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媒体:台湾的“文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20:20:39
《环球时报》            “不到台湾,不知道‘文革’还在搞”,这句台湾非常流行的顺口溜还真是流行到国际上去了,最新一期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报道了民进党大举拆除蒋介石铜像、疯狂推动“去蒋化”的一连串行动,并把它比喻为“文化大革命”。

            《经济学家》的批评自然比民间的顺口溜来得有威力,它犹如在台湾引爆了一颗震撼弹,上自“副总统”、前“行政院长”,下至“立委”纷纷表态,有表示赞同的,有表示遗憾的,甚至还有说这是与大陆一唱一和搞“舆论战”的。台湾“官方”机构则专门投书给《经济学家》杂志,称该杂志的比喻是“极大错误而且完全不恰当”。然而,舆论认为,陈水扁最近的“瞎折腾”,损害了台湾的形象,成为国际笑柄。

                                             台湾的“文化大革命”

          3月15日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的文章题为“文化大革命”,虽然没有加上台湾,但却配上了一幅台军仪仗队在一尊蒋介石铜像前举行仪式的照片,并在文章一开始就直切主题,称蒋介石在台湾“一度被尊崇为近似神灵的人物”,然而,在他去世30多年后,“关于他的一切记忆正在被人为地抹去”,他的雕像被拆除,以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很多街道、甚至包括台北国际机场的名字都被重新进行了命名。

               最近,民进党宣布要把位于台北的蒋介石纪念馆更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拆除纪念馆四周的围墙。上个月,台湾当局去掉了很多企业名称中所包含的“中华”字样。现在,他们正在讨论去掉硬币上蒋介石的头像问题。尽管《经济学家》杂志在文章中间再没有出现“文化大革命”的说法,但台湾“中央社”认为,该杂志有将上述一连串的动作与“文革”相提并论的意思。

           《经济学家》嘲讽说,这在台湾已经引发了一场政治上的争吵,而且争吵在上周愈演愈烈,最终“吞噬”了台湾“国防部长”李杰的党籍,由于他允许拆除位于台湾军营中的蒋介石的雕像而被国民党开除党籍。

           《经济学家》杂志认为:“在今年12月进行‘立法委员’选举和明年3月进行‘总统’选举之前,民进党当局可能还会加剧类似的政治活动。民进党刻意把‘二二八’事件‘打造’成台湾人与国民党‘外来者’之间的冲突,这不仅重新撕裂了台湾人民心中的旧伤口,而且还引起了北京的焦虑。中国共产党可能不赞同蒋介石,但是北京更加担心台湾在民进党当局的操纵下一味地‘去蒋化’和清算蒋介石的遗产,可能会使台湾‘挣脱大陆的怀抱’。”

            其实,像《经济学家》杂志这样的国际媒体还有很多。美国《华盛顿邮报》也以嘲讽的口气描述民进党拼命“与蒋介石斗争”的动作说,“蒋介石的好日子结束了”,因为“从去年年底开始,民进党当局把蒋介石的名字从台北国际机场的名字中抹去;上个月,矗立在台湾军营中的每一座蒋介石雕像也都被推倒了;接下来,他们将重新给蒋介石纪念馆命名,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适应民进党当局“推动独立的热情”。

             《华盛顿邮报》还说,台湾民众对蒋介石的看法仍趋于“两极”,由于反对他的人现在在台湾得势,蒋介石在死后正经受着一波猛烈的“穷追猛打”。

                                                      台当局要求杂志作出更正

            西方媒体言辞温和的嘲讽报道,在台湾竟引起强烈反响。吕秀莲上电视做节目,现场回答观众打电话提出的问题。TVBS电视台报道说,民众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而最关心的还是吕秀莲对《经济学家》杂志相关说法的看法。吕秀莲称她“深表遗憾”;并称她虽然赞成民进党的“去蒋”做法,但认为实施的手段应该更“温和理性一点”。前“行政院长”谢长廷则对《经济学家》的说法表示赞同,称台湾这几年的斗争就是:只要跟你意见不同,就给你挂上一个罪名,你不承认,就说你不知悔改;你同情这种意见,就说你是同路人;虽然现在没有游街示众,但却能在电视等媒体上把你“斗臭”。

            不过这两个人的说法在民进党内迅速变成少数,一些民进党政客在回味过来之后,拿出对蒋介石的“穷追猛打”劲头对付“文革之说”。台湾“行政院”发言人称,《经济学家》杂志的报道是“完全错误的认知”、“不恰当的比喻”。并要求台湾的“驻外机构”向《经济学家》杂志“沟通和说明,表达立场”。第二天,台湾“驻英国代表处”的官员就给《经济学家》杂志投书,称该杂志的这个比喻是“极大错误而且完全不恰当”,要求更正有关报道。

            18日,民进党“立委”蔡同荣攻击说,“去蒋化如同搞文革”本是泛蓝阵营的论调,如今出现在《经济学家》杂志上,然后又被媒体大幅引述,明显是蓝营论调的“出口转内销”,甚至是与大陆一唱一和搞“舆论战”。另一个民进党的“立委”庄和子也说,《经济学家》杂志的报道并不让人意外,因为这个名词早就被蓝军创造和使用,她希望民众“认清事实,不要被舆论战所蒙骗”。

                                                 “仇恨和对立会毁掉台湾”

            对于《经济学家》杂志的比喻,岛内很多民众并不觉得奇怪。最近,高雄市政府用“偷偷摸摸”的方式,连夜将“中正文化中心”内台湾最大的蒋介石铜像以“极为粗暴”的手法“大卸两百余块”,就被舆论称为是“凌迟、分尸”,是在搞“台湾式的文革”。

            国民党“立法院”党团副书记长郭素春认为,大陆的“文革”已结束30年,台湾却在此时大搞过去的错事,撕裂台湾族群、把台湾带向危难不说,甚至伤害了台湾的形象。岛内有分析说,《经济学家》杂志不仅是国际上声誉极高的经济专业杂志,在国际政治观察与社会评论方面也是权威,这次《经济学家》杂志把陈水扁当局这一年来的“去中国化”、“去蒋化”、“正名”等动作,比喻为一次“台湾的文化大革命”,无疑代表了国际主流媒体的看法。

                岛内舆论更担心“台湾式的文革”会把台湾引向何方。台湾政治大学教授蔡玮认为,民进党执政7年来的作为,就是以仇恨、暴力对待政敌与异己者。他说,如果陈水扁再这样胡搞下去,台湾将会沦人万劫不复的困境、未来毫无前途可言。

           《中国时报》认为,“台湾式文革”营造出的仇恨和对立,将会使台湾持续地向下沉沦。一个有仇恨的地区,永远不会有未来。一个充斥着蓝绿对立的社会,只会继续撕裂台湾,重创经济,污化文化。如果台湾社会不能超越蓝绿,则大家只会被仇恨和对立“蹂躏下去”,无论未来“哪个天王”上台,“台湾式文革”都不会终止。《环球时报》            “不到台湾,不知道‘文革’还在搞”,这句台湾非常流行的顺口溜还真是流行到国际上去了,最新一期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报道了民进党大举拆除蒋介石铜像、疯狂推动“去蒋化”的一连串行动,并把它比喻为“文化大革命”。

            《经济学家》的批评自然比民间的顺口溜来得有威力,它犹如在台湾引爆了一颗震撼弹,上自“副总统”、前“行政院长”,下至“立委”纷纷表态,有表示赞同的,有表示遗憾的,甚至还有说这是与大陆一唱一和搞“舆论战”的。台湾“官方”机构则专门投书给《经济学家》杂志,称该杂志的比喻是“极大错误而且完全不恰当”。然而,舆论认为,陈水扁最近的“瞎折腾”,损害了台湾的形象,成为国际笑柄。

                                             台湾的“文化大革命”

          3月15日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的文章题为“文化大革命”,虽然没有加上台湾,但却配上了一幅台军仪仗队在一尊蒋介石铜像前举行仪式的照片,并在文章一开始就直切主题,称蒋介石在台湾“一度被尊崇为近似神灵的人物”,然而,在他去世30多年后,“关于他的一切记忆正在被人为地抹去”,他的雕像被拆除,以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很多街道、甚至包括台北国际机场的名字都被重新进行了命名。

               最近,民进党宣布要把位于台北的蒋介石纪念馆更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拆除纪念馆四周的围墙。上个月,台湾当局去掉了很多企业名称中所包含的“中华”字样。现在,他们正在讨论去掉硬币上蒋介石的头像问题。尽管《经济学家》杂志在文章中间再没有出现“文化大革命”的说法,但台湾“中央社”认为,该杂志有将上述一连串的动作与“文革”相提并论的意思。

           《经济学家》嘲讽说,这在台湾已经引发了一场政治上的争吵,而且争吵在上周愈演愈烈,最终“吞噬”了台湾“国防部长”李杰的党籍,由于他允许拆除位于台湾军营中的蒋介石的雕像而被国民党开除党籍。

           《经济学家》杂志认为:“在今年12月进行‘立法委员’选举和明年3月进行‘总统’选举之前,民进党当局可能还会加剧类似的政治活动。民进党刻意把‘二二八’事件‘打造’成台湾人与国民党‘外来者’之间的冲突,这不仅重新撕裂了台湾人民心中的旧伤口,而且还引起了北京的焦虑。中国共产党可能不赞同蒋介石,但是北京更加担心台湾在民进党当局的操纵下一味地‘去蒋化’和清算蒋介石的遗产,可能会使台湾‘挣脱大陆的怀抱’。”

            其实,像《经济学家》杂志这样的国际媒体还有很多。美国《华盛顿邮报》也以嘲讽的口气描述民进党拼命“与蒋介石斗争”的动作说,“蒋介石的好日子结束了”,因为“从去年年底开始,民进党当局把蒋介石的名字从台北国际机场的名字中抹去;上个月,矗立在台湾军营中的每一座蒋介石雕像也都被推倒了;接下来,他们将重新给蒋介石纪念馆命名,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适应民进党当局“推动独立的热情”。

             《华盛顿邮报》还说,台湾民众对蒋介石的看法仍趋于“两极”,由于反对他的人现在在台湾得势,蒋介石在死后正经受着一波猛烈的“穷追猛打”。

                                                      台当局要求杂志作出更正

            西方媒体言辞温和的嘲讽报道,在台湾竟引起强烈反响。吕秀莲上电视做节目,现场回答观众打电话提出的问题。TVBS电视台报道说,民众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而最关心的还是吕秀莲对《经济学家》杂志相关说法的看法。吕秀莲称她“深表遗憾”;并称她虽然赞成民进党的“去蒋”做法,但认为实施的手段应该更“温和理性一点”。前“行政院长”谢长廷则对《经济学家》的说法表示赞同,称台湾这几年的斗争就是:只要跟你意见不同,就给你挂上一个罪名,你不承认,就说你不知悔改;你同情这种意见,就说你是同路人;虽然现在没有游街示众,但却能在电视等媒体上把你“斗臭”。

            不过这两个人的说法在民进党内迅速变成少数,一些民进党政客在回味过来之后,拿出对蒋介石的“穷追猛打”劲头对付“文革之说”。台湾“行政院”发言人称,《经济学家》杂志的报道是“完全错误的认知”、“不恰当的比喻”。并要求台湾的“驻外机构”向《经济学家》杂志“沟通和说明,表达立场”。第二天,台湾“驻英国代表处”的官员就给《经济学家》杂志投书,称该杂志的这个比喻是“极大错误而且完全不恰当”,要求更正有关报道。

            18日,民进党“立委”蔡同荣攻击说,“去蒋化如同搞文革”本是泛蓝阵营的论调,如今出现在《经济学家》杂志上,然后又被媒体大幅引述,明显是蓝营论调的“出口转内销”,甚至是与大陆一唱一和搞“舆论战”。另一个民进党的“立委”庄和子也说,《经济学家》杂志的报道并不让人意外,因为这个名词早就被蓝军创造和使用,她希望民众“认清事实,不要被舆论战所蒙骗”。

                                                 “仇恨和对立会毁掉台湾”

            对于《经济学家》杂志的比喻,岛内很多民众并不觉得奇怪。最近,高雄市政府用“偷偷摸摸”的方式,连夜将“中正文化中心”内台湾最大的蒋介石铜像以“极为粗暴”的手法“大卸两百余块”,就被舆论称为是“凌迟、分尸”,是在搞“台湾式的文革”。

            国民党“立法院”党团副书记长郭素春认为,大陆的“文革”已结束30年,台湾却在此时大搞过去的错事,撕裂台湾族群、把台湾带向危难不说,甚至伤害了台湾的形象。岛内有分析说,《经济学家》杂志不仅是国际上声誉极高的经济专业杂志,在国际政治观察与社会评论方面也是权威,这次《经济学家》杂志把陈水扁当局这一年来的“去中国化”、“去蒋化”、“正名”等动作,比喻为一次“台湾的文化大革命”,无疑代表了国际主流媒体的看法。

                岛内舆论更担心“台湾式的文革”会把台湾引向何方。台湾政治大学教授蔡玮认为,民进党执政7年来的作为,就是以仇恨、暴力对待政敌与异己者。他说,如果陈水扁再这样胡搞下去,台湾将会沦人万劫不复的困境、未来毫无前途可言。

           《中国时报》认为,“台湾式文革”营造出的仇恨和对立,将会使台湾持续地向下沉沦。一个有仇恨的地区,永远不会有未来。一个充斥着蓝绿对立的社会,只会继续撕裂台湾,重创经济,污化文化。如果台湾社会不能超越蓝绿,则大家只会被仇恨和对立“蹂躏下去”,无论未来“哪个天王”上台,“台湾式文革”都不会终止。
  :') 台湾可是在自残啊!损失的都算是中华民族的。
原帖由 新侨联委员 于 2007-3-23 18:39 发表
  :') 台湾可是在自残啊!损失的都算是中华民族的。

哭啥,咱们往往都热脸贴了个冷屁股。如果真得有那么一天,不得不武统,实话对于大陆来说之多就是经济发展减缓个两三年,而对于台湾就是灾难。不就多两千来万贫困人口吗?不是我们无情无义,是我们迫不得以
原帖由 fengxiang 于 2007-3-23 20:24 发表

哭啥,咱们往往都热脸贴了个冷屁股。如果真得有那么一天,不得不武统,实话对于大陆来说之多就是经济发展减缓个两三年,而对于台湾就是灾难。不就多两千来万贫困人口吗?不是我们无情无义,是我们迫不得以

台独分子不属于中国公民.坚决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