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我们的飞船比别人的强在哪!(转贴,有删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44:55
朱:你刚才谈到,三舱方案是俄罗斯“联盟―TM”的先进性之一,我们的飞船也搞三舱方案,这里面的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又体现在哪里呢?

  王总:我们的三舱方案是有自己特点的。我们的三舱,最前头是轨道舱,中间是返回舱,后头是推进舱。推进舱外国也叫设备舱,里面有发动机的推进剂储箱,有各种气瓶,氧气啊,氮气啊,都在后头这个舱里。推进舱不是气密的,返回舱和留轨舱有航天员活动,所以必须气密,要供氧的。我们同“联盟―TM”的最大不同,就在前头那个轨道舱。我们在轨道舱前头还有一个附加段,俄罗斯是没有的。要说赶超和跨越,这个多功能的轨道舱应该是赶超和跨越的主要标志。
朱:我一下子还弄不懂,你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王总:我刚才不是说,我们的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个前提、两个体现、要完成四项基本任务吗?一个前提就是以飞船起步;两个体现就是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四项基本任务我就不重复了。我坚持一上来就搞三舱方案,主要是考虑到同第二步发展目标相衔接,这是追赶和超越的关键所在。要追赶,要跨越,就必须在实施第一步时考虑到第二步、第三步。我当时考虑的问题是,我们的载人飞船一旦打成之后,能够留下一个初步的天地往返系统。只要对它稍加完善,它就是一个天地往返运输工具,可以直接向空间站过渡,到时候就不必再单独立项为解决空间对接技术搞一个独立工程了。如果先搞两舱,那就得在两舱搞成之后再干一次,再立项,搞三舱对接试验,解决天地往返运输问题。我这样搞三舱方案,一次就完成了,一步到位了。
朱:什么叫跨越,连我这个外行也听懂了。

王总:是的。但是,我们没有停留在这一点上,我们还要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我们的实效体现在哪里呢?就是飞船上那个生活舱,我们叫它轨道舱,它实际上是个多功能舱。俄罗斯的“联盟”号飞5天之后,3个舱一起返回,先把前头的生活舱分离掉,在大气层烧毁了。接着又把后头的推进舱也分离掉,也在大气层烧毁了。它只有返回舱是带防热层的,人在里头坐着不烧毁,回收了。“联盟”号的生活舱只用5天就报废了,我们“神舟”号的轨道舱要在轨道上再飞半年,用它做科学实验。我们很多空间应用和研究项目都在轨道舱内,等于发射了一颗科学实验卫星。两三吨重的东西,把它推到8公里的速度,送上轨道,那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所以不能随便把它烧了,让它留轨运行,作为一个试验舱来利用。这样,我们就可以额外得到大量的科学实验数据,非常宝贵,这也是对社会很大的回报。
朱:这是一举多得。

  王总:我们把轨道舱留在轨道上继续飞,也是为下一步研制工作做准备。什么东西适合放在空间站上,什么东西不适合,在轨道舱上做了许多试验。这样一来,也为中国科学院带起了一支搞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研究的队伍,他们的研究工作不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已经介入到工程研究里去了。这十几年积累的东西是很可贵的,它为将来大规模的空间应用准备了技术基础、人才基础。我们在搞第一步的时候,就考虑到后面几步,叫做“步步衔接”。我们的飞船一起步,就要让它和后面的工程一步一步衔接起来。也就是说,我迈出左脚,不仅仅是为了向前跨进半米,同时也是为了向前迈出右脚找到一个支点。

  朱:精彩!走一步看两步、看三步,步步衔接,这盘棋就下得越来越精彩了。这样一来,实际上把几个发展阶段的间隔缩短了,追赶40年差距的时间也缩短了。

  王总:这样,我们的载人航天工程就可以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把轨道舱留在轨道上继续飞,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下一步要利用它搞太空交会对接。前苏联和美国,交会对接试验都做过5次。因为如果不解决太空交会对接技术,航天员就无法来往于天地之间,就不能搞空间站。所以,搞空间站之前,非得在技术上解决交会对接不可。能对接上,人能进到空间站里去,还要能退出来,能回来。这一关非过不可。所以,前苏联和美国载人飞船成功后,都很快做了交会对接试验,各做了5次。试验成功了,然后才敢发射空间实验室,才能建立空间站。美苏两家的交会对接试验是怎么做的呢?先发射一艘飞船到轨道上,紧接着再发射另一艘,与它同轨,然后前面一艘掉头,后头一艘同它对接上。然后再撤下来,再一个一个返回。发射第二艘的动作非得快不可,最迟第二天就得发射,因为他们的飞船只能在空间飞行5天,必须在5天以内把它对上。否则前面那一艘到了5天就会往下掉,后面一艘就追不上了,对接不成了。他们都是这么做的。

  朱:我们准备怎么做呢?

  王总:我们是先发射一艘飞船,把轨道舱留在轨道上,它可以飞行半年。我们要做对接试验时,只要发射一艘飞船,去和轨道舱对接。这里面可以有两个做法。一个做法是,如果我们搞一个轨道舱可以留轨飞行两年,那么两年内发射的飞船都可以和这个轨道舱去对接。另一个办法是,如果轨道舱只能留轨飞行半年,我们可以发射第二艘飞船去和第一艘飞船的轨道舱对接,然后把第二艘飞船的轨道舱留轨,把第一艘的轨道舱分离掉,因为它半年寿命已经到了。后面再发射第三个去和第二个对接,第四个再去和第三个对接。这样一艘一艘更替,轨道上始终有一个轨道舱可供对接。这样,我们每搞一次对接试验,只要发射一艘飞船就行了,不必每次都发射两艘。前提就是先放一个轨道舱在上头。因此,他们做5次交会对接试验都得发射10次,我们做5次交会对接试验只要发射6次就行了。如果n代表发射次数,他们是2n,我们是n+1。他们每做一次交会对接都得发射两艘飞船,我只要n+1就行,只要n>1我就占便宜。如果n是2我就少发射一个,如果n是5我就少发射4个。你想想,现在发射一次就是好几个亿啊,这样不就省钱了吗?
朱:既要省钱,又能把事情办好,这就是中国特色朱:你刚才谈到,三舱方案是俄罗斯“联盟―TM”的先进性之一,我们的飞船也搞三舱方案,这里面的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又体现在哪里呢?

  王总:我们的三舱方案是有自己特点的。我们的三舱,最前头是轨道舱,中间是返回舱,后头是推进舱。推进舱外国也叫设备舱,里面有发动机的推进剂储箱,有各种气瓶,氧气啊,氮气啊,都在后头这个舱里。推进舱不是气密的,返回舱和留轨舱有航天员活动,所以必须气密,要供氧的。我们同“联盟―TM”的最大不同,就在前头那个轨道舱。我们在轨道舱前头还有一个附加段,俄罗斯是没有的。要说赶超和跨越,这个多功能的轨道舱应该是赶超和跨越的主要标志。
朱:我一下子还弄不懂,你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王总:我刚才不是说,我们的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个前提、两个体现、要完成四项基本任务吗?一个前提就是以飞船起步;两个体现就是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四项基本任务我就不重复了。我坚持一上来就搞三舱方案,主要是考虑到同第二步发展目标相衔接,这是追赶和超越的关键所在。要追赶,要跨越,就必须在实施第一步时考虑到第二步、第三步。我当时考虑的问题是,我们的载人飞船一旦打成之后,能够留下一个初步的天地往返系统。只要对它稍加完善,它就是一个天地往返运输工具,可以直接向空间站过渡,到时候就不必再单独立项为解决空间对接技术搞一个独立工程了。如果先搞两舱,那就得在两舱搞成之后再干一次,再立项,搞三舱对接试验,解决天地往返运输问题。我这样搞三舱方案,一次就完成了,一步到位了。
朱:什么叫跨越,连我这个外行也听懂了。

王总:是的。但是,我们没有停留在这一点上,我们还要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我们的实效体现在哪里呢?就是飞船上那个生活舱,我们叫它轨道舱,它实际上是个多功能舱。俄罗斯的“联盟”号飞5天之后,3个舱一起返回,先把前头的生活舱分离掉,在大气层烧毁了。接着又把后头的推进舱也分离掉,也在大气层烧毁了。它只有返回舱是带防热层的,人在里头坐着不烧毁,回收了。“联盟”号的生活舱只用5天就报废了,我们“神舟”号的轨道舱要在轨道上再飞半年,用它做科学实验。我们很多空间应用和研究项目都在轨道舱内,等于发射了一颗科学实验卫星。两三吨重的东西,把它推到8公里的速度,送上轨道,那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所以不能随便把它烧了,让它留轨运行,作为一个试验舱来利用。这样,我们就可以额外得到大量的科学实验数据,非常宝贵,这也是对社会很大的回报。
朱:这是一举多得。

  王总:我们把轨道舱留在轨道上继续飞,也是为下一步研制工作做准备。什么东西适合放在空间站上,什么东西不适合,在轨道舱上做了许多试验。这样一来,也为中国科学院带起了一支搞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研究的队伍,他们的研究工作不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已经介入到工程研究里去了。这十几年积累的东西是很可贵的,它为将来大规模的空间应用准备了技术基础、人才基础。我们在搞第一步的时候,就考虑到后面几步,叫做“步步衔接”。我们的飞船一起步,就要让它和后面的工程一步一步衔接起来。也就是说,我迈出左脚,不仅仅是为了向前跨进半米,同时也是为了向前迈出右脚找到一个支点。

  朱:精彩!走一步看两步、看三步,步步衔接,这盘棋就下得越来越精彩了。这样一来,实际上把几个发展阶段的间隔缩短了,追赶40年差距的时间也缩短了。

  王总:这样,我们的载人航天工程就可以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把轨道舱留在轨道上继续飞,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下一步要利用它搞太空交会对接。前苏联和美国,交会对接试验都做过5次。因为如果不解决太空交会对接技术,航天员就无法来往于天地之间,就不能搞空间站。所以,搞空间站之前,非得在技术上解决交会对接不可。能对接上,人能进到空间站里去,还要能退出来,能回来。这一关非过不可。所以,前苏联和美国载人飞船成功后,都很快做了交会对接试验,各做了5次。试验成功了,然后才敢发射空间实验室,才能建立空间站。美苏两家的交会对接试验是怎么做的呢?先发射一艘飞船到轨道上,紧接着再发射另一艘,与它同轨,然后前面一艘掉头,后头一艘同它对接上。然后再撤下来,再一个一个返回。发射第二艘的动作非得快不可,最迟第二天就得发射,因为他们的飞船只能在空间飞行5天,必须在5天以内把它对上。否则前面那一艘到了5天就会往下掉,后面一艘就追不上了,对接不成了。他们都是这么做的。

  朱:我们准备怎么做呢?

  王总:我们是先发射一艘飞船,把轨道舱留在轨道上,它可以飞行半年。我们要做对接试验时,只要发射一艘飞船,去和轨道舱对接。这里面可以有两个做法。一个做法是,如果我们搞一个轨道舱可以留轨飞行两年,那么两年内发射的飞船都可以和这个轨道舱去对接。另一个办法是,如果轨道舱只能留轨飞行半年,我们可以发射第二艘飞船去和第一艘飞船的轨道舱对接,然后把第二艘飞船的轨道舱留轨,把第一艘的轨道舱分离掉,因为它半年寿命已经到了。后面再发射第三个去和第二个对接,第四个再去和第三个对接。这样一艘一艘更替,轨道上始终有一个轨道舱可供对接。这样,我们每搞一次对接试验,只要发射一艘飞船就行了,不必每次都发射两艘。前提就是先放一个轨道舱在上头。因此,他们做5次交会对接试验都得发射10次,我们做5次交会对接试验只要发射6次就行了。如果n代表发射次数,他们是2n,我们是n+1。他们每做一次交会对接都得发射两艘飞船,我只要n+1就行,只要n>1我就占便宜。如果n是2我就少发射一个,如果n是5我就少发射4个。你想想,现在发射一次就是好几个亿啊,这样不就省钱了吗?
朱:既要省钱,又能把事情办好,这就是中国特色
好,真是实惠。那对接实验就要在这半年期限内进行了??
回楼上的,应该不会,因为神舟6号的计划并不涉及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那样的话太仓促了!如果顺利的话,我估计最快应该是神舟7(或者8)号去对接神舟6(或者7)号的轨道舱.
顺便说一下由上文得出,我们的飞船不仅技术更先进,更难得的是,从交会对接上的考虑看出,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思维上有自己的创新,可以说是独擗奚径,而且切实可行,这种能力不是可以"仿制"的!

中国进入太空新时代 “神五”创多个世界第一
2003-10-17 09:03:43

  
  香港文汇报北京新闻中心实习记者史玲晶、曲晓阳16日电:“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中国人自己努力研制的成果,其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著中国进入了太空新时代,并创下了多项“中国第一”、“国际先进”甚至“世界第一”:
  
  1:起飞质量最高:与美国第一艘飞船“水星号”、前苏联第一艘飞船“东方号”和20世纪90年代国外先进的载人飞船--联盟TM飞船相比,中国的“神舟五号”的起飞质量(T)达到了7.8,远远高于“水星号”的1.4和“东方号”的4.7,联盟TM飞船也只有7。

  2:可运用空间最大:“神舟五号”座舱最大直径达到了2.5米,而“水星号”、“东方号”和联盟TM飞船分别只有1.8米、2.3米和2.2米。

  3:再入方式:“神舟五号”首次使用升入式,而“水星号”和“东方号”则使用弹道式,联盟TM飞船则使用半弹道式。

  4:电源:“水星号”和“东方号”使用了蓄电池,而中国首次使用了太阳电池。

  5:构型:“水星号”采用座舱、制动舱的构形,“东方号”包括再入舱、仪器舱,都只有两个构成单元,而中国首次采取了多单元构形,包含了附加段、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从而具有更多的功能。

  6:著陆点精度:神舟飞船理论偏差半径仅为6-24公里,而联盟TM飞船的偏差半径则为35公里。

  7:首次载人绕地球时间中国比美国和俄罗斯长:俄罗斯加—加林“东方号”飞了一圈即约90分钟就返回了,而美国第一次载人飞行由于是亚轨道飞行,因而不到一圈就回来了,而此次中国的神舟五号则围绕地球飞行14圈。

  8:“神五”在技术上比俄罗斯“联盟号”更先进、设计上更新颖:神舟五号留轨舱轨道舱在轨道上运行的时间会比联盟号更长,将继续在天上运行半年,留轨舱上还增加了很多设备,可以起到一个卫星的作用。

  长二F创多项第一:

  1:长度最长,火箭全长58.3米。

  2:起飞质量最大的火箭,起飞质量为479.8吨。

  3:系统最复杂:顶部带有逃逸塔,运载能力为7800吨,可以把飞船送入200公里-450公里的近地轨道。

  4:长征二号F火箭首次使用55项新技术,其中十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中国航天史上技术最复杂的火箭。

  5:重要系统和关键部位首次采取冗余技术,给火箭上了“双保险”。万一主系统出现故障,可以迅速切换到备份系统上,保证火箭正常工作,保证航天员的安全。


  国际先进水平:

  1:数百种火箭故障模式及逃逸判据,实现了运载火箭在待发段和上升段发生故障时的自动检测、自动诊断故障,并能发出故障信息给逃逸系统,实施航天员自动逃逸和地面指令逃逸。

  2:可靠性:长征二号F火箭的可靠性由不载人火箭的0.91提高到0.97。

  3:安全性:航天员的安全性达到0.997。

  4:成功率:长征二号F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为100%。

  5:“三垂”技术:长征二号F火箭在国内航天史上实现了“三垂”:飞船和火箭在技术区实现了垂直总装测试;实现了运载火箭高度垂直竖立情况下,在自发电源的驱动下,沿著铁轨自行行走1.5公里的垂直运输;实现了1.5公里的远距离发射。

  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能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长征二号火箭所有的部件,包括推进机,发动机,都是中国自己制造。只有约20%多的元器件是从国外购买。此外,所有的设计、制造,包括在地面的一系列试验全是中国自己独立自主完成的。
3:系统最复杂:顶部带有逃逸塔,运载能力为7800吨,可以把飞船送入200公里-450公里的近地轨道。

运载能力为7800吨,完全服了,可以把168送上太空了真正的飞船!
楼上的找茬吗?很明显小数点打错了,7.8吨,故意小题大作!我发这文章不是让人数字数或者查标点符号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0-18 2:32:51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SilentEcho在2003-10-18 2:24:00的发言:
香港记者的大嘴巴……[em03]

实习记者嘴巴就这么大,一旦转正,那还得了?!
[em03][em03][em03][em03]
7.8吨。

所以说,建立空间站还不是目前的能力可及。
神州6:3人多天留空;

神州7:出舱;

神州8:对接;

神州9:无人环月飞行;

神州10:载人环月飞行;

神州11:登月!
探测月球不是最紧迫的。下一步是掌握空间对接技术,进而建设短期有人照料的太空站。直至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太空站。长期有人的太空站可做的事情太多了!国际空间站不加中国,对我们刺激太大了。
现在中国就已经有发射空间试验室的能力了,长二捆加长助推型号长征-2E-44L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4.4吨,长3B的近地轨道为13.6吨,苏联的礼炮系列空间站也不过就是这个级别的重量.长征5的一个发展型号近地轨道高达70吨,基本满足载人登月的要求!
以下是引用古天乐在2003-10-21 19:39:00的发言:
现在中国就已经有发射空间试验室的能力了,长二捆加长助推型号长征-2E-44L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4.4吨,长3B的近地轨道为13.6吨,苏联的礼炮系列空间站也不过就是这个级别的重量.长征5的一个发展型号近地轨道高达70吨,基本满足载人登月的要求!

70吨[em10][em11][em12][em04]
只有约20%多的元器件是从国外购买。

都买的谁的?会被限制吗?自己的做的不成吗?
大家热情好高呀,但路要慢慢走


  能力应该有吧,就像载人飞行一样。载人飞行不是早几年就可以做到吗?不过登月的效益可能还是没法与空间实验室相比吧。至少现阶段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