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的弹药后勤怎么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43:47
本应贴在国史中,但是那里太文绉绉了。
解放战争时期大概是军火最复杂的时期,比抗战还复杂,
双方怎么进行后勤保障啊,不是说运力,解方有山东小车,
国方汽车稍微多一些,光安排不同武器使用的枪炮弹,和配件
就做死军需官了,而且双方的弹药消耗也创中国的历史水平。
(ZT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我人民军队装备的轻武器基本上是缴获敌人的,它是我军取得全国胜利、夺取政权使用的主要武器。在缴获和装备使用的枪械中,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苏联、芬兰、丹麦、瑞典、澳大利亚、日本、伊朗以及旧中国等20余个国家制造的枪械。)
手枪口径就有5.6mm、6mm、6.35mm、7mm、7.62mm、7.65mm、8mm、9mm、9.65mm、11mm、11.43mm、11.56mm,同口径还不一定同弹药。
冲锋枪的口径有7.63mm、7.65mm、9mm、11mm和11.43mm,美,英(加),德,丹麦,和自仿制
步枪包括卡宾也是美1903,M1,日三八,自造中正,口径从65,77,762,792各异。
机枪也是,美勃朗宁,日11,91,捷ZB,英不伦,自马克沁等等。
这还不算,还有各种迫击跑,山炮,步兵炮,重炮,土造炮
其它如汽车(美威力斯/福特,GMC,道奇,雪佛来,英贝德福),坦克(日,美),无线电、有线电通讯器材设备的备品备件怎么管?
飞机无所谓,飞回去再说,基本要么战损坠毁,要么回去修理。

当时是谁缴获谁留用还是要统筹,集中某一系列给一个野战军,纵队(军),或师用?
谁来统筹,原则是什么?本应贴在国史中,但是那里太文绉绉了。
解放战争时期大概是军火最复杂的时期,比抗战还复杂,
双方怎么进行后勤保障啊,不是说运力,解方有山东小车,
国方汽车稍微多一些,光安排不同武器使用的枪炮弹,和配件
就做死军需官了,而且双方的弹药消耗也创中国的历史水平。
(ZT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我人民军队装备的轻武器基本上是缴获敌人的,它是我军取得全国胜利、夺取政权使用的主要武器。在缴获和装备使用的枪械中,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苏联、芬兰、丹麦、瑞典、澳大利亚、日本、伊朗以及旧中国等20余个国家制造的枪械。)
手枪口径就有5.6mm、6mm、6.35mm、7mm、7.62mm、7.65mm、8mm、9mm、9.65mm、11mm、11.43mm、11.56mm,同口径还不一定同弹药。
冲锋枪的口径有7.63mm、7.65mm、9mm、11mm和11.43mm,美,英(加),德,丹麦,和自仿制
步枪包括卡宾也是美1903,M1,日三八,自造中正,口径从65,77,762,792各异。
机枪也是,美勃朗宁,日11,91,捷ZB,英不伦,自马克沁等等。
这还不算,还有各种迫击跑,山炮,步兵炮,重炮,土造炮
其它如汽车(美威力斯/福特,GMC,道奇,雪佛来,英贝德福),坦克(日,美),无线电、有线电通讯器材设备的备品备件怎么管?
飞机无所谓,飞回去再说,基本要么战损坠毁,要么回去修理。

当时是谁缴获谁留用还是要统筹,集中某一系列给一个野战军,纵队(军),或师用?
谁来统筹,原则是什么?
这个不知道
搞好这个后勤,天才啊。
是不是等到上次缴获的枪打光弹夹或同时缴获的全部弹药,又可以缴获新枪新弹了?
不至于吧。
东北:
弹药:有兵工厂,弹药能够满足自己需要,还能支援华东战场。
运输:人力畜力运输也是少不了的,入关的时候就带了一大批民工和牲口出来。铁路网发达,后期大量采用铁路运输,辽沈战役的时候,廖兵团占领彰武切断了运输线,弹药就是通过铁路迂回线送到的。

西北:
人力畜力搞运输,战场缴获挖补给。好在摊子小,搞对方一家伙就能支持一段时间。

其他战场的情况不详。但是即使是歼灭整编74师这样的头等强敌,战场缴获仍然超过了作战消耗,所以总量上应该不成问题,问题是调配,大概和后来参加朝鲜战争时候差不多,同一部队使用类似制式的武器弹药。至于战场运输,自然都以人力畜力为主,但是一旦占领了铁路,PLA也从来是大加利用的。关于后勤使用人力方面,共方的地方政府效率要比国方强多了,能组织大量民力支援部队作战,国方在农村缺乏组织支持,靠拉夫来解决问题,既没有效率也丧失民心。
战争进程必然出现武器数量和弹药数量不匹配的问题,
如某枪枪少弹多,某炮炮多但是弹药打光了,
东北军工基地有没有根据需要,实施枪炮或弹药的补缺
平衡生产,以不足前线的某方面的不足,总不能让一大批
炮没有炮弹而被迫全部换装,这跟抗美援朝中后期不一样。
解放战争时期应该不敢这么奢侈。
光是这种信息流和保障物品流的管理就是很大的课题了,
基层部队要即使上报损失,消耗和缴获,后勤部门要及时
汇总调配,战场情况千变万化,还有象大战役准备的保障
,要保障各个野战军万国牌的武器器材,不容易。
那时候应该没有总后,是否在野战军后勤一级统筹?
山东走水路,再用小车,
东北就牛了,火车加大车。
其实相比弹药,后勤上压力最大的是粮食!
打一仗往往首先考虑这个地方够不够吃,
这方面资料很多的。
令人慨叹不已的支前场景啊。个人觉得,很多是现代人无法计算,不可想象的。。。:)
全国70%以上的重工业集中在东北,而东北的工业区共产党占了一半.
在战场上可以缴获大批枪炮是可能 的,但缴获大批弹药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再垃圾的部队,只要手里弹药足够,是不会轻易投降的.
弹药只能自己生产.
原帖由 造汽 于 2007-3-29 11:21 发表
战争进程必然出现武器数量和弹药数量不匹配的问题,
如某枪枪少弹多,某炮炮多但是弹药打光了,
东北军工基地有没有根据需要,实施枪炮或弹药的补缺
平衡生产,以不足前线的某方面的不足,总不能让一大批
炮 ...


华东野战军的炮兵炮弹供应很大程度上依赖东北, 你查一查大连建新公司的历史就知道了,有苏军罩着,炮弹供应几乎不成问题。。。。。。。。。

东北的就地取材。。。。弹药供应紧张的时候还可以向朝鲜借一部分。。。。。。。47年朝鲜军队换装。。。。换下来的日式装备据说有不少给了东野。。。。。。。。

一野的摊子小。。。。。

华北野战军裁军裁伤了元气, 加上老聂用兵实在不行。。。。。。。

大概就刘伯承惨点。。。。。。
有运输大队长的补给啊:D :D :D
原帖由 猎杀美军 于 2007-3-29 11:30 发表
山东走水路,再用小车,
东北就牛了,火车加大车。
其实相比弹药,后勤上压力最大的是粮食!
打一仗往往首先考虑这个地方够不够吃,
这方面资料很多的。


电影里表现过河上结冰以后用木排爬犁或者就是平底船人和牲口拉着运输。
是两淮地区。

楼上上提出的部队在只有打光弹药的情况下才投降,可能在解放战争过程中
不明显。淮海战役杜光腚最后是没了吃的,兵员,汽车,汽油,弹药都是足够的。

朝鲜的美军才是那样的。
杜光亭可真惨,成了杜光腚了;P ;P ;P
子弹炮弹都靠复装为主,缴获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运输更多靠民工
所以内线作战往往优势很大
]]
原帖由 造汽 于 2007-3-29 15:36 发表


那是赵恒多害的,大决战里面一天到晚光腚,光腚....
宁波官话亭不幸变为din

yue兄,复装是指收集弹壳弹头装药重新使用?
底火怎么办?

老一辈说,上海解放初期,上海江湾停有大量战损卡车,靠上海
...

复装就是将恢复弹药的火工品和弹头
原帖由 火花四射 于 2007-3-29 15:41 发表

复装就是将恢复弹药的火工品和弹头


底火拆掉重新装?
需要不需要对弹壳整形?发射以后铜弹壳会不会变形?

查了一下,好像查不到有关解放战争弹药后勤的历史文章。
另外怎么让后勤人员,运输老百姓,部队普通战士
区分这么多的弹药规格?保证送到使用这些枪械,行军作战
位置多变的部队指战员手中。
北京军博的枪炮馆给人的印象就是震撼的复杂。
弹药复装需要整形,底火需不需要拆除重装我不是太清楚,估计需要.

至于区分..........我也不知道............确实想不出来,我始终觉得是奇迹............
在描写军工专家吴运铎事迹的<九死一生>中.
当时就反映了新四军使用老弹壳经过加工后,制成子弹,供应部队.
共产党-------兵是国民党的兵,枪是国民党的枪。要什么后勤啊,派个政治委员就可以了嘛
可能一个地方的部队的装备相对来说还是统一的!
就像抗美援朝时候,刚开始就是全军搜集"制式"武器..
例如三八大盖啦...统一一下
1895~1949年,共生产7.9毫米枪弹27亿发
7.9毫米枪弹用于汉阳造1898式毛瑟和中正式步枪、马克沁重机枪和三十节重机
枪、捷克式轻机枪和启拉利轻机枪等

6.5毫米枪弹1905~1949年共生产5500余万发
6.8毫米枪弹1907~1926年共生产4600余万发
曼利夏枪弹村田枪弹,年各造102万发
俄式7.62毫米枪弹1927~1946年共制造860余万发
美式0.30M2枪弹1947~1948年 生产5044万发
日式7.7毫米枪弹1946~1948年又有生产,最高月产量可达160万发
美式0.45英寸(11.43毫米)冲锋枪弹第九十工厂1947~1948年生产2080万发;第二十工厂1948~1949年生产481万余发
7.65毫米勃朗宁手枪弹及7.63毫米毛瑟手枪弹

不生产的弹种,弹尽枪退:lol
造汽老师的帖子一定要关注
从弹药混乱看出当时的正规化水平还很低
这也没办法,条件所限。其实主席还是很重视正规化建设的。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7-3-29 10:56 发表
东北:
弹药:有兵工厂,弹药能够满足自己需要,还能支援华东战场。
运输:人力畜力运输也是少不了的,入关的时候就带了一大批民工和牲口出来。铁路网发达,后期大量采用铁路运输,辽沈战役的时候,廖兵团占领 ...

补充点...一定还有国军倒卖弹药给土匪的....嘿嘿
当年四野在大兴安岭捡到的日式37炮弹,从东北以至用到友谊关,最后还没有完,都支援越南了。
另外还要注意一点:PLA大量使用手榴弹、炸药包等非制式弹药,这种东西只要 有炸药就比较容易制造,而且也不需要考虑口径适用问题。
]]
]]
那么是不是国府在30年代初消灭军阀势力的过程中,有很大
的努力统一弹药保障?因为口径不同不能通用,(当然听说过
0.1mm差异但是弹体形状和内弹道特性接近的可以通用),
口径即使一致也不一定能通用。
那么兵工企业改枪械设计以适应新弹种的工作也不是容易的,
改造现有枪械更难。
制式问题到了37年是否接近统一(如7.9化)?
抗战胜利以后美援进入我看反而造成新的问题,因为国系,日系,美系都是主流系,
国共双方都是这样。
不像军阀混战期间,或抗日的非正面战场数量不足一论。

苏联在东北有没有撇下剩余枪械?如纳干,波波沙。二战以后虽不如美国牛叉,但是
复员还是要复的,二线武器,如T34/76,步枪,步兵炮应该退役一批。国方老是说
共军有大量苏制武器,阎老西的太原完人(玩人)就说共军炮火猛烈,不是苏联武器
不可能。但是支持这种观点,只需要展示一下缴获的纳干,波波沙,卡秋沙,马兰特
就可以了,但是没听说过。不可能一根枪也拣不到吧,尤其是早期共军也有一些败仗和
“转进”;P 。倒是八一饭桶导演,拍出来T34/85和56式,黄泥掉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
毛子说给了N多(缴获的),6位数接近7位数了,洒家素不信滴,早期援助的武器一直在用,国府46年才停产俄系弹药

关于口径的统一最早从1903年开始,6。5,6。8,7。9多有反复,1928年兵工署统辖全国兵工厂7。9成为制式,34年底中正式步枪成为中国的制式步枪,但山西仍生产6。5系步枪(仿制38)
1895~1949年,共生产7.9毫米枪弹27亿发,占步机枪弹总产量的80%左右,7。9这个系列的步枪国内生产的数量在70万支以上,甚至曾要求国外援助武器将口径修改为7。9,但直到49年仍然是7。9,7。62,6。5三种弹药共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