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战争的背后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1:25:15
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战争无异于潘多拉的盒子,意味着数不尽的灾难,战争所到之处往往是满目疮痍、家破人亡(看看电视里的塞族难民就知道了),可是为什么还会有战争呢?克劳塞维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存在的本质:“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延续。”政治是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这个角度来讲,经济其实是左右战争的背后力量。这无论是在古典战争还是现代战争中都有体现。

◇古典战争的两大动因

首先指出,我所说的“古典战争”是从战争目的出发的,而不是从发生年代出发的。
一般来说,古典战争的目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为了转移国内的社会危机;二是为了争夺市场资源和诸如能源、矿产、土地等自然资源。

动因之一:转移危机
政治的本质是寻找权力的均衡。在国内政治中,所谓的均衡就是“使社会容纳众多类型的公民,使得在社会总体中形成不公正的多数人的组合的可能性最小——如果不能完全杜绝的话。”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个社会结构的均衡为权力的均衡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框架。一旦这种框架因为某些因素如阶级、民族矛盾而被打乱,国内就会出现各种社会动荡。当这种动荡发展成一种社会危机的时候,政治家所谓的均衡已不复存在,这时,为了转嫁国内的危机,他们就可能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德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失业人口已达600多万,而《凡尔赛条约》和1923年的大破产更加深了国内的危机。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极端主义政党身上,当时的宣传画上就写着这样的句子:“我们最后的希望:希特勒”。

动因之二:争夺资源
可以说近代的西方工业文明是伴随着军事与战争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从17世纪的英法战争一直到两次世界大战,对资源的争夺、寻求市场的扩张和实现权力的重新分配始终是隐藏在诸多冠冕堂皇理由下的真实意图,推动着各国军事力量的追逐。地缘政治学鼓吹各民族必须通过“征服空间”来扩张,认为国家的相对权力取决于被征服空间的相互关系,“欧亚的广阔地域是世界政治的轴心,谁统治着东欧,谁就掌握了心脏大陆;谁统治着心脏大陆,谁就掌握了世界岛;谁统治着世界岛,谁就掌握了世界。”这种崇尚武力和扩张的思维,无疑为战争制造出一个美丽的借口,而真正的动机却是用枪炮轰开商品倾销的大门,用暴力掠夺他国的资源和财富。

◇现代战争的蜕变

二战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争的形势和目的也蜕变到一种新的状态。

首先,地缘政治学的动力正在发生动摇,虽然国家仍是国际舞台上的主角,但它们控制资源流动的能力却被渐渐削弱了。过去那种单纯的一个国家的扩张被各式各样的权宜联盟所取代,国家之间的权力均衡正在一个全新的格局上演绎着。例如,前苏联的解体使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相互对峙的格局彻底结束,由于没有对美国的制衡力量,迫使一批国家结成各式各样的权宜联盟,对美国的遏制成为他们共同的利益。

其次,超级大国的盛筵正在偃旗息鼓。回顾16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与军事史,可以看到,凡是能在重大的国际冲突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其经济资源与军事力量的国家,往往崛起为主宰世界的大国。但是,这些大国在取得了主宰世界的地位后,往往扩张过度,战线拉得过长,其经济资源难以维持军事与政治上的野心,结果损耗元气,走向衰落。从更高的视点来看这个问题就是“遏止领先法则”:在转变时期最能被适应和最成功的社会要想改变和保持其领先地位也是最难的;相反,落后和较不成功的的社会可能更能适应变化并在变化中处于领先地位。英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不加控制,美国也将步起后尘!

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削弱了爆发古典战争的可能性。经济的一体化迫使各国不得不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考虑自己的利益。国家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逐渐取代了对资源的单方面掠夺。而战争的作用也不一定只有通过爆发才能体现出来,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加大了战争的成本,并且由于现代武器的毁灭性结果,使得战争的威慑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战争本身。

△因此,可以预测,未来爆发古典战争——尤其是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大国之间爆发古典战争的概率非常小,但是地区性冲突会不断增加。有人把这形容为一种既非彻底对抗、也非冷战式分裂的“热和平”。美国这个热衷于发战争财的国家依然会不时地挑起地区性的冲突来巩固自己的大国地位。而由于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市场额度和地缘边界等原因产生的地区冲突还会连绵不断。

[em02]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战争无异于潘多拉的盒子,意味着数不尽的灾难,战争所到之处往往是满目疮痍、家破人亡(看看电视里的塞族难民就知道了),可是为什么还会有战争呢?克劳塞维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存在的本质:“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延续。”政治是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这个角度来讲,经济其实是左右战争的背后力量。这无论是在古典战争还是现代战争中都有体现。

◇古典战争的两大动因

首先指出,我所说的“古典战争”是从战争目的出发的,而不是从发生年代出发的。
一般来说,古典战争的目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为了转移国内的社会危机;二是为了争夺市场资源和诸如能源、矿产、土地等自然资源。

动因之一:转移危机
政治的本质是寻找权力的均衡。在国内政治中,所谓的均衡就是“使社会容纳众多类型的公民,使得在社会总体中形成不公正的多数人的组合的可能性最小——如果不能完全杜绝的话。”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个社会结构的均衡为权力的均衡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框架。一旦这种框架因为某些因素如阶级、民族矛盾而被打乱,国内就会出现各种社会动荡。当这种动荡发展成一种社会危机的时候,政治家所谓的均衡已不复存在,这时,为了转嫁国内的危机,他们就可能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德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失业人口已达600多万,而《凡尔赛条约》和1923年的大破产更加深了国内的危机。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极端主义政党身上,当时的宣传画上就写着这样的句子:“我们最后的希望:希特勒”。

动因之二:争夺资源
可以说近代的西方工业文明是伴随着军事与战争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从17世纪的英法战争一直到两次世界大战,对资源的争夺、寻求市场的扩张和实现权力的重新分配始终是隐藏在诸多冠冕堂皇理由下的真实意图,推动着各国军事力量的追逐。地缘政治学鼓吹各民族必须通过“征服空间”来扩张,认为国家的相对权力取决于被征服空间的相互关系,“欧亚的广阔地域是世界政治的轴心,谁统治着东欧,谁就掌握了心脏大陆;谁统治着心脏大陆,谁就掌握了世界岛;谁统治着世界岛,谁就掌握了世界。”这种崇尚武力和扩张的思维,无疑为战争制造出一个美丽的借口,而真正的动机却是用枪炮轰开商品倾销的大门,用暴力掠夺他国的资源和财富。

◇现代战争的蜕变

二战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争的形势和目的也蜕变到一种新的状态。

首先,地缘政治学的动力正在发生动摇,虽然国家仍是国际舞台上的主角,但它们控制资源流动的能力却被渐渐削弱了。过去那种单纯的一个国家的扩张被各式各样的权宜联盟所取代,国家之间的权力均衡正在一个全新的格局上演绎着。例如,前苏联的解体使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相互对峙的格局彻底结束,由于没有对美国的制衡力量,迫使一批国家结成各式各样的权宜联盟,对美国的遏制成为他们共同的利益。

其次,超级大国的盛筵正在偃旗息鼓。回顾16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与军事史,可以看到,凡是能在重大的国际冲突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其经济资源与军事力量的国家,往往崛起为主宰世界的大国。但是,这些大国在取得了主宰世界的地位后,往往扩张过度,战线拉得过长,其经济资源难以维持军事与政治上的野心,结果损耗元气,走向衰落。从更高的视点来看这个问题就是“遏止领先法则”:在转变时期最能被适应和最成功的社会要想改变和保持其领先地位也是最难的;相反,落后和较不成功的的社会可能更能适应变化并在变化中处于领先地位。英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不加控制,美国也将步起后尘!

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削弱了爆发古典战争的可能性。经济的一体化迫使各国不得不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考虑自己的利益。国家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逐渐取代了对资源的单方面掠夺。而战争的作用也不一定只有通过爆发才能体现出来,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加大了战争的成本,并且由于现代武器的毁灭性结果,使得战争的威慑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战争本身。

△因此,可以预测,未来爆发古典战争——尤其是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大国之间爆发古典战争的概率非常小,但是地区性冲突会不断增加。有人把这形容为一种既非彻底对抗、也非冷战式分裂的“热和平”。美国这个热衷于发战争财的国家依然会不时地挑起地区性的冲突来巩固自己的大国地位。而由于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市场额度和地缘边界等原因产生的地区冲突还会连绵不断。

[em02]
还有政客们的历史政绩定位心理。这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