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雷锋拍下“经典”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12:01
这张家喻户晓的雷锋手握钢枪照,作者是原《沈阳日报》记者周军

    在雷锋留世的众多照片中,有一张照片在国内和国际上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曾入选国际权威的艺术摄影组织“GAPA”评选的全球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张图片。3月3日,记者采访了多名雷锋老战友,得知这张照片是由曾在沈阳日报任职的沈阳人周军所拍摄的。

    珍贵文字

    见证拍摄经历


    1998年,加拿大一家在国际上比较权威的艺术摄影组织“GAPA”,评选出全球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张图片,其中中国入选两张,一张是毛主席于196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的照片;另一张就是雷锋头戴一顶长耳皮毛军帽,双手紧握冲锋枪,端庄站在松树前的照片(见图1)。

    沈阳市雷锋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华东方介绍,这张照片是周军在《东北民兵》杂志任记者时所拍摄的。1958年,周军调到沈阳军区政治部《东北民兵》杂志社任编辑、记者。1976年转业来到沈阳日报社,先后任总编室副主任、农财部主任。1978年,调至辽宁电影制片厂,1990年末离休。

    根据这一线索,记者曾多次寻找周军,遗憾的是一直未果。记者费尽周折,在一份历史资料中,终于找到了周军有关该张照片拍摄经过的一篇回忆文章。

    周军在文中回忆道,他是在1961年第一次见到雷锋的,在没有见到雷锋之前,已从报纸上和广播里,知道了解了雷锋的事迹,并为其精神所感动,一心想有机会见到、采访雷锋,和雷锋交朋友。1961年冬,沈阳军区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会议,听说雷锋也来参加,编辑部决定邀请雷锋写一篇文章,拍摄一张雷锋的照片作为封面,这个任务交给周军来完成。

    然而,雷锋是个大忙人,除了开会外,业余时间里也总是忙活,抓紧时间和战友们交流学习经验,而且还随时随地帮助招待所打开水、清理卫生和洗涮餐具等,因此,招待所里里外外无人不认识雷锋。

    周军虽然不认识雷锋,但到招待所一打听,很快就在招待所一个楼梯口找到了正在清扫卫生的雷锋。当周军作完自我介绍之后,将编辑部的意图告诉给了雷锋。雷锋笑眯眯地说:“我一定完成任务,写得不好请你们修改。”第二天,雷锋便如约来到沈阳军区政治部北院,周军把他迎接到编辑部。雷锋把写好的稿子递给总编,连连说:“请先看看,也不知道行不行?”当编辑部同志请雷锋署上自己的名字准备做锌版时,雷锋提笔认真地写了起来,写了一个又一个,直到编辑部同志满意为止。

    随后,周军将雷锋带到政治部院内,准备拍张照片。雷锋听说要拍照,立即检查军容。按周军预想的构思,想把雷锋拍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位伟大战士的形象,要像一尊塑像,给人一种高大、刚毅、庄重的感觉。然而,周军发现雷锋的着装与构想不太一致,特别是他戴的那顶亚寒区配发的剪绒帽,与创作意图不协调,好像洗过多次,还有点小,看起来不大气。这时,有位从黑龙江调来的同志从这里经过,戴的是一顶大皮毛帽子,周军便借过来,可是压在雷锋头上又显得比较大。编辑部李奎根急忙将自己的皮毛帽子拿来,给雷锋换上,结果比例适当,出现了预想中的效果。

    周军回忆道,当时天气很冷,多次换帽子,又不能戴手套,雷锋却一直耐心密切地配合着,手和脸都冻红了,仍一遍遍地配合着拍摄。为了突出雷锋的形象,周军采用了适度的仰拍角度,拍下了这张永恒的照片。1977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为题,出版发行了这张彩色合成照片(用手工着色),并征得周军的同意,将原来雷锋背后的小毛松换成黄山上的迎客松

   手握钢枪

    瞬间成经典


    1962年2月19日,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在沈阳召开,雷锋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参加,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同时,为了进一步搞好雷锋事迹的宣传和学习,会议安排雷锋作了题为《我是怎样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毛主席的好战士》的报告,报告感人泪下,催人奋进,引起了到会500余名代表和近千名旁听者的强烈反响。2月27日,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全体通过了《给军区全体共青团员的一封信》,号召军区部队广大共青团员和青年,要以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神枪手”雷凯等先进人物为榜样,掀起一个学先进、赶先进的竞赛热潮。

    周军又有幸担任这次大会的摄影报道工作。因为有了第一次接触,他与雷锋第二次见面,就显得格外亲切。当时,东南沿海的形势比较紧张,因此把“大比武”的地位提的很高,突出军事训练和提高军事技术。周军发现雷锋主动向“神枪手”雷凯学习请教射击技术,觉得这是个很不错的摄影题材。于是,他抓住这个机会,给雷锋和雷凯拍摄了交流射击技术的照片(见图2)。照片在报纸上发表以后,许多读者还错误地将雷锋和雷凯认作一对亲兄弟。

    周军所拍摄的这两张照片,特别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作品,被全国报刊广为选用宣传,成了家喻户晓的照片。著名的老一代摄影家石少华曾称赞周军:“能为雷锋同志留下珍贵的照片,是千秋功绩!”
雷锋老战友、雷锋班第23任班长等人作报告

    “雷锋不是英雄是楷模”

    3月2日下午,雷锋老战友乔安山、雷锋班第23任班长薛步瑞等人,来到沈阳军区联勤部某分部,为官兵作弘扬雷锋精神专题报告。沈阳市雷锋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华东方一语惊人:“雷锋不是英雄,他是众人学习的楷模。”

    学雷锋不是一时的事

    报告会上,乔安山回忆与雷锋相处的难忘往事。乔安山说:“雷锋做好事是长期的,没有任何意图的真心流露。雷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雷锋精神,向雷锋同志那样做人,学习雷锋不是一时的事,也不会今日学了,明日就不学了,而是要真心地去学,长期以往默默无闻地去学。”

    44年来,雷锋班的战士始终坚持学雷锋、做雷锋,走弘扬雷锋精神的道路从未停止过,学雷锋的信念也从未动摇过。三级士官马占国驾驶和修理技术都很过硬,由于年龄偏大,当雷锋班班长和提干都未能如愿。大连一家公司老板早就看中了他,打算每月3000元的高薪雇他去开车。虽然马占国家境贫寒,但在部队需要面前,他婉言谢绝了,继续留在部队当“老兵”。他先后带出15名“红旗车驾驶员”,13次在演习、抗洪救灾等重大任务中立功受奖。

    作为雷锋精神的传人,雷锋班战士走到哪里都不忘以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在2004年4月远赴非洲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中,雷锋班除了当好和平卫士外,还将雷锋精神传播和实践到国外。雷锋班第23任班长薛步瑞表示,作为雷锋精神的传人,我们立志把老班长的精神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雷锋不是英雄是楷模

    针对社会上一些对雷锋精神的曲解,华东方表示,有人说雷锋是英雄,这种说法不对。雷锋不是英雄,而是楷模,是人类学习的楷模。雷锋是在学着英雄中成长的,雷锋在日记中曾多次提到过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的名字,并一再表示要向他们学习。

    针对社会上“雷锋艰苦朴素精神是否与时不相适宜”的说法,华东方表示,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完美体现。艰苦奋斗是雷锋精神,朴素是节约,奋斗是创造,虽然雷锋自己穿着朴素,但他在努力奋斗着,让其他人和后来人能过上好日子、吃上好吃的、穿上好看的这张家喻户晓的雷锋手握钢枪照,作者是原《沈阳日报》记者周军

    在雷锋留世的众多照片中,有一张照片在国内和国际上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曾入选国际权威的艺术摄影组织“GAPA”评选的全球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张图片。3月3日,记者采访了多名雷锋老战友,得知这张照片是由曾在沈阳日报任职的沈阳人周军所拍摄的。

    珍贵文字

    见证拍摄经历


    1998年,加拿大一家在国际上比较权威的艺术摄影组织“GAPA”,评选出全球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张图片,其中中国入选两张,一张是毛主席于196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的照片;另一张就是雷锋头戴一顶长耳皮毛军帽,双手紧握冲锋枪,端庄站在松树前的照片(见图1)。

    沈阳市雷锋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华东方介绍,这张照片是周军在《东北民兵》杂志任记者时所拍摄的。1958年,周军调到沈阳军区政治部《东北民兵》杂志社任编辑、记者。1976年转业来到沈阳日报社,先后任总编室副主任、农财部主任。1978年,调至辽宁电影制片厂,1990年末离休。

    根据这一线索,记者曾多次寻找周军,遗憾的是一直未果。记者费尽周折,在一份历史资料中,终于找到了周军有关该张照片拍摄经过的一篇回忆文章。

    周军在文中回忆道,他是在1961年第一次见到雷锋的,在没有见到雷锋之前,已从报纸上和广播里,知道了解了雷锋的事迹,并为其精神所感动,一心想有机会见到、采访雷锋,和雷锋交朋友。1961年冬,沈阳军区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会议,听说雷锋也来参加,编辑部决定邀请雷锋写一篇文章,拍摄一张雷锋的照片作为封面,这个任务交给周军来完成。

    然而,雷锋是个大忙人,除了开会外,业余时间里也总是忙活,抓紧时间和战友们交流学习经验,而且还随时随地帮助招待所打开水、清理卫生和洗涮餐具等,因此,招待所里里外外无人不认识雷锋。

    周军虽然不认识雷锋,但到招待所一打听,很快就在招待所一个楼梯口找到了正在清扫卫生的雷锋。当周军作完自我介绍之后,将编辑部的意图告诉给了雷锋。雷锋笑眯眯地说:“我一定完成任务,写得不好请你们修改。”第二天,雷锋便如约来到沈阳军区政治部北院,周军把他迎接到编辑部。雷锋把写好的稿子递给总编,连连说:“请先看看,也不知道行不行?”当编辑部同志请雷锋署上自己的名字准备做锌版时,雷锋提笔认真地写了起来,写了一个又一个,直到编辑部同志满意为止。

    随后,周军将雷锋带到政治部院内,准备拍张照片。雷锋听说要拍照,立即检查军容。按周军预想的构思,想把雷锋拍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位伟大战士的形象,要像一尊塑像,给人一种高大、刚毅、庄重的感觉。然而,周军发现雷锋的着装与构想不太一致,特别是他戴的那顶亚寒区配发的剪绒帽,与创作意图不协调,好像洗过多次,还有点小,看起来不大气。这时,有位从黑龙江调来的同志从这里经过,戴的是一顶大皮毛帽子,周军便借过来,可是压在雷锋头上又显得比较大。编辑部李奎根急忙将自己的皮毛帽子拿来,给雷锋换上,结果比例适当,出现了预想中的效果。

    周军回忆道,当时天气很冷,多次换帽子,又不能戴手套,雷锋却一直耐心密切地配合着,手和脸都冻红了,仍一遍遍地配合着拍摄。为了突出雷锋的形象,周军采用了适度的仰拍角度,拍下了这张永恒的照片。1977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为题,出版发行了这张彩色合成照片(用手工着色),并征得周军的同意,将原来雷锋背后的小毛松换成黄山上的迎客松

   手握钢枪

    瞬间成经典


    1962年2月19日,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在沈阳召开,雷锋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参加,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同时,为了进一步搞好雷锋事迹的宣传和学习,会议安排雷锋作了题为《我是怎样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毛主席的好战士》的报告,报告感人泪下,催人奋进,引起了到会500余名代表和近千名旁听者的强烈反响。2月27日,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全体通过了《给军区全体共青团员的一封信》,号召军区部队广大共青团员和青年,要以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神枪手”雷凯等先进人物为榜样,掀起一个学先进、赶先进的竞赛热潮。

    周军又有幸担任这次大会的摄影报道工作。因为有了第一次接触,他与雷锋第二次见面,就显得格外亲切。当时,东南沿海的形势比较紧张,因此把“大比武”的地位提的很高,突出军事训练和提高军事技术。周军发现雷锋主动向“神枪手”雷凯学习请教射击技术,觉得这是个很不错的摄影题材。于是,他抓住这个机会,给雷锋和雷凯拍摄了交流射击技术的照片(见图2)。照片在报纸上发表以后,许多读者还错误地将雷锋和雷凯认作一对亲兄弟。

    周军所拍摄的这两张照片,特别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作品,被全国报刊广为选用宣传,成了家喻户晓的照片。著名的老一代摄影家石少华曾称赞周军:“能为雷锋同志留下珍贵的照片,是千秋功绩!”
雷锋老战友、雷锋班第23任班长等人作报告

    “雷锋不是英雄是楷模”

    3月2日下午,雷锋老战友乔安山、雷锋班第23任班长薛步瑞等人,来到沈阳军区联勤部某分部,为官兵作弘扬雷锋精神专题报告。沈阳市雷锋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华东方一语惊人:“雷锋不是英雄,他是众人学习的楷模。”

    学雷锋不是一时的事

    报告会上,乔安山回忆与雷锋相处的难忘往事。乔安山说:“雷锋做好事是长期的,没有任何意图的真心流露。雷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雷锋精神,向雷锋同志那样做人,学习雷锋不是一时的事,也不会今日学了,明日就不学了,而是要真心地去学,长期以往默默无闻地去学。”

    44年来,雷锋班的战士始终坚持学雷锋、做雷锋,走弘扬雷锋精神的道路从未停止过,学雷锋的信念也从未动摇过。三级士官马占国驾驶和修理技术都很过硬,由于年龄偏大,当雷锋班班长和提干都未能如愿。大连一家公司老板早就看中了他,打算每月3000元的高薪雇他去开车。虽然马占国家境贫寒,但在部队需要面前,他婉言谢绝了,继续留在部队当“老兵”。他先后带出15名“红旗车驾驶员”,13次在演习、抗洪救灾等重大任务中立功受奖。

    作为雷锋精神的传人,雷锋班战士走到哪里都不忘以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在2004年4月远赴非洲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中,雷锋班除了当好和平卫士外,还将雷锋精神传播和实践到国外。雷锋班第23任班长薛步瑞表示,作为雷锋精神的传人,我们立志把老班长的精神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雷锋不是英雄是楷模

    针对社会上一些对雷锋精神的曲解,华东方表示,有人说雷锋是英雄,这种说法不对。雷锋不是英雄,而是楷模,是人类学习的楷模。雷锋是在学着英雄中成长的,雷锋在日记中曾多次提到过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的名字,并一再表示要向他们学习。

    针对社会上“雷锋艰苦朴素精神是否与时不相适宜”的说法,华东方表示,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完美体现。艰苦奋斗是雷锋精神,朴素是节约,奋斗是创造,虽然雷锋自己穿着朴素,但他在努力奋斗着,让其他人和后来人能过上好日子、吃上好吃的、穿上好看的


   “《夜读》这幅表现雷锋同志抓紧空隙刻苦学习的照片,是我于1961年2月21日陪同雷锋同志到吉林省四平市坦克兵某机械化团向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连‘取经’时,晚间在招待所房间里拍摄的。皮帽子、皮大衣和自动步枪都是从连队借来的,自己动手用药瓶做了一个小油灯……”

这是江苏徐州市文史研究工作者李世明珍藏着的一张雷锋原版照片《夜读》背面由雷锋生前战友、著名摄影家张峻先生1961年2月21日写下的拍摄拍照经过和亲笔签名。

旧书市场发现雷锋照片

   3月2日上午,记者见到了收藏照片的李世明先生。他向记者介绍了这张照片的收藏经过。2003年春天,他出差去北京,专程赶往潘家园旧书市场淘书,发现一捆陈旧资料里夹着一摞旧文件和照片,出于职业敏感,当即买了下来。回来整理时,他发现有一张雷锋的照片。通过上网查询得知,这张照片的作者张峻是著名的摄影家,也是当年为雷锋拍摄照片最多的摄影师,曾长时间与雷锋同志生活在一起,是人们公认的雷锋生前战友。此后,他多次上网查阅,在数百幅雷锋生前照片中,都没有发现这张名为《夜读》的照片。同时,这张照片上不仅有作者的手迹和印章,还有作者关于拍摄经过的介绍。李先生估计,这张照片可能是作者张峻于2001年向北京某新闻媒体投稿或在某单位参展后流落到社会上的。

照片上有作者签名和印章

    记者看到,这张黑白照片高17.5厘米、宽15.5厘米。照片粘贴在一张硬纸板上,照片下方是一行黑笔手写体文字:“夜读——40年前为雷锋拍摄的一幅照片”,后面有“张峻摄影”4字红色印章。硬纸板后面贴着一张白纸,写着作者张峻撰写的《夜读》照片拍摄经过。



    照片附有拍摄构思、经过

    张峻在照片说明中,首先介绍了拍摄地点和拍摄环境。“<夜读>这幅表现雷锋同志抓紧空隙刻苦学习的照片,是我于1961年2月21日陪同雷锋同志到吉林省四平市坦克兵某机械化团向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连‘取经’时,晚间在招待所房间里拍摄的。皮帽子、皮大衣和自动步枪都是从连队借来的,自己动手用药瓶做了一个小油灯。”张俊还详细介绍了他的创作构思:设想拍摄雷锋挑灯夜读的构思,是我从雷锋1960年10月21日写的一篇日记:“挤时间学习,早起点,晚睡点,饭前饭后挤一点,行军路上想着点,外出开会抓紧点,星期假日多学点”中受到启迪的。这篇有哲理的“六点”学习方法,提示人们在学习上要抓紧一切空隙,见缝插针。《夜读》的创作构思,主要是想表现雷锋同志在没有电灯的夜晚,在严寒冬天的艰苦条件下,当战友都进入梦乡后,仍在抓紧休息时间挑灯夜读毛主席著作。

    摄影家张峻还就当时拍摄所使用的设备和材料作了介绍:“拍这幅照片,我使用的是德国制造的禄莱福莱双镜头反光照相机,英国制造的100依尔福120黑白胶卷,布设了三只1000瓦典钨丝灯。一只灯置于被摄人的左前方,一只远置于被摄人的正前方,还在被摄人的背后布设了一只灯。光圈f:8,快门速度1/100秒。”

作者张峻是雷锋生前战友

    记者上网查询了解到,张峻是雷锋的生前战友,是一位享誉全国的著名摄影家,是鞍山市司法局劳动教养院的离休干部。张峻先生生于1931年,1946年参军,1948年11月学习摄影,一直在军中从事摄影工作,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人们所熟知的《雷锋擦汽车》、《雷锋在驾驶室里学‘毛选’》、《雷锋给小学生辅导功课》等照片,堪称经典之作。而这些令人难忘的镜头,这些栩栩如生的雷锋照片,全部出自张峻先生之手。

    李世明先生介绍说,据他了解,张峻是雷锋参军后最早给雷锋拍照的人,也是为雷锋拍照最多的人,共为雷锋拍摄了200多幅珍贵照片,曾先后7次、近百天和雷锋生活在一起,随雷锋到过营区、学校、工地。雷锋牺牲后,他仍然继续追踪雷锋的成长足迹,40年来拍摄和搜集了2万多张和雷锋有关的照片、图片,并自费扩印了15万张雷锋的图片无偿赠送给社会,还自费到全国各地以各种方式宣传雷锋。

    李先生告诉记者,这张雷锋《夜读》照片非常珍贵,他要认真保存,作为一个永久性的纪念。
毛太祖皇帝说过:向雷峰同志学习!:)
英雄人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