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狄仁杰》的荒谬情节看中国古代的死刑制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1:07:57
从《狄仁杰》的荒谬情节看中国古代的死刑制度
2006年12月21日 10:43光明网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2》江州案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情节:狄公奉命致仕江州,江州薛府恶奴杜二在五平县衙门口活活打死告状的锦娘之父吴四,狄公甚是愤怒于是命令当场处死了这个为非作歹的恶奴。
看过之后甚感诧异:发现这里面竟有不少问题,众所周知为了减少错杀无辜,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将死刑权归中央,三国时期魏明帝曾规定:除谋反,杀人罪外,其余死刑案件必须上奏皇帝。南朝宋武帝诏令:“其罪应重辟者,皆如旧先须上报,有司严加听察,犯者以杀人论。”
北朝北魏太武帝时也明确规定,各地死刑案件一律上报奏谳,由皇帝亲自过问,必须无疑问或冤屈时才可执行。死刑复奏制度的确立,一方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传统的“慎刑”精神,其影响是深远的,为隋唐时期的死刑三复奏、五复奏制度打下了基础。到了隋朝,死刑复核制度趋于完备,每起死刑案件要复奏三次,故称“三复奏”。《隋书·刑法志》载:“开皇十五制:死罪者,三奏而后决。”唐太宗完善了这一制度,规定了“三复奏”和“五复奏”两种,即地方的死刑案件适用“三复奏”,京师的死刑案件适用“五复奏”。司法官员不奏而擅刑者,要受刑事处罚。唐朝确立的死刑复核制度一直为历朝历代所用。
另外中国古代法律对于刑罚执行也有严密的制度规定。至少从汉朝开始,死刑判决都要经过皇帝的批准才可执行,即所谓“报囚”。唐朝正式建立死刑“复奏”制度,京师死刑案由行决之司五复奏,地方死刑案由刑部三复奏。明清时凡死刑囚犯应经皇帝“勾决”后,再由刑部发文至罪犯关押场所,当地应在文书到达三天之内执行。战国时代流行的阴阳五行说,对后世的死刑执行产生了很大影响。
自秦汉至明清,历朝都有关于死刑执行时间的明确规定,唐律规定:从立春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即使在冬季,凡遇有大的祭祀活动、朔望日、上下弦、二十四节气、雨未晴、夜未明、断屠日,以及皇帝生日、元夕等法定假日,都不得奏决死刑。宋明以后基本沿袭不改。唐律规定凡处决死刑犯人,都不得超过一天中的申时(约下午三至五时),后世执行死刑的时间都习惯在正午前后。关于死刑的执行场所,没有官阶的普通人一般都在闹市进行,明清时期也多在较场、旷地执行。而贵族、朝廷命官的死刑处法,则多是赐死免刑。
然而“狄公案”编导和审查者却置此不顾,“委”狄仁杰以生杀大权,当场处死恶奴杜二。并且处死杜二也是在薛青麟撞开县衙的当天早上,地点也是在县衙门口,由此观之,时间地点也是不对的。难道编剧、导演以及审查人员都不懂我国的古代的法律吗?就连薛青麟率领众恶奴撞开县衙这件事都知道是“造反”,能不知道我国古代著名的死刑复核制度?它们不是都聘有法律顾问吗?笔者相信,编导和审查者对法律不至于会如此的“无知”,之所以“明知故犯”,大多是因为现实生活观众的想法中的往往如此。如果把剧中的司法人员塑造成真正依照我国古代法律办案的角色,那就是“脱离生活”,就会给人以“假”的感觉,那么就不能满足观众的口味,当然也就就不能提高收视率了。
这更是反映了一般民众对于死刑的态度:对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一定要严惩!而且要快!至于犯罪分子的权利,那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这种观点不容置疑是错误的,虽然它反映了许多人的心声。正是这种观点作祟才有了一批冤假错案,才有了被关了十五年的佘祥林。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换小吗?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法学专家异口同声,最高人民法院应该收回死刑复核权。然而电视剧《神探狄仁杰2》中处死杜二的情节表明,在死刑的复核制度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收回死刑复核权又应该怎么把关?我以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正确处理慎刑和重刑的关系。目前重刑思想很普遍,慎刑思想仍不被广泛接受。在此种背景下,对死刑复核案件,应当建立法官会见被告人制度,即使代价再大也应如此。在关乎人的生命的问题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斤斤计较呢?
二是树立疑罪从无的理念。司法人员特别是二审法官必须树立疑罪从无的思想,这是避免冤案的理论基础。当年湖北省高级法院已发现了佘祥林案件的五大疑点,按疑罪从无的理念就应宣布无罪。
三是检察机关要加强死刑案件复审的法律监督。封建社会的“三司会审”等复核制度留下的文化思考,就是死刑复核要有其他机关监督。如今我们更应强调互相制衡和监督。具体地说来就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应成立死刑复核案件专门监督机构,专门派员列席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的合议。
这是我看电视剧《神探狄仁杰2》的一点思考,希望能对我国的司法实践能有所裨益。
从《狄仁杰》的荒谬情节看中国古代的死刑制度
2006年12月21日 10:43光明网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2》江州案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情节:狄公奉命致仕江州,江州薛府恶奴杜二在五平县衙门口活活打死告状的锦娘之父吴四,狄公甚是愤怒于是命令当场处死了这个为非作歹的恶奴。
看过之后甚感诧异:发现这里面竟有不少问题,众所周知为了减少错杀无辜,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将死刑权归中央,三国时期魏明帝曾规定:除谋反,杀人罪外,其余死刑案件必须上奏皇帝。南朝宋武帝诏令:“其罪应重辟者,皆如旧先须上报,有司严加听察,犯者以杀人论。”
北朝北魏太武帝时也明确规定,各地死刑案件一律上报奏谳,由皇帝亲自过问,必须无疑问或冤屈时才可执行。死刑复奏制度的确立,一方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传统的“慎刑”精神,其影响是深远的,为隋唐时期的死刑三复奏、五复奏制度打下了基础。到了隋朝,死刑复核制度趋于完备,每起死刑案件要复奏三次,故称“三复奏”。《隋书·刑法志》载:“开皇十五制:死罪者,三奏而后决。”唐太宗完善了这一制度,规定了“三复奏”和“五复奏”两种,即地方的死刑案件适用“三复奏”,京师的死刑案件适用“五复奏”。司法官员不奏而擅刑者,要受刑事处罚。唐朝确立的死刑复核制度一直为历朝历代所用。
另外中国古代法律对于刑罚执行也有严密的制度规定。至少从汉朝开始,死刑判决都要经过皇帝的批准才可执行,即所谓“报囚”。唐朝正式建立死刑“复奏”制度,京师死刑案由行决之司五复奏,地方死刑案由刑部三复奏。明清时凡死刑囚犯应经皇帝“勾决”后,再由刑部发文至罪犯关押场所,当地应在文书到达三天之内执行。战国时代流行的阴阳五行说,对后世的死刑执行产生了很大影响。
自秦汉至明清,历朝都有关于死刑执行时间的明确规定,唐律规定:从立春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即使在冬季,凡遇有大的祭祀活动、朔望日、上下弦、二十四节气、雨未晴、夜未明、断屠日,以及皇帝生日、元夕等法定假日,都不得奏决死刑。宋明以后基本沿袭不改。唐律规定凡处决死刑犯人,都不得超过一天中的申时(约下午三至五时),后世执行死刑的时间都习惯在正午前后。关于死刑的执行场所,没有官阶的普通人一般都在闹市进行,明清时期也多在较场、旷地执行。而贵族、朝廷命官的死刑处法,则多是赐死免刑。
然而“狄公案”编导和审查者却置此不顾,“委”狄仁杰以生杀大权,当场处死恶奴杜二。并且处死杜二也是在薛青麟撞开县衙的当天早上,地点也是在县衙门口,由此观之,时间地点也是不对的。难道编剧、导演以及审查人员都不懂我国的古代的法律吗?就连薛青麟率领众恶奴撞开县衙这件事都知道是“造反”,能不知道我国古代著名的死刑复核制度?它们不是都聘有法律顾问吗?笔者相信,编导和审查者对法律不至于会如此的“无知”,之所以“明知故犯”,大多是因为现实生活观众的想法中的往往如此。如果把剧中的司法人员塑造成真正依照我国古代法律办案的角色,那就是“脱离生活”,就会给人以“假”的感觉,那么就不能满足观众的口味,当然也就就不能提高收视率了。
这更是反映了一般民众对于死刑的态度:对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一定要严惩!而且要快!至于犯罪分子的权利,那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这种观点不容置疑是错误的,虽然它反映了许多人的心声。正是这种观点作祟才有了一批冤假错案,才有了被关了十五年的佘祥林。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换小吗?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法学专家异口同声,最高人民法院应该收回死刑复核权。然而电视剧《神探狄仁杰2》中处死杜二的情节表明,在死刑的复核制度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收回死刑复核权又应该怎么把关?我以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正确处理慎刑和重刑的关系。目前重刑思想很普遍,慎刑思想仍不被广泛接受。在此种背景下,对死刑复核案件,应当建立法官会见被告人制度,即使代价再大也应如此。在关乎人的生命的问题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斤斤计较呢?
二是树立疑罪从无的理念。司法人员特别是二审法官必须树立疑罪从无的思想,这是避免冤案的理论基础。当年湖北省高级法院已发现了佘祥林案件的五大疑点,按疑罪从无的理念就应宣布无罪。
三是检察机关要加强死刑案件复审的法律监督。封建社会的“三司会审”等复核制度留下的文化思考,就是死刑复核要有其他机关监督。如今我们更应强调互相制衡和监督。具体地说来就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应成立死刑复核案件专门监督机构,专门派员列席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的合议。
这是我看电视剧《神探狄仁杰2》的一点思考,希望能对我国的司法实践能有所裨益。
中国的影视作品从来不尊重历史,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娱乐片
前两天换台看到 武朝迷案 听到:“ ……幽默……   锁定 ” 等台词。赶紧换台。
看这好过看猪尾巴……
原帖由 沙漠之虎 于 2006-12-21 12:42 发表
从《狄仁杰》的荒谬情节看中国古代的死刑制度
2006年12月21日 10:43光明网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2》江州案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情节:狄公奉命致仕江州,江州薛府恶奴杜二在五平县衙门口活活打死告状的锦娘之父吴 ...

搞笑,这简直就是吹毛求疵嘛,这是电视剧,不是历史书,有些文学性描述有什么可奇怪的,按照这位仁兄的逻辑,那是不是要把狄公吃饭睡觉的镜头都要表现出来呀
原帖由 美国是上帝 于 2006-12-21 15:39 发表
中国的影视作品从来不尊重历史,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洋鬼子也一样,影视作品要是能拍出完全真实的历史才奇怪呢
原帖由 songgong 于 2006-12-21 16:47 发表
娱乐片
前两天换台看到 武朝迷案 听到:“ ……幽默……   锁定 ” 等台词。赶紧换台。

建议你不要看任何一部古装片,因为现在的演员都不用文言文说话
楼上的,什么叫“文言”,就是古代的书面语言。在古代,平常说话用的当然是口语,不是用文言文,只是当时的口头语词汇和现在的不同。古代识字率不高,那些不识字的也能用之乎者也说话?
幽默是humor音译
锁定locked是计算机语言
真想笑
狄仁杰是钦差,代表皇帝,可以杀人
从一部电视剧的情节能上升到对死刑复核制度的忧虑,搞笑了把。
原帖由 songgong 于 2006-12-22 13:22 发表
楼上的,什么叫“文言”,就是古代的书面语言。在古代,平常说话用的当然是口语,不是用文言文,只是当时的口头语词汇和现在的不同。古代识字率不高,那些不识字的也能用之乎者也说话?
幽默是humor音译
锁定locke ...

古代人平时说话应该是用的口语。但是古代人也说的现在的普通话??;P ;P
这个剧 太做作了  里面的演员一个比一个傻  台词一句比一句恶心 演员的动作一个比一个生硬 主题曲 片尾曲也都垃圾
全剧本想营造一副大气磅礴、神秘古典的感觉 结果搞出来就是个不伦不类  顾弄玄虚上边穿西装下边穿草鞋的感觉   太恶心了 太渣了  而且还没任何可取的思想意义也没有娱乐意义

   

我觉得大宋提刑官第1部那样的才是优秀中国古装电视剧 尽管也有不足  但是看了 这个什么垃圾低人杰  再回头看《大宋》 我的天呀 请CCTV8重播   《大宋》十次
大宋提刑官主题曲《满江红·狂风沙》:
(朗诵——张志终) 作曲——程池 作词——王凯娟

千古悠悠
有多少 冤魂嗟叹
空怅望 人寰无限
丛生哀怨
泣血蝇虫笑苍天
孤帆叠影锁白链
残月升 骤起烈烈风
尽吹散
(演唱——刘可)
尽吹散
尽吹散
滂沱雨 无底涧
涉激流 登彼岸
奋力拨云间 消得雾患
社稷安抚臣子心
长驱鬼魅不休战
看斜阳 照大地阡陌
从头转
泣血蝇虫笑苍天
孤帆叠影锁白链
残月升 骤起烈烈风
社稷安抚臣子心
长驱鬼魅不休战
看斜阳 照大地阡陌
从头转
从头转

[WARNING! WARNING!]
说到娱乐片   TVB拍的那些才是娱乐片   《渗碳敌人界》?最多也就算个脑残片吧
我看这部片子纯粹是为了娱乐而已,要想长见识可以翻翻日本人的一大堆推理小说、美国CSI;《大宋提刑官》倒是部好片子,但想从国内古装剧学点历史常识,是不大可能的。:D
原帖由 赤色潜舰空母 于 2008-9-3 16:36 发表
我看这部片子纯粹是为了娱乐而已,要想长见识可以翻翻日本人的一大堆推理小说、美国CSI;《大宋提刑官》倒是部好片子,但想从国内古装剧学点历史常识,是不大可能的。:D

80年代左右的还是可以看看的.
太搞笑了,人家又没吹捧自己是什么长篇史诗巨制啊,只是一个悬案推理片而已,这都哪跟哪的事啊。
影视作品要是能拍出完全真实的历史才奇怪呢
原帖由 wxever 于 2008-9-3 21:12 发表
影视作品要是能拍出完全真实的历史才奇怪呢

众神与将军也许很接近了
不论这些技术情节~其实这部电视剧拍的还是不错的:b
影视剧有些细节不能追究的,尤其是语言上的细节,甚至还有服装,建筑,日用品……不用说古白话和现代普通话的区别,就算唐朝人说句“胸有成竹”,宋朝人讲个“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也能原谅,商周市场上的西红柿、张良府上的太师椅,也没什么看不惯的,还有那些士兵盔甲、武器、官员服装……毕竟影视剧是现代人拍给现代人看的,估计古人也不会出来打假。但是有些影视剧实在过分了,还偏偏拿出历史正剧的旗子来宣传,就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了[:a9:]
原帖由 郭小鹏 于 2008-9-3 15:07 发表
这个剧 太做作了  里面的演员一个比一个傻  台词一句比一句恶心 演员的动作一个比一个生硬 主题曲 片尾曲也都垃圾
全剧本想营造一副大气磅礴、神秘古典的感觉 结果搞出来就是个不伦不类  顾弄玄虚上边穿西装下边穿草 ...

说道到大宋提刑官,朋友看了第2部了么:D 可不是什么神探狄仁杰和大宋提刑官能比的,绝对雷倒你;要是沙漠虎看到里面的“一品”御史直接抓捕“一品”尚书,还不吐血啊:lol
呵呵,大宋提刑官,二品的兵部侍郎
原帖由 LLJJZZ 于 2008-9-3 13:10 发表
狄仁杰是钦差,代表皇帝,可以杀人

古代从没有这样的钦差,你被电视剧毒害了
说到宋的死刑,地方刑事案件是要中央审核的;但是军中似乎不在此例,以前看宋史的时候似乎看到李及GG(还是曹玮……?)就直接斩了一个抢劫的士兵,这是因为当时的士兵的成分(:L套用一个)不好么?这方面有什么明文规定记载 么?请教一下……
原帖由 小菜刀 于 2008-9-3 14:54 发表

古代人平时说话应该是用的口语。但是古代人也说的现在的普通话??;P ;P

读音可能大不一样,但是如果把说的话写下来,则和现在没有很大的变化,还是能够轻松看懂,最多觉得有些别扭而已,至少宋代以后都是这样。
原帖由 彩虹瀑布 于 2008-9-4 09:44 发表
说到宋的死刑,地方刑事案件是要中央审核的;但是军中似乎不在此例,以前看宋史的时候似乎看到李及GG(还是曹玮……?)就直接斩了一个抢劫的士兵,这是因为当时的士兵的成分(:L套用一个)不好么?这方面有什么明文 ...

军队有军法条例的,像这种私掠行为,扰乱军纪,就是死罪。
]]
还是去看高罗佩同志的《中国古代房内考》吧……[:a2:]
唐朝居然有西红柿?
看到这个情节后,我就没有再看了.
太荒谬了.
原帖由 郭小鹏 于 2008-9-3 15:25 发表
大宋提刑官主题曲《满江红·狂风沙》:
(朗诵——张志终) 作曲——程池 作词——王凯娟

千古悠悠
有多少 冤魂嗟叹
空怅望 人寰无限
丛生哀怨
泣血蝇虫笑苍天
孤帆叠影锁白链
残月升 骤起烈烈风  ...

偶觉得这首词深得沉郁之三昧!
原帖由 lich_jin 于 2008-9-3 14:43 发表
从一部电视剧的情节能上升到对死刑复核制度的忧虑,搞笑了把。
原帖由 songgong 于 2006-12-22 13:22 发表
楼上的,什么叫“文言”,就是古代的书面语言。在古代,平常说话用的当然是口语,不是用文言文,只是当时的口头语词汇和现在的不同。古代识字率不高,那些不识字的也能用之乎者也说话?
幽默是humor音译
锁定locke ...
原帖由 dark_knight 于 2008-9-4 17:19 发表
还是去看高罗佩同志的《中国古代房内考》吧……[:a2:]


原作就是荷兰人……
用意大利语唱的图兰多谁听得懂?

LZ要是拿图兰多的树上挂头来批判中国女性的险恶,岂不更妙?
原帖由 林青豪 于 2008-9-8 01:18 发表




原作就是荷兰人……
用意大利语唱的图兰多谁听得懂?

LZ要是拿图兰多的树上挂头来批判中国女性的险恶,岂不更妙?

:L 这个“神探狄仁杰”可没有荷兰人什么事,不过高罗佩的《Judge Dee》的确拍过电视剧,很早了,叫做《狄仁杰断案传奇》(好像是这名字……)
原帖由 彩虹瀑布 于 2008-9-8 02:10 发表
:L 这个“神探狄仁杰”可没有荷兰人什么事,不过高罗佩的《Judge Dee》的确拍过电视剧,很早了,叫做《狄仁杰断案传奇》(好像是这名字……)


拿珍珠涂黑当算盘珠……
原帖由 彩虹瀑布 于 2008-9-4 09:44 发表
说到宋的死刑,地方刑事案件是要中央审核的;但是军中似乎不在此例,以前看宋史的时候似乎看到李及GG(还是曹玮……?)就直接斩了一个抢劫的士兵,这是因为当时的士兵的成分(:L套用一个)不好么?这方面有什么明文 ...

对不起,我对宋代刑法具体条例不熟悉,你的问题我回答不了.不过宋代的刑法判决算是历代封建王朝做的比较好了,尽管宋人里有很多仍然不满意
原帖由 但愿海波平 于 2008-9-8 13:08 发表
拿珍珠涂黑当算盘珠……

前有《宣和遗事》;
后有高鄂续书;
手上且有黄狗尾,
破烂貂皮补不补?

天寒地冻,可怜者个!
]]
原帖由 但愿海波平 于 2008-9-10 00:19 发表


这片子里很多的“端地是”,大概这是唐朝时的习惯口语?不过全剧对白还是很平实的,既没有穷酸样的瞎卖弄,也没有幽默之类的笑话。
觉得这部比神探强多了,但是后来再没放过。

:handshake 还有人记得这个啊,其实个人认为这个比神探拍的要好得多
快看12台 看那个如燕的黑色XX哈哈 有意思
宋朝的刑罚体制并不算好,在中国的法制史研究中有很多诟病的,首先机构重叠复杂,宋继承唐三司会审,但太宗时又另设机构,凌驾3司之上,由其专管,表面上是为了慎刑,其实是想抓住刑罚大权,但后世皇帝往往又没精力管,结果反倒导致责任不清、效率不高。其次兴肉刑,太祖当初认为绞斩过重而徒流不够,认为中间应该加个过渡刑罚,结果重拾已消除1000年的肉刑,初衷很好但确没能理解废肉刑的真谛,那就是维护人的尊严、人格。此后肉刑变的不是刑罚的一种补充而成为常用的手段,被宋朝用滥了。这是公认的中国刑法发展的倒退。3、机构执法随意,宋代执法不严苛,可以说散漫,随意。免责的理由一大堆。不过这都是对士大夫阶层的,对小老百姓宋法一样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