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弹弹的空腔效应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22:00
图上标有弹种和类型,我就不多介绍了.........图上标有弹种和类型,我就不多介绍了.........
有么有中国的5.8的!!
原帖由 王爷 于 2007-4-12 12:45 发表
有么有中国的5.8的!!


5.8的
2007_3_23_83791_5083791.jpg
2007_3_23_83800_5083800.jpg
毛子的5.45真他妈的毒
]]
原帖由 papop 于 2007-4-12 16:50 发表



看这些图可知 毛子的 5.45mm弹,根本算不上的毒弹。

真正的毒弹是老美的5.56mm SS109/M193和6.8mm SPC弹,他们无论是瞬时空腔,还是永久空腔都非常大。

不象毛子的 5.45mm弹,只是瞬时空腔大,永久 ...

瞬时空腔和永久空腔造成的伤害具体有什么不同呢??
是否永久空腔就是整块肉被打掉了,而瞬时空腔只是肉体组织被撕裂形成的?
对了,狙击手,

有12号Slug弹的明胶试验图吗?



想看看12号Slug弹的可怕空腔。
原帖由 请你喝茶1 于 2007-4-12 16:56 发表

瞬时空腔和永久空腔造成的伤害具体有什么不同呢??
是否永久空腔就是整块肉被打掉了,而瞬时空腔只是肉体组织被撕裂形成的?


永久空腔是弹丸穿过组织和瞬时空腔消失后所形成的组织缺损区。永久空腔中充满了失活组织、血液等渗出物,以及弹丸或瞬时空腔所带入或吸入的异物。永久空腔的大小、形状、轨迹取决于弹丸的性质。


瞬时空腔是弹丸以相当高的速度进入肌肉后就产生一个较大的瞬时性空腔,它的体积比永久伤道的体积要大20余倍。这个最大空腔是在弹丸离开后约一毫秒时间形成的,它持续的时间也很短,仅有几毫秒。
最后一张图解释了m1卡宾枪在朝鲜战争时期的恶评:传说中伤道直进直出的枪不是38大盖,而是m1。美军在朝鲜战争的战斗报告中指出,该枪的肉体杀伤力出奇的低,甚至有打不穿厚棉衣的夸张说法。

谁能解释一下5.45x39、7.62x39、7.57x57的伤道是双叶型的?
545蛋那个3000fps是膛口速度吧,资料上说545蛋超过70公尺后杀伤力急剧下降……比较起来ss109算是比较圆满的设计。

6.8蛋确实有实力!
5.56射入目标后,容易破裂,形成了更大的伤害
5.45相比5.56,弹头破裂的情况少,主要因重心偏,剧烈翻滚形成伤害。
5.56和5.45的杀伤原理,有些区别。

5.56在不同射击距离上的空腔效应图,很多。
5.45的,哪位大虾有?
这样可以看出,5.45的杀伤效果,与击中目标时的速度的关系,
它是否和5.56一样,杀伤效果非常依赖命中时的速度

另外,记得有文章说,5.45射入只要7cm左右,就开始翻滚。而5.56要更深。这样打中胳膊时,5.45可能造成截肢,而5.56则留下个小洞。
本来不准备上滴~
不过看到了此帖~不顶岂不是对不住楼主?
顶~
顺便说下~偶支持6.8毫米滴~
;P ;P :P
原帖由 G6-52L 于 2007-4-12 18:55 发表


谁能解释一下5.45x39、7.62x39、7.57x57的伤道是双叶型的?
...



5.45X39mm,7.62X39mm,7.92X57mm形成双叶形伤道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只是在不断的翻滚,同时只有少许变形,而并不破碎。

不象5.56X45mm SS109与 MK262 弹,6.8mm SPC弹等那样,由于在翻滚的同时,变形变的厉害,甚至直接就破碎掉了,所以在第1个空腔形成时,就已经在明胶中耗尽了能量,从而无法形成第2个空腔。
原帖由 wolf2000 于 2007-4-12 19:23 发表
545蛋那个3000fps是膛口速度吧,资料上说545蛋超过70公尺后杀伤力急剧下降……比较起来ss109算是比较圆满的设计。

6.8蛋确实有实力!

68确实是有实力,但是它是近战弹,远距离不行的说。
目前美军要的是远近都行的。
原帖由 不玩CS的T 于 2007-4-12 22:04 发表

68确实是有实力,但是它是近战弹,远距离不行的说。
目前美军要的是远近都行的。


6.8mm SPC不能算是近战弹吧!看他各距离的存速,存能,感觉就是一种针对小口径弹的缺陷,突出400米以内全程性能的弹种!
;P
俺永远支持12.7mm
原帖由 papop 于 2007-4-12 16:50 发表



看这些图可知 毛子的 5.45mm弹,根本算不上的毒弹。

真正的毒弹是老美的5.56mm SS109/M193和6.8mm SPC弹,他们无论是瞬时空腔,还是永久空腔都非常大。

不象毛子的 5.45mm弹,只是瞬时空腔大,永久 ...

瞬时空腔已经足以造成肌肉,血管,神经大面积的撕裂~这些总不可能马上愈合吧?按照最大瞬时空腔来计算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是比较合理的~
]]
偶要14.5高机的明胶是要图~
6.8的弹头很重啊,为什么说是近战弹?难道它的杀伤效果非常依赖速度,稍微远一点就不行了?
好文~
偶要顶上来~
关于6.8毫米弹滴事情~偶在《兵器》上一篇有关M468的文章当中看到过~
它就是为了补5.56滴不足而研发滴啊~
:L :L :o
原帖由 我是狙击手 于 2007-4-13 18:51 发表

426136
426137

还有下面这个人是被霰弹枪打死的,场面比较血腥,心理素质好的可以看看!
我就不直接贴出来了,免得吓坏人

还好还好,我还见过被12号霰弹削去半个脑袋的。
最近我在想,如果64式7.62MM弹改为平头或其它的停止作用好的弹头,还会撤装吗?
原帖由 其折军 于 2007-4-15 20:22 发表
最近我在想,如果64式7.62MM弹改为平头或其它的停止作用好的弹头,还会撤装吗?

您考虑到防弹衣了吗?
;P ;P :P
]]
再上几个不常见的......
看了这些图,我希望千万不要从侧面被打中!:Q
262 和 193 还有 855 都差不多,莫非只是262的精度高才选用的?

会不会在射击距离的问题上也会出现问题?
毛毛叉滴~
越看越心寒~
还是和平好啊~
我开始恨战争了。
我是狙击手:9X19巴拉贝努姆普通弹的20公分明胶动能传递仅仅有180焦耳,少了一些。所以出现了多枪打不死人的情况。感觉上如果是反恐需要,最好用平头弹。
原帖由 铁算盘 于 2007-4-27 15:57 发表
我是狙击手:9X19巴拉贝努姆普通弹的20公分明胶动能传递仅仅有180焦耳,少了一些。所以出现了多枪打不死人的情况。感觉上如果是反恐需要,最好用平头弹。
  


那就用EFMJ弹:(资料来自QBQ------liliang170)
EFMJ弹弹头是美国某弹药公司(忘记叫什么了)为了解决普通空尖弹弹头(JHP)在弹丸侵彻目标时因为弹尖空腔内被堵塞而不能有效的膨胀,同时也避免弹丸产生过度膨胀和碎片而研制的一种特种弹头。其弹丸有一个完整的被甲,但是被甲内顶部比较薄,并在内壁预制有6条槽,而弹心为高密度硅橡胶与铅心组成。铅心起到保持弹丸重量使弹丸有一定的能量,而橡胶垫在弹丸碰撞到目标后会变形膨胀,使弹丸被甲沿着预制槽涨开,但是属于可以控制的,弹丸不产生破片,在膨胀到弹丸直径两倍时即停止膨胀。这种弹丸具有比较好的停止作用,但是又不会产生过大的杀伤,同时可以避免空尖弹丸空腔被堵塞的问题。

另外注意那个黑爪弹弹头,弹丸膨胀后产生了6个倒钩状的爪子,非常的尖锐,可想而知杀伤力有多大。







最后再加个高速摄影的视频给大家看看............

[WARNING! WARNING!] http://v.iask.com/b/iask_player.swf?vid=73775
其实,给任何子弹打到了都不好过的,起码要躺个把月.
原帖由 渊田美津雄 于 2007-4-26 01:36 发表
262 和 193 还有 855 都差不多,莫非只是262的精度高才选用的?

会不会在射击距离的问题上也会出现问题?


这些可怕的空腔图,都是弹头翻滚破碎的结果,M855和M193的问题是距离远了,就不能有效翻滚破碎了。而MK262的空腔并不比M855和M193大多少,但MK262的好处是可以在更远些的距离上,仍能有效的翻滚破碎。

比如,用M16A2/A4的20英寸枪官发射M855,不到200米就不再翻滚破碎了。而如果打的是MK262,到了300米,仍能翻滚破碎。
MS弹头集中人体时破壳露铅是违反国际法啊,GLA的弹头破碎就更。。。。
原帖由 瓦连京2代 于 2007-4-28 14:03 发表
其实,给任何子弹打到了都不好过的,起码要躺个把月.

白C
BB弹和塑料子弹打到你肚子上了也要“躺个把月”?
饿地神呀,这要是打在人身上……
原帖由 infantry 于 2007-4-30 18:54 发表
MS弹头集中人体时破壳露铅是违反国际法啊,GLA的弹头破碎就更。。。。

两国交战中是不允许使用,但是国内防暴嘛............................老美警察手枪里面的都是这东西!
瞬时空腔  同样是可怕和严重的。  不要因为是瞬时空腔,可恢复形状,就认为没有被破坏,超音速的子弹进去后,人体组织被视为刚性物体,冲击波打碎了周围的组织和骨头,哪怕是弹头没有碰到也破碎了。   

   瞬时空腔周围的 组织也被杀伤,血管,细胞组织,韧带,神经,已经被破坏了,只是看起来还完整,  做手术的时候,周围的组织都是烂肉,要清除掉,清除完毕再看,那时候就留下一个可怕的大窟窿了,有时候还要截肢,要引流,慢慢的恢复。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再加几个血肉模糊的图..........自己顺着地址去看吧............

http://www.defensereview.com/mod ... article&sid=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