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乱流纵横之细说宇文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1:16:14
宇文泰,字黑獭,为鲜卑宇文部后裔。北魏于天兴年间在国都平城四周设武川、抚冥、怀朔、怀荒、柔玄、御夷六镇,又迁各族豪杰之家于此,后来的魏末诸英雄豪杰大多出自此六镇。北魏正光年间,沃野镇豪强破六韩拔陵起兵为乱,占据了沃野镇,随即又遣党徒围攻武川、怀朔诸镇,拉开了摧毁北魏统治的边镇大暴动序幕,包括宇文家在内的一些家族就在这次风暴中崛起了。

宇文泰之父名宇文肱,《周书·帝纪第一》:“肱任有侠有气干。正光末,沃野镇人破六汗拔陵作乱,远近多应之。其伪署王卫可孤徒党最盛,肱乃纠合乡里斩可孤,其众乃散。”这一功绩表面上未给宇文家带来多大实质性好处,而且因为宇文肱及其长子次子前后战死,正常情况下宇文家应该是一蹶不振了。但实际上,这些却成了宇文家后来更进一步发达的契机。

宇文肱长子宇文颢死于讨伐卫可孤的战斗中,次子与宇文肱一同战死于定州,四个儿子只剩下了三子宇文洛生和四子宇文泰。“洛生,少任侠,尚武艺,及壮,有大度,好施爱士。北州贤俊,皆与之游,而才能多出其下。及葛荣破鲜于修礼,乃以洛生为渔阳王,仍领德皇帝余僸。时人皆呼为洛生王。洛生善将士,帐下多骁勇。至于攻战,莫有当其锋者,是以克获常冠诸军。”---《周书·列传第二》。这样的人,在当时看来绝对是风采过人的英雄豪杰,甚至可以说颇有道武帝拓跋珪的风范,另一方面,宇文洛生以王爵领其父所部,也说明宇文肱为其家族留下的私属是颇具规模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实力和宇文洛生太大的声望,使得另一个更有实力而且将宇文家乃至北魏军政握于掌中的枭雄尔朱荣对之产生了忌害之心,“荣雅闻其名,心惮之。寻为荣所害。”洛生之死,乃是宇文家所受的又一次重大打击,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此时宇文泰毅然站出来,向尔朱荣慷慨自陈,打动了尔朱,不仅免去了宇文家覆灭之灾,而且还开始善待宇文泰一家。-----善肯定善不到哪去,应该是道义上说不过去,良心上受了谴责,不好意思再继续打击宇文家了,由此也可略见宇文泰的明理、辩才、胆色和决断力。

在此之后,宇文泰作为宇文家两代人中硕果仅存着,担负起了上兴家业,下抚子侄的重任。之前的他,最多也只是幼时表现出一点“少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业,轻财好施,以交结贤士大夫”的豪侠苗头,与洛生正好相反,一直以来宇文泰的声名都不著于时,现在看来,更有可能是他的韬光养晦之计。不过一切都发展得这么突然又自然,宇文泰终于还是走到了前台。

“孝昌二年,燕州乱,太祖始以统军从荣征之。先是,北海王颢奔梁,梁人立为魏主,令率兵入洛。魏孝庄帝出居河内以避之。荣遣贺拔岳讨颢,仍迎孝庄帝。太祖与岳有旧,乃以别将从岳。”北朝齐周代魏之际,出了不少有名的猛男家族,其中之最,首推高乾高敖曹兄弟和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三兄弟。高家兄弟是跟着高欢混的就不说了,这里说的贺拔家与宇文家却是颇有渊源。贺拔氏也出起家自武川,三兄弟之父名叫贺拔度拔,“度拔与德皇帝合谋,率州里豪杰舆珍、念贤、乙弗库根、尉迟真檀等,招集义勇,袭杀可孤。”-----《周书·列传第六·贺拔胜》。这里的“德皇帝”就是宇文泰之父宇文肱,由此可见宇文与贺拔两家的关系非同一般,宇文泰与贺拔岳有旧谊就可以理解了,而且这种友谊是建立在两家上一代生死与共的基础上的,应该说是比较牢固的了。从此以后宇文泰跟着贺拔岳混,当然比在尔朱荣手下安全得多。

孝昌年间,宇文泰随贺拔岳讨万俟丑奴入关中,不久尔朱荣死,高欢在关东崛起,贺拔岳也成为割据关中的一大势力,在贺拔岳的发展中宇文泰充当了贺拔岳的谋士和左右手的角色,将自己的身影和光辉隐藏在贺拔岳的光芒之下,从未表现出后来的大将风范和霸者气质,因而甚得贺拔岳信重,“太昌元年,岳为关西大行台,以太祖为左丞,领岳府司马,加散骑常侍。事无巨细,皆委决焉。”另一方面,宇文泰的才能渐渐也得到了贺拔岳手下诸将的认可,“岳遂引军西次平凉,谋于其众曰:‘夏州邻接寇贼,须加绥抚,安得良刺史以镇之?’众皆曰:‘宇文左丞即其人也。’”贺拔岳便以宇文泰为武卫将军领夏州刺史,由此也可见宇文泰在贺拔军中的声望之高。

当时关中地区有贺拔岳、侯莫陈悦、曹泥三股较大势力。永熙三年正月,贺拔岳与侯莫陈悦相约共讨灵州的曹泥,不料却为侯莫陈悦所害,贺拔的关中军因此出现了无主帅的空隙,这一混乱局面的出现,给宇文泰提供了一个飞跃的机会。当时可能控制这支军队的,有四种动向:关东挟魏帝以令诸侯的高欢,派人接管可以说是名正言顺;盘踞荆北的贺拔胜当时军势和声望如日中天,要接管其弟贺拔岳的余部,也无可非议;侯莫陈悦挟杀贺拔岳之威,以重兵扼要地,强逼收编贺拔余部,这也是魏晋南北屡见不鲜的;最后的可能就是贺拔军余部从自己人中推选主将。当时的贺拔军中诸将也产生了意见分歧,以赵贵为首的诸将推戴了深得众望的宇文泰为主帅,宇文泰得报后经短暂考虑,带领少数轻骑飞弛前往接管军队。而另外三方面,高欢已派出侯景前往关中接管,却在安定与已接收了军队的宇文泰相遇,不得不铩羽而归;以李虎为首的诸将往请贺拔胜西来,但因贺拔胜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根据地而作罢;而侯莫陈悦根本就不敢去接管,这已为宇文泰所料到了。最终宇文泰成了大赢家。从这件事上看,侯莫陈悦与贺拔胜的胸无大志、高欢侯景相对于宇文泰在行事果决方面的逊色,似乎正是后来历史发展的预兆。另一方面,也由此可以看到宇文泰不甘为人下的野心。[中国版本能寺之变:贺拔岳=信长,侯莫陈悦=光秀,宇文泰=秀吉,贺拔胜=胜家或信孝信雄,高欢=家康?]

当宇文泰刚刚拥有了自己争天下的军事资本,魏孝武帝却要关中军东归以对抗高欢,好不容易翻过身来能独立自主的宇文泰哪肯受制于人,遂以要讨侯莫陈悦为贺拔岳报仇为借口婉拒,另一方面隔一段时间偶尔还派一两千人的小队伍东下去响应一下口号,这样一来魏帝也不得不默认了事。与此同时,宇文泰整顿诸军,激励将士,在两个月之内讨平了侯莫陈悦,为贺拔岳报了仇[颇似山崎之战,光秀败亡之事],也更进一步巩固了自己作为贺拔岳在关中的继承者这样的地位和声望。不久魏孝武帝正式给予了宇文泰在关中的名分:“进太祖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关西大都督、略阳县公,承制封拜,使持节如故。”

在此前后,魏孝武帝与高欢关系已恶化 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七月,高欢大军南下进逼魏都洛阳。魏帝以元斌之与斛斯椿守虎牢,自领六军于河桥列阵,另一方面,宇文泰军弘农,贺拔胜军河南,都持观望态度。《周书·帝纪第一》:“会斌之与斛斯椿争权不协,斌之遂弃椿还,绐帝云:‘高欢兵至。’”这一突发事件导致了魏帝慌忙中带轻骑西奔,京畿防卫顿时崩盘,高欢乘势过虎牢,入洛阳,兵锋直达潼关,另一方面又遣侯景掩袭荆州,贺拔胜兵败投入南朝梁。十月,高欢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是为东魏,宇文泰迎魏孝武帝于长安,受命为大将军尚书令总揽朝政,是为西魏。

西魏之初,局势尚不稳定,而宇文泰却果断的下手毒死了魏孝武帝元修。咋一看令人费解,仔细一想确有其道理:元修在东边尚不愿受制于声威炫赫的高欢,甚至敢于之兵戎相见,西来之后又岂会随便受制于在一年之内刚从区区夏州刺史一职偶然暴发上来的宇文泰,况且宇文泰现在的实力与高欢相去甚远,加之军中许多将领也都是从元修那边派过来的,而且元修周围尚有王思政斛斯椿等一干死党猛男,另外随元修入关的独孤信等人虽与宇文泰有旧,但也难保在元修与宇文泰的冲突激化时不会站在魏帝一边与宇文泰为敌。所以,对于威望尚不隆的宇文泰来说,这样的皇帝相当于挂在头上的一颗定时炸弹,而且皇帝杀权臣,不久前也是有先例的:尔朱荣就是被魏帝做掉的。宇文泰毒杀元修,遂立南阳王宝炬为帝,这样,新皇帝当然受制于他,他也可以放手实现自己独掌朝政的野心了。宇文泰有宽容之名,终其一生,这样的辣手并不多见,但从这偶然一现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也可让人看到他仁者之名后面真正的乱世枭雄本色。

东魏高欢帐下,名将辈出,高敖曹兄弟、窦泰为其左右手,猛男彭乐为军锋,侯景独当一面,又有斛律金、慕容绍宗、段韶一干名将,加以身经百战的十几万雄兵,一时间实力远胜于西魏宇文泰。而宇文泰却在不长的时期内扭转了人才上的劣势,观诸西魏大将:赵贵、侯莫陈崇、于谨一干为贺拔岳军中旧部,李弼、豆卢宁本为侯莫陈悦部将,独孤信杨忠先跟随贺拔胜,后随魏孝武帝入关,贺拔胜本人后来也自梁入西魏、王思政一向是魏孝武帝死党,这样一些人大多初非宇文嫡系,而且不少人声望功勋甚至还比宇文泰高,但被宇文泰统一到麾下,渐渐显出各自独当一面的才能,并心甘情愿为宇文泰所用,历宇文泰一世无异心,这不能不说是不大不小的奇迹了。很明显,这与宇文泰的个人魅力及笼人手段有很大的关系,从一些事件里,我们可以略见一斑。“初,胜至关中,自以年位素重,见太祖不拜,寻而自悔,太祖亦有望焉。后从太祖宴于昆明池,时有雙鳧游於池上,太祖乃授弓矢于胜曰:‘不见公射久矣,请以为欢。’胜射之,一发俱中。因拜太祖曰:‘使胜得奉神武,以讨不庭,皆如此也。’太祖大悦。自是恩礼日重,胜亦尽诚推奉焉。”---《周书·列传第六·贺拔胜》。恩威并济,而后又待之以礼,不由得贺拔胜不服。“次至思政,乃敛容跪坐而自誓曰:‘王思政羁旅归朝,蒙宰相国士之遇,方愿尽心乧命,上报知己。’”----《周书·列传第十·王思政》。连魏孝武帝原来的死党王思政都说出了这样的话,可见宇文泰笼络人的手段。在吸收来自原北魏各方面的将才的同时,宇文泰也一直注重第二代将领的培养:一方面积极为使关中大族融入政权,选大族子弟为将,在这批人中涌现出了京兆韦孝宽这样的年轻将才;另一方面,宇文泰的子侄辈中也有出不少杰出将领:宇文导、宇文宪皆能独当一面,宇文护守家有度,尉迟迥后来荡平巴蜀。宇文泰父兄早逝,诸子侄皆由他一手带大[福岛正则、加藤清正?],他们出众的才能自然是与宇文泰的教导载培分不开的。可以说在宇文泰一世,就为北周几代积累好了充足的人力资源。而东魏北齐,初期在此方面尚能一拼,后来就渐渐不抵了:窦泰是战死的不说,侯景南叛,高敖曹、彭乐、斛律光、高长恭等一干名将却都是在与高家有关的内部斗争中横死的,特别是后两者,可以说是北齐第二代名将中的翘楚,却不明不白的死于昏君之手,间接加速了北齐的灭亡。

宇文泰的知人善任,用人不拘一格,使得这些名将人尽其才,作用得到了最大发挥。王罴,本为北魏一般刺史,但有一项特长最为出名----善于守城,曾在梁朝大将曹义宗数万大军的猛攻下死守荆州城三年而不失。刚刚加入宇文泰军的他却直接被任以华州刺史之重位,华州者,临近蒲坂,为关中东北大门,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用王罴守华州事后可以被证明是宇文泰战略上最大的胜着之一。在初期东魏实力占优的小关、沙苑诸役,高欢都是亲率主力从蒲坂渡河,最终却在王罴的铁壁面前无功而返,“沙苑之役,齐神武士马甚盛。太祖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罴,令加守备。罴语使人曰:‘老罴当道卧,貆子安得过!’太祖闻而壮之。及齐神武至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罴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冢,生死在此,欲死者来。’齐神武遂不敢攻。”----《周书·列传第十·王罴》。摆出这样要城不要命的流氓样, 不由得高欢不寒,“齐神武遂度河,逼华州。刺史王罴严守。知不可攻,乃涉洛,军于许原西。”---《周书·帝纪第一》,终高欢一世,真正要进击宇文泰,只能走潼关,而他又好先走蒲坂碰碰运气,最后碰个灰头土脸再转头南下,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宇文泰在诸次大战中战术准备和战术转换空间,从而奠定胜机。杨忠,本是独孤信手下部将,但却被宇文泰超拔起来,于沙苑、河桥之役立有大功,征梁时甚至独当一面,显出名将猛将风范,成为十二大将军之一,隋朝杨氏也由此发迹。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不少。宇文泰,字黑獭,为鲜卑宇文部后裔。北魏于天兴年间在国都平城四周设武川、抚冥、怀朔、怀荒、柔玄、御夷六镇,又迁各族豪杰之家于此,后来的魏末诸英雄豪杰大多出自此六镇。北魏正光年间,沃野镇豪强破六韩拔陵起兵为乱,占据了沃野镇,随即又遣党徒围攻武川、怀朔诸镇,拉开了摧毁北魏统治的边镇大暴动序幕,包括宇文家在内的一些家族就在这次风暴中崛起了。

宇文泰之父名宇文肱,《周书·帝纪第一》:“肱任有侠有气干。正光末,沃野镇人破六汗拔陵作乱,远近多应之。其伪署王卫可孤徒党最盛,肱乃纠合乡里斩可孤,其众乃散。”这一功绩表面上未给宇文家带来多大实质性好处,而且因为宇文肱及其长子次子前后战死,正常情况下宇文家应该是一蹶不振了。但实际上,这些却成了宇文家后来更进一步发达的契机。

宇文肱长子宇文颢死于讨伐卫可孤的战斗中,次子与宇文肱一同战死于定州,四个儿子只剩下了三子宇文洛生和四子宇文泰。“洛生,少任侠,尚武艺,及壮,有大度,好施爱士。北州贤俊,皆与之游,而才能多出其下。及葛荣破鲜于修礼,乃以洛生为渔阳王,仍领德皇帝余僸。时人皆呼为洛生王。洛生善将士,帐下多骁勇。至于攻战,莫有当其锋者,是以克获常冠诸军。”---《周书·列传第二》。这样的人,在当时看来绝对是风采过人的英雄豪杰,甚至可以说颇有道武帝拓跋珪的风范,另一方面,宇文洛生以王爵领其父所部,也说明宇文肱为其家族留下的私属是颇具规模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实力和宇文洛生太大的声望,使得另一个更有实力而且将宇文家乃至北魏军政握于掌中的枭雄尔朱荣对之产生了忌害之心,“荣雅闻其名,心惮之。寻为荣所害。”洛生之死,乃是宇文家所受的又一次重大打击,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此时宇文泰毅然站出来,向尔朱荣慷慨自陈,打动了尔朱,不仅免去了宇文家覆灭之灾,而且还开始善待宇文泰一家。-----善肯定善不到哪去,应该是道义上说不过去,良心上受了谴责,不好意思再继续打击宇文家了,由此也可略见宇文泰的明理、辩才、胆色和决断力。

在此之后,宇文泰作为宇文家两代人中硕果仅存着,担负起了上兴家业,下抚子侄的重任。之前的他,最多也只是幼时表现出一点“少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业,轻财好施,以交结贤士大夫”的豪侠苗头,与洛生正好相反,一直以来宇文泰的声名都不著于时,现在看来,更有可能是他的韬光养晦之计。不过一切都发展得这么突然又自然,宇文泰终于还是走到了前台。

“孝昌二年,燕州乱,太祖始以统军从荣征之。先是,北海王颢奔梁,梁人立为魏主,令率兵入洛。魏孝庄帝出居河内以避之。荣遣贺拔岳讨颢,仍迎孝庄帝。太祖与岳有旧,乃以别将从岳。”北朝齐周代魏之际,出了不少有名的猛男家族,其中之最,首推高乾高敖曹兄弟和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三兄弟。高家兄弟是跟着高欢混的就不说了,这里说的贺拔家与宇文家却是颇有渊源。贺拔氏也出起家自武川,三兄弟之父名叫贺拔度拔,“度拔与德皇帝合谋,率州里豪杰舆珍、念贤、乙弗库根、尉迟真檀等,招集义勇,袭杀可孤。”-----《周书·列传第六·贺拔胜》。这里的“德皇帝”就是宇文泰之父宇文肱,由此可见宇文与贺拔两家的关系非同一般,宇文泰与贺拔岳有旧谊就可以理解了,而且这种友谊是建立在两家上一代生死与共的基础上的,应该说是比较牢固的了。从此以后宇文泰跟着贺拔岳混,当然比在尔朱荣手下安全得多。

孝昌年间,宇文泰随贺拔岳讨万俟丑奴入关中,不久尔朱荣死,高欢在关东崛起,贺拔岳也成为割据关中的一大势力,在贺拔岳的发展中宇文泰充当了贺拔岳的谋士和左右手的角色,将自己的身影和光辉隐藏在贺拔岳的光芒之下,从未表现出后来的大将风范和霸者气质,因而甚得贺拔岳信重,“太昌元年,岳为关西大行台,以太祖为左丞,领岳府司马,加散骑常侍。事无巨细,皆委决焉。”另一方面,宇文泰的才能渐渐也得到了贺拔岳手下诸将的认可,“岳遂引军西次平凉,谋于其众曰:‘夏州邻接寇贼,须加绥抚,安得良刺史以镇之?’众皆曰:‘宇文左丞即其人也。’”贺拔岳便以宇文泰为武卫将军领夏州刺史,由此也可见宇文泰在贺拔军中的声望之高。

当时关中地区有贺拔岳、侯莫陈悦、曹泥三股较大势力。永熙三年正月,贺拔岳与侯莫陈悦相约共讨灵州的曹泥,不料却为侯莫陈悦所害,贺拔的关中军因此出现了无主帅的空隙,这一混乱局面的出现,给宇文泰提供了一个飞跃的机会。当时可能控制这支军队的,有四种动向:关东挟魏帝以令诸侯的高欢,派人接管可以说是名正言顺;盘踞荆北的贺拔胜当时军势和声望如日中天,要接管其弟贺拔岳的余部,也无可非议;侯莫陈悦挟杀贺拔岳之威,以重兵扼要地,强逼收编贺拔余部,这也是魏晋南北屡见不鲜的;最后的可能就是贺拔军余部从自己人中推选主将。当时的贺拔军中诸将也产生了意见分歧,以赵贵为首的诸将推戴了深得众望的宇文泰为主帅,宇文泰得报后经短暂考虑,带领少数轻骑飞弛前往接管军队。而另外三方面,高欢已派出侯景前往关中接管,却在安定与已接收了军队的宇文泰相遇,不得不铩羽而归;以李虎为首的诸将往请贺拔胜西来,但因贺拔胜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根据地而作罢;而侯莫陈悦根本就不敢去接管,这已为宇文泰所料到了。最终宇文泰成了大赢家。从这件事上看,侯莫陈悦与贺拔胜的胸无大志、高欢侯景相对于宇文泰在行事果决方面的逊色,似乎正是后来历史发展的预兆。另一方面,也由此可以看到宇文泰不甘为人下的野心。[中国版本能寺之变:贺拔岳=信长,侯莫陈悦=光秀,宇文泰=秀吉,贺拔胜=胜家或信孝信雄,高欢=家康?]

当宇文泰刚刚拥有了自己争天下的军事资本,魏孝武帝却要关中军东归以对抗高欢,好不容易翻过身来能独立自主的宇文泰哪肯受制于人,遂以要讨侯莫陈悦为贺拔岳报仇为借口婉拒,另一方面隔一段时间偶尔还派一两千人的小队伍东下去响应一下口号,这样一来魏帝也不得不默认了事。与此同时,宇文泰整顿诸军,激励将士,在两个月之内讨平了侯莫陈悦,为贺拔岳报了仇[颇似山崎之战,光秀败亡之事],也更进一步巩固了自己作为贺拔岳在关中的继承者这样的地位和声望。不久魏孝武帝正式给予了宇文泰在关中的名分:“进太祖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关西大都督、略阳县公,承制封拜,使持节如故。”

在此前后,魏孝武帝与高欢关系已恶化 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七月,高欢大军南下进逼魏都洛阳。魏帝以元斌之与斛斯椿守虎牢,自领六军于河桥列阵,另一方面,宇文泰军弘农,贺拔胜军河南,都持观望态度。《周书·帝纪第一》:“会斌之与斛斯椿争权不协,斌之遂弃椿还,绐帝云:‘高欢兵至。’”这一突发事件导致了魏帝慌忙中带轻骑西奔,京畿防卫顿时崩盘,高欢乘势过虎牢,入洛阳,兵锋直达潼关,另一方面又遣侯景掩袭荆州,贺拔胜兵败投入南朝梁。十月,高欢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是为东魏,宇文泰迎魏孝武帝于长安,受命为大将军尚书令总揽朝政,是为西魏。

西魏之初,局势尚不稳定,而宇文泰却果断的下手毒死了魏孝武帝元修。咋一看令人费解,仔细一想确有其道理:元修在东边尚不愿受制于声威炫赫的高欢,甚至敢于之兵戎相见,西来之后又岂会随便受制于在一年之内刚从区区夏州刺史一职偶然暴发上来的宇文泰,况且宇文泰现在的实力与高欢相去甚远,加之军中许多将领也都是从元修那边派过来的,而且元修周围尚有王思政斛斯椿等一干死党猛男,另外随元修入关的独孤信等人虽与宇文泰有旧,但也难保在元修与宇文泰的冲突激化时不会站在魏帝一边与宇文泰为敌。所以,对于威望尚不隆的宇文泰来说,这样的皇帝相当于挂在头上的一颗定时炸弹,而且皇帝杀权臣,不久前也是有先例的:尔朱荣就是被魏帝做掉的。宇文泰毒杀元修,遂立南阳王宝炬为帝,这样,新皇帝当然受制于他,他也可以放手实现自己独掌朝政的野心了。宇文泰有宽容之名,终其一生,这样的辣手并不多见,但从这偶然一现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也可让人看到他仁者之名后面真正的乱世枭雄本色。

东魏高欢帐下,名将辈出,高敖曹兄弟、窦泰为其左右手,猛男彭乐为军锋,侯景独当一面,又有斛律金、慕容绍宗、段韶一干名将,加以身经百战的十几万雄兵,一时间实力远胜于西魏宇文泰。而宇文泰却在不长的时期内扭转了人才上的劣势,观诸西魏大将:赵贵、侯莫陈崇、于谨一干为贺拔岳军中旧部,李弼、豆卢宁本为侯莫陈悦部将,独孤信杨忠先跟随贺拔胜,后随魏孝武帝入关,贺拔胜本人后来也自梁入西魏、王思政一向是魏孝武帝死党,这样一些人大多初非宇文嫡系,而且不少人声望功勋甚至还比宇文泰高,但被宇文泰统一到麾下,渐渐显出各自独当一面的才能,并心甘情愿为宇文泰所用,历宇文泰一世无异心,这不能不说是不大不小的奇迹了。很明显,这与宇文泰的个人魅力及笼人手段有很大的关系,从一些事件里,我们可以略见一斑。“初,胜至关中,自以年位素重,见太祖不拜,寻而自悔,太祖亦有望焉。后从太祖宴于昆明池,时有雙鳧游於池上,太祖乃授弓矢于胜曰:‘不见公射久矣,请以为欢。’胜射之,一发俱中。因拜太祖曰:‘使胜得奉神武,以讨不庭,皆如此也。’太祖大悦。自是恩礼日重,胜亦尽诚推奉焉。”---《周书·列传第六·贺拔胜》。恩威并济,而后又待之以礼,不由得贺拔胜不服。“次至思政,乃敛容跪坐而自誓曰:‘王思政羁旅归朝,蒙宰相国士之遇,方愿尽心乧命,上报知己。’”----《周书·列传第十·王思政》。连魏孝武帝原来的死党王思政都说出了这样的话,可见宇文泰笼络人的手段。在吸收来自原北魏各方面的将才的同时,宇文泰也一直注重第二代将领的培养:一方面积极为使关中大族融入政权,选大族子弟为将,在这批人中涌现出了京兆韦孝宽这样的年轻将才;另一方面,宇文泰的子侄辈中也有出不少杰出将领:宇文导、宇文宪皆能独当一面,宇文护守家有度,尉迟迥后来荡平巴蜀。宇文泰父兄早逝,诸子侄皆由他一手带大[福岛正则、加藤清正?],他们出众的才能自然是与宇文泰的教导载培分不开的。可以说在宇文泰一世,就为北周几代积累好了充足的人力资源。而东魏北齐,初期在此方面尚能一拼,后来就渐渐不抵了:窦泰是战死的不说,侯景南叛,高敖曹、彭乐、斛律光、高长恭等一干名将却都是在与高家有关的内部斗争中横死的,特别是后两者,可以说是北齐第二代名将中的翘楚,却不明不白的死于昏君之手,间接加速了北齐的灭亡。

宇文泰的知人善任,用人不拘一格,使得这些名将人尽其才,作用得到了最大发挥。王罴,本为北魏一般刺史,但有一项特长最为出名----善于守城,曾在梁朝大将曹义宗数万大军的猛攻下死守荆州城三年而不失。刚刚加入宇文泰军的他却直接被任以华州刺史之重位,华州者,临近蒲坂,为关中东北大门,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用王罴守华州事后可以被证明是宇文泰战略上最大的胜着之一。在初期东魏实力占优的小关、沙苑诸役,高欢都是亲率主力从蒲坂渡河,最终却在王罴的铁壁面前无功而返,“沙苑之役,齐神武士马甚盛。太祖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罴,令加守备。罴语使人曰:‘老罴当道卧,貆子安得过!’太祖闻而壮之。及齐神武至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罴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冢,生死在此,欲死者来。’齐神武遂不敢攻。”----《周书·列传第十·王罴》。摆出这样要城不要命的流氓样, 不由得高欢不寒,“齐神武遂度河,逼华州。刺史王罴严守。知不可攻,乃涉洛,军于许原西。”---《周书·帝纪第一》,终高欢一世,真正要进击宇文泰,只能走潼关,而他又好先走蒲坂碰碰运气,最后碰个灰头土脸再转头南下,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宇文泰在诸次大战中战术准备和战术转换空间,从而奠定胜机。杨忠,本是独孤信手下部将,但却被宇文泰超拔起来,于沙苑、河桥之役立有大功,征梁时甚至独当一面,显出名将猛将风范,成为十二大将军之一,隋朝杨氏也由此发迹。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不少。
宇文泰与高欢的对决,大致包括小关、沙苑、洛下、邙山四场大战 。小关之役,为二人的第一次正面交锋,高欢兵进蒲坂,另遣窦泰以由潼关入关,宇文泰分析形势后果断的以主力精兵突袭了窦泰,结果窦泰在小关兵败自杀,高欢胆寒而归;随后,高欢起大军为窦泰报仇,在华州为王罴所阻,绕道渭水,与宇文泰主力在沙苑相遇,宇文泰背水为阵,又藏伏兵于芦苇丛中,先挫高欢的前锋彭乐,随后伏兵尽出,大败高欢,此战东魏损兵达八万;乘此大胜之势,宇文泰军一路追击出关,击杀了高欢手下大将高敖曹,这时高欢已缓过气来,重起大军南下,与宇文泰大战于洛下,战斗中忽起大雾,西魏军各部失去联系,又作战不利,最后全军溃退,逃入关中,是为洛下之战,此战西魏损兵六万余;后东魏高仲密以虎牢降于西魏,宇文泰再次引军出关,高欢亦再次南下,两军大战于邙山,是役初东魏军锋彭乐先杀了宇文泰一个措手不及,险些丧命在他手上,回过来宇文泰又暗引军上邙山,突袭了高欢主营,高欢险为贺拔胜所射杀,在两军陷入胶着状态之时,高欢后续部队大集,西魏军作战不利,宇文泰遂引军撤还。

以上诸次战役中,袭杀窦泰、沙苑伏兵、邙山夜袭都显示了宇文泰优秀的战术才能。相对于这个层面来说高欢逊色了不少,经常出现战术失误或决策时受到侯景等人的误导。然而宇文泰最终却没能占到多大的便宜,这应该是由当时两国的实力和宇文泰在战略层面上的某些不成熟造成的。事实上,高欢以晋阳为基地扫平关东,经营了多年,已是国富兵强,兵力与粮草都补给充足,另一方面,宇文泰的西魏军初期以贺拔岳旧部为主,也不过二三万人的样子,而后整合了关中诸军,并且每次与东魏交战都要掳东魏军士为己用,尽管如此,兵力仍是不足,在沙苑之战前甚至是“太祖据渭南,徵诸州兵皆[未]会。”这样的尴尬状况。沙苑一役获东魏兵近八万,“留其甲士二万,余悉纵归”--《周书·帝纪第二》,所俘这二万,当然是留为己用,此时所征的诸州之兵应已到齐,总兵力大概有七八万之众了,连整顿训练时间都没多久,就乘势东进,攻略州郡到达洛阳之时,肯定是锐气将尽了,而又对上了高欢的十几万生力军,当然难以为战,“战并不利,又未知魏帝及太祖所在,皆弃其卒先归。”这些军队间联系不利,又被大将所弃,应该都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宇文泰的嫡系倒是没损失多少。缺粮,也一直是西魏军的一项大问题,长期以来关中战乱,各州郡都勤于攻守兵役之事,使得人口流失,田地荒芜,连年发生大的饥荒,有几次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宇文泰的军事行动,西魏大统三年,宇文泰挟大败窦泰之威东进,结果关中发生大饥,导致大军停于弘农就食达两个月之久,而高欢却乘此机会整顿好了大军进行反扑,以致宇文泰不得不采取守势。

总的来看宇文泰初期是有一点急进的,小关、沙苑之役胜利之后都是迅速东进河洛,有一点持胜而骄的感觉,好像完全忘记了己方形势上的劣势而因此吃亏;而高欢在两场大败后正确认识到了对手的厉害,放弃了一口气吞掉西魏的意图,转而稳扎稳打,先以河洛地区的纵深消磨西魏军的锐气,再出动优势的晋阳精兵南下与之决战于洛阳附近,凭借实力上的正面对捍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东魏在洛下、邙山两战初不利但最终获胜的原因。这两场大的消耗战过后,西魏基本上已没有了再发动进攻的能力,宇文泰也许是真正认识到了实力对比上的差距,随后安心地进行包括府兵制在内的一整套改革。改革的想法,在宇文泰刚刚掌握关中之时就有了,“[大统元年]三月,太祖以戎役屡兴,民吏劳弊,乃命所司斟酌今古,参考变通,可以益国利民便时适治者,为二十四条新制,奏魏帝行之。”但之后接连就是小关沙苑之役,一面是关中大饥,一面又要大集各州之兵东进决战,国力人力都空虚至极,新政推行肯定是有心无力,到了洛下之败后,宇文泰认识到了实力差距太大这个问题,所以有了后来的十二条,“[大统七年]冬十一月,太祖奏行十二条制,恐百官不勉于职事,又下令申明之。”这些政策应该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推行,使得西魏实力有所恢复,宇文泰也有了本钱再次出关作战,而随后硬碰硬的邙山大战中西魏还是因实力不济吃了亏,宇文泰再次退入关中,此后吸取了教训的他再也没有轻易入关,而是在改制上下大功夫,“[大统十年秋七月,魏帝以太祖前后所上二十四条及十二条新制,方为中兴永式,乃命尚书苏绰更损益之,总为五卷,班于天下。于是搜简贤才,以为牧守令长,皆依新制而遣焉。数年之间,百姓便之。”----《周书·帝纪第二》,这之后西魏的国力,才开始出现了真正的飞跃,最后逐渐超过东魏北齐。这样一些改革,使人可以看到宇文泰的名君素质,这种素质,是非高欢那样纯粹枭雄所能具有的。

而后的十几年中,宇文泰西进威服吐谷浑,遣赵贵北拒柔然,以尉迟迥南平巴蜀,令杨忠等东定荆襄,而东魏为北齐所代,国势日下,西魏渐成第一强国.宇文泰威望渐高,野心也渐大,出手废掉并毒杀了对之甚有怨意的魏帝元钦,降元氏宗王为公,同时宇文泰诸子也都被封为公,只不过他没有真正的取而代之,这一手颇似曹操。魏恭帝三年冬十月,宇文泰死于云阳,与高欢一样,死时都是终年五十二岁。不久之后他的子孙取西魏而代之,是为北周。

纵观当时天下,足为宇文泰敌手者,只有高欢一人,而高欢如宇文泰所说,常常是“智不足而诈有余”,此为枭雄也。两人相差十几岁左右,宇文泰的战术战略能力都胜于高欢,但相对于高欢的越老越诈而言,宇文泰常失于年轻急进,若使高欢年轻十几岁,而西魏国力与东魏相同,想必双雄之争将更加精彩。“昔者,汉献蒙尘,曹公成夹辅之业;晋安播荡,宋武建匡合之勋。校德论功,绰有余裕。”---《周书·帝纪第二》,确如所言,遍观前后,与宇文泰功业相近者也只有曹操刘裕而已,但与二者不同的是宇文泰与高欢的长期交锋,阻碍了他势力的迅速扩大,到高欢死时,东西对峙之势已成,很难再打破了,宇文泰的一生努力的影响也与曹操相似,为身后的统一奠定了实力基础,这与高欢、慕容垂等所求的一世快意是不同的,也许宇文泰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积累实力、循序渐近的想法,才不急于登基称帝,想来曹操所行所意也不过如此。

如果要概括宇文泰一生,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词-----英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遍数魏晋南北,在俺心目中,除了曹操、刘裕、慕容垂三人,也只有宇文黑獭能真正配得上英雄这个词,其余诸雄主,或可称枭雄、或可称豪杰,离英雄这个词都还有一点距离。
2006年度超大讨论区十大优秀会员评选开始投票了,看帖的兄弟有空的话帮我投一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