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洋面孔” (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54:24
几个月之前,北京的朋友传来当时流行的顺口溜《等老娘有了钱》。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等老娘有了钱,到韩国整容去。妈的想变张柏芝就变张柏芝,想变张曼玉就变张曼玉。整容一次去十人,先试验九人,效果满意自己上。”

  自此之后,每当看到有关中国女孩整容的报道,大脑里就立即产生条件反射,这则顺口溜也就自然而然地滑到嘴边。最近又听说,虽然整容技术在中国良莠不齐,但手艺高超的行家们却是越来越多了。这就意味着,那些有钱而又年轻的“老娘”们,以后就不必长途跋涉到韩国去了。

  有意思的是,11月10日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也注意到了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蓬勃兴起的整容大潮,并把此作为封面文章来加以报道和评述。


审美标准的一元化


  文章认为,从中国到韩国,从印度到日本,西方的审美观横行亚洲。以中国为例,欧美女性特有的圆眼睛、长方脸和瘦身材已成为很多女性的理想标准,而传统的“瓜子脸”已不再时兴。文章的结论是:几个世纪以来,东西方不同的审美理想一直在相互碰撞和影响,可是,现代的整容术却在制造全球统一的审美标准。

  随着整容术的日臻完善,并且在更多“老娘有了钱”之后,亚洲的一些都市里大概会有更多用手术刀雕刻出来的“洋面孔”,时不时地从我们身边飘然而过。据说,在韩国城市的街头,现在就能经常看到面孔极其相似的人工美女。无论怎么说,这也是一件好事,因为美总比丑好。

  与女性整容可以相提并论的是,亚洲更多城市的面孔也都在洋化。新加坡、香港和东京不必赘言,引人瞩目的更有北京和上海这两个新兴的老都市。只不过与女性整容所不同的是,中国城市面孔的改造工程,基本上都是由西方人主导,而本土的设计师们似乎都变成了旁观者。

  从位于北京心脏地带的国家大剧院,到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从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到北京首都机场第三候机大厦,这些直接涉及中国文化特征的标志性建筑都是从欧洲人的脑袋里蹦出来的,设计概念明显体现了设计者本人的个性,而造型特征更是与中国传统的建筑思维相差极大。

  这种情形使人不禁想到,连首善之区的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建筑都在呈现“洋面孔”,其他城市以及商业建筑的未来就可想而知了。几年前,当法国人设计的鹅蛋型国家大剧院的模型被定案之时,北京乃至全中国的科技界人士都曾愤怒地群起而攻之。可如今,这样的抵触情绪看上去少之又少。这一事实令人感到惊奇,也许这就是思想开放和观念进步的表现,说明中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宽容,即使是对原来觉得“不伦不类”的东西,现在不再那么排斥了。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经以藐视西方的胆略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情形,几乎都是西风压倒了东风,甚至连女性的审美观都不能幸免。日本不可谓不富强,韩国不可谓不发达,中国的发展速度不可谓不迅速。照理说,越是进步,越是发达,就越会产生凸显传统的冲动,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表面模仿不是现代化


  不只是女性的面孔和城市的建筑,凡是现代化浪潮能够冲击到的地方,人们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统统都朝着同一个标准靠近。唯一的区别,就是先与后、快与慢而已。

  以捍卫传统价值观和弘扬本国文化特征为己任的人们,对这种现代化的浪潮往往会感到痛心疾首。当然不只是他们,那些毫不犹豫地拥抱现代化进程的人们,同样对自身民族特征所面临的挑战感到焦虑。

  但是,尽管如此,现实的人们显然都已经看到了一个令人无奈的事实,那就是,所谓全球化和现代化,其实就是国际标准的一体化。当世界主流社会都承认和接受某一个特定标准的时候,其他所有国家和所有人,无论愿意与否,都只能顺应时势,并且千方百计地要获得主流世界的认同。而与众不同的表现,就很有可能被视为异己。

  在改革开放之初,很多人就开始担心,门户的逐渐开放将最终使中国被全盘西化。现在看来,这种危机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印证,所以无需担心继续开放下去。实际上,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5年后,当整整一代人伴随着开放政策而成长起来的今天,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思潮还没有渗透到人们的血液之中。至于全盘西化,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

  令人担忧的倒是另一种倾向。那就是,虽然女性审美观的多元化和城市面貌的摩登等等都是社会进步的特征,但却不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假若迷恋于表面模仿而忽视精神世界的升华,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现代化。几个月之前,北京的朋友传来当时流行的顺口溜《等老娘有了钱》。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等老娘有了钱,到韩国整容去。妈的想变张柏芝就变张柏芝,想变张曼玉就变张曼玉。整容一次去十人,先试验九人,效果满意自己上。”

  自此之后,每当看到有关中国女孩整容的报道,大脑里就立即产生条件反射,这则顺口溜也就自然而然地滑到嘴边。最近又听说,虽然整容技术在中国良莠不齐,但手艺高超的行家们却是越来越多了。这就意味着,那些有钱而又年轻的“老娘”们,以后就不必长途跋涉到韩国去了。

  有意思的是,11月10日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也注意到了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蓬勃兴起的整容大潮,并把此作为封面文章来加以报道和评述。


审美标准的一元化


  文章认为,从中国到韩国,从印度到日本,西方的审美观横行亚洲。以中国为例,欧美女性特有的圆眼睛、长方脸和瘦身材已成为很多女性的理想标准,而传统的“瓜子脸”已不再时兴。文章的结论是:几个世纪以来,东西方不同的审美理想一直在相互碰撞和影响,可是,现代的整容术却在制造全球统一的审美标准。

  随着整容术的日臻完善,并且在更多“老娘有了钱”之后,亚洲的一些都市里大概会有更多用手术刀雕刻出来的“洋面孔”,时不时地从我们身边飘然而过。据说,在韩国城市的街头,现在就能经常看到面孔极其相似的人工美女。无论怎么说,这也是一件好事,因为美总比丑好。

  与女性整容可以相提并论的是,亚洲更多城市的面孔也都在洋化。新加坡、香港和东京不必赘言,引人瞩目的更有北京和上海这两个新兴的老都市。只不过与女性整容所不同的是,中国城市面孔的改造工程,基本上都是由西方人主导,而本土的设计师们似乎都变成了旁观者。

  从位于北京心脏地带的国家大剧院,到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从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到北京首都机场第三候机大厦,这些直接涉及中国文化特征的标志性建筑都是从欧洲人的脑袋里蹦出来的,设计概念明显体现了设计者本人的个性,而造型特征更是与中国传统的建筑思维相差极大。

  这种情形使人不禁想到,连首善之区的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建筑都在呈现“洋面孔”,其他城市以及商业建筑的未来就可想而知了。几年前,当法国人设计的鹅蛋型国家大剧院的模型被定案之时,北京乃至全中国的科技界人士都曾愤怒地群起而攻之。可如今,这样的抵触情绪看上去少之又少。这一事实令人感到惊奇,也许这就是思想开放和观念进步的表现,说明中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宽容,即使是对原来觉得“不伦不类”的东西,现在不再那么排斥了。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经以藐视西方的胆略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情形,几乎都是西风压倒了东风,甚至连女性的审美观都不能幸免。日本不可谓不富强,韩国不可谓不发达,中国的发展速度不可谓不迅速。照理说,越是进步,越是发达,就越会产生凸显传统的冲动,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表面模仿不是现代化


  不只是女性的面孔和城市的建筑,凡是现代化浪潮能够冲击到的地方,人们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统统都朝着同一个标准靠近。唯一的区别,就是先与后、快与慢而已。

  以捍卫传统价值观和弘扬本国文化特征为己任的人们,对这种现代化的浪潮往往会感到痛心疾首。当然不只是他们,那些毫不犹豫地拥抱现代化进程的人们,同样对自身民族特征所面临的挑战感到焦虑。

  但是,尽管如此,现实的人们显然都已经看到了一个令人无奈的事实,那就是,所谓全球化和现代化,其实就是国际标准的一体化。当世界主流社会都承认和接受某一个特定标准的时候,其他所有国家和所有人,无论愿意与否,都只能顺应时势,并且千方百计地要获得主流世界的认同。而与众不同的表现,就很有可能被视为异己。

  在改革开放之初,很多人就开始担心,门户的逐渐开放将最终使中国被全盘西化。现在看来,这种危机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印证,所以无需担心继续开放下去。实际上,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5年后,当整整一代人伴随着开放政策而成长起来的今天,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思潮还没有渗透到人们的血液之中。至于全盘西化,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

  令人担忧的倒是另一种倾向。那就是,虽然女性审美观的多元化和城市面貌的摩登等等都是社会进步的特征,但却不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假若迷恋于表面模仿而忽视精神世界的升华,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现代化。
大唐的时候我们喜欢"胡女""胡姬",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