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有趣的两段随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36:34
  今天看了看室友带回来的<易中天品三国>,虽然就象一位学者说的,搞文学的人玩历史是不行的,不过易中天确实比某些搞历史的还强些,虽然他也是稀里糊涂的.现在择他写得还可以的两段来评议一下.

  先看这一段:所以到了第三次,刘备再去的时候,首先是择吉斋戒,沐浴更衣,态度就变了,很端正。然后走到卧龙岗的时候,下马步行,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阶下。说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扰,不要打扰,刘备就在这儿等,一等再等。这个时候的刘备他已经不像一个上门招聘的大老板,像一个上门求婚的痴情人,他这个痴情和《西厢记》里面的张生有得一比。大家都听李昌集老师讲过《西厢记》,这张生和崔莺莺一见钟情,他想通过红娘去传递一些信息,他见到红娘是怎么说的呢?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并不曾婚娶,红娘说什么,谁问你那么多了。那么刘备见到了诸葛亮看门的小孩子怎么说的呢,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把他所有头衔都说出来,那小孩怎么说呢,我记不住那么多。
这两个情节真是好有一比,实际上确实是这样,如果说戏剧中的崔莺莺是待字闺中,那么小说中的诸葛亮就是待价隆中,他们都在等,等自己最中意的人。我们知道在那样一个时代,君臣关系是有点像夫妻关系的,讲究什么呢?从一而终,在当时一个道德品德高尚的人,一旦选中了一个君主、一个老板,他会是很自律地要求自己从一而终的,是不能变节的。当然在那个时代变节的人也很多,改换门庭的人也很多,也不能认为就不道德,但是特别严格自律的人他是不变的,诸葛亮在道德上对自己要求是很高的,所也他是不能变的,所以他必须选准。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对方一定要有诚意,因为小说中的诸葛亮也好,戏剧中的崔莺莺也好,都是心气很高的人,绝不肯随便地以身相许,他一定要考验对方,他一定要摆足了架子,吊足了胃口,确确实实证明对方是诚心诚意,他才肯答应。

  把中国的知识分子比作妾妇奴婢,虽然不是易中天的"发明",不过他能承认这一点,还是对自身阶层有自知之明的.中国知识分子自从汉朝以后,确实逐渐沦为妾妇了,就是皇家的管家婆.到明朝时候,朱皇帝也许是鉴于儒生士大夫阶层在宋朝对朝政的把持,所以就把大权紧紧抓在自己手里,不过还不彻底,导致了朝野的争斗,倒是清朝皇帝由于出身奴隶制社会的外族,就干脆把儒生士大夫降低到本族人之下的奴婢地位,这样反而使得儒生士大夫老实了,规规矩矩地作管家仆妇.有时候我看台湾电视剧就觉得好笑,那些男女主人公开始这个那个的,把对方作践得死去活来后,却又象条狗似的任由对方作践,这不是儒生士大夫的心理吗.看易中天的这一段:
  第二个原因,与罗贯中本人可能有关系。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当过张士诚的幕僚,史书上说罗贯中这个人有志图王,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也是一个想出来辅佐一个人成就帝王之业的,只不过在后来的斗争中是朱元璋胜利了,他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诸葛亮一样是出师未捷,不过他身没死就是了,罗贯中没死,但是这种失落感、寂寞感是一样的,所以他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难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何况诸葛亮这个人确实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个榜样,中国古代读书人差不多都是有诸葛亮情结的,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就把自个比做诸葛亮了。
但是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代作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飞也是精神偶像,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为什么惟独诸葛亮在中国读书人、文化人、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当中他那个地位那么崇高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三顾茅庐,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飞、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请四请请出来的,就诸葛亮一个人请了三回。而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他有一个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来做事情,所谓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他这一肚子满腹的经纶,一肚子的学问,一身的本事,他有一个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来,他只有找一个好老板,因为他自己做不了老板;但是另一个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击,受不了冷遇,不愿意自己腆着脸找上门去让人家踢出来,最好是所有的老板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门去请他出来,而这样的例子只有这一个。那么罗贯中作为这样的一个读书人,这样一个文化人,他摆出这个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吗?他肯定要大写特写,这个我猜测可能就是《三国演义》这个“三顾茅庐”它背后的这样一种心理。

  儒生士大夫其实还不如正经的妇人呢,好歹妇人是男人所必须的,聘娶需要三媒六证,婚后也有礼教给予的地位;古来不是说贤妻美妾吗,妻子是娶的,妾婢可是买的,除了个别的名妓之类的,实在不需要有多尊重.而儒生士大夫却很象妾婢或婊子,为什么呢?因为就象名妓比较少那样,值得或需要皇帝去三顾的儒生士大夫实在没几个,就是那些奇才名将,也被儒生士大夫潜意识地视为另类,例如唐朝的李靖.徐绩,明朝的刘伯温,都被流民儒生当作道家来写,这也许是因为道家的知识中包容了许多春秋各家的东西吧,而儒家学说在乱世中确实无能为力;再者,儒生满地都是,皇帝象在贫民或娼妓中买些看着顺眼的就是了,儒生也是拼命凑上去供皇家选的;所以呢,中国的知识分子妾妇意识就越来越根深蒂固,也就看着那几个少有的美女名妓羡慕不已,且自以为很美丽,就象毛泽东所说的:"他觉得他很美,象杨贵妃",因此在得不到名妓待遇的情况下,就不免有怨妇情结了.

  近现代知识分子仍然不免这妾妇意识,所以一直没能象欧洲男性属性的知识分子那样尝试自己当家做主,所以在民国时期放泼,在建国后当怨妇,现在呢,好象随着社会变迁又有了顽童意识,伸着脖子象大人要糖果,要不到就-----呵呵!所以呢,咱们中国的知识分子过去没出息,现在也没出息,未来仍然不会有出息;何况呢,他们要的是作妾妇来把工农,甚至从事技术的知识分子也来当作奴婢来使唤奴役,因为技术类知识分子的性质与儒生士大夫当权时候的工匠是相似的,这在人们认识普遍提高的现代社会怎么能行得通呢?再说了,GCD又不是皇帝或者皇家,而是一个占据统治地位的团体,自己就抓着管家的大权不放,是不需要管家婆,只需要奴婢的;所以呢,现在这妾妇是很难做的了.呵呵!

  今天看了看室友带回来的<易中天品三国>,虽然就象一位学者说的,搞文学的人玩历史是不行的,不过易中天确实比某些搞历史的还强些,虽然他也是稀里糊涂的.现在择他写得还可以的两段来评议一下.

  先看这一段:所以到了第三次,刘备再去的时候,首先是择吉斋戒,沐浴更衣,态度就变了,很端正。然后走到卧龙岗的时候,下马步行,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阶下。说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扰,不要打扰,刘备就在这儿等,一等再等。这个时候的刘备他已经不像一个上门招聘的大老板,像一个上门求婚的痴情人,他这个痴情和《西厢记》里面的张生有得一比。大家都听李昌集老师讲过《西厢记》,这张生和崔莺莺一见钟情,他想通过红娘去传递一些信息,他见到红娘是怎么说的呢?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并不曾婚娶,红娘说什么,谁问你那么多了。那么刘备见到了诸葛亮看门的小孩子怎么说的呢,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把他所有头衔都说出来,那小孩怎么说呢,我记不住那么多。
这两个情节真是好有一比,实际上确实是这样,如果说戏剧中的崔莺莺是待字闺中,那么小说中的诸葛亮就是待价隆中,他们都在等,等自己最中意的人。我们知道在那样一个时代,君臣关系是有点像夫妻关系的,讲究什么呢?从一而终,在当时一个道德品德高尚的人,一旦选中了一个君主、一个老板,他会是很自律地要求自己从一而终的,是不能变节的。当然在那个时代变节的人也很多,改换门庭的人也很多,也不能认为就不道德,但是特别严格自律的人他是不变的,诸葛亮在道德上对自己要求是很高的,所也他是不能变的,所以他必须选准。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对方一定要有诚意,因为小说中的诸葛亮也好,戏剧中的崔莺莺也好,都是心气很高的人,绝不肯随便地以身相许,他一定要考验对方,他一定要摆足了架子,吊足了胃口,确确实实证明对方是诚心诚意,他才肯答应。

  把中国的知识分子比作妾妇奴婢,虽然不是易中天的"发明",不过他能承认这一点,还是对自身阶层有自知之明的.中国知识分子自从汉朝以后,确实逐渐沦为妾妇了,就是皇家的管家婆.到明朝时候,朱皇帝也许是鉴于儒生士大夫阶层在宋朝对朝政的把持,所以就把大权紧紧抓在自己手里,不过还不彻底,导致了朝野的争斗,倒是清朝皇帝由于出身奴隶制社会的外族,就干脆把儒生士大夫降低到本族人之下的奴婢地位,这样反而使得儒生士大夫老实了,规规矩矩地作管家仆妇.有时候我看台湾电视剧就觉得好笑,那些男女主人公开始这个那个的,把对方作践得死去活来后,却又象条狗似的任由对方作践,这不是儒生士大夫的心理吗.看易中天的这一段:
  第二个原因,与罗贯中本人可能有关系。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当过张士诚的幕僚,史书上说罗贯中这个人有志图王,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也是一个想出来辅佐一个人成就帝王之业的,只不过在后来的斗争中是朱元璋胜利了,他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诸葛亮一样是出师未捷,不过他身没死就是了,罗贯中没死,但是这种失落感、寂寞感是一样的,所以他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难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何况诸葛亮这个人确实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个榜样,中国古代读书人差不多都是有诸葛亮情结的,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就把自个比做诸葛亮了。
但是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代作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飞也是精神偶像,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为什么惟独诸葛亮在中国读书人、文化人、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当中他那个地位那么崇高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三顾茅庐,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飞、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请四请请出来的,就诸葛亮一个人请了三回。而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他有一个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来做事情,所谓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他这一肚子满腹的经纶,一肚子的学问,一身的本事,他有一个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来,他只有找一个好老板,因为他自己做不了老板;但是另一个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击,受不了冷遇,不愿意自己腆着脸找上门去让人家踢出来,最好是所有的老板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门去请他出来,而这样的例子只有这一个。那么罗贯中作为这样的一个读书人,这样一个文化人,他摆出这个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吗?他肯定要大写特写,这个我猜测可能就是《三国演义》这个“三顾茅庐”它背后的这样一种心理。

  儒生士大夫其实还不如正经的妇人呢,好歹妇人是男人所必须的,聘娶需要三媒六证,婚后也有礼教给予的地位;古来不是说贤妻美妾吗,妻子是娶的,妾婢可是买的,除了个别的名妓之类的,实在不需要有多尊重.而儒生士大夫却很象妾婢或婊子,为什么呢?因为就象名妓比较少那样,值得或需要皇帝去三顾的儒生士大夫实在没几个,就是那些奇才名将,也被儒生士大夫潜意识地视为另类,例如唐朝的李靖.徐绩,明朝的刘伯温,都被流民儒生当作道家来写,这也许是因为道家的知识中包容了许多春秋各家的东西吧,而儒家学说在乱世中确实无能为力;再者,儒生满地都是,皇帝象在贫民或娼妓中买些看着顺眼的就是了,儒生也是拼命凑上去供皇家选的;所以呢,中国的知识分子妾妇意识就越来越根深蒂固,也就看着那几个少有的美女名妓羡慕不已,且自以为很美丽,就象毛泽东所说的:"他觉得他很美,象杨贵妃",因此在得不到名妓待遇的情况下,就不免有怨妇情结了.

  近现代知识分子仍然不免这妾妇意识,所以一直没能象欧洲男性属性的知识分子那样尝试自己当家做主,所以在民国时期放泼,在建国后当怨妇,现在呢,好象随着社会变迁又有了顽童意识,伸着脖子象大人要糖果,要不到就-----呵呵!所以呢,咱们中国的知识分子过去没出息,现在也没出息,未来仍然不会有出息;何况呢,他们要的是作妾妇来把工农,甚至从事技术的知识分子也来当作奴婢来使唤奴役,因为技术类知识分子的性质与儒生士大夫当权时候的工匠是相似的,这在人们认识普遍提高的现代社会怎么能行得通呢?再说了,GCD又不是皇帝或者皇家,而是一个占据统治地位的团体,自己就抓着管家的大权不放,是不需要管家婆,只需要奴婢的;所以呢,现在这妾妇是很难做的了.呵呵!

刚刚好这些我都看了:)  他说的很多道理虽然很浅显,可大多数人还是都认为那是历史的故事......。

历史和将来和现在有代沟吗?!
既然是品三国,权当演义,不是历史.
  楼上两位显然都没有体会楼主的深意。
  楼主的深意在最后一段呢。;P
原帖由 leon8086 于 2006-11-3 15:15 发表
  楼上两位显然都没有体会楼主的深意。
  楼主的深意在最后一段呢。;P


说的是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的人。
说的是那些“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人(此人也在《三国演义》中,第一张第一段就是他)

这些知识分子的确是现代社会的异类;现代社会知识传播的容易,大多数的都是“理工科”的,他们又看不起这些理工的。理工科的难免反唇相讥,强国的数学,就是打着这个幌子的,常常开头便是“以我理工科的思维”……其实也是顽童。
:lol :lol :lol
原帖由 林青豪 于 2006-11-3 16:25 发表


说的是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的人。
说的是那些“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人(此人也在《三国演义》中,第一张第一段就是他)

这些知识分子的确是现代社会的异类;现代社会知识传播的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