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初期失利的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1:48:27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蒋结实不抵抗造成的,还有就是日军轻武器比我们好,有飞机大炮协同。
但我想说的是日军初期派来的都是正规训练的军队,经过战前长期训练准备,军事素质比较高,而我们国内长期处于闭塞的军阀混战,没有将精力投到军事训练中,一些军队说是军队,实际和土匪无异,都是一些军阀头子用大洋招募来的混混,没有军人意志,这部分军队占了大多数,还有一少部分是黄浦军校的学生军,素质较高,但人数极少。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虽然有坚实的战斗意志,可是在国民党围剿下处于崩溃的边缘。以上原因造就了中国数百万军队无法抵挡日军的侵略的事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蒋结实不抵抗造成的,还有就是日军轻武器比我们好,有飞机大炮协同。
但我想说的是日军初期派来的都是正规训练的军队,经过战前长期训练准备,军事素质比较高,而我们国内长期处于闭塞的军阀混战,没有将精力投到军事训练中,一些军队说是军队,实际和土匪无异,都是一些军阀头子用大洋招募来的混混,没有军人意志,这部分军队占了大多数,还有一少部分是黄浦军校的学生军,素质较高,但人数极少。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虽然有坚实的战斗意志,可是在国民党围剿下处于崩溃的边缘。以上原因造就了中国数百万军队无法抵挡日军的侵略的事实。
不光是初期,国军在整个战争期间整体上一直处于失利态势。与优势敌人拼阵地战,不败才怪
中国太大 人心凝聚不起来 这是最根本原因
《一寸山河一寸血》不知道有看过的没有。
得拉,她们懂得都太多了,看这个不是难为他们么。
似乎是多方面的,希望历史不要重演
中华民国根本就是一个实际的邦联国家。各地各自军阀为政。山西  云南  广西 四川 等,地方势力相当强大。中央号令不统一。
PS:中国工农红军能够成功长征,很大程度上要谢谢这个情况

所以,小日本也就能在亚洲横。出了亚洲就混不开了。
1937年到1938年抗战初期,老蒋的抵抗是非常坚决的,在全国各地组织了大规模的抵抗战役,抵抗意志不可谓不坚决.各地军阀当中,拼了老本抗日的,如川军等,也大有人在.所以.说老蒋不抵抗是不对的
总觉得当时中国兵员素质整体太差,对于武器和战术都不是特别熟练
特别是好多中国军官是在日本接受培训的(老蒋都是),战术上比较死板,
再着,大多数的军阀对于当时世界的战争形式没有什么理解
所以互相之间打架斗殴还好,一跟小日本打就难啦~有的人估计连坦克飞机都没见过,上海会战时候竟然让小鬼子的装甲汽车横冲,NND,
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的整体工业实力不行,比小日本差好多
连反坦克炮机枪都要靠进口
正因为老蒋知道国家综合实力差太多,所以一直拖着不合日本全面翻脸,他准备把国家的支柱产业(军工业)迁移到内陆后才下手。而日本高层最初也不想和我们全面开打,没想到最后被一批中下级军官破坏了既定战略!
原帖由 飞翔天宇 于 2007-4-3 08:58 发表
总觉得当时中国兵员素质整体太差,对于武器和战术都不是特别熟练
特别是好多中国军官是在日本接受培训的(老蒋都是),战术上比较死板,
再着,大多数的军阀对于当时世界的战争形式没有什么理解
所以互相之间打架斗 ...

老蒋可以几个德械师,海、陆、空都有。要是老蒋战略战术对头,日本也不至于那么猖狂。国民党还是有不少好的将领,中央军的单兵素质也不差,差就差在有老蒋指挥 。
       各地军阀和国民党杂牌军实力确实不行,基本只有挨打的份,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
要是把当时国民党和共产党掉各个,估计日本人会很倒霉。国民党抗战之初损失惨重问题出在指挥方针和战略决策上。
]]
国民党和共产党掉个是没用的,只要有反对党和叛军,政府都要花大力气打击的。
其实,只要没有内战问题,无论谁当道,抗日的力度都不会小!
原帖由 阿鼎KGB 于 2007-4-3 10:43 发表
国民党和共产党掉个是没用的,只要有反对党和叛军,政府都要花大力气打击的。
其实,只要没有内战问题,无论谁当道,抗日的力度都不会小!

      问题是国民党连几万人共产党都剿灭不了,几次围剿都是以几倍的兵力对付共产党。红军长征(逃窜)没剩下几个人了,老蒋还是没灭掉,不丢江山才怪。谁叫老蒋碰上老毛了,真是不幸。
原帖由 二锅头爱好者 于 2007-4-3 08:46 发表
1937年到1938年抗战初期,老蒋的抵抗是非常坚决的,在全国各地组织了大规模的抵抗战役,抵抗意志不可谓不坚决.各地军阀当中,拼了老本抗日的,如川军等,也大有人在.所以.说老蒋不抵抗是不对的

从现在的资料看,老蒋本来确实对对自己的德械师寄于了厚望
不过上海一战后,就被彻底打蒙掉了
从盲目乐观,一下掉到盲目悲观里去了,失败论一下蔓延开了

上海一战,老蒋的坦克部队损失惨重,可以说基本没派上用场
吴淞口宝山的反登陆作战,作战还是比较英勇,但是指挥是极其混乱

所以现在也比较疑惑,如果说凇沪会战是老蒋蓄意的,那战术指挥准备也太差了
如果说是突发事件,很难解释老蒋主力部队如何能迅速投入,高效反应(以往是不多见的)

折中解释可以说是,老蒋确实有心,但是导火索应该是突发的
如果这样看的话,老蒋的指挥能力确实不高,手下拿得出的人才,也确实不多

另外工业基地的内迁是凇沪会战后的事情
毕竟宁波上海南京一线是老蒋的老巢,那是不会轻易动的
而且从内迁的结果看,上海也没迁出多少,大多落与日本之手,或者毁与战火
老蒋连区区几万TG都剿灭不了(唯一一次差点成功的机会是第五次围剿的时候老毛刚好被李德等几个废柴架空了),还敢跟日本人开战,岂非找死?;P ;P ;P
指挥问题,兵源素质,武器装备。好多方面,最重要还是老蒋奉行不抵抗政策。
我认为中国从政治,军事,外交来看,中国抗战最悲壮的一段恰恰是抗战
初期,从77,813打到武汉。后来的长期对峙期,是中国的耻辱,但是如
论持久战指出的,这是无奈的结果。但是1944年的溃败,是不可原谅的!
如果简单地认为这是日军的回光返照,那无论如何中方不能如此丧地千里,远远超过
一次战役的地理惯例。
原帖由 造汽 于 2007-4-3 12:53 发表
我认为中国从政治,军事,外交来看,中国抗战最悲壮的一段恰恰是抗战
初期,从77,813打到武汉。后来的长期对峙期,是中国的耻辱,但是如
论持久战指出的,这是无奈的结果。但是1944年的溃败,是不可原谅的! ...

44年溃败直接说就是国军比日军更早的丧失了战斗意志,至少部分军队和指挥是如此
虽然部分战斗打出了火花,但是战略战术上还是摆脱不了划地为牢被动挨打的局面
临近部队的补位协同很少见,这和解放战争如出一辙
几个支撑点被打掉,结果就全军溃退了
我希望开另贴讨论44年豫湘桂战役的历史,可能要在历史论坛。
国共双方的研究不多见,共方仅仅停留在对国军溃败千里的批判,
国方可能也是不愿多提,毕竟是最不开的一壶。
我想知道的,
当时日军打通交通线,即使成功,有无意义。
盟军为什么不严肃对待,作为消耗日军军力的大好时机来帮助中国。
战役情报是否充分?战役结局盟国有没有预见性?
如果进军川东,国府往哪里退?退西安?
添油战法画地为牢层层死守打阵地战.可能连倭寇都没有想到老蒋会这么配合,让倭寇充分发挥了武器的优势!这种作战方法从抗战前期直到抗战后期始终贯穿于国军的战略战术之中!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4-3 14:51 发表
添油战法画地为牢层层死守打阵地战.可能连倭寇都没有想到老蒋会这么配合,让倭寇充分发挥了武器的优势!这种作战方法从抗战前期直到抗战后期始终贯穿于国军的战略战术之中!


是不是什么逐次投入,分进合击。其实国军有军阀地方老传统,
同床异梦问题严重,最不可以画地为牢战法,应该机动部署,积极进攻,积极防御,也就是
运动战,结果没有军阀习气的共军反而搞运动战,国军能不败嘛?
谁教的?冯塞克特嘛?
原帖由 fengxiang 于 2007-4-3 10:53 发表

      问题是国民党连几万人共产党都剿灭不了,几次围剿都是以几倍的兵力对付共产党。红军长征(逃窜)没剩下几个人了,老蒋还是没灭掉,不丢江山才怪。谁叫老蒋碰上老毛了,真是不幸。

确实,老毛是难缠的,但是性质和日军不一样,共产党会有群众基础,而日本人永远不会有.
所以老蒋一开始是更担心共产党的,他认为日本人晚两年打也问题不大(早晚打得掉),而共产党一旦坐大就麻烦了.
老蒋对于日本人总是想再拖一拖再摊牌.
原帖由 阿鼎KGB 于 2007-4-3 15:16 发表

确实,老毛是难缠的,但是性质和日军不一样,共产党会有群众基础,而日本人永远不会有.
所以老蒋一开始是更担心共产党的,他认为日本人晚两年打也问题不大(早晚打得掉),而共产党一旦坐大就麻烦了.
老蒋对于日本人 ...


但他应该清楚,抗日是他最大的威望资源,任何巨大失败或损失,或者长时间丧失对大片国土的统治力,
对于他战后的威望,法理和实际治理能力都是致命的。
呵呵,退哪里?西安是那么容易退的?当时蒋都询问西藏可否接纳了,卫士们私下都说,那不成了流亡政府了?
原帖由 造汽 于 2007-4-3 15:25 发表


但他应该清楚,抗日是他最大的威望资源,任何巨大失败或损失,或者长时间丧失对大片国土的统治力,
对于他战后的威望,法理和实际治理能力都是致命的。

这就是老蒋的执政思路呀.
就好比我们现在,先发展经济,国家统一问题再放一放.............不敢多讲了.
原帖由 造汽 于 2007-4-3 14:40 发表
我希望开另贴讨论44年豫湘桂战役的历史,可能要在历史论坛。
国共双方的研究不多见,共方仅仅停留在对国军溃败千里的批判,
国方可能也是不愿多提,毕竟是最不开的一壶。
我想知道的,
当时日军打通交通线, ...

别提44年
没点借口的大溃败~只能说人的问题~44年把美国人都差点气死
原帖由 飞翔天宇 于 2007-4-3 15:35 发表

别提44年
没点借口的大溃败~只能说人的问题~44年把美国人都差点气死


就像如果德军在44年从希腊一路一直打到伊拉克沙特搞到石油,谁都要气死。
YY国民党能打赢就不现实
看看现在台湾的国民党连陈水扁都斗不过了:L :L :L :L
我觉得国民党只是一个名词,它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是有基础的,
这话的意思就是,国民党现象不是偶然的。别的党,在某种时期,
某种环境中也可能表现出国民党曾有过的劣根性。这些劣根性不是国民党
的专利。我们要研究,要防止,要革除。
原帖由 造汽 于 2007-4-3 16:02 发表
我觉得国民党只是一个名词,它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是有基础的,
这话的意思就是,国民党现象不是偶然的。别的党,在某种时期,
某种环境中也可能表现出国民党曾有过的劣根性。这些劣根性不是国民党
的专利。我 ...

这倒是,只有自己能打败自己。
武器装备太差了
人的凝聚力还是有的
原帖由 造汽 于 2007-4-3 16:02 发表
我觉得国民党只是一个名词,它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是有基础的,
这话的意思就是,国民党现象不是偶然的。别的党,在某种时期,
某种环境中也可能表现出国民党曾有过的劣根性。这些劣根性不是国民党
的专利。我 ...

深切同感!!
原帖由 happywar 于 2007-4-3 16:41 发表
武器装备太差了
人的凝聚力还是有的


我的看法正好相反,中国当时体现出来的抗战热忱,献身精神是基于小众,大众能体现出来的
是非经组织的,自发的,不稳定的。总体来说,缺乏抗战意志是主流。抱歉,这就是实际。
中国军队,与投放中国战场的日陆军相比是有差距,但是不是那么大可以起到1比10或者隔代差异(日本没有独立空军,其航空兵力属于陆海军)。而44年溃败恰恰说明,这时期武器外援大大加强了,但是人更加糟糕了。这种人的差异,同样造成中国战争支持不足,虽有卢作孚们,但是远不如日,德,英,美,苏的战争动员能力。还是一句话,一盘散沙,以前拍了一个流亡大学的电影,有人提出,为什么中国大学生只能流亡?只能逃难?他们不能投身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其才智,也没有人来组织他们,他们只能一站一战地退到桂林?
共产党最大的功劳和能力就是组织人民,但是现在这种能力在退步。不得不说。
"中国军队,与投放中国战场的日陆军相比是有差距,但是不是那么大可以起到1比10或者隔代差异"
就我所知,虽然从许多影片上看,中国军队每个人都有把枪
可实际上,许多军队的许多人还靠大刀片子
那些军阀靠自己的部队发迹,这也是他们的立身之本,一旦部队打光就什么也不是了,同时他们得不到中央军一样的待遇,基本都要靠自己.而老蒋私心也重,在国民党内部只提拔黄埔系和浙江系的.所以国民党的凝聚力比共产党差太多.
问题太多,从军事角度看战略战役的指挥都很成问题。
抗日战争国民党军在人数上对日军始终保持在三比一以上。到后期达到九比一。但作战反而不如抗战初期。
日军发动七七事变时作战部队七十多万,到40年达到顶峰一百多万,此后因为进军东南亚和太平洋战争的关系,在华日军人数程下降趋势。41年底已经下降到75万,到43年仅60万。44年因发动豫湘桂战役略有上升。
而国民党军37年220万,此后逐年上升,43年初已经超过500万,到44年接近600万。最多时有四十个集团军。总兵力是日军九倍以上。
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分之。国民党军一条也做不到。他怎么可能不失败?
强调装备不行那是借口。在抗日战争初期是比较差,但后来改善很大,43,44年国民党军装备已经大大改善,大炮数量已经远超日军,机械化部队数量也超过了日军,在一定程度上还握有战区制空权。但在战斗中表现极差,在最后的反攻中还连遭日军挫败。
41年以后国民党军战斗日趋消极,最明显体现在大规模战斗寥寥无几。到44年大溃败前国民党军战线比共产党军队和游击队还要短,与日军接触面远少于共产党军队。一支数百万人的军队在长达八年的战争中居然从头到尾都没有歼灭敌人一个建制旅团的记录。实在荒唐。说国民党消极抗日一点也没有说错。事实胜于雄辩。
这样的军队在后来的内战中败给共产党军队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不论国军共军或者是日军德军苏军美军,大家都是军队,战场上见本事,成败论英雄。不能感情用事,什么流血牺牲吧,打了败仗你白牺牲,净打败仗你能不死吗?想不死都难。大清朝的军队也牺牲来着,有什么用?仗打成那个样子作为军事指挥机关军事首脑军事领导集团你必须承担责任,这是失职,你愧对军人的称号和荣誉。
再说几句题外话,国民党打仗不行,打选战也不成,在台湾,人家民进党86年才成立,党员十几万,国民党一百多万党员,一百多年历史,几次都斗不过人家,你还有什么前途?光党员家属也得几百万啊?还有人想什么08年。我看希望不大。我们还老和他接触,还有什么可接触的?和他接触越多赢得台湾的机会就越小。还不如和民进党接触接触,好好哄哄老陈,收效可能还大点。
主要是日本还没和美国开打.
原帖由 造汽 于 2007-4-3 14:40 发表
我想知道的,
当时日军打通交通线,即使成功,有无意义。
盟军为什么不严肃对待,作为消耗日军军力的大好时机来帮助中国。
战役情报是否充分?战役结局盟国有没有预见性?
如果进军川东,国府往哪里退?退西安?


这个问题偶也想过几次,看法是即使成功,意义也不大,因为经过长期战争破坏,中国境内的京汉、粤汉铁路输送能力严重下降,而且中南半岛的铁路运输同样糟糕,日本在东南亚的驻军还是要通过海运得到补给,在美军封锁的情况下,照样要被困死。但是日军在计划一号作战时候,海军尚有实力抵抗,海上运输尚可维持;马里亚纳海战后,日本海军基本覆灭,打通大陆交通成为救命稻草,更多是心理作用而不是实际作用了。

至于盟军方面,1943年已经放弃将中国大陆作为对日作战主战场的打算,而采取从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发动钳形攻势,在缅甸进行牵制的部署,所以对于日军在中国战场增兵虚耗的结果,其实是乐观其成并不在乎的。只是国军溃败如此剧烈,出于意料之外——顺便说一下,此战日军利用已经侵入中国的兵力,在漫长而不连贯的战线上逐次发动进攻,和和抗战初期会战不同,所以失地范围特广。

当时国府是一片茫然,蒋介石在日记中表露了绝望中坚持的心态,而且并没有此后的行动预案,基本是尽人事听天命。不过好在日军的进攻能力也到了极限,进攻重庆的方案胎死腹中。

顺便说一句,共产党能最后定下和国府分庭抗礼的决心,应该是此战之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