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崇年:对历史要存敬畏之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03:43
阎崇年:对历史要存敬畏之心
2007年01月17日 09:36北京青年报

再开“新讲堂” 披露“戏说”之源———
央视的《百家讲坛》捧红了一批“学术明星”,如果说易中天掀起民间“汉风”热潮,那么阎崇年绝对开创正说清史的风尚。易中天曾表示将“讲史作为业余爱好”,阎崇年却直言不讳地认为讲史是自己的使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人分享其乐无穷”。
72岁的阎崇年,继《百家讲坛》之后,今年又加盟在北京卫视开播的新栏目《中华文明大讲堂》。在该节目中,阎老风格大变,刚播不久,就有很多观众开始追捧。有观众称《中华文明大讲堂》中的阎老更加风趣与幽默,并且自成一套风格。昨天,阎老笑谈自己的这档新节目。

■让学术通俗生动起来
这次,阎崇年挑选的话题都是清史遗案。他说:“历史学习要挑大众最关心的话题才有乐趣,诸如‘努尔哈赤斩子’、‘雍正夺位之变’等。我对它们解读,不是就事论事,视角会更宽,分析历史事件结合整个文化背景、当时国外国内的形势,做到既有故事又有文化内涵,把学术通俗生动化,观众才爱看。”
阎老以“康熙立废太子”遗案为例说,平常大家学历史的方法通常是死记硬背,但这是不对的,应该从整个历史背景去学习。像“康熙立废太子”这个事件,人们可以了解到三种文化,康熙的奶奶是蒙古族,康熙的母亲是汉人,康熙本人是满人,他们对立废太子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我最终要用历史哲学的眼光去看,也就是把历史现象归纳提炼出哲理性的智慧。从‘康熙立废太子’来看,其实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都没有解决好继位的问题。康熙没有找到解决方法,之后的几位清朝皇帝都没有,尤其到了慈禧,完全一人说了算。我们要以史为鉴,来思考问题。”

■所有清朝戏都源于“戏说”
近两年大众对于历史的关注越来越热,电视台都争相开办“讲堂”栏目,而历史剧的拍摄热度不减。阎崇年认为:“这股‘文化热’将会越演越烈,因为现代人有寻找‘归宿’的愿望,这种是来自精神上的归宿,希望从历史上找到关于人本身的一些答案。”
评价起当前的历史剧,阎崇年却认为,大多数历史剧还是戏说,所谓的正史剧也都是根据一些民间传说的历史史料而来,是没有考证过的。“现在清朝剧大多依托于三种历史资料,分别是《清朝野史大观》、《清史通俗演义》、《清宫秘史》。但其实这三部书里面很多内容是没有史实依据的,有民间戏说成分。”阎崇年称:“这不是一个很快能解决的问题,是我们长期对自己文化缺少敬畏之情,观众可以娱乐,但不能把娱乐当成教材,现在的孩子一提‘康熙’就会说‘微服私访’,但其实历史上康熙是不可能微服私访的。这是一种长期的误导。”

■考查资料不惧争议
“红楼梦另眼解读”、“三国不同理解”,很多学者也开始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颠覆,文化多元让同样的“文化讲堂”对于同一个课题,不同人有不同的讲解。对于这种百家争鸣、文化争议的现象,阎崇年表示,在学术界其实有很多课题是有争议的。但他不赞成“客串”似的研究风气。“说史还应该是专业的研究者来谈,因为讲的内容是经过再三推敲的。我不怕在观点上与他人有争议,因为我是经过考证、有据可依的。”
阎崇年以“孝庄太后下嫁”遗案为例,他说:“现在围绕孝庄是否下嫁,不同的电视台播出的讲堂中,不同说史人都有不同的说法。很多专家、历史戏中,都认为孝庄是下嫁了,但我有十几条考据证明孝庄没有下嫁。历史是严谨的,最怕讲史人自己去联想,凭着感觉走,讲史是传承知识,要对历史有敬畏之心。”
阎崇年:对历史要存敬畏之心
2007年01月17日 09:36北京青年报

再开“新讲堂” 披露“戏说”之源———
央视的《百家讲坛》捧红了一批“学术明星”,如果说易中天掀起民间“汉风”热潮,那么阎崇年绝对开创正说清史的风尚。易中天曾表示将“讲史作为业余爱好”,阎崇年却直言不讳地认为讲史是自己的使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人分享其乐无穷”。
72岁的阎崇年,继《百家讲坛》之后,今年又加盟在北京卫视开播的新栏目《中华文明大讲堂》。在该节目中,阎老风格大变,刚播不久,就有很多观众开始追捧。有观众称《中华文明大讲堂》中的阎老更加风趣与幽默,并且自成一套风格。昨天,阎老笑谈自己的这档新节目。

■让学术通俗生动起来
这次,阎崇年挑选的话题都是清史遗案。他说:“历史学习要挑大众最关心的话题才有乐趣,诸如‘努尔哈赤斩子’、‘雍正夺位之变’等。我对它们解读,不是就事论事,视角会更宽,分析历史事件结合整个文化背景、当时国外国内的形势,做到既有故事又有文化内涵,把学术通俗生动化,观众才爱看。”
阎老以“康熙立废太子”遗案为例说,平常大家学历史的方法通常是死记硬背,但这是不对的,应该从整个历史背景去学习。像“康熙立废太子”这个事件,人们可以了解到三种文化,康熙的奶奶是蒙古族,康熙的母亲是汉人,康熙本人是满人,他们对立废太子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我最终要用历史哲学的眼光去看,也就是把历史现象归纳提炼出哲理性的智慧。从‘康熙立废太子’来看,其实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都没有解决好继位的问题。康熙没有找到解决方法,之后的几位清朝皇帝都没有,尤其到了慈禧,完全一人说了算。我们要以史为鉴,来思考问题。”

■所有清朝戏都源于“戏说”
近两年大众对于历史的关注越来越热,电视台都争相开办“讲堂”栏目,而历史剧的拍摄热度不减。阎崇年认为:“这股‘文化热’将会越演越烈,因为现代人有寻找‘归宿’的愿望,这种是来自精神上的归宿,希望从历史上找到关于人本身的一些答案。”
评价起当前的历史剧,阎崇年却认为,大多数历史剧还是戏说,所谓的正史剧也都是根据一些民间传说的历史史料而来,是没有考证过的。“现在清朝剧大多依托于三种历史资料,分别是《清朝野史大观》、《清史通俗演义》、《清宫秘史》。但其实这三部书里面很多内容是没有史实依据的,有民间戏说成分。”阎崇年称:“这不是一个很快能解决的问题,是我们长期对自己文化缺少敬畏之情,观众可以娱乐,但不能把娱乐当成教材,现在的孩子一提‘康熙’就会说‘微服私访’,但其实历史上康熙是不可能微服私访的。这是一种长期的误导。”

■考查资料不惧争议
“红楼梦另眼解读”、“三国不同理解”,很多学者也开始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颠覆,文化多元让同样的“文化讲堂”对于同一个课题,不同人有不同的讲解。对于这种百家争鸣、文化争议的现象,阎崇年表示,在学术界其实有很多课题是有争议的。但他不赞成“客串”似的研究风气。“说史还应该是专业的研究者来谈,因为讲的内容是经过再三推敲的。我不怕在观点上与他人有争议,因为我是经过考证、有据可依的。”
阎崇年以“孝庄太后下嫁”遗案为例,他说:“现在围绕孝庄是否下嫁,不同的电视台播出的讲堂中,不同说史人都有不同的说法。很多专家、历史戏中,都认为孝庄是下嫁了,但我有十几条考据证明孝庄没有下嫁。历史是严谨的,最怕讲史人自己去联想,凭着感觉走,讲史是传承知识,要对历史有敬畏之心。”
对于历史,只需要对其尊重,把真实的事件客观还原,又不是鬼神,何来敬畏?
敬畏我觉得是修改历史时一定要慎重.不能刚有个研究就要求改历史...
最近 反案风 太厉害了啊...
:L :L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