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军事错误-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01:00
chengweida系 兵人论坛 骨干分子,一贯攻击伟大领袖毛主席,请各位加以批判!  


<P>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主要军事错误</P>
<P>(战前部分)</P>
<P>45年春 1,没有明令各解放区组训野战部队
当时抗战已尽尾声,华北日军数量急剧减少,质量也有很大下降,根据地的压力已很轻;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派遣数支部队尾随日军南下开辟新的根据地,但却没有适时地下令老解放区组织训练野战部队,为即将到来的大反攻或内战做好准备。只是新四军主力因与国民党交战而提前完成野战化;陕北、晋绥因地理原因,山东和晋冀鲁豫因军事主官的英明领导也保持有一定规模的野战部队。上述这些就是45年底到46年初活跃于各战场的解放军作战主力,而其它部队在抗战中期将野战军地方化后就一直满足于游击战成果。直到日本投降,毛泽东才醒悟过来,急忙下令各解放区组建野战军,但以晋察冀为首的大部分军区既缺乏基干人员和经验,更缺乏时间,只是简单地将游击队集合起来驱上战场进行大规模野战和攻坚,从而造成严重地人员损失。</P>
<P>45年夏 1,没有将滞留在延安的各解放区军政主官遣回
毛泽东在抗战后期逐渐将各解放区军政主官以开会、学习、调动等各种名义调回延安并长期滞留。在45年夏德国已经投降,日本也即将失败的情况下,毛泽东也没有将这些久经锻炼的军政主官火速遣回各根据地,准备对日作最后的大反攻及内战准备。直到日本投降,毛泽东才用极其冒险的方式,利用美军运输机将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林彪等数十位高级军政主官,同机运出延安,开赴前线。只要看一下这些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次可怕的冒险,也是实在没有办法的办法。同时,也是因为这些指挥员的长期不在位,各根据地的建设和作战准备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P>
<P>45年秋 1,下令各解放区以主力接收/攻占大城市
日本投降后,毛泽东为了挽救自己失去的时间和机会,盲目地下令各解放区以主力接收/进攻省会级大城市(在军事主官不在的情况下),结果无一成功。其实接收和攻占大城市根本就是两件事:三千人就可以和平接收一个大城市,而缺乏重装备和攻坚经验的三万人强攻也不可能攻占日军防守的大城市。更失败的是在各部队徒劳地强攻大城市的同时,国民党军在日伪配合下抢占大批本来可以由中共控制的地区。
所以,当时应采取的方法是以主力攻占中小城市,以一部争取接收大城市。</P>
<P> 2,各解放区军政主官调配问题
陕甘宁实质上只有一个兵团级单位,作用只是拖住并消弱胡、马各部,无论是贺龙、还是王震都可以胜任,无需彭德怀这位大才;晋冀鲁豫由刘伯承坐镇,陈赓承担次要方向,是最稳妥的战区;华东由粟裕担任实际指挥,无疑是一个绝妙的解决方法,但在战争初期,因罗荣桓离开山东过早,陈毅北上指挥山东野战军差强人意,并致使苏北缺少一环,山东和苏中被国民党阻断,被迫放弃大胜后的苏中根据地;林彪虽有卓越的指挥才能,但长期不在位,需要较长时间摸索、学习,且为人易失去控制,最适宜的位置是与聂嵘臻搭挡指挥华北作战;而空出来的彭德怀进军东北足以胜任。
如按上述配置,最不重要的西北方面会比实战有所逊色;中原方面依旧;华东方面因罗荣桓晚走,陈毅得以在苏北坚持,华东战局将为之一变;东北方面彭德怀虽指挥稍弱,但照样可以聚集起百万大军出关,且不用毛泽东去“屡次严加督促”;而华北方面林彪可以更早并更好地发挥起优秀的军事才能,指挥这支大军迅速解决华北问题。
如彭德怀去华北也可,这样东北依旧,而华北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完全可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为解放战争作出不输于其他野战军的卓越贡献。
45年秋 绥远战役
鉴于抗战结束后,国民党第12战区主力前出,置于被晋察冀和晋绥根据地夹击位置,适时发动以消灭傅作义主力为目的的绥远战役是必需及恰当的。然毛泽东任命的指挥员却是缺乏大兵团指挥经验且资历较浅的聂荣臻,而以贺龙辅之。作为当时较大规模的进攻性战役,作出这种冒险的安排是势必承担较大风险。结果在实战中,贺龙的晋绥部队完成了应尽的责任,而主攻的晋察冀部队却表现不如人意,放跑了本该在野战中消灭的傅部主力;且战役中聂荣臻又多次出现低级的指挥错误,优柔寡断,将晋察冀和晋绥的骨干力量消耗在坚城下;而在聂、贺联名请求终止战役时,毛泽东却不顾塞北的风雪、战士的伤亡和疲惫,继续要求缺乏攻坚能力的部队再作努力,结果又以失败告终,被迫撤退。
其次以当时的局势,应以贺龙为主、聂荣臻为辅,让聂在学习中进步;置敌骑兵不顾,以晋绥部队切断敌基本退路,晋察冀主力迅速攻击前进,争取在野战中消灭傅部主力;若在野战中没有完成任务,则应避免攻坚,主动撤退,再寻战机。毛泽东虽具优秀的军事天赋,但性格过于灵动,又缺乏实际的带兵经验,未能及时结束这个不成功的战役。
正史中记载歼敌12000,伤亡7000;
其实聂、贺在电文中提到过的“寒冬已至,部队缺乏冬季作战准备,冻伤严重,非战斗减员已超过作战伤亡”等,再加上撤退时被傅部骑兵尾追袭击的损失,估计损失在15000以上。</P>
<P>45年冬 1,东北展开
抗战结束后,中共因地理之便先期进入东北;又因政治原因,而未能充分发挥先到的优势;这完全是因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未能估计到抗战结束后东北的局势造成的。抗战如何在东北结束?无非是苏军强行攻占;日军主动投降两种。无论是否可以派野战军进入东北,中共党政、地方干部及附属武装都可以先期做好准备工作,随日本投降抢占东北大部分行政体系,并由此发展地方武装。然毛泽东计不及此,在苏军的攻势开始后才匆忙行动,又以缺乏行政才能的林彪和病弱的罗荣桓为首,致使各部盲目发展,在东北也玩了一次“接收”,使东北人心向背,党政军获利甚少。在国民党军的进攻面前,大批收编武装及地方人员倒戈,其数量已无法统计,但总数应在10万以上,且由此损失一批关内和苏联来的军政骨干。</P>
<P> 2,建立中原军区
45年底,在抗战后期南下的几支部队在南方无法站稳脚跟的情况下,被迫北撤;此时,毛泽东沿用土地革命时期的老眼光,选中了孤悬敌后的河南根据地,令新四军第5师放弃大别山这一较有利的山区根据地,与河南军区及南下各部会师成立中原军区。在蒋管区的后方,位于平汉路旁的平原地区,建立一小块根据地。于是,周恩来据此在谈判桌上为此地力争,毛泽东又不得已下令中原军区避免摩擦,从而使根据地被国民党从政治上和军事上逐渐蚕食,到46年夏季已无以为续的境地,被迫突围。
其实,这样一块根据地在战时是根本无法长期坚守的,毛泽东为了政治及其它原因盲目建立并坚持是极为错误的。适宜的办法是利用和谈之政治手段将其与其它地区交换。
根据正史记载中原军区有野战军、地方军3万人,就地安置1万多,合法向其他解放区疏散1千多;中原突围中歼敌5090,伤亡?。
实际参与突围32000人中损失40-50%,未参与突围之地方部队查无可考,但总比前者多,否则就没有主力突围的必要了!所以估计全部损失在30000人以上(不含基本损失的就地安置人员)。
46年春 1,晋察冀裁军
为在和谈中争取主动,毛泽东决定以晋察冀为裁军样板,第一期裁军1/3,即总数30万中的10万人。电令晋察冀以“和谈需求”为契机,“减少财政支出,利于长期打算”为目标,没有明确裁军只是手段,保存骨干准备再战是实质。毛泽东既没有事前提示,又没有时时监督询问,听之任之,结果这次应减员增效的裁军计划,变成了裁减骨干,保存、发展地方势力的大行动。各二级军区及军分区纷纷利用财政等手段维护地方部队,原18万野战军裁成5万,原12万地方部队接收5万野战军后只裁减2万余。本来战斗力薄弱的晋察冀野战军遭此打击后一蹶不振,幸赖晋冀鲁豫第1纵队留驻才得以渡过46-47年的数次难关。
此次裁军失控,其根本原因是毛泽东没有预先通知(或没有预料到)晋察冀军区裁军的目的是备战,是保留精华裁减老弱,是将游击队向野战军进化的良好时机。而过分突出“和平”、“财政收入”等事项,造成全面失控的局面。</P>
<P> 2,四平保卫战
既然在进入东北前缺乏准备,到东北后又缺乏实际的成效,经过长途跋涉的部队在缺少装备和补给的情况下,毛泽东置战区意见于不顾,下令保卫四平,给和谈增加筹码;又不将真实的情况和需求告知东北,致使东北将本该分散发展的骨干集中起来保卫四平。结果8000骨干的损失不但没有保住四平,而且也没有给东北带来一个月的稳定发展,从时间上和人力上错过有利的时机。
其实经过山海关之战,中共已经见识了美械部队的进攻能力,可以准确预见到国民党投入主力后的攻击强度,是当时的东北部队绝对从无法正面抗击之。唯一可采取的办法是以小部队进行骚扰式逐次抵抗以拖延时间,利用东北广大的空间消耗敌人、分散敌人,而不是象“保卫马德里”一样会保卫某座城市。
四平失守,导致中共势力在东北全线崩盘,新扩编的部队和新成立的地方机构基本散失,并拖累部分骨干的损失,总数超过100000。毛泽东不得已放弃原本可以获得的长春、吉林等地,下令东北主力撤至江北、一部分向朝鲜和蒙古靠拢以稳定局势。</P>
<P>46年夏 1,外线出击/大同、集宁
6月30日,已经濒临绝境的中原部队突围,以损失过半的代价拉开了全面内战的序幕。毛泽东忽发奇想,下令关内各根据地全线出击,也来不及(或缺乏能力)制订作战方案,只是笼统地重复45年秋季大反攻的模式—“向大城市进军”。幸好各根据地军政主官已经在位,又有上次进军失败(或劳而无功)的教训,没有实施毛泽东的这种自杀式的进攻计划,在听从毛泽东外线出击的大方针指导下,没有去进攻大城市,而是避实就虚地消灭敌有生力量,取得不错的战果。唯独聂荣臻依旧听从毛泽东的指令,以晋察冀主力发起大同、集宁战役,再次屯兵坚城之下,再次强攻一月不克,受制与敌骑兵骚扰,又犹豫在攻城和打援之中,最后被傅作义打成两段,惨败而逃。
正史中记载歼敌5470,俘虏3400;己方伤亡5000。
然而被打散,被击溃后之失踪等其它减员又不计在内,估计损失总数在10000以上。
</P>chengweida系 兵人论坛 骨干分子,一贯攻击伟大领袖毛主席,请各位加以批判!  


<P>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主要军事错误</P>
<P>(战前部分)</P>
<P>45年春 1,没有明令各解放区组训野战部队
当时抗战已尽尾声,华北日军数量急剧减少,质量也有很大下降,根据地的压力已很轻;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派遣数支部队尾随日军南下开辟新的根据地,但却没有适时地下令老解放区组织训练野战部队,为即将到来的大反攻或内战做好准备。只是新四军主力因与国民党交战而提前完成野战化;陕北、晋绥因地理原因,山东和晋冀鲁豫因军事主官的英明领导也保持有一定规模的野战部队。上述这些就是45年底到46年初活跃于各战场的解放军作战主力,而其它部队在抗战中期将野战军地方化后就一直满足于游击战成果。直到日本投降,毛泽东才醒悟过来,急忙下令各解放区组建野战军,但以晋察冀为首的大部分军区既缺乏基干人员和经验,更缺乏时间,只是简单地将游击队集合起来驱上战场进行大规模野战和攻坚,从而造成严重地人员损失。</P>
<P>45年夏 1,没有将滞留在延安的各解放区军政主官遣回
毛泽东在抗战后期逐渐将各解放区军政主官以开会、学习、调动等各种名义调回延安并长期滞留。在45年夏德国已经投降,日本也即将失败的情况下,毛泽东也没有将这些久经锻炼的军政主官火速遣回各根据地,准备对日作最后的大反攻及内战准备。直到日本投降,毛泽东才用极其冒险的方式,利用美军运输机将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林彪等数十位高级军政主官,同机运出延安,开赴前线。只要看一下这些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次可怕的冒险,也是实在没有办法的办法。同时,也是因为这些指挥员的长期不在位,各根据地的建设和作战准备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P>
<P>45年秋 1,下令各解放区以主力接收/攻占大城市
日本投降后,毛泽东为了挽救自己失去的时间和机会,盲目地下令各解放区以主力接收/进攻省会级大城市(在军事主官不在的情况下),结果无一成功。其实接收和攻占大城市根本就是两件事:三千人就可以和平接收一个大城市,而缺乏重装备和攻坚经验的三万人强攻也不可能攻占日军防守的大城市。更失败的是在各部队徒劳地强攻大城市的同时,国民党军在日伪配合下抢占大批本来可以由中共控制的地区。
所以,当时应采取的方法是以主力攻占中小城市,以一部争取接收大城市。</P>
<P> 2,各解放区军政主官调配问题
陕甘宁实质上只有一个兵团级单位,作用只是拖住并消弱胡、马各部,无论是贺龙、还是王震都可以胜任,无需彭德怀这位大才;晋冀鲁豫由刘伯承坐镇,陈赓承担次要方向,是最稳妥的战区;华东由粟裕担任实际指挥,无疑是一个绝妙的解决方法,但在战争初期,因罗荣桓离开山东过早,陈毅北上指挥山东野战军差强人意,并致使苏北缺少一环,山东和苏中被国民党阻断,被迫放弃大胜后的苏中根据地;林彪虽有卓越的指挥才能,但长期不在位,需要较长时间摸索、学习,且为人易失去控制,最适宜的位置是与聂嵘臻搭挡指挥华北作战;而空出来的彭德怀进军东北足以胜任。
如按上述配置,最不重要的西北方面会比实战有所逊色;中原方面依旧;华东方面因罗荣桓晚走,陈毅得以在苏北坚持,华东战局将为之一变;东北方面彭德怀虽指挥稍弱,但照样可以聚集起百万大军出关,且不用毛泽东去“屡次严加督促”;而华北方面林彪可以更早并更好地发挥起优秀的军事才能,指挥这支大军迅速解决华北问题。
如彭德怀去华北也可,这样东北依旧,而华北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完全可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为解放战争作出不输于其他野战军的卓越贡献。
45年秋 绥远战役
鉴于抗战结束后,国民党第12战区主力前出,置于被晋察冀和晋绥根据地夹击位置,适时发动以消灭傅作义主力为目的的绥远战役是必需及恰当的。然毛泽东任命的指挥员却是缺乏大兵团指挥经验且资历较浅的聂荣臻,而以贺龙辅之。作为当时较大规模的进攻性战役,作出这种冒险的安排是势必承担较大风险。结果在实战中,贺龙的晋绥部队完成了应尽的责任,而主攻的晋察冀部队却表现不如人意,放跑了本该在野战中消灭的傅部主力;且战役中聂荣臻又多次出现低级的指挥错误,优柔寡断,将晋察冀和晋绥的骨干力量消耗在坚城下;而在聂、贺联名请求终止战役时,毛泽东却不顾塞北的风雪、战士的伤亡和疲惫,继续要求缺乏攻坚能力的部队再作努力,结果又以失败告终,被迫撤退。
其次以当时的局势,应以贺龙为主、聂荣臻为辅,让聂在学习中进步;置敌骑兵不顾,以晋绥部队切断敌基本退路,晋察冀主力迅速攻击前进,争取在野战中消灭傅部主力;若在野战中没有完成任务,则应避免攻坚,主动撤退,再寻战机。毛泽东虽具优秀的军事天赋,但性格过于灵动,又缺乏实际的带兵经验,未能及时结束这个不成功的战役。
正史中记载歼敌12000,伤亡7000;
其实聂、贺在电文中提到过的“寒冬已至,部队缺乏冬季作战准备,冻伤严重,非战斗减员已超过作战伤亡”等,再加上撤退时被傅部骑兵尾追袭击的损失,估计损失在15000以上。</P>
<P>45年冬 1,东北展开
抗战结束后,中共因地理之便先期进入东北;又因政治原因,而未能充分发挥先到的优势;这完全是因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未能估计到抗战结束后东北的局势造成的。抗战如何在东北结束?无非是苏军强行攻占;日军主动投降两种。无论是否可以派野战军进入东北,中共党政、地方干部及附属武装都可以先期做好准备工作,随日本投降抢占东北大部分行政体系,并由此发展地方武装。然毛泽东计不及此,在苏军的攻势开始后才匆忙行动,又以缺乏行政才能的林彪和病弱的罗荣桓为首,致使各部盲目发展,在东北也玩了一次“接收”,使东北人心向背,党政军获利甚少。在国民党军的进攻面前,大批收编武装及地方人员倒戈,其数量已无法统计,但总数应在10万以上,且由此损失一批关内和苏联来的军政骨干。</P>
<P> 2,建立中原军区
45年底,在抗战后期南下的几支部队在南方无法站稳脚跟的情况下,被迫北撤;此时,毛泽东沿用土地革命时期的老眼光,选中了孤悬敌后的河南根据地,令新四军第5师放弃大别山这一较有利的山区根据地,与河南军区及南下各部会师成立中原军区。在蒋管区的后方,位于平汉路旁的平原地区,建立一小块根据地。于是,周恩来据此在谈判桌上为此地力争,毛泽东又不得已下令中原军区避免摩擦,从而使根据地被国民党从政治上和军事上逐渐蚕食,到46年夏季已无以为续的境地,被迫突围。
其实,这样一块根据地在战时是根本无法长期坚守的,毛泽东为了政治及其它原因盲目建立并坚持是极为错误的。适宜的办法是利用和谈之政治手段将其与其它地区交换。
根据正史记载中原军区有野战军、地方军3万人,就地安置1万多,合法向其他解放区疏散1千多;中原突围中歼敌5090,伤亡?。
实际参与突围32000人中损失40-50%,未参与突围之地方部队查无可考,但总比前者多,否则就没有主力突围的必要了!所以估计全部损失在30000人以上(不含基本损失的就地安置人员)。
46年春 1,晋察冀裁军
为在和谈中争取主动,毛泽东决定以晋察冀为裁军样板,第一期裁军1/3,即总数30万中的10万人。电令晋察冀以“和谈需求”为契机,“减少财政支出,利于长期打算”为目标,没有明确裁军只是手段,保存骨干准备再战是实质。毛泽东既没有事前提示,又没有时时监督询问,听之任之,结果这次应减员增效的裁军计划,变成了裁减骨干,保存、发展地方势力的大行动。各二级军区及军分区纷纷利用财政等手段维护地方部队,原18万野战军裁成5万,原12万地方部队接收5万野战军后只裁减2万余。本来战斗力薄弱的晋察冀野战军遭此打击后一蹶不振,幸赖晋冀鲁豫第1纵队留驻才得以渡过46-47年的数次难关。
此次裁军失控,其根本原因是毛泽东没有预先通知(或没有预料到)晋察冀军区裁军的目的是备战,是保留精华裁减老弱,是将游击队向野战军进化的良好时机。而过分突出“和平”、“财政收入”等事项,造成全面失控的局面。</P>
<P> 2,四平保卫战
既然在进入东北前缺乏准备,到东北后又缺乏实际的成效,经过长途跋涉的部队在缺少装备和补给的情况下,毛泽东置战区意见于不顾,下令保卫四平,给和谈增加筹码;又不将真实的情况和需求告知东北,致使东北将本该分散发展的骨干集中起来保卫四平。结果8000骨干的损失不但没有保住四平,而且也没有给东北带来一个月的稳定发展,从时间上和人力上错过有利的时机。
其实经过山海关之战,中共已经见识了美械部队的进攻能力,可以准确预见到国民党投入主力后的攻击强度,是当时的东北部队绝对从无法正面抗击之。唯一可采取的办法是以小部队进行骚扰式逐次抵抗以拖延时间,利用东北广大的空间消耗敌人、分散敌人,而不是象“保卫马德里”一样会保卫某座城市。
四平失守,导致中共势力在东北全线崩盘,新扩编的部队和新成立的地方机构基本散失,并拖累部分骨干的损失,总数超过100000。毛泽东不得已放弃原本可以获得的长春、吉林等地,下令东北主力撤至江北、一部分向朝鲜和蒙古靠拢以稳定局势。</P>
<P>46年夏 1,外线出击/大同、集宁
6月30日,已经濒临绝境的中原部队突围,以损失过半的代价拉开了全面内战的序幕。毛泽东忽发奇想,下令关内各根据地全线出击,也来不及(或缺乏能力)制订作战方案,只是笼统地重复45年秋季大反攻的模式—“向大城市进军”。幸好各根据地军政主官已经在位,又有上次进军失败(或劳而无功)的教训,没有实施毛泽东的这种自杀式的进攻计划,在听从毛泽东外线出击的大方针指导下,没有去进攻大城市,而是避实就虚地消灭敌有生力量,取得不错的战果。唯独聂荣臻依旧听从毛泽东的指令,以晋察冀主力发起大同、集宁战役,再次屯兵坚城之下,再次强攻一月不克,受制与敌骑兵骚扰,又犹豫在攻城和打援之中,最后被傅作义打成两段,惨败而逃。
正史中记载歼敌5470,俘虏3400;己方伤亡5000。
然而被打散,被击溃后之失踪等其它减员又不计在内,估计损失总数在10000以上。
</P>
让彭去东北是不可能的,老毛是个很记仇的人,解放后10年还把陈年老帐翻出来,说什么3分合作7分不合作这样的P话,东北这样的风水宝地怎么会让彭去,只会让最亲信的林去。
事后诸葛偶B4之
楼主很搞笑!
有趣
分析分析益处的,对任何事情能全方位的观察是最好的
<P>你丫牛,你倒是给偶找一场事后分析起来一点毛病都挑不出来的胜仗看看晒。</P><P>要挑毛病太简单了,简单到你论证出毛指挥的战斗个个有失误我都不会反驳你滴。</P><P>是否这样你就会得出毛是个战争蠢材列?</P><P>瀑布汗~</P>
得研究研究
<P>7楼的说话过分了</P><P>没有人否认老毛军事上的才能,但是要允许别人指出错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