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41:56
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特征

 黄裕冲( 空军指挥学院)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依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精辟地阐述党和国家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时,提出了在当代,军事战略要把遏制战争和赢得战争相统一,威慑与制胜相统一的思想。这些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即使国家以其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不可小视的威望,政治上独立自主、主权上不可侵犯的威严,政局上稳如泰山、不可动摇的威势,经济上快速发展、跻身于世界之强的威名,军事上高质量、现代化、不可战胜的威力,构成以综合国力为基础、足以保障国家发展的军事威慑力量和制胜力量。      

  一、遏制战争与赢得战争相统一的军事战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正确地估计国际环境即时代基本特征,才能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

  〔1 〕军事战略具有打赢战争与遏制战争的双重功能。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条件和战略环境的限制,在我国的军事战略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打赢"的实战战略,"遏制"只不过是一种补充甚或良好的愿望。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在讲到用革命的正义战争,反对反革命的非正义战争时,也提出过"……在战争未爆发前,极力阻止其爆发。"但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其主题是"战争与革命",所以往往"阻而不止"。也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坚持这一时代主题观,领导我国人民以革命战争为主要斗争形式,驱逐敌寇,打出了新中国。建国后,在50年代中期,当我国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党和毛泽东同志也曾试图把制止或推迟战争爆发,争取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作为军事战略思想。但从60年代起,由于我国安全环境的恶化和对战争危险的估计过于严重,我们判断"世界大战不可避免",总是提醒人民提高警惕。那么,即使"中国最不希望发生战争",

  〔2 〕军事战略也不得不以应急状态的"战而胜之"为重点,第三个五年计划便转向了"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

  〔3 〕军事战略的重点也随之仍旧放在时刻准备打赢可能的大规模反侵略战争上,以保卫国家和民族的生存。  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人民要和平,国家要发展呈不可逆转之势。邓小平依据世界大势的这种变化,科学而精辟地把时代主题概括为"和平与发展"。进而,从"战争与和平"这对矛盾中,和平一方占据主导地位的新视觉提出,必须"改变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如果工作做得好,世界大战可以避免"。

  〔4 〕特别是中国作为和平力量已有了很大发展的条件下,使军事战略的着眼点,由大战"迫在眉睫",准备赢得战争,转而抓住"和平与发展"的历史契机,致力赢得和平,避免战争,在邓小平看来既有了可能,也成为必然。因而,他以非凡的勇气修正过去的偏差:"过去我们过多地认为世界大战很快就要打起来,忽视发展生产力,忽视经济建设。现在根据新的观察,新的分析,下决心一心一意搞建设"。

  〔5 〕由此我们党确定了把经济发展放在优先位置的国家发展战略,其中心任务是聚精会神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国自己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但是,当今世界,破坏和平的因素仍使得一些地区战火时起;在我国,围绕祖国统一、边境要点和海上权益的斗争,并没有因时代主题的改变而消除。所以就必须使国家具有保持长期安全稳定、保障"一心一意搞建设"的决心不变,保障其发展战略稳步达成强大的威慑力、制胜力。      

  二、增强国防能力和战略行动能力的总体威慑力  

  当今世界,军事力量的运用,侧重于保障经济科技领域竞争中的有利环境。于是,综合实力威慑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单一的暴力对抗。邓小平作为一代战略家,在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中对战争认识上的这种升华,主要表现在: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综合国力"--军事力量的坚实基础。  

  他指出:"只有综合国力增强了,国家发展了,中国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较大的作用。""中国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甚至从时间、产值,量化精确到"本世纪未,中国能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达到小康水平,那时中国对于世界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肯定会起比较显著的作用。"

  〔6〕为此, 他勾画了我国到21世界中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蓝图。事实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使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到1992年,平均指数列世界第六位。这一飞跃性的进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利益保障。  然而,国富并不等于威慑力强。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的对抗,既要求军事实力以其精悍有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要求战争潜力适时转化为军事实力。邓小平强调加速提高综合国力其中之义就有通过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他指出:"国力大大增强了,再搞一点原子弹、导弹,更新一些装备,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

  〔7 〕同时又要求军队抓住有利时机,搞好自身现代化建设,要求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在综合国力的增强中达到统一。    

  2."我们现在还是人民战争"--军事力量的源泉。  当军事战略的着眼点转到制约战争,保障发展时,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战略是毛泽东主席制订的。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就是人民战争,……我们现在还是坚持人民战争。"

  〔8 〕他针对未来高技术条件下战争,武器装备敌优我劣的情况,首先从坚持人民战争能不能"打赢"的角度来长我之威、慑敌之胆。他以历史为证,从现实出发,强调人民战争的伟力:"经验证明,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战争,敌人就是现在来,我们以现有武器也可以打,最后也可以打胜。我们有这样多人口,军民团结一致,敌人要消灭我们的人民是不可能的。"

  〔9〕同时, 要求加强全民国防教育、走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之路,探索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他依据新的历史条件和任务,从保持国家稳定,保障国家发展战略上,提供了依靠人民的力量,制约战争的新思路。那就是靠发展,取民心,保稳定,稳中见威,稳中求胜。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国家乱哄哄的政治局面,往往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入侵和干涉的借口,也是他们最易得逞的时机和条件。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本身就体现一个国家的力量所在。邓小平坚信,创造和保持稳定政治局面的基础在人民,人民的稳定在发展。他说:"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地好起来。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不论国际大气候怎样变化,只要我们争得了这一条,就稳如泰山。"

  〔10〕无怪乎《纽约时报》一篇评论写道:"中国已经具有最可靠的防御力量,十几亿人民,广阔领土,军事化的纪律及其政治上的统一。任何外国都是无法征服中国的,凡是有理智的人,都不敢进行这种尝试。"

  〔11〕这就是人民战争使敌人望而怯步的威慑效应!    

  3."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军事力量的"杀手锏"。  

  "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12〕现代科学技术的转化,从社会发展而论是推动力,从政治上讲有影响力,从经济发展来说是生产力,从军事角度来看是威慑力、战斗力。它对于确立一个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邓小平曾动情地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13〕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的新军事革命中,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在战略上力图保持、抢占高新技术领域领先地位的同时,一面显示其杀一儆百的军事威慑力,一面对别国的防御采取一种"遏制"政策,甚至反咬一口,叫嚷"中国威胁"论,企图把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影响限制在他们需要和许可的范围之内。对此,邓小平从国际战略发展出发,坚持中国自己的行为准则,强调把国家的主权、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要求我国的国防建设同国家的国际地位相适应,同国家的发展战略相适应。面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种种行径,断然表示:"我们从来就不听那一套!""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4〕"尽管穷","中国也不能不参与"。他把高科技的发展和成就,看成是既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能力,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他做出发展高科技的战略决策,批准我国"863"高科技研究计划,要搞自己的尖端武器, 要有"吓人的力量"。目的"只是体现你有,我也有,你要毁灭我们,你自己也要受到点报复。"

  〔15〕在这里,毫不隐晦地表述了一代战略家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内涵--有限威慑。      

  三、以中国和整个人类和平与发展为主体的军事战略观  

  邓小平在揭示时代主题转换基础上,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战争与和平理论,构筑的是以当代中国和世界为战略背景,以中国和整个人类和平与发展为主体的军事战略思想,开辟了通过反对霸权主义,通过发展经济、壮大和平力量,通过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防威慑力,制约战争的新途径。这就在国家安全的实力发展上,摒弃了单纯以军事实力论短长的陈旧观念。对于我们来说,今后一个时期内,在军事力量(主要是武器装备)上还落后于人,且一时很难赶上的情况下,如果把战略手段等同于军事斗争手段,把军事力量看成是实现战略目的的唯一条件,就可能丧失胜敌的信心。相反,如果着眼于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而形成的整体威力进行比较,我们并非样样都差,那么,就会跳出"威慑"只属于军事大国、霸权主义的思维定势,把增强军事威慑力量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想追求,从根本上壮大国家安全实力。  

  邓小平的军事战略思想,以发展是当今世界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为出发点,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使国家汇入世界发展的洪流中,抓住时机,快速发展,跻身于世界之强。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实现国民经济分三步走的战略进军中,国家发展始终在邓小平战略思想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决定和制约着其它战略。因此,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波黑战火不断、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等复杂骤变的国际风云中,他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保持我国有利的安全环境不变,军事战略的基本着眼点不变,"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巍然不动"的强大威势。  

  邓小平军事战略思想,是在对当代世界主题最高层次的战略制定之上,是在对时代特征认识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基础之上形成的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思想。它着眼于中国的稳定的发展,着眼于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寓国家安全于发展之中。它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使中国走上重新崛起之路的需要,是中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占据应有位置,在国际事务中充分发挥作用的需要。一个稳定、发展的中国所创造的是世界和平之力、发展之力。军事威慑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旦"疯子"挑起战争,即转化为打赢战争的实力。以"力"慑敌,以"力"制战,战威相济,力智并举,这就是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的真谤。  

  注释:  〔1〕转引自《时代特征与新时期军事斗争》《解放军报》1996 年7月16日。  〔2〕〔5〕〔6〕〔7〕〔10〕〔12〕〔13〕〔1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2页、第249-250、页、第105页、第99页、第355页、第183页、第279页、第279页。  〔3〕转引自《科学的理论伟大的旗帜》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第375页。  〔4 〕《邓小平会见肯尼亚总统莫伊时的谈话》《人民日报》1988年10月5日。  〔8〕《邓小平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7 月第1版第60页。  〔9〕《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77页。  〔11〕转引自《积极防御战略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第1 版第87页。  〔15〕《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八一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44页。摘自《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em08][em08][em08]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特征

 黄裕冲( 空军指挥学院)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依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精辟地阐述党和国家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时,提出了在当代,军事战略要把遏制战争和赢得战争相统一,威慑与制胜相统一的思想。这些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即使国家以其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不可小视的威望,政治上独立自主、主权上不可侵犯的威严,政局上稳如泰山、不可动摇的威势,经济上快速发展、跻身于世界之强的威名,军事上高质量、现代化、不可战胜的威力,构成以综合国力为基础、足以保障国家发展的军事威慑力量和制胜力量。      

  一、遏制战争与赢得战争相统一的军事战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正确地估计国际环境即时代基本特征,才能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

  〔1 〕军事战略具有打赢战争与遏制战争的双重功能。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条件和战略环境的限制,在我国的军事战略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打赢"的实战战略,"遏制"只不过是一种补充甚或良好的愿望。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在讲到用革命的正义战争,反对反革命的非正义战争时,也提出过"……在战争未爆发前,极力阻止其爆发。"但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其主题是"战争与革命",所以往往"阻而不止"。也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坚持这一时代主题观,领导我国人民以革命战争为主要斗争形式,驱逐敌寇,打出了新中国。建国后,在50年代中期,当我国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党和毛泽东同志也曾试图把制止或推迟战争爆发,争取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作为军事战略思想。但从60年代起,由于我国安全环境的恶化和对战争危险的估计过于严重,我们判断"世界大战不可避免",总是提醒人民提高警惕。那么,即使"中国最不希望发生战争",

  〔2 〕军事战略也不得不以应急状态的"战而胜之"为重点,第三个五年计划便转向了"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

  〔3 〕军事战略的重点也随之仍旧放在时刻准备打赢可能的大规模反侵略战争上,以保卫国家和民族的生存。  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人民要和平,国家要发展呈不可逆转之势。邓小平依据世界大势的这种变化,科学而精辟地把时代主题概括为"和平与发展"。进而,从"战争与和平"这对矛盾中,和平一方占据主导地位的新视觉提出,必须"改变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如果工作做得好,世界大战可以避免"。

  〔4 〕特别是中国作为和平力量已有了很大发展的条件下,使军事战略的着眼点,由大战"迫在眉睫",准备赢得战争,转而抓住"和平与发展"的历史契机,致力赢得和平,避免战争,在邓小平看来既有了可能,也成为必然。因而,他以非凡的勇气修正过去的偏差:"过去我们过多地认为世界大战很快就要打起来,忽视发展生产力,忽视经济建设。现在根据新的观察,新的分析,下决心一心一意搞建设"。

  〔5 〕由此我们党确定了把经济发展放在优先位置的国家发展战略,其中心任务是聚精会神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国自己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但是,当今世界,破坏和平的因素仍使得一些地区战火时起;在我国,围绕祖国统一、边境要点和海上权益的斗争,并没有因时代主题的改变而消除。所以就必须使国家具有保持长期安全稳定、保障"一心一意搞建设"的决心不变,保障其发展战略稳步达成强大的威慑力、制胜力。      

  二、增强国防能力和战略行动能力的总体威慑力  

  当今世界,军事力量的运用,侧重于保障经济科技领域竞争中的有利环境。于是,综合实力威慑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单一的暴力对抗。邓小平作为一代战略家,在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中对战争认识上的这种升华,主要表现在: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综合国力"--军事力量的坚实基础。  

  他指出:"只有综合国力增强了,国家发展了,中国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较大的作用。""中国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甚至从时间、产值,量化精确到"本世纪未,中国能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达到小康水平,那时中国对于世界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肯定会起比较显著的作用。"

  〔6〕为此, 他勾画了我国到21世界中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蓝图。事实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使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到1992年,平均指数列世界第六位。这一飞跃性的进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利益保障。  然而,国富并不等于威慑力强。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的对抗,既要求军事实力以其精悍有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要求战争潜力适时转化为军事实力。邓小平强调加速提高综合国力其中之义就有通过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他指出:"国力大大增强了,再搞一点原子弹、导弹,更新一些装备,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

  〔7 〕同时又要求军队抓住有利时机,搞好自身现代化建设,要求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在综合国力的增强中达到统一。    

  2."我们现在还是人民战争"--军事力量的源泉。  当军事战略的着眼点转到制约战争,保障发展时,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战略是毛泽东主席制订的。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就是人民战争,……我们现在还是坚持人民战争。"

  〔8 〕他针对未来高技术条件下战争,武器装备敌优我劣的情况,首先从坚持人民战争能不能"打赢"的角度来长我之威、慑敌之胆。他以历史为证,从现实出发,强调人民战争的伟力:"经验证明,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战争,敌人就是现在来,我们以现有武器也可以打,最后也可以打胜。我们有这样多人口,军民团结一致,敌人要消灭我们的人民是不可能的。"

  〔9〕同时, 要求加强全民国防教育、走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之路,探索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他依据新的历史条件和任务,从保持国家稳定,保障国家发展战略上,提供了依靠人民的力量,制约战争的新思路。那就是靠发展,取民心,保稳定,稳中见威,稳中求胜。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国家乱哄哄的政治局面,往往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入侵和干涉的借口,也是他们最易得逞的时机和条件。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本身就体现一个国家的力量所在。邓小平坚信,创造和保持稳定政治局面的基础在人民,人民的稳定在发展。他说:"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地好起来。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不论国际大气候怎样变化,只要我们争得了这一条,就稳如泰山。"

  〔10〕无怪乎《纽约时报》一篇评论写道:"中国已经具有最可靠的防御力量,十几亿人民,广阔领土,军事化的纪律及其政治上的统一。任何外国都是无法征服中国的,凡是有理智的人,都不敢进行这种尝试。"

  〔11〕这就是人民战争使敌人望而怯步的威慑效应!    

  3."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军事力量的"杀手锏"。  

  "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12〕现代科学技术的转化,从社会发展而论是推动力,从政治上讲有影响力,从经济发展来说是生产力,从军事角度来看是威慑力、战斗力。它对于确立一个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邓小平曾动情地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13〕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的新军事革命中,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在战略上力图保持、抢占高新技术领域领先地位的同时,一面显示其杀一儆百的军事威慑力,一面对别国的防御采取一种"遏制"政策,甚至反咬一口,叫嚷"中国威胁"论,企图把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影响限制在他们需要和许可的范围之内。对此,邓小平从国际战略发展出发,坚持中国自己的行为准则,强调把国家的主权、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要求我国的国防建设同国家的国际地位相适应,同国家的发展战略相适应。面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种种行径,断然表示:"我们从来就不听那一套!""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4〕"尽管穷","中国也不能不参与"。他把高科技的发展和成就,看成是既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能力,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他做出发展高科技的战略决策,批准我国"863"高科技研究计划,要搞自己的尖端武器, 要有"吓人的力量"。目的"只是体现你有,我也有,你要毁灭我们,你自己也要受到点报复。"

  〔15〕在这里,毫不隐晦地表述了一代战略家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内涵--有限威慑。      

  三、以中国和整个人类和平与发展为主体的军事战略观  

  邓小平在揭示时代主题转换基础上,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战争与和平理论,构筑的是以当代中国和世界为战略背景,以中国和整个人类和平与发展为主体的军事战略思想,开辟了通过反对霸权主义,通过发展经济、壮大和平力量,通过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防威慑力,制约战争的新途径。这就在国家安全的实力发展上,摒弃了单纯以军事实力论短长的陈旧观念。对于我们来说,今后一个时期内,在军事力量(主要是武器装备)上还落后于人,且一时很难赶上的情况下,如果把战略手段等同于军事斗争手段,把军事力量看成是实现战略目的的唯一条件,就可能丧失胜敌的信心。相反,如果着眼于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而形成的整体威力进行比较,我们并非样样都差,那么,就会跳出"威慑"只属于军事大国、霸权主义的思维定势,把增强军事威慑力量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想追求,从根本上壮大国家安全实力。  

  邓小平的军事战略思想,以发展是当今世界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为出发点,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使国家汇入世界发展的洪流中,抓住时机,快速发展,跻身于世界之强。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实现国民经济分三步走的战略进军中,国家发展始终在邓小平战略思想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决定和制约着其它战略。因此,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波黑战火不断、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等复杂骤变的国际风云中,他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保持我国有利的安全环境不变,军事战略的基本着眼点不变,"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巍然不动"的强大威势。  

  邓小平军事战略思想,是在对当代世界主题最高层次的战略制定之上,是在对时代特征认识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基础之上形成的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思想。它着眼于中国的稳定的发展,着眼于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寓国家安全于发展之中。它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使中国走上重新崛起之路的需要,是中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占据应有位置,在国际事务中充分发挥作用的需要。一个稳定、发展的中国所创造的是世界和平之力、发展之力。军事威慑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旦"疯子"挑起战争,即转化为打赢战争的实力。以"力"慑敌,以"力"制战,战威相济,力智并举,这就是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的真谤。  

  注释:  〔1〕转引自《时代特征与新时期军事斗争》《解放军报》1996 年7月16日。  〔2〕〔5〕〔6〕〔7〕〔10〕〔12〕〔13〕〔1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2页、第249-250、页、第105页、第99页、第355页、第183页、第279页、第279页。  〔3〕转引自《科学的理论伟大的旗帜》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第375页。  〔4 〕《邓小平会见肯尼亚总统莫伊时的谈话》《人民日报》1988年10月5日。  〔8〕《邓小平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7 月第1版第60页。  〔9〕《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77页。  〔11〕转引自《积极防御战略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第1 版第87页。  〔15〕《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八一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44页。摘自《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em08][em08][em08]
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也是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础上的再一次的升华!
每个领导人都有个思想,中国的悲哀
个人认为二代在这方面贡献有限,甚至三代都比他好。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
留给我们无限回忆的武帝,如果没有高祖的失败教训和文帝、景帝的积累,如何有他的雄起?
以下是引用冲锋号在2003-10-22 10:15:00的发言:
个人认为二代在这方面贡献有限,甚至三代都比他好。

同意冲锋号的观点!二代这方面做得最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