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十副总指挥:歼十改装成舰载机有巨大潜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8:35:34
歼十副总指挥:歼十改装成舰载机有巨大潜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24 16:02:16  


中国的歼10战机。
  中评社香港3月24日电/歼10飞机研制工程行政副总指挥晏翔最近透露,歼10飞机还会不断改进发展,进一步提高综合作战效能,以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另外,歼10飞机出色的机动性、挂载能力和短距起降能力使其具有成为舰载机的巨大潜力。

  据“国际航空”报道,2月27日,中国一航的“歼10飞机工程”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项殊荣表明,歼10飞机项目为提升中国航空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该刊记者专访了曾担任歼10飞机研制工程行政副总指挥、研制现场副总指挥、试飞现场副总指挥、项目办主任的晏翔。她从方案论证开始,全程参与歼10飞机的研制工作,为提高型号研制管理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记者:您从1984年方案论证开始,就参与了歼10飞机研制的全过程。作为一名重要领导和项目参与者,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歼10飞机的研制背景。

  晏翔: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F-16、“幻影”2000为代表的西方第三代先进战斗机陆续扩散到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对当时作为我军主战装备的歼6、歼7等第一、二代战斗机形成了较大的技术优势,使我国国家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我们一定要搞歼击机,搞一个新的、性能好的歼击机。”这就是歼10项目的起源。

  虽然确定要研制新型战斗机,但在新型战斗机的具体定义方面,我们还是走了一段比较长的路。当时由于我们技术基础薄弱,对自己是否有能力研制第三代战斗机最初还不是十分自信。

  在1984年的新型战斗机的首次论证中,沈阳、南昌和成都的飞机设计研究所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其中成都的鸭式布局方案比较新颖。在起步阶段,我们只在总体气动布局方面有一定的预研基础,而在其他如发动机、航电、飞控等方面的研究方案是后来才逐渐形成的。

  在当时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军方曾一度希望能引进西方某型第三代战斗机,而航空工业部门也希望同时引进一些先进技术。对方当然不愿转让技术,所以开出了一个天文数字般的价格,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使得我国毅然放弃了外购战斗机和技术的念头。

  外购计划的取消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产新型战斗机的发展。我国空军比较青睐中低空机动性好的鸭式布局,而且我们航空工业部门自身也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在多方案对比的基础上,最终确定新型歼击机采用鸭式布局,再综合其他因素,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和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被选中承担新型战斗机即歼10飞机的研制工作。

舰载歼10想像图。

  记者:有人认为歼10照搬了国外某鸭式布局战斗机的方案,您是怎么认为的?

  晏翔:这不符合事实。不可否认的是,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和我们积极开展的对外技术合作对我们将新型战斗机定义在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上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使我们有一个高的起点,使我们新型战斗机的技术水平有一个大的飞跃。然而,我们开展国际合作的原则是以我为主,自行设计。合作在关键技术领域主要集中在软技术领域﹔方式主要是技术咨询、设计评审,根本目的是提高我们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研制能力。我们既没有花钱让别人帮我们搞设计,也没有大量采购硬件,从总体方案设计到具体的研制工作都是以我为主。

  通过国际合作,我们的各种技术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理念有了更新,建立起了“自顶向下设计,自下而上综合”的设计思想。所以需要强调的是,歼10飞机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别人只是给了我们一些思路和方法。

  记者:在歼10飞机的整个研制过程中,出现过重大的反复或遇到过重大的困难吗﹖

  晏翔:整体而言,歼10飞机的发展还是比较顺利的。我们曾开玩笑地说,歼10项目的“运气”非常好,在技术上没有什么重大的失败和反复。特别是在后来的试飞中,没有摔毁过一架原型机,创造了世界电传飞机试飞史上的一个新纪录。这也证明了我们研制的全数字电传系统确实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们的质量、安全管理卓有成效。

  如果说有反复,是在发动机选型上有过大的变化。按照最初的方案,歼10飞机安装的是涡喷15发动机。但由于涡喷15几乎是和歼10飞机同步发展的,技术风险较大。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苏关系缓和,而后苏联解体,使我们从俄罗斯引进AL-31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成为可能,为歼10飞机的发展提供了国际合作的又一个重要的契机。

  1990年我方组团赴俄对AL-31发动机进行了考察,具体考察内容包括发动机与歼10飞机的匹配性等,并同俄方探讨了更改发动机机匣位置的可行性。1992年,我国与俄罗斯最终签订了引进AL- 31发动机的合同。更换发动机引起的设计更改,使整个歼10飞机的研制进度拖延了大约1年半。

  当然,就具体的发展过程而言,还是非常艰苦的。歼10启动时我国航空工业的技术基础很差,而歼10的定位却很高、很新,以至于几乎所有的系统、成品、材料、工艺都得跟上去,没有这一系列配套系统的发展,研制歼10是不可想象的。除了飞控、航电要全新研制外,包括供电系统、液压系统、燃油测量系统、剎车系统、环控系统、飞行员抗荷服、供氧系统、应急动力系统等60%的机载成品都是全新的。这在当时一度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我们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顶住压力把这些都搞成功了。

  在工艺制造方面就更难了,歼10飞机的机体寿命达到了以前型号的两倍以上,要采用损伤容限设计,使得加工工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很多大型部件从以前的铆接工艺改成了整体加工工艺,对材料和设备的要求都很高。歼10飞机上还采用了大量的复合材料,其中前翼是整体复合材料的,也对工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总之,通过歼10飞机的研制,使得我国航空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得到了提升,并带动了相关工业体系的发展。

舰载歼10想像图。

  记者:歼10是我国第一个在研制过程中采用系统工程管理的飞机型号,请您谈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晏翔:系统工程管理的核心就是责任制,我们首先建立了一套健全而高效的管理体制,包括行政指挥系统、设计师系统、质量师系统以及下属的可靠性工程系统、计量师系统等,将明确的责任落实到人。再加上严格而有效的工作制度和技术文件的管理传递办法,使得设计师的意图在飞机设计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在计划管理方面,根据国外的经验,我们在工作开展之前就制定了工作流程的网络图和路线图,使得工程有了全面的规划。以试飞工作为例,准备工作在首飞前七年就已经展开。我们还首创了型号管理中的年会制度,在每年年初,所有的工程目标和里程碑节点都得到了明确,这对项目发展起了很好的指导性作用。

  协同性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在歼10飞机的研制过程中,我们和军方协同配合搞得非常好。军方不仅仅是监督者,也是工程设计的参与者。另外,飞行员、工艺人员等都参与到了设计中来。我们还大量协调了设计师的要求与实际制造能力之间的矛盾,使先进性和工艺性之间达到了最佳的平衡。

  记者:最后,请您对歼10飞机作一个简短的评价,并谈谈歼10今后的改进方向。

  晏翔:从项目伊始,我们就将赶超国际第三代战斗机确定为歼10的发展目标。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已经实现。歼10飞机的研制成功,圆满完成“研制一代名机、建立一流基地、造就一支队伍”的三大目标任务。

  歼10飞机还会不断改进发展,进一步提高综合作战效能,以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另外,歼10飞机出色的机动性、挂载能力和短距起降能力使其具有成为舰载机的巨大潜力。
歼十副总指挥:歼十改装成舰载机有巨大潜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24 16:02:16  

中国的歼10战机。  中评社香港3月24日电/歼10飞机研制工程行政副总指挥晏翔最近透露,歼10飞机还会不断改进发展,进一步提高综合作战效能,以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另外,歼10飞机出色的机动性、挂载能力和短距起降能力使其具有成为舰载机的巨大潜力。

  据“国际航空”报道,2月27日,中国一航的“歼10飞机工程”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项殊荣表明,歼10飞机项目为提升中国航空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该刊记者专访了曾担任歼10飞机研制工程行政副总指挥、研制现场副总指挥、试飞现场副总指挥、项目办主任的晏翔。她从方案论证开始,全程参与歼10飞机的研制工作,为提高型号研制管理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记者:您从1984年方案论证开始,就参与了歼10飞机研制的全过程。作为一名重要领导和项目参与者,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歼10飞机的研制背景。

  晏翔: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F-16、“幻影”2000为代表的西方第三代先进战斗机陆续扩散到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对当时作为我军主战装备的歼6、歼7等第一、二代战斗机形成了较大的技术优势,使我国国家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我们一定要搞歼击机,搞一个新的、性能好的歼击机。”这就是歼10项目的起源。

  虽然确定要研制新型战斗机,但在新型战斗机的具体定义方面,我们还是走了一段比较长的路。当时由于我们技术基础薄弱,对自己是否有能力研制第三代战斗机最初还不是十分自信。

  在1984年的新型战斗机的首次论证中,沈阳、南昌和成都的飞机设计研究所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其中成都的鸭式布局方案比较新颖。在起步阶段,我们只在总体气动布局方面有一定的预研基础,而在其他如发动机、航电、飞控等方面的研究方案是后来才逐渐形成的。

  在当时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军方曾一度希望能引进西方某型第三代战斗机,而航空工业部门也希望同时引进一些先进技术。对方当然不愿转让技术,所以开出了一个天文数字般的价格,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使得我国毅然放弃了外购战斗机和技术的念头。

  外购计划的取消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产新型战斗机的发展。我国空军比较青睐中低空机动性好的鸭式布局,而且我们航空工业部门自身也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在多方案对比的基础上,最终确定新型歼击机采用鸭式布局,再综合其他因素,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和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被选中承担新型战斗机即歼10飞机的研制工作。

舰载歼10想像图。
  记者:有人认为歼10照搬了国外某鸭式布局战斗机的方案,您是怎么认为的?

  晏翔:这不符合事实。不可否认的是,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和我们积极开展的对外技术合作对我们将新型战斗机定义在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上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使我们有一个高的起点,使我们新型战斗机的技术水平有一个大的飞跃。然而,我们开展国际合作的原则是以我为主,自行设计。合作在关键技术领域主要集中在软技术领域﹔方式主要是技术咨询、设计评审,根本目的是提高我们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研制能力。我们既没有花钱让别人帮我们搞设计,也没有大量采购硬件,从总体方案设计到具体的研制工作都是以我为主。

  通过国际合作,我们的各种技术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理念有了更新,建立起了“自顶向下设计,自下而上综合”的设计思想。所以需要强调的是,歼10飞机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别人只是给了我们一些思路和方法。

  记者:在歼10飞机的整个研制过程中,出现过重大的反复或遇到过重大的困难吗﹖

  晏翔:整体而言,歼10飞机的发展还是比较顺利的。我们曾开玩笑地说,歼10项目的“运气”非常好,在技术上没有什么重大的失败和反复。特别是在后来的试飞中,没有摔毁过一架原型机,创造了世界电传飞机试飞史上的一个新纪录。这也证明了我们研制的全数字电传系统确实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们的质量、安全管理卓有成效。

  如果说有反复,是在发动机选型上有过大的变化。按照最初的方案,歼10飞机安装的是涡喷15发动机。但由于涡喷15几乎是和歼10飞机同步发展的,技术风险较大。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苏关系缓和,而后苏联解体,使我们从俄罗斯引进AL-31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成为可能,为歼10飞机的发展提供了国际合作的又一个重要的契机。

  1990年我方组团赴俄对AL-31发动机进行了考察,具体考察内容包括发动机与歼10飞机的匹配性等,并同俄方探讨了更改发动机机匣位置的可行性。1992年,我国与俄罗斯最终签订了引进AL- 31发动机的合同。更换发动机引起的设计更改,使整个歼10飞机的研制进度拖延了大约1年半。

  当然,就具体的发展过程而言,还是非常艰苦的。歼10启动时我国航空工业的技术基础很差,而歼10的定位却很高、很新,以至于几乎所有的系统、成品、材料、工艺都得跟上去,没有这一系列配套系统的发展,研制歼10是不可想象的。除了飞控、航电要全新研制外,包括供电系统、液压系统、燃油测量系统、剎车系统、环控系统、飞行员抗荷服、供氧系统、应急动力系统等60%的机载成品都是全新的。这在当时一度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我们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顶住压力把这些都搞成功了。

  在工艺制造方面就更难了,歼10飞机的机体寿命达到了以前型号的两倍以上,要采用损伤容限设计,使得加工工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很多大型部件从以前的铆接工艺改成了整体加工工艺,对材料和设备的要求都很高。歼10飞机上还采用了大量的复合材料,其中前翼是整体复合材料的,也对工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总之,通过歼10飞机的研制,使得我国航空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得到了提升,并带动了相关工业体系的发展。
舰载歼10想像图。
  记者:歼10是我国第一个在研制过程中采用系统工程管理的飞机型号,请您谈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晏翔:系统工程管理的核心就是责任制,我们首先建立了一套健全而高效的管理体制,包括行政指挥系统、设计师系统、质量师系统以及下属的可靠性工程系统、计量师系统等,将明确的责任落实到人。再加上严格而有效的工作制度和技术文件的管理传递办法,使得设计师的意图在飞机设计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在计划管理方面,根据国外的经验,我们在工作开展之前就制定了工作流程的网络图和路线图,使得工程有了全面的规划。以试飞工作为例,准备工作在首飞前七年就已经展开。我们还首创了型号管理中的年会制度,在每年年初,所有的工程目标和里程碑节点都得到了明确,这对项目发展起了很好的指导性作用。

  协同性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在歼10飞机的研制过程中,我们和军方协同配合搞得非常好。军方不仅仅是监督者,也是工程设计的参与者。另外,飞行员、工艺人员等都参与到了设计中来。我们还大量协调了设计师的要求与实际制造能力之间的矛盾,使先进性和工艺性之间达到了最佳的平衡。

  记者:最后,请您对歼10飞机作一个简短的评价,并谈谈歼10今后的改进方向。

  晏翔:从项目伊始,我们就将赶超国际第三代战斗机确定为歼10的发展目标。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已经实现。歼10飞机的研制成功,圆满完成“研制一代名机、建立一流基地、造就一支队伍”的三大目标任务。

  歼10飞机还会不断改进发展,进一步提高综合作战效能,以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另外,歼10飞机出色的机动性、挂载能力和短距起降能力使其具有成为舰载机的巨大潜力。
:D :D ;P ;P 等砖头
现在都想拿蛋糕啊....
问题是国家想怎么花钱了,改的话都能上应该...不过专门花大钱改.....
潜力,如果冲着这两字,就有经费下拨的话
那当然好,至于最后开发出来的和原型有多大变化
那就是另外的事情了:D
支持"海恶棍"上船~~   ;P
感觉还是吧11B和SU33杂交下得了
留着钱搞4代机舰载型号多好
不支持10号上舰!!!!!!
10上舰目的不够明确。
总之一句话,棍子是上不了舰滴,至少现在是这样
33太占地方,10比较省地方,让母舰多载一些飞机。
F22大赶快去说服那些反对歼十上舰的人吧
终于有机挂大油箱了.......
原帖由 984343 于 2007-3-24 18:09 发表
感觉还是吧11B和SU33杂交下得了
留着钱搞4代机舰载型号多好

支持,10号上舰是个鸡肋
听有老大说:
       等所谓"中华尼米兹"或""中华瓦良格"正式入役时,MS用PUPU说过的双中推中型(非10大改)准四代机比较合适...
机体寿命是老机的2倍~~~
原帖由 zyz201 于 2007-3-24 20:03 发表
机体寿命是老机的2倍~~~
J7II是2000小时。
原帖由 f22 于 2007-3-24 19:39 发表
33太占地方,10比较省地方,让母舰多载一些飞机。

真的要数量的话,我看FC-1或者L-15单座改都不错的哦。
要数量的话我支持螺旋桨飞机:hug: :hug: :hug: :hug: :hug: :hug:
国家派人忽悠来了...
我们的航母不会有尼米兹的块头,主力舰载机还是统一为一种比较好。支持少量购进SU33,下一步J11上舰
自主掌握的知识产权足够多的,谁好用就上谁!:)
10上舰不怎么合适
11B上的话更容易更现实一些

10还是放在战略要地上好了
J10的副总再不唱高,那还谁能出来发出点儿声音;P
人家说机腹进气的不适合作舰载鸡。
原帖由 yayibird 于 2007-3-26 15:57 发表
人家说机腹进气的不适合作舰载鸡。

根本问题所在!这个问题上我不能站在F22大大一边了.:D
关于发动机的说法。。。第一次见到。。。
J-10的那种翼型还打算折叠也太狠了吧?;P
搞行政的人说技术问题的听一下就算,千万别当真
支持10号上舰
毫无疑问,歼-10作为舰载机,是完全符合需要的,要比苏-27好得多,更不用说米格-29了,而且符合中国国情
现阶段,我们应该不会造个“尼米滋”出来。
充其量也就是个“发福版戴高乐”,这样的身材能装几架SU-33K?
还是支持10上~
为什么不支持10上舰???
10的前起落架对上舰有影响,上肯定能,但要改机体结构,得不尝失啊,再说单发机上舰不太明智,至少各航母大国的机机都用的双发。。
原帖由 ccv 于 2007-3-29 13:01 发表
现阶段,我们应该不会造个“尼米滋”出来。
充其量也就是个“发福版戴高乐”,这样的身材能装几架SU-33K?


可以参考尼米兹不搭载F-18而全部装F-14是什么样子。最多也就打一点折扣。:D
原帖由 yongbufashi 于 2007-3-29 15:58 发表
10的前起落架对上舰有影响,上肯定能,但要改机体结构,得不尝失啊,再说单发机上舰不太明智,至少各航母大国的机机都用的双发。。

前起落架的问题要综合来看,如果不是弹射起飞的话,前起落架改动并不大,而且为了在航母上降落也必须加强起落架。另一方面,苏33起落架高,采用弹射起飞的话,加强起落架需要付出的代价比歼十高。
单发舰载机多得很,不必非要双发不可。
1。不认同单发不能上舰

美军的A4,A7/F8,法军的超军旗都是单发,最早的舰载战斗机也都不是双发:D
双发被认为比单发安全,是基于亢余理念与一个概率问题,即双发同时停车的机率要比单发小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双发带来的复杂性,以及双发带来的双倍故障率
在单发的可靠性达到一定程度情况下,单发与双发在安全性能上没有太大区别

2。不认同腹部进气不能上舰

F8就是下颌进气,F16也搞过NAVY版本,我认为,HM的飞行甲板事实上比陆基机场要干净的多(每天HM的晨起“轧甲板”就是要清理巡视甲板),较之陆基机场可能吸入砂石的风险要小得多
同时,腹部进气横截面积要小,如10这样的下单翼飞机,还能因地效效应增升。
至于上舰的机种起落架要加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F18与美国海军的F18轻的地方大约就是起落架上的重量。其焦点在于是否要改变前机身结构以达到由主结构框架受力。
J10不上舰说了很长时间了
个人总结了一下各种观点,认为J10A、J10B不能上舰的关键原因是
1、代价过高。但不是没有解决的可能。设计师都说了有“巨大潜力”。而且J10主要任务偶认为还是空优,全部精力都在提高空优能力上,还没有发挥100%的实力。尽管它具有多用途潜力,但发掘这种能力似乎没有排上日程。
2、很关键的一点,根据谣传的上马日期,J10才刚定型,职业能力还没有得到信任,生产任务很重,上舰也有难度,也就不再考虑范围内了。至多是个替补。实际上舰载机上J11是当时唯一的选择。但考虑HM下水成军日期,不知道叫大十还是准四的J10改的生产日期,10改还是有一个替补上舰的机会的。
J11是先行者。希望它干的好。
单发的机子在海上飞,好像差点什么,改双发的可能性不高
月经贴~可是这也太频繁了~:D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