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荒唐的930秒- 谈《现代舰船》的一篇模拟反舰弹道导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1:19:53
荒唐的930秒- 谈《现代舰船》的一篇模拟反舰弹道导弹打击航母作战的文章。


最新一期的《现代舰船》刊登了一篇叫做930秒的模拟反舰弹道导弹打击航母的作战流程的文章,可以说基本是集了弹道导弹反航母的设想的大成,可惜里面谬误连篇,虽然满篇新技术,但还是脱不了YY二字, 我就挑几个片段分析一下。

T-0秒:首批4枚东风21E型反舰弹道导弹发射,产生尾焰,羽流和柱状烟雾。采用特制燃烧剂和添加剂,并在发射场上空的大气中喷洒气溶胶等技术,降低红外特征,进而降低美国导弹预警卫星的发现概率。
====》这个是战争时期,发射导弹也是即时性的事件,请问你用什么喷射? 能喷多大的范围和高度?火箭几秒钟就冲到高处去了,搞这个噱头做什么用,我看是想显示自己有知识吧

T-50秒: 依据预警、跟踪卫星提供的导弹飞行轨迹,部署在日本韩国的X波段导弹跟踪雷达(GBR雷达)搜索目标,X波段雷达在前沿部署,我军可使用大型电子干扰机和中小型电子干扰机对其进行近距离干扰,破坏其对导弹的跟踪/例如用运输机发射多架小型一次性散布式无人电子干扰机,可对敌雷达实施近距离主瓣干扰和多方向干扰,能挫败敌方的低副瓣天线技术,副瓣对消技术,波瓣自适应调零等抗干扰技术及雷达组网技术,当干扰机距离雷达距离减小10倍,则干扰强度增强100倍。………
====》这就纯属搞笑了,所谓前沿部署,不是贴着中国的国境线部署,你可以随时干扰,这种雷达是千公里级别的跟踪距离,用的着靠着边境吗?别的不说,日本的这种雷达距离中国就是上千公里,你发现美国航母后拿火箭炮打的过去吗? 用运输机发射? 你运输机飞到人家领空待命不成? 从你运输机飞向日本领空,到发射干扰机,到干扰机飞到人家雷达周围转悠,得几个小时? 人家的防空网是吃白饭的?  而且你有把握在导弹发射前一刻把韩国,日本,台湾部署的雷达全干扰掉? 在作者眼里,打仗就象出牌,你一张我一张,不需要时间的。或者只需要喝一口啤酒的时间,

T-300秒,第二批导弹二级火箭发动机关机,首批导弹越过最高点下滑10千米,第三级固液混合发动机点火,美军同步轨道导弹预警卫星发现导弹点火并对其跟踪,东风-21导弹通过加装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将传统的抛物线弹道变为具有多个波峰的跳跃式弹道。
====》固液混合发动机,我国在2005年进行了原理样机的试验,现在的考虑是在卫星上的应用,2010年在导弹上实用基本是不可能的,而且,这个变轨基本上意义不大,因为不管是早先支持歼8的设想,还是现在这篇文章的作者所设想的作战方案,都是提前冲入大气层,在舰队前方70~80公里处转为滑翔弹道, 这样根本就不会被标准3拦截, 变轨在极大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实际意义极其有限,之所以加上,不过还是为了显示自己懂技术而已。

T-420秒:  首批导弹释放诱饵。第二批导弹第三级发动机第一次关机, 虽然美国天基红外系统的卫星号称可以跟踪发动机分离后的导弹弹头,观测诱饵的释放、膨胀情况,但是一方面美国计划于2010年建立的卫星星座只有9颗,与计划的24、30颗相差甚远。
====》本来是谈技术的,这个时候又扯起了实际的部署问题,不说别的,文章作者所假设的这种超级东风21在2010年就绝对没有可能实现,所谓每个40分钟就要过天顶的卫星星座现在还没影呢,  还拿什么去嘲笑别人的部署问题?

T-600秒: 第二批导弹释放诱饵,首批导弹距离目标水平距离350千米,高度200千米,直线距离400千米,水平速度分量3000米/秒,垂直速度分量1800米/秒, 开始高空制导段……..船舶表面与深层海水的材料截然不同,对微波的反射能力差距巨大,微波辐射计不受其它电信号的直接干扰,难以通过电子干扰手段进行对抗,大型军舰体积庞大,长度在150~350米之间,是巨大的微波辐射黑体,容易与水面区分,这些都为多模态微波遥感制导创造了条件,微波辐射计可能用于分析物体表面材料和温度,区分水面和船舶,微波散射计测量水面的表面张力波和重力波振幅,可能用于区分海面和舰艇尾流,微波高度计测量弹头高度,
====》本来微波散射计等东西不希罕,对地观测的卫星的微波遥感设备就有微波辐射计、微波散射计,作为专门的遥感卫星,还装有雷达高度计和合成孔径雷达。通过这些设备测量海面高度、海面风速和风向、海面温度、水气等海洋动力特征和海洋动力环境参数,但所能做的也只是大面积的物理环境参数的获取,与作战的识别跟踪定位的要求差的远。  我国的神舟飞船上就装有我国迄今水平最高的微波遥感装置, 重量120千克, 这还不包括其供电装置,而其所能达到的数据精度是以十几千米来计的。  用来跟踪定位一条百多米长的军舰,并予以识别,提供制导信息,扯!    微波是可以制导啊,美国人在其SADARM 的好几种末敏弹上就有用微波制导, 为什么只在末敏弹上用呢,因为微波用于制导时有效作用距离是很短的,美国人在80年代初期研发过一种用于弹道导弹的末端制导装置,是在离地面9公里开始作用。 我们的作者可好,直接就上到400公里,用于对付这样小型的移动目标。
而且用在神舟飞船上的这个装置的成本已经是非常的高昂了,普通的导弹再想进一步浓缩体积,提高性能,并可以用于相对廉价的大批量的导弹上? 可不是难一点半点的事

T-690秒,首批导弹距离目标80千米,高度30千米,速度12马赫,开始拉攻角减速转弯,沿S型弹道飞向目标,弹载雷达开机搜索目标,弹头表面烧蚀层烧完之后,周围等离子体数量急剧减少,黑障消失,雷达恢复正常工作环境。
=====》知道3万米的高度大气层有多稠密吗? 飞船或弹头再入大气层是从大约100来公里就开始与大气产生越来越剧烈的摩擦,大致在80公里左右进入黑障,在40公里因为速度降低到6马赫以下,这时退出黑障。你一个弹头是如何落到30公里还有12马赫的速度?知道从80公里高空开始就要剧烈减速的吗? 从太空返回地球的航天器首先要在这个区段的大气层中把自身的势能和动能转化为热能散发掉,这个过程一部分能量用来电离了空气才形成黑障,你如果有本事在中段12马赫,到了低空还12马赫,你的能量从哪里补充的? 那是神,连黑障都不会有。
再说,在3万米的大气环境中飞12马赫其所受力非常巨大,还有严重的气动加热问题,你的雷达什么材料? 多大容积?…..(一堆工程技术问题)
T-720秒,弹头距离目标20千米,高度16千米,速度6马赫,开始拉高爬升减速,红外制导窗口抛离保护盖,内置冷却系统工作,现代高级红外探测器对航母类的目标的发现距离在70千米以上,=====》你一个弹道导弹的弹头,如何在冲下来后再爬上去?这个时候的弹头即使是个乘波体设计,靠调整攻角是可以做一定的末端机动。但也不可能是长距离的无限制的机动,忽然间就把向下的几马赫的速度分量变成了向上的几马赫的速度,

另外,弹头在16000米的高度达到6马赫可是了不得(在30000米高空黑鸟飞到3,5马赫,其钛合金机首都会因为高温而变形,有解体的危险),其气动加热不是一般的强,你的红外窗口受的住吗?窗口受的住,那红外导引头能正常工作吗,而且,你的导引头的视角范围有多大,在几十千米外做机动变轨,如何锁定,并识别目标?(又一堆工程技术问题)

再总结一下,你的弹头究竟有多大? 带着微波散射计,微波辐射计,微波高度计,雷达,红外成像制导装置,这些设备还需要电源,需要冷却装置,需要互相挤占前部有限的空间,需要高强度,耐高温,可以透雷达波,红外波的罩子和窗口, 这些个在工程技术上任何一个都是艰难的课题,还要全挤在一个小小的东风导弹的弹头里?

T-750秒,弹头命中目标,摧毁敌舰,弹头在末端采用红外成像制导,不仅提高了抗干扰能力,而且提高了命中精度,可以精确选择命中点,从而达成最佳效果,=====》轰, 本年度十大猛文的强力争夺者诞生了。

在这次模拟过程中,反舰弹道导弹的各种数据均按照保守估计进行估算,如弹头RCS假定为0.001平方米,弹头没有对雷达/拦截弹的数据链进行干扰,没有干扰拦截弹的GPS定位制导,没有采用多枚导弹同时发射混淆视线,没有对放弃防空能力的驱逐舰进行反舰导弹攻击等等, 美军则按照乐观数据推算,如对导弹的发现速度,对弹道的计算速度,对导弹目标的判定速度,对弹头的发现距离,发射拦截弹的速度等等, 即便如此,美军也无法解决差异化诱饵识别和大气层外拦截弹发射窗口的问题,从而导致拦截失败。
=====》首先吐血一口:我们的弹头要干扰拦截导弹的GPS定位制导?   请问,标准3拦截弹需要GPS定位制导吗?回去多看看书吧
再说,你一个导弹的弹头,如何去干扰对面百十公里外的对方的拦截弹与后方的数据链?能塞下多大功率的干扰机,如何干扰?你的弹头已经塞了那么多的设备,还要再塞一个大功率的干扰机吗? 莫非是机器猫的神气口袋,拿什么有什么?
即使是专门的作战飞机,带着完善沉重的电子战设备,对十几公里内的敌方的数据链都很难干扰,你一个几百公斤重的小小弹头上的一个附带的袖珍干扰装置就要去完成这样的任务?


说起来,这篇文章的思路与之前一个叫支持歼8的思路有类似之处,支持J8的基本的思路就是大气层外雷达修正,然后提前入大气层从而使标准3的拦截失效,在航母前50~70千米处出黑障后速度5~6马赫,然后采取2~3万米以滑翔机动弹道,从而打击标准3和标准2的防御空挡。 可以说这个方案还相对更朴实一点,虽然里面的YY在工程上必将遭遇真实困难的东西也不少,但也比现代舰船的这篇猛文强的多。  

话再说回来,我们假设作者所幻想的这些技术是可以做到的,那么也必将是美国人第一个做到,美国在微波遥感,弹道导弹,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红外和雷达技术等方面都执世界之牛耳,早在20几年前的潘兴导弹在打击固定目标时的末执导技术和精度就已经让人赞叹, 有什么可能这样的武器被中国人迅速搞出来并垄断?  这样一种可以准确地不可被拦截的击中一艘高速行驶中的驱逐舰的超级反舰导弹的诞生,将宣布整个东亚海域各国舰船的末日, 你想啊,美国人日本,韩国,关岛部署上这种导弹,以美国的卫星监测能力,天波雷达技术,无源探测和定位网,部署了这样的导弹后,那从日本海到南海,所有能动的,在港口里的军舰没一个可以得脱毒手的。  
当然,放心,这样的超级无敌看门狗还没出现,再过10年也不会有。就算有了呢,别忘了,还有技术对抗,这篇文章所有的假定里,最大的假定其实就是假定美国人是等着挨打的傻子。首先,你怎么侦察和定位美国舰队?  天波雷达精度还不行,作者也知道,那就只有靠卫星,而作者所幻想的我们可以40分钟过顶一次的卫星星座在哪里?  就算有了,美国人打掉它才是不存在什么技术困难呢,因为美国早在80年代就已经实验了F15携带反卫星导弹击毁卫星的技术,基本不存在技术困难,有需要美国人可以随时从仓库里拿出来用, 而如果没有卫星的修正定位,那么这枚弹道导弹几乎连发射出去的机会都没有。

再一个,说到底,从导弹再入大气层后,作者所假象的这个超级东风21其实就已经变成了一个超高速滑翔体,而它所赖以找到敌舰的就是雷达, 要搜索到80空里外的敌舰,这任务可不轻, 那么敌人实施一些基本的电子对抗就将使其命中率大大下降——假如它还有什么命中率的话。  比如干扰你雷达怎么样? 释放模拟母舰信号特征的诱饵艇如何? 在舰队前方的飞机和直升飞机释放箔条和干扰, 母舰释放箔条和红外等干扰,等等, 在过去的战争中实施干扰往往使导弹的命中率下降一个数量级, 何况对付一枚弹头上的微型化的雷达?  
再假设弹道导弹的弹头进入到最后的末执导,其末制导的红外导引头、窗口等等一系列技术问题都解决了, 那军舰可不可以装备激光装置照射你的红外导引头,假设还不能达到摧毁弹头的程度,摧毁或干扰你的红外装置总是可以的吧。
更何况,假设真的有这种高速滑翔弹道的导弹出现,防御方的相应拦截弹也将被研制,而且研制出来的难度可能比这个弹道导弹还要容易些。
拦截弹还没拦完? 那以金属风暴等为代表的一批新技术武器可以摧毁这些漏网之鱼。
也就是说,即使作者幻想的这种超级导弹真的出现了,那么也将因为对方的对抗而命中率急剧下降,而自身的成本却会上涨到不可接受的地步。

总结起来是那几话,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杀手锏这东西不要太迷信,还有,不要迷信美国人,但美国人没有搞的东西可以多考虑两下,为什么他不搞,这对我们的决策多少会有些好处。  

现代舰船这个文章可以说把所有他们所能搜罗来的什么突防,对抗,等等技术全堆砌在一起,堆砌他所知道的任何概念,却没有最基本的以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系统思维的能力。 最终洋洋洒洒一篇文章却成了一个YY闹剧。荒唐的930秒- 谈《现代舰船》的一篇模拟反舰弹道导弹打击航母作战的文章。


最新一期的《现代舰船》刊登了一篇叫做930秒的模拟反舰弹道导弹打击航母的作战流程的文章,可以说基本是集了弹道导弹反航母的设想的大成,可惜里面谬误连篇,虽然满篇新技术,但还是脱不了YY二字, 我就挑几个片段分析一下。

T-0秒:首批4枚东风21E型反舰弹道导弹发射,产生尾焰,羽流和柱状烟雾。采用特制燃烧剂和添加剂,并在发射场上空的大气中喷洒气溶胶等技术,降低红外特征,进而降低美国导弹预警卫星的发现概率。
====》这个是战争时期,发射导弹也是即时性的事件,请问你用什么喷射? 能喷多大的范围和高度?火箭几秒钟就冲到高处去了,搞这个噱头做什么用,我看是想显示自己有知识吧

T-50秒: 依据预警、跟踪卫星提供的导弹飞行轨迹,部署在日本韩国的X波段导弹跟踪雷达(GBR雷达)搜索目标,X波段雷达在前沿部署,我军可使用大型电子干扰机和中小型电子干扰机对其进行近距离干扰,破坏其对导弹的跟踪/例如用运输机发射多架小型一次性散布式无人电子干扰机,可对敌雷达实施近距离主瓣干扰和多方向干扰,能挫败敌方的低副瓣天线技术,副瓣对消技术,波瓣自适应调零等抗干扰技术及雷达组网技术,当干扰机距离雷达距离减小10倍,则干扰强度增强100倍。………
====》这就纯属搞笑了,所谓前沿部署,不是贴着中国的国境线部署,你可以随时干扰,这种雷达是千公里级别的跟踪距离,用的着靠着边境吗?别的不说,日本的这种雷达距离中国就是上千公里,你发现美国航母后拿火箭炮打的过去吗? 用运输机发射? 你运输机飞到人家领空待命不成? 从你运输机飞向日本领空,到发射干扰机,到干扰机飞到人家雷达周围转悠,得几个小时? 人家的防空网是吃白饭的?  而且你有把握在导弹发射前一刻把韩国,日本,台湾部署的雷达全干扰掉? 在作者眼里,打仗就象出牌,你一张我一张,不需要时间的。或者只需要喝一口啤酒的时间,

T-300秒,第二批导弹二级火箭发动机关机,首批导弹越过最高点下滑10千米,第三级固液混合发动机点火,美军同步轨道导弹预警卫星发现导弹点火并对其跟踪,东风-21导弹通过加装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将传统的抛物线弹道变为具有多个波峰的跳跃式弹道。
====》固液混合发动机,我国在2005年进行了原理样机的试验,现在的考虑是在卫星上的应用,2010年在导弹上实用基本是不可能的,而且,这个变轨基本上意义不大,因为不管是早先支持歼8的设想,还是现在这篇文章的作者所设想的作战方案,都是提前冲入大气层,在舰队前方70~80公里处转为滑翔弹道, 这样根本就不会被标准3拦截, 变轨在极大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实际意义极其有限,之所以加上,不过还是为了显示自己懂技术而已。

T-420秒:  首批导弹释放诱饵。第二批导弹第三级发动机第一次关机, 虽然美国天基红外系统的卫星号称可以跟踪发动机分离后的导弹弹头,观测诱饵的释放、膨胀情况,但是一方面美国计划于2010年建立的卫星星座只有9颗,与计划的24、30颗相差甚远。
====》本来是谈技术的,这个时候又扯起了实际的部署问题,不说别的,文章作者所假设的这种超级东风21在2010年就绝对没有可能实现,所谓每个40分钟就要过天顶的卫星星座现在还没影呢,  还拿什么去嘲笑别人的部署问题?

T-600秒: 第二批导弹释放诱饵,首批导弹距离目标水平距离350千米,高度200千米,直线距离400千米,水平速度分量3000米/秒,垂直速度分量1800米/秒, 开始高空制导段……..船舶表面与深层海水的材料截然不同,对微波的反射能力差距巨大,微波辐射计不受其它电信号的直接干扰,难以通过电子干扰手段进行对抗,大型军舰体积庞大,长度在150~350米之间,是巨大的微波辐射黑体,容易与水面区分,这些都为多模态微波遥感制导创造了条件,微波辐射计可能用于分析物体表面材料和温度,区分水面和船舶,微波散射计测量水面的表面张力波和重力波振幅,可能用于区分海面和舰艇尾流,微波高度计测量弹头高度,
====》本来微波散射计等东西不希罕,对地观测的卫星的微波遥感设备就有微波辐射计、微波散射计,作为专门的遥感卫星,还装有雷达高度计和合成孔径雷达。通过这些设备测量海面高度、海面风速和风向、海面温度、水气等海洋动力特征和海洋动力环境参数,但所能做的也只是大面积的物理环境参数的获取,与作战的识别跟踪定位的要求差的远。  我国的神舟飞船上就装有我国迄今水平最高的微波遥感装置, 重量120千克, 这还不包括其供电装置,而其所能达到的数据精度是以十几千米来计的。  用来跟踪定位一条百多米长的军舰,并予以识别,提供制导信息,扯!    微波是可以制导啊,美国人在其SADARM 的好几种末敏弹上就有用微波制导, 为什么只在末敏弹上用呢,因为微波用于制导时有效作用距离是很短的,美国人在80年代初期研发过一种用于弹道导弹的末端制导装置,是在离地面9公里开始作用。 我们的作者可好,直接就上到400公里,用于对付这样小型的移动目标。
而且用在神舟飞船上的这个装置的成本已经是非常的高昂了,普通的导弹再想进一步浓缩体积,提高性能,并可以用于相对廉价的大批量的导弹上? 可不是难一点半点的事

T-690秒,首批导弹距离目标80千米,高度30千米,速度12马赫,开始拉攻角减速转弯,沿S型弹道飞向目标,弹载雷达开机搜索目标,弹头表面烧蚀层烧完之后,周围等离子体数量急剧减少,黑障消失,雷达恢复正常工作环境。
=====》知道3万米的高度大气层有多稠密吗? 飞船或弹头再入大气层是从大约100来公里就开始与大气产生越来越剧烈的摩擦,大致在80公里左右进入黑障,在40公里因为速度降低到6马赫以下,这时退出黑障。你一个弹头是如何落到30公里还有12马赫的速度?知道从80公里高空开始就要剧烈减速的吗? 从太空返回地球的航天器首先要在这个区段的大气层中把自身的势能和动能转化为热能散发掉,这个过程一部分能量用来电离了空气才形成黑障,你如果有本事在中段12马赫,到了低空还12马赫,你的能量从哪里补充的? 那是神,连黑障都不会有。
再说,在3万米的大气环境中飞12马赫其所受力非常巨大,还有严重的气动加热问题,你的雷达什么材料? 多大容积?…..(一堆工程技术问题)
T-720秒,弹头距离目标20千米,高度16千米,速度6马赫,开始拉高爬升减速,红外制导窗口抛离保护盖,内置冷却系统工作,现代高级红外探测器对航母类的目标的发现距离在70千米以上,=====》你一个弹道导弹的弹头,如何在冲下来后再爬上去?这个时候的弹头即使是个乘波体设计,靠调整攻角是可以做一定的末端机动。但也不可能是长距离的无限制的机动,忽然间就把向下的几马赫的速度分量变成了向上的几马赫的速度,

另外,弹头在16000米的高度达到6马赫可是了不得(在30000米高空黑鸟飞到3,5马赫,其钛合金机首都会因为高温而变形,有解体的危险),其气动加热不是一般的强,你的红外窗口受的住吗?窗口受的住,那红外导引头能正常工作吗,而且,你的导引头的视角范围有多大,在几十千米外做机动变轨,如何锁定,并识别目标?(又一堆工程技术问题)

再总结一下,你的弹头究竟有多大? 带着微波散射计,微波辐射计,微波高度计,雷达,红外成像制导装置,这些设备还需要电源,需要冷却装置,需要互相挤占前部有限的空间,需要高强度,耐高温,可以透雷达波,红外波的罩子和窗口, 这些个在工程技术上任何一个都是艰难的课题,还要全挤在一个小小的东风导弹的弹头里?

T-750秒,弹头命中目标,摧毁敌舰,弹头在末端采用红外成像制导,不仅提高了抗干扰能力,而且提高了命中精度,可以精确选择命中点,从而达成最佳效果,=====》轰, 本年度十大猛文的强力争夺者诞生了。

在这次模拟过程中,反舰弹道导弹的各种数据均按照保守估计进行估算,如弹头RCS假定为0.001平方米,弹头没有对雷达/拦截弹的数据链进行干扰,没有干扰拦截弹的GPS定位制导,没有采用多枚导弹同时发射混淆视线,没有对放弃防空能力的驱逐舰进行反舰导弹攻击等等, 美军则按照乐观数据推算,如对导弹的发现速度,对弹道的计算速度,对导弹目标的判定速度,对弹头的发现距离,发射拦截弹的速度等等, 即便如此,美军也无法解决差异化诱饵识别和大气层外拦截弹发射窗口的问题,从而导致拦截失败。
=====》首先吐血一口:我们的弹头要干扰拦截导弹的GPS定位制导?   请问,标准3拦截弹需要GPS定位制导吗?回去多看看书吧
再说,你一个导弹的弹头,如何去干扰对面百十公里外的对方的拦截弹与后方的数据链?能塞下多大功率的干扰机,如何干扰?你的弹头已经塞了那么多的设备,还要再塞一个大功率的干扰机吗? 莫非是机器猫的神气口袋,拿什么有什么?
即使是专门的作战飞机,带着完善沉重的电子战设备,对十几公里内的敌方的数据链都很难干扰,你一个几百公斤重的小小弹头上的一个附带的袖珍干扰装置就要去完成这样的任务?


说起来,这篇文章的思路与之前一个叫支持歼8的思路有类似之处,支持J8的基本的思路就是大气层外雷达修正,然后提前入大气层从而使标准3的拦截失效,在航母前50~70千米处出黑障后速度5~6马赫,然后采取2~3万米以滑翔机动弹道,从而打击标准3和标准2的防御空挡。 可以说这个方案还相对更朴实一点,虽然里面的YY在工程上必将遭遇真实困难的东西也不少,但也比现代舰船的这篇猛文强的多。  

话再说回来,我们假设作者所幻想的这些技术是可以做到的,那么也必将是美国人第一个做到,美国在微波遥感,弹道导弹,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红外和雷达技术等方面都执世界之牛耳,早在20几年前的潘兴导弹在打击固定目标时的末执导技术和精度就已经让人赞叹, 有什么可能这样的武器被中国人迅速搞出来并垄断?  这样一种可以准确地不可被拦截的击中一艘高速行驶中的驱逐舰的超级反舰导弹的诞生,将宣布整个东亚海域各国舰船的末日, 你想啊,美国人日本,韩国,关岛部署上这种导弹,以美国的卫星监测能力,天波雷达技术,无源探测和定位网,部署了这样的导弹后,那从日本海到南海,所有能动的,在港口里的军舰没一个可以得脱毒手的。  
当然,放心,这样的超级无敌看门狗还没出现,再过10年也不会有。就算有了呢,别忘了,还有技术对抗,这篇文章所有的假定里,最大的假定其实就是假定美国人是等着挨打的傻子。首先,你怎么侦察和定位美国舰队?  天波雷达精度还不行,作者也知道,那就只有靠卫星,而作者所幻想的我们可以40分钟过顶一次的卫星星座在哪里?  就算有了,美国人打掉它才是不存在什么技术困难呢,因为美国早在80年代就已经实验了F15携带反卫星导弹击毁卫星的技术,基本不存在技术困难,有需要美国人可以随时从仓库里拿出来用, 而如果没有卫星的修正定位,那么这枚弹道导弹几乎连发射出去的机会都没有。

再一个,说到底,从导弹再入大气层后,作者所假象的这个超级东风21其实就已经变成了一个超高速滑翔体,而它所赖以找到敌舰的就是雷达, 要搜索到80空里外的敌舰,这任务可不轻, 那么敌人实施一些基本的电子对抗就将使其命中率大大下降——假如它还有什么命中率的话。  比如干扰你雷达怎么样? 释放模拟母舰信号特征的诱饵艇如何? 在舰队前方的飞机和直升飞机释放箔条和干扰, 母舰释放箔条和红外等干扰,等等, 在过去的战争中实施干扰往往使导弹的命中率下降一个数量级, 何况对付一枚弹头上的微型化的雷达?  
再假设弹道导弹的弹头进入到最后的末执导,其末制导的红外导引头、窗口等等一系列技术问题都解决了, 那军舰可不可以装备激光装置照射你的红外导引头,假设还不能达到摧毁弹头的程度,摧毁或干扰你的红外装置总是可以的吧。
更何况,假设真的有这种高速滑翔弹道的导弹出现,防御方的相应拦截弹也将被研制,而且研制出来的难度可能比这个弹道导弹还要容易些。
拦截弹还没拦完? 那以金属风暴等为代表的一批新技术武器可以摧毁这些漏网之鱼。
也就是说,即使作者幻想的这种超级导弹真的出现了,那么也将因为对方的对抗而命中率急剧下降,而自身的成本却会上涨到不可接受的地步。

总结起来是那几话,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杀手锏这东西不要太迷信,还有,不要迷信美国人,但美国人没有搞的东西可以多考虑两下,为什么他不搞,这对我们的决策多少会有些好处。  

现代舰船这个文章可以说把所有他们所能搜罗来的什么突防,对抗,等等技术全堆砌在一起,堆砌他所知道的任何概念,却没有最基本的以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系统思维的能力。 最终洋洋洒洒一篇文章却成了一个YY闹剧。
XDJC就靠这个吗?快变成YY的大本营了,居然连续3期登此类文章,没什么东西可写了吗?
写这文章的人 NT10级 同步调节率100% !
原帖由 渊田美津雄 于 2006-12-27 00:30 发表
写这文章的人 NT10级 同步调节率100% !

这个是什么术语?
原帖由 思科3750 于 2006-12-27 00:17 发表
XDJC就靠这个吗?快变成YY的大本营了,居然连续3期登此类文章,没什么东西可写了吗?

白云居士说这话,可以。
你说这个,差点意思。

连登3期这个东西,挺好,一下子把这个话题吵热了,弹道导弹打航母怎么打,效果如何,我反正不看好。
不过你也别忘了,这确实是国家重点工程之一。
什么国家重点工程,863等能成功多少?造出的废物多了!
弹道导弹打航母如果从更深层次分析,可能还有军内军种之争以及航天与航空、舰船行业之争。但从技术以及双方整体实力来看,这就如同别人是一只健康强壮的手,可以握成一个很有力的拳头;而我们的手太贫弱,也不想握成拳头,便只好让中指变态般地变长,并配以更加细长的指甲,期望在别人不经意之间挠上一下,最好能放点血。不过,到最后,这只变态的中指也掏不过被别人的强手撅折的命运!
思科难得干点正事,赞成。不过,最后的那些话,这么说就没意思了。
观点之争不要搞成人身攻击,写的、看的都能轻松点不是?
是呀,难得干点正事,不知道是不是找人捉刀写滴?:) :)
晕,这转帖,从海版转过来呀?
重复发帖,可以锁了。
原帖由 JCFERRET 于 2006-12-27 00:36 发表

这个是什么术语?


所谓 NT10级 意思是说:写文章的人能准确预测未来发生的事情(如航空母舰的行动路线)!

同步调节率100% 意思是说:这个人能 100%的无误差的控制手里的武器!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312015&extra=page%3D2
白云居士的原帖在这里,欢迎大家参与白云居士发起的讨论。
楼猪这册老。。。还貌似干了正事呢。。。切。。。;funk 。。。垃圾。。。
还是雪雪好啊。。。:hug:

哈累路亚!:lol
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