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运十的注意了!关于运十的节目预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18:51
中央一套将在3月17,18,19日晚1:15见证《发现之旅》栏目中播出关于运十的纪录片沉重的翅膀!绝对可靠相关信息可登陆央视一套见证《发现之旅》栏目http://www.cctv.com/program/fxzl/20070314/106258.shtml查看!要顶阿!中央一套将在3月17,18,19日晚1:15见证《发现之旅》栏目中播出关于运十的纪录片沉重的翅膀!绝对可靠相关信息可登陆央视一套见证《发现之旅》栏目http://www.cctv.com/program/fxzl/20070314/106258.shtml查看!要顶阿!
那个1:15是am啊还是pm?
明显是AM, 这么好的片子这么晚才播放,可惜了,不过本人不太喜欢<
发现之旅>,不是说内容不好,实在是制作质量不咋地,好好的一件事情他们总喜欢配很凄凉的背景音乐,言语重复频率高,拖沓得紧,那个旁白的声音也不太适合做这款节目,and 广告绵绵不断... 还是比较喜欢中文版的discovery,那一男一女的配音听起来舒服多了.
期待,TNND,运十当年被一群混蛋给耽搁了
顶啊,
据我所知,这个片子的很多素材02年左右就拍好了,整个片子也早就制作完成了。
现在终于要播出了,
很好的信号,
看来大民机项目终于要正式启动了
好消息,我们已经浪费了20多年的时间了,我们不能再不行动了
今晚熬夜看10号
要看,看现在是个什么态度,只怕某些退下来的领导会心里不舒服,所以才在夜里放,老领导都早早的谁了
嚼啊嚼、嚼啊嚼……不知要嚼到什么时候;P
原帖由 红色卫士 于 2007-3-16 23:48 发表
要看,看现在是个什么态度,只怕某些退下来的领导会心里不舒服,所以才在夜里放,老领导都早早的谁了


不见得吧,星期五晚上很多人都不睡的
]]
今天看了第一集,真是不爽!!!!
CCTV-10什么时候播?!
]]
不知道有人录下来共享没?
我录下来了,1:15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
首先这节目应该在CCTV10播,但是一旦在10首播,
就跟兵马俑一样成为永远不能复活的历史了。
CCTV1是很政治化的,运十原来是一个禁忌,这也就是为什么该
节目尘封了至少4年。而现在解封,以配合近期的动作。
这是第一个信息。
其次,1:15除了不2:00am好一点,基本上也只有航空迷
和有关人士才能熬,所以其受众是有选择的,其信息也是试探性的。
试探谁,很有意思的题目。

CRH是运十现象的翻版,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航空民机发展,到底是走国家意志的路,还是民间化。
二者的优势,不多说了,说说问题:
国家意志:首先现在国家缺乏意志以及实现意志的执行力(执政能力),国家由于20年的不作为和甩报复(国家责任)使得国家信誉已失,谁愿意
跟你这个朝令夕改的国家意志一起冒风险,即使那些被国家遗弃的航空国有制造集团,他们也不一定干,更不要说种种诸侯,你去平衡那些孙传芳,冯玉祥,刘湘,王家烈,张作霖们就会耗尽温相的所有精力和资源。
再者,这么一个既没有军事系统常识,有没有民用系统观念的老体制设计师,
能设计出好的军机或民机吗?轻武器的问题将重现。

民间开发:
资金和基础资源是主要问题,人才不是问题,中国已经不再是技术人员农奴制了。
最危险的风险就是民族资本的宿命,最终在缺乏文化资源,政治资源下,在买办,官僚,垄断三座大山压迫下,先是自己与自己内耗破坏性竞争,然后沦为外国资本的打工崽。
只要发动机解决了.上天还不容易?
我们现在的技术,总比几十年前要强
这个运10的纪录片以前10套就放过了,是去年还是前年给忘记了。
原帖由 造汽 于 2007-3-17 11:29 发表
我录下来了,1:15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
首先这节目应该在CCTV10播,但是一旦在10首播,
就跟兵马俑一样成为永远不能复活的历史了。
CCTV1是很政治化的,运十原来是一个禁忌,这也就是为什么该
节目尘封 ...

欧洲空客在发展前期的巨额投入和每年的补贴都是政府给的,民间资本根本就承担不了。
呵,看来要给运10平反了,开心

搞民机就是要体制创新,
到现在了某集团还想用垄断体制那一套再祸害大民机发展?呵呵作为扼杀运10的帮凶之一,这次可轮不到你们主导了。ARJ21到底搞成什么样了,你们自己心里最清楚!借项目之名打击消灭真正民机的研制力量就是犯罪。连支线都搞不好,那还有什么资格争大民机?

还想翻盘?!
等咱国务院马上再给你们两耳刮子
原帖由 心情有点蓝 于 2007-3-18 00:25 发表
呵,看来要给运10平反了,开心

搞民机就是要体制创新,
到现在了某集团还想用垄断体制那一套再祸害大民机发展?呵呵作为扼杀运10的帮凶之一,这次可轮不到你们主导了。ARJ21到底搞成什么样了,你们自己心里 ...

当年毁掉3号机的半成品、然后不声不响拆掉生产线的是谁呢,今天指着3号机残骸痛哭当年没人支持的是谁呢,ARJ的主体研制单位又是谁呢。MS都是同一个地方吧,元凶=帮凶=受害者,这关系可够好玩的。
CCTV1加入传说中的运十神教?
60-70年代            毛、周领导    运10研制由上海主管,三机部对此忿忿不平,才有了后来

80年代 邓领导         拆生产线时,厂所已划归三机部管,要拆也是执行三机部命令。

……………………………………………………
再给你点材料,也许对大家的客观分析有作用

四.        首飞成功,态度不同
1980年运10首飞前,三机部段子俊副部长曾来沪,与上海市航办负责运十飞机首飞的王允祥副主任有过一段关于运十飞机能否成功试飞的精彩对话,大意是:
段:运十飞机试飞没有把握。
王:我搞飞行多年,什么飞机能飞,什么飞机不能飞,我清楚。
段:如果试飞不成功呢?
王:我愿意接受领导上给的一切处分······如果试飞成功了呢?
段:(用手势做自杀状)
思考1  这大概是运十飞机首飞前弥漫在三机部内的普遍观点,不过段以较为激烈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已。
1980年8月,三机部成立了以何文治副部长为首的运十飞机首飞检查组。这是何任副部长后第一项棘手的工作,在来沪之前,他听到关于运十飞机的尽是负面消息,而在他来沪深入了解情况以后,看法有了很大转变。1980年9月23日,正是他以运十飞机首飞领导小组组长的身份打报告给吕东部长并三机部党组,申请运十飞机首飞。
1980年9月26日上午,运十飞机首飞成功。试飞一结束,何副部长就在现场召开座谈会,向飞行机组表示祝贺,向总设计师和全体设计人员表示祝贺,向全体工人表示祝贺,向有关单位表示祝贺。何副部长说:运十飞机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第一架大型旅客机。运十飞机的上天,为航空工业填补了一项空白。
思考1  何副部长虽然带着许多负面印象而来,但在大量的(设计、试验)事实面前,还是本着科学的态度,作出了符合实际的判断,运十首飞成功后,也作出了恰如其份的评价。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钦佩。
事隔四天以后,9月30日下午5时35分,三机部打长途电话给上海市航办,对运十飞机首飞成功表示祝贺,内容如下:“上海市航办并5703厂、640所:获悉运10 02架飞机首次试飞成功,这是在上海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各兄弟单位民航、空海军的大力协同下,通过广大技术人员、工人、干部共同努力所取得的可喜成果,特向你们表示热烈祝贺。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坚持质量第一和安全第一的方针,为运10飞机研制作出新的贡献。
思考1  在通讯手段相当发达的情况下,隔了四天多,而且在下班以后,不用电报而是电话才发来祝贺,可以想见,这一“祝贺”是多么难产又是多么精心安排啊!
思考2  除了套话外,完全不提“自行设计、自行制造”,不提“为航空工业填补了空白”,与何副部长的评价是多么不同啊!


五.        釜底抽薪,断水断粮
许多谈论运十的文章谈到,运十飞机之所以“下马”,是因为没有钱了,有些文章还为缺乏区区三千万元而断送运十而大发感慨。根据后来偶而听到的一句话,我感到对此可有不同的解读。
1987年4月,在干线飞机发展途径论证阶段的一次重要会议(北京,海运仓“8704会议”)的上午休息期间,我与国家计委国防司的一位面熟但不知姓名的处长有一段闲聊:
赵:(感慨地)要是运十不下马,现在也用不到来作这样的论证了。
XX;我们计委对运十可是一向支持的喔!······是你们部里自己六五计划没报嘛!
思考1  本文第三节开始就用许多篇幅说明,中央多次以文件明确,运十研制由上海市统一领导,但计划、经费、技术、物资等由三机部归口,并明确要把运十研制纳入国家计划。当时我国实行的是完全的计划经济,纳入计划即到处绿灯,未纳入计划则寸步难行。1981-1985的六五计划,应该在1979年就准备、1980年正式报批的。早在1979年9月8日,上海市航办就向三机部上报了“关于708工程继续研制的调整方案报告”,三机部把它纳入部的第六个五年计划了吗?
思考2  1973年国发77号文是国家正式批准运十研制“上马”的标志性文件,文中明确规定:“大型客机的研制要纳入航空工业计划,所需基本建设投资、科研试制费和物资由三机部负责统一归口,中央有关部门大力协同,积极支持。”该文件粉碎四人帮后并未宣布过作废,三机部怎么自说自话就不执行了呢?
思考3  由于没有纳入部的六五计划,后来的所有努力(1980年12月22日5703厂写信给胡耀邦同志,希望能把运十飞机继续搞下去及随后胡、姚(依林)、张(爱萍)的批示,1981年1月2日国家计委国防司报告“运十应该努力搞下去,以达到设计定型,应该走完自行设计的全过程,才能积累经验,培养技术力量,促进航空科研的发展”等)均于事无补了。

六.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大约从1979年初开始,到部里出差就经常能听到一种议论:大飞机国际上已由波音,空客,麦道三家笼断,中国不可能挤进去,只能搞支线飞机。当时很纳闷,就在运10飞机各种试验接连取得成功,即将进行飞行试验时,怎么在领导机关里弥漫的竟是这样一种“灭自己威风”的空气?
后来才明白,是麦道公司又一次伸出了橄榄枝,三机部愉快接招。
以下是从640所所史(1970-1984)修订版中摘录的一些内容(最终出版稿中没了):
关于引进DC-9超80前期的一些史料
1.        早在1975年,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就希望将DC-9超80专利卖给中国。我国未答复。
2.        1978年,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又向我驻美联络处提起此事,经中央有关领导同意后,从1979年初开始谈判。
3.        1979年初,三机部着手酝酿与道格拉斯飞机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引进DC-9超80飞机问题。
4.        1979年1月下旬,陈少中副部长来沪与上海市商谈和国外合作的有关问题。上海市委表示支持,说如果中央定了,上海坚决干。
5.        1979年1月23日,陈少中副部长来640所视察,在中层以上干部会议上讲话,说:从1979年开始,要向现代化方面转变。联系我们这里,设计部门如何现代化,想和外国搞一个关系,用他们的现代化,促进我们的现代化。上海造飞机,今年会起多大变化,还不能预料,但变化是肯定的。你们经过七八年艰苦努力,到今天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可能是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要更好向前发展。最近邓副主席到美国去,与美国合作先从民用开始,民航方面合作可能先走一步。我们要请外国的专家、设计部门、领导来参观,也可能到设计所来参观,要做好接待的准备,将来有机会也可到国外去看看。总之,可以预见,今年的变化要比过去大得多,今天先给大家通通气。
6.        1979年2月初,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代表团一行5人,在总裁约翰•布里逊达因率领下,来中国谈判。中方参加的有三机部外事局局长江同(主谈)、蒋祖同(副主谈)、赵金德、叶惠民。2月9日,道格拉斯飞机公司代表团来640所参观访问,萧卡、薛德馨陪同。马凤山、程不时接待,按上级指示介绍了所的基本情况,放映了运十飞机风洞试验和静力试验的电影。外宾对介绍比较满意,对我静力试验一次成功表示祝贺,并预祝运十飞机早日上天试飞。2月12日,道格拉斯飞机公司代表团回北京继续谈判,并签订了原则协议。2月26日,赵金德向所领导介绍了谈判情况(略)。
7.        1979年3月5日,市航办召开干部会议,萧卡主任传达三机部领导干部会议精神,说:邓副主席在听取三机部汇报时指示:“民用飞机搞合伙经营也可以,搞出来可以卖给第三世界,关键要抢时间”。三机部意见,引进DC-9超80飞机定下来,我们需要这样的飞机,三四年能出来这样的飞机就很好了。
8.        根据中美双方协议,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副总裁杜比尔率4人专家小组于3月下旬来沪调查。3月23日,到640所参观座谈,马凤山、吴作权、赵金德、程不时、王宏年接待。4月4日,马凤山在三机部统一组织下,赴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参观访问。接着,程不时又在三机部统一组织下,赴道格拉斯和洛克希德两家飞机公司考察。6月下旬,经邓副主席批准,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副总裁郭洛克斯带一架DC-9来中国,先在北京作飞行表演,王震副总理看了飞机。6月23日在上海大场机场作飞行表演,640所组织了一批技术人员对飞机进行了考察,并有20余人登机随飞。
9.        1979年7月2日,三机部于辉副部长来640所视察,说:部党组讨论过一次,DC-9引进如谈好了,肯定放在上海,是否谈得成还不清楚。没有谈成之前,运十03架机还搞不搞,我们回去向上面请示。要发挥上海作用。
10.        三机部外事局电话通知,道格拉斯飞机公司总裁约翰•布里逊达因一行于9月29日抵京,10月2-7日谈判,已达成原则协议。王震副总理接见了外宾,并将来上海参观访问。
11.        关于引进DC-9超80的工作,以前只在少数领带干部中进行,但消息已经传开,广大干部和技术人员对此议论纷纷,极为关心。为此,市航办于1979年10月23日召开航办系统中层以上干部会议,对谈判情况进行交底和部署。------此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引进工作进展缓慢,而运十飞机的研制,实际上已处于停顿状态。

引进MD82组装生产的合同最终于1984年生效,麦道公司负责此事的张镇中先生荣升为公司副总裁,并成为当年&laquo;财富&raquo;杂志的封面人物。在记者采访时他直言不諱地说:“因为上海搞过运10,我们才和上海合作,如果不打倒运10,美国飞机就不好打进中国”。三年以后,在干线飞机项目商谈时,麦道公司更是明确表示:我们是不会培养自己的竞争对手的。
既有领导支持,又有改革开放的美名,还有“出国成为家常便饭”的实惠,而且不用担当让运10下马的骂名(至今,运10只有上马的文件——即前面提到的1973年国发77号文。而没有下马的文件),就可以达到让他们恨之入骨的运10飞机自然死亡在摇篮里的实际效果。对于三机部来说,这岂不是搁置运10的最佳手段吗?
双方配合得是多么默契呀!可是麦道公司承诺共同发展的一种先进支线飞机在哪里呢?20多年来,由于走上这条错误的路,中国的国家利益受到多大的伤害呢?

19641984年6月4日,640所吴苕溪、赵国强等219名工程技术人员以≪民航工业向何处去≫为题,通过市科协的不定期刊物≪科技工作者建议≫,向上级呼吁不要化花巨额外汇去引进DC-9超80机体组装生产线,而应在运十基础上发展我国的民航工业。此文通过市科协的渠道,一直捅到中央领导。最后,由赵紫阳总理的批示:此事已定,不要再议了,一议又是两三年(大意)而被否决。
直到现在,某些人为推卸责任还在说:“是你们上海要跟麦道合作的嘛”!
1984年10月24日,陈少中副部长来640所召开会议并讲话,强调支线飞机要在上海搞,要很好总结运十飞机经验,用到支线飞机研制中上去。对于运十,历史的功绩要充分肯定,但要下马,至多和协和号一样。它技术上虽然先进,但经济上不适用,要停产搞支线飞机,把它(指运十)总结一下,开个庆功奖励会,隆重一点。(按:“充分肯定”只是空话一句,表现在哪里?庆功会并没有开,每人拿到了两张运10的照片)


————————————————————————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年谱(1975—1997)》

中有这样一段话(“1980年”段、第616页):
“4月8日 上午,会见美国麦道公司总裁(姓名略),详细询问三机部同道格拉斯公司合作事宜。指出:我们双方在航空工业方面的合作,要从战略上加以考虑,而不仅仅是做生意。会谈结束后,对陪同会见外宾的三机部副部长段子俊说:“民用飞机总得在国内自己生产,不能一直向外国买。上海原来搞的大型客机受‘四人帮’干扰破坏,花钱很多,把握不大,办法不对,要停下来。”

邓作为最高领导,不可能对具体情况清楚了解,到底是谁向他进了谗言呢?!
原帖由 心情有点蓝 于 2007-3-18 01:14 发表
60-70年代            毛、周领导    运10研制由上海主管,三机部对此忿忿不平,才有了后来

80年代 邓领导         拆生产线时,厂所已划归三机部管,要拆也是执行三机部命令。

……………………………… ...

你给的这些材料,有些偏啊,还是看看上海自己编的那个航空志吧,里面自己抽自己嘴巴的地方多了。拆掉生产线不是在别的时候,恰恰是在转隶三机部之前为了变现干的。
俺也不想再说下去了,再说下去扑通定远等又该出来了,那样的话还不如去那个Y-10争论贴里面说。
别人给的资料都是偏的,只有你的看法就不是偏的?呵呵
拆生产线的事情参考陆孝彭披露的Q-5差点胎死腹中的过程,是谁要逼死强5的,那么你就可以理解拆生产线是怎么回事了!

令我遇到过一个曾经在陕飞工作过的老工程师,他透露说实际上就是因为部门利益问题,搞死Y-10的,而陕飞的一些人因为捞不到去上海的名额,也干了不少恶心事。
今天看了中集,最后说道工程技术人员给国务院写了封信要求保留项目,批复是“此事已定,不用再以,一议又是两三年”,真TMD讽刺,不议就是浪费二三十年啊!如果最近五年不时往上热议,我看还得等若干年!:')
原帖由 心情有点蓝 于 2007-3-18 01:42 发表
别人给的资料都是偏的,只有你的看法就不是偏的?呵呵

俺不敢说自己的看法正确,但是起码知道不该在给别人看的所谓“资料”里面参杂个人评论。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年谱(1975—1997)》

中有这样一段话(“1980年”段、第616页):
“4月8日 上午,会见美国麦道公司总裁(姓名略),详细询问三机部同道格拉斯公司合作事宜。指出:我们双方在航空工业方面的合作,要从战略上加以考虑,而不仅仅是做生意。会谈结束后,对陪同会见外宾的三机部副部长段子俊说:“民用飞机总得在国内自己生产,不能一直向外国买。上海原来搞的大型客机受‘四人帮’干扰破坏,花钱很多,把握不大,办法不对,要停下来。”

邓作为最高领导,不可能对具体情况清楚了解,到底是谁向他进了谗言呢?!"

这节目躲在半夜播放,难道是为了照顾段子俊的吗?
悲剧,体制内的各个利益集团,为了可怜的一点点资源,
由于高层的决策错误,直接造成严重的内耗,内耗到了
无所不用其极,出言已经到了非常不理智。这都是错误国家
决策的结果,如果完全指责这些单位或集团里的体制内的人或
团体,不完全公平。到现在这种状况,原因如下:
(1)国家决策使得资源枯竭,也就是说对这些集团,没有很多的
空间可以让他们生存,由于生存竞争,争一点点可怜的资源,
便激烈地撕咬起来。
(2)本来在可控的体制内,后来人为在由于国家意志造成的资源枯竭的环境下,生硬地空造竞争,(拆分两个集团和将各“所”的利益链拆开),
拆散技术链,制造链和关系链,所谓推向市场,实为抛弃国家责任(注意抛弃国家责任和实施国家买办政策的矛盾,如果国家决策是真正资本主义化,倒也罢了)。而在反向国家决策环境和资源枯竭的条件下,这些体制内单位能做的,只能是搞泛政治化的小动作或大动作,没有可能如口头上说的,市场化,因为你的国家政策从根本上是反市场的。所以他们在内耗中消耗掉大量精力。
航空是这样,铁路也是这样。
运十总体结构上是有前途的,前途就是在翼吊布局,
当时,707是面临停产,但是在80后出来的中大型
飞机全是翼吊布局。尾吊的MD80,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只有一点可以原谅,就是波音并吞麦稻,这是当时不可能
遇见到的,最后波音冰冻717,并拿走资料,也是活该没办法,
但是波音撤走资料,MD完蛋以后,没有接下去认认真真发展下去,
一耽误又是十年,是错误。
政策问题、体制问题、决策失误都是有的。可是也不要什么都往上推。就凭当时航空工业、制造业的底子,弄商用大飞机是好高务远了。整个工程成功不成功在其次,最后光花钱没留下多少可用的经验技术,是最大的遗憾。
段子俊 是谁呀?
http://tv.orinno.com/programinfo ... em%3D1%26offset%3D0

到这里可以下载
1983年10月,财政部认为,这种飞机要变成商品,不是花3,000万元的问题,还要较大的投入,而且没有用户,因此明确表示不同意筹措3,000万元。但由于没有资金投入,运十飞机研制实际上也就不得不下马了.
可惜、痛心、悲愤···
原帖由 cys218 于 2007-3-18 13:25 发表
http://tv.orinno.com/programinfo ... mp%3Bmediumitem%3D5 ...

:handshake 太感谢了,您太有才了。:hug:
原帖由 造汽 于 2007-3-18 11:42 发表
运十总体结构上是有前途的,前途就是在翼吊布局,
当时,707是面临停产,但是在80后出来的中大型
飞机全是翼吊布局。尾吊的MD80,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只有一点可以原谅,就是波音并吞麦稻,这是当时不可能 ...


翼吊布局就是有前途??民航飞机现在已经发展到在经济性上以几个百分点为单位进行拼杀,如果占着个布局就是有前途,737-300、400、500之类的又何必停产。

http://wiki.feeyo.com/wiki/737/
翼吊与尾吊的关系就像坦克的发动机后置并驱动后轮(T34)
和发动机后置并通过传动轴驱动前轮(M4,黑豹等多数二战坦克)之间的关系一样,
T34已经停产,但是已经没有人采用长传动轴布局了。
曾几何时尾吊在中大型客机中也风光过,快帆,VC10,DC9/MD80系,727,IL62, Tu134,154,三叉戟,BAe111,还有尾置的DC10,L1011,
以后就没有出现过。
不是说所有尾吊布局不好,公务机,支线机因其下单翼离地高度不足,机体小,有安全问题(吸入人和杂物),加上尾吊对维护性影响不大,故尾吊还是主流,现在已经出现翼吊支线了,如ERJ170。
不认为以后翼吊就一定不能复兴,但是就当时运十年代,到其“正常”研发年限,也就是现在的生产期,如果!翼吊是正确的决策。因为与之对比,当年的确提出过翼根布局(基于轰6,也就是走图104的路子)和仿制三叉戟的方案。
我也并不否认引进MD对制造管理的促进,当时中国是缺乏这个。但是以牺牲运十的后继开发以及过程中学习掌握力度和对突发时间的预见性不足,已经波音并吞MD以后,我们自己没有发展下去,是不对的。
尘埃落地!央视新闻联播刚刚播了,组建大型飞机股份公司,搞大型民用飞机——迟到了二十年。
迟到总比不到好.......
从放弃运十的那天起,中国的航空工业就欠着一计耳光。
首架运10上天了,第二架、第三架.....能上天吗?怀疑!不能总用波音的发动机吧,用国产的发动机,听说还有至少几十项试验没有做,主要原因是国内没试验条件,另外听说首架上天的运10有不少的波音707零件,因为有一架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波音707曾经宣布过“失踪”并且没有找到过“残骸”,都是听说,总之谜团不少。: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