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台民进党:《中共军力报告》二炮部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8:51:42
放軍二砲部隊兵力約十萬人,陸基型洲際彈道飛彈(ICBM)發射器(發射井、發射載具、載台)二十具、次中程彈道飛彈(IRBM)發射器一百三十至一百五十具、潛射型洲際彈道飛彈(S**N/SLBM)發射器一具。
               壹、二砲及新概念武器裝備建設原則
    二砲部隊在遂行作戰行動上具有其特殊性,一則是使用戰略彈道飛彈核武器,打擊數千甚至上萬公里以外的敵人政治、經濟與軍事等重要戰略目標;二則是運用戰術導彈核武器,以核突擊的方式,打擊敵國要害軍事目標,以癱瘓敵人指揮體系,削弱敵人作戰能力,遲滯敵人軍事行動,給敵以精神震撼。但使用二砲兵力進行核反擊作戰,不論其規模大小,就軍事、政治的影響而言,其性質都是屬於戰略性的。
    從另一角度來看,由於核反擊或核威懾模式,在實戰上具有極大程度的侷限性,而二砲部隊所有的戰略與戰術彈道飛彈,均可選擇裝備核彈頭或傳統彈頭,使其不但能進行核威懾,也能進行傳統威懾。解放軍研究認為,傳統力量既可用於實戰,又可用於威懾,是一把雙刃的利劍 ,使傳統威懾成為可信度較強的威懾手段。
    由此可知,二砲部隊在未來高技術局部戰爭中,除了擔任對敵人核攻擊的第二擊核報復力量外,也必須兼負戰略戰役進攻行動中,傳統武力的第一擊任務。
   因此,未來二砲部隊武器裝備發展原則的優先順序應為:
   一、威懾性陸基戰略機動飛彈。
   二、戰術中程、短程地對地彈道飛彈。
   三、陸基巡弋飛彈。
   四、第二代防空飛彈與海防(反艦)飛彈。
   五、配合各型飛彈應用的多型特種彈頭。
   六、周邊配套工程,例如:固體發動機技術、高能固體燃料、機動防禦與隱身技術、即時傳輸的C3I與衛星監偵系統、配合機動防禦的各種機動發射基地與設備。
    除此之外,中共方面認為由於多彈頭分導和巡弋飛彈均要求體積小、重量輕、爆炸當量也相對小的核子或氫彈頭;因此,致力研究核彈頭的小型化,也將是其戰略核力量現代化的一個關鍵因素。
   新概念武器裝備是相對傳統武器而言的,主要是指工作原理和殺傷機理有別於傳統武器概念,可大幅提高作戰效能的一類新型武器裝備。解放軍認為新概念武器裝備是武器裝備體系中發揮戰鬥力倍增器作用的創新性武器,一旦大量投入實戰使用,將對未來高技術戰爭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和變化。
   新概念武器主要可分為高能雷射武器、粒子武器、動能武器、機器人部隊與非致命武器等。其中高能雷射武器是利用高能雷射光束摧毀飛機、飛彈、衛星等目標或使其失效的定向能武器;粒子束武器是利用高能加速器所產生並發射的高能粒子束殺傷目標的武器,主要產生三種破壞作用:一是使結構材料汽化或融化,二是提前引爆目標中的引爆炸藥或破壞目標中的熱核材料,三是使目標的電路被破壞而失靈;高功率微波武器在將高功率微波,經由高增益定向天線,向目標發出微波射束,干擾或燒毀其電子元件、電路系統,使其無法正常運作;動能武器是能發射出超高速運動的具有極大動能的彈頭,通過直接碰撞(而非通過傳統或核子彈頭的爆炸)方式摧毀目標的武器裝置;非致命武器包括反裝備武器(包括化學物質反裝備武器、電腦病毒反裝備武器)、聲學武器(以不同頻率聲音使人喪失行動能力)、情緒控制武器(以專門設備發射電磁波擾亂敵人的心智)、光彈(以強光使人喪失視力)。
           貳、二砲及新概念武器裝備現況
    解放軍二砲部隊裝備多種型號的地地戰略彈道飛彈與戰役戰術飛彈,包括近程飛彈(射程一千公里以內)、中程飛彈(射程一千至三千公里)、遠程飛彈(射程三千至八千公里)、洲際飛彈(射程八千公里以上)。
    一、戰略彈道飛彈
    解放軍的戰略彈道飛彈可分為陸基與海基兩大類。第一代陸基戰略彈道飛彈包括東風二、三、四、五型,均為液體燃料飛彈,其中東風二型已退役。東風三型於一九六八年裝備部隊使用,為中共獨立研製的第一種戰略彈道飛彈,射程二千八百至三千五百公里,屬中程彈道飛彈,可裝設核彈頭或二千一百五十公斤傳統彈頭。東風四型於一九七七年裝備部隊使用,為第一種二級火箭設計的彈道飛彈,射程約七千至一萬公里,屬遠程彈道飛彈,可裝載集束彈頭、分導多彈頭與核彈頭。
   東風五型於一九八○年裝備部隊使用,為中共第一種洲際彈道飛彈,最大射程一萬二千至一萬三千公里,圓周誤差一千公尺,彈頭載運量三千至三千二百公斤,可攜帶四至五百萬噸級當量的熱核彈頭,該型飛彈為中共目前主要戰略武力,但僅能固定於地下導彈發射井發射,攻擊範圍包括歐洲與北美洲。
    解放軍的第二代陸基戰略彈道飛彈包括東風廿一、廿五、三一、四一型,與第一代戰略彈道飛彈比較,第二代戰略彈道飛彈最明顯的改進,一是改採固態燃料推進,大幅減少飛彈體積,增進飛彈效能;二是實現飛彈發射從固定陣地到車載機動,增加其隱匿性與生存能力。東風廿一型是潛射巨浪一型的陸基型,於一九八五年裝備部隊使用,射程二千七百公里,屬中程彈道飛彈,彈頭約六百公斤,圓周誤差五百公尺。
   東風廿五型於一九九五年裝備部隊使用,射程一千八百至二千五百公里,射程可涵蓋全日本(佈署於中共東北),屬中程彈道飛彈,彈頭重量二千公斤。東風三一型於一九九五年裝備部隊使用,採用三級固體燃料火箭,射程達八千公里以上,介於遠程與洲際彈道飛彈,彈頭七百公斤,可裝載三個分導多彈頭,圓周誤差三百公尺。
   東風四一型為中共最新研發的洲際彈道飛彈,主要用以替換舊式的東風五型洲際彈道飛彈,該型飛彈採用三節固體燃料推進器,可在陸上以鐵路或車輛運輸和發射,最大射程一萬二千公里,可配備一顆二百五十千噸或六百五十千噸TNT威力的核子彈頭,亦可配載三枚(每枚彈頭威力達九十千噸TNT)之多彈頭獨立尋標之重返大氣層載具(multiple independently-targeted re-entry vehicles, MIRVs),其彈頭最大酬載量達八百公斤,解放軍將其定位如同美國的MX洲際彈道飛彈,對其期望甚高。
   解放軍海基飛彈有巨浪一型與巨浪二型。巨浪一型於一九八八年裝備部隊使用,是中共第一枚以固體燃料火箭推進的彈道飛彈,東風廿一型是其上岸的產物,該型飛彈射程二千七百公里,屬中程彈道飛彈,搭載二百萬噸級核彈頭一枚,圓周誤差五百公尺,目前裝配於○九二型(夏級)核動力戰略導彈潛艦。巨浪二型的發展與東風三一型同步,採用三級固體燃料推進,射程八千公里,介於遠程與洲際彈道飛彈,彈頭重量八百公斤,載有分導多彈頭,圓周誤差約二百公尺,預計將配置於研製中的○九四型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主要作為報復美國核子攻擊的第二次核打擊力量,目前尚未部屬服役。
    二、戰術彈道飛彈:
    解放軍的戰術彈道飛彈最著名者為M族飛彈,包括東風七(M-7)、東風十五(M-9)、東風十一(M-11)、M-18等型式。東風七型飛彈是由紅旗二號地對空飛彈演變而來,於一九九○年代初期改型成功,外銷代號為M-7;飛彈最大射程三百公里,屬近程彈道飛彈,彈頭重三百公斤,圓周誤差一百五十公尺;因該型飛彈係由紅旗二號(現有存量超過萬枚)改良而成,具備造價低廉,可大量裝備的優點,據悉,該型飛彈目前已裝備於陸軍新成立之飛彈旅。
   東風十五型射程達一千二百公里,屬中程彈道飛彈,為M族飛彈中射程最遠者,彈頭重量五百公斤,圓周誤差約一百公尺,可攜帶傳統或核子彈頭,並採用彈體分離技術,脫離彈體後的彈頭雷達截面積很小,且可於攻擊階段實施彈道修正,不利於跟蹤與攔截,使其具有相當強的突防能力。東風十一型係從前蘇聯飛雲(SS-1,Scudb)飛彈改良而來,最大射程三百公里,屬近程彈道飛彈,彈頭重八百公斤,圓周誤差約一百五十公尺,與東風十五型相同,具備彈體分離與攻擊階段彈道修正功能。
    M-18是以東風十五型飛彈為基礎研發而成,最大射程達一千公里,介於近程與中程彈道飛彈,彈頭重四百至八百公斤可攜帶傳統與核子彈頭,可作為戰區戰術核子武器,與東風十五型相同,具備彈體分離與攻擊階段彈道修正功能。
    三、巡弋飛彈:
    目前,解放軍在研製巡弋飛彈上已先後突破地形匹配(Tercon)技術與高性能渦輪風扇發動機技術,並已研製出紅鳥一號(HN-1A/B)、紅鳥二號(HN-2A/B/C)、紅鳥三號(HN-3A/B/C)等形式巡弋飛彈。其中紅鳥一號分為陸射型(HN-1A,射程六百公里)與空射型(HN-1B,射程六百五十公里),可攜帶一枚三百至四百公斤的傳統彈頭或九千噸當量威力的核彈頭,其導引方式採中途慣性導引(IN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形匹配系統,並運用電視照相裝置標定與進行目標修正,在能見度極差狀況下,命中圓周誤差為五公尺。
   紅鳥二號分為陸射型(HN-2A/B,射程一千八百公里)與潛射型(HN-2C,射程一千四百公里),其導引方式與紅鳥一號相同,其潛射型將會配備於○三九型潛艦,並可以裝置於該潛艦的五三三公釐魚雷管上,以垂直方式發射。
   紅鳥三號分為陸射型(HN-3A)與艦射(潛射)型(HN-3B),其射程介於二千至三千公里,解放軍應會將潛射型裝備於○九三核動力攻擊潛艦上,後續將會依此發展出空射型(HN-3C),裝備於殲八Ⅱ型與殲十一型戰機上放軍二砲部隊兵力約十萬人,陸基型洲際彈道飛彈(ICBM)發射器(發射井、發射載具、載台)二十具、次中程彈道飛彈(IRBM)發射器一百三十至一百五十具、潛射型洲際彈道飛彈(S**N/SLBM)發射器一具。
               壹、二砲及新概念武器裝備建設原則
    二砲部隊在遂行作戰行動上具有其特殊性,一則是使用戰略彈道飛彈核武器,打擊數千甚至上萬公里以外的敵人政治、經濟與軍事等重要戰略目標;二則是運用戰術導彈核武器,以核突擊的方式,打擊敵國要害軍事目標,以癱瘓敵人指揮體系,削弱敵人作戰能力,遲滯敵人軍事行動,給敵以精神震撼。但使用二砲兵力進行核反擊作戰,不論其規模大小,就軍事、政治的影響而言,其性質都是屬於戰略性的。
    從另一角度來看,由於核反擊或核威懾模式,在實戰上具有極大程度的侷限性,而二砲部隊所有的戰略與戰術彈道飛彈,均可選擇裝備核彈頭或傳統彈頭,使其不但能進行核威懾,也能進行傳統威懾。解放軍研究認為,傳統力量既可用於實戰,又可用於威懾,是一把雙刃的利劍 ,使傳統威懾成為可信度較強的威懾手段。
    由此可知,二砲部隊在未來高技術局部戰爭中,除了擔任對敵人核攻擊的第二擊核報復力量外,也必須兼負戰略戰役進攻行動中,傳統武力的第一擊任務。
   因此,未來二砲部隊武器裝備發展原則的優先順序應為:
   一、威懾性陸基戰略機動飛彈。
   二、戰術中程、短程地對地彈道飛彈。
   三、陸基巡弋飛彈。
   四、第二代防空飛彈與海防(反艦)飛彈。
   五、配合各型飛彈應用的多型特種彈頭。
   六、周邊配套工程,例如:固體發動機技術、高能固體燃料、機動防禦與隱身技術、即時傳輸的C3I與衛星監偵系統、配合機動防禦的各種機動發射基地與設備。
    除此之外,中共方面認為由於多彈頭分導和巡弋飛彈均要求體積小、重量輕、爆炸當量也相對小的核子或氫彈頭;因此,致力研究核彈頭的小型化,也將是其戰略核力量現代化的一個關鍵因素。
   新概念武器裝備是相對傳統武器而言的,主要是指工作原理和殺傷機理有別於傳統武器概念,可大幅提高作戰效能的一類新型武器裝備。解放軍認為新概念武器裝備是武器裝備體系中發揮戰鬥力倍增器作用的創新性武器,一旦大量投入實戰使用,將對未來高技術戰爭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和變化。
   新概念武器主要可分為高能雷射武器、粒子武器、動能武器、機器人部隊與非致命武器等。其中高能雷射武器是利用高能雷射光束摧毀飛機、飛彈、衛星等目標或使其失效的定向能武器;粒子束武器是利用高能加速器所產生並發射的高能粒子束殺傷目標的武器,主要產生三種破壞作用:一是使結構材料汽化或融化,二是提前引爆目標中的引爆炸藥或破壞目標中的熱核材料,三是使目標的電路被破壞而失靈;高功率微波武器在將高功率微波,經由高增益定向天線,向目標發出微波射束,干擾或燒毀其電子元件、電路系統,使其無法正常運作;動能武器是能發射出超高速運動的具有極大動能的彈頭,通過直接碰撞(而非通過傳統或核子彈頭的爆炸)方式摧毀目標的武器裝置;非致命武器包括反裝備武器(包括化學物質反裝備武器、電腦病毒反裝備武器)、聲學武器(以不同頻率聲音使人喪失行動能力)、情緒控制武器(以專門設備發射電磁波擾亂敵人的心智)、光彈(以強光使人喪失視力)。
           貳、二砲及新概念武器裝備現況
    解放軍二砲部隊裝備多種型號的地地戰略彈道飛彈與戰役戰術飛彈,包括近程飛彈(射程一千公里以內)、中程飛彈(射程一千至三千公里)、遠程飛彈(射程三千至八千公里)、洲際飛彈(射程八千公里以上)。
    一、戰略彈道飛彈
    解放軍的戰略彈道飛彈可分為陸基與海基兩大類。第一代陸基戰略彈道飛彈包括東風二、三、四、五型,均為液體燃料飛彈,其中東風二型已退役。東風三型於一九六八年裝備部隊使用,為中共獨立研製的第一種戰略彈道飛彈,射程二千八百至三千五百公里,屬中程彈道飛彈,可裝設核彈頭或二千一百五十公斤傳統彈頭。東風四型於一九七七年裝備部隊使用,為第一種二級火箭設計的彈道飛彈,射程約七千至一萬公里,屬遠程彈道飛彈,可裝載集束彈頭、分導多彈頭與核彈頭。
   東風五型於一九八○年裝備部隊使用,為中共第一種洲際彈道飛彈,最大射程一萬二千至一萬三千公里,圓周誤差一千公尺,彈頭載運量三千至三千二百公斤,可攜帶四至五百萬噸級當量的熱核彈頭,該型飛彈為中共目前主要戰略武力,但僅能固定於地下導彈發射井發射,攻擊範圍包括歐洲與北美洲。
    解放軍的第二代陸基戰略彈道飛彈包括東風廿一、廿五、三一、四一型,與第一代戰略彈道飛彈比較,第二代戰略彈道飛彈最明顯的改進,一是改採固態燃料推進,大幅減少飛彈體積,增進飛彈效能;二是實現飛彈發射從固定陣地到車載機動,增加其隱匿性與生存能力。東風廿一型是潛射巨浪一型的陸基型,於一九八五年裝備部隊使用,射程二千七百公里,屬中程彈道飛彈,彈頭約六百公斤,圓周誤差五百公尺。
   東風廿五型於一九九五年裝備部隊使用,射程一千八百至二千五百公里,射程可涵蓋全日本(佈署於中共東北),屬中程彈道飛彈,彈頭重量二千公斤。東風三一型於一九九五年裝備部隊使用,採用三級固體燃料火箭,射程達八千公里以上,介於遠程與洲際彈道飛彈,彈頭七百公斤,可裝載三個分導多彈頭,圓周誤差三百公尺。
   東風四一型為中共最新研發的洲際彈道飛彈,主要用以替換舊式的東風五型洲際彈道飛彈,該型飛彈採用三節固體燃料推進器,可在陸上以鐵路或車輛運輸和發射,最大射程一萬二千公里,可配備一顆二百五十千噸或六百五十千噸TNT威力的核子彈頭,亦可配載三枚(每枚彈頭威力達九十千噸TNT)之多彈頭獨立尋標之重返大氣層載具(multiple independently-targeted re-entry vehicles, MIRVs),其彈頭最大酬載量達八百公斤,解放軍將其定位如同美國的MX洲際彈道飛彈,對其期望甚高。
   解放軍海基飛彈有巨浪一型與巨浪二型。巨浪一型於一九八八年裝備部隊使用,是中共第一枚以固體燃料火箭推進的彈道飛彈,東風廿一型是其上岸的產物,該型飛彈射程二千七百公里,屬中程彈道飛彈,搭載二百萬噸級核彈頭一枚,圓周誤差五百公尺,目前裝配於○九二型(夏級)核動力戰略導彈潛艦。巨浪二型的發展與東風三一型同步,採用三級固體燃料推進,射程八千公里,介於遠程與洲際彈道飛彈,彈頭重量八百公斤,載有分導多彈頭,圓周誤差約二百公尺,預計將配置於研製中的○九四型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主要作為報復美國核子攻擊的第二次核打擊力量,目前尚未部屬服役。
    二、戰術彈道飛彈:
    解放軍的戰術彈道飛彈最著名者為M族飛彈,包括東風七(M-7)、東風十五(M-9)、東風十一(M-11)、M-18等型式。東風七型飛彈是由紅旗二號地對空飛彈演變而來,於一九九○年代初期改型成功,外銷代號為M-7;飛彈最大射程三百公里,屬近程彈道飛彈,彈頭重三百公斤,圓周誤差一百五十公尺;因該型飛彈係由紅旗二號(現有存量超過萬枚)改良而成,具備造價低廉,可大量裝備的優點,據悉,該型飛彈目前已裝備於陸軍新成立之飛彈旅。
   東風十五型射程達一千二百公里,屬中程彈道飛彈,為M族飛彈中射程最遠者,彈頭重量五百公斤,圓周誤差約一百公尺,可攜帶傳統或核子彈頭,並採用彈體分離技術,脫離彈體後的彈頭雷達截面積很小,且可於攻擊階段實施彈道修正,不利於跟蹤與攔截,使其具有相當強的突防能力。東風十一型係從前蘇聯飛雲(SS-1,Scudb)飛彈改良而來,最大射程三百公里,屬近程彈道飛彈,彈頭重八百公斤,圓周誤差約一百五十公尺,與東風十五型相同,具備彈體分離與攻擊階段彈道修正功能。
    M-18是以東風十五型飛彈為基礎研發而成,最大射程達一千公里,介於近程與中程彈道飛彈,彈頭重四百至八百公斤可攜帶傳統與核子彈頭,可作為戰區戰術核子武器,與東風十五型相同,具備彈體分離與攻擊階段彈道修正功能。
    三、巡弋飛彈:
    目前,解放軍在研製巡弋飛彈上已先後突破地形匹配(Tercon)技術與高性能渦輪風扇發動機技術,並已研製出紅鳥一號(HN-1A/B)、紅鳥二號(HN-2A/B/C)、紅鳥三號(HN-3A/B/C)等形式巡弋飛彈。其中紅鳥一號分為陸射型(HN-1A,射程六百公里)與空射型(HN-1B,射程六百五十公里),可攜帶一枚三百至四百公斤的傳統彈頭或九千噸當量威力的核彈頭,其導引方式採中途慣性導引(IN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形匹配系統,並運用電視照相裝置標定與進行目標修正,在能見度極差狀況下,命中圓周誤差為五公尺。
   紅鳥二號分為陸射型(HN-2A/B,射程一千八百公里)與潛射型(HN-2C,射程一千四百公里),其導引方式與紅鳥一號相同,其潛射型將會配備於○三九型潛艦,並可以裝置於該潛艦的五三三公釐魚雷管上,以垂直方式發射。
   紅鳥三號分為陸射型(HN-3A)與艦射(潛射)型(HN-3B),其射程介於二千至三千公里,解放軍應會將潛射型裝備於○九三核動力攻擊潛艦上,後續將會依此發展出空射型(HN-3C),裝備於殲八Ⅱ型與殲十一型戰機上
ZHEN DE?
很厉害吗!
rea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