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关于对宋朝军队的客观评价(3.23更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37:30
]]
  自中唐以来,由于全球气候进入干冷期(也有说是冷湿期),迫使北方游牧民族加快向南迁徙压缩南方汉族生存空间,而与此同时,北方农业产量下降导致中原王朝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能力下降,使北方的边患问题更加严重。安史之乱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静下发生的。但安史之乱的祸根实际上从唐太宗时代的引狼入室(具体情形这里不谈)就开始种下了,加上以后唐朝皇帝(包括武则天)错误的文化政策,最终使唐朝后期陷入了自先秦以来最严重的大分裂局面,同时河北,西北的河朔等地竟然出现了严重的逆向胡化倾向,(有学者认为这是导致中唐以后军阀混战不休的重要原因)由于唐朝“引狼入室”政策的影响,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代成为极为平庸的乱世。由于这个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止。五代统治时期中原地区政权最长的不过17年,最短的只有7年。五十年竟换了五个朝代,十几个皇帝。辽帝国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静下取得了对中原王朝的优势,(而从唐太宗时代就移居河西走廊的党项人也利用中原王朝混乱的时机扩张势力,最终具备与中原王朝抗衡的实力)而宋建基于后周,只是当时几个小国里实力较大的一个,它建立国家的过程,可不是在接收一个大帝国的遗产(象汉唐那样)。当时正处于五代十国,天下大乱之际,地方势力经营已久,业已形成互不统建属的独立国家。国家统一既不象楚汉决战,毕其功于一役那么简单,也不象隋末各割据势力那样立足未稳即被唐各个击破。国家统一需要象秦隋那样进行长期战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宋朝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自身的先天战略劣势。更重要的是宋朝遇上的敌人也更强大了。

  中原王朝在历史上遇上的北方蛮族对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纯粹意义上的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和蒙古,另一类是由于气候原因获得农田而转型为农业文明的进化版蛮族政权,如五胡,宋朝时期的辽金西夏和蒙古,明朝末年的满清,隋唐时代的高句丽,吐蕃实际上也属于这一类蛮族政权。虽然我们习惯上都称他们是游牧民族政权,但其实他们有很大的差别。

  匈奴,突厥建立的帝国是纯粹的游牧“行国”,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正是由于游牧经济这样的特点,使他们的经济基础十分单一和脆弱,稍微有天灾就会令部落元气大伤,难以形成稳定的国家形态,同时由于政治和经济联系上的松散,充其量只是军事部落联盟而已,虽然表面看起来强大但实际上内部分化很严重。而后者由于获得了农田,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根本上解决了靠天吃饭的问题,其经济基础更加稳定而强大。严格意义上他们已经不是游牧民族或者渔猎民族(蒙古似乎是个特例,统一中国后依然采用草原本位制),而是农业民族了。

  这样以来两者就造成这样的差别,前者虽然貌似强大,但由于游牧经济的局限性使他们的强大很不稳定,因此前者没有国防观念,因此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时长驱直入,而且对中原王朝的野心只局限于抢劫而已,对领土没有野心,前者一般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军事领袖。而后者就不同了,他们转型为农业文明后,已经有很强的国防观念,并且修筑了坚实的国防设施。而且对领土已经有了野心,契丹已经知道了土地的重要性,因而对幽云十六州非常看重,而女真、蒙古则一直想统一天下做皇帝。并且他们一般都产生了非常优秀的军事领袖,如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等。

  因此,匈奴、突厥,还有成吉思汗时代以前和明朝时期的蒙古是纯粹的游牧民族,其力量在于彪悍的体魄,强健高大的战马和快速的反映机制,其目标在于抢劫,所以相当与一群强悍的有武装的强盗;而五胡,宋代的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则不仅保持了游牧民族的强悍和快速,而且有比较稳定的经济基础、坚实的国防设施以及善于运用兵法的军事领袖,其目标在于土地甚至统治全国,所以他们已经超越了前者而成为一个强大的有极大野心的掠夺型的武装国家。当然后者随着向封建经济转型的结束,他们的作战意志最终会衰退,武力衰退得一般比汉族王朝更快。但由于中原王朝和他们的战争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农业文明和游牧民族(或者渔猎民族)的战争,而是农业文明内部的战争,因此他们之间的战争往往都是残酷的、持久的、难分胜负的。宋朝和辽金西夏蒙古之间的战争已经不同于传统的与游牧民族争夺食物的战争,而是生存资源和生存空间的争夺。一旦涉及这方面的争夺,就是寸土必争的问题了。这种性质是由农业文明的特性决定的,因为拥有土地就是拥有生存权(还有发展权,)。
  而宋朝碰上的四个对手契丹,党项,女真还有蒙古还真没有一个是等闲之辈。蒙古自不必说,几乎征服了全世界,被誉为“上帝之剑”,时至今日,西方人仍然谈之色变。

  先说契丹建立的辽,这是宋朝碰上的第一个对手。虽然契丹人给宋朝以及之前的中原王朝制造了很大的军事威胁,但平心而论,至少他们对境内的汉人还是非常善待的,如果不是受金庸的《天龙八部》的影响,相信大家契丹人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恐怕不会比鲜卑人逊色多少甚至会更高。如果他们能成为第二个拓拔鲜卑的话,则为我中华民族之大幸。最起码中原王朝是不用为马匹问题发愁了,更不会在以后几百年的岁月中先后被四个蛮族政权轮流打车轮战了。但那终究只是假设。

  其实契丹本来是五胡乱华时代被慕容鲜卑击败的宇文鲜卑逃出中原的一只,和后来的北周王朝宇文氏有那么一点渊源,和突厥一样也是纯粹的草原民族。然而在唐太宗时代,为了“以夷制夷”,还处在部落联盟阶段的契丹在唐朝中央的扶持下走向强大。在武则天时代开始在河北一带横行无忌,唐军与之作战屡战屡败,无一胜绩,电视剧《神探狄人杰》第二部的开头剧情就是以此为背景改编的。而到了唐玄宗时代,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安禄山就是契丹人的手下败将。之后唐朝衰落后契丹更加嚣张,甚至发生唐朝派去和亲的公主被契丹人杀掉的情形。而到了唐朝末年,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领导契丹进行汉化改革,开始了封建化转型,灭渤海国,降室韦(蒙古人的祖先),并已经控制了草原,成为了北方的强国。之后更是利用五代十国中原王朝混乱时机,获得了幽燕十六州这个战略要地,并一度杀到开封城,险些入主中原。而且对于草原的控制仅次于源出漠北的蒙元,并在草原上有相当号召力,在辽朝被女真击败时候,耶律大石仍然能够从漠北游牧部族招揽到可观的兵源,并依靠这些兵源和辽原先在漠北的驻屯军西进中亚,击败和消灭当地原有的喀喇汗等国,开创西辽,由此可见一斑。当然最终他们还是衰退了,不过他们在衰退期的表现虽然不如党项,但比起后来的金,还有蒙古要强得多,因此对宋朝来说,尽管契丹在转型时候爆发出来的时候不是最可怕的,但由于汉化工作做得不错,反而是最难战胜的对手。

再说党项建立的西夏,目前在网上战斗力方面所受到的评价仅次于蒙古,进攻能力不是特别强,但防御能力却出奇的好。

  其实西夏的出现也归功于唐太宗的“以夷制夷”,从贞观末年开始,党项人便迁居到河西走廊以及河套一带,在安史之乱后,党项人在河西地区还有河套地带势力逐渐坐大,到了宋代,经过两百年的经营,实际上已经具备与中原王朝抗衡的能力。宋太祖时代只能用羁縻之策驾驭党项在名义上归附中央。而到李元昊对党项进行封建化转型,与宋朝对抗的时候,不但得到当地党项部落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还得到辽的全力扶持,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把公主嫁给他,并封其为“夏国王”,甚至不惜亲自出兵胁迫麟、府地区不愿服从李氏的党项部落。(记得《贺兰雪》中有辽朝嫁公主给李元昊的情节》)从后来的战争看,虽然西夏的进攻能力似乎不怎么样,但防御力却出奇的好,不要说骑兵缺乏的宋军,就连骑兵力量最强的辽金屡次攻打也没能奈何它,甚至在西夏末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6次攻打西夏也未竟全功,最后他还是死在最后一次攻伐西夏的战争中。(真是不一般的牛啊,后来为了防止党项人造反,蒙古人除了屠杀党项人外,还采取措施令剩余的党项和汉族融合,反而客观上帮汉族建立的明朝解决了几个世纪令中原王朝头疼的西北边患问题)。

 由于蒙古的实力大家太熟悉了,笔者最后介绍一下女真。女真这个民族大家根本不会陌生,因为他们在近一个千年里时间里曾两度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崛起,令我汉族留下了屈辱的记忆。

  女真的远祖是肃慎,到隋唐时代称为靺鞨 ,其中的一支黑水靺鞨在高句丽灭亡后建立渤海国,在契丹崛起后被辽国所灭。部分女真 人随渤海人南迁,编入辽籍,称为“熟女真”;留居故 地的女真人,未入辽籍,称为“生女真”。生女真中的 完颜部逐渐强大,他们营建庐室,定居在按出虎水(今 阿什河)一带。从事农业生产,掌握了冶铁技术,出现 了私有财产,阶级分化十分明显,法律规定杀人者偿马 牛三十,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至乌古□(1021~1074) 为部长时,始建官属,并着手统一生女真各部,被各部 推为都勃极烈,同时受辽生女真部节度使官号而不系辽 籍,成为辽朝属国,世袭不绝。至盈歌为都勃极烈时,禁 其他女真部落自称部长(勃极烈),擅置信牌者治以法,女真各部政令统一。辽末,阿骨打(1068~1123)即起兵 反辽,于1115年建立金朝。金朝于1125年灭辽,1127年 灭北宋,成为与南宋南北对峙的中国北部封建王朝,并 且把外兴安岭以南及黑龙江下游都置于金朝上京直接管 辖之下。1234年亡于蒙古。谈谈我对金朝的评价,由于女真民族原来是渔猎民族,发展起点比游牧民族更低,因此转型爆发出来的能量比辽和西夏要高的多,但爬得越高,摔得越痛,因此他们战斗力衰退得比辽,西夏更快,从目前的史料看,金朝在入主中原后,汉化速度很快,一般认为在汉化道路上走得比契丹更远,到金朝后期,我们已经可以把金朝看作宋朝的翻版了。平心而论,金朝被宋蒙联军灭亡的时候,金朝末代皇帝的表现比某些汉族王朝末代皇帝表现要强多了(和后代满族建立的清朝形成鲜明对比)。不过由于民族关系处理的似乎没有契丹辽好,因此金朝灭亡的时候,不少汉人和契丹人都成为蒙古的内应。不过不管怎么说,金朝也的确是大宋朝很不幸运碰上的一个强大对手,他们的崛起和衰退都起到了加速宋朝灭亡的历史进程。
  

   现在我已经把宋朝面临的不利条件都介绍完了,由于时间关系,我将在以后就综合阐述这些不利因素综合起来对宋朝对外战争产生了怎样不利的影响,以及对宋朝军队的评价。最后还将解答重文轻武究竟是不是宋朝武力衰弱的根本原因。
  前面我已经将宋朝军队面临的不利条件全部列举出来,现在我来阐述一下宋朝的这些先天不足对宋朝收复失地产生怎样的影响。在不少回复中,不少网友喜欢信口开河说:“没有产马良地可以靠武力夺取嘛,汉族政权任何一个都不是一开始就有养马地的”之类的话,好,那我们看看宋朝之前的中原王朝是怎么夺取产马良地的吧。

  最早以武力夺取产马良地的例子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上攻伐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但蒙恬能成功收复除了与匈奴尚未完成草原统一外,也和秦朝自身掌握产马良地有很大的关系(别忘了秦朝的祖先可是为周天子养过马)能组建车骑部队,加上当时秦军对匈奴有装备优势才成功将河套一带纳入秦帝国的疆域。而汉武帝时代能对匈奴的大规模作战也得益于文景时代在北方边疆之地大规模推行马政所提供的强大骑兵实力。霍去病能夺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没有强大骑兵力量的支持是根本办不到的。


  需要指出的是秦汉时代马镫尚未出现,因此当时游牧骑兵对中原步兵的优势还没有后来五胡辽金蒙古对中原王朝那么大的优势。因此在汉武帝时代还出现过李陵的五千步兵靠强弓劲弩击退几万匈奴骑兵的事例。但在马镫出现后,骑兵登上陆地霸主的宝座,对步兵拥有机动性和冲击性双重优势,其地位已经相当于今天的坦克或者战斗机,因此夺取产马良地没有强大的骑兵力量根本不可能办到。隋唐时代汉人的产马良地问题其实是从北魏孝文帝开始获得解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北魏实际上已经是汉族正统王朝了),隋朝的产马良地实际上是继承了鲜卑人建立的北周王朝的遗产。而唐朝和汉朝一样也是大体上完好无损地继承了前朝的疆域,自然也继承了前朝的产马良地。由此可见所谓“汉族政权任何一个都不是一开始就有养马地的”的说法是何等的无知。

而前面我已经说了,宋朝有先天不足没有建立大规模骑兵的条件,而面对的敌人也早已不是当年的匈奴,突厥这些吴下阿蒙。在这种形势下,要宋军在无强大骑兵的条件下去收复幽燕或者河套地区这些前朝弄丢的领土实际上已经与让他们自杀无异。

  现在不少网友对于后周世宗柴荣的死感到惋惜,和不少学者一样都喜欢做这样的假设,认为假如柴荣没有病死,后周必定可以收复幽燕。然而遗憾的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当时后周所面临的历史形势的时候,我们就必须理智的承认,如果柴荣在收复幽燕两州后不懂得见好就收继续北伐幽燕,恐怕下场只会落了个后晋石重贵一样的下场-身死国灭。众所周知,契丹建立的辽在唐朝末年开始崛起,之间和后唐的战争虽然败多胜少,但后唐的胜利也是建立并未丧失幽燕十六州这个重要的战略屏障的条件下打防御战的基础之上。而后晋儿皇帝将幽燕十六州出卖给契丹后,使中原王朝在战略上已经处于劣势的地位,其后虽然契丹入主中原的梦想虽然没能得逞,最终狼狈退回中原,但并未改变中原王朝相对契丹处于守势的地位,实际上在宋太宗北伐幽燕前中原王朝和契丹的战争胜利基本上都是防御战的胜利,并未改变“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态势。而柴荣在还没有统一中原,消灭其他割据势力(包括北汉),更没有经过长期的国力积累准备(尤其是骑兵)的情况下,带领区区几万兵马(骑兵占少数),去孤军深入一个进化为封建帝国并已经征服草原的辽国境内与擅长骑兵战的契丹人决战决战,实际上是自寻死路,按照今天的话说,那就是“左倾冒险主义”。

  诚然,当时柴荣选择北伐是看中了当时辽朝处于昏庸的“睡王”辽穆宗统治时期这个难得的“时机”,但当时的辽朝远没有进入社会危机爆发时期,仍然拥有相当强大的国力,后周军队能在北伐初期收复两座城池也是建立在对方没有充分重视自己加上汉族将领望风而降的侥幸之上。而一旦真的兵临幽州城下,后周军队在装备上的劣势就会在契丹铁骑面前暴露无疑。

  从辽国的地形地势来看,是有利于骑兵而不利步兵作战的。如果我是辽军主帅,想打败攻城的后周军或者宋军真是太容易了。兵法中说的好,兵贵神速。我有强大的骑兵在手,就意味着我已经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而后周军或者宋军在无强大骑兵的条件下就如同现代战争没有制空权一样,地面部队只有挨打的份。首先柴荣训练的北周军队再怎么能打也不可能迅速攻下幽州城池,因为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本来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更何况对方还有相当强大的野战部队。这样以来,就算契丹人没有在幽州城下部署十几万骑兵,旷日持久的攻城战也会给契丹骑兵足够的时间迅速扑向攻城的周军或宋军,使其形成里应外合之势,使周军或宋军腹背受敌。而对于我这个辽军主帅来说,若要击败后周军可供选择的方案实在太多了,但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就是直接用骑兵向后周军队发起冲锋,马镫出现后,步兵在平原地区被骑兵冲锋一般只有被屠杀的命,输了跑不掉,赢了对方骑兵却可以从容撤退,使步兵无法聚而歼之,虽然说步骑协同比单纯的骑兵更有战斗力,但那也是建立在必须有足够数量骑兵的基础之上,因此我的第一招十有八九就可以置孤军深入的周军或宋军于死地。万一周军或者宋军能够抵挡骑兵的冲锋,也没关系,还有第二种,那就是充分发挥骑兵机动性优势,切断周军或者宋军的后勤补给线,一样可以置孤军深入的周军或宋军于死地。(对辽军来说,这也是最省事的战法),粮草断绝可以使周军或者宋军不战自溃。其实马匹对中原王朝的重要性除了提升骑兵战斗力外,更重要的就是提供强大的后勤支持。汉朝,唐朝军队深入大漠作战实际上都是由马匹负责后勤供应。(因为不可能以战养战)因此,没有足够骑兵的后周军如果真的选择北上讨伐辽国,无论无论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无胜算的可能,甚至可以说是自杀。事实上,后来宋军几场对外战争失败均突显了宋军装备上的这种劣势和辽、夏、金在战略与战术上有效的利用敌方劣势。几场战争的过程基本上相似,先是宋军没有遭遇多大的抵抗就长驱直入敌国境内(诱敌深入,),一旦宋军进入平原开阔地带,北方军队便即时切断宋军退路和补给线,并运用骑兵运动优势,将宋军切成几段而各个击破。由于宋军机动性不够,无法寻找敌军主力进行决战,使宋军的一些技术兵器难以发挥作用,最后只好被动挨打,一旦不能速战速决,必须立即撤军,宋军往往在撤退时又首尾难顾,以至酿成溃败(宋太宗亲征契丹时,先是长驱直入,结果是全军覆没,自己靠化装才得以幸免)。北方军队优势在其机动性,聚则呼啸而至,散则倏忽而去,寻其决战而不得其门,不期而至则防不胜防,讨之难得要领,置之则边患丛生。几次北伐,均以惨败告终,丧师失地,兵败求和,最终只有纳贡的份儿。现在,人们多以人事之由苛责宋代君臣,是否有失偏颇?
 
  其实除了骑兵外,宋朝在对外战争处于劣势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具有攻击性,即使在今天,南方人的个性还是比北方人更柔弱,而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强悍,以淮河为界,南北两地人的性格可谓是泾渭分明。如果没有热兵器,我想,光靠挥舞大刀,估计南方人仍然不是北方人的对手,以后的中国历史基本还是遵循这个规律。 不象现在远距离作战,按一下按钮,导弹就飞出去,死多少人,不会亲眼目睹,即使文弱的书生也可以胜任杀人的角色,但面对面地杀人,除了需要力气之外,更需要勇气。而这一点,恰好北方人胜过南方人。

  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历史上北方战胜南方会成为一种规律性现象,它基本是中国政治演变的主轴。

  当商部落成为中原的主宰者时,当时的周部落正位于现在的陕西偏远的一块地方,和夷狄等蛮族为邻,然而,正是这个部落最终取代商部落成为中国的主宰。当中原的齐、鲁、晋、郑等国在忙于相互争夺之时,就在当年周部落兴盛的附近出现了秦部落,它也处于中国西北的边远地区,与夷狄相邻,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似乎和中原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然而,历史却选择秦国统一华夏。以后的许多历史似乎反复证明,一旦北方与南方对峙之时,最终获得胜利的都是北方,楚汉相争,最后是北方的汉战胜南方的楚;三国时代,北方的晋,最终消灭了南方的吴与蜀;南北朝之所以结束,是因为北方的隋最终消灭了南方的陈而统一;五代末,北方的宋消灭了南唐、吴越、巴蜀而统一;北宋末期,北方的金消灭了南方的宋;南宋末期,北方的元消灭了南方的宋;唯一的例外是明朝,南方的明打败了北方的元而定都南京,但好景不长,到了第二代,又是北方的成祖打败了南方的建文帝;最后,北方的清朝消灭了南方的诸明小王朝;洪秀全跑到南京定都,最终又为北方战胜南方增加了一个例子。而这个规律就是到近代也没发生改观。60多年前的国共内战最终也是北方的共产党一举完成了中国大陆的统一。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宿命,还是暗合了其它的政治规律。如果历史只有宋朝是这样的结局,我们可以有理由断言宋朝当局要为失败负上全部责任,如果历史一直在轮回,我们是否有必要分析更深层次的原因?
原作者看法有失偏颇~
:L :L ;funk
他本来就是个宋粉嘛:D
我想搬到北极去住,说不定我能统一全世界呢~~;P
大逻辑基本正确,一切的基础是物质
一切都是天命。给宋朝分析再多理由,都不如这一条。俄罗斯今天之所以庞大,除了自身努力以外,更重要的是东方没有了对手。要不然就不会出现伟大的哥萨克骑兵横扫西伯利亚,跨白令海峡抢占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东海岸。要是把辽、金、西夏、蒙古都挨个放在16世纪,离莫斯科数百公里远的地方,就可以轮流看一遍火烧莫斯科了。
基本胡说.岳飞等名将为什么会打赢?还是人的问题
岳飞获胜,已经是在中原反击对手,不是到草原大漠上去征讨,面临的是不同的战争。

实际上从秦汉到宋朝,游牧民族是向农业民族学习了很多东西的,特别是政权的组织和农业生产上,这实际上就打破了原来农业民族最大的优势。所以在宋朝以后,中原王朝再无法象汉唐帝国一样,完全压服北方的对手。

另外还有一点地理上的区别——秦汉面临的敌人多数来自蒙古高原和西北,宋朝以后的敌人多来自东北,而东北远比蒙古和西北有利于农业生产。
北宋不是在大漠上被打败的,南宋也不是在大漠上亡国的。
明初时汉人也曾经纵横大漠。只是其指导思想是控制而不是消灭。
原帖由 huohuan 于 2007-3-19 10:22 发表
北宋不是在大漠上被打败的,南宋也不是在大漠上亡国的。
明初时汉人也曾经纵横大漠。只是其指导思想是控制而不是消灭。

嗬嗬,一句话就把人家给顶回去了。:D
人是战争的第一要素~~~这句话太TM英明了!
我们能坚持下来,把汉语变成中国的国语,把汉族变成中国的绝对主体,把汉文化变成中国文化的绝对主体,就是我们的胜利!

妄想打破这个既成事实的极端少数民族分子,只能得到东突的下场!
氮气也是空气的绝对主体,为氮气欢呼。
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混为一谈,暴露了某些人不学无术的本质。

既然对汉族的主体地位不满,有本事学东突达赖去!
]]
 现在我来评价一下宋朝军队的表现,有对比才有鉴别,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大家评价非常高的汉唐在对匈奴和突厥时的表现,然后再对比宋朝对外时的表现。
  匈奴是中原王朝碰到的第一个劲敌,强盛的时间比较久,到汉朝的时候也正处于上升阶段,曾经和赵国有过战争,互有胜负,秦朝时候蒙恬率大军北却匈奴,汉朝开国时曾有“白登之围”,后通过和亲暂时解决了问题,在吕后时匈奴曾致信侮辱吕后,到文景之时一直保持和亲,并赐玉帛。汉朝一开始也是对匈奴采取一种妥协退让态度。汉武帝时期依靠文景之治积累起来的经济基础对匈奴展开反击,通过三次大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是令很多人感到自豪的事情。但深入实际,就会发现汉武帝时期也只有在卫青、霍去病这两位天才的将领时期才能打胜仗,而当这两位天才将领去世以后,汉朝就败多胜少了,李陵、李广利甚至还投降了匈奴,匈奴在汉武帝末期又开始嚣张起来了。可见,汉武帝倾举国之力,也未能消灭匈奴,却弄得天下空虚,户口减半,民怨沸腾,差一点天下大乱。
  东汉时代的东汉击败匈奴和唐朝击败突厥都是在他们正处于衰落期,并且当时遭受大天灾,所以击败他们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即使是受到不少史学家非常推崇的唐朝,和宋朝一样,在面对诸如高句丽,吐蕃这样的进化版蛮族政权的战争中实际上也是败多胜少,隋唐时代的高句丽和中原王朝国力对比可谓天壤之别,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蕞尔小国,却令隋炀帝和唐太宗这样的英主均束手无策,前者间接因此亡国,后者甚至因此受伤。而从武则天时代开始,当时还处于游牧阶段的契丹便开始横向河北,唐朝军队与契丹作战也是屡战屡败,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就是契丹的手下败将。而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后更使中国陷入了自先秦以来最严重的分裂局面,后期的唐朝的屈辱历史和晚清时代几乎没什么差异。

 而到宋朝立国时,面对的敌人已经远非匈奴、突厥可比,如果说,匈奴、突厥是一些强悍的强盗的话,而宋朝面对的敌人就是一个强大而富有侵略性且处在上升时期的武装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宋朝像汉唐击败匈奴、突厥一样击败契丹、西夏、女真、蒙古,已经是不现实的问题了。后人对这一点反倒糊涂,而当时的政治家对这一点则是心知肚明的。宋太宗时期曾两次发动对辽国的战争,都遭到臣下的反对,赵普和李肪甚至在宋军节节胜利的时候上书反对北伐,批评宋太宗是“乐祸求功”。而宋太宗在经过两次较量之后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采取了防御的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宋朝立国的先天不足,宋朝也只能采取防御为主的策略,它已经不具备那种以进攻立国的条件了。即使这个时候仍然是唐太宗在位,恐怕也只能如此了,况且唐太宗时曾率大军进攻高句丽也大败而归,他对高句丽也无可奈何。
  而宋朝面对的诸如辽,金,西夏还有蒙古等进化版蛮族政权比起当年唐朝遇到的高句丽,吐蕃之流要强得多,而且宋朝也不可能象隋唐时代那样拥有建立大规模骑兵的条件了,隋唐军队倾举国之力奈何不了一个小小的高句丽大家都没指责他们无能,那么宋朝在更为不利的条件下不能从北方进化版蛮族政权手中夺回前朝失去的故土难道就应该受到更苛刻的指责?
  平心而论,宋朝的防御政策还是相当成功的。至少不是很多人所说的那样--一触即溃。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说宋朝的军制没有弱点,因为宋朝的国策是防御型的,所以进攻能力不强,但防御能力还是很强的。
     我们再来分析宋朝的历次战役,可以发现也有辉煌的时候,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遭遇强敌,但仍拼死抵抗,虽然失败,但屡败屡战,极其悲壮,可歌可泣,而决不是像后人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懦弱怯战。
     宋太祖时期宋辽有过一些小规模的战役,宋军基本上取得了胜利;太宗时期曾对辽发动过两次大规模战役,旨在夺回幽云十六州,都先胜后败,但辽国侵入宋境也马上失败,后人认为当时如果是宋太祖在位的话,肯定会取得胜利,这种说法有道理,因为毕竟宋太宗不是军事天才,但也不能乐观地认为宋太祖能把辽国灭了,宋辽之间基本上实力平衡,要彻底打破这种平衡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后人相当看好的汉武帝、唐太宗在位的话,也肯定是无可奈何的,因为战争是靠实力说话,而不是一相情愿的;其后的“澶渊之盟”,与宋真宗的厌战有关,如果当时有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很可能可以大败辽国,甚至乘机夺回幽云十六州,但从结果来说,也是可以的,毕竟保持了宋辽百余年的和平,赐点财物给它也无关紧要,并且在外贸中都赚了回来的。后人之所以认为“澶渊之盟”是一个耻辱,是因为汉唐虽然也与蛮族签定过城下之盟,但最后都报了仇的,洗刷了耻辱的。但后人没有认识到的是,与一群实力不能与中原王朝相提并论的蛮夷签定城下之盟当然是耻辱,但与一个相当强大的国家签定城下之盟则应该是很正常的了,就像今天和美国签定一个协议,只要协议的内容没有损害国家利益,就是可以接受的,而不是什么耻辱。其后与西夏有过多年的战争,互有胜负。宋辽、宋夏战争体现了宋朝的进攻能力不行,但防御能力是很强大的,因为西夏也并不能真正侵入到宋境。
北宋末年靖康耻给中原王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其后的宋金战争刚开始宋朝方面很狼狈,但后来慢慢转入了反攻,后面宋朝甚至略占上风,但赵构葬送了这一大好的反攻时机,保持了宋金之间的平衡。这里虽然确实耻辱,但也应该注意到,此时经历了元佑更化、绍圣新政、宋徽宗乱政等折腾,宋朝正处于衰落的时候,一个朝代衰落的时候碰到比契丹更凶狠的敌人,灭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后南宋能够重建,转入反攻,实现中兴,也是个奇迹。可以设想,如果汉朝元帝或者成帝时期碰上女真一样强大的敌人,可能连半壁江山都保不住,而唐朝在极盛时期遭遇安史之乱之后也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了,而如果安史之乱以后再遇到女真一样强大的敌人(哪怕是契丹),中国也肯定早就灭亡了(能不灭亡?此时的唐朝都藩镇割据,各自为战,不被各个击破才叫怪事)。所以,一个朝代衰落的时候遇到如此强大的敌人而能立足,虽然屈辱但仍值得肯定。况且宋金战争中各路军民拼死抵抗,很少有投降的,更没有所谓望风而降,其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史所罕见。
  但最难得的就是宋朝在遭遇了契丹、党项、女真之后,女真也已经腐朽的时候,却遇到了更难对付的敌人--蒙古。蒙古的崛起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奇迹。不幸运的还不止这些,还有宋朝这个时候又是衰落的时候,碰上宋度宗这个弱智皇帝。但即使如此,宋朝在这个征服了世界的敌人面前也有过骄人的表现--在宋理宗时期宋蒙战争中宋朝少有败过,蒙古多次被宋军击退。而即使在后面襄樊之战后,宋朝在失去了藩篱的情况下,也没有出现过一溃千里的情况,各路宋军节节抵抗,将帅以身殉国,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蒙古灭亡金国只用了五年时间,但灭亡南宋却用了四十五年,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蒙古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灭亡南宋。这种情况和明朝末年的满清入关甚至抗日战争比起来,更可以看出宋朝时期那种高昂的民族精神。文天祥则是这种精神的最高代表。
  



当然,很多人喜欢拿明朝说事情,来证明宋朝统治者的无能。那好,那我们分析一下明朝是怎么样实现“驱除鞑努,恢复中华”的。
  元朝灭亡宋朝后,和秦朝走上一条相似的发展道路。对元朝来说,灭亡宋朝是辉煌的顶点,但更是走向衰亡的起点。在前面我已经说过,游牧民族在进行封建化转型时爬得越高,摔得越痛。这句话对蒙古人同样适用。在灭亡宋朝后,蒙古人转型时代结束,战争动员能力下降(宋朝灭亡后元朝的骑兵基本上由富足的南方经济来托起他自身那几十万骑兵的。元朝时,蒙古骑兵已经成为一只独立于民众的武装力量。)由于爬的位置比契丹,女真党项等民族高得多,因此转型结束后,作战意志开始大幅度下降。而和以往的五胡,辽金夏以及后来的清朝不同,蒙古入主中原后仍然顽固的坚持“草原本位制度”,在中原大地大肆将农田开辟为牧场,四处养马,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农业产量相对于宋朝大幅度下降,而蒙古汉化过程的一塌糊涂在腐蚀蒙古统治者的同时,也使汉族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而蒙元的民族等级制度客观上加速了曾经在中国北方称雄一时并仍然呆在中原的契丹,党项和女真(留在关外的女真除外)等民族与汉族的融合过程。而到了元朝后期,也就是十四世纪前五十年,天灾不断,水旱蝗灾无年不兴,元顺帝时代更是河患涛涛,继之引发饥荒、瘟疫、死亡,而后当然是无休无止的暴乱综合上面诸多因素,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是
  1.汉族人民将得到超越进爵诱获的更大战斗意志的来源——死亡!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战争意志就是来源于死亡!这是无可比拟的强大意志,比为了摆脱恶劣生存环境而战斗的奴隶更加彻底而强大!无法抑制!
  2.蒙古人在统治期间破坏农业,四处开辟马场的做法在使汉族农民生活更加困苦的同时,却客观上解决了农民起义军的马匹问题。(真是典型的作茧自缚)
  3.忽必烈时代结束后,元朝统治者没有抓住“汉化”的历史机遇,他们太多的精力,都浪费在消受和享乐以及防止如何被“同化”方面,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蒙古民族将近一个世纪年的蹉跎岁月和精神腐蚀!
  4.当红巾军打响了反元战争的第一枪后,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将元帝国庞大的国家管理体系打乱,元朝开始丧失了对南方地区的控制。而内部斗争却也 从另一个方面开始腐蚀国家机器!
  这样最终造就的历史结果就是元帝国的崩溃。不过值得玩味的是气候的周期性影响,对中国历史曾经造成过数次剧变:四世纪的西晋、十二世纪的北宋、以及十七世纪的明朝,都曾经经历了气候地理学所造就的“黑色星期天”。这几个王朝,在灭亡的时候其内部远远没有达致它们必然灭亡的衰落状态。草原的沙漠化、干旱化和各种天灾把这些骑马的蛮族推向耕地,周期性的抢掠忽然变成了征服。无知、蛮力加上运气,马上民族会以连他们自己也惊愕的速度坐在中原帝王的宝座上。不过这一次气候异常的结果却是相反。
  
 而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不过他在军事历史留下的经典战例都是典型的内战内行的例子。实际上当时抗击元军的主力并非朱元璋,而是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自己大部分精力反而是多用于对付自己的同胞,和陈友谅和张士诚等靠农民起义起家的割据势力争夺南方地盘。而这个时候,元朝出了一位奇人,那就是察罕帖木儿。这个奇人出身布衣,却精通军事。在短短十年间,他依靠自己建立起来的军事力量,在北方全力对抗红巾军,并终于打败了百万红巾军,维持了元朝摇摇欲坠的半壁江山。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察罕帖木儿并不是什么大家认为的蒙古人,而是出自西域的色目人。而他组建的军队性质和晚清时代的湘军,淮军相似,并非元朝的正规军,真正的蒙古军队反而不怎么能打仗(否则也不会出现红巾军一度壮大到百万大军的情形)。元朝一度摇摇欲坠的半壁江山就是靠察罕帖木儿的军队维持。当察罕帖木儿的军队将北方的百万红巾军全部消灭后,朱元璋在安徽的领地,直接处于察罕帖木兒的威胁之下。如果察罕帖木兒挥师南下,首当其冲的就是朱元璋。以朱元璋当时的实力和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是绝对无法与之相抗的。因此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如果察罕帖木儿继续挥师南下,那么恐怕他肯定要和张士诚一样,投降元朝,弄个省长(如果元朝肯给他的话)玩玩了。(事实他就是这么做的,主动派出使者和察罕帖木儿通好。不久,察罕帖木儿回书说:已经报告朝廷了,准备弄一个省长给你当当。)但是在察罕帖木儿死后(被田丰和王士诚杀死。此二人是典型的反复无常的小人,曾是元军守将,后投降红巾军,红巾军失败后又向察罕帖木儿投降),元朝的灭亡已经无可挽回了。
  而当时的朱元璋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倾全力和南方各支汉人武装继续作战,最终在五年时间里完成对南方的统一。而此时的元朝竟出现了各路军队混战的局面,当时的元朝皇帝元顺帝竟无法制止。因此当明太祖的军队北上的时候,明军基本上没遇到什么象样的抵抗,(除了攻打洛阳还算是碰上象样的抵抗外)而当明军进逼北京时,和金朝末代天子不同,元顺帝选择的是带自己的后妃皇太子等弃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大草原逃回草原(元朝汉化不彻底的恶果)。明朝就是这样仅仅用了十个月时间,以极小的代价,就轻轻松松地捡来了整个北方,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大明朝。这就是为什么说明朝接收“元帝国遗产”说法的由来。
  
  



而后来明成祖曾大败蒙古,史称“疆域远迈汉唐”。但深入分析就会知道,此时的蒙古早已雄风不再,除了因为他们已经经过几十年的中原生活,被彻底腐化掉了外,也和被打回草原后很快又陷入了分裂局面(游牧民族的通病)内部纷争不已导致其并不强大。而“土木之变”则纯粹是皇帝荒唐、宦官误国的结果,而并不是蒙古有多么了不起的强大。
  在这里我们比较一下北宋和明末的情形就能对宋朝和明朝的高下有很好的认识,南宋初年的形势比明末险恶得多,两个皇帝被俘,首都失陷,皇帝被追得跑海上飘流,可最终还是顶下来了,与金打个平手,甚至还能占上风反击。而相比之下,清军的战斗力顶多和祖先金军相当,清军有重骑兵。而明朝军队武器条件远胜于宋军,有火器,也从不缺少最重要的战马(连流寇都可以一人配三马,人有十来万),为什么结果相差这样大?明末与其说是抗清史,不如说是将领(包括文人)率军争先恐后的投降史,读明末清初史,感觉到当时的汉奸真TMD地多啊(这此些汉奸可是货真价实的,可不是网上的,呵呵),这一点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情形是多么相似啊。(八年抗战期间切不说有汪精卫这样的党国大员投降日本,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中还一度出现“降官如毛,降将如潮”的局面,影片《地道战》中的那句“一百多个鬼子,两百多伪军”的说法一度成为笑谈)
 因此综合汉,唐,宋,明的表现,如果要根据表现进行所谓的军事排名的话,那么宋朝的排名将在唐朝,明朝之前。
  如果我是古人,要选择一个能够保境安民的王朝的话,首选汉朝,这个大家无异议,毕竟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
  除了汉朝外,表现最好的是宋朝,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先后和四个蛮族政权的车轮战的打击下坚持三百多年并在大多数时间维持均势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其次是明朝,虽然明朝最终被满清所灭,造成了比宋朝的覆灭更大的耻辱,但毕竟明朝还是让中原百姓享受了两百多年的和平生活。
  而唐朝只好敬陪座末了,继承周隋的基业,本来应该会取得比汉朝更大的成就,但唐朝统治者实在太能败家子了,给中原百姓享受的和平岁月前不如汉朝,后不如宋朝,明朝,甚至连被大家骂得狗血临头的清朝都不如,因此唐朝虽然看似强大,但在军事历史上的排名应该在宋朝,明朝之下,更无法和汉朝相提并论。
原作者真是坚定滴“挺宋派”啊~
:L :L ;funk
  而唐朝只好敬陪座末了,继承周隋的基业,本来应该会取得比汉朝更大的成就,但唐朝统治者实在太能败家子了,给中原百姓享受的和平岁月前不如汉朝,后不如宋朝,明朝,甚至连被大家骂得狗血临头的清朝都不如,因此唐朝虽然看似强大,但在军事历史上的排名应该在宋朝,明朝之下,更无法和汉朝相提并论。
哪个混账下的结论?
原帖由 自由如风 于 2007-3-18 13:13 发表
 
  其实除了骑兵外,宋朝在对外战争处于劣势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具有攻击性,即使在今天,南方人的个性还是比北方人更柔弱,而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强悍,以淮河为界,南北两地人的性格可 ...

北方人比南人更强悍.说这句话的作者拍脑袋之前能不能去考证一下.
南人柔弱是吧,有宋一朝,无论南宋北宋,宋军制式盔甲一直都是:步人甲,重量在27~33KG,还没算其它装备,加上装备,重量能够达到40KG,能够负担这种重量的人会很柔弱?难道南宋的士兵都不是南方人了?宋军普遍装备的两石弓,能开这种弓的人很柔弱?明清两代,军中战斗力强悍的步兵,大多来自南方的四川,云南,两广两湖,浙江,福建,要说南人柔弱,这些不算南人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