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日本联合舰队战列舰一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08:04
舰史:
  扶桑级战列舰,是日本建造的第一级“超弩级”战舰,即无畏舰。该级共有两艘,扶桑号(Fuso),建于吴县海军造船厂,1912年3月11日开工,1914年3月28日下水,1915年11月18日竣工。山城号(Yamashiro),建于横须贺海军造船厂,1913年11月20日开工,1915年11月3日下水,1917年3月31日竣工。
  在1910年的日本造舰计划中,扶桑级战舰原本要建造8艘,由于预算被删减,只完成了扶桑号及山城号。
  山城号是日本自行设计的第二艘战舰,虽然改良了扶桑号的缺点,但是整体而言仍旧不理想,是故完成后原本还有两艘同级的姊妹舰被重新设计为伊势级战舰。日本海军造舰史上有许多因设计不良而浪费资源与付出人命的例子,山城号只是其中一例而已(龙骧号航母可说是另一例)。
  扶桑级的主炮采用与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相同的360mm主炮,但由四座双联装增加为六座双联装,火力增加50%,防护也比金刚级增强了不少。作为代价,航速降低到22节。同旧式战列舰区别,其炮塔采用中央轴线布置。一号二号炮塔在舰桥前方;三号炮塔在一号烟囱前;四号炮塔在一号和二号烟囱之间;五号六号炮塔在后主桅后方。这样布置的缺点是没有改造的余地。后来在三号炮塔上布置水上飞机弹射器时发现可利用的空间十分狭窄。山城号的弹射器布置在四号炮塔上。1935年大改造之后,取消了一号烟囱。在一战之后,日本海军总结英德日德兰海战的教训,发现在远距离舰队炮战中,甲板的装甲防护十分重要。但是扶桑级的甲板比较薄,这是一个致命弱点。1935年伦敦海军裁军会议失败,以及1936年华盛顿条约期满作废之后,日本海军开始对旧战列舰进行改造。
  两艘战列舰服役之后,均加入日本海军战列舰第一战队。1927年,山城号进行了第一次的现代化改装工程,完工之后,曾支援了多次的中国侵略作战:如澎湖、秦皇岛、舟山群岛、青岛、旅顺、大连及高雄港均曾出现她的踪迹。1935年第二次改造工程完工,山城号与扶桑号开始有明显的差异(如第三号主炮山城朝后,扶桑则相反)。1938年一度被编入后备舰队,负责官兵训练方面的任务。
  二战初期,由于日本海军燃油储备紧张,均在柱岛泊地“待机”。后曾经作为舰载机空袭的练习靶舰使用。中途岛之役时,山城号曾参与北上支援阿留申群岛的攻击任务,之后到1944年9月以前,她成了日本海军各兵科学校的教育训练舰,期间曾入坞加强防空火力,防空机枪多得惊人。战争中期,由于日本海军航母损失惨重,曾经计划将这两艘战列舰同伊势级一样改装成“航空战舰”,但最后未果。1944年莱特湾大海战时,扶桑号和山城号均加入西村舰队,预备于10月25日通过苏里高海峡,对美军在莱特湾的登陆舰队实施炮火打击。于25日凌晨在苏里高海峡口遭到奥登多夫指挥的美国海军宾夕法尼亚、马里兰、加利福尼亚、田纳西、西弗吉尼亚和密西西比共六艘战列舰的伏击,以及驱逐舰、鱼雷艇的鱼雷攻击,分别于1944年10月25日0430时和0419时沉没。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山城号多半担任支援作战的任务,很少投入第一线作战。最主要的理由是扶桑级战舰在二次大战爆发后,已属于老旧的舰艇,航速太慢,加上新一代的弩级战舰——大和级战舰大和号已服役(武藏号正在兴建、信浓号将准备开工,最后一艘正在筹备中),扶桑级战舰早已从弩级战舰的地位中除名。
  1945年8月31日,这两艘战舰从日本海军序列中除名。

性能诸元(改造前后对比):

标准排水量 30600吨/34700吨
满载排水量 35900吨/38536吨  
主  炮 六座双联装360mm主炮
副  炮 16座150mm火炮
吃水深度 8.69米
长  度 202.69米/213米(全长)、192米/210米(水线)
设计功率 40000马力/75000马力
设计航速 22.5节/24.7节
舰  员 1193人/1396人
续 航 力 8000海里/14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30 17:52:00编辑过]
舰史:
  扶桑级战列舰,是日本建造的第一级“超弩级”战舰,即无畏舰。该级共有两艘,扶桑号(Fuso),建于吴县海军造船厂,1912年3月11日开工,1914年3月28日下水,1915年11月18日竣工。山城号(Yamashiro),建于横须贺海军造船厂,1913年11月20日开工,1915年11月3日下水,1917年3月31日竣工。
  在1910年的日本造舰计划中,扶桑级战舰原本要建造8艘,由于预算被删减,只完成了扶桑号及山城号。
  山城号是日本自行设计的第二艘战舰,虽然改良了扶桑号的缺点,但是整体而言仍旧不理想,是故完成后原本还有两艘同级的姊妹舰被重新设计为伊势级战舰。日本海军造舰史上有许多因设计不良而浪费资源与付出人命的例子,山城号只是其中一例而已(龙骧号航母可说是另一例)。
  扶桑级的主炮采用与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相同的360mm主炮,但由四座双联装增加为六座双联装,火力增加50%,防护也比金刚级增强了不少。作为代价,航速降低到22节。同旧式战列舰区别,其炮塔采用中央轴线布置。一号二号炮塔在舰桥前方;三号炮塔在一号烟囱前;四号炮塔在一号和二号烟囱之间;五号六号炮塔在后主桅后方。这样布置的缺点是没有改造的余地。后来在三号炮塔上布置水上飞机弹射器时发现可利用的空间十分狭窄。山城号的弹射器布置在四号炮塔上。1935年大改造之后,取消了一号烟囱。在一战之后,日本海军总结英德日德兰海战的教训,发现在远距离舰队炮战中,甲板的装甲防护十分重要。但是扶桑级的甲板比较薄,这是一个致命弱点。1935年伦敦海军裁军会议失败,以及1936年华盛顿条约期满作废之后,日本海军开始对旧战列舰进行改造。
  两艘战列舰服役之后,均加入日本海军战列舰第一战队。1927年,山城号进行了第一次的现代化改装工程,完工之后,曾支援了多次的中国侵略作战:如澎湖、秦皇岛、舟山群岛、青岛、旅顺、大连及高雄港均曾出现她的踪迹。1935年第二次改造工程完工,山城号与扶桑号开始有明显的差异(如第三号主炮山城朝后,扶桑则相反)。1938年一度被编入后备舰队,负责官兵训练方面的任务。
  二战初期,由于日本海军燃油储备紧张,均在柱岛泊地“待机”。后曾经作为舰载机空袭的练习靶舰使用。中途岛之役时,山城号曾参与北上支援阿留申群岛的攻击任务,之后到1944年9月以前,她成了日本海军各兵科学校的教育训练舰,期间曾入坞加强防空火力,防空机枪多得惊人。战争中期,由于日本海军航母损失惨重,曾经计划将这两艘战列舰同伊势级一样改装成“航空战舰”,但最后未果。1944年莱特湾大海战时,扶桑号和山城号均加入西村舰队,预备于10月25日通过苏里高海峡,对美军在莱特湾的登陆舰队实施炮火打击。于25日凌晨在苏里高海峡口遭到奥登多夫指挥的美国海军宾夕法尼亚、马里兰、加利福尼亚、田纳西、西弗吉尼亚和密西西比共六艘战列舰的伏击,以及驱逐舰、鱼雷艇的鱼雷攻击,分别于1944年10月25日0430时和0419时沉没。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山城号多半担任支援作战的任务,很少投入第一线作战。最主要的理由是扶桑级战舰在二次大战爆发后,已属于老旧的舰艇,航速太慢,加上新一代的弩级战舰——大和级战舰大和号已服役(武藏号正在兴建、信浓号将准备开工,最后一艘正在筹备中),扶桑级战舰早已从弩级战舰的地位中除名。
  1945年8月31日,这两艘战舰从日本海军序列中除名。

性能诸元(改造前后对比):

标准排水量 30600吨/34700吨
满载排水量 35900吨/38536吨  
主  炮 六座双联装360mm主炮
副  炮 16座150mm火炮
吃水深度 8.69米
长  度 202.69米/213米(全长)、192米/210米(水线)
设计功率 40000马力/75000马力
设计航速 22.5节/24.7节
舰  员 1193人/1396人
续 航 力 8000海里/14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30 17:52:00编辑过]
舰史:
  伊势级建造于1915年,共建两艘:日向和伊势,为扶桑级的改良型。30年代中期曾接受了现代化改造,在二战期间因为过于老旧而很少参加大规模的战役。1943年9月被改装成航空战舰。拆除了中后部的四座炮塔,铺装航空甲板,搭载22架水上飞机。做了类似改装的还有最上号重巡洋舰,因在中途岛战役受重创入坞修理,顺便改造为航空巡洋舰。
  1944年10月莱特湾大海战中,两艘未携带一架飞机的伊势级战舰加入小泽治三郎中将的航空母舰编队,充当诱饵。在美机的猛烈攻击下,其余四艘航空母舰全部被击沉,伊势级航空战舰到底装甲厚实,虽然给炸得千疮百孔,却支撑到逃离战场。不过逃得了初一,逃不过十五,1945年7月还是被美军炸沉在吴县军港,1947年解体。

性能诸元:



排 水 量 36,650吨(设计)/39,680吨(改装后)
长   度 712.3英尺
动   力 81,000马力
载   机 3架浮筒式水上飞机(改装后可搭载架固定翼飞机)
航   速 25.6节
主   炮 六座双联装14英寸(356mm)(改装后后部的四座被拆除)
副   炮 5英寸(127mm)8座
高   炮 3英寸(76mm)4座,25mm104座(改装后)
鱼   雷 2座533mm水下发射筒
舰   员 标准1360人(战时1476人)
舰史:
  长门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按照“八·八舰队”计划正式建造的第一级战列舰。有两艘:长门(Nagato)和陆奥(Mutsu)。长门号1917年8月28日在海军吴工厂开工,1919年11月9日下水,1920年11月25日竣工。陆奥号1918年6月1日在海军横须贺工厂开工,1920年5月31日下水,1921年11月22日竣工。
  根据一战海战的教训,低速、高火力、重装甲的旧式战列舰和高速轻装甲的战列巡洋舰都不适应新的海战条件。日本海军决定建造高速重防御的新型战列舰。该级舰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口径最大的410毫米主炮。并且为了410mm主炮远距离炮战中测试弹着点、以及观通和指挥的需要,采用了高大的塔式舰桥。之后日本海军的主力舰纷纷按照这个样式进行改造或新建。在建造该级舰的同时,日本海军还开工建造了加贺级战列舰和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加贺级和天城级都是在长门级的基础上,在烟囱后方,后主桅之前布置一座双联410mm主炮。区别在于速度和装甲各有侧重。天城级的假想对手是美国海军的6艘列克星顿级战列巡洋舰。
  1920年华盛顿裁军会议召开,对美、英、日、法、意五个主要海军国家的战舰吨位、火力和总吨位进行了限制。以英美海军的525000吨为标准,五国按照10:10:6:3.5:3.5的比例建造主力舰和巡洋舰。战列舰吨位不得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4英寸(356mm)。按照这个标准,长门级战列舰属于被条约禁止的舰型。列强要求日本终止该级战列舰的建造,并销毁已下水但未完工的陆奥号战列舰。日本借口国内的小学生已为建造该舰捐款并且该舰已经建成,如果废弃将引起国民的不满,在日本的强硬态度下,美英最终同意日本将陆奥号建成,天城级已接近完工的头两艘(天城、赤城)可以改装为航母,但是加贺级战列舰必须销毁。作为补偿,日本同意美英也建造16英寸口径主炮的战列舰(科罗拉多级和纳尔逊级)。1923年9月,由于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在横须贺工厂的天城号龙骨被震坏,日本将加贺号改造为航母。土佐号于1925年2月在日本四国岛西南部的宿毛湾沉海销毁。
三十年代中期长门级两舰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包括拆除一个烟囱和改装大舰桥。
  从1920年开始,到1940年大和号服役期间,整整20年期间,长门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最强大的战舰,被看作日本海军的象征和最精锐的战舰。长门号作为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旗舰,尤被看作非到最后关头不得动用的最后王牌。根据这一思想,二战期间,长门号和大和级都没怎么参加作战行动。
  1942年6月,长门和陆奥参加了中途岛海战,未能发射一发炮弹,海战以日军的惨败而告终。
  1944年莱特湾海战中,长门号参战,编入粟田健男的第一进击舰队,未取得大的战果,反而被美军重创而在大战剩余时间失去行动力,停留在横须贺修理厂直到战争结束。
  长门号在战争后期多次遭到美军飞机空袭。在日本投降时,它是唯一一艘处于可操作状态的战列舰。被美军缴获之后,1945年9月15日从日本海军序列中除名,于1946年7月在比基尼环礁成为“十字路口”原子弹试验的靶舰。在A试验(空中爆炸)中幸存,在B试验(水面爆炸试验)中受损严重,在水面漂浮5天后沉没。 陆奥号则在1943年6月8日在吴港外海的柱岛泊地因三号炮塔弹药库爆炸而沉没。1943年9月1日除名。战后70年代日本建造的第一艘原子能动力船只,就命名为陆奥号。
  1946年7月29日,长门号在比基尼岛海域美国原子弹爆炸效果测试中被击沉。
  值得一提的是,开战初期为日本海军南征北战打天下的航空母舰加贺号也是使用长门级的舰体,因华盛顿条约的限制而改为航空母舰,这样虽然使它在开战初期昙花一现,最终还是免不了进海底的份。

性能诸元:



排 水 量 38,625吨(标准)/43,580吨(最大)
动   力 91,000马力
载   机 3架浮筒式水上飞机
航   速 25节
主   炮 四座双联装16.1英寸(409mm)
副   炮 5英寸(127mm)8座
高   炮 3英寸(76mm)4座,25mm98座(改装后)
鱼   雷 8座610mm发射筒,4座在水上,4座在水下
舰   员 标准1350人(战时1480人)
舰史:
  自本世纪30年代初叶起,已经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列的日本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英挑战。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假想敌。1936年6月再一次修改国防方针时,明确提出对美截击战略。日本海军的判断是:美国海军依然坚持大舰巨炮主义,要夺取对美作战的胜利,仍须靠战列舰。为确保在太平洋地区对美作战的胜算,开战初期即须消灭美远东海上主力,摧毁或者夺取美海军赖以活动的基地,进而歼灭由美本土前来增援的舰队。为此,日海军选择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并组建以巨型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在海上截击美国舰艇编队,确保小笠原群岛一线成为不可逾越的海上屏障,在此作战指导思想下,日海军趁1936年开始的无军备限制的时期,投入海军军备竞赛。日海军认为,在战斗舰艇的数量方面,找不到同美海军抗衡的手段,因而决心集中力量建造巨型战列舰,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美海军在数量上的优越地位。于是在1937年制定第3次造舰补充计划时,确定首先建造2艘“大和”型战列舰,这就是“大和”号和“武藏”号。
  “大和”号确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最大、最强的战舰。其标准排水量64000吨,满载排水量73000吨,大口径主、副炮20余门,航速27节,装甲厚、防护能力强,同时命中2条鱼雷或数枚重磅航弹也不致影响战斗,故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
  现在,让我们看看它的具体情况。

舰首与前甲板
  “大和”号舰首的最大特点是呈球形。这种球状舰首处于水线下约3米的地方。对于这样的舰首,当时既无现成的理论可以遵循,也还没有充分的论证,是由日海军技术研究所通过试验水池的船模试验数据决定下来的。建成后,经过试航也证明这种舰首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球状舰首内装有水下听音器,与今天的舰首声纳颇有些相似之处。“大和”号因采用了这种新颖的舰首,水线处约减少3米的长度,排水量节省30吨左右。那时,除日海军的“翔鹤”型航母、“阿贺野”型轻巡洋舰采用了些种舰首外,德国海军的“俾斯麦”号、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也采用了这样的舰首。
  “大和”号舰首在水线处深进,且垂直,上部明显前倾,左右则象牵牛花状张开。舰首前端近似半圆形。这是日海军战列舰从未有过的形态。
  “大和”号的前甲板也与众不同,其内侧的细腰部呈曲线状。其形态与美海军的依阿华级舰相似。然而高速的美舰(33节)显得细长,而巨型的“大和”号却肥硕多了。从舰首前部到旗杆处,有左右锚链筒,内侧有一对小系缆桩,需回收锚链时,锚链通过导板到达后面的锚链轮,并由带2条螺旋链掣的链来固定。舰首部的两舷,从前到后依次可以看到锚观察台,防雷具用导索器、铝球投台(测水深)、导索器、系缆桩等。钢质的锚甲板后是木质甲板,一直延伸到后主炮旁。在前甲板上,只在木质甲板前端设有一个通风孔和一个升降口,而在后主炮前边的挡风板之后集中设置升降、通风口。这样既可使后主炮前的甲板显得光净简洁,又可利用通风筒来减少主炮冲击波的影响。

前桅楼、后舰桥及烟囱
  “大和”号有2个舰桥,在烟囱之前(以下称舰桥),是全舰的战斗指挥中枢。“大和”号一改大型战斗舰艇舰桥过大的情况,完全从海战实际出发,显得十分简洁。舰桥正面的面积159平方米,侧面积310平方米;采取二重筒状结构,内筒中装有各种线路和管道,内外简之间的夹层里设有各种专用小室,外筒周围则设有与指挥、探测有关的装置。为减少冲击波的影响,舰桥外面开口少,封闭而整洁。最上面是旋回的主炮指挥所,内有九八式方位盘,上装潜望镜式望远镜,下有15米测距仪。主炮射击指挥所下是防空指挥所,在顶部露天甲板上的防护转板四周装有多部高色双筒望远镜。防空指挥所下是昼间战斗舰桥,也称第一舰桥。其前面与侧面有调风板和防护装置。通常,舰队司令长官及其司令部、舰长等指挥参谋人员在此指挥战斗。下一层是作战室、休息室。以下依次是上部观察所、罗经室(即夜战指挥所)、下部观察所和司令塔(实际是个通信用通道,即通信筒)等。
  “大和”号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它也起后指挥所的作用。
  “大和”号采用单烟囱,其特点是,各锅炉的烟道均曲折向后,与烟囱的某一部分相接。烟囱也尽量向后倾斜,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为保证烟囱开口部的安全,在开口部装设一种蜂窝状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径180毫米的许多小孔。有孔面积是无孔面积的55%,另外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有50毫米厚的防护甲板。这样,烟囱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主、副炮与高射炮
  “大和”号以其巨型主炮闻名于世。3联装主炮3座,前部2座,后部1座。当时日海军对主炮口径保密,称为九四式身长45倍口径的400毫米炮,实际是457毫米。主炮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约2700吨,相当于日海军“秋月”型驱逐舰的排水量。炮塔防护盾的装甲很厚:前面650毫米,侧面250毫米,后面190毫米,顶部270毫米,底座两侧560毫米。炮塔后部装有长15米的测距仪,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准镜。上述望远镜及瞄准具采用潜望镜式的,是为了尽可能减少火炮冲击波的影响。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装填炮弹时,固定在+3度上,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钟。发射速度,每分1.8发;最大射程42000米,需飞行90秒。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装药量330公斤。扬弹速度每发6秒,装弹机械化。3座主炮样式相同,都是由吴市海军工厂的舰炮部负责研制的。9门主炮若指向一舷射击,其后座力达8000吨。发射时冲击波也很强,为此日舰船设计部门煞费苦心。
  副炮有3联装155毫米炮4座,分别设在上层结构的前面及舰的两舷。这些副炮本是巡洋舰的主炮,性能比200毫米炮还好。此外,还装有127毫米高炮24门,25毫米机关炮113门。整个军舰像个奋起自卫的刺猬,全身竖起了各种武器。

舰尾与后甲板
  “大和”号的舰尾也有其特点。该舰采用半平衡舵,前后配置,距离15米,装在中心线上(以往,战列舰是平衡舵,两舵并列装在一起,易同时受损伤)。后舵大,是主舵;前舵小,是副舵。因舰的惯性大,仅用副舵难以操舵,副舵对主舵起辅助作用。有厚甲板防护的舵机室内有蓄电池、柴油机、油压泵等设施,即使在动力电源切断的情况下,主舵仍能工作。
  舰尾的形状近似巡洋舰之尾,只是在舰尾后端面有个平坦的地方,这里原计划安装水上飞机回收装置,后因故未装。
  “大和”号后甲板也较独特。在后主炮后,有机库、艇库、舰载机回收及发射装置等。为避免火炮冲击波的影响,机库、艇库等设施都在上甲板之下。后主炮之后的甲板是铁质甲板。后主炮两舷侧的外伸部有隧道状的艇库。艇库后两舷也有外伸部,其下设有轨道,是移动的小艇吊车在此起放小艇。
  后部上甲板在舰尾处明显低陷,造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槽,这里是舰载机吊放暂存处,槽前面有开口,通往机库。
  舰内机库在后主炮前的上甲板、中甲板的中部位置。其前半部有个梯形的区域,在此区域两侧可放置零式战斗机、水上观察机各3架。槽两侧设有与上甲板同高的舷台,舷台上有舰载机的发射装置。此外,舰尾还有起倒式起重吊放装置等。
  从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里,日本海军共建成战列舰12艘。其中“大和”号(还有同型的“武藏”号)舰龄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装甲最厚,被誉为无坚不摧、固若金汤的海洋钢铁城堡。因此,迷信大舰巨炮制胜论的日本海军对它的期望值很大,认为凭借象“大和”号这样的单舰威力就可驰骋太平洋,与美舰队抗衡了。然而,在美航母特混舰队的打击下,“大和”号几乎无所作为。它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出师受挫,继而投入马里亚纳海战、莱特湾海战,均未取得令人注目的成果。最后于1945年4月7日,作为第二舰队旗舰(司令长官伊藤整一海军中将),“大和”号率轻巡洋舰“矢矧”号及8艘驱逐舰驶向冲绳海区,企图对登陆盟军进行特攻。但在航渡途中,遭到美航母群的突击,中千磅航弹7枚,小型航弹数十枚,随即沉入九州坊之岬附近的大海。“大和”号葬身海底,标志着帝国海军从明治建军起的70余年历史宣告结束,日本军国主义的末日也临近了。

性能诸元:


排 水 量 64,000吨(标准)/73,000吨(最大)
载   机 6架浮筒式水上飞机
航   速 最大27节
主   炮 三座三联装18英寸(457mm)主炮
副   炮 三座三联装6英寸(155mm)主炮
高   炮 127mm防空高炮24门,25mm高炮113座
舰   员 2400人
【舰史】
  二次大战期间日本海军的12艘战列舰中,为其南北征战的战列舰不是“大和”和“武藏”,而是四艘陈旧落后的金刚级战列舰。从1913年开始建造到太平洋战争爆发,金刚级战列舰已经拥有25年以上的舰龄。就是这种老掉牙的战列舰,或作为机动部队的一员,或任夜战部队的主力,在广袤的太平洋战场上耀武扬威,一次又一次地绝处生还,令人刮目相看。

制造背景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海军当局把美国作为假想敌,把宽阔无垠的太平洋作为将来的活动舞台。其时,英国海军独辟蹊径,建造了巨炮战列舰“无畏”号,开创了战列舰的新纪元。而且,装甲巡洋舰也进行了重大改造,装备了与战列舰相当的巨炮,发展成战列巡洋舰。在这样的情况下,各海军大国纷纷仿建“无畏”号战列舰,展开了新一轮激烈竞争。这种竞争来势凶猛,不久即出现了超无畏级战列舰。
  日本海军在日俄战争中大获全胜,俘获多艘舰艇在数量上弥补了自己的损失。但无畏级战列舰的出现,使得日海军原有的舰只相形见拙。有鉴于此,齐藤实海军大臣于1906年向内阁提交了一份海军发展计划提案,要求在近期内建造战列舰(约2万吨级)3艘,装甲巡洋舰(约1.2万吨级)4艘。然而,刚刚经历过日俄战争的日本在财力上力不从心,无法一下子满足海军方面的要求。1907年3月18日,日本第23次内阁会议决定,先行建造2艘战列舰(“河内”号、“摄津”号)和1艘装甲巡洋舰(“金刚”号)。2艘战列舰于1909如期开工,但建造装甲巡洋舰的计划却一拖再拖,迟迟不能付诸实施。
  1910年,齐藤实海军大臣以组建“八八舰队”的名义,再次向内阁提交了扩充海军军备的提案,该提案一改各海军列强奉行的造舰方针,要求建造一等战列舰7艘,一等巡洋舰3艘,其它舰只41艘。1911年3月,内阁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海军大臣的提案,决定中止原定的造舰计划,自1911年起,将所有舰艇建造的预算合并为“军备充实费、军舰制造费”,每年拨款1.58亿元(旧日币单位),一定6年。这样一来,装甲巡洋舰的建造数量一下子增加到4艘(金刚、比睿、榛名、雾岛)。
  “金刚”号的建造计划早就被通过,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期开工。其时,英国正计划建造“狮”级战列巡洋舰。鉴于这种情况,军令部决定优先建造战列巡洋舰。考虑到当时日本的造船厂没有建造大型高速战列舰的经验,以引进技术为主要目的,决定首舰交由英国建造。在军令部次长藤井较一中将的积极活动下,日本与英国的巴罗造船厂签定了建造“金刚”号的合同。“金刚”级实际上就是英国“狮”级的仿造型。
  “金刚”号于1911年1月17日正式开工,1912年5月18日下水,1913年8月16日完工。同年11月5日,“金刚”号东渡扶桑,进入日本第一大军港横须贺港,12月1日正式编入第一舰队。继“金刚”号之后,“比睿”号、“榛名”号、“雾岛”号以其为蓝本,分别由横须贺、川崎、三菱造船厂承建,于1915年4月19日前全部建成。同年12月13日,三舰同时编入日海军第2舰队第3战队,组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巡洋舰编队。

两次改装
  从舰龄、装备等方面看,金刚级均比不上其它型号的新型战列舰。但为什么就是这种老式战舰,能够从偷袭珍珠港到莱特湾大海战,无一不显示它的存在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它的速度和续航能力。而金刚级战列舰速度和续航能力的明显提高,则要归功于大动斧凿的两次大改装。
  其实,金刚级战列巡洋舰从它建成服役之后,就注意不断地吸收国外同类舰只的长处,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德舰队交战的经验和教训,进行过多次小规模的改装,如提高主炮的仰角,改进舰桥,增设防空武器等。
  第一次大改装从1924年3月开始,至1931年全部结束,改装顺序是“榛名”、“雾岛”、“金刚”,其间“比睿”号改成练习战列舰。第一次改装的首要目的是改善防御能力。为增强水平防御能力,在弹药库上面的甲板上增铺了一层101.6毫米装甲铁板,在机舱甲板上增铺76.2毫米的铜板。为解决水下防御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舷侧外板上或铺设3至4层25.4毫米的钢板,或新增防雷纵壁,同时在外板外侧装备防雷护体。这种雷防体不仅能够对付鱼雷或深水炸弹的攻击,而且可以增加浮力,防止改装后吃水增大。接着,更换主锅炉,提高续航能力,但速度比以前略有下降。此外,为了增加主炮炮弹的装载量,扩建了弹药库。同时新设飞机库,正式搭载14式、15式水上侦察飞机。
  由于改装之后防御能力增强,速度减慢,金刚级战列巡洋舰从1931年6月1日起正式改为战列舰。
  第二次改装工程的首舰是“榛名”号,1933年8月开始,翌年9月完工。改装的最大目的是将航速提高到30节。为此,更换了发动机,新发动机组的输出功率为136000马力,速度可达30节。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燃料装载量,使之达到6670吨,这样,续航距离可达10000海里/18节。在此同时,舰尾加长了7.4米,这对增加浮力,提高航速有明显效果。上层建筑也作了若干改进,前桅楼顶部新设3米双重测距仪(后改为10米),在前烟囱四周设置了探照灯塔。新设后部舰桥建筑,设置了射击方位瞄准仪、4.5米测距仪等,这样可以将炮火前后分开,并可作前桅楼的预备指挥所。改装之后,主炮最大仰角可抬至43度,最大射程可达35450米,副炮最大仰角30度,最大射程19500米。此外,还撤除了鱼雷发射管,增强了对空火力,装备了防毒,应急加水等设备。舰载机改为90式二型水上侦察机,共3架。
  继“榛名”号之后,“雾岛”号、“金刚”号也进行了内容大致相同的改装,至1936年11月全部结束。“比睿”号改成练习舰后,未进行第一次改装,但从1936年11月开始,进行了一次性大改装,至1940年初完工。“比睿”号的改装项目与另3艘略有不同,如前桅楼改装之后与“大和”号战列舰相似。经过多次大动斧凿的改装之后,金刚级战列舰面目一新,变成了名符其实的高速战列舰。
  但是,金刚级战列舰毕竟是老式战舰,改装之后虽说速度快火力强,但它致命的缺点——水平防御和垂直防御能力不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逞凶中途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金刚级战列舰轮流担任机动舰队的护卫舰伴随作战,先后参加了偷袭珍珠港和中途岛海战。中途岛海战中,机动舰队的航空母舰遭到美国舰载机的毁灭性打击,榛名号战列舰也被美机投下的近爆弹炸成轻伤。

炮击瓜岛
  中途岛海战之后,日军为了挽救败局,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修建机场,以掩护其攻占莫尔兹比港。美军获得这一情报后非常震惊,认为必须在日军修完机场之前夺取该地。因为谁在作战中使用这个机场,谁就赢得主动。
  1942年8月7日,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强行登陆,一举攻占了日本工兵部队历经艰辛修建而成的飞机场。为纪念在中途岛海战中壮烈牺牲的享德森少校,美军将机场命名为享德森机场,供海军陆战队的飞机使用。
  对于日军来说,自己千辛万苦建成的机场为敌所用,无疑于自掘坟墓。只要机场一天在美军的控制之中,日军就一天也不得安宁,更不能从美军手中夺回瓜岛。8、9两个月中,日军多次对瓜岛发起冲击,但岛上守军顽强反击,日军久攻不克。进入10月之后,双方对该岛的争夺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日军制定了一个炮击享德森机场,掩护15日在瓜岛登陆的计划。日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对该计划十分感兴趣,决定由第3战队“金刚”、“榛名”号战列舰于10月13日夜执行。
  10月11日凌晨,“金刚”、“榛名”战列舰从特鲁克出发,急驰瓜岛。编队由6艘驱逐舰护航,另有1艘轻巡洋舰、3艘驱逐舰担任警戒任务。途中,编队曾被美军侦察机发现,但侥幸未遭到任何攻击,13日半夜时分安全抵达瓜岛海域。这一夜没有月光,海上伸手不见五指,但视界尚可,正如原先估计的那样,岛上重要场所灯火通明,编队以灯光为目标,开抵预定地点,炮击开始前2分钟,水上侦察机在享德森机场上空投下3发照明灯,把机场照得如同白昼。23时37分,“金刚”号打出了第一发炮弹,一分半钟之后,“榛名”号的巨炮也开始喷射火焰。与此同时,隐蔽在机场西南方一座山头上的弹着观察员和空中的水上侦察机进行弹着观测,不断把弹着数据送给“金刚”号的指挥塔。
  “金刚”、“榛名”号的356毫米巨炮时而交替射击,时而齐射,巨大的炮弹交出刺耳的呼啸声,准确无误地倾泻的机场上。美军排列整齐的轰炸机、鱼雷机和战斗机被巨大的气浪掀起,就象风吹落叶那样七零八落,四处飘散。弹药库、油库连连爆炸,火焰冲天而起。“金刚”、“榛名”两舰航向正东,以18节的航速边走边打,至机场海域射击死角时停止射击,接着调转舰首,开始西行射击。14日零点58分,舰队接到停止射击的命令,遂改航向为正北,撤出战斗。
  这次炮击战斗中,“金刚”号发射炮弹435发,“榛名”号发射483发。356毫米炮的威力名不虚传,机场被炸得千疮百孔,一时难以修复。美军98架飞机中被炸毁50架,40名官兵被炸死。日军编队发毫未损,大获全胜。

应有下场
  金刚级战列舰虽然凭借其速度,经历了大小数十次海战,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灭顶之灾,但正如非正义的战争终究要失败一样,它最终无法逃脱舰沉人亡的下场。
1942年11月13日,日本舰队准备故计重施炮击机场,出动了“比睿”和“雾岛”两艘战列舰,由1艘轻巡洋舰、14艘驱逐舰掩护,气势汹汹杀向瓜岛。然而当晚美国海军的一支巡洋舰编队拦截了该炮击编队并重创了“比睿”号,使之动力系统失效无法全速逃离美机的空袭范围。天亮后遭到从美亨德森机场起飞的轰炸机多次攻击,在萨沃岛北方4.6海里处沉没,188名舰员丧生。
一天后,11月14日,“雾岛”号加入另一支炮击编队重新进入萨沃岛以西海面,遭遇美军的一支战列舰队,随重创美南达科它号战列舰,自身也被美军击中起火,于15日凌晨沉没,212人死亡。
  1944年10月25日,栗田舰队在萨马岛海战中惨遭失败,后于28日逃至文莱。11月16日,编队驶离文莱开赴日本本土。11月21日美海军“海狮”号潜艇在台湾海峡发现了“金刚”号战列舰。起初,雷达搜索到该舰时,由于距离较远,值班员误以为是陆地。当再次发现目标时,确认是日海军的一个编队。“海狮”号艇长赖中中校当即命令跟踪目标,接近敌人。2时56分,“海狮”号距目标2700米时,艇长一声令下,6枚鱼雷直扑日军编队。“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金刚”号战列舰舰首及其中部各中一枚鱼雷,舱室进水并引起弹药库大爆炸。“金刚”号在燃烧,火光照明整个海域一片通亮,爆炸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接着,舰体开始下沉,不久即翻船沉没,地点是基隆以北70海里处。由于风大浪急,救助工作无法进行,结果,只有237人侥幸生还,其余约有1250人葬身鱼腹。
  “榛名”号顺利回到日本本土,因缺少油料而鲜有出战。1945年7月28日在吴县军港遭到美军飞机轮番攻击,严重受创。后于1946年2月,在盟军司令部的命令下解体。7月4日,“榛名”号被大卸八块,肢解成一堆废钢烂铁。自此金刚级战舰全部报销。
【性能诸元】


排 水 量 32,000吨(标准)/35,560吨(最大)
尺寸 长222m,宽31m,型深13m,吃水9.7m
动   力 136,000马力
舰载 机 弹射器一部,浮筒式水上飞机3架
最 大 航 速 30节
续 航 力 10000海里/18节
主   炮 四座双联装14英寸(356mm)(仰角43')
副   炮 单装6英寸(152mm)14门(仰角30')
高   炮 四座双联装5英寸(127mm),25mm100座,13mm8座(改装后)
鱼   雷 2座533mm发射筒,带8枚六式鱼雷
舰   员 标准1100人(战时1500人)
楼主不愧是铁杆战舰迷,这样精彩的帖子应该加精!!!
[em09][em09][em09][em09][em09][em09]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支持、支持!!!!!!!!
晕,如果偷袭珍珠港之前老大有这么一份资料的话,山本这个老东西还敢发动偷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