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军力报告》第四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21:12:06
《中共军力报告》第四章
  

                        第四节

中共历年国防政策演变特点


  从上述「八五」至「十五」期间国防政策的演变来看,中共国防政策有其一贯性和因为国内外环境因素不同所形成的差异性。就其一贯性而言,从一九八九年「天安门」事件以后,中共国防预算每年都以两位数的比例成长,虽然解放军强调增加国防预算在解决「吃饭穿衣问题」而已,但中共军备性能的逐年提升,却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而且追求「正规化、现代化、革命化」从中共五○年代军事现代化开始,一直是解放军追求现代化的主要原则,而其实施现代化的主要政策与内涵亦大多以「精兵简政」的方式,裁并机构与部队,对于军事思想与军事战略,虽在各阶段有不同的政策号召,其实际内涵则差异不大。这种一贯性有时会受到国内外情势的影响,略为有所变动,使其着墨的诉求文字有所差异,但实际内涵仍是一贯的。从中共历年宣示国防政策的演变(参见表一),可以看出有下列特点:

一、军队的政治角色与政治工作的常态性

  江泽民上任之初所提的「五个要求」,以及目前所强调的两大历史任务中的「打得赢、不变质」,都仍强调军队政治建设应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除了突显军队政治角色对于维系中国共产党永续执政与维护国内政治安定的重要性之外,「党指挥枪」及「军队绝对服从党的领导」仍是中国共产党与军队之间关系的最好写照,这种党最高领导人与军队互动的模式,并未有重大的改变,但因为最高领导人的纯文人化而有不同的内涵,新的党领导人与军队并未有深厚渊源,因此必须藉助军中的党组织,及政工机构来掌握军队,对于军事现代化与强化解放军的作战训练工作则倚赖专业军事将领负责,为了赢得将领的支持,党最高领导人对于军事现代化的国防预算更会全力应允。

二、以弱击强的思维未变

  从毛泽东时期的人民战争思想开始,中共人民解放军一直就是守势或弱势对抗强权入侵作为其基本的国防思维。在苏联解体,北方威胁减轻以及其它边境安全相对稳定之际,中共强调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基本上仍维持一种「以弱敌强」的思维,因此才会强调跨越式的发展,才会强调以守势为主的新「三打三防」训练,强调本身能够从半机械化的部队同步跃升至信息化部队。也因为受到国防预算规模的限制,军队的现代化也只能采取倾斜式的发展策略,先将快速反应部队战力提升,而后逐次提升其它军区之其它军队。

  在面对潜在敌国美国非对称性战力优势时,中共也强调发展「杀手锏」武器等不对称作战以遏止敌军的各种作战行动,而新近热门的超限战战法,亦是中共以弱击强思维下的产物。

三、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虽然解放军的现代化与国防政策的制定有其国内的政治需求因素,但无可置疑的,更受到国际环境与趋势的重大影响。解放军一九八○年代由邓小平所主导的军事现代化,相当程度受到中共与越南一九七九年战争的影响,进而衍生裁军百万等重大军事改革措施,而当时改革的趋势,是沿袭苏联国防体制下的精简与整编,军事思想与战略并未有重大改变,而且只强调从人民战争转变到「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但是由江泽民所领导的九○年代军事现代化,主要受到美国发动几场先进军事科技发动战争的影响,因而认知高技术局部战争是在和平与发展国际趋势下的主要战争型态。因此其军事现代化的方向亦同其它国家一样,相当程度的受到波湾战争等现代战争的影响,形成一波「新军事革命」。在中共解放军极力钻研美军现代科技与战法的情况下,解放军受到美军军事科技与战法的影响不单是指积极研究反制军事战略与战略准则类似美国的国军作战方式,而是观摩美国军队数字化作战型态与核心,以提升解放军的作战效能。此种趋势亦使解放军的视野与现代化趋势逐渐与国际接轨。

小 结

  中共国防政策的演变,除了受到国际环境因素影响之外,仍与中共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动态息息相关。尤其一九九一年之后,受到波湾战争的冲击,解放军致力于军队的质量建设,国防预算逐年提升,但期间受到政治不稳定或是中共党政权力继承之际,军队政治性角色受到倚赖而提升,国防预算也会增加作为军队的福利,有可能使军队某种程度的介入政治;但若经济持续成长,解放军军事现代化的计画能够得党政领导人的承诺,而获得逐年进展,军队对于政治领导人的支持,相对亦将使政治相对稳定。稳定的政治环境使得江泽民得以在权力稳固之后,大刀阔斧致力强化军队建设,虽然仍强调政治合格为首项要求,但经过十余年来对军事体制变革与作战训练的强化,配合中共的经济发展,中共军力要比一九九一年时更精简,战力也明显提升。


《中共军力报告》第五章
  

中共军队体制的调整

目录

     前 言

 第一节 中央指挥机构的调整

 第二节 军兵种机构的调整

 第三节 大军区制度的调整

 第四节 军师部队编组的调整

 第五节 后勤体制的调整

 第六节 动员及预备役制度的调整与修正

 第七节 解放军军队体制调整的挑战与难题
前 言

  美伊战争之后,美国攻势型武力投射与高科技武器的整合作战方式,对中共军事现代化的走向,如同一九九一年的波湾战争一样,对中共带来深刻的启发。中共开始强化人才战略工程,希望能够动员和组织解放军大规模培养人才,大幅提高干部素质,以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改革,并为实现军队现代化跨越式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解放军高层将领也承认,现行解放军的指挥体制虽经多次调整,但基本框架不变,指挥层次过多,指挥效率低下,很难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基本上,二○○三年美伊战后,中共号召的各项人才战略工程及信息化发展的方向,甚至提出在二○○五年前再裁军二十万, 均为解放军体现与学习军事变革的特征。

  由于中共本身军事科技能力与美国相比,仍力有未殆,甚至连完全的机械化都无法做到,因此,中共为缩短与西方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强调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完成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由于中共军事现代化希望走的是跨越式的发展道路,所以上述的特征与方向也成为中共领导人在未来军事体制变革发展上所要达成的目标。


《中共军力报告》第五章
  

第一节 中央指挥机构的调整


  中共建政之后,解放军共历经九次的重大精简整编,从八○年代开始,解放军曾经历过一九八○、一九八五、一九九二与一九九七共四次的军队精简整编,主要是在体制改革与精简机构。 不论从中央指挥机构到三军不同阶层、不同部门均受到军队体制改革的影响。

  中共为了加速解放军的现代化发展,从一九九一年初就已经开始酝酿从八○年代以来的第三次「精兵简政」。另外,由于一九八二年与一九八五年的精兵简政,步伐与成效并不显著,解放军乃根据「质量建军」的方针,精简三大总部机关、大军区机关、直属单位、科研机构与军事院校等。基本上,一九九二年的军队体制改革与军队精简可以说是解放军八○年代军事现代化的一个总结,经过此次的精简,解放军的员额降至三百万。

  江泽民于一九九七年九月决定三年内裁减军队五十万,经过三年的精简整并,于《二○○○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呈现其成果,白皮书也宣称达成裁减员额的任务。在精简军以上领导机关方面,对四总部、军区、军兵种机关予以调整职能、裁并机关、减少内设机构和人员。共裁并部分业务机关,并裁减业务部门下属的局(处)和编制员额约百分之二十,解放军全军军以上单位共减少一千五百多个机构与部门。

  在总部机关方面,也做了局部的减并措施;例如总参的兵种部、总政的联络部与总后的油料部都在这波军事体制改革中裁并,其相关业务及执掌并到其它部门,或权责下授由大军区负责。

  江泽民主导实施军事体制精简的重点,包括将军队建设成为数量规模适度化、体制编制科学化、武器装备精良、人员素质高、军事理论先进、后勤保障有力,并具备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的现代化、正规化部队。另外部分的三大总部二级机关则与军兵种和大军区等相关机构精简合并,多数原属集团军战力较差之乙种师则改编为武警部队。

  在军备部门方面,一九九八年四月,为了配合中共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共国防科研系统领导机构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工委」)正式重新组建。将原来「国防科工委」管理国防工业的职能、「国家计委」国防司的职能以及各军总公司承担的政府职能,统归新组建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管理,并逐步将各军工总公司改组为若干的企业集团(参见表一)。

表一 中共现有军工集团公司

  一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二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四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五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六 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
  七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八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九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十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资料来源:「中共军事」,一九九九中共年报(台北:中共研究社,2000),页一-六九。

  另外,「国防科工委」与「中央军委」有关部门配合,负责军事装备的生产供应、科研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制定各类军工行业的发展规划和规章,实施行业管理,会同「国家经贸委」制订军工转民品生产的规划。

  同时,解放军也正式成立「总装备部」,主导具体管理国防管理和共军武器装备发展、采购等任务。原先军队从事经营性生产的二百九十多个生产管理机构和地区性管理机构全部撤销或移交地方。在此阶段,除了在原有的三总部架构下,将总参谋部的装备部独立扩编为与三总部平行之总装备部之外,大军区则相应成立装备部;省军区则成立装备技术部,从大军区开始,一直到部队阶层的团级,都设有对口单位,形成军备的直线指挥体系。

  解放军设置总装备部的目的在于统筹各机关、部队之武器装备汰旧换新、数量评估、集中管理与外国采购等。事实上,在原有体制中,除总参谋部下设有装备部之外,海军、第二炮兵、集团军、省级军区等均设有装备技术部,掌管该军兵种武器装备,而解放军统合装备部门,除提升装备研发与管理部门的位阶之外,可以看出解放军着眼于各军兵种合成作战机动性,以及对武器装备体系在未来高科技战争下决定性作用的重视。

第二节 军兵种机构的调整


  从八○年代开始,中共基于军事现代化的需求,陆续裁减兵员,而每次精简也都是以陆军为首要对象。解放军军事体制变革从表面上看是人事考量,或是基于「提高部队战力」,其实仍为政治考量。由于大权在握,邓小平在一九八五年军委扩大会议上做出在一九八五、一九八六两年裁军百万的决定,并大幅裁并军区规模,且一口气精简军委所属三大总部(总参、总政、总后)近一半的机关人员,三十五个野战军改编为廿四个集团军,将精简之解放军边防、守备部队并入武警部队,遭撤销的师、团级单位多达四千零五十四个。

  一九九七年的军兵种机构调整,除了精简合并三大总部部分二级机关及军兵种之外,也裁减部分陆军部队改编为陆战旅,而且部分正规部队改编为武警。这些部队并入武警部队序列后,使武警人数超过一二○万人,武器装备也由轻型化逐步向机动化、重型化发展。

  中共武警部队最早于一九八三年四月成立,主要功能在加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治安,历经数次扩编之后,至一九九二年时总人数已达百万。一九九五年初,江泽民提议将武警位阶提升与大军区平行,并将主要领导层级由中将晋升为上将警衔,并计划扩编武警至一百五十万人,并配置坦克、大炮等重型装备,以提升武警地位,后因一九九六年中共人大副委员长李沛瑶遭武警部队警委员枪杀而遭搁置。一九九七年,中共在裁军五十万的过程中,将十余个乙种师(约十余万人)改编纳入武警部队序列,使武警总人数超过一百二十万人,武器装备也由轻型化逐步朝向机动化、重型化发展,以强化处理内部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对于邓小平急风骤雨式的大幅度军事体制变革,江泽民在一九九七年宣布以三年的时间裁军五十万,但军区制度与数目仍维持不变。目前中共解放军现有二十一个集团军,分布在七大军区之内。

  解放军在未来如果要进一步裁至二百万,陆军也将占全部总裁减人数的八成,并可能区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再将十四个乙种步兵师整编为武警部队,冗员转业或复原。

  第二阶段则撤销三个集团军;甲类部队每个集团军改由两个步兵师、一个坦克师和一些特种部队如陆航直升机大队、电子对抗部队或特种侦察大队等组成,兵员约五万人,包括装甲兵、炮兵、工程兵和后勤保障部队。

  第三阶段再撤销三个集团军;其中七个精锐的甲类集团军改编由两个机械化师和一些特种部队如直升机大队、空降旅等组成,成为快速反应集团军;乙类部队的集团军则以摩托化步兵师为主。在大幅精简整编后,解放军陆军已更新第一、二代武器装备外,其炮兵、装甲、工兵、防化及陆军航空兵的比重都超过七成,使部队机动性、战斗力和合成化程度增强。

  如果解放军进行类似裁撤,陆军将有六大根本性的配套变革:一是撤销大军区制或是转变为分区联合作战指挥部;二是大幅裁减野战步兵人数;三是建立机械化、信息化现代陆军集团军;四是改师为旅减少冗员;五是将省军区改为兵站;六是设立地方警备区。陆军在这次裁军行动受到的影响最大,将裁去三至六个集团军,并有四十万人要转业、复员,或是转到空军的空降部队。

  解放军海军的指挥机制系由海军司令部-基地-舰队-支队-舰艇-水警区所组合而成。解放军海军的北海、东海与南海三大舰队共有九个基地。据非正式的资料显示,海军的军事体制变革将以裁撤军级的海军基地为主,变化的幅度很大。尽管如此,基地所属的舰艇与水警区都没有较大的变革,而撤掉海军基地只是减少了一级的指挥机构,使海军舰队的命令可以直接达到支队、舰艇,提升指挥管制的效率。

  解放军空军的编制主要以飞机型式为原则编成师级单位,然后在军的架构下作战,与一般的西方国家所实施的联队、中队编制有所不同,但也突显解放军空军编制机构层次太多。以战区空军为例,有军区空军、军、师、团、大队、中队等六级编成,过于庞杂,而且指挥机关过多,其基本作战单位战机仅四架又过少,故亟需简化其指挥机制,使指挥扁平化。

  根据香港《文汇报》报导,解放军空军将由原本的军区空军指挥军级,改为直接指挥到师、旅及独立团。原本空军经过多年来的裁撤,从十余个军到现在的五个军,此次撤除军的体制,等于去掉一级的指挥机构。 空军现有的五个军为空一军、空七军、空八军、空九军与空十军,分别隶属渖空、广空、福空、兰空及北空。因此,并非所有的军区空军都辖有军的建制,有时因为任务与地理因素考量,仅设置指挥所来担任军区空军与师之间之指挥管制,而这些指挥所将给予保留。《中共军力报告》第四章
  

                        第四节

中共历年国防政策演变特点


  从上述「八五」至「十五」期间国防政策的演变来看,中共国防政策有其一贯性和因为国内外环境因素不同所形成的差异性。就其一贯性而言,从一九八九年「天安门」事件以后,中共国防预算每年都以两位数的比例成长,虽然解放军强调增加国防预算在解决「吃饭穿衣问题」而已,但中共军备性能的逐年提升,却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而且追求「正规化、现代化、革命化」从中共五○年代军事现代化开始,一直是解放军追求现代化的主要原则,而其实施现代化的主要政策与内涵亦大多以「精兵简政」的方式,裁并机构与部队,对于军事思想与军事战略,虽在各阶段有不同的政策号召,其实际内涵则差异不大。这种一贯性有时会受到国内外情势的影响,略为有所变动,使其着墨的诉求文字有所差异,但实际内涵仍是一贯的。从中共历年宣示国防政策的演变(参见表一),可以看出有下列特点:

一、军队的政治角色与政治工作的常态性

  江泽民上任之初所提的「五个要求」,以及目前所强调的两大历史任务中的「打得赢、不变质」,都仍强调军队政治建设应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除了突显军队政治角色对于维系中国共产党永续执政与维护国内政治安定的重要性之外,「党指挥枪」及「军队绝对服从党的领导」仍是中国共产党与军队之间关系的最好写照,这种党最高领导人与军队互动的模式,并未有重大的改变,但因为最高领导人的纯文人化而有不同的内涵,新的党领导人与军队并未有深厚渊源,因此必须藉助军中的党组织,及政工机构来掌握军队,对于军事现代化与强化解放军的作战训练工作则倚赖专业军事将领负责,为了赢得将领的支持,党最高领导人对于军事现代化的国防预算更会全力应允。

二、以弱击强的思维未变

  从毛泽东时期的人民战争思想开始,中共人民解放军一直就是守势或弱势对抗强权入侵作为其基本的国防思维。在苏联解体,北方威胁减轻以及其它边境安全相对稳定之际,中共强调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基本上仍维持一种「以弱敌强」的思维,因此才会强调跨越式的发展,才会强调以守势为主的新「三打三防」训练,强调本身能够从半机械化的部队同步跃升至信息化部队。也因为受到国防预算规模的限制,军队的现代化也只能采取倾斜式的发展策略,先将快速反应部队战力提升,而后逐次提升其它军区之其它军队。

  在面对潜在敌国美国非对称性战力优势时,中共也强调发展「杀手锏」武器等不对称作战以遏止敌军的各种作战行动,而新近热门的超限战战法,亦是中共以弱击强思维下的产物。

三、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虽然解放军的现代化与国防政策的制定有其国内的政治需求因素,但无可置疑的,更受到国际环境与趋势的重大影响。解放军一九八○年代由邓小平所主导的军事现代化,相当程度受到中共与越南一九七九年战争的影响,进而衍生裁军百万等重大军事改革措施,而当时改革的趋势,是沿袭苏联国防体制下的精简与整编,军事思想与战略并未有重大改变,而且只强调从人民战争转变到「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但是由江泽民所领导的九○年代军事现代化,主要受到美国发动几场先进军事科技发动战争的影响,因而认知高技术局部战争是在和平与发展国际趋势下的主要战争型态。因此其军事现代化的方向亦同其它国家一样,相当程度的受到波湾战争等现代战争的影响,形成一波「新军事革命」。在中共解放军极力钻研美军现代科技与战法的情况下,解放军受到美军军事科技与战法的影响不单是指积极研究反制军事战略与战略准则类似美国的国军作战方式,而是观摩美国军队数字化作战型态与核心,以提升解放军的作战效能。此种趋势亦使解放军的视野与现代化趋势逐渐与国际接轨。

小 结

  中共国防政策的演变,除了受到国际环境因素影响之外,仍与中共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动态息息相关。尤其一九九一年之后,受到波湾战争的冲击,解放军致力于军队的质量建设,国防预算逐年提升,但期间受到政治不稳定或是中共党政权力继承之际,军队政治性角色受到倚赖而提升,国防预算也会增加作为军队的福利,有可能使军队某种程度的介入政治;但若经济持续成长,解放军军事现代化的计画能够得党政领导人的承诺,而获得逐年进展,军队对于政治领导人的支持,相对亦将使政治相对稳定。稳定的政治环境使得江泽民得以在权力稳固之后,大刀阔斧致力强化军队建设,虽然仍强调政治合格为首项要求,但经过十余年来对军事体制变革与作战训练的强化,配合中共的经济发展,中共军力要比一九九一年时更精简,战力也明显提升。


《中共军力报告》第五章
  

中共军队体制的调整

目录

     前 言

 第一节 中央指挥机构的调整

 第二节 军兵种机构的调整

 第三节 大军区制度的调整

 第四节 军师部队编组的调整

 第五节 后勤体制的调整

 第六节 动员及预备役制度的调整与修正

 第七节 解放军军队体制调整的挑战与难题
前 言

  美伊战争之后,美国攻势型武力投射与高科技武器的整合作战方式,对中共军事现代化的走向,如同一九九一年的波湾战争一样,对中共带来深刻的启发。中共开始强化人才战略工程,希望能够动员和组织解放军大规模培养人才,大幅提高干部素质,以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改革,并为实现军队现代化跨越式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解放军高层将领也承认,现行解放军的指挥体制虽经多次调整,但基本框架不变,指挥层次过多,指挥效率低下,很难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基本上,二○○三年美伊战后,中共号召的各项人才战略工程及信息化发展的方向,甚至提出在二○○五年前再裁军二十万, 均为解放军体现与学习军事变革的特征。

  由于中共本身军事科技能力与美国相比,仍力有未殆,甚至连完全的机械化都无法做到,因此,中共为缩短与西方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强调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完成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由于中共军事现代化希望走的是跨越式的发展道路,所以上述的特征与方向也成为中共领导人在未来军事体制变革发展上所要达成的目标。


《中共军力报告》第五章
  

第一节 中央指挥机构的调整


  中共建政之后,解放军共历经九次的重大精简整编,从八○年代开始,解放军曾经历过一九八○、一九八五、一九九二与一九九七共四次的军队精简整编,主要是在体制改革与精简机构。 不论从中央指挥机构到三军不同阶层、不同部门均受到军队体制改革的影响。

  中共为了加速解放军的现代化发展,从一九九一年初就已经开始酝酿从八○年代以来的第三次「精兵简政」。另外,由于一九八二年与一九八五年的精兵简政,步伐与成效并不显著,解放军乃根据「质量建军」的方针,精简三大总部机关、大军区机关、直属单位、科研机构与军事院校等。基本上,一九九二年的军队体制改革与军队精简可以说是解放军八○年代军事现代化的一个总结,经过此次的精简,解放军的员额降至三百万。

  江泽民于一九九七年九月决定三年内裁减军队五十万,经过三年的精简整并,于《二○○○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呈现其成果,白皮书也宣称达成裁减员额的任务。在精简军以上领导机关方面,对四总部、军区、军兵种机关予以调整职能、裁并机关、减少内设机构和人员。共裁并部分业务机关,并裁减业务部门下属的局(处)和编制员额约百分之二十,解放军全军军以上单位共减少一千五百多个机构与部门。

  在总部机关方面,也做了局部的减并措施;例如总参的兵种部、总政的联络部与总后的油料部都在这波军事体制改革中裁并,其相关业务及执掌并到其它部门,或权责下授由大军区负责。

  江泽民主导实施军事体制精简的重点,包括将军队建设成为数量规模适度化、体制编制科学化、武器装备精良、人员素质高、军事理论先进、后勤保障有力,并具备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的现代化、正规化部队。另外部分的三大总部二级机关则与军兵种和大军区等相关机构精简合并,多数原属集团军战力较差之乙种师则改编为武警部队。

  在军备部门方面,一九九八年四月,为了配合中共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共国防科研系统领导机构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工委」)正式重新组建。将原来「国防科工委」管理国防工业的职能、「国家计委」国防司的职能以及各军总公司承担的政府职能,统归新组建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管理,并逐步将各军工总公司改组为若干的企业集团(参见表一)。

表一 中共现有军工集团公司

  一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二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四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五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六 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
  七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八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九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十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资料来源:「中共军事」,一九九九中共年报(台北:中共研究社,2000),页一-六九。

  另外,「国防科工委」与「中央军委」有关部门配合,负责军事装备的生产供应、科研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制定各类军工行业的发展规划和规章,实施行业管理,会同「国家经贸委」制订军工转民品生产的规划。

  同时,解放军也正式成立「总装备部」,主导具体管理国防管理和共军武器装备发展、采购等任务。原先军队从事经营性生产的二百九十多个生产管理机构和地区性管理机构全部撤销或移交地方。在此阶段,除了在原有的三总部架构下,将总参谋部的装备部独立扩编为与三总部平行之总装备部之外,大军区则相应成立装备部;省军区则成立装备技术部,从大军区开始,一直到部队阶层的团级,都设有对口单位,形成军备的直线指挥体系。

  解放军设置总装备部的目的在于统筹各机关、部队之武器装备汰旧换新、数量评估、集中管理与外国采购等。事实上,在原有体制中,除总参谋部下设有装备部之外,海军、第二炮兵、集团军、省级军区等均设有装备技术部,掌管该军兵种武器装备,而解放军统合装备部门,除提升装备研发与管理部门的位阶之外,可以看出解放军着眼于各军兵种合成作战机动性,以及对武器装备体系在未来高科技战争下决定性作用的重视。

第二节 军兵种机构的调整


  从八○年代开始,中共基于军事现代化的需求,陆续裁减兵员,而每次精简也都是以陆军为首要对象。解放军军事体制变革从表面上看是人事考量,或是基于「提高部队战力」,其实仍为政治考量。由于大权在握,邓小平在一九八五年军委扩大会议上做出在一九八五、一九八六两年裁军百万的决定,并大幅裁并军区规模,且一口气精简军委所属三大总部(总参、总政、总后)近一半的机关人员,三十五个野战军改编为廿四个集团军,将精简之解放军边防、守备部队并入武警部队,遭撤销的师、团级单位多达四千零五十四个。

  一九九七年的军兵种机构调整,除了精简合并三大总部部分二级机关及军兵种之外,也裁减部分陆军部队改编为陆战旅,而且部分正规部队改编为武警。这些部队并入武警部队序列后,使武警人数超过一二○万人,武器装备也由轻型化逐步向机动化、重型化发展。

  中共武警部队最早于一九八三年四月成立,主要功能在加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治安,历经数次扩编之后,至一九九二年时总人数已达百万。一九九五年初,江泽民提议将武警位阶提升与大军区平行,并将主要领导层级由中将晋升为上将警衔,并计划扩编武警至一百五十万人,并配置坦克、大炮等重型装备,以提升武警地位,后因一九九六年中共人大副委员长李沛瑶遭武警部队警委员枪杀而遭搁置。一九九七年,中共在裁军五十万的过程中,将十余个乙种师(约十余万人)改编纳入武警部队序列,使武警总人数超过一百二十万人,武器装备也由轻型化逐步朝向机动化、重型化发展,以强化处理内部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对于邓小平急风骤雨式的大幅度军事体制变革,江泽民在一九九七年宣布以三年的时间裁军五十万,但军区制度与数目仍维持不变。目前中共解放军现有二十一个集团军,分布在七大军区之内。

  解放军在未来如果要进一步裁至二百万,陆军也将占全部总裁减人数的八成,并可能区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再将十四个乙种步兵师整编为武警部队,冗员转业或复原。

  第二阶段则撤销三个集团军;甲类部队每个集团军改由两个步兵师、一个坦克师和一些特种部队如陆航直升机大队、电子对抗部队或特种侦察大队等组成,兵员约五万人,包括装甲兵、炮兵、工程兵和后勤保障部队。

  第三阶段再撤销三个集团军;其中七个精锐的甲类集团军改编由两个机械化师和一些特种部队如直升机大队、空降旅等组成,成为快速反应集团军;乙类部队的集团军则以摩托化步兵师为主。在大幅精简整编后,解放军陆军已更新第一、二代武器装备外,其炮兵、装甲、工兵、防化及陆军航空兵的比重都超过七成,使部队机动性、战斗力和合成化程度增强。

  如果解放军进行类似裁撤,陆军将有六大根本性的配套变革:一是撤销大军区制或是转变为分区联合作战指挥部;二是大幅裁减野战步兵人数;三是建立机械化、信息化现代陆军集团军;四是改师为旅减少冗员;五是将省军区改为兵站;六是设立地方警备区。陆军在这次裁军行动受到的影响最大,将裁去三至六个集团军,并有四十万人要转业、复员,或是转到空军的空降部队。

  解放军海军的指挥机制系由海军司令部-基地-舰队-支队-舰艇-水警区所组合而成。解放军海军的北海、东海与南海三大舰队共有九个基地。据非正式的资料显示,海军的军事体制变革将以裁撤军级的海军基地为主,变化的幅度很大。尽管如此,基地所属的舰艇与水警区都没有较大的变革,而撤掉海军基地只是减少了一级的指挥机构,使海军舰队的命令可以直接达到支队、舰艇,提升指挥管制的效率。

  解放军空军的编制主要以飞机型式为原则编成师级单位,然后在军的架构下作战,与一般的西方国家所实施的联队、中队编制有所不同,但也突显解放军空军编制机构层次太多。以战区空军为例,有军区空军、军、师、团、大队、中队等六级编成,过于庞杂,而且指挥机关过多,其基本作战单位战机仅四架又过少,故亟需简化其指挥机制,使指挥扁平化。

  根据香港《文汇报》报导,解放军空军将由原本的军区空军指挥军级,改为直接指挥到师、旅及独立团。原本空军经过多年来的裁撤,从十余个军到现在的五个军,此次撤除军的体制,等于去掉一级的指挥机构。 空军现有的五个军为空一军、空七军、空八军、空九军与空十军,分别隶属渖空、广空、福空、兰空及北空。因此,并非所有的军区空军都辖有军的建制,有时因为任务与地理因素考量,仅设置指挥所来担任军区空军与师之间之指挥管制,而这些指挥所将给予保留。
第三节 大军区制度的调整


  大军区制度原本是中共为了适应不同时期战争形势,和中共在各根据地作战所采行的党政军民一体化领导体制,以及配合各大作战区独立作战需要所形成的历史产物。

  从中共历次军区制度变革的历史来看,中共领导人在实施军区制度改革时必然有其全盘性的考量与配套,而且不全然是以纯军事作战效益为目的。例如一九五○年代,毛泽东担心打下中共江山的地方军头坐大,于是在「高饶事件」之后,硬把六大军区支解成十二个军区。而在林彪主持军务的十多年间,为了培植自己军队的势力,将军区裁并为十一个;尔后林彪垮台后,更将军区缩减为八个。

  一九七九年邓小平复出推行改革开放之后,基于文革时期军队军务废弛,在主张军队服从经济建设大局之际,也大刀阔斧的对军队实施军事体制的改革,除了各项军事现代化作为,并汰换林彪势力之外,再把十一个大军区裁并为七个,并实施大军区司令员轮调制度,以免大军区与地方官员合流,坐大地方势力。这几次的军区裁并,主要和政治上的权力斗争有关。

  中共在数年前针对台海发动军事演习时,曾将军区体制改为战区,中共官方媒体也曾在报导中使用了「福州战区」与「南京战区」的用语,充分显示中共的军区制度在平时与战时是有区别的。根据观察,中共已在东南沿海将大军区管辖范围,划分成若干战略方向,并且在军分区一级,设立三军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因为原有的军区体系在战时的主要缺点为部门重复、繁杂、职能不分。

  而大军区目前只在演习的时期才透过临时成立的「三军联合作战指挥部」指挥区内演习,因而称为「战区」。这也显示出军区与战区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成立三军联合作战指挥部。由于台海政治情势紧张,大陆沿海的军分区也以分战区的名义,举行针对台湾的军事演习。因此,分战区内部也确立了三军联合作战指挥体系。解放军乃考虑在平时设立三军联合作战指挥部,或称诸兵种联合作战指挥部,即在平常就将军区加以战区化。

  不仅在大军区如此,其所属的军师层级的部队,都必须设立三军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或者诸兵种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才能与大军区完成指管通情的整合。

  解放军目前最新军队体制改革尚未正式行诸文字或正式实施,但据媒体透露,解放军中央军委正在讨论裁军与变革军事体制方案,并己决定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加强空军和导弹部队,适当减少传统陆军部队;二是建立大军区作战指挥部,取消按地域划分的军区制;三是按照作战需求重组部队;四是建立快速反应部队,以适应世界局势的需要。

  目前,中共中央军委正对美伊战争之后的经验,进行评估,并在七月经中央全会通过确定军队新一波改革方案。预计解放军总员额在经过这一轮裁军后,将不超过二百万人。根据媒体的报导,中共这次的裁军行动,将完全改变过去以守势作战为主的军区制度,实施多年的七大军区可能研议取消,代之以参考美国的联合作战司令部性质的大军区制,事实上,这些军事体制改革的方向以往曾被讨论,但终究因各种因素未能执行。同时,为了加强对一些特定区域的守卫,将设立小规模的警备区,例如北京警备区、重庆警备区、上海警备区、
香港警备区等。


第四节 军师部队编组的调整


  解放军一方面提出裁军的同时,一方面提出「质量建军」的要求,强调「精兵、合成、高效」的军队建设。其主要做法系将部队编组「旅团化」、「合成化」,将集团军「军、师、团、营」四级指挥管理体制,精简为「军、旅、营」三级,减少领导层级,增加专业兵种,使军队体制扁平化,便捷指挥程序。另外逐步实现所有步兵师机械化、摩托化,以提高其机动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另外,在各大军区也成立「特种大队」,相当团级编制,主要负责特种侦察、作战等任务,海军陆战队也扩编至三万人左右。

集团军的变革

  中共政权成立之初,原编有三十五个野战军及八个独立步兵师,在一九八五年解放军进行体制改革与精简整编之后,将原有的野战军整编为二十四个集团军。解放军之所以将野战军转型为集团军,是因为中央军委原属炮兵、装甲兵、工程兵等司令部裁撤到总参谋部之后,其原直属部队则拨交军区之野战军指挥。因此,一个集团军之中,除了战斗部队如摩托化步兵师、机械化步兵师及坦克师之外,负责战斗支持的炮兵、防空炮兵及工程兵,亦维持师级的编制,并增大特种兵比重,提高合成程度,一直到一九九七年的第四次精兵简政才逐渐改为旅的建制。

  在一九九七年的裁军五十万过程中,解放军裁撤了二八、六四、六七三个集团军,其原有部队不是划归其它集团军,就是编入武警部队,使解放军仅剩二十一个军。

  据香港媒体批露,未来解放军对于集团军的改革,将会强化仅存的军级部队,其中第一军、十三军、二一军、二七军、三八军、三九军和五四军为快速反应集团军,不但不会被裁撤,还会装备有更多的大批新式的坦克、飞弹、火炮等新式武器。

  重要的快速反应部队如驻守浙江的第一军和驻守河北的二七军是共军目前仅有的两个两栖作战部队,在武器和装备方面亦会提升与加强。除此之外,对于二线部队如省军区,则以守势作战与支持第一线部队为其主要任务,因此将撤销省军区建制,改成兵站制与警备区相结合的守土防卫体制,以提高军队的后勤补给能力,同时加强对重点城市的民防力量。

  除此之外,媒体也盛传中共中央军委己下令编成新的空降十六军,从削减的陆军部队,根据作战需要编组专门的对台作战部队。新成立的空降十六军,将会从南京军区和济南军区中抽调精锐野战师组成,并进行装备和训练,归空军指挥,并配属专用军机和导弹部队,成为对台作战的战略主力。

  解放军增加快速反应武力的作为,主要是因为美伊战争中,美军强大的投射兵力及视距外精准作战能力,对战局发展形成重大作用,并推动共军对其传统战力进行改革。解放军空降部队原本仅有空军第十五空降军,如今再加上新的两个空降师所编成的空降军,未来中共大陆空降兵力将突破六万人,这将强化共军第一击与战略突击的能力,并影响两岸军力态势。不论成立新的空降军,或仅加强原有空降十五军的兵力结构,都证明解放军急欲配合集团军的精简,提升其应急反应作战部队的规模与投射能力。

师级单位变革

  解放军在八○年代的裁军百万之中,曾将作为独立兵种编制的部分坦克师、炮兵师与高炮师,改制编入集团军,另外在九七年的裁军五十万中,亦将部分步兵师改制为步兵旅。根据香港《星岛日报》二○○一年三月廿一日指出,解放军为了贯彻「走具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决策,中央军委全面推行「师改旅」编制改革,力求增强部队快速反应的机动性,组建可组合使用的「模块化」部队,提高联合作战能力,以适应作战需求。

  例如共军第二○、二七和第四○等三个集团军已经完成「师改旅」编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实现旅团化。而共军第一、十六、二一、二六、三一、四七、五四、六三、六五等重装集团军,则保留部分师级部队,并在编制内已经各有一个步兵师缩编为旅,西藏军区的建制师已全部缩编为旅,第一二、二三两个集团军编制则有两个步兵师缩编为旅。
陆军军区或集团军原有的炮兵师均缩编为旅,纳入集团军管辖。如新疆军区的炮兵十三师、三一军的炮兵三师、四七军的炮兵六师已经缩编为炮兵旅,另外大军区中的兰州军区已经没有建制的炮兵师,解放军除了各大军区的六个建制炮兵师之外,目前均改为军属炮兵旅或反坦克旅。

  在经历编制体制改革之后,大军区、集团军与团将只担任行政管理的层级,旅营作为作战编制,可以独立机动作战,战时可应需要机动组合,遂行联合作战。原先师级部队所属的非战斗单位,如文工团、体工队等非战斗单位将取消,以精简编制,炮兵师亦将取消,旅级单位则逐渐机械化、摩托化与旅团化。

第五节 后勤体制的调整


  解放军后勤体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总部-战区(军区)-部队的后勤组织体制。其中总后勤部是解放军后勤工作的最高指挥机构。下设司令部、政治部和各专业勤务部门,统一领导指挥与协调解放军后勤方面的工作,并透过各业务系统、战略后方基地和保障部队对全军实施战略后勤。

  战区后勤体制的执行单位主要由大军区的联勤部负责,主要负责军区内各项后勤建设,除了军区内各军种基地有自己的后勤体系之外,军区也负责通用物资的供应和通用勤务的保障。战区的联勤部设置比较完善的后勤指挥机构和若干联勤分部,可以整合战区内各军兵种部队的后勤保障、后勤战备和各种后勤训练。除此之外,战区亦设有后勤基地作为区域性的后勤支持机构,是实施战役后勤的主要力量。解放军的部队后勤组织编制是在集团军、师(旅)、团设有后勤部(处),下设战勤处(科)及与战区专业机构相对应部门,专责执行军以下部队的后勤保障,战时也可以得到战区后勤的支持和直接保障。比较特殊的是解放军陆军在营的阶层并未设有后勤机构。

  解放军空军的后勤体制除了主战装备采购部门及空中运输部门之外,指挥机构和各业务部门在各级的后勤部编成。而且解放军空军的航空兵师及师以下航空兵部队都没有后勤机关及分队,其后勤是由空军的后勤场站负责实施。

  解放军海军后勤体制在经过多次协调之后,形成由海军、基地和编队三级后勤组织体制,各级后勤部则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和专业勤务部门,同时也接受总部后勤及军区后勤的业务指导和通用物资的补保作业;另外,在调整之后,海军也负责部分战区陆、空军部分物资的供应。

个别后勤转为联合后勤

  解放军对于后勤工作发展方针,强调致力完成三军一体、平战结合、保障手段,并与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要求相适应,其政策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后勤保障体系,实现「三军后勤一体化、部队供应标准化、军官福利货币化、官兵服务社会化、业务管理科学化」。

  因此,其具体的改革内容,在组织体制上,按照「集中统管」原则,调整体制结构,科学配置保障资源,并加速验证建立总联勤部与战区联勤部二级联勤指挥体制与机构,即三军只在总部与战区联勤部门保留精干之专门保障机构,并由其指挥,军以下部队后勤指挥机构则维持现行体制不变,以逐步建立平战结合、三军一体、军民兼容的「联勤体制」,解决现行三军自成体系、条块分割,制约保障能力与效益的问题。

  在保障分工上,则实行通用物资供应与勤务保障由联勤部直接提供,专用物资供应与勤务保障由联勤部委托专门保障机构组织提供。在保障手段上,则以现行「三代」为基础,将战区后勤分部改建为「联勤分部」,战区医院改成为「联勤医院」,战区后方仓库改成为联勤与专用仓库,全面实施划区供应与收治。

  在保障方式上,则通过立法确定军费增长机制,调整现行供应标准,同时重点保障应急机动作战、边防与主要作战方向部队需求,以确保供应标准的有效性与通用性。

  在后勤管理改革上,主要在加强财务集中管理,理顺车辆管理体制、归口管理工程建设项目等,以提高军事经济效益;同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将军队后勤保障寓于整体建设与地方机构之中,加速规范军队与地方、生产与采购、横向与纵向关系,全面推行军地合用人才、共建设施与区域经济共同开发,扩大社会化保障范围。

  因此,一九九八年十一月,解放军为因应军队后勤保障体制改革,将各大军区「后勤部」改为「联勤部」,并实施以战区为主之「三军联勤保障体制」领导机构。当前解放军各大军区的后勤部已改为联勤部,海空军部分医院、油料、军需仓库等候勤部队都已陆续交给各大军区。

  按照中共二○○○国防白皮书资料,显示解放军调整后勤保障体制,在建立以军区为基础,区域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统供保障与专供保障相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达成三军一体、集约化的后勤保障方式。

  在军医体系方面,可以从解放军在兰州军区展开医疗系统联勤保障改革的试点,看出其大概方向。其作法为先制定「兰州战区医疗体系保障方案」,建立以兰州、乌鲁木齐两所总医院为中心,各中心医院及驻军医院向部队辐射之网络梯次型三级医疗保障体系。并将现行指挥隶属关系打破,改传统直线型条块医疗体系保障模式为网络梯次型区域医疗保障模式,明确各级分工为「划区医疗、就近收治、统一规划、分级后送」,并编成小组检查执行概况。解放军在试验之后,认为此种医疗模式将有利于提高平战时卫勤整体保障效能与快反能力。

生活后勤保障委由社会经营

  由于解放军长期包办军队本身日常庶务,如学校、商店、饭店、洗衣店、澡堂有关饮食、供暖与清洁等社区服务项目,因而占用了大批的兵员与文职人员。一九九八年解放军的后勤保障开始实施生活保障社会化,亦即日常生活的部分勤务,例如食堂、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生活服务、住房及家电维修、家庭服务等由民间办理,以减少从事非军事事务的兵员。这种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的实施步骤,先从军队高级领导机关和大中城市的军队院校、科研机构与医院着手,进而逐步向作战部队与偏远地区部队推广。

快速反应下的野战机动后勤

  为适应解放军军队精简之后快速反应与作战的需求,解放军正尝试以应急保障旅和应急兵站的方式,来支持快速反应部队机动作战,或甚至跨战区机动作战部队的需求。应急保障旅由卫生营、综合物质营、油料营、运输营等组成,应急兵站则由野战弹药库、油料库、综合库、野战医疗所及加强汽车连所组成。这两种野战机动后勤措施全面实行之后,不仅能够提升解放军战略后勤的保障能力,更强化其三军联合作战能力。

  解放军的后勤体制在经过数次变革之后,其实行的方式是在总部统一领导之下的三军分别供应组织体制,通用物资由总后勤部统一计画、订购、储存,通过军区、军兵种来供应全解放军,各军种专属的物资仍由各军种负责。虽然战区成立联勤部,但因为战区内各军兵种后勤的隶属关系没有改变,仍存在各成建制、条块分割的弊病,因而只具备某种程度的联勤功能。


第六节 动员及预备役制度的调整与修正


  中共在一九八四年五月通过「新兵役法」之后,于同年正式成立「预备役部队」,这是中共在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转变之后所组成的新型军队。军队成员主要以现役军人为骨干,以预备役军官、士兵为基础,其组织编制采取组织预编、干部预任、兵员预定的办法所成立。平时「富兵于民」在省军区系统,战时则可以补充正规之集团军或是单独遂行二线作战任务。九○年代以后,解放军的预备役部队,约有六十个师,总数约有八十至九十万人。

  预备役部队的主要任务在提高部队军政素质,不断增强现代条件下快速动员和作战能力,并且随时准备转为现役部队,执行作战任务,除此之外,预备役部队必须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在两个文明建设之中,发挥带头作用。预备役部队的编组一般采取一个地区为一个单位,成立一个预备役师,下辖团、营、连、排及各类专业技术分队,师团通常由基干的军官组成组织计画机构,负责动员规划、训练和武器装备管理的工作,而作战所需的武器就储存在附近的国防仓库之中。 预备役部队平时归省军区或海、空军建制,接受上级军事机关和同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战时则归指定之集团军指挥。

  解放军初期的预备役部队由于编制专业分队少,技术含量较低,已经不适应战争爆发的需要,其编制体制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将重点预备师的编制按照正规部队甲种师的标准执行。另外就是重点预备役师现役军人的比率,从总人数的百分之零点七增加到百分之六至百分之七,而且重点在增编专业技术分队及关键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预备役师指挥机构各部门至少有一名现役军官担任基干,预备役单位的营连长则由现役军官担任,师部编配一个实兵连,各团则分别编一个实兵排。实兵连或排则按专业编组,平时担任部队训练教官和骨干,兼管武器装备仓库和训练基地,遇有急难任务时,则可以作为突击力量使用。解放军对于预备役部队的编成,将原先裁减的正规部队兵员,全部纳编为预备役部队,使其由单一兵种发展成为拥有步、炮、装、工、通、化等诸兵种合成的后备军事力量,随时可以转移为现役部队使用。

  预备役部队的训练依照中共总参谋部颁发的「预备役部队训练大纲」执行,预备役士兵依据其所担负的作战任务进行步兵、地面炮兵、高射炮兵、通信兵、工兵、防化兵、侦察兵,以及海军、空军部分兵种的技术与战术训练。预备役军官则在完成基本技术训练后,进行各项军事专长的更进一步训练。预备役军官在服预备役期间,参加三到六个月的军事训练。预备役士兵的训练时间每年为三十天到四十天。

  上述制度看似完善,但是这样的国防动员体制却因为中共武装力量体系中,军队、武警、民兵预备役部队分散配置,政出多门,经费来源各不相同,故而使用效率低下,浪费很多资源。

第七节 解放军军队体制调整的挑战与难题


  解放军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历经一九八○年代及一九九○年代的军事现代化,但仍处于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状态,若与其假想敌美国相比较,解放军军力至少存在二十年的差距,而中共目前准备全面改革陆军,以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任务,目的即在赶上与美国之间的差距,这意味着中共军队正面临重大战略转变,而这样的战略转变则需要相对应的军事组织体制。

军区体制的变革难题

  解放军军事体制虽经四次精兵简政,但距中共所谓的「精兵、合成、高效」的目标,仍有一段差距。美伊战争之后,解放军发现美军的快速反应和三军扁平化的联合作战机制,突显了解放军本身大军区指挥系统叠床架屋的严重缺点,因为中共平日的大军区制度,只是空有其名,根本无法对军区内之海空军及直属中央军委的快速反应部队遂行指挥与管制,因此军区内的海空军有其独立的指挥机构,人事、后勤与作战训练均互不隶属,而大军区却只能扮演作战区内联合作战协调者的角色。而且对于担任对台作战第一击部队的二炮部队,大军区也无权管辖,比较有直接隶属关系的就只有所属的陆军部队及省军区部队。

  未来解放军如果将大军区改革成为联合作战司令部,并将所属成员均按作战需要合理分配,将使未来中共对台作战的编组与战争型态常规化,而非一种应急式或部队轮调式的作战方式,若此种作战方式进而发展成为解放军兵力投射与作战的常态,并形成通用准则,将有助于解放军作战效能的提升。

军级机构的效能有待提升

  解放军未来实际从事作战的主力与机构将是军级的指挥机构,但是目前解放军军级的指挥机构有集团军担任机动作战部队,和省军区担任区域的军事主管,尤其地区的武警机动师平时归武警总队及武警司令的指挥,战时则又须纳入集团军,造成机构重叠,各成体系,使有限的资源分散配置,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也形成长期以来,集团军部队、地方部队与武警部队各自条块分割的弊病。单位兵力重复浪费的问题也发生在军级的后勤部门,原来军级的后勤保障单位有集团军后勤部、省军区后勤部和战区联勤部所属的联勤分部,若能加以整合,更可以发挥成效。中共学者曾举例指出,如解放军第一军驻扎浙江,其后勤单位亦主要在浙江境内,但其所属的坦克十师与炮兵九师却驻扎在江苏省境内,而其后勤补给必须跨越省竟至浙江省第一军后勤部领取或运送,往返非常浪费人力及物力,若能形成地区后勤由江苏省军区负责,或是由驻江苏的第十二军后勤部支持,将可以提升补保作业的效率。

现代管理制度与观念的提升

  解放军的军事体制沿袭苏联大军区制度,虽历经四次的精简裁并,裁减了不少的冗员及单位,但重要的是有无建立起现代化管理意识,和因为简并而提升人员素质。现代战争随着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效能也大幅提升,但是如果没有因应军事组织变革建立新的军事组织文化,提高指挥与科技干部的素质,则机构设立的重复与新的人力与物力的浪费,将无法避免。解放军北海舰队三六一号潜舰因管理不善而失事,造成七十名官兵全部丧生, 更说明人员素质与管理在军事体制变革的重要性。

提升战力与政治任务的两难

  目前解放军裁撤的趋势,就是将文、体、卫单位等非直接有关作战的单位简并,原本解放军各军兵种甚至各军区都有专属的体育、射击、文工队伍。这些由军队培植的运动体育队伍在国际竞赛中为中共获得一些锦标。这与西方国家都由城市或企业赞助培养的模式大异其趣。
军队的文工队伍在解放军的政治宣传任务一向扮演重要的角色,甚至重大节日的表演,也多由军队的文工队伍担纲演出。

  在解放军强调「不变质」,以及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提升至「军魂」的层次来看,军队的政治宣传与工作,以及和中共党务的纠葛,仍将延续作为解放军光荣的传统,也使得解放军的军事体制改革并不会触及军队的政治机关,而解放军政治机关相对于大幅裁撤简并的参、后与军备机关而言,便显得大而无当,而自行其政。例如解放军的政治机关除了总部级的总政治部之外,其它同级的总后勤部、总装备部以及军区以下单位均设置政治机关,其所属的二级机关(如总参的兵种部、通信部)亦设有政治机关,而每级的政治部门都设立组织、宣传、干部等部门,如此广大与高密度的政治机关设置,使解放军内部充斥着许多专职的政治干部,在大多数人都在搞组织、宣传的情况下,作战训练的时间相对会受到排挤,战力的提升亦受到限制。

师改旅对解放军指挥管制的影响

  原本解放军部队的指挥层级是军-师(旅)-团-营四个层级。解放军从二○○一年开始进行师改旅的精简方案,把原先的指挥体制改编为旅-营二级,将师改成旅,也精简了团的编制,裁减了许多的员额与单位。但事实上,解放军师改旅的精简与我国及西方国家的精简方式与编制有所不同。例如解放军的旅级单位中仍下辖团编制的军队,如集团军属的防空旅均配有防空导弹团;有些炮兵旅则编有反坦克团;陆战旅辖水陆坦克团,以及在步兵旅配备炮兵团。

  除此之外,原先改编到武警的陆军乙种师,并未受到师改旅的影响,仍维持其师-团-营的编制,但若遇重大任务或作战的情况下,武警纳编至集团军也会形成武警师与其它旅级单位指挥与编配上的困难。这种编制与体制的混乱,将会影响并兵种协同作战的指挥管制与部队管理。

小 结

  解放军在遂行军事现代化的过程中,每每因为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而积极寻求跨越式的发展,寄望能够一次革命,将机械化与信息化一次到位,赶上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但是由于解放军军事科技的落后,在财力与物力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根据未来可能的作战样式和采取的作战手段,发展最急需的部份;另外就是针对敌军的弱点,发展针对性的反制武器与战法,补强自己的弱点,这也就是所谓「有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基本思维,因此,表面上解放军军事体制改革是参考美军的运作方式,但是军事组织的变革并非仅仅在制度的改革就算成功,如果解放军军队本身沿袭自苏联的作战模式与军事组织文化,无法随之变革,以及军区以下部队本身指管通情设施不能随之提升,并加以整合,解放军军事体制改革的困难度仍然很高,必须考量国情、军情,充分考虑作战及信息化的需要,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军事型态的军事体制,因此,解放军军事体制改革的成效仍待后续观察。
《中共军力报告》第六章
  

中共军队建设硬件部分

目录

     前 言

 第一节 解放军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战略

 第二节 陆军武器装备建设

 第三节 海军武器装备建设

 第四节 空军与太空武器装备建设

 第五节 二炮及新概念武器装备建设

前 言

  解放军在军队建设硬件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传统人民战争思想中,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加上毛泽东时期「政治挂帅」的路线氛围,一谈到要发展新型武器装备,便会被斥为「唯武器论者」,而老一辈的军人动辄自诩韩战当年,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加大炮」的英雄事迹。

  因此,中共虽在一九五○年代靠着苏俄的技术支持,建立了现代国防工业基础,但从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开始,在将近二十年的左倾政治运动期间,除了「两弹一星」的成果外,在其它武器装备的研制上,大多处于停滞的状态,其武器装备基本至少落后西方先进国家二十年以上。

  一九八○年代邓小平上任后,针对日渐缓和的国际局势,定下「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战略主轴,采取「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将国家发展战略思维,由毛泽东时期以来的意识型态斗争,转为以国家利益为主的和平竞争。同时,邓也建立了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思想,以质量优势取代数量优势,做为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推展,中共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为停滞已久的武器装备发展,注入一股革新动力。

  一九九一年波湾战争后,中共认识到现代高技术战争的威力,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团,乃以邓小平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思想为基础,制订现代条件下局部战争指导原则,在服从国家经济发展大局的原则下,进一步提升军队建设现代化的程度。尤其随着冷战结束,中俄之间建立密切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共也得以获得俄罗斯先进的武器装备与技术转移,使其武器装备产生跨代性的进步。

  本章主要聚焦于高技术局部战争时期,解放军在武器装备方面的发展原则与实际成果。全文分为五节,第一节在就高技术局部战争时期,解放军武器装备发展的整体战略作一分析;第二至五节,则分别对解放军陆军、海军、空军及太空、二炮部队及新概念武器装备,就其中新式主战装备,做一概要介绍,以期对解放军新式武器装备发展现况有一通盘认识。


第一节 解放军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战略


  新技术革命对军事领域的变革,最引人注目的是军事高技术的物化,产生了高技术武器装备,以它的高性能、高智能、高效能,引起世人瞩目。 解放军长期以来担负着编制员额庞大,武器装备量多质旧的沉重负担,在整体实力上难以与西方先进国家争胜。虽然波湾战争使解放军体认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威力,但囿限于种种主客观限制,在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上,仍然必须采取渐次更替的方式进行,在未来一段长时间中,传统武器装备与高技术武器装备配套运用,仍将是其发展战略重点。

  解放军认为武器装备是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以及国家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武器装备现代化更是国防现代化与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邓小平在一九七○年代末期便曾表示「把军队整顿好,这个问题解决了,然后再解决装备问题,因为装备问题不抓不行。」 一九八○年代末期又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共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共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进入一九九○年代末期,江泽民仍持续强调解放军应「着眼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加强军队训练,加快装备技术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提高部队作战能力。」

  波湾战争使中共认识到高科技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江泽民在一篇文章中便指出「海湾战争,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我们不是唯武器论者,相信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但是,先进的武器毕竟是重要的,科学技术是不能忽视的。在国防科技领域,我们要重点研究开发一些关键技术,掌握这些技术,是实现我国新时期军事战略的需要,也是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解放军学者张伊宁认为,在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应采取以下的策略:

  (一)要从战略着眼,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二)要坚持「科研先行」,大力提高国防科技水平。
  (三)要贯彻少而精的方针,坚持质量第一。
  (四)要把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与自己创造结合起来。
  (五)要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与军队装备管理体制。

  作者认为从一九五○年代中期迄今,中共在武器装备发展历程上,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一九五○年代中期至一九七○年代后期)。

  本阶段前期中共依赖苏俄技术援助,发展出初级的喷射与飞弹技术,后期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原(核)子技术与核子导弹技术,以及初级的航天技术。此时期大部分武器装备均仿制苏俄而来,至一九七○年代后期,其绝大多数武器装备水准仅及西方国家一九五○年代中期的水准。

  第二阶段(一九七○年代后期至一九八○年代后期)。

  本阶段中共开始大量引进西方国家的技术,积极研发航天、激光(雷射)、信息、自动化等高新科技,以及筹建第二代核力量。同时开始自行研制较新式的武器装备,主要在新式导弹与核子潜舰方面有所进展,但大部分武器装备仍较西方国家落后十五至二十年。

  第三阶段(一九九○年代初期迄今)。

  本阶段中共获得许多俄罗斯的现代武器装备与技术,集中力量于航天、导弹与信息技术的突破,企图以「跨代更新」方式,在短时间内建立一支具备一定质量规模的「拳头」部队,以缩短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但总体而言,除在陆军、信息武器与战略导弹方面与西方国家差距较近外,其它海、空军主要武器装备仍落后西方十至十五年左右,但此一差距已在逐渐缩小中。

第二节 陆军武器装备建设


  解放军陆军目前人数约一百六十万人,仍是最大的军种。根据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最新研究资料显示,其主要武器装备包括七千零十辆主力战车、二千一百六十辆装甲步兵战斗车及轻型战车、一千二百辆自走炮、一万四千门牵引式火炮、二千四百辆多管火箭发射载具等。

陆军武器装备建设原则

  解放军陆军上校张立标认为,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陆军的主要任务是「维护祖国统一,实施登岛作战」、「捍卫国家陆地领土完整,实施地面反击作战」、「维护国家政权稳固,参加维稳与平暴行动」、「参加抢险救灾,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物质财富」、「参与国际维和行动,树立大国形象」。而因应新的局部战争型态,陆军的作战思想应立足于下列几点:

  第一、要具备在本土实施跨区机动作战的能力,要能将兵力快速机动与集中在冲突发生区域。第二、兵力的部署与运用,要做到全纵深、多点同时突破的攻击行动,使敌人丧失还手的能力。第三、要主动出击,先机制敌,将战场推向防区外沿,将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临界点设定在敌方进行兵力集结之时。第四、改变以往以陆战为主,海、空军为辅的合同战役思想,重视各军种同等重要的联合战役思想。

  因此,陆军在遂行作战任务上,具备以陆军军团为主要作战力量、作战行动受战场地理环境限制、对其他军种的掩护支持依赖性大,以及作战成败对战争全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等特点。

  结合上述陆军在作战任务与作战思想上的转变,其在武器装备的建设原则上将具备下列特点:

  第一、由于陆军编制庞大,老旧武器装备数量众多,无法于短时间内全数更新,故针对现有数量庞大的旧式武器装备,尤其是为数众多的一九六○年代水准的战车,进行新行主炮及火控、信息设备更新,延长期服役年限,并增强其火力,使其达到有限度的战力提升。

  第二、引进与研发新式武器装备,将这些装备集中优先配备到所谓的「拳头」部队中,以提升在战区范围小、战斗强度大、武器技术高的局部战争中的打击力度,同时对整体武器装备革新起带头示范作用。

  第三、配合作战任务需求,武器装备的更新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提升作战主力投射的远度、力度与准度上,要求要能达到「跑得快」、「打得远」、「打得准」与「打得狠」。

  解放军陆军在高技术局部战争战略指导下,正朝追求精干化、现代化与科技化的军队方向发展。在武器装备发展上,主要集中于发展装甲部队主力战车、远程多管火箭、快速反应部队及中低空防空武器等项目。虽然,近年来海、空军的武器装备发展较受世人瞩目,也被解放军方高层列为优先目标。但陆军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武器装备的自制率以居各军种之冠,多数的主战装备均可自制,部分最新型的武器装备,如九八式主力战车等,其作战能力与性能已相当接近西方先进国家,此种趋势使其后续发展较海、空更具优势,我们切不可忽视。

陆军武器装备现况

  解放军陆军的武器装备可分为步兵武器(包括各式手、步、机枪,火箭筒,迫击炮,无后座力炮,步兵战斗与运输车辆等)、炮兵武器(包括加农炮、榴弹炮、滑膛炮、火箭炮、反坦克飞弹等)、装甲兵武器(包括战车、自走炮与其它装甲车辆)、防空兵武器(包括各型高射机枪、高射炮与防空飞弹)、陆军航空兵武器(包括各式攻击、运输与专用直升机)。 本章仅就其中较重要之战车、远程炮兵武器与防空飞弹做介绍。

  一、主力战车

  解放军陆军目前拥有约七千余辆的各式主力战车,在数量上极为庞大,但以西方标准来看,其中六千余辆是相当过时的T三四/八五、T五四、T五九、T五九-Ⅱ、T六九-Ⅰ与T六九-Ⅱ型战车,真正较现代化的T八○、T八○-Ⅱ、T八五-Ⅱ、T八五-ⅡA及T九八型战车,合计仅约一千一百余辆。为解决老旧装备数量庞大,短期汰换不易的问题,解放军采取「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将旧式的T五九及T六九系列战车,逐次更新配备一○五公厘主炮,并以改良型之T八○、T八○-Ⅱ、T八五-Ⅱ、T八五-ⅡA型战车渐次替换。 另自一九九一年起由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研制成功九○Ⅱ型战车,此型战车配备一二五公厘滑膛主炮与先进火控系统,能在行进间射击活动目标,在火力、防护力与机动力上,都有相当的进步,其性能与俄制T八○战车相近,将成为中共下一代战车主力。

  目前解放军最新型的战车为九八式战车,该型战车为九○Ⅱ式改良型,装备新型一二五公厘滑膛主炮,其火力在二千至五千公尺距离可击穿世界现在所有第三代战车(如美制M1A2、俄制T九○)前装甲,并具有抗光、电、磁干扰功能,已陆续装备部队使用。此外,为强化登陆作战中的抢滩任务,加强渡海与火力打击能力,中共所改良之六三Α式水陆两栖战车,也已配属南京、广州军区部队使用。

  二、炮兵武器

  在高技术战争中,远程炮兵、战役战术导弹、武装直升机与支持作战的航空兵力等远程火力装备,由于其打击距离、命中精度、杀伤威力与反应速度不断提高,已成为高技术条件下陆军战役指导的重要着眼点。 因此,解放军炮兵近年来着重于发展远程炮兵武器,其中尤以远程多管火箭(multiple rocket launchers, MRLs)的发展最具成就,主要配属于大军区与集团军两级的直属炮兵部队。现已发展出二七三公厘口径火箭:包括WM40(射程四十公里)与WM80(射程八十公里)、三百公厘远程火箭:即A一○○(射程一百公里)、三二○公厘口径火箭:即卫士一型WA1A(射程八十公里)等型式长程多管火箭。同时因应攻台需要,以WS-1A为蓝本,研发出射程达一百八十公里的卫士一型改良WS1B多管火箭系统。

  但解放军认为射程一百八十公里的火箭,在攻台军事行动中仅能配属于沿海岛屿使用,不仅部属区域受限,攻击效果有限,也易受敌火力攻击,仍显不足。因此,现正加紧研制一种超远程多管火箭,命名为卫士二型WA2,据称射程达三百六十公里。

  一旦此型火箭大量装备其炮兵部队,则台湾全岛均在其射程范围内,再辅以卫星定位修正弹道,将可大幅提高其精确度(散布误差百分之零点二,以最大射程计算约为七百公尺),如以齐射攻击,将可对我大型军事设施(如港口、机场、大部队集结场等)造成严重破坏,且由于速度极快,我方反飞弹系统难以拦截,将对我造成严重威胁。

  三、防空飞弹

  解放军防空飞弹可区分为中远程(战区防空)、中近程(野战防空)与近程(单兵防空)三类。

  在中远程防空飞弹方面,解放军于一九九九年增拨八百亿人民币建立反飞弹防御系统,现以自制之红旗九号(代号HQ-9)、飞腾二○○○(代号FT-2000),以及俄制之S-300PMU1(解放军编号红旗15,HQ15)等三种防空飞弹系统为主。其中红旗九号为中共在防空飞弹技术的飞跃性型号,初期参考对象即为爱国者飞弹,是解放军第一种具备有限反战术弹道飞弹的国产武器系统,其有效拦截高度为五百至三万公尺,有效拦截距离六至二百公里,其飞弹推进性能普通,但近年来着力改良其电子射控系统,加上其拥有世界上最大之一百八十公斤弹头(爱国者飞弹为八十公斤),可大幅提升其防空杀伤性能。

  飞腾二○○○是一款被设计用以与俄制S-300PMU1飞弹系统配套使用的国产飞弹系统,主要用以攻击早期空中预警管制机、电子反制机(如EA-6B)及其它发出雷达波的飞机,其有效拦截高度为三千至二万公尺,有效拦截距离为十二至一百公里。

  S-300PMU1是俄罗斯在一九八五至一九八九间所研发的防空飞弹,于一九九三年正式服役,有效拦截高度为十至三万公尺,有效拦截距离为三至一百五十公里,解放军已购进四到六个连的该型飞弹系统(每连最多配备三十二枚飞弹),将用以替代老旧的红旗二型防空飞弹,与红旗九号、飞腾二○○○构成中共战区飞弹防御主力。

  在中近程防空飞弹方面,已发展出包括猎鹰六○/六○N(代号LY六○/六○N)、凯山一型(代号KS-1)、飞蠓八○、九○(代号FM-八○,又称红旗七号HQ-七、FM-九○)三种中低空点防御飞弹,以及向俄罗斯引进Tor-M1(SA-一五)防空武器系统。其中猎鹰六○的原型是一九九○年代自意大利引进的蝮蛇(Aspide)飞弹,拦截目标速度每秒六百公尺,有效拦截高度三十至一万二千公尺,有效拦截距离一千至一万八千公尺,其性能接近西方国家一九九○年代水准,但因解放军陆军对其不感兴趣,目前仅装备于海军江卫Ⅱ级巡防舰上,陆基型只能寄望于出口。凯山一型拦截目标速度每秒一千二百公尺,有效拦截高度廿五至二万五千公尺,最大拦截距离四万二千公尺,可攻击以每秒速度七百五十公尺作五G闪躲的目标。

  飞蠓八○飞弹系统为四联装机动防空飞弹,有效拦截高度三十至五千五百公尺,最大拦截距离一万二千公尺,为陆军主要野战防空武器装备。飞蠓九○系将飞蠓八○改良型(FM-80M)的射控系统计算机系统大幅改良而成,有效拦截高度十五至六千公尺,有效拦截距离七百至一万五千公尺,具有相当强的抗干扰、作战与生存能力。解放军在一九九八年自俄罗斯购进二十套Tor-M1防空飞弹系统,并计画由俄罗斯授权生产一百六十套,该型系统可装载八枚SA-15防空飞弹,有效拦截高度十至六千公尺,有效拦截距离一千至一万二千公尺,解放军认为此型飞弹是世界上最好的中低空防空飞弹,用于与其自制之飞蠓八○型飞弹搭配,以对付未来敌方的巡弋飞弹攻击。

  在近程防空飞弹部分,以单兵肩射式飞弹为主,现已发展出红缨五号(代号HN-5)、前卫一号(代号QW-1)、前卫二号(代号QW-2)与飞鹰六号(代号FN-6)等四种单兵防空飞弹。其中较新型的前卫二号有效射程五百至六千公尺,有效拦截高度十至三千五百公尺)、飞鹰六号有效射程五百至五千公尺。有效拦截高度十五至三千五百公尺),可有效提升拦截武装直升机、巡弋飞弹及无人驾驶飞机等低空、超低空飞行目标的能力。
第三节 海军武器装备建设


  解放军海军人数约二十八万人(包括海军陆战队一万人、海军航空兵二万六千人),主要武器装备包括飞弹驱逐舰廿一艘、飞弹护卫舰四十二艘、飞弹快艇九十三艘、鱼雷快艇一百四十三艘、核动力飞弹潜舰一艘、核动力攻击潜舰五艘、传统动力飞弹潜舰一艘、传统动力攻击潜舰六十艘、各式登陆舰二百八十五艘、各型军机四百七十二架、直升机十二架。

海军武器装备建设原则

  解放军海军自一九四九年创建以来,其海军战略从沿海沿岸防御(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五年)、近岸防御(一九五六至一九七○年代末期),演变到近海防御(一九八○年代迄今)。进入廿一世纪后,其军方学者纷纷呼吁海军发展战略,应该从近海型海军走向区域型海军,海军运用范围要涵盖近海以外一千海里或更远距离,要求因应中共海战战场点多线长的特点,收缩点线,突出重点,在东部和南部海战战场形成相互呼应的战场体系,在战时要具备控制中共海域通往大洋水域重要海峡水道的能力。

  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海军将面对战场环境复杂,指挥控制和各种保障难度大、夺取战场空间控制权要求高、高技术抗争,导弹战、电子战将成为主要战役手段等特点的新战场。 海军中将李鼎文认为,制海权的夺取是未来渡海进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先期作战阶段主要任务在实施海上侦察与反侦察,封锁敌基地、港口,歼灭敌海上有生力量,并在战场外围设立封锁区域,并协同空军与二炮部队对敌实施综合火力突击。在登陆作战阶段,主要任务在输送登陆部队登陆,协同空军实施火力准备,支持登陆部队上陆,建立与扩大登陆基地。在陆上作战阶段,主要任务在以火力支持陆军滨海侧翼作战,从海上方向配合陆、空军挫败敌反登陆企图,以及保卫海上交通线。

  过去十年,解放军海军对所属部队进行了裁并和现代化,汰换了大批老旧舰艇,并以数量较少、较新型的装备取代。潜舰的数量减少了大约一半。二次大战时美军建造的登陆舰艇,已完全被较新型的国产舰艇来取代。其主力水面战舰的规模保持相当的稳定,而老旧的舰艇正慢慢地由较新型的国产驱逐舰和巡防舰来取代。配合中共将海上防线向海洋推进的企图,在武器装备发展上需要较新型、较现代化、能把战力延伸到琉球群岛和南海的战舰和潜舰。而在作战距离延伸的情况下,各种作战平台必须加强武装以防卫来自各方的攻击。解放军海军正透过自行研发和对外引进科技,以广泛提升海军的作战能力,同时也采购新型舰艇,以突破在东海和南海作战的限制。

  在本章分析中共所处地理环境之时,已强调其位居大陆势力与海洋势力交会点,同时受到以美、日为首海洋势力的围堵。因此,无论是要突破海洋势力的围堵态势,或是达成「收复台湾」的统一大业,都必须建立起一支具备现代化战力的海军。随着解放军开始向「区域型」远洋海军目标发展之战略型态规划,在武器装备发展上采取自力研发与采购引进并重,并在技术转移与学习成熟后,逐步转以自制为主。短期内受限于本身经费短缺,其武器载台仍将采取新旧杂陈、高低配备方式,但在电子系统(包括侦搜、射控与电战系统等)与舰载武器方面,其发展速度与水准将逐步赶上西方先进水准,朝向「飞、潜、快」之海军建军目标迈进。

海军武器装备现况

  解放军海军武器装备可分为水面舰艇(包括驱逐舰、护卫舰、导弹艇、护卫艇、鱼雷艇、导弹护卫艇、猎潜艇、扫布雷舰、登陆舰艇等)、潜艇部队(包括传统动力与核动力的鱼雷潜艇与导弹潜艇)、海军航空兵(包括歼击机、歼击轰炸机、轰炸机、强击机、侦察机、反潜机等)、海军岸防兵(包括各类岸舰导弹与自动化火炮)、海军陆战队(包括步兵武器、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各种火炮、火箭炮、水路两用坦克)。 本章仅就其中较重要之主战水面、水下舰艇及航母兵力作介绍。

  一、主战水面舰艇

  解放军主战水面舰艇包括护卫舰(巡防舰)与驱逐舰两类。
  护卫舰方面现以江沪级与江卫级为主,其中江沪级(代号053H)首舰于一九七六年完成,先后进行多次改良,共有江湖Ⅰ、Ⅱ、Ⅲ、Ⅳ等四种型号,最新型的江沪Ⅳ型照片首见于一九八八年在上海举办的国际防卫展览会上,为解放军首艘搭载舰载直升机的护卫舰(编号五四四,四平舰),该型护卫舰标准排水量一千五百五十吨,满载排水量一千八百六十五吨,最高航速廿六节,以十五节速度航行续航力达七千二百公里,配备C-801反舰飞弹、PL-8弹炮一体防空系统、单管一○○公厘主炮一门,双联装三七公厘舰炮四或六门,并可搭载一架直9A多用途直升机。

  江卫级则为解放军第二代飞弹护卫舰,首舰于一九九一年下水(编号五三九,安庆舰),该型护卫舰标准排水量二千二百五十吨,最高航速廿六节,以十八节速度航行续航力达七千二百公里,配备三联装鹰击一型反舰飞弹发射器两座、六联装HQ-61防空飞弹发射器一座(最新的江卫Ⅱ型已改装第二代的LY六○型防空飞弹)、一○○公厘主炮两门、三七公厘舰炮四门,并可搭载一架直九A多用途直升机,此舰虽与西方先进舰艇水准仍有差距,但已代表中共自行建造新式舰艇能力的提升。

  驱逐舰方面现以旅沪(芦湖)级驱逐舰、旅海级驱逐舰与现代级驱逐舰为主。其中旅沪级首舰于一九九二年下水(编号DD112,哈尔滨舰),该型舰满载排水量四千八百吨,最高航速卅二节,配备HQ-7防空飞弹与C-802反舰飞弹,可与配备鱼叉飞弹的舰艇放手一搏,并搭载一架直九C反潜直升机,该舰尚配备新型海上补给装置、机电一体化动力系统与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整体性能水准相当于西方一九八○年代中期水准。

  旅海级为中共一九九○年代以后研发制造之第二代国产驱逐舰,首舰已于一九九八年下水,目前外界对该型舰所知资料有限,据估其排水量应在六千六百吨上下,配备俄制Ka-28反潜直升机,四联装鹰击二型反舰飞弹发射器四具(未来可能配备俄制SS-N-22日炙反舰飞弹)、红旗七型防空飞弹,其反舰威力惊人。

  中共向俄罗斯购买之现代级驱逐舰,属于专供出口的956E型,该型舰标准排水量七千零七十吨,最高航速卅二节,以十二节速度航行续航力达七千海里,所配备之SS-N-22日炙超音速反舰飞弹,速度达二点五马赫,可进行超低空掠海飞行,两分钟内射程达九十公里,可在神盾级等防御系统尚未完成探测、跟踪、锁定、判断、发射等程序以前,即以高速突破目标舰防御区,几乎无法予以有效拦截,对大型水面舰艇将形成严重威胁,西方国家评估该级舰艇之战力可媲美一艘配有神盾系统之史普鲁恩斯级(Spruance-class)与日本的金刚级(Kongou-class)驱逐舰,实力不容忽视。

  此外,中共海军最新式之○五二B型驱逐舰首舰(编号168)已于二○○三年五月二十三日在上海江南造船厂舣装下水,第二艘舰(编号169)亦将于同年内下水。该舰标准排水量约六千吨,具匿踪技术,配备四联装C-803反舰飞弹四具,海猎鹰(HLY-60)垂直发射防空飞弹,并搭载俄制Ka-28反潜直升机,未来将作为远洋舰队骨干。

  二、水下舰艇

  解放军的潜舰可分为传统动力潜舰与核动力潜舰两类。解放军现役传统动力潜舰有○三一(Golf级)、○三三(Romeo级)、○三五(明级)、○三九(宋级)、Kilo(基洛级)等五种,其中○三三型为旧式鱼雷攻击潜舰,属一九五○年代技术水准,目前仍有三十余艘服役,但仅能对付不具反潜能力的运输舰与商船,执行部分封锁任务,估计在二○一○年左右将全数除役。○三一型为解放军首艘传统动力飞弹攻击潜舰,一九六四年建成,但直至一九八二年始装配研发成功的巨浪一型(JL-1)潜射弹道飞弹,水下排水量三千吨,于一九九九年底进行改装以配置新型的巨浪二型(JL-2)潜射弹道飞弹。○三五型为解放军主力传统动力攻击潜舰,于一九七一年下水,一九七四年拨交海军使用,该型舰水面排水量一千六百吨、水下排水量二千一百吨、最高航速水面十五节、水下十八节,配备八具五三三公厘鱼雷发射管,携带鱼雷十八枚,该型潜舰另于一九八八年开始进行改良(称为○三五改型),以改善其隐身技术、水下探测和攻击能力。

  ○三九型为中共最新型国产传统动力攻击潜舰,一九九四年美国人造卫星侦测到第一艘该型潜舰下水,其水面排水量一千七百吨、水下排水量二千二百五十吨、水上最高航速十五节、水下最高航速廿二节,配备六具五三三公厘鱼雷发射管,可发射鱼五型反潜鱼雷及鱼四型反舰鱼雷,使解放军传统动力潜舰首次具备反潜能力,另配备潜射鹰击一型反舰飞弹及长缨一型潜射反潜飞弹(均由鱼雷发射管发射),未来将配备鹰击二型潜射反舰飞弹,使其水下对舰攻击距离延伸至一百公里,强化其远距离攻击能力。但该型舰目前仍有许多关键性技术无法突破(如噪音分贝等),使其整体性能仍待改善。

  解放军向俄罗斯购买之Kilo级潜舰为技术相当先进的世界级潜舰,首两艘八七七型于一九九五年交货,后两艘六三六型则于一九九八年交货,另于二○○二年六月与俄罗斯签定的八艘新型的六三六基洛级潜舰合约。该型舰水面排水量二千七百吨、水下排水量三千二百吨、水上最高航速十六节、水下最高航速二十节、最大下潜深度三百公尺。该舰配备六具五三三公厘鱼雷发射管,可携带十八枚鱼雷,同时还配备有一部防空飞弹发射架,可发射SA-N-8型防空飞弹(但须浮出水面发射)。虽然该舰火控系统与自动化程度较差,但其优异的静音性能与强大的攻击火力,使其成为极具威胁的水下攻击武力。

  解放军现役核动力潜舰有○九一(汉级)、○九二(夏级)、○九三型与○九四型等四种。其中汉级为解放军第一种核动力鱼雷攻击潜舰,于一九七○年下水,一九七四年拨交海军使用。该型舰艇水下排水量五千吨、水面航速廿五节、水下航速三十节,配备五三三公厘鱼雷发射管六具,可发射鱼三型反潜鱼雷,并装备六具C-801反舰飞弹发射器(但须浮出水面发射)。夏级为解放军第一种核动力战略导弹潜舰,于一九八一年下水,一九八三年拨交海军使用。该型舰艇水下排水量八千吨、水面航速十六节、水下航速廿二节,配备垂直飞弹发射筒,搭载十二枚巨浪一型潜射弹道导弹,另配备六具五三三公厘鱼雷发射器,可发射鱼三型反潜鱼雷。

  中共现已发展配备之○九三型核子动力攻击潜舰,估计首舰应是于一九九九年下水,二○○一年拨交海军使用,该舰系以前苏联之胜利三型(Victor-Ⅲ,排水量六千吨)为蓝本,但○九三型之威力与吨位应超过胜利三型(学者林长盛估计约为八千吨),据称配备六具五三三公厘鱼雷发射管,可发射潜射巡弋飞弹,甚至配有类似美国的战斧巡弋飞弹,能对陆上目标进行攻击。而最新研发之○九四核子动力弹道飞弹潜舰,水下排水量达一万一千八百吨,可携带二十四枚巨浪二型潜射洲际弹道飞弹,每枚弹道飞弹可携带六个分导弹头(改良后可携带十二个),故每艘九四型潜舰最多可携带二百八十八枚二十万吨当量的分导热核弹头,预计建造六艘,使其海洋核威慑力量维持在一千六百至一千八百枚分导弹头规模。该型潜舰首舰预估最快将于二○○五年左右下水,主要作为下一代水下的第二击战略武力。

  三、航母兵力

  为使海军由近海走向远洋,构建区域型海军力量,在以邓小平为首,由刘华清领导下,解放军的航母兵装论证,终于在一九九九年敲定建造中型航母。依据其航母设计指针,其满载排水量约为三万五千吨,使用燃气涡轮机,最高航速三十节,以十五节速度航行续航力达一万六千海哩,舰载机为歼改十型歼击机一个大队(十三架)、歼改十一型(即俄制SU-27)歼轰机一个大队(十三架)、作战保障机一个中队(电战机与预警机共五架)、救护机一个中队(直升机四架)与猎潜直升机一个中队。而学者构想其航母战斗群将包括中型航母一艘、核动力攻击潜舰两艘(○九一型与○九三型各一艘)、传统动力攻击潜舰四艘(K级与○三九型各两艘)、飞弹驱逐舰四艘(现代级两艘、旅海级与旅沪级各一艘)、江卫级护卫舰两艘、远洋综合补给舰三艘、大型两栖登陆舰四艘。

  解放军计画在二○二○年前后建立一支航母作战兵力,目前虽持续研究和讨论获得航空母舰的可能性,但显然已经把这项计画搁置。


第四节 空军与太空武器装备建设

  解放军空军兵力约六十四万人(包括防空兵力二十四万人),各式作战飞机总数一千九百六十六架,包括一百八十架轰炸机、八百三十八架战斗(攻击)机、九百四十八架战斗(拦截)机、二百八十六架侦察机、四架空中预警(电战)机,另外尚有五百一十三架运输机、八架空中加油机及四百九十一架各式直升机。


空军与太空武器装备发展原则

  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使空袭成为独立的作战阶段,并贯穿战役全程;并重视以海、空军与远程打击火力,对敌人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攻击,迫使敌人只能做空中作战或防空作战,从而使陆军的优势无法发挥;另外,空军可用以遂行防区外打击,使敌人的近战武器无用武之地,避免与敌近战,减少伤亡。

  针对高技术战争对空军的要求,以及武器装备更新的经济与技术考量,解放军在空军武器装备发展上,强调下列指导原则:

  第一、应坚持立足于自立更生,紧紧依靠国内力量研制,走自主发展的道路。但由于航空技术非常复杂,且中共本身技术的确落后西方国家,故应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与改革开放的条件,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少量具有先进水准的武器装备与关键技术,以提高本身研制起点,缩短研制周期,减少研制风险,加快发展速度。

  第二、既要着眼于当前现实威胁,提出在近期内能见到成效的发展目标,使空军迅速具备应付现实威胁的能力;又要从长计议,着眼于潜在的威胁,制订长远发展目标,从根本上提高空军的战斗力。

  第三、应抓住新技术革命的历史契机,走军民兼容的道路,主动促进军用科技与民间技术的良性循环,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寻求壮大。同时在装备发展上,一方面需注意装备的先进性,不要只发展仅能应付一时之需的过渡性装备,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老旧装备的性能改良。

  第四、在明确不同任务的基础上,按照任务的轻重程度,区分部队建设层次,规划各部队建设的起步时间,或进行精简压缩,对重点部队重点倾斜,对部队局部战争急需的技术装备优先发展,走精兵之路。调整以往作战飞机多,保障飞机少,空战型飞机多,攻击型飞机少的不合理结构,以提高空军整体作战效能。

  基于两次波湾战争与科索沃战争的经验教训,中共空军正逐渐摆脱从属于陆军或海军的军种角色,由「国土防御」转向「攻防兼备」,并以能进行独立空战做为未来建军战略目标。在「十五」计画期间,解放军总参谋部要求空军部队按「打得赢」、「不变质」,持续推动科技练兵,深化「新三打三防」训练,更新装备训练,提高武器装备的科技水平。

  在进入二十世纪后半叶,由于人类探索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军事活动的范围,已从传统的陆、海、空,拓展到太空空间,使太空成为战争中的「新制高点」。中共国防大学副教授李大光即呼吁「制空制天权」是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新焦点,「空天制胜」是未来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他将太空战装备区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太空战主战装备,包括太空作战平台与专门空间攻击装备、并可实施反导和对地攻击的空间站武器,包括各类空基、天基、地基的雷射武器及动能武器。

  第二类是太空战支持装备,主要在提供各种作战信息支持,本身不具备攻击能力,包括各种卫星。

  第三类是太空战保障装备,如太空战的发射与回收及运输装备。

  第四类是防天和太空防卫装备系统,主要包括弹道飞弹防御系统、反航天器武器等。

  解放军研究认为,当今的军队建设与高技术战争已须臾不可离开太空力量,而一旦太空系统遭到破坏,或利用己方太空力量对敌进行打击,将对战争与武装冲突产生重大影响。太空技术的突破已为太空力量威慑型态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太空力量威慑的运用已经为期不远。

  因此,中共相当重视开发太空领域,并将采购相关科技列为军购的优先选项。未来将改善以太空为基地的监视与侦察能力为主要重点,包括电子光学、合成孔径雷达以及其它卫星侦察等系统一旦部署完成,将为其带来灵活且多样的区域太空监视能力,有效提升其高技术战争监侦、情搜与指挥通讯效能。
空军与太空武器装备现况

  解放军空军武器装备可分为航空兵(包括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侦察机、运输机、直升机)、地空导弹兵与高射炮兵(包括多种类型地空导弹与高射炮)。 本章仅就集中较重要之战斗机、对地攻击与轰炸机做介绍。

  一、制空战斗机
  解放军现有战斗机种类包括歼六(J-6)、歼七(J-7)、歼八(J-8)、歼十(J-10)、歼十一(J-11,即Su-27SMK)等国产机型,另有俄制Su-27战斗机。其中歼六为过时机种,将逐渐汰除,歼七与歼八亦因歼十等新式机种陆续服役,而将渐次替换或转为出口机种,在此略而不叙。

  歼十为单发动机单座多用途战斗机,现已完成研发,并可能已陆续拨交服役。该型机最大飞行速度两马赫,作战半经约一千公里,雷达搜索距离一百二十公里,可同时跟踪扫瞄二十个目标,并锁定其中最危险的二至四个目标,载弹量达八吨,可挂载俄制R-73(射程四十三公里)、R-27(射程七十至八十公里)R-77(射程五十公里)及自制PL-9(射程九公里)PL-10(射程二十公里)等空对空飞弹,并可加挂对地攻击导弹(如鹰击一、二型及俄制KH-31P),预计首批产量在五十架左右。

  解放军另自一九九一年起购得俄制SU-27SK/UBK战机,并获授权生产二百架Su-27SMK战机(解放军称歼十一),使其制空武力获得跳跃性的优质提升,预计至二○一○年将会拥有四百三十架此型战机。该型机最大飞行速度二点三五马赫,作战半径约九百公里,其配备之Kh-31P反辐射空对地飞弹,射程达一百五十至二百公里,是地面雷达的克星;而未来将可能配备AAM-L长程空对空飞弹,主要用以攻击敌方空中预警机。

  解放空军系将Su-27与歼十作「高低搭配」运用,而未来可能利用Su-27高精度的突防能力,代替轰六成为空军战略核打击力量的一部份,并配合超远程空射巡航导弹,成为威胁美国夏威夷、关岛的传统打击力量,使海、空军联合打击能力可覆盖台海东部、南中国海、朝鲜半岛与驻日大部分美军基地。

  二、对地攻击/轰炸机
  解放军现有对地攻击/轰炸机种类包括国产轰六、轰七、歼轰七(即飞豹战机,FBC-1)、强五,以及向俄罗斯购买之SU30MK攻击机。其中轰六为一九六○年代产物,系仿制前苏联TU-16型轰炸机,现仍为解放军轰炸机部队构成主力,未来除将强化其挂载武器性能外,并将部分改装为空中加油机。轰七相当于俄制Su-24多用途战轰机,载弹量为五吨,航程二千八百五十公里,作战半径八百五十公里,有十个挂载架,可配备C-601/602、C-801/802、C-803反舰飞弹,及俄制Kh-65SE次音速巡弋飞弹,是解放军第一种采用线传飞控的战机,为空军本世纪初主力轰炸机。

  歼轰七为中共自行研发的战斗轰炸机中最为优异的攻击战机,其最大飞行速度为一点七马赫,最大航程三千五百七十五公里,作战半径一千至一千五百公里,载弹量六点五吨,并可以一马赫的速度贴地飞行,对我低空天网雷达防空系统具有极大威胁。该机型有十个挂载架,可配备C-601/602、C-801/802、C-803反舰飞弹,及俄制Kh-65SE次音速巡弋飞弹、Kh-31A和Kh-31P反辐射飞弹、Kh-41空射式反舰飞弹。

  强五为解放军第一代对地攻击机,一九六九年进入量产,后续持续进行改良,主要改型机有强五甲型、强五乙型、强五一型、强五二型、强五三型及强五M型,该系列机种现仍为中共主要对地攻击机种。该型机最大飞行速度一千二百公里,最大航程二千公里,作战半径四百至六百公里,载弹量二吨,可搭载包括航空炸弹、火箭弹发射器及空空导弹等各式武器。强五具有良好的低空机动性能,主要作战任务是在中低空。高速突穿敌人防空网,对地面部队实施密接支持。

  解放军自二○○○年起分三批向俄罗斯采购一一四架Su-30MKK攻击机(每批各为三十八架),该机为Su-27战机衍生机种,具备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该型机最大飞行速度为一千三百五十公里,极速可达二马赫,最大航程三千公里,有十二个挂载架,可携带R-73E短程空对空飞弹,R-27ER、R-27ET、RVV-AE等中程空对空飞弹,Kh-29L/T中程空对地飞弹、Kh-59M长程空对地飞弹,Kh-31P(反辐射)、Kh-31A(反舰)等型空对地雷射导引飞弹。 未来将配备自制之HN-3长程空射式巡弋飞弹(射程二千至三千公里),对敌人航母战斗群形成威胁。

  三、太空武器
  目前中共在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上,以太空战支持装备(卫星)与太空战保障装备(发射与回收及运输装备)起步较早,技术最成熟,成果也最丰硕。有关各式运载火箭,其推进与导航技术系与战略弹道飞弹相互结合运用,在此主要介绍各种卫星系列的发展现况。

  中共在一九七○年四月廿四日发射首枚自行研发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展迄今二十余年来,其卫星研制技术已经进入与西方国家接轨的中期,工艺日趋成熟,分类也越来越精细,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系列,包括「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即尖兵卫星)与「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

  「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近地轨道返回式卫星(FSW-0、FSW-1、FSW-2),其中FSW-0与FSW-2分别为第一、二代国土普查卫星,主要功能是目标特征考察,对目标辨识率已不断提高;FSW-1为摄影测绘卫星,主要功能是目标定位与地图测绘,主要用途为军事侦测。

  「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为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先后有三种类型(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东方红二号为实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甲为实用通信卫星,主要在为通信、广播、水利、交通、教育等部门提供服务;东方红三号为通信广播卫星,主要用于电话、数据传输、传真、VSAT网和电视转播等服务,现已纳入中共卫星通信业务系统。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包括「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以及「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主要应用在天气预报与气象研究,其技术水准已达国际一九九○年代初期水准。目前中共正在研发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具有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与全球探测能力,主要目的在使中共气象卫星侦测并入全球气象网络的运行机制。

  「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卫星系列,先后已发射包括「实践一号」、「实践二号、二号甲、二号乙」至「实验五号」等多枚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辐射探测、单粒子效应试验、空间流体科学试验以及卫星工程新技术试验。

  「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先后发射「资源一号」与「资源二号」两类卫星,以「资源一号」卫星为例,可提供二十公尺辨识率之卫星照片,可每三天对「重点地物」重复观察一次,而最新的「资源二号」因其运行轨道较低,即使设备与「资源一号」相同,仍可获得辨识率更佳之卫星照片。

  「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为双星定位系统,主要功能有快速定位(全部定位处理过程不足零点四秒)、实时导航、简短通信与精密授时,其定位精度约在九至十二公尺,但因属局部定位系统且同步卫星位于地球赤道平面内,对赤道附近的测站点定位精度较差。此外,中共最新开发的海洋卫星系统「海洋一号」(已于二○○二年五月发射成功),可对大面积海域实施实时、同步、连续的监测,为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的重要工具。

  上述卫星虽大多属非军事用途,但均具备「军民两用」特性,一届战时将可全部转为军事作战之辅战工具。例如「东方红」卫星系列可作为军事通讯与指挥工具;「资源」卫星系列之遥感探测资料可供作对地攻击巡弋飞弹之电子地图数据;「风云」卫星系列有助于掌握战区气象变化;「海洋」卫星系列可帮助海面、水下与两栖作战部队发起作战时海象的分析判断;「北斗」卫星系列有助于敌方目标的定位、战具与作战人员机动时换算导航精度等。

  除此之外,中共并于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发射无人宇宙飞船(神舟一号),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发射宇宙飞船能力的国家,后续并陆续发射了神舟二号至五号(最新之神舟五号已于二○○三年十月成功升空,为首次载人太空飞行),显示中共太空技术以进入成熟阶段,未来将以载人宇宙飞船登陆月球为目标。

  另外,据信中共正研发一种可直接垂直上升的反卫星武器系统,预计在二○○五到二○一○年间可完成部署,将可用来摧毁太空目标。二○○一年一月,一份香港报载的文章说道:中共已经研发并测试一种ASAT武器系统,这种武器系统被形容是「寄生微型卫星」,虽然这个说法无法证实,但有些国家(包括中共)确实正在研发微型卫星(总重仅十到一百公斤重)。以及一至十公斤重的超微型卫星科技。


第五节 二炮及新概念武器装备建设

  解放军二炮部队兵力约十万人,陆基型洲际弹道飞弹(ICBM)发射器(发射井、发射载具、载台)二十具、次中程弹道飞弹(IRBM)发射器一百三十至一百五十具、潜射型洲际弹道飞弹(SSBN/SLBM)发射器一具。


二炮及新概念武器装备建设原则

  二炮部队在遂行作战行动上具有其特殊性,一则是使用战略弹道飞弹核武器,打击数千甚至上万公里以外的敌人政治、经济与军事等重要战略目标;二则是运用战术导弹核武器,以核突击的方式,打击敌国要害军事目标,以瘫痪敌人指挥体系,削弱敌人作战能力,迟滞敌人军事行动,给敌以精神震撼。但使用二炮兵力进行核反击作战,不论其规模大小,就军事、政治的影响而言,其性质都是属于战略性的。

  从另一角度来看,由于核反击或核威慑模式,在实战上具有极大程度的局限性,而二炮部队所有的战略与战术弹道飞弹,均可选择装备核弹头或传统弹头,使其不但能进行核威慑,也能进行传统威慑。解放军研究认为,传统力量既可用于实战,又可用于威慑,是一把双刃的利剑 ,使传统威慑成为可信度较强的威慑手段。

  由此可知,二炮部队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除了担任对敌人核攻击的第二击核报复力量外,也必须兼负战略战役进攻行动中,传统武力的第一击任务。

  因此,未来二炮部队武器装备发展原则的优先级应为:

  一、威慑性陆基战略机动飞弹。
  二、战术中程、短程地对地弹道飞弹。
  三、陆基巡弋飞弹。
  四、第二代防空飞弹与海防(反舰)飞弹。
  五、配合各型飞弹应用的多型特种弹头。
  六、周边配套工程,例如:固体发动机技术、高能固体燃料、机动防御与隐身技术、实时传输的C3I与卫星监侦系统、配合机动防御的各种机动发射基地与设备。

  除此之外,中共方面认为由于多弹头分导和巡弋飞弹均要求体积小、重量轻、爆炸当量也相对小的核子或氢弹头;因此,致力研究核弹头的小型化,也将是其战略核力量现代化的一个关键因素。

  新概念武器装备是相对传统武器而言的,主要是指工作原理和杀伤机理有别于传统武器概念,可大幅提高作战效能的一类新型武器装备。解放军认为新概念武器装备是武器装备体系中发挥战斗力倍增器作用的创新性武器,一旦大量投入实战使用,将对未来高技术战争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和变化。

  新概念武器主要可分为高能雷射武器、粒子武器、动能武器、机器人部队与非致命武器等。其中高能雷射武器是利用高能激光束摧毁飞机、飞弹、卫星等目标或使其失效的定向能武器;粒子束武器是利用高能加速器所产生并发射的高能粒子束杀伤目标的武器,主要产生三种破坏作用:一是使结构材料汽化或融化,二是提前引爆目标中的引爆炸药或破坏目标中的热核材料,三是使目标的电路被破坏而失灵;高功率微波武器在将高功率微波,经由高增益定向天线,向目标发出微波射束,干扰或烧毁其电子组件、电路系统,使其无法正常运作;动能武器是能发射出超高速运动的具有极大动能的弹头,通过直接碰撞(而非通过传统或核子弹头的爆炸)方式摧毁目标的武器装置;非致命武器包括反装备武器(包括化学物质反装备武器、计算机病毒反装备武器)、声学武器(以不同频率声音使人丧失行动能力)、情绪控制武器(以专门设备发射电磁波扰乱敌人的心智)、光弹(以强光使人丧失视力)。

二炮及新概念武器装备现况

  解放军二炮部队装备多种型号的地地战略弹道飞弹与战役战术飞弹,包括近程飞弹(射程一千公里以内)、中程飞弹(射程一千至三千公里)、远程飞弹(射程三千至八千公里)、洲际飞弹(射程八千公里以上)。

  一、战略弹道飞弹

  解放军的战略弹道飞弹可分为陆基与海基两大类。第一代陆基战略弹道飞弹包括东风二、三、四、五型,均为液体燃料飞弹,其中东风二型已退役。东风三型于一九六八年装备部队使用,为中共独立研制的第一种战略弹道飞弹,射程二千八百至三千五百公里,属中程弹道飞弹,可装设核弹头或二千一百五十公斤传统弹头。东风四型于一九七七年装备部队使用,为第一种二级火箭设计的弹道飞弹,射程约七千至一万公里,属远程弹道飞弹,可装载集束弹头、分导多弹头与核弹头。

  东风五型于一九八○年装备部队使用,为中共第一种洲际弹道飞弹,最大射程一万二千至一万三千公里,圆周误差一千公尺,弹头载运量三千至三千二百公斤,可携带四至五百万吨级当量的热核弹头,该型飞弹为中共目前主要战略武力,但仅能固定于地下导弹发射井发射,攻击范围包括欧洲与北美洲。

  解放军的第二代陆基战略弹道飞弹包括东风廿一、廿五、三一、四一型,与第一代战略弹道飞弹比较,第二代战略弹道飞弹最明显的改进,一是改采固态燃料推进,大幅减少飞弹体积,增进飞弹效能;二是实现飞弹发射从固定阵地到车载机动,增加其隐匿性与生存能力。东风廿一型是潜射巨浪一型的陆基型,于一九八五年装备部队使用,射程二千七百公里,属中程弹道飞弹,弹头约六百公斤,圆周误差五百公尺。

  东风廿五型于一九九五年装备部队使用,射程一千八百至二千五百公里,射程可涵盖全日本(布署于中共东北),属中程弹道飞弹,弹头重量二千公斤。东风三一型于一九九五年装备部队使用,采用三级固体燃料火箭,射程达八千公里以上,介于远程与洲际弹道飞弹,弹头七百公斤,可装载三个分导多弹头,圆周误差三百公尺。

  东风四一型为中共最新研发的洲际弹道飞弹,主要用以替换旧式的东风五型洲际弹道飞弹,该型飞弹采用三节固体燃料推进器,可在陆上以铁路或车辆运输和发射,最大射程一万二千公里,可配备一颗二百五十千吨或六百五十千吨TNT威力的核子弹头,亦可配载三枚(每枚弹头威力达九十千吨TNT)之多弹头独立寻标之重返大气层载具(multiple independently-targeted re-entry vehicles, MIRVs),其弹头最大酬载量达八百公斤,解放军将其定位如同美国的MX洲际弹道飞弹,对其期望甚高。

  解放军海基飞弹有巨浪一型与巨浪二型。巨浪一型于一九八八年装备部队使用,是中共第一枚以固体燃料火箭推进的弹道飞弹,东风廿一型是其上岸的产物,该型飞弹射程二千七百公里,属中程弹道飞弹,搭载二百万吨级核弹头一枚,圆周误差五百公尺,目前装配于○九二型(夏级)核动力战略导弹潜舰。巨浪二型的发展与东风三一型同步,采用三级固体燃料推进,射程八千公里,介于远程与洲际弹道飞弹,弹头重量八百公斤,载有分导多弹头,圆周误差约二百公尺,预计将配置于研制中的○九四型核子动力弹道飞弹潜舰,主要作为报复美国核子攻击的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目前尚未部属服役。

  二、战术弹道飞弹:

  解放军的战术弹道飞弹最著名者为M族飞弹,包括东风七(M-7)、东风十五(M-9)、东风十一(M-11)、M-18等型式。东风七型飞弹是由红旗二号地对空飞弹演变而来,于一九九○年代初期改型成功,外销代号为M-7;飞弹最大射程三百公里,属近程弹道飞弹,弹头重三百公斤,圆周误差一百五十公尺;因该型飞弹系由红旗二号(现有存量超过万枚)改良而成,具备造价低廉,可大量装备的优点,据悉,该型飞弹目前已装备于陆军新成立之飞弹旅。

  东风十五型射程达一千二百公里,属中程弹道飞弹,为M族飞弹中射程最远者,弹头重量五百公斤,圆周误差约一百公尺,可携带传统或核子弹头,并采用弹体分离技术,脱离弹体后的弹头雷达截面积很小,且可于攻击阶段实施弹道修正,不利于跟踪与拦截,使其具有相当强的突防能力。东风十一型系从前苏联飞云(SS-1,Scudb)飞弹改良而来,最大射程三百公里,属近程弹道飞弹,弹头重八百公斤,圆周误差约一百五十公尺,与东风十五型相同,具备弹体分离与攻击阶段弹道修正功能。

  M-18是以东风十五型飞弹为基础研发而成,最大射程达一千公里,介于近程与中程弹道飞弹,弹头重四百至八百公斤可携带传统与核子弹头,可作为战区战术核子武器,与东风十五型相同,具备弹体分离与攻击阶段弹道修正功能。

  三、巡弋飞弹:

  目前,解放军在研制巡弋飞弹上已先后突破地形匹配(Tercon)技术与高性能涡轮风扇发动机技术,并已研制出红鸟一号(HN-1A/B)、红鸟二号(HN-2A/B/C)、红鸟三号(HN-3A/B/C)等形式巡弋飞弹。其中红鸟一号分为陆射型(HN-1A,射程六百公里)与空射型(HN-1B,射程六百五十公里),可携带一枚三百至四百公斤的传统弹头或九千吨当量威力的核弹头,其导引方式采中途惯性导引(IN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形匹配系统,并运用电视照相装置标定与进行目标修正,在能见度极差状况下,命中圆周误差为五公尺。

  红鸟二号分为陆射型(HN-2A/B,射程一千八百公里)与潜射型(HN-2C,射程一千四百公里),其导引方式与红鸟一号相同,其潜射型将会配备于○三九型潜舰,并可以装置于该潜舰的五三三公厘鱼雷管上,以垂直方式发射。

  红鸟三号分为陆射型(HN-3A)与舰射(潜射)型(HN-3B),其射程介于二千至三千公里,解放军应会将潜射型装备于○九三核动力攻击潜舰上,后续将会依此发展出空射型(HN-3C),装备于歼八Ⅱ型与歼十一型战机上。

  四、新概念武器:

  解放军目前正积极引进新概念武器系统,包括动能武器、雷射武器以及射频武器(radiofrequency weapons)等,相关发展现况如下:

  (一)动能武器:
  此类武器初速超过每秒两公里,这种武器采用包括电热化学枪(electrothermal chemical guns)以及轨道枪(railguns)等新科技,中国科学月刊报导这型可能用于海军防空的电热化学枪,已经到研发后期阶段。

  (二)雷射武器:
  中共正积极研发雷射武器,并公开宣称其科学家在雷射科技上已奠立了稳固的科技基础,并能够研发雷射武器。据报其雷射武器的研发重点是在反制作战人员、反制精准导引弹药防空系统以及它在反卫星所能扮演的角色。

  中共的雷射武器科技研发成果已完成几种武器系统研发并已部署,一九九五年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从米兰、阿布达比的国防科技展中,引进ZM-87雷射武器。ZM-87海上型雷射武器。另于一九九九年中共建国五十周年阅兵时,展出了第二套雷射系统,并在九○-II型战车上展示一具可能是雷射导引的ATGM反制武器。

  解放军现有地面战斗系统包括雷射指示器、雷射射具的寻标器以及雷射目标瞄准器。未来预期将会研发并部署雷射武器以及非军用的雷射系统。结合了本身的研发能力以及外国的协助,到二○二○年中共可能崛起成为生产与出口雷射武器的首要国家。

  (三)射频武器(radiofrequency weapons):
据报解放军已将研发射频武器列为优先作为,认为在廿一世纪如想在电子战上击退敌人,就必须要有射频武器。虽然中共目前尚无射频武器,但正全力研发强力的射频科技,可作为某些射频武器的基础。而除了自制研发之外,也与外国的科学家密切合作,并寻求可生产高能射频的有关科技。

  中共科学家已公布目前正研发促进射频武器的科技,这些科技有可能用在飞弹弹头或是轰炸机上,也正在研究射频脉冲对电子设施的影响,以及穿过大气层后,射频动能的传送能力。

  中共可能选择研发防空射频武器,企图利用锁定来袭飞弹或飞机的导引、测高、射控、通讯、导航或其它重要子系统的电子设施,来摧毁他们。北京可能考虑与俄罗斯合作,支持一项强力微波系统的研发,通常这型武器称作Ranets-E,它可以锁定来袭精准导引武器的电子武器系统。

  最后,中共可能考虑以射频武器搭配反卫星战力,但如要从地面基地发射射频动能到太空,除了大型传输天线必须有敏锐的接收度外,还需要高能微波系统的支持。此外,射频武器若由直射式飞弹发射升空或部署在太空轨道系统中,对于武器的大小以及重量就有严格限制,并且是否与同时前往攻击目标的其它反卫星系统兼容也是问题。据估计即使中共投下大量资源来发展反卫星射频计画,至少在十~十五年间仍无法部署这类系统。

  (四)匿踪科技(Low Observable):
  据报,中共在一九八○年代开始就已投下国家资源来了解并研发匿踪科技,其自制能力可能已臻成熟,并加强分析国外类似科技企图模仿。据闻,中共科学家对匿踪科技的理论知之甚详,但是缺乏实际的经验,目前可能已开始几项可运用在战机上的基本匿踪科技研发,并且正在研发整合匿踪科技的新型战机。

小 结

  中共近年来在武器装备的发展上,主要是采取重点研制、重点发展,集中力量「攻关」,使军队在战争中,能够拥有一些比较先进的武器装备与制敌死命的杀手鐗,尽可能地缩小与敌方的技术差距。而其积极引进外国高新科技,其目的即在以此做为起点,一是使军队武器发展的起跑线大幅提前,二是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三是可以通过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提高本身的研发能力。

  面对新军事革命的浪潮,中共深知其军队整体战力与西方先进国家相较,仍然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江泽民在「关于二十年来军队建设历史经验」的重要讲话中,即强调解放军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上,必须面向世界跟上世界军事变革与发展的潮流,积极借鉴各国军队特别是发达国家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有益经验,有选择地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与管理方法。 要求加强研制、发展和装备本身的先进武器装备系统,逐步实现传统武器精良化,指挥系统自动化,使其军队在未来中、小规模的空战、海战与陆战中,拥有一批先进的武器装备。同时,还要使有限和战略威慑力量更加有效精干,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虽然,近年来解放军在现代高科技武器装备的研制或采购上,具备相当水准的发展与突破,但受限于国家整体资源分配、军队规模过于庞大以及部分关键技术不易取得等因素,其整体武器装备的跨代更新仍是前途艰难,短期之内将难以达成其「科技强军」的军队现代化目标。

  总体而言,中共的武器装备发展,呈现出一种跨越式或跃进式的取向,企图藉由少数高新科技(如航天、信息技术)的突破,带动全体军事后勤的超常进步。例如中共积极向外国(尤以俄罗斯为主)采购先进武器装备,企图达成其「跨代建军」的目标,在短时间内将军队战力推向世界先进水准。但是中共内部也自我分析其中存在的困难,包括由于其整体国防科技水准不足,军队专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国防预算与军队规模的不相适应,军事后勤机构叠床架屋等问题。 因此,这种跨越式或是跃进式的模式,是否会引发第二次的「洋跃进」(华国锋时期曾有第一次『洋跃进』),以致对其军队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不过值得吾人注意的是其部分武器装备,如陆军的远程多管火箭与各型防空飞弹;海军的旅海级与现代级驱逐舰、基洛级传统动力攻击潜舰;空军的歼十与歼十一(Su-27)战机、各型侦搜通信与定位卫星;二炮的战术弹道飞弹(M族飞弹)与巡弋飞弹等,均已接近或达到西方先进水准,对台湾的重要军事设施与武器装备,亦均具有极大程度的针对性,在未来的台海冲突时,将对台湾形成严重威胁,其后续实体发展与运用策略,国人应予以密切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