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飞扬)资料:1987年中印边境紧张时期我军编写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28:12
<font size="3">1962年中印之战,中国把装备落后、战斗力差的印军打得一败涂地。然而,正是这场战争教训了印度人,使他们改变了先富国后强兵的策略,实行经济与国防同步发展的方针,经过30年苦心经营.今日印军非同昔比,当刮目相看了。<br/><br/>1962年以来的主要变化<br/>&nbsp; 扩充兵力 &nbsp; <br/>印度独立初期,总兵力只有35万人,主要是步兵,60年代增加到60万人,70年代末增加到110万人,现在已扩充到136.7万人,.其中陆军120万人,空军11.5万人、海军5.2万人。<br/>&nbsp; 目前部署在中印、中锡(锡金1975年已被印度武装侵占)边境地、区的印军,.陆军有2个军部、9个师部、39个旅;共20余万人。1962年我军反击作战时,印军包括战役第二阶段增援的兵力在内,只有1个军部、3个师部,13个旅及炮兵、装甲部队各一部,总共不过3万人.目前的兵力比1962年增加了近6倍。此外.空军还有9个飞行联队 (5个战斗机联队、2个混合联队、1个运输机联队、1个直升机联队),各型飞机300余架,其中战斗机120架。这是1962年我军反击作战时所未有的。<br/>&nbsp; 除此,在中印边境还有担任边防警戒、巡逻和配合作战任务的准军事部队,以及武装警察等10万余人。<br/><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调整编制体制<br/>&nbsp; 1962年印军侵华作战失败之后,即着手对陆军师的编制体制进行了调整。为了适应山地作战的特点,并针对与我军的作战,专门组建了山地师(共组建了10个,其中9个部署在中印、中锡边境的中段和东段地区)。目前的山地师与1962年的步兵师相比,有如下特点:<br/>&nbsp; <br/>&nbsp; 装备轻便,机动力较强.<br/>1962年的印军师属炮兵旅,70%的火炮重2吨左右,师还编有装甲团。这在道路状况较差的山地作战不大适应。现在的山地师,取消了装甲团;师属炮兵旅装备的火炮重量均在l一吨左右,既可由骡马驮载或由吉普车牵引,又可由直升机吊运,机动力大为提高。<br/>&nbsp; <br/>&nbsp; 火力增强。<br/>现在山地师的火炮数量虽然没有增加,但火炮较新,性能较先进。师属炮兵旅现装备的火炮最大射程为17.6公里,相当于1962年步兵师火炮最大射程的1.4倍;作战时,还可得到校射机分队的配属。<br/><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通信保障能力提高。<br/>印军山地师现有电台469部,比1962年的步兵师增加了40倍。师、旅、营营之间的通信联络可由有线、无线(短波、超短波、微波)多种通信手段保障,为克服山地阻碍,在一些地区还建立了无线电中继站;个别师、旅之间还开设有卫星通信线路。这与1962年步兵师通信设备陈旧落后,作战中通信联络经常中断的状况相比,已大为改观。<br/><br/>&nbsp; 后勤保障能力提高。<br/>根据高原严寒地区作战的特点,为提高运输能力,印军现在的山地师除装备有800多辆越野性能良好的运输卡车以外,.还增编了畜力运输队和脚夫分队,编有l千多匹骡马、此外还可得到运输机或运输直升机的支援,能较好地保证前送后运任务的进行。<br/><br/>&nbsp; 裁减了冗装。<br/>印军为了保持山地师的轻便,除了前面提到的取消了不大适应山地作战的装甲团以外,考虑到既定作战地幅内军的防空火器和航空兵掩护能力较强的情况,师属炮兵旅还取消了高炮团,师以下没有防空火器。另外,主要用于打坦克和坚固火力点的火箭筒,也由1962年步兵师装备的678件减为72件。<br/>&nbsp; <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更新武器装备<br/>印军随着军费的不断增加,采取武器装备“来源多样化”,即购买引进、仿制研制并举的方针,加快了武器装备现代化的步伐。1962年以来,印度已引进了价值200多亿美元的武器装备,仅80年代以来就达上。经过20多年的经营,目前一个以交通、通信和工事构筑为重点的战场建设计划基本完成。从印度内地铁路线终点到边境前沿,均有道路连接。空军还开辟了数条航线,新建和扩建了30多个机场、60多个直升机停机坪以及空投场,直升机可降落在前沿哨所附近.印军还修建了供居住和储存物资的永久性营房、仓库,前沿的防御工事、通信设等进一步完善,已形成了纵深梯次的阵地体系。<br/><br/>&nbsp; 增加对我作战的战役方向<br/>印军于1975年武装占领了锡金,并作为对我作战的一个重要战役方向,现驻有1个军部、 2个师部、9个旅。印军近年来演习曾多次设想,从锡金的乃堆拉、则里拉等山口向我亚东等地区发动进攻,策应其达旺方向的作战。除此,印度还控制了不丹。印军与不丹军队多次举行联合作战演习。可以设想,如我在错那和亚东方向实施反击印军的作战,印军和不军将会在不丹东部和西部地区配合其主力行动。<br/>&nbsp; <br/>&nbsp; 相应地改变作战指导思想和作战方法<br/>&nbsp; 印军随着编制体制的调整、武器装备的改善,并针对我军的作战特点和战区的地理环境,采取对巴基斯坦以攻为主,对我以防为主、伺机进一步扩张的方针,其作战指导思想和方法有如下变化。<br/>&nbsp; <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强调攻势防御作战<br/>&nbsp; 1971年以前,印军在东部地区的演习,着重演练防御动作,即先在前沿地区迟滞我军的进攻,尔后有计划地撤至预定地区,凭借有利地形和既设阵地进行阻击。近年来,在其“训练计划”和教材中明确提出:“各级指挥官要摒弃消极防御思想,进行攻势防御作战。”它在演习中突出演练反击和攻势行动。曾设想:我军突破“麦线”前沿据点以后,经3—6天的战斗,推进至前门里、阿朗、邦迪拉、德让宗和锡金方向的穷塘、刚渡、噶伦堡以东一线时,乘我军调整.部署,后续部队尚未到达之际,在航空兵支援下,开始实施反击,迫使我军撤退,随后转入追击,以歼灭我军而告结束。印军用于反击的兵力,在不削弱或破坏防御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临时从未受威胁的方向抽调,旅通常不超过一个营,师不超过两个营;旅级以上规模的反击要由军和军区决定。此外,有的演习还设想,当我军在兼则马尼、更仁和日马地区集结时,印军即出动飞机袭击我集结的部队和火箭发射阵地、炮兵阵地,破坏我进攻准备。印军在作战过程中,还注意发挥空中优势,出动航空兵,杀伤我有生力量,破坏我后勤补给线和摧毁我纵深地区的重要目标等;有时还设想在我纵深以直升机机降步兵和派遣特种分队,袭击和扰乱我后方。印军的这种攻势防御作战思想,在其师以上规模的演习中均有所体现。<br/>&nbsp; <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防御中重视防我穿插迂回,进攻中强调采用包围迂回战术<br/>&nbsp; 1962以后,印军很重视对我军战术的研究。针对我军善于运用穿插迂回战术的特点,印军在其演习的部署中,较为注意防我穿插迂回行动。如在锡金方向,印军一向认为乃堆拉、则里拉是通向锡金的重要通道,是进入印度的捷径。因此,第33军主力山步第17师、27师分别沿乃堆拉至刚渡、则里拉至噶伦堡公路两侧做纵深梯次部署,.并以山步第20师一部进占不丹西部、山步第17师一部占领锡金北部穷塘地域,加强翼侧保障,以防我穿插迂回。该军在“战备演练”中就是按上述方案实施的。该军军长在演练中还提示部属:要防中国军队的迂回穿插。在中印边境东段的达旺地区,印军视棒山口、达旺、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为防御的主要方向。其第4军在多次演习中,将主力沿西山口、德让宗至邦迪拉成纵深梯次部署;同时以一部兵力进至不丹东部和波辛山口至、登班一线,加强翼侧保障,防我迂回包围。印军在判断我可能实施穿插迂回的方向和路线上,均部署有兵力和计划火力。当发现我穿插迂回部队时,除组织地面部队阻击外,还使用航空兵实施猛烈轰炸。<br/>&nbsp; 印军的进攻,及时吸取了1971年侵巴战争中实施迂回包围战术的成功经验。战后,在它的教材中明确写道:“历次战斗证明,正面攻击往往得不偿失,而翼侧进攻、迂回包围,则可达攻其不备,易于取胜之目的”。因此,要求在选择进攻目标和进攻轴线时,尽量“避开正面,最好从暴露的翼侧进攻。”近年来,印军举行以我为背景的进攻演习中,多采用这种战术。如锡金方向,设想其第33军以两个师从乃堆拉、则里拉方向向亚东实施正面进攻;另以1个师经不丹西部地区实迂回,从中不边境的特雷木山口攻占我帕里,截断拉萨至亚东的公路,从侧后包围亚东,配合正面部队的进攻。<br/><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重视诸军兵种协同作战<br/>&nbsp; 印军认为:空军“夺取与保持空中优势和遮断战场”,向地面部队提供“全面空中支援”,是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因索。因此,比较重视空军的使用。并且将过去空军以袭击对方纵深战珞目标为主的作战思想,改为以直接支援地面都队作战为首要任务。印军在东部地区师以上规模的演习,一般都有空军参加,并建立陆空协同作战指舞机构。军设有陆空联合作战中心;师、旅有联合作战中心派出的空援通讯分队,负责引导飞机袭击地面目标。从演习看,军一般可得到两个飞行联队的支援。平均每天出动飞机70架次;师可得到60架次飞机的支援,平均每天出动20架次。空军直接支援地面作战。主要是进行近距离拦截我方飞机和袭击我集结地域的部队、指挥所、炮兵阵地、交通枢纽、直升机停机坪等目标。另外,配合地面部队反击时,主要用于袭击其当面的我军。给我以重大杀伤,.为其反击创造有利条件。除此,印空军在战役方面的配合,还十分重视夺取制空权,袭击我西藏地区机场和交通要道,断我兵力支援和后勤补给线等行动。<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印军对直升机和空降兵的运用也较为重视。在《山地作战》教材中提出,“对选择的目标可实施空降或直升机机降,以取得战术上的优势”。近年来,印军的演习对直升机也曾多次使用,主要担负对我进攻部队的直接攻击,在我后方实施机降,向其危急的方向机动兵力、火器等任务。<br/>&nbsp; 印军对炮兵的使用也非常重视。师以上规模的演习,均有炮兵参加。第33军在一次“战备演练”中,山步第17师、27师所属的两个炮兵旅和军属炮兵旅的中型炮兵团,曾进入乃堆拉、则里拉方向的预定阵地,分别建立了前指。标定了炮击目标。有的演习,还要求炮兵做好反坦克的火力支援准备。印军对炮兵的使用,要求将尽可能多的火力集中于我可能进攻的主要方向上,在防御前沿前构成多道火力拦阻地带。在前沿战斗中,炮兵的任务主要是迟滞我军前进。压制我军炮兵,在纵深战斗中,使用远射程火炮拦阻我军后续梯队,割裂我战斗队形。此外,为防止我军穿插迂回、侧后攻击,其炮兵还配合预备队控制道路,加强强翼侧火力。<br/><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注重对主要防御方向的支援和配合<br/>从印军多年来的演习看,它一直视达旺和锡金的乃堆拉、则里拉为主要方向。这一方向的兵力部署不仅平时密度较大,而且在作战过程中还可以得到较多的增援。如在演习中曾设想:我军推进至德让宗地域,夺取山步第5师部分一线阵地以后,继续集结兵力,企图向其纵深发展进攻时,印第4军和东部军区迅速组织兵力增援,抽调山步第192旅(驻蒂拉帕县康萨),以空运的方式向山步第5师防区紧急机动(机动距离约30O公里),随后又令驻那加、米佐山区的山步第8师的56旅(驻木柯场)。59旅.(驻乌克鲁尔)增援山步第5师(仅2~3天时间机动距离500公里以上),使这一地区印军的兵力达到7个旅。在锡金方向,印军演习中还设想,以直升机空运1个营支援大吉岭的守军166旅,空运1个山炮连至穷塘支援112旅的战斗。<br/>&nbsp; 印军对于达旺和锡金两个方向的作战。还注意了相互之间的配合。演习中曾设想,当第4军在达旺地区与我战斗的时候,驻锡金方向的第33军以3个师的兵力,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分三路向我亚东地区发动进攻,3—4天时间推进50多公里,企图牵制和吸引我军的兵力。以减轻对其达旺方向的压力。<br/><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强调独立作战和夜战<br/>&nbsp; 印军在1962年与我作战时,一旦被我分割包围即。溃散潜逃.也即所谓的“越野撤退”。然而,现在在它的作战条令和教材中,则强调“各部队(特别是山地步兵)必须进行自力更生的训练,以便能比平原作战中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强调被分割包围、失去指挥和支援的情况下,坚持独立战斗。<br/>&nbsp; 印军还针对我军善于夜战的特点,要求其部队多进行夜间的演练,以提高夜间柞战能力。在一次演习中,东部军区曾明确指示: “这次演习主要在夜间进行”,。每天夜间都训练,整夜都训练”.它在演习中,攻击时间一般选在夜间或拂晓,并重视利用夜暗实施反冲击,争夺战术要点和偷袭等行动。</font><br/><font size="3">1962年中印之战,中国把装备落后、战斗力差的印军打得一败涂地。然而,正是这场战争教训了印度人,使他们改变了先富国后强兵的策略,实行经济与国防同步发展的方针,经过30年苦心经营.今日印军非同昔比,当刮目相看了。<br/><br/>1962年以来的主要变化<br/>&nbsp; 扩充兵力 &nbsp; <br/>印度独立初期,总兵力只有35万人,主要是步兵,60年代增加到60万人,70年代末增加到110万人,现在已扩充到136.7万人,.其中陆军120万人,空军11.5万人、海军5.2万人。<br/>&nbsp; 目前部署在中印、中锡(锡金1975年已被印度武装侵占)边境地、区的印军,.陆军有2个军部、9个师部、39个旅;共20余万人。1962年我军反击作战时,印军包括战役第二阶段增援的兵力在内,只有1个军部、3个师部,13个旅及炮兵、装甲部队各一部,总共不过3万人.目前的兵力比1962年增加了近6倍。此外.空军还有9个飞行联队 (5个战斗机联队、2个混合联队、1个运输机联队、1个直升机联队),各型飞机300余架,其中战斗机120架。这是1962年我军反击作战时所未有的。<br/>&nbsp; 除此,在中印边境还有担任边防警戒、巡逻和配合作战任务的准军事部队,以及武装警察等10万余人。<br/><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调整编制体制<br/>&nbsp; 1962年印军侵华作战失败之后,即着手对陆军师的编制体制进行了调整。为了适应山地作战的特点,并针对与我军的作战,专门组建了山地师(共组建了10个,其中9个部署在中印、中锡边境的中段和东段地区)。目前的山地师与1962年的步兵师相比,有如下特点:<br/>&nbsp; <br/>&nbsp; 装备轻便,机动力较强.<br/>1962年的印军师属炮兵旅,70%的火炮重2吨左右,师还编有装甲团。这在道路状况较差的山地作战不大适应。现在的山地师,取消了装甲团;师属炮兵旅装备的火炮重量均在l一吨左右,既可由骡马驮载或由吉普车牵引,又可由直升机吊运,机动力大为提高。<br/>&nbsp; <br/>&nbsp; 火力增强。<br/>现在山地师的火炮数量虽然没有增加,但火炮较新,性能较先进。师属炮兵旅现装备的火炮最大射程为17.6公里,相当于1962年步兵师火炮最大射程的1.4倍;作战时,还可得到校射机分队的配属。<br/><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通信保障能力提高。<br/>印军山地师现有电台469部,比1962年的步兵师增加了40倍。师、旅、营营之间的通信联络可由有线、无线(短波、超短波、微波)多种通信手段保障,为克服山地阻碍,在一些地区还建立了无线电中继站;个别师、旅之间还开设有卫星通信线路。这与1962年步兵师通信设备陈旧落后,作战中通信联络经常中断的状况相比,已大为改观。<br/><br/>&nbsp; 后勤保障能力提高。<br/>根据高原严寒地区作战的特点,为提高运输能力,印军现在的山地师除装备有800多辆越野性能良好的运输卡车以外,.还增编了畜力运输队和脚夫分队,编有l千多匹骡马、此外还可得到运输机或运输直升机的支援,能较好地保证前送后运任务的进行。<br/><br/>&nbsp; 裁减了冗装。<br/>印军为了保持山地师的轻便,除了前面提到的取消了不大适应山地作战的装甲团以外,考虑到既定作战地幅内军的防空火器和航空兵掩护能力较强的情况,师属炮兵旅还取消了高炮团,师以下没有防空火器。另外,主要用于打坦克和坚固火力点的火箭筒,也由1962年步兵师装备的678件减为72件。<br/>&nbsp; <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更新武器装备<br/>印军随着军费的不断增加,采取武器装备“来源多样化”,即购买引进、仿制研制并举的方针,加快了武器装备现代化的步伐。1962年以来,印度已引进了价值200多亿美元的武器装备,仅80年代以来就达上。经过20多年的经营,目前一个以交通、通信和工事构筑为重点的战场建设计划基本完成。从印度内地铁路线终点到边境前沿,均有道路连接。空军还开辟了数条航线,新建和扩建了30多个机场、60多个直升机停机坪以及空投场,直升机可降落在前沿哨所附近.印军还修建了供居住和储存物资的永久性营房、仓库,前沿的防御工事、通信设等进一步完善,已形成了纵深梯次的阵地体系。<br/><br/>&nbsp; 增加对我作战的战役方向<br/>印军于1975年武装占领了锡金,并作为对我作战的一个重要战役方向,现驻有1个军部、 2个师部、9个旅。印军近年来演习曾多次设想,从锡金的乃堆拉、则里拉等山口向我亚东等地区发动进攻,策应其达旺方向的作战。除此,印度还控制了不丹。印军与不丹军队多次举行联合作战演习。可以设想,如我在错那和亚东方向实施反击印军的作战,印军和不军将会在不丹东部和西部地区配合其主力行动。<br/>&nbsp; <br/>&nbsp; 相应地改变作战指导思想和作战方法<br/>&nbsp; 印军随着编制体制的调整、武器装备的改善,并针对我军的作战特点和战区的地理环境,采取对巴基斯坦以攻为主,对我以防为主、伺机进一步扩张的方针,其作战指导思想和方法有如下变化。<br/>&nbsp; <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强调攻势防御作战<br/>&nbsp; 1971年以前,印军在东部地区的演习,着重演练防御动作,即先在前沿地区迟滞我军的进攻,尔后有计划地撤至预定地区,凭借有利地形和既设阵地进行阻击。近年来,在其“训练计划”和教材中明确提出:“各级指挥官要摒弃消极防御思想,进行攻势防御作战。”它在演习中突出演练反击和攻势行动。曾设想:我军突破“麦线”前沿据点以后,经3—6天的战斗,推进至前门里、阿朗、邦迪拉、德让宗和锡金方向的穷塘、刚渡、噶伦堡以东一线时,乘我军调整.部署,后续部队尚未到达之际,在航空兵支援下,开始实施反击,迫使我军撤退,随后转入追击,以歼灭我军而告结束。印军用于反击的兵力,在不削弱或破坏防御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临时从未受威胁的方向抽调,旅通常不超过一个营,师不超过两个营;旅级以上规模的反击要由军和军区决定。此外,有的演习还设想,当我军在兼则马尼、更仁和日马地区集结时,印军即出动飞机袭击我集结的部队和火箭发射阵地、炮兵阵地,破坏我进攻准备。印军在作战过程中,还注意发挥空中优势,出动航空兵,杀伤我有生力量,破坏我后勤补给线和摧毁我纵深地区的重要目标等;有时还设想在我纵深以直升机机降步兵和派遣特种分队,袭击和扰乱我后方。印军的这种攻势防御作战思想,在其师以上规模的演习中均有所体现。<br/>&nbsp; <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防御中重视防我穿插迂回,进攻中强调采用包围迂回战术<br/>&nbsp; 1962以后,印军很重视对我军战术的研究。针对我军善于运用穿插迂回战术的特点,印军在其演习的部署中,较为注意防我穿插迂回行动。如在锡金方向,印军一向认为乃堆拉、则里拉是通向锡金的重要通道,是进入印度的捷径。因此,第33军主力山步第17师、27师分别沿乃堆拉至刚渡、则里拉至噶伦堡公路两侧做纵深梯次部署,.并以山步第20师一部进占不丹西部、山步第17师一部占领锡金北部穷塘地域,加强翼侧保障,以防我穿插迂回。该军在“战备演练”中就是按上述方案实施的。该军军长在演练中还提示部属:要防中国军队的迂回穿插。在中印边境东段的达旺地区,印军视棒山口、达旺、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为防御的主要方向。其第4军在多次演习中,将主力沿西山口、德让宗至邦迪拉成纵深梯次部署;同时以一部兵力进至不丹东部和波辛山口至、登班一线,加强翼侧保障,防我迂回包围。印军在判断我可能实施穿插迂回的方向和路线上,均部署有兵力和计划火力。当发现我穿插迂回部队时,除组织地面部队阻击外,还使用航空兵实施猛烈轰炸。<br/>&nbsp; 印军的进攻,及时吸取了1971年侵巴战争中实施迂回包围战术的成功经验。战后,在它的教材中明确写道:“历次战斗证明,正面攻击往往得不偿失,而翼侧进攻、迂回包围,则可达攻其不备,易于取胜之目的”。因此,要求在选择进攻目标和进攻轴线时,尽量“避开正面,最好从暴露的翼侧进攻。”近年来,印军举行以我为背景的进攻演习中,多采用这种战术。如锡金方向,设想其第33军以两个师从乃堆拉、则里拉方向向亚东实施正面进攻;另以1个师经不丹西部地区实迂回,从中不边境的特雷木山口攻占我帕里,截断拉萨至亚东的公路,从侧后包围亚东,配合正面部队的进攻。<br/><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重视诸军兵种协同作战<br/>&nbsp; 印军认为:空军“夺取与保持空中优势和遮断战场”,向地面部队提供“全面空中支援”,是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因索。因此,比较重视空军的使用。并且将过去空军以袭击对方纵深战珞目标为主的作战思想,改为以直接支援地面都队作战为首要任务。印军在东部地区师以上规模的演习,一般都有空军参加,并建立陆空协同作战指舞机构。军设有陆空联合作战中心;师、旅有联合作战中心派出的空援通讯分队,负责引导飞机袭击地面目标。从演习看,军一般可得到两个飞行联队的支援。平均每天出动飞机70架次;师可得到60架次飞机的支援,平均每天出动20架次。空军直接支援地面作战。主要是进行近距离拦截我方飞机和袭击我集结地域的部队、指挥所、炮兵阵地、交通枢纽、直升机停机坪等目标。另外,配合地面部队反击时,主要用于袭击其当面的我军。给我以重大杀伤,.为其反击创造有利条件。除此,印空军在战役方面的配合,还十分重视夺取制空权,袭击我西藏地区机场和交通要道,断我兵力支援和后勤补给线等行动。<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印军对直升机和空降兵的运用也较为重视。在《山地作战》教材中提出,“对选择的目标可实施空降或直升机机降,以取得战术上的优势”。近年来,印军的演习对直升机也曾多次使用,主要担负对我进攻部队的直接攻击,在我后方实施机降,向其危急的方向机动兵力、火器等任务。<br/>&nbsp; 印军对炮兵的使用也非常重视。师以上规模的演习,均有炮兵参加。第33军在一次“战备演练”中,山步第17师、27师所属的两个炮兵旅和军属炮兵旅的中型炮兵团,曾进入乃堆拉、则里拉方向的预定阵地,分别建立了前指。标定了炮击目标。有的演习,还要求炮兵做好反坦克的火力支援准备。印军对炮兵的使用,要求将尽可能多的火力集中于我可能进攻的主要方向上,在防御前沿前构成多道火力拦阻地带。在前沿战斗中,炮兵的任务主要是迟滞我军前进。压制我军炮兵,在纵深战斗中,使用远射程火炮拦阻我军后续梯队,割裂我战斗队形。此外,为防止我军穿插迂回、侧后攻击,其炮兵还配合预备队控制道路,加强强翼侧火力。<br/><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注重对主要防御方向的支援和配合<br/>从印军多年来的演习看,它一直视达旺和锡金的乃堆拉、则里拉为主要方向。这一方向的兵力部署不仅平时密度较大,而且在作战过程中还可以得到较多的增援。如在演习中曾设想:我军推进至德让宗地域,夺取山步第5师部分一线阵地以后,继续集结兵力,企图向其纵深发展进攻时,印第4军和东部军区迅速组织兵力增援,抽调山步第192旅(驻蒂拉帕县康萨),以空运的方式向山步第5师防区紧急机动(机动距离约30O公里),随后又令驻那加、米佐山区的山步第8师的56旅(驻木柯场)。59旅.(驻乌克鲁尔)增援山步第5师(仅2~3天时间机动距离500公里以上),使这一地区印军的兵力达到7个旅。在锡金方向,印军演习中还设想,以直升机空运1个营支援大吉岭的守军166旅,空运1个山炮连至穷塘支援112旅的战斗。<br/>&nbsp; 印军对于达旺和锡金两个方向的作战。还注意了相互之间的配合。演习中曾设想,当第4军在达旺地区与我战斗的时候,驻锡金方向的第33军以3个师的兵力,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分三路向我亚东地区发动进攻,3—4天时间推进50多公里,企图牵制和吸引我军的兵力。以减轻对其达旺方向的压力。<br/><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强调独立作战和夜战<br/>&nbsp; 印军在1962年与我作战时,一旦被我分割包围即。溃散潜逃.也即所谓的“越野撤退”。然而,现在在它的作战条令和教材中,则强调“各部队(特别是山地步兵)必须进行自力更生的训练,以便能比平原作战中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强调被分割包围、失去指挥和支援的情况下,坚持独立战斗。<br/>&nbsp; 印军还针对我军善于夜战的特点,要求其部队多进行夜间的演练,以提高夜间柞战能力。在一次演习中,东部军区曾明确指示: “这次演习主要在夜间进行”,。每天夜间都训练,整夜都训练”.它在演习中,攻击时间一般选在夜间或拂晓,并重视利用夜暗实施反冲击,争夺战术要点和偷袭等行动。</font><br/>
<font size="3">重视反空袭和空袭作战<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印军在1982年3月一次演习中曾设想t我航空兵对其东部地区机场和其他重要目标实施空袭时,印军组织截击机、萨姆-II、萨姆-I地空导弹和高炮部队实施反空袭作战,夺取制空权。同时,出动坎培拉轰炸机,轰炸我西藏的日喀则、贡嘎、邦达机场。这次演习,由印东部空军指挥所组织实施,驻卡莱加达、加尔各达、巴拉克普尔等地的航空兵和演习部队以及中部空军指挥所、西部空军指挥所各派出了一个坎培拉轰炸机分遣队,共出动各型飞机87架次。<br/>&nbsp; 纵观印军1962年以来的主要变化,可见印军现在的一斑和对我作战的一些构想。对此,我们当刮目相看。<br/>&nbsp; <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对印军作战强点与弱点的分析<br/>&nbsp; 从印军1962年以来的一些主要变化可以看出,其作战能力有较大提高。但是,它的雇佣军队本质上的怯战怕死思想,尖锐的内外矛盾、以及保守的习惯势力等因素决定,其在作战中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弱点,并制约其变化的长处的发挥.从印军在中印、中锡边境地区的部署和编制装备以及作战、演习等情况分析,初步看出印军有以下强点和弱点:<br/><br/>&nbsp; 主要方向兵力密度大,次要方向兵力薄弱<br/>&nbsp; 印度视中、巴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孟加拉为“潜在对手”,面临两面甚至三面作战的不利态势,兵力分散不足。它为保障重点,增强主要方向的兵力密度,不得不削弱次要方向的兵力.如中印边境东段地区的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方向,为印军的主要防御方向。印军在此方向部署有2个山地师,作战时至少还可得到1个山地师的增援,平均每公里正面有0.7个步兵营、26门火炮,527支枪。而该地区的阿朗、前门里方向,在200公里正面。200公里纵深的地域内,印军只部署有1个山地师,平均每公里正面只有0.06个步兵营、1.5门火炮、30支枪;担负一线防御任务的2个旅之间,有100公里的间隙;师防御地段的两翼也没有掩护兵力。<br/><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既设阵地防御能力较强,机动性进攻能力不足<br/>&nbsp; 印军在中印、中锡边境地区,经过20多年的经营,战场建设基本完成。其在预设战场实施防御作战,有纵深梯次的永备工事作依托,有预先计划的空炮火力作支援,有公路、机场、直升机停机坪供机动,有预先储备的武器弹药及其他作战物资供使用,并有一套完整的防御作战预案,部队在预设战场按此案进行过反复演练.,对地形和协同程式比较熟悉,作战能力较强。<br/>&nbsp; 但如果离开预设战场,实施机动进攻作战,印军则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是山地师以下缺少野战防空能力。印军目前的防空武器,主要集中在集团军,军仅有36门高炮,无力对各师实施掩护。二是对较坚固工事(火力点)的摧毁能力较弱。山地师直瞄火器的数量仅为72件,且威力较小。在1971年的印巴战争中,印军深感山地师对坚固工事的摧毁能力弱,甚至无力对付巴军的坦克。三是机动进攻作战的训练较少,进攻的顽强性较差。部署在中印、中锡边境地区的印军,平日主要训练防守及依托阵地的反击课目,官兵对机动进攻作战的战术不熟,攻击力较差。在1971年的印巴战争中,印军第95山地旅,在对东巴卡尔瞢尔镇巴军一个连据点攻击时,受阻三周而未克。由此可见印军进攻作战能力的一斑。<br/><br/>&nbsp; 步炮协同较好,陆空及各步兵部队(分队)之间协同较差<br/>&nbsp; 印军十分重视协同作战,认为诸军兵种“成为密切协同的整体去作战,就能获得主动并取得胜利”。从印军历次作战的情况看,其步炮协同较密切,炮兵射击比较准确,火力转移较快,支援较及时。<br/><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但印军陆空及各步兵部队之间的协同问题较多。<br/>一是编制体制和协同方法不完善。影响作战的协同动作。如印军的直升机属空军建制,归空军指挥,步兵如需直升机支援,须层层上报,最后由陆军军部和空军战术中心组成的陆空联合作战中心批准,这往往贻误战机。陆空合同训练较少,“飞行员只能勉强分辨出坦克和步兵战车”。加之陆空(陆海)协同方法不完善,因此常发生飞机误伤己方的事故。如1971年印巴战争中,印空军飞机曾击毁两艘欲突入东巴库尔纳港的印海军炮艇。印陆军各部队之间的协同方法也很笨拙。如1971年印侵巴进攻达卡时,由于无有效的协同方法,:只好命令从南面进攻的部队停止前进,以免与北面进攻的部队发生误会。二是由于教族之间矛盾尖锐,步兵部队(分队)之间协同较差。印军步兵营通常按民族、教族、地区编组,相互间语言不通,习俗各异,互不信任,隔阂较大,作战中互不支援。如1971年印巴战争时,印军第33军中就发生过几起以种种借口不支援友邻的事件,使作战受到影响。<br/><br/>&nbsp; 人员和编制装备较适应高原严寒条件下作战<br/>&nbsp; 印军在中印边境(包括中锡边境)地区主要部署的是山地作战部队。这些部队多数已在该地区驻守20多年,士兵多来自山区强悍的民族,并经过较长时间的高海拔地区作战训练,对在高原严寒地区作战适应性较强。部队装备较轻便,曲射火炮特别是迫击炮数量较多;各级的通信联络手段多样化,并建有适于山地作战的通信设施;另外后勤保障系统也比较适于高原严寒地区作战的需要。<br/><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作战思想上下不一致,且自相矛盾<br/>&nbsp; 1962年中印作战和1965年印巴战争,使印军高级指挥官认识到,必须对传统的落后的作战思想实施变革。但新作战思想的实施并不顺利。阻力首先来自印军内部对变革的反对,使其作战思想上下不一致。如1971年印巴战争中,印陆军司令部制订了“先分割东巴守军,打乱其部署,尔后各个歼灭”的作战计划。但各师、旅指挥官。出于固有的抵制任何非正统的战,术和快速机动作战的本性”,仍采取正面逐点进攻的打法,进攻速度很慢。有的师、旅即使采取翼侧迂回攻击和空中垂直包围的战术,也由于动作迟缓,使巴军大多得以解脱。战后,印陆军作战厅副厅长哀叹:“陆军司令对整个作战计划的设想,并未取得预期的.结果。”至今,传统的落后的战术在印军中仍有很大市场。<br/>&nbsp; 其次,新作战思想未摆脱落后传统的“羁绊”,存在自相矛盾之处。如印军强调进攻必须具有快速性、机动性。但其《陆军手册》又要求,进攻部队每攻占一个目标后;必须由上而下的进行整顿,建立稳固的立足点,经重新组织后,才能发起新的进攻。这实质是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落后战术,与快速机动的进攻战术背道而驰。<br/><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军内外矛盾重重,官兵作战积极性、顽强性较差 &nbsp; <br/>&nbsp; 印度国内民族宗教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作为统治阶级工具的军队,同人民存在严重的对立;加之印军纪律败坏,军民关系十分紧张,在一些地方多次发生群众殴打或杀死军人的事件。军队内部官兵之间、教族之间、兵种之间、正规部队与地方部队之间,矛盾也十分突出餐,士兵,特别是“低种姓”士兵地位低下,常遭军官打骂和欺压.为此,军队中常出现士兵杀死军官的事件,并多次发生小规模“兵变”。军队内部各教族互不信任,印度教族、锡克教族、伊斯兰教族之间经常发生纠纷。这些,都严重地内耗和涣散印军的作战力量。<br/>另外,印军官兵雇佣观念、怯战怕死思想严重,当兵只是为了“挣钱养家”’,斗志不强,作战积极性、顽强性较差。如1971年印巴战争中,印军未能攻克巴军任何一个较坚固的阵地。印陆军参谋长1986年上台的第一天就指出,印军整个军官队伍“士气低络,丧失自尊和干劲,只想升官发财”,印陆军存在“危机”。他对陆军应付未来混乱局面的能力表示担心。<br/><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印军作战指导思想的发展变化<br/>&nbsp; 印军作战指导思想发展变化的实质和过程从1963年开始,印军每年都要举行以我为假想敌的战役演习,并出版了一系列针对我军作战的山地作战条令和教材。从中可以看出,印军目前的作战指导思想与60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即由“消极防御”思想转变为“先发制人的攻势防御”思想。印军作战指导思想的这种转变,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br/><br/>&nbsp; 第一阶段,1963年至1969年,印军的作战指导思想实质表现为消极防御。印军在1962年挑起中印边境武装冲突失败之后,各级指挥官变得“谨小慎微”(印军的评价),普遍产生了单纯防御思想,认为阻止我军向“麦克马洪线”以南进攻的有效手段,只能是凭借有利地形和坚固工事节节抗击,迟滞和消耗我军,直至击退我军。此时,印军以我为假想敌的战役演习.只演练防守,基本不演练反击和进攻。<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第二阶段,1971年印巴战争前后至70年代束,印军提出“要摒弃消极防御思想”,树立“攻势防御作战”思想,并提出了所谓的“纵深防御理论”。设想“在中国军队进入印度(指印占‘麦线’以南的我国领土),供应线拉长时,印军发起反击”,迫使我军撤退,直至被“歼灭”。 “攻势防御作战”思想的核心是实施战役反击,并通过顽强抗击与积极反击的紧密结合,达到挫败我军进攻的目的。印军在这一阶段的战役演习突出演练战役反击;在次要战役方向,还举行过进攻作战演习。<br/>&nbsp; 第三阶段,80年代以来,印军进一步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攻势防御”思想(这一思想首次体现在1982年印军的一次演习中,1986年1月由印军马图•托马斯中将正式提出)。设想“一旦印度的利益受到威胁,印军立即先敌行动”,以粉碎我军“突然入侵的企图”。“先发制人的攻势防御”思想的核心是,实施“先发制人的突然打击”和“快速反击”。从印军的演习、条令和教材看,其主要作战手段是。主要战役方向的袭击战,次要战役方向浅纵深的机动进攻战,以及纵深立体的抗击和战役反击。作战目的是为了破坏和打退我军的进攻,恢复和保持原来的态势,以便永久霸占已夺取的我国领土。印军在此阶段的演习中,未见其设想过转入全线进攻。<br/><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印军作战指导思想发展变化的主要表现<br/>&nbsp; 印军作战指导思想,由消极防御转变为先发制人的攻势防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br/>&nbsp; 由单纯强调被动抗击,变为重视先发制人的主动打击。印军在消极防御思想时期,其防御的基本设想,是在我军发起进攻后,依托阵地节节抗击,粉碎我军的进攻。转变后的先发制人的攻势防御思想则强调,在发现我军进攻准备,判明我军进攻企图时,即对我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采取的主要手段是:主要战役方向的袭击战和次要战役方向浅纵深的机动进攻战。<br/>&nbsp; 主要战役方向的袭击战,以地面和空中的兵力、火力实施。印军强调首先依靠空中优势,以歼击轰炸机实远程奔袭作战。炸毁我军一线机场,破坏我军的交通运输线:制止我战略、战役预备队机动,孤立我战役第一梯队。同时,以机降兵和特种部队,利用山地便于渗透的有利条件,渗入(机降)我军的战役纵深,袭击我指挥所、通信中心、火箭发射阵地和后后勤设等,破坏我正常的补给系统,扰乱我战役后方.印军担任袭击的兵力,可由战役指挥官统一派出,也可由一线师派出。印军正酝酿成立的“快速部署部队”,能在48小时内出动一个直升机机降旅的兵力,;对邻国的任何地方实施远程空中奔袭。对集结地域的我军部队指挥所、炮兵阵地和补给品堆集所等,印军强调以歼击轰炸机、攻击直升机、远程火炮的火力猛烈突击,破坏我军的进攻准备;歼灭我有生力量,挫伤我军的战斗意志。印军认为,袭击战是打垮对方进攻的有效手段。<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次要战役方向浅纵深的机动进攻战,即在我军可能进攻的次要战役方向,利用我集结兵力、调整部署、预备队尚未到达之际,印军以优势兵力在航空兵的配合下,首先发起进攻,歼灭我攻击集团;结合主要战役方向的袭击战和战役反击,追使我军由全线进攻转为全线防御和撤退。印军次要战役方向浅纵深的机动进攻战,通常以军或大于军的兵力实,主要战法是“正面进攻与翼侧进攻、包围迂回相结合”,担任包围迂回的兵力通常为进攻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其进攻纵深为50~60公里。<br/>&nbsp; 由只重视浅纵深、平面的防御,变为强调建立大纵深、立体的防御体系。印军在消极防御思想时期,其防御布势成一个梯队,没有战役预备队;防御作战仅设想抗击我地面部队的进攻,未设想过反空袭、反空降作战。先发制人的攻势防御思想则强调,建立大纵深、立体的防御体系,认为“防御纵深愈大,突破愈困难”。所谓大纵深、立体的防御体系,就是要求兵力部署、火力组织具有纵深性、立体性。<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兵力部署的纵深性。印军要求各战役方向以扼守“重要地形”和“战术要地”为重点,主要兵力部署在我可能作为进攻轴线的谷地、山间通道、山垭口两侧,利用有利地形,成纵深梯次配署;部分兵力配置在我可能实施穿插迂回的道路翼侧;并以一定兵力保护陆上交通线、补给地域、直升机起降场和空投地域等。印军目前的防御布势通常分为:警戒部队(包括掩护部队和屏护队)j战役第一梯队、战役预备队。并采取以连、排支撑点为基础、多阵地、大纵深、环行的阵地体系,即警戒阵地,连、排防御支撑点,营防御地域,师、旅防御地段,集团军或军防御地带。军防御纵深约130公里,<br/>&nbsp; 火力组织的纵深性。印军要求组织多层火力拦阻地带,从我开进、展开时打起,使我军进攻的每一阶段、先头梯队和后续梯队,都遭到最大程度的火力杀伤。其火力计划主要有:对我开进、展开的部队实施打击的远距离兵力;对我占领进攻出发阵地的部队实施突击的近距离火力;用以击退我军冲击的最后拦阻火力;杀伤我穿插迂回部队的对穿插火力;歼灭我突入其阵地内部队的伏击火力,以及支援反击的火力等。印军要求空中火力与地面火力、火力与障碍紧密结合;歼击轰炸机、攻击直升机和远程火炮,在防御的每个阶段,重点封锁我可能利用的山间通道、桥梁、渡口和山垭口,主要突击我开进、展开的部队和后续梯队、炮兵阵地、运输部队、直升机起降场等。<br/>&nbsp; 兵力部署、火力组织的立体性。印军要求能够实施反空袭、反空降作战。反空袭作战,主要由战役指挥官统一组织截击机、地空导弹和高炮部队实施。反空降作战,由空降地域附近的部队依托有利地形和既设阵地实施阻击,战役指挥官指挥歼击轰炸机.攻击直升机实施火力突击。<br/>&nbsp; 由单纯强调各自为战,变为重视地面、空中的快速增援。印军在消极防御思想时期,防御没有战役预备队,没有战役增援力量,只是强调依靠各自的力量独立防守。先发制人的攻势防御思想则强调,对受威胁的要点适时组织有效的增援,是战役指挥官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增援必须及时、快速、隐蔽。<br/>&nbsp; 增援的及时性。印军要求增援部队必须在我进攻取得进展之前进入阵地。对主要战役方向的增援,通常设想在我突破印军第一梯队旅阵地时实施,兵力可达几个旅。<br/>&nbsp; 增援的快速、隐蔽性。印军要求增援以铁路、公路、空中多种输送方式同时实施。从印军的演习看,地面增援兵力的机动速度每天可达200公里;利用直升机运输的增援兵力多为炮兵连或步兵营规模;利用运输机一次空运的最大增援兵力,为一个山地步兵旅(2,700人)。为免遭对方火力突击,增援通常利用夜间、不良天气,沿隐蔽路线实施。<br/>&nbsp; 由单纯强调防守,变为重视“理想地域”的反击。印军在消极防御思想时期,不主张实施战役反击。转变后的先发制人的攻势防御思想则强调实施战役反击,认为这关系到整个防御作战的结局。战役反击通常在对方进至防御纵深的“理想地域”,进攻受阻或暂停攻击时发起。“理想地域”必须事先构筑,并预先做好空炮火力支援计划。从印军的演习看,主要战役方向的“理想地域”,通常在第一梯队师的第二梯队阵地前沿前。战役反击通常由战役预备队担任,兵力至少为两个步兵旅。反击通常采取正面阻击、两翼包围攻击的战法围歼敌人。<br/><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印军作战指导思想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br/>&nbsp; 印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所以能够由消极防御思想转变为先发制人的攻势防御思想,主娄有以下原因:<br/>&nbsp; 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和战场建设的日益完善,是印军作战指导思想发展变化的物质基础,印军近十几年来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采取从国外进口与自行研制、生产相结合的方针,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提高较快.目前,印军的主要武器装备相当于原苏、美60年代的水平,部分武器装备达到原苏、美70,80年代的水平,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居领先地位。现在印军军属炮兵旅的火炮数量是1962年的2.3倍,火炮的最大射程由16.5公里提高到40公里;军配备的运输直升机,一次可机降1个步兵营;支援地面作战的空军新型歼击轰炸机,载弹量是老型号飞机的2倍,最大航程是老型号飞机的3.3倍,突防能力。轰炸精度、生存能力均有提高。这为印军实施先发制人的攻势防御作战,提供了物质条件。<br/>&nbsp; 另外,印军在中印、中锡(锡金在1975年被印军吞并)边境地区经过20多年的经营,预设战场建设基本完成,在主要作战方向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纵深梯次的阵地体系。这也为印军实施先发制人的攻势防御作战提供了有利依托。<br/>&nbsp; 印军的军事战略,是印军作战指导思想发展变化的根据。印军在中印、中锡边境地区的兵力、火力占有较大优势。其作战指导思想所以由“消极防御”转变为“先发制人的攻势防御”,而没有变为。先发制人的进攻”,主要是受其军事战略的制约。首先,是由印度的军事战略重点决定的。印度以中国和巴基斯坦为主要作战对象,其战略重点在巴,对巴采取战略上的攻势。为保障重点,避免军事上平分兵力,陷入两面同时作战的不利地位,对我只能采取战略守势前提下的“先发制人的攻势防御”。其次,是由中印两国的综合国力对比决定的。1985年印度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仅为我国的2/3,主要工业产品指标不足我国的l/3,全国有4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国内矛盾重重,政治局势不稳,总体军事力量以及军队的综合作战能力远不如我军,这种国力尚不具备对我国这样的大国实先发制人的战略进攻的能力。再次,是由印度对我的既定方针决定的。印度旨在继续霸占已夺取的“麦线”以南的我国领土,并在中印边界西段实现索取我三万多平方公里领土的要求。印度目前是既得利益者,如再阿“麦线”以北地区大举进攻,不仅力量不及,而且“师出无名”(“麦线”以北不属于争议区),政治上也极为不利。<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对我军情况的认识,是印军作战指导思想发展变化的前提。印军在1962年挑起中印边境武装冲突遭到失败以后,十分重视对我军情况的研究。通过侦察了解(包括让越军头目介绍中越边境作战情况),印军认为,“中国的军事实力在逐渐走下坡路,”“同亚洲邻国对比已不如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目前在西藏地区的“兵力不足”,“机动困难”,“作战物资就地补给困难”,“空中威胁能力微不足道”;而印军目前在中印、中锡边境地区的兵力、火力和空中力量均“占有较大优势”。基于这种认识,印军认为,只有进行“先发制人的攻势防御”,即首先利用印空军力量的优势。炸毁我西藏地区的机场,破坏我军内地到西藏仅有的几条主要公路,断绝我对西藏地区兵力、物资支援,才能保持目前酶优势,从根本上挫败我军的进攻。否则,难免重蹈1962年的复辙。<br/>&nbsp; 借鉴西方和原苏军新的作战理论,以及对本国作战、演习经验的总结,是印军作战指导思想发展变化的理论根据。近几年来,印军十分重视研究、借鉴西方经验,特别是原苏军新的作战理论,认为“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局部战争中,适当采用西方新的作战理论和军事技术的一方将占上风”。“先发制人的攻势防御”思想,正是对西方和原苏军新的作战理论的“适当采用”。如从“先发制人的突然打击”观点中可以看出原苏、美军“纵深攻击”思想的影响;从“建立大纵深、立体的防御体系”观点中,可以发现原苏军“大纵深立体防御”思想的影子。<font color="#deb887">http://www.fyjs.cn/bbs</font><br/>&nbsp; 印军的作战经验也是其作战指导思想发展变化的理论根据之一。在1971年印巴战争中印军的主要作战经验是:必须摒弃传统的阵地战战术,采取机动进攻战的打法。“先发制人的攻势防御”的主要作战手段之一——次要战役方向浅纵深的机动进攻战,正是对这一作战经验的正确采用。印军还特别重视通过演习的实践,检验和发展作战指导思想,如1982年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和中锡边境地区举行的“苹果”演习,主要检验了“歼击轰炸机远程奔袭作战”、“地面、空中的快速增援”和“理想地域的反击”等内容;1985年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地区举行的“弓箭-4”演习,主要检验了对我军的集结地域实施先发制人的火力袭击等内容。</font>
其实从地缘上讲,阿三MS很被动滴说.想在陆地上同时对付我们和小巴是非常不实现的,且中印二国并无非常大的利益冲突.相互交流才是上策...
<p>阿三这帮家伙,整天做梦,孟买个大贫民窟想赶超上海……唉</p><p>说句实话,小生认为,阿三这帮孙子是需要天朝隔个三五十年就“自卫反击”的敲打几下的,灭灭他的威风。以前那个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p>
还是要提高警惕啊
希望大家不要一提阿三就蔑视,阿三现在的整体军事势力并不输给我们,海空军还强于我们,要提高警惕啊!
原帖由 365赌王 于 2006-7-23 06:20 发表
其实从地缘上讲,阿三MS很被动滴说.想在陆地上同时对付我们和小巴是非常不实现的,且中印二国并无非常大的利益冲突.相互交流才是上策...

这你可就错了。印度是亚洲仅有的两个企图取中国而代之的国家之一(另一个是日本)。
87年怎么了
有没有知道的说说
原帖由 zlaser 于 2006-9-18 12:06 发表

这你可就错了。印度是亚洲仅有的两个企图取中国而代之的国家之一(另一个是日本)。


就地缘政治和地理位置来说,印度就无法取代中国成为亚洲之王
zai zm zheng dou bu xing ,ren de  wenti
阿三老想着打中国是没前途的,灭掉小巴进军中亚、中东,灭掉孟加拉、缅甸进军东南亚才是王道,忽想到小巴、缅甸都是中国的铁哥们,阿三三面处于中国的包围中,怪不得这么急于扩充军备[em02]
[em01]
不错!
为何连吃奶滴劲都使上了还是会被称呼为 阿三……因为“阿三”就永远只能是阿三啊!!!
中国对印度的围堵就是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围堵政策的缩小版。
原帖由 ftvv 于 2006-9-18 18:54 发表


就地缘政治和地理位置来说,印度就无法取代中国成为亚洲之王

印度永远只能给中国做陪衬,只有小日本才是个不可小视的狂犬
有我们不重视的邻国吗??
这些跟中国军报宣传中国军队的套路一模一样
原帖由 liangl 于 2006-9-18 23:21 发表
这么老的资料。。。

那你整点新的?!
以下关于1987年中印边界情况的文字摘自《中印边界争端反思》,发表在印度《经济与政治》周刊1999年4月10—16日一期(第34卷第15期)上。作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是英国著名学者,曾在1959年后一个相当长时期任《泰晤士报》驻南亚记者,目睹了印度对华战争的整个过程。1967年回国后,他进入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学院,研究有关中印边界历史和中印边境冲突等问题,并于1970年出版了在国际上影响巨大的《印度对华战争》一书。
如在六十年代初期那样,陆军总部的变革将另一位具有“拿破伦情结”的军人安置在最高指挥的地位。早些时候,尼赫鲁的亲信考尔将军,一个低层公关官员,由于总理的偏爱被提拔到崇高而极为需要的参谋局长的职务,接着担任负有将人民解放军从印度要求拥有的领土上请除掉之责的军团司令官。在八十年代,K·森达尔吉担任了陆军参谋长,他也是个雄心勃勃的军人,但是同考尔一样,在其履历上没有战斗的经历。他拟定了一个印度式的鲁登道夫计划,期望出现一次能让印度利用其军事优势使巴基斯坦沦为一个“断了脊梁的国家”的机会。
1986年印度在巴基斯坦边界实施了直到当时为止最大的一次军事演习,黄铜平头钉行动——如一位分析家所指出的。其目的是“制造一种巴基斯坦将被迫进行攻击的局势”。森达尔吉没有得到将其计划付诸实施的机会,因为巴基斯坦政府镇定自若,不为挑衅左右。于是他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将陆军的重力转到在麦克马洪线地段针对中国。
东段的局势通过另一次爆发的也许可以被称作是以第一次边界武装冲突的地点命名的“朗久综合症”而变得再次燃烧起来:印度人坚持有权进入麦克马洪线以北的那些他们认为当地地形说明麦克马洪将线画得太过靠南的地区(他们从来没有发现他将线画得太过靠北的地段)。正如自1959年以来所证明的和在1962年10月斩钉截铁地回答那样,中国不允许这种单方面调整,总是勇敢地面对它们。然而在1985年,当春天冰雪融化,印度人的巡逻季节再次开始时,特别服务局(SSB,1963年成立的一个边界侦察和情报机构)派出了一个分遣队。在桑德洛河上建立了一个观察哨所。那个地点使哨所对中国人在塔格拉山脊背后的军事部署一览无遗;而且这个新哨所不仅是位于地图上所标明的麦克马洪线中国一边,还由于它曾是边界战争的爆发点因而是个具有特别意义和敏感的地区。
1962年人民解放军单方面撤军时提出的条件规定:在地图上标明的麦克马洪线、不丹边界和塔格拉山脊之间三角地带的领土要成为非军事区,并且保留“反击”的权利,如果印度进入该地区。
然而,中国人对新哨所的建立没有立即作出反应,直到冬天降临时特别服务局分遣队撤离前它未受到挑战。在察看撤走的地点时,中国人注意到已经开始工作要把这个地变成一个长年性的哨所:他们摧毁了那些结构,并建立了自己的哨所,还开辟出一个直升机场。在1986年7月特别服务局的人员返回要重占阵地时,他们发现中国人已牢牢地把守在那里。中国人预料到的那些言词很快地披露给新闻界,官方发言人同往常一样将它说成是未经挑衅的对印度领土的入侵;8月8日印度政府正式谴责中国故意派出军队越过麦克马洪线。中国人在桑德洛河地点先发制人和不让印度占有它一事被森达尔吉将军利用来作为陆军必须采取行动的一次挑战,接着一次新的演习,猎隼行动,在一次例行的地图演习棋盘行动的基础上被很快组织起来,后者原来曾计划大约在那个时候实施。猎隼行动是要同中国对抗以在其边界显示巨大的进攻力量,如黄铜平头钉之对巴基斯坦一样。
1987年初印度陆军逐渐收缩黄铜平头钉,开始从西向东和从南向北部署重兵。作为开端,三个步兵师,尽管由于它们在黄铜平头钉中担任的角色弄得紧张而疲劳,还是穿越印度被调往麦克马洪线地段。到1987年4月,印度军队已以巨大的兵力据守在塔格拉山脊下的阵地,在那里其几个营在边界战争开始时曾被打垮过。印度人在桑德洛河建立了两个很强的威胁中国哨所的尖兵哨,中国人立即在距其7至lO米处部署与其对峙。印度人在七个分得很开的尖兵哨所,都跨过麦克马洪线向前作了少许移动,这立即引起中国人的反应,形成对立的两军之间的紧贴接触对抗。于是,森达尔吉放弃了交火。
到此时为止,印度陆军经过几十年的重新武装和扩军,与1962年勉强集中起来要将人民解放军从其在塔格拉山脊居高临下的阵地上赶走时的装备不良、衣着单薄的军队大不相同,后来尽管有牢固的防御阵地,但是由于将领无能,没有进行战斗即告崩溃。现在印军不仅对在这种地形中作战很有准备,装备精良,而且有多条公路通达靠近关键的边境地区,并有大量的运输机和作战直升机提供给养和支持地面攻击。在演习的高峰时,印度部署了12个师和好几个附加的独立旅来反对东北方面的中国人。印度空军的地面支持和战斗轰炸机都被调到阿萨姆和北孟加拉的机场:据来自可靠的消息来源说,有5个空军中队。
森达尔吉将军的计算是,如果中国人象他们1962年所干的那样被招引作出反应,使用轻装步兵开展迅速移动,猛烈打击扫荡周围的印军阵地,他们可以被从准备好的防御基地进行攻击的优势印军所制止、包围和消灭——一种被森塔尔吉称为“围歼”的策略。如果中国人以武力作出反应,他的战略还要求对西藏实行有限的反攻,伴随着印度空军对步兵起支援作用。必要时扩展到确保制空权,轰作中国在西藏的空军基地。森达尔吉的战斗方案似乎以越南成功地抵抗中国的入侵作为范例:不久前他曾率领一个印度军事代表团访问过河内。
然而,中国人并没有象他们在1962年所干的那样作出反应。他们对西藏大大地进行了增援,包括来自成都和兰州的野战军,伴随着战斗轰炸机和适于在高原上行动的战斗直升机。北京的领导人无疑知道在新德里官方圈子里所表达的观点——公正地说,是在他们异常偏激的时候——即印度应当将其边界推到雅鲁藏布江,因此慎重行事。5月间,北京正式警告印度它坚持“侵略”的严重后果。当时未经证实的报道说,印度陆军计划并准备以一个师的进攻来清除在桑德洛河地区的中国人;但有两次,据这些报道说。在最后一分钟撤销了攻击令。此种行动无疑会重新点燃一次全面规模的边界战争,或许有更严重的事情;但是在没有发生任何事情的情况下,北京没有被一些刺耳的话挑动起来进行报复。
印度政府将这次对抗看作是中国借故生端侵占无可争辩的印度领土的另一结果的说法淹没了北京比较真实的陈述,犹如曾经匆忙走向边界战争时发生的那样。但是考虑到这一对抗的潜在爆炸性,令人吃惊的是在国际上却很少公开对此予以关注。然而,卫星观察使华盛顿可以看到所发生的一切,行政当局从大约1987年3月起便密切地注视着局势的发展。看来美国人在4月间中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杨尚昆将军访美时向他提出了此事,引起的反应是:尽管中国要求和平解决问题,如果印度坚持在边界沿线进行侵略性的刺探。它将不得不作出反应。这使华盛顿的官员想起邓小平在去年10月当时的国防部长温伯格访问北京期间对印度所进行的激烈批评,据《远东经济评论》消息十分灵通的通讯员称,当时邓“指责印度不断蚕食中国领土,并说,如果不停止这种行动,中国将不得不‘教训一下印度’”。在1987年3月国务卿乔治·舒尔茨去北京时,邓再次就印度行动的潜在后果发出警告,并劝告美国政府考虑美国计划向印度提供高技术防御装备在印度的各邻国所造成的忧虑。
美国人全然不喜欢看到任何一种情况。在印度与中国发生争吵中华盛顿的最高希望(和最深远的计划?)得到满足的欢欣鼓舞的日子早已过去了。现在此类冲突不符合美国的政治和战略利益。可以有把握地设想,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得到过这样的通知。从莫斯科。戈尔巴乔夫在此之前即清楚表明,苏联希望看到新德里和北京之间恢复良好的关系,自己还采取了为开始解决同样棘手和显然难以处理的中苏边界争端所需要简单的——但有预兆性的——步骤。
1987年夏末对抗以惊人的速度缓和了,这一巨大逆反大概反映了印度总理或内阁在回应美国的警告中对权威的一次过时伸张。新德里在其声明中把调子放低了;还接着伸出一个橄榄枝:寻求总理拉吉夫·甘地访问北京的邀请。
沿麦克马洪线对立两军的地方司令员之间的会见得以安排。这导致在某些地区的脱离接触。然而在塔格拉山脊的4个哨所眼对眼的对抗依然如旧。在整个东段,印度陆军仍将兵力部署在前进阵地上,森达尔吉学派的另一位将军在1995年发表意见说,这使其部队“自他们1962年正是在这些山地上受辱以来第一次在斗志上胜过了中国人”。此后不久森达尔吉的任期结束。他退了休,但强调说:他曾提出挑战,而北京对它的反应被动,这恢复了印军在1962年丧失的斗志,“将其尾巴再次翘了起来”。
对峙还是经常有的。不是有路边新闻说打算89年再动一下印度,结果后来被那个著名事件搅局了...
   现在听一个朋友的同学,在那边是个尉官,和印度巡逻队对峙的距离,可以近到吐口水的程度...
几个巴国的游击队占个山头在阿三的重炮和幻影攻击下,还可以守好几天,阿三的步兵好象伤亡挺重的。
62年说接近传统习惯线的那个方向不是普通人想象的那样,以为全面推进到了印度边界,其实是某方向打到了中不边界的习惯线。印度人占领争议地区是1943到1944年,那个时候还是英国人统治,英国军队44年底到了墨脱对面,西藏地方土司还不知道,傻呼呼的,后来派人去那边向牧民收税,让英国人给轰回来了,这才知道已经让人家给占了。
中印边界很漫长,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控制,军队再多也是有限的,只守住几个重要地区就行了,所谓守住一条线,控制一大片。当年我们即使打到平原,印度也会反攻,我们补给困难,是守不住的,见好就收是很明智的,后来大家继续对峙,主席的指示是敌进我进寸土不让犬牙交错武装共处,但下面的部队并没有能贯彻执行,主要是条件比较差,后勤跟不上,顶不上去,与其给人家看破还不如收敛一点好。另一方面我军胜利后有一定骄傲,觉得再打也很容易拿下。其实后来小冲突很多,但都比较克制。后来八十年代我军战略转型,与印度的差距就拉大了。印度对那边的控制大大加强了。现在情况不乐观,而且印度已经掌握了核武器,具体怎么发展不好说。当年二代把几个军投入越南说实话我是很不理解的,现在看感觉更不值,如果当年投到中印边界,那我们就能捞不少好处,怎么也占几千公里,不知道领导究竟是怎么想的。
还没有把印度阿三打痛。
87年的时候西藏驻军一级战备是有的,局势一度相当紧张。阿三的空军经常挑衅中国雷达站和高炮部队,最后没有动手据传是我军后勤方面的困难。
原帖由 tigerasd 于 2006-9-18 19:43 发表
zai zm zheng dou bu xing ,ren de  wenti



;P ;P 智能ABC害死人啊!!!!!!!!!!
我们不能沉浸在胜利的过去中,这是危险的!!!
我们要放眼世界,吸收借鉴当代新的军事理论,来改造我们的人民军队!让我们从根本上强大起来!
原帖由 sg3366 于 2006-7-24 01:34 发表
希望大家不要一提阿三就蔑视,阿三现在的整体军事势力并不输给我们,海空军还强于我们,要提高警惕啊!


没发烧吧!买东西买的多就牛?
在说阿三啊,^_^,隔壁的阿三俺就是瞧不起他!
印度阿!
几千年的历史写满了被侵略,
虽然我们也被占领过,
但是我们不是最终都把对方融合
就是把对方消灭了!

印度好像没有啊。
每次都被征服,
唉!
还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呢,
不知道怎么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