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步枪出来之际,继续YY无托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37:39
(超大人气比QBQ旺,这个也贴一个吧!)

山人(上甘岭)透露了05步枪后,许多人在猜测05应该是什么样的。从他的发言的只言片语中,鄙人初步推测,该枪很可能是有托枪,模块化,各项功能平衡比较好;但在结构上,可能不会有太大的突破。

05值得期待,但基于对无托枪的喜爱,还是继续YY。
在YY之前,分析一下95为什么用了那个悬臂梁结构的瞄准基座,可能也有许多人有疑问。鄙人以为,为什么设置悬臂梁,是因为要剔除热涨冷缩对瞄准基座的影响(如果是个类似平衡木结构,枪管的热涨冷缩就会影响瞄准基座),同时是考虑了装配分解问题。

鄙人YY与上述瞄准基座有关系,下面贴具体内容:

为了方便,还是以95为基础。
结构特点:
1、YY的无托枪,将95的机匣向前延伸,一直延伸到护木处,替代护木,本身形成一个多功能安装基座(即本身就形成了多个皮卡汀尼导轨)。  
2、机匣前伸后,在上面形成一个类似G36K的提把,用于安装瞄准装置。该结构本身远离枪管,热胀冷缩带来问题不明显。
3、95的后座缓冲结构,布置到枪管周围,枪机框运动时,是枪机框前面而不是后面撞击缓冲装置(95现在是枪机框后面撞击缓冲装置)。   
4、枪机框前部结构类似05冲锋枪,但并不与枪管接触,而是依靠向前延伸的机匣定位,主要是让枪机框的中心与枪管轴线重合,向下延伸部分在前后运动时,起到类似鼓风的降温的作用。向下延伸部位与缓冲装置撞击减速。
5、枪机框中部也类似05冲锋枪,是个圆柱体,中空,设置一些弹片,弹壳可以通过该中空结构,向前运动,从扳机位置处枪管上方向右主动抛出(向前抛壳方案,参见鄙人以前的帖子)。
6、机匣下部的皮轨,可以来安装榴弹发射器,榴弹发射器与缓冲装置接触,可以缓冲后座力。   
7、枪后面的缓冲装置移到前面后,缩小弹匣后的体积,形成一个类似折叠托步枪(譬如03的托)的三角形结构,从而形成一个可以单手握持的结构,便于拼刺。
8、由于抛壳前移,缓冲装置前移动,弹匣可以更靠后一些,小握把也可以向后移动,人机功效更好。另外,缓冲装置、枪机框的重心都向前移动,整枪的重心都落在扳机复进或扳机前面。
9、其他譬如快慢机等问题,可以采用鄙人以前帖子里的一些方案。
10、结构上,机匣主体与95基本类似,相当于95机匣前移形成类似RAS的皮轨结构,用于安装各种附件;枪的主要结构,都安装在这个主体上。用一个类似95的机匣盖(或者类似AK系列的机匣盖)结构,来盖住机匣,方便分解和装配。


最终的结果:
  全枪中心位置位于扳机位置或靠前;枪本身是一个加挂其他战斗部件的机体;向前抛壳,可以左右手互换;弹匣后面是个三角形,可以握持拼刺。(超大人气比QBQ旺,这个也贴一个吧!)

山人(上甘岭)透露了05步枪后,许多人在猜测05应该是什么样的。从他的发言的只言片语中,鄙人初步推测,该枪很可能是有托枪,模块化,各项功能平衡比较好;但在结构上,可能不会有太大的突破。

05值得期待,但基于对无托枪的喜爱,还是继续YY。
在YY之前,分析一下95为什么用了那个悬臂梁结构的瞄准基座,可能也有许多人有疑问。鄙人以为,为什么设置悬臂梁,是因为要剔除热涨冷缩对瞄准基座的影响(如果是个类似平衡木结构,枪管的热涨冷缩就会影响瞄准基座),同时是考虑了装配分解问题。

鄙人YY与上述瞄准基座有关系,下面贴具体内容:

为了方便,还是以95为基础。
结构特点:
1、YY的无托枪,将95的机匣向前延伸,一直延伸到护木处,替代护木,本身形成一个多功能安装基座(即本身就形成了多个皮卡汀尼导轨)。  
2、机匣前伸后,在上面形成一个类似G36K的提把,用于安装瞄准装置。该结构本身远离枪管,热胀冷缩带来问题不明显。
3、95的后座缓冲结构,布置到枪管周围,枪机框运动时,是枪机框前面而不是后面撞击缓冲装置(95现在是枪机框后面撞击缓冲装置)。   
4、枪机框前部结构类似05冲锋枪,但并不与枪管接触,而是依靠向前延伸的机匣定位,主要是让枪机框的中心与枪管轴线重合,向下延伸部分在前后运动时,起到类似鼓风的降温的作用。向下延伸部位与缓冲装置撞击减速。
5、枪机框中部也类似05冲锋枪,是个圆柱体,中空,设置一些弹片,弹壳可以通过该中空结构,向前运动,从扳机位置处枪管上方向右主动抛出(向前抛壳方案,参见鄙人以前的帖子)。
6、机匣下部的皮轨,可以来安装榴弹发射器,榴弹发射器与缓冲装置接触,可以缓冲后座力。   
7、枪后面的缓冲装置移到前面后,缩小弹匣后的体积,形成一个类似折叠托步枪(譬如03的托)的三角形结构,从而形成一个可以单手握持的结构,便于拼刺。
8、由于抛壳前移,缓冲装置前移动,弹匣可以更靠后一些,小握把也可以向后移动,人机功效更好。另外,缓冲装置、枪机框的重心都向前移动,整枪的重心都落在扳机复进或扳机前面。
9、其他譬如快慢机等问题,可以采用鄙人以前帖子里的一些方案。
10、结构上,机匣主体与95基本类似,相当于95机匣前移形成类似RAS的皮轨结构,用于安装各种附件;枪的主要结构,都安装在这个主体上。用一个类似95的机匣盖(或者类似AK系列的机匣盖)结构,来盖住机匣,方便分解和装配。


最终的结果:
  全枪中心位置位于扳机位置或靠前;枪本身是一个加挂其他战斗部件的机体;向前抛壳,可以左右手互换;弹匣后面是个三角形,可以握持拼刺。
参照一:M16A4安装了KAC公司的M5 RAS护木,
鄙人的想法是,机匣前伸直接形成皮轨,比后来安装RAS要轻。
参照二:AUG的缓冲装置应该在枪管位置处,可参考图中71-73, “Buffer”即缓冲的意思。
鄙人的想法是,将缓冲装置放在这个位置,一方面提供枪机和枪机框的缓冲,另一方面在安装枪挂榴弹发射器的时候,给榴弹发射器缓冲(榴弹发射器可以设计成在一定范围内滑动的形势)。
我是无托派[em04] [em04] [em04]
参照三:05微冲的枪机,前面套在枪管上,起到导引的作用,同时让枪机重心靠近枪管轴线。
鄙人的想法,将枪机框的结构设计成类似05前面的样子(参看红色椭圆部分),但这部分并不与枪管接触,因为步枪枪管不是一个圆柱面,而是成多个圆柱面和锥体过渡的组合体。枪机框设计成这个形势后,可以实现:
一、枪机框、枪机重心基本与枪管轴线重合,另外枪机框前面伸出部分(即图中红色圆圈部分);
二、这个部分与缓冲机构接触,实现缓冲;
三、这个部分可以设计成有一定鼓风能力,前后运动,主动为枪管降温(就是不知道效果如何)。
这个就是05式[em04]


上面不是05步枪吧,应该是个什么试验型号之类的东西。
原帖由 nocture 于 2006-9-15 13:31 发表
这个就是05式



这个家伙比03出来还早呢
如果05没有皮轨,估计又有许多人不满意了。
如果05有安装附件的比较好的方法,同时也容易加装其他附件,可能枪迷们就比较满意了(^_^)。
让我选的话绝对选有托的
燕尾……不知是否会被取代?
如果为了通用,也方便在枪的侧面或者下面加挂附件,还是皮轨方便一些。
从这个角度拉讲,皮轨可能真的会成为一个标准。一旦成为一个标准,再被别的标准替代,就相当困难了。
俺犯了一个错误,以为AUG的缓冲器位于枪管附近,其实AUG的缓冲器还是位于枪托后部,而不是枪管附近,因为AUG的枪机没有那个部位可以接触到枪管之前。

所以,鄙人的设想,还算是一个创新吧,因为在现有突击步枪上还没有看到类似结构。但布置在枪管附近的类似结构之类,也不少见,只不过和鄙人的设想有所不同。
鄙人上两个图,主要给大家看看枪托部位更改后的效果,看手是否可以握持,并看看是否美观。关于皮轨和枪机等方面的改动,是看不到的^_^。
从右边看过去的图。
无托帮全体帮众一起努力,一统江湖,千秋万载!
[em02] 8错啊~如果允许的话我愿意帮LZ把此枪的效果图改进一下
原帖由 鼎盛EE 于 2006-9-22 15:34 发表
8错啊~如果允许的话我愿意帮LZ把此枪的效果图改进一下

那当然是好事,最好弄个50发的4排弹匣!!
支持有托型,最好搞出个象德国GK36系列的,其实我们的设计能力完全没问题,关键是工艺加工,新材料和成本,但我认为目前我国的军工设计一定要高瞻远瞩,不能一列装就落后,对于95的传言是政治问题和面子工程,我个人表示理解军委的决定,总不能让我们驻港部队还用AK系列舶来品吧,确实影响我国军事大国的形象,
是呀 QBQ那些“老家伙”们不知道哪里去了

超大也是靠各位兄弟捧场啊 谢谢大家!!
我有一个预感,05是有托的!因为山人说05已经出厂,而95的改进还在进行,如果是无托的这两个项目会产生冲突。
从05的人机功效比较好,并且好过03来讲,恐怕无托难以胜任,有托可能性比较大。
对枪迷来说,只要是好枪,都支持。
原帖由 鼎盛EE 于 2006-9-22 15:34 发表
8错啊~如果允许的话我愿意帮LZ把此枪的效果图改进一下


没问题,请改进。
原帖由 我是狙击手 于 2006-9-22 16:04 发表

那当然是好事,最好弄个50发的4排弹匣!!


我的这个图本身就是四排弹匣。

关于如何提高四排弹匣的可靠性,鄙人也有探讨。但CJDBY的以前的贴子找不到,就重新贴一下。

之所以用四排弹匣,还要从95的火线高说起。95的火线高,相当程度上是由于那个弯弯的长弹匣造成,然后就是高高的提把。用四排弹匣,一方面增加弹匣容量(君不见,洋办法的弹匣并联工具,土办法的胶带捆绑,都是为了增加火力),另一方面减小火线高。对于四排弹匣,最担心的是其可靠性。四排弹匣由于其本身是靠两个双排弹匣变单排再组成双排来实现供弹,所以其可靠性就会受双变单的影响,尤其在双变单过程中,如果有点泥沙,就会造成供弹不畅。这个双变单是被动的双变单,如果侧面摩擦力大一些,就会卡紧,无法实现双变单,进而无法实现供弹。鄙人的设想很简单,就是变换思路,将被动的双变单变成主动的双变单,但弹匣无法实现这个目的,就让枪来帮助实现。即在枪上增加两个拨弹杆,在枪机运动过程中,推动拨弹杆转动,在双变单的过程中,施加一个侧向推力,主动将双变成单,这样,供弹的可靠性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了。附带的好处是,由于这个双变单时,由于主动力的存在,所以斜面可以更陡峭,从而使得同样弹匣容量下,弹匣长度较短。见下图

四排弹匣的宽度是个问题,但无论怎样,也比那个转向弹鼓小,因为四排子弹的宽度也就是44mm,增加点壁厚,也就是50mm,而弹鼓的宽度,至少一个子弹长度的宽度,即至少60mm。四排弹匣毕竟比双排来得宽,搁手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这个解决办法就是增加弹匣和握把之间的距离,考虑到握把到抵肩距离是一个比较固定的值,所以,最好是让弹匣更靠后一些。弹匣靠后,为了保证弹匣到枪管之间的距离,最好枪管也靠后。由于采用了向前抛壳的办法,所以,枪管靠后一些,不影响对枪的使用。变换比较大的,就是枪机运动距离发生了变换。但根据目前世界上的一些枪械的枪机运动的空间,应该还是有调整的空间的。几种枪械的尺寸:枪长、枪管长、枪管到抵肩处距离(单位mm):95:746、463、283;FAMAS:757、488、269;TAR-21:720、480、240;AUG:790、508、282;L85A1:785、518、267。从这方面来看,可以将弹匣的位置向后靠20-30mm,为腕部让开一些空间,使得四排弹匣不至于搁手。如果弹匣能够向后有30mm,枪管与抵肩距离降低到253mm(相对95),枪管长度不变,握把向后移动10mm,让整个枪的重心最好能够位于扳机位置。
这样,突击步枪可以采用40-50发的四排弹匣,机枪可以采用50-60发的四排弹匣,也避免了那个不方便使用的偏置弹鼓,也更方便后勤补给。
原帖由 KEN-SEAL 于 2006-9-22 17:25 发表
是呀 QBQ那些“老家伙”们不知道哪里去了

超大也是靠各位兄弟捧场啊 谢谢大家!!


QBQ上的老家伙出现的的确不多,可能是因为无托枪的讨论已经经过了很多次吧!

这次的东西中,鄙人相对以前的方案,新提出的主要是枪机框设想、枪托后部设想、缓冲装置设想(缓冲装置兼顾枪机和榴弹发射器的缓冲)模块化。至于抛壳的设想、四排弹匣的设想、快慢机(兼顾榴弹发射器的发射)的设想等以前都讨论过。

其实,关于任何东西的设计,都存在一个量变到质变、再量变到质变的循环。当无托枪刚开始提出时,关于无托枪的优点、缺点虽然已经有所了解,但还不是很清楚。然后是各种方案的提出,在这个使用过程中,大家逐渐发现一些问题,也有了一些解决办法,一点一点的改进。然后当认识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突破,解决问题。

鄙人的构思过程也是类似,在这里贴出来,给一些喜欢构思东西的人参考。

最早是想提高弹匣容量,原因是看到《轻兵器》杂志社有一篇文章,该文章讲的是步枪设计基本原则,其中提到了大容量弹匣。鄙人就开始构思四排弹匣。四排弹匣原理早在二战时期已经就有,但鄙人没有看到过其图片。后来鄙人独立构思出了四排弹匣,也做了简单的试验,发现其可靠性问题所在,但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后来改变思路,四排弹匣可靠性不光是四排弹匣自身,可以靠枪来解决部分可靠性问题,所以就有了上诉解决问题的设想。

后来看到95,也了解95的问题所在,其中,最早先构思抛壳问题的解决。看到了岩石机枪的描述中是向前抛壳,后来看到了F2000可以前抛壳,所以自己也想办法来解决抛壳问题。中间经过了抛壳导管,拨弹杆拨弹,一直发展到利用枪机框来和枪机推弹壳实现向前抛壳的方案,中间也是先解决一些问题,然后再逐渐解决其他问题,最终从总体上再综合考虑,提出一个比较简洁、可靠的方案。

95还有一个问题是快慢机的问题,在解决该快慢机问题时,发现鄙人构思的快慢机还可以兼顾榴弹发射器的发射。

现在的枪已经发展成一个平台,鄙人就构思枪挂榴弹,也想让其能够与美ICOW对抗,就有了快速榴弹发射器的设想,为了解决能够方便安装榴弹发射器和减轻后座,就将缓冲器移动到枪管位置处,这样就要求枪机框进行变动,所以也就有了最近的设想。



在整个构思过程中,加深了对95、AUG、05冲锋枪、03步枪等枪械结构的了解,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各枪械设计时考虑的问题,最终提出了一个还是有一定可能实现的设想。

最后,在最新的方案中,综合考虑拼刺、瞄准、模块化和满足未来作战等需要。

建议大家在构思时,也考虑的更周全一些。

另外,在最早构思时,鄙人也是先从外观着手,后来发现外观改动与内部关系太密切了,逐渐将构思从内部原理着手,即解决与功能相关问题,也解决外观问题。而在构思内部问题时,也是一步一步了解,逐渐深入的。最后才逐渐有一个整体的思路。

想来枪械设计的过程应该是:设计要求的提出、总体方案的考虑、关键技术问题的攻关和验证、详细设计(包括内部设计和外观设计)、试制、测试、改进、再测试、再改进,基本达到设计指标后,进行定型试验、再改进、最后定型。真正过程更复杂,譬如包括弹药的,工艺等方方面面。鄙人这里谈的只是自己在关于这方面的一些看法。实际的东西,可以到研究所和工厂去了解真正的过程。

鄙人在大脑中的构思,关于设计要求,主要是想解决自己想解决的几个问题;在总体方案上,只有一个无托的想法,在没有详细的东西,但用95来做参照;在关键技术的攻关和验证上,这其实是鄙人最初想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鄙人有设想,但没法试验和验证。最后,也就到这一步为止了。

告诉大家这些,尤其是一些比较爱思考的网友(譬如:共和),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