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行塔克拉玛干走近武警大漠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5:28:15
在天山南北两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的边缘,驻守着一支橄榄绿色的英雄群体──武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指挥部部队。这支特殊又鲜为人知的部队,自1984年组建以来, 广大官兵大力弘扬部队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扎根大漠的"胡杨精神",攻克难关,牢记使命、履行职责,把对党、对祖国和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无限忠诚,铸在茫茫荒漠上。他们的突出贡献多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的肯定和称赞。我们走进这支神奇的部队,走近大漠兵们的日常生活。
一  走近大漠兵——武警兵团指挥部维稳助民功建天山

兵指特战队员严阵以待

兵指某部五中队从严施训,苦练精兵

兵指部队扎根大漠,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图为兵指某部五中队营区,经过数代官兵的辛勤耕耘,如今营区花草遍地,果树成林。

兵指官兵警容严整、枕戈待旦,时刻听候祖国和人民的召唤,建设边疆、保卫边疆
    从无到有创伟业,维稳助民写华章。武警兵团指挥部广大官兵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扎根大漠的"胡杨精神",勇于吃苦、甘于忍耐、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圆满完成了以"执勤、处突和反恐"为中心的各项任务,为祖国西北边疆的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部队驻守在天山南北被世人称为"死亡之海"的两大沙漠边缘,气候恶劣、条件艰苦、执勤任务繁重。为了确保部队官兵忠于党、忠于人民,履行好维护新疆和兵团社会稳定的神圣使命,指挥部党委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部队各项建设首位,注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官兵头脑,教育官兵牢固树立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的政治信念。同时确立了"举旗帜、抓龙头、打基础、保中心"的工作思路,始终把关系人民群众安危、关系社会安定的执勤和处突工作当作中心任务来抓,先后建起了立体通信网络和执勤安全系统,与目标单位广泛开展了"共建共管共保安全"活动,确保了执勤目标安全和部队内部高度稳定。

    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治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挥部在执勤和"处突"的指导思想、任务重点、措施制度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根据反袭击、反爆炸、反劫持的实战要求,认真制定各级各类预案,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参加严打整治、扫黄打非、反**功邪教等斗争,严厉打击走私、贩毒、抢劫、涉枪等违法犯罪活动,实现了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接轨。广大官兵先后参与处置暴力案件和重大社会治安事件189起,派出治安巡逻组1162组次,共出动官兵20000余人次,抓获犯罪嫌疑分子260余人。先后有数十人在处突战斗中荣立一、二、三等功。

    部队官兵们斗罪犯猛如下山虎,爱人民甘为孺子牛。他们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哪里有危险,就出现在哪里。巴楚县"2.24"大地震发生后,指挥部550名官兵冒着强余震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抢救伤病员780人,救助灾民3000多户,清理、拆迁危房3500多间,搭设帐篷、窝棚5480顶,抢运物资2700余吨,并为灾区捐款25.4万元。兵团农六师一○四团水库特大险情发生后,指挥部800余名官兵及时奔赴库区,转移灾民3500余人,筑坝1500多米,装运沙袋6万余条,安置灾民1150名。

    该指挥部还广泛开展智力扶贫活动,通过举办扫盲夜校,先后培训各类专业人才1万余人,使100多个西部特困村走上了致富路。资助特困生2000多名,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在南北疆各建一所希望小学。同时,部队出动兵力10万余人次、车辆5000多台,参加了南疆铁路、塔中油田等10多项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工程建设;参加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兵团四百公里生态带"、乌鲁木齐市雪莲山绿化工程、天池自然保护区绿化工程等一大批生态工程建设;部队官兵在阿克苏营造出长56公里、宽2公里的"柯柯牙防风治沙林",还受到了联合国环境保护署的高度评价。

    该部先后有30多个单位被国务院、团中央、国家民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和武警部队授予"先进党委"、"民族团结先进集体"、"拥政爱民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近年来,部队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杨厚强、陈钢、姚志俊、刘超智、席耿亮等被团中央等十家单位联合表彰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卫士"、"中国优秀青年卫士"称号。杨厚强还被武警总部评为"武警部队十大忠诚卫士"。
喀什,距指挥部最远的中队

    经过20多个小时的长途旅行,我们来到了南疆铁路的终点站喀什,同时这也是我们这次沿塔克拉玛干边缘采访的第一站。

    喀什自古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来自中亚、东南亚各国的客商云集于此购物旅游,南疆大动脉的修通,为喀什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支队五中队位于塔克拉玛干西缘,是所有南疆基层中队里最西边的一个中队,同时它也是距离指挥部机关最远的一个中队(距乌鲁木齐1500公里)。中队院内,是一大片硕果压枝的梨园,几名战士正在采摘丰收的香梨。训练场上,战士们正在进行哨兵防袭击专勤专训,哨位上,哨兵正睁大警惕的眼睛,一排白杨树亭亭玉立。记者爬上岗楼,各项设施一应俱全,电话、探照灯、通话器这些前几年在这里不知长什么样儿的执勤设施都一一配齐。形成了外围封闭,照明配套、监控有效,联络畅通,报警灵敏的五大系统。

    5年前,这里还是夏不遮阳冬不挡寒的土岗楼,战士们戏称为丝路烽火台。巡逻通道是一条只容一人通过的土道道,晚上不发电,只有两只大手电互相交流执勤情况。电网只是聋子的耳朵,外围无遮无拦,遇袭击的可能性极大。最近又建立了鱼鳞状防护网,保证了哨兵在执勤通道的安全和处置情况的时间。中队指导员柏林告诉记者,中队虽偏远,但我们标准更高,要求更严,确保了组建22年执勤目标安全。



三  走近大漠兵——“大漠第一哨”
巴楚盖米里克

    记者从喀什乘火车向东4个小时后抵达巴楚县,支队机关就在县城。早就耳闻了大漠第一哨的大名,下午我们乘汽车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进入三支队一中队。指导员宋旭先介绍说,从中队向东南方向3公里便是叶尔羌河,再翻过一座大山,就是一望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于是这个全指挥部离沙漠最近的中队便被官兵们冠以了"大漠第一哨"的光荣称号。

    第一哨的官兵们常笑那些生活在都市却生在福中不知福的人们,因为他们是生在苦中不知苦,用他们的话说就叫笑傲大漠!因为离叶尔羌河较近,水源充足,所以中队野草茂盛,自然成了蚊虫的王国,它们不分昼夜地轮番轰炸,令战士们永葆青春(被蚊虫叮咬留下的痕迹)!面对大漠,面对艰苦,战士们没有怨言,没有退缩,他们以苦为乐:季节河叶尔羌留给官兵们用芦苇钓鱼的机会,胡杨林成为官兵们练兵的天然战术场,在滚烫的沙子中进行沙疗、在沙丘上进行滑沙运动,官兵们忠实履行着自己的神圣使命,在艰苦的环境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却无怨无悔!

    在一中队,记者用镜头记录了第一哨的官兵们在胡杨林、在没膝深的虚土中进行战术训练和娱乐的情景,体会着他们的苦与乐。
四  走近大漠兵——独轮车推出绿满园


见证中队变迁的独轮车轮胎

十三中队的艰苦奋斗教育纪念碑

    巴楚其盖麦旦

    记者驱车80多公里后来到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北缘的十三中队,院内绿树成荫,花草争艳,一名士兵就地取材,在中队的花园里采摘了一束鲜花献给正在训练间隙演唱的战友!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记者差点忘了这是在大漠边缘!

    安指导员介绍说:这个中队在前几年一直是绿化上黑榜的单位,没办法,这里的水质太差,靠吃苦水活下来的树被官兵们戏称为英雄的苦命树。官兵们用这里的水洗衣服都不用放洗衣粉,只不过,晾干的衣服上白花花的写意画随处可见。用这里的水洗澡洗脸,总觉得粘粘乎乎的,许多官兵被这种可怕的水给减了肥,长了痘。

    为了搞好绿化美化工作,官兵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土质不好,他们就挖地三尺,换熟土,水质不好,他们就请来打井队,硬是从地层深处打出了清洌甘甜的地下水;树苗不适,他们就栽种适合沙土生长的榆树、馒头柳等树种。经过一茬茬官兵们的努力,不仅警营内绿树成荫、花草争艳,而且官兵们参与种植的一片片林荫带护卫着农田。指导员还指着一个黄鼠狼窝说,由于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变,许多原来见不到的野生动物都搬了,警营成了他们最安全最好的家。

    在中队的一处围墙上,陈列着官兵们用坏的几十条独轮车轮胎,这些磨破的轮胎是官兵们建设绿色营区的见证,也是对官兵们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的活教材!

    塔克拉玛干是荒凉、干旱、生命禁区的代名词,一茬茬武警官兵们用他们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这片国土,在沙漠的边缘上串起了一颗颗绿色的珍珠,如果坐在直升机上,你可以看到,武警官兵们为塔克拉玛干戴上了一串美丽的绿色项链,塔克拉玛干得意极了!


五  走近大漠兵-借力巧撑"健康伞"

卫生队军医和战士们边玩扑克牌边给战士进行心理咨询

    巴楚皮恰克松地

    去年4月2日,九中队战士王强患急性阑尾炎,中队干部直接把电话打到驻地医院,让小王在最短时间内接受了手术治疗。这是部队依托地方建立医疗保障体系解决官兵看病难问题的一个缩影。

    这个部队点多、面广、人员高度分散,95%的执勤点均分布在南北疆偏远沙漠地区。以前,小病忍一忍、抗一抗,实在不行了才往支队卫生队送,往往耽误宝贵的救治时间。去年,指挥部借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方案实施的东风,出台了实行医疗社会化保障的相关配套文件。三支队三大队及时和驻地医院签订了医疗保障协议书,把部队纳入到驻地医疗保障系统。水,连着官兵身心健康,连着部队战斗力,一定要让大漠官兵喝上干净水。专家们带着设备进入大漠,打响了一场找水战斗。

    七八年过去了,大多数中队在合适的地层打出了可供饮用的地下水,然而仍有少数中队地下水含有害元素超标。怎么办?指挥部领导把目光再次转向社会化保障。在军地双方的努力下,"戈壁明珠"---阿拉尔市的自来水接到了大漠深处的执勤中队。昔日的涝坝池涌入涓涓细流,图木舒克市中心高高的水塔骄傲地宣告着大漠吃水难历史的结束!



六  走近大漠兵——大漠小教员
巴楚金墩

    耽误了大课的官兵咋补课?小远散单位的教育咋落实?没有指导员的讨论咋组织?武警新疆兵团指挥部依靠遍布在各基层部队的小教员,构筑起政治教育的大课堂,使这些难题迎刃而解。记者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三支队三中队,感受到了这一做法在其末端产生的良好效应。

    这个执勤点,距支队机关85公里,在兵团指挥部部队数以百计的执勤点中,这算是离上级单位相当近的了。每一时刻,该中队都有5名官兵在哨位上执勤,白天的正课时间,还要增加8名官兵到野外执勤。战斗岗位如此"前沿",官兵的教育工作愈显重要,然而勤务如此繁重,又构成了不少时间上的矛盾。

    记者沿着伸向沙漠腹地的公路走了20多公里赶到中队,中队的小教员、战士王军正在学习室里为昨天上哨误课的战士们补课,课题写在黑板上:培育武警部队战斗精神。小教员讲得清晰流畅,声情并茂,颇有几分指导员的风采,他写在黑板上的对联"大漠沙场斗顽擒凶,心底深处爱国护民",体现了他对这一课题的理解,更表达了战友们共同的心声,战士们听得认真,记得仔细。课后,他们又聚在一起讨论,王军的引导入情入理,恰到好处,大家发言积极踊跃。刚刚查哨回来的排长深表赞同地对记者说:"小教员的确帮了大忙。过去的教育课,误课战士的补课往往就是抄抄战友的笔记,而讨论时遇到难题也只好不求甚解了。现在小教员把这些问题全解决了。"

    今年初,指挥部政治部制订并下发了小教员制度的执行《细则》,对小教员参与重大专题教育、较大专题教育和正常随机教育分别作出相应规定,严格界定了"可为与不可为"的职责范围;对小教员的选拔、培训、备课、授课等规范了操作程序,细化到每一步骤,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这里面对小教员的工作方法指导得非常细,比如"如何组织讨论",甚至细化到了遇到'冷场'、'推磨'、'跑题'、'抬杠'等怎么办,这些常遇到的难题有了明确答案,可操作性就非常强了,照此执行,小教员的作用也就充分发挥出来了,指导员也就放心了。"年初以来他们已经培养了数百名小教员,活跃在这支分布地域辽阔、兵力高度分散的部队中,逐步形成了"全面渗透、全程覆盖"的基层政治教育大课堂。


七  走近大漠兵——南泥湾精神的时代雕塑

    阿克苏新开岭

    记者从三支队十三中队沿新修通的一条柏油路走捷径进入阿克苏,阿克苏是"白水河"的意思,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从阿克苏出发沿阿塔公路东行100公里便到了塔里木河,她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的生命河。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共和国军人屯垦戍边的号角,为我国这条最长的内陆河送来了生命的春天。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岁月过去了,昔日荒凉的塔河两岸如今已经变成了"大漠江南"。

    阿克苏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三条河都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流去,在南疆重镇阿克苏东南90多公里的地方汇成一条河:塔里木河。

    三河交汇之地,名叫夹河子,地图上找不到这个地名。但这是共和国军人沿塔里木河屯垦的起点。1957年,在这里挖下垦荒第一锹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一师,其前身就是著名的359旅。武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指挥部一支队支队长涂建纯告诉记者,那些战天斗地的岁月令人难忘:荒原上没有房屋,官兵们开始进驻时都睡在胡杨树下。之后,大家在地上挖个坑,盖上红柳枝,发明了荒漠简易房--地窝子。当时最好的饭菜是盐巴辣椒拌麦子,连劳动工具也没有,他们自己动手造了一大批土工具。一切从零开始!

    这支"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站数万里,扎根在天山"的队伍,干起活来两头不见太阳,在劳动的号子和歌声中,他们3年垦荒66万多亩,开挖了3条灌溉干渠,使野水荒地变得沃野千里,阡陌纵横。武警兵团指挥部一支队的官兵们进驻这里后,操起坎土墁,垦荒种菜,开挖鱼塘,不仅改良了土壤,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还在荒漠在实现了肉菜自给,把荒凉的大漠变成了六畜兴旺、绿色成片的大漠江南。

    如今的夹河子不仅田园村舍相连,还崛起了一座宏伟的水利工程--塔里木河水利交叉工程,随后,又建起了上游、多浪、胜利3座水库,在夹河子一带形成了总库容4.2亿立方的一片大漠水域,不仅保障了生产生活用水,生态也随之改善。

    站在高处放眼远望,云水苍茫,平畴千里,风景秀美如画,涂支队长若有所思地说:“古老的夹河子已经有了一个新名字--新开岭,你看它像不像是大漠里的南泥湾?”


八  走近大漠兵——无声的"屯垦戍边博物馆"

见证中队建设历史变迁的独轮车轮胎

绿树成荫的中队营区

    阿拉尔夏合勒克

   塔里木河流到夏合勒克,开始显示出它"无缰之马"的野性。夏合勒克是维吾尔语,意思是"长满黑色荆棘的沙窝"。据说,这是当年垦荒最为艰苦的地方,终年不息的风沙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毫无规律的洪水改道吞噬着刚刚开垦的土地。然而,今天,这里也变成了美丽的绿洲。

    驻守在这里的兵团指挥部八支队一大队的大队长赵增强扳着手指一一道来:从一双铁脚板,到手推车、毛驴车、马车,再到拖拉机、卡车、吉普车,交通工具的每一次更新换代,都是屯垦戍边事业与时俱进的标志。

    吉普车穿行在田间村头和部队营院,翻天覆地的变化俯拾皆是,仿佛一座无声的"屯垦戍边博物馆"。

    在一中队营区,地窝子、干打垒、砖瓦房,3代营房像3张老照片述说着过去。今天,官兵们住的是集居住、学习、娱乐、就医等功能于一体的"士兵别墅",全封闭式的新型砖混结构拒风沙于门外,现代化厨房、卫生间、洗澡室全部内置,太阳能和电视卫星接收器高踞屋顶。二中队营区外,一座古老的涝坝已经干涸,取而代之的是高高的水塔和全自动净化设施。人畜共饮涝坝水的历史一去不返了,官兵们用上了自来水、纯净水……官兵们自己用胡杨树枝编成的抬把子、打土块用的木模子、执勤用的马灯等"文物"无一不述说着当年官兵们艰苦奋斗的场景。

    赵大队长自豪地说,过去这里是"三到头"(路到头、水到头、电到头),"五大难"(住房难、吃水难、用电难、吃菜难、看病难);如今,这些早成"旧闻"啦。我们刻意保留着这些不同时代的"遗迹",因为这是最生动的艰苦奋斗的教科书。


九  走近大漠兵——胡杨林深处的哨所

虽然驻守在大漠戈壁,但是哨位上的士兵们依然警容严整,毫不懈怠。

    塔里木河流过轮台县、尉犁县境内的我国最大的原始胡杨林,便进入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鲁塔格沙漠夹缝中的库尔木依。前些年由于塔里木河时涨时枯,以及对植被的砍伐,两大沙漠渐成合龙之势。驻守在这里的武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指挥部二支队三大队官兵打响了保卫家园的战斗。

    首当其冲的任务是退耕还林。辛勤屯垦数十年的沃土,突然又要归荒还野,有些人怎么也想不通。官兵们便广泛宣传,把"恢复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标语贴到等街头巷尾。面对一步步逼近塔河的沙漠,他们在流动沙丘上建网格沙障,种上红柳、梭梭等固沙植物,还总结出先换土浇水后打桩固苗,以及滴灌补水、间隔栽种等科学植树方法,植树10万余株,苗木成活率过90%以上。

    一路艰辛一路歌。如今的库尔木依哈密瓜、香梨、沙枣等瓜果飘香,胡杨、白杨树郁郁葱葱,处处是人进沙退的喜人景象。官兵们种植的"橄榄果园"、"卫士生态林"成为人定胜天的一道亮丽风景。就连一度绝迹的马鹿、黄羊、塔里木等许多野生动物也回来了……胡杨林深处,官兵们巡逻的脚印清晰可见。

    胡杨,大漠的精灵,生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年不朽!

    胡杨,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白杨的美名,那是因为大风沙剥落了你的绿装,那是因为你久居荒漠人们对你的淡忘,你笑迎严寒酷暑,历尽人间的沧桑,你傲视狂风沙暴,为大地栽培一方绿色的土壤。

    与胡杨为伴的大漠官兵,就像胡杨一样扎根大漠,勇于吃苦,甘于忍耐,忠于职守,乐于奉献正是"胡杨精神"的深刻内涵。在天山南北两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的边缘,驻守着一支橄榄绿色的英雄群体──武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指挥部部队。这支特殊又鲜为人知的部队,自1984年组建以来, 广大官兵大力弘扬部队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扎根大漠的"胡杨精神",攻克难关,牢记使命、履行职责,把对党、对祖国和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无限忠诚,铸在茫茫荒漠上。他们的突出贡献多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的肯定和称赞。我们走进这支神奇的部队,走近大漠兵们的日常生活。
一  走近大漠兵——武警兵团指挥部维稳助民功建天山

兵指特战队员严阵以待

兵指某部五中队从严施训,苦练精兵

兵指部队扎根大漠,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图为兵指某部五中队营区,经过数代官兵的辛勤耕耘,如今营区花草遍地,果树成林。

兵指官兵警容严整、枕戈待旦,时刻听候祖国和人民的召唤,建设边疆、保卫边疆
    从无到有创伟业,维稳助民写华章。武警兵团指挥部广大官兵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扎根大漠的"胡杨精神",勇于吃苦、甘于忍耐、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圆满完成了以"执勤、处突和反恐"为中心的各项任务,为祖国西北边疆的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部队驻守在天山南北被世人称为"死亡之海"的两大沙漠边缘,气候恶劣、条件艰苦、执勤任务繁重。为了确保部队官兵忠于党、忠于人民,履行好维护新疆和兵团社会稳定的神圣使命,指挥部党委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部队各项建设首位,注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官兵头脑,教育官兵牢固树立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的政治信念。同时确立了"举旗帜、抓龙头、打基础、保中心"的工作思路,始终把关系人民群众安危、关系社会安定的执勤和处突工作当作中心任务来抓,先后建起了立体通信网络和执勤安全系统,与目标单位广泛开展了"共建共管共保安全"活动,确保了执勤目标安全和部队内部高度稳定。

    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治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挥部在执勤和"处突"的指导思想、任务重点、措施制度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根据反袭击、反爆炸、反劫持的实战要求,认真制定各级各类预案,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参加严打整治、扫黄打非、反**功邪教等斗争,严厉打击走私、贩毒、抢劫、涉枪等违法犯罪活动,实现了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接轨。广大官兵先后参与处置暴力案件和重大社会治安事件189起,派出治安巡逻组1162组次,共出动官兵20000余人次,抓获犯罪嫌疑分子260余人。先后有数十人在处突战斗中荣立一、二、三等功。

    部队官兵们斗罪犯猛如下山虎,爱人民甘为孺子牛。他们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哪里有危险,就出现在哪里。巴楚县"2.24"大地震发生后,指挥部550名官兵冒着强余震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抢救伤病员780人,救助灾民3000多户,清理、拆迁危房3500多间,搭设帐篷、窝棚5480顶,抢运物资2700余吨,并为灾区捐款25.4万元。兵团农六师一○四团水库特大险情发生后,指挥部800余名官兵及时奔赴库区,转移灾民3500余人,筑坝1500多米,装运沙袋6万余条,安置灾民1150名。

    该指挥部还广泛开展智力扶贫活动,通过举办扫盲夜校,先后培训各类专业人才1万余人,使100多个西部特困村走上了致富路。资助特困生2000多名,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在南北疆各建一所希望小学。同时,部队出动兵力10万余人次、车辆5000多台,参加了南疆铁路、塔中油田等10多项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工程建设;参加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兵团四百公里生态带"、乌鲁木齐市雪莲山绿化工程、天池自然保护区绿化工程等一大批生态工程建设;部队官兵在阿克苏营造出长56公里、宽2公里的"柯柯牙防风治沙林",还受到了联合国环境保护署的高度评价。

    该部先后有30多个单位被国务院、团中央、国家民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和武警部队授予"先进党委"、"民族团结先进集体"、"拥政爱民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近年来,部队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杨厚强、陈钢、姚志俊、刘超智、席耿亮等被团中央等十家单位联合表彰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卫士"、"中国优秀青年卫士"称号。杨厚强还被武警总部评为"武警部队十大忠诚卫士"。
喀什,距指挥部最远的中队

    经过20多个小时的长途旅行,我们来到了南疆铁路的终点站喀什,同时这也是我们这次沿塔克拉玛干边缘采访的第一站。

    喀什自古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来自中亚、东南亚各国的客商云集于此购物旅游,南疆大动脉的修通,为喀什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支队五中队位于塔克拉玛干西缘,是所有南疆基层中队里最西边的一个中队,同时它也是距离指挥部机关最远的一个中队(距乌鲁木齐1500公里)。中队院内,是一大片硕果压枝的梨园,几名战士正在采摘丰收的香梨。训练场上,战士们正在进行哨兵防袭击专勤专训,哨位上,哨兵正睁大警惕的眼睛,一排白杨树亭亭玉立。记者爬上岗楼,各项设施一应俱全,电话、探照灯、通话器这些前几年在这里不知长什么样儿的执勤设施都一一配齐。形成了外围封闭,照明配套、监控有效,联络畅通,报警灵敏的五大系统。

    5年前,这里还是夏不遮阳冬不挡寒的土岗楼,战士们戏称为丝路烽火台。巡逻通道是一条只容一人通过的土道道,晚上不发电,只有两只大手电互相交流执勤情况。电网只是聋子的耳朵,外围无遮无拦,遇袭击的可能性极大。最近又建立了鱼鳞状防护网,保证了哨兵在执勤通道的安全和处置情况的时间。中队指导员柏林告诉记者,中队虽偏远,但我们标准更高,要求更严,确保了组建22年执勤目标安全。



三  走近大漠兵——“大漠第一哨”
巴楚盖米里克

    记者从喀什乘火车向东4个小时后抵达巴楚县,支队机关就在县城。早就耳闻了大漠第一哨的大名,下午我们乘汽车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进入三支队一中队。指导员宋旭先介绍说,从中队向东南方向3公里便是叶尔羌河,再翻过一座大山,就是一望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于是这个全指挥部离沙漠最近的中队便被官兵们冠以了"大漠第一哨"的光荣称号。

    第一哨的官兵们常笑那些生活在都市却生在福中不知福的人们,因为他们是生在苦中不知苦,用他们的话说就叫笑傲大漠!因为离叶尔羌河较近,水源充足,所以中队野草茂盛,自然成了蚊虫的王国,它们不分昼夜地轮番轰炸,令战士们永葆青春(被蚊虫叮咬留下的痕迹)!面对大漠,面对艰苦,战士们没有怨言,没有退缩,他们以苦为乐:季节河叶尔羌留给官兵们用芦苇钓鱼的机会,胡杨林成为官兵们练兵的天然战术场,在滚烫的沙子中进行沙疗、在沙丘上进行滑沙运动,官兵们忠实履行着自己的神圣使命,在艰苦的环境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却无怨无悔!

    在一中队,记者用镜头记录了第一哨的官兵们在胡杨林、在没膝深的虚土中进行战术训练和娱乐的情景,体会着他们的苦与乐。
四  走近大漠兵——独轮车推出绿满园


见证中队变迁的独轮车轮胎

十三中队的艰苦奋斗教育纪念碑

    巴楚其盖麦旦

    记者驱车80多公里后来到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北缘的十三中队,院内绿树成荫,花草争艳,一名士兵就地取材,在中队的花园里采摘了一束鲜花献给正在训练间隙演唱的战友!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记者差点忘了这是在大漠边缘!

    安指导员介绍说:这个中队在前几年一直是绿化上黑榜的单位,没办法,这里的水质太差,靠吃苦水活下来的树被官兵们戏称为英雄的苦命树。官兵们用这里的水洗衣服都不用放洗衣粉,只不过,晾干的衣服上白花花的写意画随处可见。用这里的水洗澡洗脸,总觉得粘粘乎乎的,许多官兵被这种可怕的水给减了肥,长了痘。

    为了搞好绿化美化工作,官兵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土质不好,他们就挖地三尺,换熟土,水质不好,他们就请来打井队,硬是从地层深处打出了清洌甘甜的地下水;树苗不适,他们就栽种适合沙土生长的榆树、馒头柳等树种。经过一茬茬官兵们的努力,不仅警营内绿树成荫、花草争艳,而且官兵们参与种植的一片片林荫带护卫着农田。指导员还指着一个黄鼠狼窝说,由于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变,许多原来见不到的野生动物都搬了,警营成了他们最安全最好的家。

    在中队的一处围墙上,陈列着官兵们用坏的几十条独轮车轮胎,这些磨破的轮胎是官兵们建设绿色营区的见证,也是对官兵们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的活教材!

    塔克拉玛干是荒凉、干旱、生命禁区的代名词,一茬茬武警官兵们用他们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这片国土,在沙漠的边缘上串起了一颗颗绿色的珍珠,如果坐在直升机上,你可以看到,武警官兵们为塔克拉玛干戴上了一串美丽的绿色项链,塔克拉玛干得意极了!


五  走近大漠兵-借力巧撑"健康伞"

卫生队军医和战士们边玩扑克牌边给战士进行心理咨询

    巴楚皮恰克松地

    去年4月2日,九中队战士王强患急性阑尾炎,中队干部直接把电话打到驻地医院,让小王在最短时间内接受了手术治疗。这是部队依托地方建立医疗保障体系解决官兵看病难问题的一个缩影。

    这个部队点多、面广、人员高度分散,95%的执勤点均分布在南北疆偏远沙漠地区。以前,小病忍一忍、抗一抗,实在不行了才往支队卫生队送,往往耽误宝贵的救治时间。去年,指挥部借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方案实施的东风,出台了实行医疗社会化保障的相关配套文件。三支队三大队及时和驻地医院签订了医疗保障协议书,把部队纳入到驻地医疗保障系统。水,连着官兵身心健康,连着部队战斗力,一定要让大漠官兵喝上干净水。专家们带着设备进入大漠,打响了一场找水战斗。

    七八年过去了,大多数中队在合适的地层打出了可供饮用的地下水,然而仍有少数中队地下水含有害元素超标。怎么办?指挥部领导把目光再次转向社会化保障。在军地双方的努力下,"戈壁明珠"---阿拉尔市的自来水接到了大漠深处的执勤中队。昔日的涝坝池涌入涓涓细流,图木舒克市中心高高的水塔骄傲地宣告着大漠吃水难历史的结束!



六  走近大漠兵——大漠小教员
巴楚金墩

    耽误了大课的官兵咋补课?小远散单位的教育咋落实?没有指导员的讨论咋组织?武警新疆兵团指挥部依靠遍布在各基层部队的小教员,构筑起政治教育的大课堂,使这些难题迎刃而解。记者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三支队三中队,感受到了这一做法在其末端产生的良好效应。

    这个执勤点,距支队机关85公里,在兵团指挥部部队数以百计的执勤点中,这算是离上级单位相当近的了。每一时刻,该中队都有5名官兵在哨位上执勤,白天的正课时间,还要增加8名官兵到野外执勤。战斗岗位如此"前沿",官兵的教育工作愈显重要,然而勤务如此繁重,又构成了不少时间上的矛盾。

    记者沿着伸向沙漠腹地的公路走了20多公里赶到中队,中队的小教员、战士王军正在学习室里为昨天上哨误课的战士们补课,课题写在黑板上:培育武警部队战斗精神。小教员讲得清晰流畅,声情并茂,颇有几分指导员的风采,他写在黑板上的对联"大漠沙场斗顽擒凶,心底深处爱国护民",体现了他对这一课题的理解,更表达了战友们共同的心声,战士们听得认真,记得仔细。课后,他们又聚在一起讨论,王军的引导入情入理,恰到好处,大家发言积极踊跃。刚刚查哨回来的排长深表赞同地对记者说:"小教员的确帮了大忙。过去的教育课,误课战士的补课往往就是抄抄战友的笔记,而讨论时遇到难题也只好不求甚解了。现在小教员把这些问题全解决了。"

    今年初,指挥部政治部制订并下发了小教员制度的执行《细则》,对小教员参与重大专题教育、较大专题教育和正常随机教育分别作出相应规定,严格界定了"可为与不可为"的职责范围;对小教员的选拔、培训、备课、授课等规范了操作程序,细化到每一步骤,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这里面对小教员的工作方法指导得非常细,比如"如何组织讨论",甚至细化到了遇到'冷场'、'推磨'、'跑题'、'抬杠'等怎么办,这些常遇到的难题有了明确答案,可操作性就非常强了,照此执行,小教员的作用也就充分发挥出来了,指导员也就放心了。"年初以来他们已经培养了数百名小教员,活跃在这支分布地域辽阔、兵力高度分散的部队中,逐步形成了"全面渗透、全程覆盖"的基层政治教育大课堂。


七  走近大漠兵——南泥湾精神的时代雕塑

    阿克苏新开岭

    记者从三支队十三中队沿新修通的一条柏油路走捷径进入阿克苏,阿克苏是"白水河"的意思,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从阿克苏出发沿阿塔公路东行100公里便到了塔里木河,她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的生命河。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共和国军人屯垦戍边的号角,为我国这条最长的内陆河送来了生命的春天。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岁月过去了,昔日荒凉的塔河两岸如今已经变成了"大漠江南"。

    阿克苏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三条河都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流去,在南疆重镇阿克苏东南90多公里的地方汇成一条河:塔里木河。

    三河交汇之地,名叫夹河子,地图上找不到这个地名。但这是共和国军人沿塔里木河屯垦的起点。1957年,在这里挖下垦荒第一锹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一师,其前身就是著名的359旅。武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指挥部一支队支队长涂建纯告诉记者,那些战天斗地的岁月令人难忘:荒原上没有房屋,官兵们开始进驻时都睡在胡杨树下。之后,大家在地上挖个坑,盖上红柳枝,发明了荒漠简易房--地窝子。当时最好的饭菜是盐巴辣椒拌麦子,连劳动工具也没有,他们自己动手造了一大批土工具。一切从零开始!

    这支"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站数万里,扎根在天山"的队伍,干起活来两头不见太阳,在劳动的号子和歌声中,他们3年垦荒66万多亩,开挖了3条灌溉干渠,使野水荒地变得沃野千里,阡陌纵横。武警兵团指挥部一支队的官兵们进驻这里后,操起坎土墁,垦荒种菜,开挖鱼塘,不仅改良了土壤,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还在荒漠在实现了肉菜自给,把荒凉的大漠变成了六畜兴旺、绿色成片的大漠江南。

    如今的夹河子不仅田园村舍相连,还崛起了一座宏伟的水利工程--塔里木河水利交叉工程,随后,又建起了上游、多浪、胜利3座水库,在夹河子一带形成了总库容4.2亿立方的一片大漠水域,不仅保障了生产生活用水,生态也随之改善。

    站在高处放眼远望,云水苍茫,平畴千里,风景秀美如画,涂支队长若有所思地说:“古老的夹河子已经有了一个新名字--新开岭,你看它像不像是大漠里的南泥湾?”


八  走近大漠兵——无声的"屯垦戍边博物馆"

见证中队建设历史变迁的独轮车轮胎

绿树成荫的中队营区

    阿拉尔夏合勒克

   塔里木河流到夏合勒克,开始显示出它"无缰之马"的野性。夏合勒克是维吾尔语,意思是"长满黑色荆棘的沙窝"。据说,这是当年垦荒最为艰苦的地方,终年不息的风沙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毫无规律的洪水改道吞噬着刚刚开垦的土地。然而,今天,这里也变成了美丽的绿洲。

    驻守在这里的兵团指挥部八支队一大队的大队长赵增强扳着手指一一道来:从一双铁脚板,到手推车、毛驴车、马车,再到拖拉机、卡车、吉普车,交通工具的每一次更新换代,都是屯垦戍边事业与时俱进的标志。

    吉普车穿行在田间村头和部队营院,翻天覆地的变化俯拾皆是,仿佛一座无声的"屯垦戍边博物馆"。

    在一中队营区,地窝子、干打垒、砖瓦房,3代营房像3张老照片述说着过去。今天,官兵们住的是集居住、学习、娱乐、就医等功能于一体的"士兵别墅",全封闭式的新型砖混结构拒风沙于门外,现代化厨房、卫生间、洗澡室全部内置,太阳能和电视卫星接收器高踞屋顶。二中队营区外,一座古老的涝坝已经干涸,取而代之的是高高的水塔和全自动净化设施。人畜共饮涝坝水的历史一去不返了,官兵们用上了自来水、纯净水……官兵们自己用胡杨树枝编成的抬把子、打土块用的木模子、执勤用的马灯等"文物"无一不述说着当年官兵们艰苦奋斗的场景。

    赵大队长自豪地说,过去这里是"三到头"(路到头、水到头、电到头),"五大难"(住房难、吃水难、用电难、吃菜难、看病难);如今,这些早成"旧闻"啦。我们刻意保留着这些不同时代的"遗迹",因为这是最生动的艰苦奋斗的教科书。


九  走近大漠兵——胡杨林深处的哨所

虽然驻守在大漠戈壁,但是哨位上的士兵们依然警容严整,毫不懈怠。

    塔里木河流过轮台县、尉犁县境内的我国最大的原始胡杨林,便进入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鲁塔格沙漠夹缝中的库尔木依。前些年由于塔里木河时涨时枯,以及对植被的砍伐,两大沙漠渐成合龙之势。驻守在这里的武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指挥部二支队三大队官兵打响了保卫家园的战斗。

    首当其冲的任务是退耕还林。辛勤屯垦数十年的沃土,突然又要归荒还野,有些人怎么也想不通。官兵们便广泛宣传,把"恢复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标语贴到等街头巷尾。面对一步步逼近塔河的沙漠,他们在流动沙丘上建网格沙障,种上红柳、梭梭等固沙植物,还总结出先换土浇水后打桩固苗,以及滴灌补水、间隔栽种等科学植树方法,植树10万余株,苗木成活率过90%以上。

    一路艰辛一路歌。如今的库尔木依哈密瓜、香梨、沙枣等瓜果飘香,胡杨、白杨树郁郁葱葱,处处是人进沙退的喜人景象。官兵们种植的"橄榄果园"、"卫士生态林"成为人定胜天的一道亮丽风景。就连一度绝迹的马鹿、黄羊、塔里木等许多野生动物也回来了……胡杨林深处,官兵们巡逻的脚印清晰可见。

    胡杨,大漠的精灵,生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年不朽!

    胡杨,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白杨的美名,那是因为大风沙剥落了你的绿装,那是因为你久居荒漠人们对你的淡忘,你笑迎严寒酷暑,历尽人间的沧桑,你傲视狂风沙暴,为大地栽培一方绿色的土壤。

    与胡杨为伴的大漠官兵,就像胡杨一样扎根大漠,勇于吃苦,甘于忍耐,忠于职守,乐于奉献正是"胡杨精神"的深刻内涵。
..................
..................
..................
..................
看到了95、81、56冲!而且枪械使用时间应该比较长了
81轻机倒不少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