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我国目前的AESA雷达中的MMIC是如何解决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1:44:24
我国目前O52C和KJ2000上用的都是AESA,T/R组件核心是MMIC,据说这玩意老毛子刚能生产,我们目前还不能。那我们现在用的AESA中的MMIC是从哪来的?
   或者是052C和KJ2000上的空间比较大,散热容易,不要求用MMIC,或者标准比较低,没有战斗机那么严格还是什么?
   以前知道的是通过二极管倍频到X波段,不用MMIC。据说这个方法T/R发射功率不够,个头大,散热也不好,是不是我们052C和KJ2000用的都是这种方法啊?我国目前O52C和KJ2000上用的都是AESA,T/R组件核心是MMIC,据说这玩意老毛子刚能生产,我们目前还不能。那我们现在用的AESA中的MMIC是从哪来的?
   或者是052C和KJ2000上的空间比较大,散热容易,不要求用MMIC,或者标准比较低,没有战斗机那么严格还是什么?
   以前知道的是通过二极管倍频到X波段,不用MMIC。据说这个方法T/R发射功率不够,个头大,散热也不好,是不是我们052C和KJ2000用的都是这种方法啊?
你怎么知道一定是有源的:Q
原帖由 吃果果 于 2007-3-11 18:50 发表
你怎么知道一定是有源的:Q


你凭什么说不是有源的;P
有源已经成为各大军坛的共识了,连本列兵都知道.
引用的希望有所帮助
关于舰载雷达是否是有源还是无源阵的一些看法 .d*FprU).  
关于有源阵的T/R单元的成品率,有朋友拿APG77的来对比。我要说: $w 7suH  
APG-77的T/R组件难造原因很多,但不同用途的T/R组件是不同。成品率也不同 !9+{|&`  
&md)zxKpT  
第一就是集成度太高,由于机载有源阵对器件体积限制极大,导致其T/R组件中MMIC上整合的微波电路功能太多,太复杂造成的,要是把复杂度降低成品率上去不难,商用 (W6/0 4  
MMIC器件制造就因为电路简单,成品率可达95%以上。 KI(6Tl#b  
第二元器件的体积限制要求太大,而功率要求尽可能的高,基于所在工作频段。这玩意 [-ik:!YBf  
的研制难度是极大的,机载的甚至比星载的难度更大(这可以说算是反常的)。 xGP'?  
舰载有源阵则不同,第一就是T/R单元体积大,加上现有的比较成熟的微波电路工艺, /yCsgq5  
再使用一些更成熟的分立微波器件,这种混合电路,可以让成本和技术成熟度控制在 kCC#e7;mfA  
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 Qw*^& 4ET  
我们现在的微波电路上来说所用的技术远比研制APG77时先进,举个例子:APG77上的 4y/u1oHm"%  
有源相控阵T/R单元,是90年左右基本发展成功,91年对外公开细节的。当时投产的 .|r3INJ}G  
数字电路典型的代表是Intel80486(89年),工艺制程是1-0.8um,到1994逐步提高到 m=<N2sRt*  
0.5-0.6um的奔腾。而微波电路和数字电路不同,微波电路对刻画精度和深度要求都比 e,I(]mPd 5  
数字电路高,因此对半导体先进制程的应用可以说要比数字电路晚。而我们97年发展 !X\v,0;*e  
出类似APG77上的T/R组件时,我们已经有比较成熟的1-0.8um的微波电路制造技术,现 $Shd $aH  
在已经发展到0.5-0.35um左右的比较成熟微波电路制造技术(批量),这几年光这种 "TXTs0hH D  
加工设备销量是以前的N倍。了解一些微波电路的成品率细节问题可以知道为什么其生 a]0tUU  
产率低,材料的性能撇开不说(就是光刻胶,基板等品质),光从光刻图形的角度上 RBY4g!|  
来说,微波电路的光刻图形的精度远大于数字电路,为什么?数字电路处理高电平和 &K0RLq#  
低电平就好了,电平低一点高一点数字电路并不敏感(所以才有改动电压超频的玩法)。 LT* 2Z S  
而微波电路恰恰相反,其要求输出的电平波形要求非常精确,因为生成的通常是低频 0u4tVIS9,  
低功率信号,后面还有N倍的放大电路和激励电路。低频时电平输出不精确,倍N倍频 H;<^iZfk  
之后,波形还能用还能看吗?所以先进的半导体工艺对微波电路的成品率提高是非常 u^Ul."$Dt  
重要的一环,一般来说微波电路刻画上还要考虑到精度和具体接受光刻的位置(光刻 @6LA}Hg  
在基片边缘的失真,以及光刻胶基片等可能导致的缺陷),微波电路事先会设计一些 wL3zIJ_  
调参的电容电阻连接图形在微波电路里,产品出来之后基本都是测试不合格的,就用 _p;} m'  
激光熔断一些微波电路中的调参用相连电容电阻的连接线条,来实现达到精确修正参 I.=pDe(  
数的目的。几乎每个微波电路都要这样修正才能封装使用。由于这些修正手段都是有有一定限制的,所有修正不了器件才是废品。激光调参修正这项技术好象在国外国外
也是90年代中期才开始在半导体工艺中大量应用(设计手段问题),国内近几年也才刚
用上。仅一个激光调参就能让微波电路的成品率提高不少,现在商品化的微波和数字电路,基本后续都采用这个东西来提高产品成品率 H因此我实在不觉得我们的舰载S波段T/R组件会比X波段机载T/R组件难和贵。成品率会
低到无法承担的水平,根据2002国内的一些报道,某所其投资几百万还是几千万组建  
的同一类器件的有源T/R组件的两条生产测试兼调试线(激光调阻),一年可生产合 格某波段T/R组件6000余个(合格率好象70-80%),由于其不够生产两个阵面所用的器件,不能满足国防需求,准备大幅度加大投资增加产量。由此可见我们舰载的T/R 组件关键问题在投资不足导致产能不大,而非合格率问题。对于其它质疑有源阵的说法,我的意见是不妨反证一下,我们怎样将S波段的无源阵 发射机峰值功率提高到2M瓦左右。如果为此调查一下国内真空电子管设计制造加工技 术,就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出结论:在9x年项目立项时,根本不敢指望能实现无源阵用 的发射机专用大功率行波管、放大管和其它器件能按时达标完成,以今天的研制基础 (或许可以,因为在2002年之后国内研制完成了一套2D的电子管CAD设计和仿真软件,标 志着我们终于对大部分电子管的基础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不过现在美国3D模拟仿真的电子管CAD软件都差不多完成了,其上应用的一些新技术和设计理论我们基本刚开 始探索,基本而言在这些设计分析工具方面我们最少还有8-12年的差距。当时我们电 子管的整体水平和性能,特别是稳定性和寿命更让军方不敢奢望,经常美国同类管寿 命能上千到几千小时,而我们的才10-几百小时,差距巨大。反而我们在T/R组件上当时已经获得很大突破,只是所用技术层次还比较老,多是采用一些大的微波分立器件,此时我们的MMIC的研制也获得较大整体突破,所以最后在T/R组件问题上,专家建议结合实际,新老方法混合使用,研制我们的大功率L,S,C,X...波段T/R组件技术(相 1关产品预计应用到地面预警炮位雷达、机载预警雷达和舰载相控阵上)。由于有源阵的很多特性,如10%部分器件故障不影响整体性能,这更符合国内对性能可靠性的需 求实际,用无源阵,以我们现在的电子管器件寿命来看,根本无法用,美国同类管基本上是我们现在(2000年以后)管子平均寿命的3-10倍,精度和稳定性更好,在这项目 立项的时候,我国的电子管平均寿命甚至仅有美国的1/20-1/30,其它性能就更别提了。
不是我非要拔高吹嘘国内的技术水平,深入了解一下国内电子元器件的生产的过去和现状,考虑到一些现实因素,可以说当初根本就没有选择无源阵的任何可能性。当然我并不是说国内就不发展无源阵了,处于成本以及具体功能和任务而言。无源阵的前景还是比较好的,国内相关领域一点也不会放松。实际采用先进技术的低成本无源阵的研制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不过但是对于机载和舰载来说,特别是舰载的类宙斯盾系统,国内目前根本没有任何可能性采用无源阵。降低有源阵成本的方式很多, 相关杂志上有介绍,有兴趣可以去找找。
接着贴!!!!:lol :lol
难道某老师说的1um设备出口俄罗斯
指的是这个?:o ;funk
这个要顶一下
多谢名机兄了。
是不是我们目前T/R组件的制造技术要好于APG77上的了?包括工艺和功率啥的?

目前我没还不能在战斗机上大规模的上AESA是不是生产的量不够,而不是其他问题了?比如J11B上?

7楼的继续泻啊。。。
原帖由 sealksk 于 2007-3-12 11:15 发表
多谢名机兄了。
是不是我们目前T/R组件的制造技术要好于APG77上的了?包括工艺和功率啥的?

目前我没还不能在战斗机上大规模的上AESA是不是生产的量不够,而不是其他问题了?比如J11B上?

7楼的继续泻啊 ...

研制AESA不光是MMIC或T/R组件的问题,同时也是经验问题.日本造MMIC和T/R组件不成问题,但是F-2的雷达设计的可不怎么样,性能也不算理想,早期问题不断,改进后也不是极品!!!
是啊
不光是T/R组建的问题
听说14所那边的确进展很快,都装机实验了好久了
据说一个美国回来的牛人发挥了很大作用,费了不少劲挖回来.....
原帖由 sealksk 于 2007-3-11 18:44 发表
我国目前O52C和KJ2000上用的都是AESA,T/R组件核心是MMIC,据说这玩意老毛子刚能生产,我们目前还不能。那我们现在用的AESA中的MMIC是从哪来的?
   或者是052C和KJ2000上的空间比较大,散热容易,不要求用MMI ...



走私:@
手机里的T/R组件怎么样?如果功率大100倍,就可以当AESA的T/R
了。:D
接着装菜
科研加特种兵,以前看的一些帖子说特种兵能从国外带回了一些好东西。我倒不是说这个东西,只是一下子想起以前的帖子了。
    我还是相信中国科研人员的实力的,突破一些瓶颈后很多东西就是投人投钱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