委。豫西各地、县委按照中共河南区党委关于“在各种群众运动中,大量吸收工人及贫苦农民与知识分子入党,达到每一个自然村都有我们的支部与党员”的指示(《河南区党委关于目前地方工作六大要务的指示》,1945年8月21日),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发展新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壮大党的力量,使之成为根据地的领导核心。
              河南(豫西)根据地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把改善人民生活,实行合理负担,作为深入发动民众,实行全民抗战的大计来抓,收到了显著成效。1945年2月16日,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发布由王树声、戴季英联署上报中共中央经毛泽东批准的《国民革命军河南人民抗日军八大主张》,其中第5条规定:“改善人民生活,实行合理负担。废除一切苛捐杂税,减轻河南人民负担,实行减租减息与交租交息。发展农业生产,救济灾民,取缔奸商操纵物价,保护工商业贸易自由发展。”(《国民革命军河南人民抗日军八大主张》,1945年2月16日)1945年春夏,在王树声、戴季英等人的运作下,中共河南区党委先后颁布了《土地转移法》和《河南灾期卖地倒还条例》,以法律形式规定:“穷要倒富,富不倒穷,穷富相等,协商处理”,开展群众性“倒地运动”。仅临汝县,农民在灾荒年卖出的土地房屋都基本赎回,倒回土地3000余亩。“倒地运动”使大批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深得群众拥护。这样一来,他们不仅从内心感谢毛泽东主席,感谢共产党,而且积极行动起来,纷纷参加锄奸反霸、抗日反土顽的斗争,坚决保卫根据地,保卫胜利果实,抗日根据地有了坚强的群众基础。
              二、运用灵活的作战方针,指挥八路军南下豫西各支队发动和依靠豫西各界民众,展开英勇顽强的抗日反顽斗争,使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
              1945年2月,王树声、戴季英率部从济源县过黄河,在新安、渑池与刘子久会合。随后,他们继续南进,到达登封县白栗坪。旋即召开党政军主要干部会议,王、戴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中共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河南人民抗日军的指示,决定对进入河南的部队统一整编。以皮定钧、徐子荣部为第1支队兼第1军分区,建立第1专署,在偃师、伊川、登封等地区坚持斗争:韩钧、刘聚奎部为第2支队兼第2军分区,仍在新安、渑池、洛宁一带坚持斗争;陈先瑞部为第3支队兼第3军分区,陈先瑞任司令员兼政委和地委书记,傅忠海任副政委、地委副书记,欧阳景荣任专员,在临汝、鲁山、叶县、舞阳、南召、方城地区坚持斗争;张才干部为第4支队兼第4军分区,张才千任司令员兼政委和地委书记,王其梅任副书记、副政委,刘晋任专员,在禹县、密县、新郑、许昌地区坚持斗争。王树声、戴季英等路经宜阳县东越堡时,决定将伊洛工委改为中共伊洛特委,并组建伊洛独立支队、伊洛军分区和伊洛办事处,刘健挺任特委书记兼政委,张剑石任司令员、副书记,孙光任副司令员,在嵩县、宜阳、伊川地区坚持斗争。4月,太行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豫西力量的指示,又组成豫西第6支队,刘昌毅任司令员,张力雄任政委,进入河南后在郏县、宝丰、襄县地区活动,展开敌后斗争。作者:高秀用 文章来源:猎讯军情网 更新时间:2006-5-7 20:09:55


              王树声大将是新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抗日战争后期,他任河南军区、河南抗日军司令员,从1944年11月挺进河南(豫西)后,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以非凡的胆略和精湛的指挥艺术,创造性地执行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战略方针和战术原则,使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控制了北临黄河,西接潼关,东连平汉路,南靠伏牛山2万多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拥有300余万人口;建立有6个行政专署和26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八路军正规部队发展到近万人,地方独立团武装发展到8000余人,民兵武装发展到7000余人。(《王树声、戴季英、刘于久关于河南行政区划分问题给军委、集总的报告》,1945年9月19日)根据地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块解放区之一。

              一、根据中原抗战形势,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毛泽东关于“开展豫西工作基地”的战略决策和“三点”、“两线”的战略部署,从根本上保证了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河南地处中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44年4月,侵华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国民党军执行消极抗战政策,37天即丢失郑州、洛阳、许昌等38座县城,河南沦陷。在此形势下,八路军、新四军和河南抗日民众若能收复、控制河南地区,不仅可以阻止侵华日军西进,保卫大西北战略后方,而且可以沟通陕北、华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为日后中原的战略反攻创造有利条件。由此,中共中央、毛泽东决定派兵深入中原腹地,开辟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
              为加强对河南(豫西)人民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共中央于1944年I0月14日作出《关于建立豫西根据地的部署》,决定派戴季英、王树声、刘子久、陈先端等从陕北率两个老团并大批干部进入河南活动。(《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73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随后在延安成立中共河南省委(后改为区党委)、河南军区和河南人民抗日军,任命王树声为河南军区、河南抗日军司令员,戴季英为省委书记兼河南军区、河南抗日军政治委员,刘子久为省委副书记兼河南军区、河南抗日军副政治委员。毛泽东在接见王树声、戴季英、刘子久时强调说:南下的战略任务,就是要深入河南敌后,以嵩山为依托,在郑州、洛阳、许昌(三点)、平汉线和陇海线(两线)之间,深入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紧紧咬住教人,牵制三点、两线之敌的可能西进,保卫大西北。沟通陕北和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之间的战略联系,发展抗日战争的大好形势。(《忆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89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王树声等人认真分析了河南的形势,研究了工作部署,加紧进行进军河南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后,王树声决定部队于11月从延安分两批开赴河南。挺进豫西后,王树声立即着手对中共豫西地方党组织进行恢复和重建工作,人民抗日力量迅猛发展。最鼎盛时期,豫西地区先后建立了6个专署和26个县委。豫西各地、县委按照中共河南区党委关于“在各种群众运动中,大量吸收工人及贫苦农民与知识分子入党,达到每一个自然村都有我们的支部与党员”的指示(《河南区党委关于目前地方工作六大要务的指示》,1945年8月21日),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发展新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壮大党的力量,使之成为根据地的领导核心。
              河南(豫西)根据地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把改善人民生活,实行合理负担,作为深入发动民众,实行全民抗战的大计来抓,收到了显著成效。1945年2月16日,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发布由王树声、戴季英联署上报中共中央经毛泽东批准的《国民革命军河南人民抗日军八大主张》,其中第5条规定:“改善人民生活,实行合理负担。废除一切苛捐杂税,减轻河南人民负担,实行减租减息与交租交息。发展农业生产,救济灾民,取缔奸商操纵物价,保护工商业贸易自由发展。”(《国民革命军河南人民抗日军八大主张》,1945年2月16日)1945年春夏,在王树声、戴季英等人的运作下,中共河南区党委先后颁布了《土地转移法》和《河南灾期卖地倒还条例》,以法律形式规定:“穷要倒富,富不倒穷,穷富相等,协商处理”,开展群众性“倒地运动”。仅临汝县,农民在灾荒年卖出的土地房屋都基本赎回,倒回土地3000余亩。“倒地运动”使大批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深得群众拥护。这样一来,他们不仅从内心感谢毛泽东主席,感谢共产党,而且积极行动起来,纷纷参加锄奸反霸、抗日反土顽的斗争,坚决保卫根据地,保卫胜利果实,抗日根据地有了坚强的群众基础。
              二、运用灵活的作战方针,指挥八路军南下豫西各支队发动和依靠豫西各界民众,展开英勇顽强的抗日反顽斗争,使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
              1945年2月,王树声、戴季英率部从济源县过黄河,在新安、渑池与刘子久会合。随后,他们继续南进,到达登封县白栗坪。旋即召开党政军主要干部会议,王、戴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中共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河南人民抗日军的指示,决定对进入河南的部队统一整编。以皮定钧、徐子荣部为第1支队兼第1军分区,建立第1专署,在偃师、伊川、登封等地区坚持斗争:韩钧、刘聚奎部为第2支队兼第2军分区,仍在新安、渑池、洛宁一带坚持斗争;陈先瑞部为第3支队兼第3军分区,陈先瑞任司令员兼政委和地委书记,傅忠海任副政委、地委副书记,欧阳景荣任专员,在临汝、鲁山、叶县、舞阳、南召、方城地区坚持斗争;张才干部为第4支队兼第4军分区,张才千任司令员兼政委和地委书记,王其梅任副书记、副政委,刘晋任专员,在禹县、密县、新郑、许昌地区坚持斗争。王树声、戴季英等路经宜阳县东越堡时,决定将伊洛工委改为中共伊洛特委,并组建伊洛独立支队、伊洛军分区和伊洛办事处,刘健挺任特委书记兼政委,张剑石任司令员、副书记,孙光任副司令员,在嵩县、宜阳、伊川地区坚持斗争。4月,太行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豫西力量的指示,又组成豫西第6支队,刘昌毅任司令员,张力雄任政委,进入河南后在郏县、宝丰、襄县地区活动,展开敌后斗争。
  在王树声、戴季英等人的统一领导下,进入豫西的八路军6个支队,对日、伪、顽军展开英勇顽强的武装斗争,粉碎日、伪、顽军的多次“扫荡”和“围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3月初,第1、第4支队发动“禹西战役”,激战6日,将盘踞临(汝)禹(县)间之上下宫寺、唐庄、官山寨、汜门、神屋等十余处伪据点攻克,击溃伪军席子猷部千余人,毙、伤、俘170余人,收复土地2100平方公里,人口9万余人。(《解放日报》,1945年4月21日)4月下旬,攻克偃师县缑氏镇敌伪据点,毙、伤、俘敌副团长以下300余人,缴获长短枪281支,机枪10挺,迫击炮11门,手榴弹260枚。(《解放日报》,1945年5月14日)5月下旬,日军调动登封、临汝、密县、禹县、郏县的日、伪军围剿禹西地区。第4支队张才干部进行自卫,彻底粉碎日、伪军所谓的“五县围剿”,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5月26日至29日,被河南人民抗日军收编的国民党军独立第7旅旅长兼渑池县长上官子平、陕县周子涛、史汉三和洛宁县郭连杰、赵连治等相继叛变(史称豫西事变),派到独7旅的干部旅政委王舟平等133人被杀害。事变发生后,第2军分区立即组织部队平息事变,重新打开了局面。6月下旬,第1支队一举攻克临汝县城。同月,第1、第6支队奔袭登封县大治镇,全歼守军,生俘500余人。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指出:“中国民族解放战争的新阶段已经来到了,全国人民应该加强团结,为夺取最后胜利而斗争。”(《毛泽东选集》第3卷,11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月10日,朱德总司令命令全军向我包围圈内的侵华日军发出最后通牒,限期投降。遵照中共中央命令,王树声指挥各支队及地方武装对拒绝投降之敌发起进攻。8月20日,一举攻克登封县城,歼敌2000余人。接着又相继攻克密县、汜水、回郭镇等城镇,歼灭了大量敌人,收复大片国土,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
              三、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积极发展进步势力,努力争取中间势力,坚决孤立和打击顽固势力,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之时,同时即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之时。由于新阶段中将遇到比以前更多的困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就应该适应这种情况而表现其向困难斗争并将任何困难战而胜之之伟力。为了在目前过渡期间以及到了将来的新阶段,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是表示其对于困难之无能,而是表示其具有克服困难之伟力,就必须认真地巩固统一战线与扩大统一战线。(《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400页)
              侵华日军占领豫西后,各地民众武装纷纷成立。面对这些成份极为复杂的地方武装,如何正确区分、团结改造这些武装,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抗日力量,是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党组织和各支队统战工作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王树声遵照中共中央“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指示,为了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界人士一致抗日,孤立和打击敌人,决定“插花栽柳,破坏敌、伪、顽的统治,打击敌、伪、顽力量,扩大我活动区”(《河南工作发展方向》,1945年3月2日),采取“区别对待、多联合、多中立”(《忆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89页)的方针,认真分析研究所属地区的日、伪、顽状况,总结对日、伪、顽工作的经验,配备精干人员,加强敌工干部队伍,建立健全各级工作机构。各区党委和地委先后成立了敌工委员会和城工部,军区和军分区成立了敌工部,各县成立了敌工站和武工队。在我军积极帮助下,不仅争取了豫西渑池伪军390人投诚反正(《解放日报》,1945年1月15日),而且团结了不少开明士绅、进步人士。如偃师县地方武装领导人裴子明被任命为该县独立团长,开明人士李旭被任命为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禹县开明士绅李尧如被委任为禹县抗日民主政府副县长;洛阳县地方武装领导人马子良被任命为洛孟独立团第2大队副队长。尤其是豫西“宜、洛、渑、陕四县联防”的领导人、进步人士贺澎三、李桂吾及其部队,虽处在日军的包围之中,却同日军相机周旋,不仅使这一地区的人民免遭日军蹂确,而且阻止了伪政权的建立,镇压了土匪的骚扰,在抗日救国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坚持联日反共的国民党反动武装,则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自卫原则(《忆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95页),进行坚决打击,扫清了团结抗日道路上的障碍。如郑州的王光临、宜阳的徐吉生等。同时,王树声还十分重视下层的统战工作,利用和改造基层保甲政权,使700余个保甲组织成为两面政权,有1000余名正、副保长和1000余名保了为我们办事。为了同友军合作抗日,王树声派第3支队司令员陈先瑞同国民党军高树勋部进行谈判,中共新安临时县委同国民党军刘绍唐部第5支队长高星谈判,都达成了共同抗日的协议。
              由于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抗日的力量,政权建设得到迅速发展,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了县、区、乡抗日民主政权以及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全民抗战高潮。
              八路军挺进豫西以来,在王树声的指挥下,各支队不畏艰难,英勇作战,发展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实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向河南敌后进军开辟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控制中原战略要地的战略方针和部署,为后来八路军、新四军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