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苏:喜欢历史,因为它好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3:38:25
萨苏:喜欢历史,因为它好看
2007年01月08日 17:44北京晚报
喜欢历史,因为它好看——读《明朝那些事儿》
历史,是萨的爱好之一,为什么喜欢呢?因为它好看。
能不好看吗?动不动就出动几十万人参与的大场景,动不动就一演几十年的职业演员,动不动就倾国倾城的演出经费,动不动就你死我活的特技效果,哪个剧组敢跟“历史”叫板呢?
但好看的历史,到了书里却不见得谁写出来都好看。
比如班固先生,真正的才子世家,才高八斗,所以一本汉书写得严谨精炼,引经据典,是历史研究的好参考书,然而,因为严谨,因为用典,说到可读性那可就……
话说清朝咸丰朝有一位冯桂芬翰林,一天皇上见到冯先生,随口问他怎么消磨时间,看皇上并不认真,冯先生便也信口说在看《汉书》。皇上一惊,心想朕学《汉书》的时候脑袋跟车轮子一边儿大,这个玩意儿你能读着玩?于是便尽自己所记得的说起《匡衡传》的内容考校起来。结果先生瞠目结舌,皇上的脸色就不好看去了,回家读三年《汉书》再来当翰林吧。冯先生回家,日子过的悠哉游哉。三年以后回南书房,琢磨皇上日理万机,早把这事儿忘了吧。谁知冯先生读《汉书》解闷这个玩笑给皇上的印象太深刻了,一看见他,马上就问:哎,你是那个奉旨读《汉书》的翰林吧?过来朕考考你。于是……冯先生又给打回去重读三年。
这是《南亭笔记》里面的一段,历史上的真事儿。
冯先生能混到翰林,八股这种枯燥的东西也至少念了几车吧?心理耐受能力应该很强,能逼得这位宁可违旨也不愿意读的《汉书》,可想而知有多么可怕了。
所以看到《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品,当时就想,假如班大先生照这个法子写《汉书》,只怕冯先生就不会这么倒霉了。
这部作品的精髓就在于“有趣”二字,作者在标题里面就说明白了“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也的确不负此言。
您看这段,关于明太祖朱元璋,也就是朱重八的祖宗八代——
“一切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在小朱五四出生一个月后,父母为他取了一个名字(元时惯例):朱重八,这个名字也可以叫做朱八八,我们这里再介绍一下,朱重八家族的名字,都很有特点。
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
朱重八曾祖名字:朱四九
朱重八祖父名字:朱初一
他的父亲我们介绍过了,叫朱五四。
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而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登记户口的人一定会眼花)”
看到“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如果您还能含住嘴里的茶,继续看到“登记户口的人一定会眼花”,不喷出去就没有天理了。
相信看了这一段,对老朱家的祖宗们都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比考一回试的效果还好。
当然,想写出这个效果,也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一你要有扎实的历史底子,试想,如果史料涉猎得不够,谁会注意朱元璋他爸爸叫什么呢?要知道老朱五四在历史上的作用除了“皇帝制造者”这一荣誉称号以外,根本就是什么也没有。有一桶水,始可给饮者一瓢,信也。第二,你要有个带联想功能的脑袋。历史作品常常枯燥乏味,一个原因也是与作者有关。写这类作品的多故纸堆中人物,假如加上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传统,那么写的东西就难免与世事“秋毫无犯”。可惜,读者不是包公,不会吝惜作者清廉的美德,相反,倒是希望作者多有一点儿从老朱家姓名想到登记户口难度的能耐——古人把这叫做“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
好在,《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显然是这两方面都不会让读者失望,他对明代史料的掌握,从后面他对洪武朝各个案件的详细分析,已可见一斑,如果没有弄错,这个人是有点爱史成癖的毛病;而他本人,又显然是个徜徉红尘,对什么都感兴趣,精力充沛的家伙,这给他使用“联想电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于是,这本书在有趣之外,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史料可靠翔实,否则就成了戏说了。
写历史的书,是给人看的,假如没有人看,它也就没了存在的价值。对明朝历史,有兴趣的朋友不少,想读得轻松,史料又让人放心的,我建议可以看看此书。
这本书我已经看到郑和,颇有些爱不释手的感觉,明朝有趣的事儿后面还多得很,比如宣德年间,皇上的叔叔造反。宣德这个人喜欢斗蛐蛐。蛐蛐从来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不管你是不是皇上,所以玩这个的人往往有涵养,估计宣德也不例外。于是抓住了叔叔,并不像他祖辈那样该砍就砍,给他修了很好的宫殿,叫做“逍遥城”住着,还隔三岔五跑去看望。这叔叔虽然嘴上认了罪,心里却不以为然。于是,皇上来看,这位就总是爱答不理。宣德还是好脾气,算了,你不理我,我走还不行吗?走?皇上刚转身,这叔叔竟然从后边上来,给皇上来了个大背挎,摔得四脚朝天,终于把老实人也惹火了……
这样有趣的事情,且看作者又会怎样来写,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萨苏:喜欢历史,因为它好看
2007年01月08日 17:44北京晚报
喜欢历史,因为它好看——读《明朝那些事儿》
历史,是萨的爱好之一,为什么喜欢呢?因为它好看。
能不好看吗?动不动就出动几十万人参与的大场景,动不动就一演几十年的职业演员,动不动就倾国倾城的演出经费,动不动就你死我活的特技效果,哪个剧组敢跟“历史”叫板呢?
但好看的历史,到了书里却不见得谁写出来都好看。
比如班固先生,真正的才子世家,才高八斗,所以一本汉书写得严谨精炼,引经据典,是历史研究的好参考书,然而,因为严谨,因为用典,说到可读性那可就……
话说清朝咸丰朝有一位冯桂芬翰林,一天皇上见到冯先生,随口问他怎么消磨时间,看皇上并不认真,冯先生便也信口说在看《汉书》。皇上一惊,心想朕学《汉书》的时候脑袋跟车轮子一边儿大,这个玩意儿你能读着玩?于是便尽自己所记得的说起《匡衡传》的内容考校起来。结果先生瞠目结舌,皇上的脸色就不好看去了,回家读三年《汉书》再来当翰林吧。冯先生回家,日子过的悠哉游哉。三年以后回南书房,琢磨皇上日理万机,早把这事儿忘了吧。谁知冯先生读《汉书》解闷这个玩笑给皇上的印象太深刻了,一看见他,马上就问:哎,你是那个奉旨读《汉书》的翰林吧?过来朕考考你。于是……冯先生又给打回去重读三年。
这是《南亭笔记》里面的一段,历史上的真事儿。
冯先生能混到翰林,八股这种枯燥的东西也至少念了几车吧?心理耐受能力应该很强,能逼得这位宁可违旨也不愿意读的《汉书》,可想而知有多么可怕了。
所以看到《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品,当时就想,假如班大先生照这个法子写《汉书》,只怕冯先生就不会这么倒霉了。
这部作品的精髓就在于“有趣”二字,作者在标题里面就说明白了“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也的确不负此言。
您看这段,关于明太祖朱元璋,也就是朱重八的祖宗八代——
“一切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在小朱五四出生一个月后,父母为他取了一个名字(元时惯例):朱重八,这个名字也可以叫做朱八八,我们这里再介绍一下,朱重八家族的名字,都很有特点。
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
朱重八曾祖名字:朱四九
朱重八祖父名字:朱初一
他的父亲我们介绍过了,叫朱五四。
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而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登记户口的人一定会眼花)”
看到“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如果您还能含住嘴里的茶,继续看到“登记户口的人一定会眼花”,不喷出去就没有天理了。
相信看了这一段,对老朱家的祖宗们都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比考一回试的效果还好。
当然,想写出这个效果,也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一你要有扎实的历史底子,试想,如果史料涉猎得不够,谁会注意朱元璋他爸爸叫什么呢?要知道老朱五四在历史上的作用除了“皇帝制造者”这一荣誉称号以外,根本就是什么也没有。有一桶水,始可给饮者一瓢,信也。第二,你要有个带联想功能的脑袋。历史作品常常枯燥乏味,一个原因也是与作者有关。写这类作品的多故纸堆中人物,假如加上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传统,那么写的东西就难免与世事“秋毫无犯”。可惜,读者不是包公,不会吝惜作者清廉的美德,相反,倒是希望作者多有一点儿从老朱家姓名想到登记户口难度的能耐——古人把这叫做“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
好在,《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显然是这两方面都不会让读者失望,他对明代史料的掌握,从后面他对洪武朝各个案件的详细分析,已可见一斑,如果没有弄错,这个人是有点爱史成癖的毛病;而他本人,又显然是个徜徉红尘,对什么都感兴趣,精力充沛的家伙,这给他使用“联想电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于是,这本书在有趣之外,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史料可靠翔实,否则就成了戏说了。
写历史的书,是给人看的,假如没有人看,它也就没了存在的价值。对明朝历史,有兴趣的朋友不少,想读得轻松,史料又让人放心的,我建议可以看看此书。
这本书我已经看到郑和,颇有些爱不释手的感觉,明朝有趣的事儿后面还多得很,比如宣德年间,皇上的叔叔造反。宣德这个人喜欢斗蛐蛐。蛐蛐从来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不管你是不是皇上,所以玩这个的人往往有涵养,估计宣德也不例外。于是抓住了叔叔,并不像他祖辈那样该砍就砍,给他修了很好的宫殿,叫做“逍遥城”住着,还隔三岔五跑去看望。这叔叔虽然嘴上认了罪,心里却不以为然。于是,皇上来看,这位就总是爱答不理。宣德还是好脾气,算了,你不理我,我走还不行吗?走?皇上刚转身,这叔叔竟然从后边上来,给皇上来了个大背挎,摔得四脚朝天,终于把老实人也惹火了……
这样有趣的事情,且看作者又会怎样来写,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