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会报告假设中美开战4种可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6:49:47
美国会报告假设中美开战4种可能


(香港)大公报   (2007-02-06)

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 ... kungpao070206a.html


  【大公网讯】美国国会研究部(CRS)于1914年成立,其功能与兰德公司等思想库相似,对美国国会决策具有重要影响。2006年8月11日,美国国会研究部报告出台,它考察了中美两国关於核力的最基本情况,假定了导致中美冲突的四种情况,分析了美国在冲突的四个阶段中应如何使用军事力量。得出结论认为,中美存在稳定的威慑关系。

核力量重新受到青睐

  目前,美国国会与国防部就未来的国防战略和军事力量结构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在过去,这些讨论仅限於常规军事力量。然而,在2005年的美国《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关於核力量和常规力量的讨论同时出现,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头一回。这表明,在美国政府内外,人们正在重新评估核威慑与常规作战之间的关系。

  当前,小布什政府认为核武器是确保美国国家安全的关键力量。与克林顿政府相比,小布什政府声明俄罗斯不再是美国的敌人。即使俄罗斯拥有数千枚核武器,美俄两国仍然能够在「新的战略秩序」下增加彼此的合作。美国的对手将是多种多样的,美国面临的挑战也将是不可预见的。

  过去,美国把核武器跟其他武器区别开来,仅仅用来威慑苏联或者俄罗斯发动全球的核进攻。小布什政府则赋予了核武器综合性的角色。不仅用来遏制对手发动核打击,还通过威慑确保盟友的安全,劝阻对手不要采取非对称的手段攻击美国,击败那些冒险攻击美国的其他敌人。

  小布什政府不仅强调核武器的报复作用,还寻求一些精确性的传统武器来打击它国核武器的运载工具。它还通过导弹防御系统来阻止对手使用导弹攻击美国。小布什政府明确提出,美国将不会依据俄罗斯的威胁来确定自己未来核力量的规模和结构,而要采取一种「基於能力」的战略,注重对手可能如何作战,而不管对手可能是谁或战争在哪里发生。

美国眼中的中国核力量

  报告认为,中国奉行的是「最小核威慑战略」。在这个战略下,一国为了阻止它国发动对自己的核打击,对外警告称,如果自己首先受到了核攻击,它将使用自己的核武器进行反击。可以肯定,如果奉行「最小核威慑战略」的一国受到了核攻击,它一定会进行报复。采取这种战略的国家需要拥有能够在对手第一次核打击後存活下来的核力量。一国只需拥有少量的核武器就能够实现阻止它国核攻击的目的。

  美国国防部的相关报告认为,中国部署了约20枚陆基、液体燃料CSS一4洲际弹道导弹,用作主要的核威慑力量。有大约20~24枚液体燃料、射程稍短的CSS一3洲际弹道导弹用作地区核威慑力量,中国还部署了14~18枚CSS一2中程弹道导弹和19~50枚CSS一5中程弹道导弹。中国人民解放军拥有10-14枚JL一1潜射弹道导弹。为了提高核武器的生存能力,中国正在研发通过铁路或公路机动的DF一31和东风一31A型洲际弹道导弹。此外,JL一2潜射弹道导弹也在研发之中。

  2002年,美国情报部门估计,中国将在2015年拥有主要应付美国的75—100枚弹头,并认为中国正在具有包括发射多弹头在内的新能力。不过,美国国内一些专家对这个判断进行了批驳,认为美国情报部门过分夸大了事实。他们认为,在未来15年内,中国导弹部队现代化的速度要比外界预计的慢。

  为了使导弹从第一次打击中存活下来,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加固发射井,增强发射装置的机动性,研发隐蔽和欺骗技术等。这些措施会增加中国导弹发射的准备时间,降低应对危机的反应速度。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措施的存在,增大了中国核力量的生存率,确保中国能够发起第二次核攻击。

可能导致中美冲突的四种假设

  报告认为,中国是它的一个区竞争者,甚至有可能成为其近似匹敌的竞争者。而且很容易找出中美两国未来可能冲突的「易燃点」。因此,美国防务计划者十分关注中美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情况。

假设A:大陆特种部队突袭台湾

  大陆试图将特种部队派往台湾,部队总数将在100~1000人之间。运载部队的工具主要有小船、潜艇和直升机。到达台湾後,特种部队将与事先隐蔽在台湾的特工一道对台湾的政治、经济、交通和地下军事中心发动毁灭性的打击。攻击的目标包括台湾军政领导人、发电站、交通设施、早期预警雷达和指挥控制设施等。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一种震慑效果。另外一个潜在的目的是为解放军部队的全面进攻做准备。这些进攻可能提前或同时伴有网路战、资讯战等内容。

假设B:中日海上冲突

  中国海军部署了1艘驱逐舰、2艘潜艇和一些其他船只在钓鱼岛附近,用来确保东海石油开发工作的安全。日本则部署了P一3C海上巡逻机、2艘「宙斯盾」级驱逐舰和F一15战斗机来监视中国海军的行动。一个晚上,中国潜艇和日本驱逐舰发生冲突,造成双方船只和人员的伤亡。中国驱逐舰向日本船只发射了2枚反舰导弹,受到了日本「宙斯顿」驱逐舰的拦截。双方海军脱离接触,没有发生进一步的交火行为。不过,双方都准备派遣更多的力量前往出事海域。日本驻美大使要求与美国总统会面,讨论美日双方的安全协定问题。

假设C:对台湾大规模的联合作战

  这个假设经常在美国防务圈内讨论。其内容是大陆将动用空中、陆地、海上军事力量对台湾发动全面的进攻,力图击败台湾军队并成功控制全岛。报告认为,大陆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确保攻击行动取得成功,降低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干涉这场冲突的能力。

假设D:台湾首先发动对大陆的攻击

  在这个假设中,台湾军队首先发动了对解放军及其基础设施的攻击。攻击的目标包括港口、机场、导弹阵地、大陆南部的地面部队。台湾海军还对位於大陆水域的解放军水面舰艇发动攻击。台湾还派出特种部队破坏解放军携带远端弹道导弹的潜艇。

  每一个假设都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那就是冲突开始前的威慑阶段、冲突早期的稳定危机阶段、冲突到达顶点时的作战阶段、终止战争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美国对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使用特点和方式都有所区别,因此带来的结果和影响也有所不同。

  威慑阶段。威慑的基础是一个威胁或者承诺。为了使威慑有效,这个威胁或者承诺必须使威慑物件认为可信。对意图和能力的看法有时比意图和能力本身更加可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威慑是否可信是国家层次上的「思维博弈」。有人认为,中美两国都拥有核武器,这不仅不会产生威慑效果,还会影响彼此之间的互动,威慑行为可能会演变成为核冲突。在假设c中和假设D中,战斗双方使用大规模的军事力量,这可能出现上述情况。

  但在假设c中,美国核力量是否会成为威慑的关键因素还是未知数。虽然美国拥有超强的核力量,能够在台海冲突中打击大陆的核设施。但是,中国拥有第二次核反击的能力,即使它的数量有限,这也足以威慑美国对大陆常规军事力量发动进攻。在假设D中,许多情况也是似是而非的,有人就怀疑美国未必能够使台湾相信威慑的可信性。

  在假设A和假设B中,核威慑未必适用。因为其中的暴力程度较低,并没有直接导致各方面临生死存亡的情况,直接使用核威胁显得不可信。美国常规军事力量倒具有一些威慑的价值。

  稳定危机阶段。一旦冲突展开,各方都感到压力,希望迅速行动、控制事态、管理危机,确保自己的利益需求得到满足。不过,这又反过来使事态更加恶化,将冲突扩大到不可预知的境地。如果一国的指挥控制系统十分的坚固,能够抵抗住敌方的第一次打击,它就会推後作出反应,等待新的资讯出现,争取使用可替代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如果一国的指挥控制系统十分的脆弱,它们在第一次打击中不断受到攻击,这个国家就会认为必须在自己的核武器遭受毁伤之前使用。它掌握的是不完全的资讯,没有把对手的意图和能力摸清楚,这就可能增加冲突的不稳定性。

  中美两国都部署有可供远端打击的核力量,而且都不容易在第一次打击中受到破坏。因此,在危机中,两国都没有面临需要迅速解决问题的压力。中国的核力量精度不高,大多数是陆基弹道导弹,不能够有效地跟踪美同携带有弹道导弹的潜艇。而中国的远端弹道导弹大都部署在地下,还有复杂的地形和山脉作掩护,它们有的还部署在可以移动的发射装置上,生存率较高。

  因此,中美双方都不会担心在第一次打击中损失这些武器,不会贸然采取行动。双方的脆弱部位是早期预警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早爆发对这些装置的攻击可能推动或加速双方的过激反应。当前,使用传统武器破坏稳定性的可能不大。美国投入战斗之前需要机动很长的距离,这限制了美国常规力量反应的敏捷性。在假设A中,台湾的情报、监视、资讯作战资源非常重要,不过比较而言,它们的规模不大,不太可能使危机进一步恶化。

  假设B是由偶然事态引发的,但如果双方都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可能使危机进一步扩大。当危机展开时,美国决策者不会受到迅速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压力。美国可以把自己的力量部署在离冲突较远的地方,等待事态平息下来,使冲突双方可以采取外交等手段来解决问题。

  在假设c和假设D中,美国核力量既不会恶化危机,也不会平息危机。但如果美国确信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力量,使用常规军事力量打击大陆境内的关键目标,毁伤大陆的军事作战能力,大陆有可能被迫迅速采取各种行动实现自己的目的,这就可能使双方面临直接的冲突。

  作战阶段。美国可能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在假设A中,美国可能动用常规军事力量,但鉴於大陆进入台渣特种部队的数量无法确定,美国在战斗时将会造成大量的平民伤亡。

  在假设B中,对於美国的常规力量来说,实现作战目的将十分容易,战斗也不会造成大量的间接伤亡。

  在假设c中,如果美国认为大陆的行为威胁到了美国的重要利益,美国必须采取任何手段来维护美国的利益。它可能动用核武器对大陆的关键目标进行打击,具体包括地下掩体、指挥控制设施等。美国还可能动用所有能够调动的常规力量来瘫痪大陆的作战能力。这种不区分目标进行打击的方法将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其政治後果是不可预知的。

  报告认为,美国常规军事力量占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但由於冲突地域离美国较远,冲突的时间不容易确定,战斗容易受到後勤补给不足的影响,美国的常规作战能力将受到很大的削弱。而且,潜在的高伤亡人数可能使美国发动大规模作战的胃口大减。

终止战争阶段

  在假设A中,威胁使用核武器可能使冲突结束,但这未必能够使地区关系稳定,并令人信服。如果美国动用常规力量,可能使大陆特种部队退出台湾,阻止解放军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但美国一旦在台湾附近部署了军事力量,它就可能在台湾海峡附近长期驻紮。

  在假设B中,美国结束战争的前景比较乐观。如果美国展示自己的核力量与常规力量,并强调自己对日本承担的安全义务,美国就可能扮演一个中止危机的主要角色。这也会使日本得到很多好处。然而,如果美国直接威胁使用核武器,这就显得十分极端,压缩了和平解决危机的空间。

  报告认为,在这个条件下展示美国常规军事力量来结束战争的办法比较令人信服。

  假设c中,要结束这个阶段的战争,威胁使用核武器将是重要的手段。如果威胁进行核打击,美国将达到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目的。不过,能否用核威胁来结束常规战争的前景并不清楚,它的前提是中国不会发动针对美国的核报复。跟假设A一样,这时使用常规力量来结束战争对美国比较有利。不过美国会因此增加在这一地区长期存在的风险。

  在假设D中,一旦冲突爆发,如果双方没有分出高下,双方很难回到原来的现状,战争也很难结束。美国如果要结束战争,必须派出一支大型的特遣队,承担此项任务将付出高额的成本,这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而且,大陆也不愿意在台湾附近部署一支美国部队。因此,在这个假设中,美国军队的持续卷入有可能使常规战争扩大到核战争。

结论

  中美双方当前有一个稳定的威慑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复杂因素之上。虽然这种关系持续存在,但可能因为错误、误解或者偶然因素引发中美之间冲突。美国的常规军事力量和核力量有助於军事威慑,在考察美国军事力量结构和军事战略时,要考虑二者的互动关系,并综合加以运用。这两种力量对威慑和作战有正面的作用,对稳定危机和结束战争有负面效应。不能简单地为了达到军事威慑目的贸然对美国军事力量结构进行调整,要充分考虑它所带来的潜在影响。 (中评社6日转载军事文摘)美国会报告假设中美开战4种可能


(香港)大公报   (2007-02-06)

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 ... kungpao070206a.html


  【大公网讯】美国国会研究部(CRS)于1914年成立,其功能与兰德公司等思想库相似,对美国国会决策具有重要影响。2006年8月11日,美国国会研究部报告出台,它考察了中美两国关於核力的最基本情况,假定了导致中美冲突的四种情况,分析了美国在冲突的四个阶段中应如何使用军事力量。得出结论认为,中美存在稳定的威慑关系。

核力量重新受到青睐

  目前,美国国会与国防部就未来的国防战略和军事力量结构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在过去,这些讨论仅限於常规军事力量。然而,在2005年的美国《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关於核力量和常规力量的讨论同时出现,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头一回。这表明,在美国政府内外,人们正在重新评估核威慑与常规作战之间的关系。

  当前,小布什政府认为核武器是确保美国国家安全的关键力量。与克林顿政府相比,小布什政府声明俄罗斯不再是美国的敌人。即使俄罗斯拥有数千枚核武器,美俄两国仍然能够在「新的战略秩序」下增加彼此的合作。美国的对手将是多种多样的,美国面临的挑战也将是不可预见的。

  过去,美国把核武器跟其他武器区别开来,仅仅用来威慑苏联或者俄罗斯发动全球的核进攻。小布什政府则赋予了核武器综合性的角色。不仅用来遏制对手发动核打击,还通过威慑确保盟友的安全,劝阻对手不要采取非对称的手段攻击美国,击败那些冒险攻击美国的其他敌人。

  小布什政府不仅强调核武器的报复作用,还寻求一些精确性的传统武器来打击它国核武器的运载工具。它还通过导弹防御系统来阻止对手使用导弹攻击美国。小布什政府明确提出,美国将不会依据俄罗斯的威胁来确定自己未来核力量的规模和结构,而要采取一种「基於能力」的战略,注重对手可能如何作战,而不管对手可能是谁或战争在哪里发生。

美国眼中的中国核力量

  报告认为,中国奉行的是「最小核威慑战略」。在这个战略下,一国为了阻止它国发动对自己的核打击,对外警告称,如果自己首先受到了核攻击,它将使用自己的核武器进行反击。可以肯定,如果奉行「最小核威慑战略」的一国受到了核攻击,它一定会进行报复。采取这种战略的国家需要拥有能够在对手第一次核打击後存活下来的核力量。一国只需拥有少量的核武器就能够实现阻止它国核攻击的目的。

  美国国防部的相关报告认为,中国部署了约20枚陆基、液体燃料CSS一4洲际弹道导弹,用作主要的核威慑力量。有大约20~24枚液体燃料、射程稍短的CSS一3洲际弹道导弹用作地区核威慑力量,中国还部署了14~18枚CSS一2中程弹道导弹和19~50枚CSS一5中程弹道导弹。中国人民解放军拥有10-14枚JL一1潜射弹道导弹。为了提高核武器的生存能力,中国正在研发通过铁路或公路机动的DF一31和东风一31A型洲际弹道导弹。此外,JL一2潜射弹道导弹也在研发之中。

  2002年,美国情报部门估计,中国将在2015年拥有主要应付美国的75—100枚弹头,并认为中国正在具有包括发射多弹头在内的新能力。不过,美国国内一些专家对这个判断进行了批驳,认为美国情报部门过分夸大了事实。他们认为,在未来15年内,中国导弹部队现代化的速度要比外界预计的慢。

  为了使导弹从第一次打击中存活下来,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加固发射井,增强发射装置的机动性,研发隐蔽和欺骗技术等。这些措施会增加中国导弹发射的准备时间,降低应对危机的反应速度。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措施的存在,增大了中国核力量的生存率,确保中国能够发起第二次核攻击。

可能导致中美冲突的四种假设

  报告认为,中国是它的一个区竞争者,甚至有可能成为其近似匹敌的竞争者。而且很容易找出中美两国未来可能冲突的「易燃点」。因此,美国防务计划者十分关注中美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情况。

假设A:大陆特种部队突袭台湾

  大陆试图将特种部队派往台湾,部队总数将在100~1000人之间。运载部队的工具主要有小船、潜艇和直升机。到达台湾後,特种部队将与事先隐蔽在台湾的特工一道对台湾的政治、经济、交通和地下军事中心发动毁灭性的打击。攻击的目标包括台湾军政领导人、发电站、交通设施、早期预警雷达和指挥控制设施等。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一种震慑效果。另外一个潜在的目的是为解放军部队的全面进攻做准备。这些进攻可能提前或同时伴有网路战、资讯战等内容。

假设B:中日海上冲突

  中国海军部署了1艘驱逐舰、2艘潜艇和一些其他船只在钓鱼岛附近,用来确保东海石油开发工作的安全。日本则部署了P一3C海上巡逻机、2艘「宙斯盾」级驱逐舰和F一15战斗机来监视中国海军的行动。一个晚上,中国潜艇和日本驱逐舰发生冲突,造成双方船只和人员的伤亡。中国驱逐舰向日本船只发射了2枚反舰导弹,受到了日本「宙斯顿」驱逐舰的拦截。双方海军脱离接触,没有发生进一步的交火行为。不过,双方都准备派遣更多的力量前往出事海域。日本驻美大使要求与美国总统会面,讨论美日双方的安全协定问题。

假设C:对台湾大规模的联合作战

  这个假设经常在美国防务圈内讨论。其内容是大陆将动用空中、陆地、海上军事力量对台湾发动全面的进攻,力图击败台湾军队并成功控制全岛。报告认为,大陆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确保攻击行动取得成功,降低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干涉这场冲突的能力。

假设D:台湾首先发动对大陆的攻击

  在这个假设中,台湾军队首先发动了对解放军及其基础设施的攻击。攻击的目标包括港口、机场、导弹阵地、大陆南部的地面部队。台湾海军还对位於大陆水域的解放军水面舰艇发动攻击。台湾还派出特种部队破坏解放军携带远端弹道导弹的潜艇。

  每一个假设都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那就是冲突开始前的威慑阶段、冲突早期的稳定危机阶段、冲突到达顶点时的作战阶段、终止战争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美国对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使用特点和方式都有所区别,因此带来的结果和影响也有所不同。

  威慑阶段。威慑的基础是一个威胁或者承诺。为了使威慑有效,这个威胁或者承诺必须使威慑物件认为可信。对意图和能力的看法有时比意图和能力本身更加可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威慑是否可信是国家层次上的「思维博弈」。有人认为,中美两国都拥有核武器,这不仅不会产生威慑效果,还会影响彼此之间的互动,威慑行为可能会演变成为核冲突。在假设c中和假设D中,战斗双方使用大规模的军事力量,这可能出现上述情况。

  但在假设c中,美国核力量是否会成为威慑的关键因素还是未知数。虽然美国拥有超强的核力量,能够在台海冲突中打击大陆的核设施。但是,中国拥有第二次核反击的能力,即使它的数量有限,这也足以威慑美国对大陆常规军事力量发动进攻。在假设D中,许多情况也是似是而非的,有人就怀疑美国未必能够使台湾相信威慑的可信性。

  在假设A和假设B中,核威慑未必适用。因为其中的暴力程度较低,并没有直接导致各方面临生死存亡的情况,直接使用核威胁显得不可信。美国常规军事力量倒具有一些威慑的价值。

  稳定危机阶段。一旦冲突展开,各方都感到压力,希望迅速行动、控制事态、管理危机,确保自己的利益需求得到满足。不过,这又反过来使事态更加恶化,将冲突扩大到不可预知的境地。如果一国的指挥控制系统十分的坚固,能够抵抗住敌方的第一次打击,它就会推後作出反应,等待新的资讯出现,争取使用可替代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如果一国的指挥控制系统十分的脆弱,它们在第一次打击中不断受到攻击,这个国家就会认为必须在自己的核武器遭受毁伤之前使用。它掌握的是不完全的资讯,没有把对手的意图和能力摸清楚,这就可能增加冲突的不稳定性。

  中美两国都部署有可供远端打击的核力量,而且都不容易在第一次打击中受到破坏。因此,在危机中,两国都没有面临需要迅速解决问题的压力。中国的核力量精度不高,大多数是陆基弹道导弹,不能够有效地跟踪美同携带有弹道导弹的潜艇。而中国的远端弹道导弹大都部署在地下,还有复杂的地形和山脉作掩护,它们有的还部署在可以移动的发射装置上,生存率较高。

  因此,中美双方都不会担心在第一次打击中损失这些武器,不会贸然采取行动。双方的脆弱部位是早期预警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早爆发对这些装置的攻击可能推动或加速双方的过激反应。当前,使用传统武器破坏稳定性的可能不大。美国投入战斗之前需要机动很长的距离,这限制了美国常规力量反应的敏捷性。在假设A中,台湾的情报、监视、资讯作战资源非常重要,不过比较而言,它们的规模不大,不太可能使危机进一步恶化。

  假设B是由偶然事态引发的,但如果双方都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可能使危机进一步扩大。当危机展开时,美国决策者不会受到迅速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压力。美国可以把自己的力量部署在离冲突较远的地方,等待事态平息下来,使冲突双方可以采取外交等手段来解决问题。

  在假设c和假设D中,美国核力量既不会恶化危机,也不会平息危机。但如果美国确信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力量,使用常规军事力量打击大陆境内的关键目标,毁伤大陆的军事作战能力,大陆有可能被迫迅速采取各种行动实现自己的目的,这就可能使双方面临直接的冲突。

  作战阶段。美国可能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在假设A中,美国可能动用常规军事力量,但鉴於大陆进入台渣特种部队的数量无法确定,美国在战斗时将会造成大量的平民伤亡。

  在假设B中,对於美国的常规力量来说,实现作战目的将十分容易,战斗也不会造成大量的间接伤亡。

  在假设c中,如果美国认为大陆的行为威胁到了美国的重要利益,美国必须采取任何手段来维护美国的利益。它可能动用核武器对大陆的关键目标进行打击,具体包括地下掩体、指挥控制设施等。美国还可能动用所有能够调动的常规力量来瘫痪大陆的作战能力。这种不区分目标进行打击的方法将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其政治後果是不可预知的。

  报告认为,美国常规军事力量占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但由於冲突地域离美国较远,冲突的时间不容易确定,战斗容易受到後勤补给不足的影响,美国的常规作战能力将受到很大的削弱。而且,潜在的高伤亡人数可能使美国发动大规模作战的胃口大减。

终止战争阶段

  在假设A中,威胁使用核武器可能使冲突结束,但这未必能够使地区关系稳定,并令人信服。如果美国动用常规力量,可能使大陆特种部队退出台湾,阻止解放军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但美国一旦在台湾附近部署了军事力量,它就可能在台湾海峡附近长期驻紮。

  在假设B中,美国结束战争的前景比较乐观。如果美国展示自己的核力量与常规力量,并强调自己对日本承担的安全义务,美国就可能扮演一个中止危机的主要角色。这也会使日本得到很多好处。然而,如果美国直接威胁使用核武器,这就显得十分极端,压缩了和平解决危机的空间。

  报告认为,在这个条件下展示美国常规军事力量来结束战争的办法比较令人信服。

  假设c中,要结束这个阶段的战争,威胁使用核武器将是重要的手段。如果威胁进行核打击,美国将达到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目的。不过,能否用核威胁来结束常规战争的前景并不清楚,它的前提是中国不会发动针对美国的核报复。跟假设A一样,这时使用常规力量来结束战争对美国比较有利。不过美国会因此增加在这一地区长期存在的风险。

  在假设D中,一旦冲突爆发,如果双方没有分出高下,双方很难回到原来的现状,战争也很难结束。美国如果要结束战争,必须派出一支大型的特遣队,承担此项任务将付出高额的成本,这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而且,大陆也不愿意在台湾附近部署一支美国部队。因此,在这个假设中,美国军队的持续卷入有可能使常规战争扩大到核战争。

结论

  中美双方当前有一个稳定的威慑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复杂因素之上。虽然这种关系持续存在,但可能因为错误、误解或者偶然因素引发中美之间冲突。美国的常规军事力量和核力量有助於军事威慑,在考察美国军事力量结构和军事战略时,要考虑二者的互动关系,并综合加以运用。这两种力量对威慑和作战有正面的作用,对稳定危机和结束战争有负面效应。不能简单地为了达到军事威慑目的贸然对美国军事力量结构进行调整,要充分考虑它所带来的潜在影响。 (中评社6日转载军事文摘)
假设D有点让我们高兴啊。正找不到借口。
以中国人的性格分析,谁触动我逆鳞,哪怕是天王老子也不放过,20年内,这逆鳞就是台湾。
我到
去年年中的报告现在来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