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解体成败透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33:56
南斯拉夫解体成败透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18  


  

  中评社讯╱题:南斯拉夫解体成败透视 作者:倪海宁(洛阳),本刊特约撰述
  
  2006年5月22日,百分之五十五点四的黑山公民在全民公投中支持独立,与塞尔维亚“作别”;六月三日,黑山正式宣布独立,南斯拉夫联盟就此彻底解体。

  三个南斯拉夫:几度分合

  短短80多年时间,竟出现过三个“南斯拉夫”,而它们如今又已一一化为历史的陈迹。这本身就说明了这片土地的不寻常。

  顾名思义,“南斯拉夫”的意思就是南部斯拉夫人的国家。“南部斯拉夫人”是对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斯洛文尼亚族、马其顿族等诸多民族的统称,他们从公元7世纪起就居住在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有的还曾兴邦立国;但到15世纪后,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就分别被置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统治之下。从19世纪中叶到一战结束,随着上述两大帝国的衰落和最终崩溃,塞尔维亚和黑山等民族纷纷争取到独立地位。在此大背景下,1919年,第一个“南斯拉夫”诞生:它始称“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8年才改称“南斯拉夫王国”。作为精心挑选的国名,“南斯拉夫”的本意就是告诉国人:大家同属“南部斯拉夫人”,要团结如一家。这个“第一南斯拉夫”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其疆域包括今天的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以下简称“波黑”)、斯洛文尼亚乃至匈牙利的部分土地。

  二战中,1941年,德意法西斯入侵南斯拉夫。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后,于1945年11月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的新宪法又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是为“第二南斯拉夫”。它下辖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马其顿六个共和国,它们均为联邦主体;塞尔维亚还管辖两个自治省(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

  1991年,存在47年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随着东欧剧变浪潮解体。1992年4月,在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先后宣布独立后,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联合建立了新的“南斯拉夫联邦”(“第三南斯拉夫”),两自治省仍隶属塞尔维亚。1998年,随着科索沃省阿尔巴尼亚族分裂势力活动的升级,南派军队前往镇压,1999年3月,美国及其北约盟国指责南联盟在科索沃杀害阿族居民,制造“人道主义灾难”,对南联盟空袭78天。6月,南接受和平协议,联合国和北约接管科索沃。科索沃的丧失促成了又一轮解体:2002年4月9日,塞尔维亚和黑山就两共和国未来关系达成协议,组成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简称“塞黑”)的松散邦联,黑山在三年内不就独立问题进行全民公决。如今,随着黑山的独立,南斯拉夫走完了它痛苦的解体历程。

  国运起落,教益良多

  国人想必最熟悉的还是第二和第三个“南斯拉夫”:成长于六七十年代的老一辈人无法忘怀风靡当时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歌曲《啊!朋友再见》;而1999年中国驻南使馆在科索沃战争中被炸燃起的熊熊大火,则在生活于新时代的人们的脑海中久久萦绕,挥之不去。

  的确,后两个南斯拉夫以及它们的缔造者的命运有可比性,也最能使我们理解这些变幻无常的分合风云:铁托缔造的南斯拉夫存在了47年,作为东南欧的地区性大国屹立于巴尔干半岛,是当之无愧的冷战时代“不结盟运动”的旗帜和多民族和谐共存的典范,其国际地位举世瞩目;终铁托之世,外部势力不敢染指南斯拉夫。米洛舍维奇手创的南联盟却只存在了10多年,从战乱不已直至分崩离析;米氏本人也在悲剧落幕前不久在海牙国际法庭监狱含恨辞世。一样是联邦制,一样的“铁腕”人物领导,鲜明对照中的成败得失,足以让我们引以为戒。

  成也民族主义,败也民族主义

  悲剧往往由内因和外因共同酿成,内因是根本,外因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南斯拉夫的命运就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典型。巴尔干半岛作为欧洲地缘政治的中心地带,素为列强“角斗场”,是欧洲民族和宗教关系最复杂的地方,正如南斯拉夫学者米拉•马尔科维奇所写:“在欧洲,以射向巴尔干的枪弹最多。”而位于巴尔干中心部位的南斯拉夫又是本地区形势最复杂的地方:南历史上加盟共和国和自治省数量之多居巴尔干之冠,在这片狭小地面上,本地原住民族之间、原住民族与外来民族之间的仇恨可谓“罄竹难书”。在内部多元化、外部强国环伺的情况下,如何发挥“民族主义”这把双刃剑中的积极方面,团结各民族形成合力,一致对外,方是南的上策;反之,一旦内部矛盾处理不好,引起民族纷争,外部势力再趁火打劫,必然祸患无穷。

  历史对此给予了最好的阐述。

  先看铁托时代的南斯拉夫。铁托当然明白将差异性极大的各民族统合在一起是何其不易,因此采取了相当谨慎的民族政策。二战期间,德意法西斯采取“分而治之”政策,给南人民带来无尽伤痛:克罗地亚族的“乌斯塔沙”分子曾大量残杀塞尔维亚人,而“大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切特尼克”分子也残害了大批克罗地亚人。铁托与这些极端民族利己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他反复强调,大小民族一律平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共产党要努力使民族主义的一切消极现象消灭,并用国际主义精神教育人民”;号召各族人民“为建立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兄弟般的自由与平等的共同体而奋斗”,“既要反对中央集权主义的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分裂主义的民族主义”。这些做法使国内和党内的民族主义倾向逐步收敛,南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空前高涨,并为自己是“南斯拉夫人”的一员而自豪。总之,作为克罗地亚族的铁托在处理国内民族问题上尽最大努力地做到“一碗水端平”,因而保证了南国内几十年的团结一致。

  反观米洛舍维奇和他领导下的南斯拉夫,正是过度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使他们跌进了深渊,这在波黑和科索沃问题上表现得最明显。为帮助波黑境内的塞族兄弟,作为塞族的米洛舍维奇硬是将南斯拉夫拖进波黑战争,结果“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连带着遭受了西方的制裁,最终被迫服软认输,签署了《代顿协议》。如果说在波黑问题上垂怜同宗兄弟尚无可厚非的话,那么米氏在科索沃问题上的强硬就实在说不过去:由于历史的原因,科索沃对于塞族和阿尔巴尼亚族所具有的意义,同耶路撒冷对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具有的意义相似。米洛舍维奇却只知“塞族利益至上”,处处以“塞族代言人”自居,不顾其他民族的平等利益和愿望。他先是取消了阿族占90%的科索沃省的自治权,后是武力镇压科索沃独立的企图,并最终招致北约对南的军事打击以及他的下台、被捕、受审、死亡。其实在科索沃阿族中,最初占上风的是温和派反对势力,他们一开始的要求也不过是扩大自治权,而非独立乃至并入阿尔巴尼亚,正是米氏的一味高压引起了越发强烈的反弹。米氏错误的民族主义政策可谓“伤人又害己”,成了个人和国家脖子上的绞索,越勒越紧,且后遗症直到他死后都没有痊愈:塞尔维亚迄今仍未逮捕引渡一些参与波黑和科索沃战争的前南政府和军队高官及波黑塞族领导人,并就科索沃最终地位明确表态,致使它加入欧盟的日程遥遥无期;而黑山恰是因为不愿意在入盟进程中受“连累”,才毅然“拂袖而去”。

  兴也大国外交,衰也大国外交

  对于南斯拉夫这样一个夹缝中的中等国家而言,对大国外交的正确与否,对它的命运确有关键作用。答案也同样尽在历史中。

  先看铁托时期的南斯拉夫。1948年,南共由于反对苏联的大国、大党主义,被开除出共产党情报局和社会主义阵营,南与苏东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关系全部中断;西方国家虽想借机将南斯拉夫拉入自己的怀抱,但前提则是南改弦易辙,逐步走资本主义道路。铁托在与东西方打交道时,充分显示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一方面,南坚持独立自主的政策,既不加入西方集团,也不回社会主义阵营,而是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国家一道,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保卫世界和平,争取自己的独立地位和对国际事务的正当发言权,结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另一方面,也不断绝同东西两大集团及其首领美苏的往来,而是游走于两方之间,最终使尼克松和赫鲁晓夫等人都对铁托敬重有加,争相建立与南的联系,从而抬高了南的身份。

  如果说铁托的“铁”中充满了睿智和机敏,那么米洛舍维奇的“钢”中就满是僵硬和蛮干,最终“画虎不成反类犬”。米氏不仅昧于知己,也难说知“时”、知“势”。面对冷战后欧洲地缘政治版图西进东退的大环境,以及西方在巴尔干采取“双重标准”、偏袒他人、削弱塞族、企图主导巴尔干秩序安排的“不义之举”,米氏却选择了“联俄抗西”的下下之策。他不曾想过,仅凭塞尔维亚区区之力何以能抗拒西方强权的“眷顾”和打压?他更没有料到,自身尚且难保的俄罗斯只不过视南为战略棋盘上的一颗可用可弃的小棋子。米氏以强硬政策来安排巴尔干局势并与北约相抗,无异于螳臂挡车;而他“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企图让南加入俄白联盟以寻求“保护伞”的做法,更注定是空欢喜一场。最后,他的事业、国家连同生命一并化为了灰烬。

  不能否认,铁托时代的内外政策也不全是带来好处:强调公平会引起各小民族个性的张扬,为日后“分家”埋下隐患;而“不结盟”政策使得南大难临头时竟无法获得世界上哪怕一个国家真刀真枪的支持。可我们不能脱离南内部联合的脆弱和外部强力的挤压这些基本事实,可以说,铁托做得不算完美,也不可能完美,但已经够好了!我们也同样承认,米氏是条真正的硬汉:无论是在台上当权,还是身陷缧绁,都不失“巴尔干之鹰”的本色,他领导下的塞尔维亚人在科索沃战争中为保家卫国血战不止、以小抗大的英勇气概也令人肃然起敬。但“形势比人强”,他和他的国家纵然屈辱满腹,愤恨满腔,也只能一次次认命低头。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06年7月号,总第103期)南斯拉夫解体成败透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18  


  

  中评社讯╱题:南斯拉夫解体成败透视 作者:倪海宁(洛阳),本刊特约撰述
  
  2006年5月22日,百分之五十五点四的黑山公民在全民公投中支持独立,与塞尔维亚“作别”;六月三日,黑山正式宣布独立,南斯拉夫联盟就此彻底解体。

  三个南斯拉夫:几度分合

  短短80多年时间,竟出现过三个“南斯拉夫”,而它们如今又已一一化为历史的陈迹。这本身就说明了这片土地的不寻常。

  顾名思义,“南斯拉夫”的意思就是南部斯拉夫人的国家。“南部斯拉夫人”是对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斯洛文尼亚族、马其顿族等诸多民族的统称,他们从公元7世纪起就居住在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有的还曾兴邦立国;但到15世纪后,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就分别被置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统治之下。从19世纪中叶到一战结束,随着上述两大帝国的衰落和最终崩溃,塞尔维亚和黑山等民族纷纷争取到独立地位。在此大背景下,1919年,第一个“南斯拉夫”诞生:它始称“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8年才改称“南斯拉夫王国”。作为精心挑选的国名,“南斯拉夫”的本意就是告诉国人:大家同属“南部斯拉夫人”,要团结如一家。这个“第一南斯拉夫”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其疆域包括今天的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以下简称“波黑”)、斯洛文尼亚乃至匈牙利的部分土地。

  二战中,1941年,德意法西斯入侵南斯拉夫。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后,于1945年11月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的新宪法又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是为“第二南斯拉夫”。它下辖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马其顿六个共和国,它们均为联邦主体;塞尔维亚还管辖两个自治省(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

  1991年,存在47年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随着东欧剧变浪潮解体。1992年4月,在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先后宣布独立后,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联合建立了新的“南斯拉夫联邦”(“第三南斯拉夫”),两自治省仍隶属塞尔维亚。1998年,随着科索沃省阿尔巴尼亚族分裂势力活动的升级,南派军队前往镇压,1999年3月,美国及其北约盟国指责南联盟在科索沃杀害阿族居民,制造“人道主义灾难”,对南联盟空袭78天。6月,南接受和平协议,联合国和北约接管科索沃。科索沃的丧失促成了又一轮解体:2002年4月9日,塞尔维亚和黑山就两共和国未来关系达成协议,组成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简称“塞黑”)的松散邦联,黑山在三年内不就独立问题进行全民公决。如今,随着黑山的独立,南斯拉夫走完了它痛苦的解体历程。

  国运起落,教益良多

  国人想必最熟悉的还是第二和第三个“南斯拉夫”:成长于六七十年代的老一辈人无法忘怀风靡当时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歌曲《啊!朋友再见》;而1999年中国驻南使馆在科索沃战争中被炸燃起的熊熊大火,则在生活于新时代的人们的脑海中久久萦绕,挥之不去。

  的确,后两个南斯拉夫以及它们的缔造者的命运有可比性,也最能使我们理解这些变幻无常的分合风云:铁托缔造的南斯拉夫存在了47年,作为东南欧的地区性大国屹立于巴尔干半岛,是当之无愧的冷战时代“不结盟运动”的旗帜和多民族和谐共存的典范,其国际地位举世瞩目;终铁托之世,外部势力不敢染指南斯拉夫。米洛舍维奇手创的南联盟却只存在了10多年,从战乱不已直至分崩离析;米氏本人也在悲剧落幕前不久在海牙国际法庭监狱含恨辞世。一样是联邦制,一样的“铁腕”人物领导,鲜明对照中的成败得失,足以让我们引以为戒。

  成也民族主义,败也民族主义

  悲剧往往由内因和外因共同酿成,内因是根本,外因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南斯拉夫的命运就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典型。巴尔干半岛作为欧洲地缘政治的中心地带,素为列强“角斗场”,是欧洲民族和宗教关系最复杂的地方,正如南斯拉夫学者米拉•马尔科维奇所写:“在欧洲,以射向巴尔干的枪弹最多。”而位于巴尔干中心部位的南斯拉夫又是本地区形势最复杂的地方:南历史上加盟共和国和自治省数量之多居巴尔干之冠,在这片狭小地面上,本地原住民族之间、原住民族与外来民族之间的仇恨可谓“罄竹难书”。在内部多元化、外部强国环伺的情况下,如何发挥“民族主义”这把双刃剑中的积极方面,团结各民族形成合力,一致对外,方是南的上策;反之,一旦内部矛盾处理不好,引起民族纷争,外部势力再趁火打劫,必然祸患无穷。

  历史对此给予了最好的阐述。

  先看铁托时代的南斯拉夫。铁托当然明白将差异性极大的各民族统合在一起是何其不易,因此采取了相当谨慎的民族政策。二战期间,德意法西斯采取“分而治之”政策,给南人民带来无尽伤痛:克罗地亚族的“乌斯塔沙”分子曾大量残杀塞尔维亚人,而“大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切特尼克”分子也残害了大批克罗地亚人。铁托与这些极端民族利己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他反复强调,大小民族一律平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共产党要努力使民族主义的一切消极现象消灭,并用国际主义精神教育人民”;号召各族人民“为建立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兄弟般的自由与平等的共同体而奋斗”,“既要反对中央集权主义的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分裂主义的民族主义”。这些做法使国内和党内的民族主义倾向逐步收敛,南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空前高涨,并为自己是“南斯拉夫人”的一员而自豪。总之,作为克罗地亚族的铁托在处理国内民族问题上尽最大努力地做到“一碗水端平”,因而保证了南国内几十年的团结一致。

  反观米洛舍维奇和他领导下的南斯拉夫,正是过度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使他们跌进了深渊,这在波黑和科索沃问题上表现得最明显。为帮助波黑境内的塞族兄弟,作为塞族的米洛舍维奇硬是将南斯拉夫拖进波黑战争,结果“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连带着遭受了西方的制裁,最终被迫服软认输,签署了《代顿协议》。如果说在波黑问题上垂怜同宗兄弟尚无可厚非的话,那么米氏在科索沃问题上的强硬就实在说不过去:由于历史的原因,科索沃对于塞族和阿尔巴尼亚族所具有的意义,同耶路撒冷对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具有的意义相似。米洛舍维奇却只知“塞族利益至上”,处处以“塞族代言人”自居,不顾其他民族的平等利益和愿望。他先是取消了阿族占90%的科索沃省的自治权,后是武力镇压科索沃独立的企图,并最终招致北约对南的军事打击以及他的下台、被捕、受审、死亡。其实在科索沃阿族中,最初占上风的是温和派反对势力,他们一开始的要求也不过是扩大自治权,而非独立乃至并入阿尔巴尼亚,正是米氏的一味高压引起了越发强烈的反弹。米氏错误的民族主义政策可谓“伤人又害己”,成了个人和国家脖子上的绞索,越勒越紧,且后遗症直到他死后都没有痊愈:塞尔维亚迄今仍未逮捕引渡一些参与波黑和科索沃战争的前南政府和军队高官及波黑塞族领导人,并就科索沃最终地位明确表态,致使它加入欧盟的日程遥遥无期;而黑山恰是因为不愿意在入盟进程中受“连累”,才毅然“拂袖而去”。

  兴也大国外交,衰也大国外交

  对于南斯拉夫这样一个夹缝中的中等国家而言,对大国外交的正确与否,对它的命运确有关键作用。答案也同样尽在历史中。

  先看铁托时期的南斯拉夫。1948年,南共由于反对苏联的大国、大党主义,被开除出共产党情报局和社会主义阵营,南与苏东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关系全部中断;西方国家虽想借机将南斯拉夫拉入自己的怀抱,但前提则是南改弦易辙,逐步走资本主义道路。铁托在与东西方打交道时,充分显示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一方面,南坚持独立自主的政策,既不加入西方集团,也不回社会主义阵营,而是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国家一道,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保卫世界和平,争取自己的独立地位和对国际事务的正当发言权,结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另一方面,也不断绝同东西两大集团及其首领美苏的往来,而是游走于两方之间,最终使尼克松和赫鲁晓夫等人都对铁托敬重有加,争相建立与南的联系,从而抬高了南的身份。

  如果说铁托的“铁”中充满了睿智和机敏,那么米洛舍维奇的“钢”中就满是僵硬和蛮干,最终“画虎不成反类犬”。米氏不仅昧于知己,也难说知“时”、知“势”。面对冷战后欧洲地缘政治版图西进东退的大环境,以及西方在巴尔干采取“双重标准”、偏袒他人、削弱塞族、企图主导巴尔干秩序安排的“不义之举”,米氏却选择了“联俄抗西”的下下之策。他不曾想过,仅凭塞尔维亚区区之力何以能抗拒西方强权的“眷顾”和打压?他更没有料到,自身尚且难保的俄罗斯只不过视南为战略棋盘上的一颗可用可弃的小棋子。米氏以强硬政策来安排巴尔干局势并与北约相抗,无异于螳臂挡车;而他“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企图让南加入俄白联盟以寻求“保护伞”的做法,更注定是空欢喜一场。最后,他的事业、国家连同生命一并化为了灰烬。

  不能否认,铁托时代的内外政策也不全是带来好处:强调公平会引起各小民族个性的张扬,为日后“分家”埋下隐患;而“不结盟”政策使得南大难临头时竟无法获得世界上哪怕一个国家真刀真枪的支持。可我们不能脱离南内部联合的脆弱和外部强力的挤压这些基本事实,可以说,铁托做得不算完美,也不可能完美,但已经够好了!我们也同样承认,米氏是条真正的硬汉:无论是在台上当权,还是身陷缧绁,都不失“巴尔干之鹰”的本色,他领导下的塞尔维亚人在科索沃战争中为保家卫国血战不止、以小抗大的英勇气概也令人肃然起敬。但“形势比人强”,他和他的国家纵然屈辱满腹,愤恨满腔,也只能一次次认命低头。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06年7月号,总第103期)
我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南斯拉夫的领导人也无能为力。一战后西方强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划分领土,而忽略了文化,宗教背景,为以后的冲突埋下隐患。第一个南斯拉夫王国就包括了原先独立的塞尔维亚王国,黑山王国,和原属奥匈帝国的大片领土。
西方霸权主义的干涉占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