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妄自菲薄,我们也有别人眼红的东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3:20:33
搞工控的老家伙们听说过大名鼎鼎的“彭油”吗?老朽十几年前搞工控项目科研时,项目钱少只好从中关村买来相关电脑配件自己攒286的开发平台,兼容机嘛,死机寻常事,每死机一次开发调试就断了思路,烦得要命,听说彭教授的BY-2电接触薄膜保护剂军队用得不错,跟他要了半墨水瓶大小的一点儿,把所有的接插件、物理接口马马虎虎刷了一下,神了,以后用到淘汰都好好的没死过机,比后来那些原装高档品牌机还稳定,别人的机子老坏不断在修在换,我的只是偶尔升升级,从来不死机不坏,后来别人也学我的招数,也收到同样奇效。本来这种神奇东东军队一直在用,保密了近二十年,我在网上也从未透露,现在已经登报了,我就转贴一下吧!
彭道儒:在防护科学领域中屡建奇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技日报 2005-7-12

    最近,由总装备部等单位在大连举办的一次关于武器维修方面的学术交流会上,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兼化学防护研究所所长彭道儒所作的精彩发言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发明创新成果———一种最适合炮膛、枪支及炮弹防锈,大大优于传统使用的炮油的新型“纳米钢铁防锈剂”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彭道儒教授是我国防护科学领域中著名的发明家,他的多项发明解决了我国国防上许多长期攻关不下的难题,使我国原本落后的通信与电子工业特别是军用电子工业在较短时间内一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据他在会上介绍,近十多年来他为提高火炮、装甲车、雷达天线等黑色金属的防护,以及武器封存技术等方面的问题,研究出多种新材料:如“PF”与“PS”两种新型“纳米钢铁防锈剂”、“PP-钢铁常温磷化剂”、还有用来保护橡胶密封圈的“PDR-橡胶保护剂”等新材料新产品。其中“PF-纳米钢铁防锈剂(软膜型)”最适合炮膛、枪支及炮弹防锈,它大大优于传统使用的炮油。
  在部队中经常和枪炮打交道的战士都知道,传统使用的炮油防锈效果只能维持2~3年,且涂层厚、用量大,炮和炮弹启用时擦洗困难,费工费时。而彭教授研制的新型“PF-纳米钢铁防锈剂”涂层很薄,厚度只有5微米左右,防锈时间一次涂敷可保5年以上,在良好环境下可保10年以上。另外,因为涂层很薄,不影响炮膛尺寸精度,故涂有防锈剂的火炮与炮弹启用时无需擦洗,可直接使用。在用作武器封存方面,不仅优于炮油,也优于比较先进的气相封存。使用气相缓蚀剂外加塑料膜包装,在部队使用很广泛,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其缺点是一旦塑料膜被损破,气相缓蚀剂即挥发逸出,导致失效,有的大型火炮、坦克和装甲车等也难以用塑料膜封装。而新型纳米钢铁防锈剂是一种附着力很强、不挥发的新型大气缓蚀剂,涂敷后无须任何密封包装,只要稍加覆盖,防止落上灰尘与雨水即可长期保存。
  彭道儒教授的另一种新型“PS-纳米钢铁防锈剂”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如可用在桥梁、船舶、高压线铁塔、雷达天线甚至大型奥运场馆钢架结构材料上。业内人士知道,钢架结构中的最薄弱环节是在焊接部位,而“PS-纳米钢铁防锈剂”就是为解决这个薄弱环节而研制的。该防锈剂经湖南某工程使用3年后,证明其效果的确很好。目前,不仅国内而且国外一些人都来找彭教授洽谈购买这种新型材料事宜。
  新型“纳米钢铁防锈剂”是彭道儒教授几十年来呕心沥血搞科研搞发明的成果之一,作为地方一位老科技工作者,彭教授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几十年中一直热爱我国的国防事业,并且也为国防做了多项颇有成效的工作。早在1958年,他发明的中国第一个高效“钢铁酸洗缓蚀剂”及“锅炉酸洗除垢法”,就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列为全军推广项目,当时后勤学院被定为培训基地,邀请他进行多次讲课,为部队培训大量技术干部,并到海军、空军、装甲兵等部队进行现场指导,使许多军事部门和军工企业的大批中小锅炉的水垢危害———当时被认为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获得圆满解决,挽救了许多锅炉免予报废,同时节约了数十万吨工业用煤与大量劳动力。
  1975年,彭道儒教授发明了我国第一个对提高电子产品质量有着显著作用的产品———“BY-2电接触固体薄膜润滑剂”,使我国原本落后的通信与电子工业产品,一举赶上并超过当时法国和日本同类产品的水平,使我国电子工业打了第一个翻身仗。1982年他又在该润滑剂的基础上研制出“DJB-823固体薄膜保护剂”,经我国军事部门几百个单位进行大量试验证明,“DJB-823保护剂”同时具备16个高性能技术指标,综合性能居于国际领先水平(注:国外至今未发现能同时具备5个以上指标的产品),一举使我国军用电子产品长期存在的不耐腐蚀、不耐磨擦、不耐盐雾、不耐工业大气、寿命短、可靠性差等一系列问题获得圆满解决,大量军用电子设备由不过关,应用“DJB-823保护剂”后转变成高可靠性长寿命的优质产品。1986年“DJB-823固体薄膜保护剂”被评为国家发明二等奖,列为国家“七五”、“八五”、“九五”连续三个五年计划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同时被国防科工委列为“七五”、“八五”期间全军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GJB1300-91》和《GJB1385-92》两项国家军用标准,至今仍在大力推广应用。
  “DJB-823保护剂”被业内广泛誉称为“神奇的材料”。自它问世后的二十多年来,我国长征号火箭发射卫星及神州号飞船次次发射成功;它改善了大量战术导弹的性能,保证了近万架军用飞机的安全飞行,还解决了我国大型程控交换机、大型银河计算机、核潜艇、核材料保护、电力开关、模具、刀具等许多方面的难关,创造的经济效益超百亿元,而社会效益与军事效益更难以估量。然而,当人们高度赞誉彭道儒为祖国和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时,他总是谦虚地表示:为了祖国发展科学、战胜自然、战胜国外技术封锁而努力拼搏和做出的成就,是他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是祖国和人民的胜利。如今,彭道儒的“神奇的材料”家族中又增添了新的成员,人们期待着它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em01][em01][em01][em01]搞工控的老家伙们听说过大名鼎鼎的“彭油”吗?老朽十几年前搞工控项目科研时,项目钱少只好从中关村买来相关电脑配件自己攒286的开发平台,兼容机嘛,死机寻常事,每死机一次开发调试就断了思路,烦得要命,听说彭教授的BY-2电接触薄膜保护剂军队用得不错,跟他要了半墨水瓶大小的一点儿,把所有的接插件、物理接口马马虎虎刷了一下,神了,以后用到淘汰都好好的没死过机,比后来那些原装高档品牌机还稳定,别人的机子老坏不断在修在换,我的只是偶尔升升级,从来不死机不坏,后来别人也学我的招数,也收到同样奇效。本来这种神奇东东军队一直在用,保密了近二十年,我在网上也从未透露,现在已经登报了,我就转贴一下吧!
彭道儒:在防护科学领域中屡建奇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技日报 2005-7-12

    最近,由总装备部等单位在大连举办的一次关于武器维修方面的学术交流会上,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兼化学防护研究所所长彭道儒所作的精彩发言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发明创新成果———一种最适合炮膛、枪支及炮弹防锈,大大优于传统使用的炮油的新型“纳米钢铁防锈剂”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彭道儒教授是我国防护科学领域中著名的发明家,他的多项发明解决了我国国防上许多长期攻关不下的难题,使我国原本落后的通信与电子工业特别是军用电子工业在较短时间内一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据他在会上介绍,近十多年来他为提高火炮、装甲车、雷达天线等黑色金属的防护,以及武器封存技术等方面的问题,研究出多种新材料:如“PF”与“PS”两种新型“纳米钢铁防锈剂”、“PP-钢铁常温磷化剂”、还有用来保护橡胶密封圈的“PDR-橡胶保护剂”等新材料新产品。其中“PF-纳米钢铁防锈剂(软膜型)”最适合炮膛、枪支及炮弹防锈,它大大优于传统使用的炮油。
  在部队中经常和枪炮打交道的战士都知道,传统使用的炮油防锈效果只能维持2~3年,且涂层厚、用量大,炮和炮弹启用时擦洗困难,费工费时。而彭教授研制的新型“PF-纳米钢铁防锈剂”涂层很薄,厚度只有5微米左右,防锈时间一次涂敷可保5年以上,在良好环境下可保10年以上。另外,因为涂层很薄,不影响炮膛尺寸精度,故涂有防锈剂的火炮与炮弹启用时无需擦洗,可直接使用。在用作武器封存方面,不仅优于炮油,也优于比较先进的气相封存。使用气相缓蚀剂外加塑料膜包装,在部队使用很广泛,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其缺点是一旦塑料膜被损破,气相缓蚀剂即挥发逸出,导致失效,有的大型火炮、坦克和装甲车等也难以用塑料膜封装。而新型纳米钢铁防锈剂是一种附着力很强、不挥发的新型大气缓蚀剂,涂敷后无须任何密封包装,只要稍加覆盖,防止落上灰尘与雨水即可长期保存。
  彭道儒教授的另一种新型“PS-纳米钢铁防锈剂”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如可用在桥梁、船舶、高压线铁塔、雷达天线甚至大型奥运场馆钢架结构材料上。业内人士知道,钢架结构中的最薄弱环节是在焊接部位,而“PS-纳米钢铁防锈剂”就是为解决这个薄弱环节而研制的。该防锈剂经湖南某工程使用3年后,证明其效果的确很好。目前,不仅国内而且国外一些人都来找彭教授洽谈购买这种新型材料事宜。
  新型“纳米钢铁防锈剂”是彭道儒教授几十年来呕心沥血搞科研搞发明的成果之一,作为地方一位老科技工作者,彭教授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几十年中一直热爱我国的国防事业,并且也为国防做了多项颇有成效的工作。早在1958年,他发明的中国第一个高效“钢铁酸洗缓蚀剂”及“锅炉酸洗除垢法”,就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列为全军推广项目,当时后勤学院被定为培训基地,邀请他进行多次讲课,为部队培训大量技术干部,并到海军、空军、装甲兵等部队进行现场指导,使许多军事部门和军工企业的大批中小锅炉的水垢危害———当时被认为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获得圆满解决,挽救了许多锅炉免予报废,同时节约了数十万吨工业用煤与大量劳动力。
  1975年,彭道儒教授发明了我国第一个对提高电子产品质量有着显著作用的产品———“BY-2电接触固体薄膜润滑剂”,使我国原本落后的通信与电子工业产品,一举赶上并超过当时法国和日本同类产品的水平,使我国电子工业打了第一个翻身仗。1982年他又在该润滑剂的基础上研制出“DJB-823固体薄膜保护剂”,经我国军事部门几百个单位进行大量试验证明,“DJB-823保护剂”同时具备16个高性能技术指标,综合性能居于国际领先水平(注:国外至今未发现能同时具备5个以上指标的产品),一举使我国军用电子产品长期存在的不耐腐蚀、不耐磨擦、不耐盐雾、不耐工业大气、寿命短、可靠性差等一系列问题获得圆满解决,大量军用电子设备由不过关,应用“DJB-823保护剂”后转变成高可靠性长寿命的优质产品。1986年“DJB-823固体薄膜保护剂”被评为国家发明二等奖,列为国家“七五”、“八五”、“九五”连续三个五年计划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同时被国防科工委列为“七五”、“八五”期间全军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GJB1300-91》和《GJB1385-92》两项国家军用标准,至今仍在大力推广应用。
  “DJB-823保护剂”被业内广泛誉称为“神奇的材料”。自它问世后的二十多年来,我国长征号火箭发射卫星及神州号飞船次次发射成功;它改善了大量战术导弹的性能,保证了近万架军用飞机的安全飞行,还解决了我国大型程控交换机、大型银河计算机、核潜艇、核材料保护、电力开关、模具、刀具等许多方面的难关,创造的经济效益超百亿元,而社会效益与军事效益更难以估量。然而,当人们高度赞誉彭道儒为祖国和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时,他总是谦虚地表示:为了祖国发展科学、战胜自然、战胜国外技术封锁而努力拼搏和做出的成就,是他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是祖国和人民的胜利。如今,彭道儒的“神奇的材料”家族中又增添了新的成员,人们期待着它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em01][em01][em01][em01]
彭道儒:最早使用纳米技术的发明家  

--------------------------------------------------------------------------------

央视国际 2004-3-3  

  纳米技术是近年来最炙手可热的高新技术。鲜为人知的是:国内有人早在20多年前就将纳米技术用于发明创造之中。

  纳米技术是近年来最炙手可热的高新技术,生活中许多日用品都因冠以纳米的头衔而身价陡增,如纳米衬衣、纳米领带、纳米保健杯、纳米化妆品……鲜为人知的是:国内有人早在20多年前就将纳米技术用于发明创造之中,他研制出的纳米产品——DJB-823固体薄膜保护剂已在我国航天、航空、军工、民用等领域中默默奉献了20余载。这位被称作“神奇材料”的发明者便是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化学防护研究所所长彭道儒。

  首开“分子电子学”先河

  20多年前,纳米技术这一名词还没有诞生,但彭教授运用分子电子学理论,在多年的科研中早就发现了物体在达到纳米级时所具有的许多高技术性能,而这是一般粉体所不具有的,他将这种既微小又能导电的新物质称之为“分子电子学理论”的产物。当时国人发现美国、法国、德国等少数国家生产的机电转换开关、电位器的寿命高于我们10倍以上,原因是由于他们在元器件上涂上了一种新型润滑保护材料。为提高国内产品的竞争力,信息产业部和原航空部的几家工厂找到了当时的北京邮电学院,希望找到也能研制出这种新型保护材料的专业人员。因为彭道儒是学化学的,过去又在科研上屡有成果,于是,校科技处便将此任务交给了他。从此,彭教授踏上了研制新型保护材料的艰难道路。

  经过一年多反复研制,1975年,由彭教授自行设计,我国第一代自己的产品———BY-2电接触固体薄膜润滑剂研制成功,在国内若干家生产电视、收音机、仪器仪表的工厂中试验后,发现该产品将电接触元件的寿命提高了10倍以上,并且优于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的类似产品。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被科技部(原国家科委)列为“七五”重点推广项目。

  1978年,全国人大代表、三机部301所总工程师沈祖显来到彭教授的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研究室里,这位1953年从美国留学归国的老专家一见彭教授就急迫地对他说:“老彭,我们对你抱有极大地希望,指望你能为我们解决难题呀!”原来,沈老几天前出席了航空部召开的关于如何解决我国军用电子设备可靠性问题的专家会议,与会代表一致为我国航天航空等各类军用电子设备普遍存在的质量差、可靠性低而忧虑。沈老语重心长地对彭说:如果航空仪表的质量与可靠性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的航空工业就难以向前发展。

  原来,沈老早就对彭教授1975年发明的BY-2电接触固体薄膜润滑剂赞赏有加,但由于“BY-2”在耐高温性能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航空航天的需要,所以希望彭再研制一种比“BY-2”性能更优越的新材料。

  响应祖国的号召,为人民服务,这是彭教授那一代爱国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信念。彭未向航天、航空和其他部门提出任何要求,便在极为简陋的实验室中开始了艰苦的研究,且一干就是5年。经过2000多个昼夜的辛勤奋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和曲折,1982年,彭教授终于研制成功了日后被称作“神奇材料”的DJB-823固体薄膜保护剂(下称823保护剂)。经中国科学院和航天航空等部门测试,该保护剂同时具备16个高性能指标,被许多专家称之为一项居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成果,完全满足航空航天的需要。

  “823保护剂”首先应用到长征号火箭上,使我国航天事业获得了重大突破,从1984年4月开始,我国卫星发射开始应用“823保护剂”,头7次发射,7次获得成功。此后,我国自亚洲1号卫星开始便进行公开发射,直至保证了神舟四号、五号顺利升空。截止到2003年10月为止,应用“823保护剂”发射卫星60余次,其中仅两次发射未获成功(两次失败的原因均与我国负责发射工作部分无关。——作者注),使我国长征号发射成功率由原来的34%上升到98%,提高了64个百分点。此外,我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应用“823保护剂”后,各类型飞机和军舰等的电接触故障与机械故障率下降80%以上,每年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彭教授始终严守“823保护剂”的全部技术机密。面对国外的高薪聘请与优厚待遇的邀请,他一概予以谢绝,长期保质保量地向国防部门提供产品。

  今年春节之前,记者在彭教授的研究所中,看到了一些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便涂上保护剂的电子元器件,它们或是金光闪闪,或是银光熠熠,一点生锈的痕迹也没有。彭教授介绍说,七十年代时没有纳米材料这个名称,他当时想的是利用分子电子学的理论,发明一种既能导电、又可绝缘,既抗腐蚀、又能耐磨等多种特性于一身的材料。“823保护剂”问世后,连彭自己都没想到会产生这么好的性能。通过微观的结构分析,该材料达到3-3.2个纳米,是名副其实的纳米材料。

  为何没做成大产业

  “823保护剂”以它神奇的功效蜚声海内外,然而迄今为止,虽然它在国防工业的覆盖率达90%以上,在民品工业中的覆盖率却不足5%,离原国家科委和经贸委要求达到的覆盖率相差甚远。尽管如此,据原国家科委统计,“823保护剂”仅在“七五”和“八五”期间所创造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少说也有30个亿。

  市场前景如此之好的产品早就应该做成大产业了,记得台湾一家做普通二极管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却占有了全球1/4的市场份额。相形之下,“823保护剂”是高科技产品,问世20年后无人能赶超,为何偏偏做不成大产业呢?

  其实,“823保护剂”是最具有成为大产业优势的高技术产品,这是因为它有广泛的需求。据统计,国内机械工业比电子工业数量更多,少说有几十万户,而电子工业只有三万多户。机械工业中的发动机,机加工中的磨具、刀具都会因使用“823保护剂”而大大受益,例如铣刀用量很大,从国外引进一把铣刀需几百甚至几千美元;再如,一个纺织厂的钢丝圈用量成千上万,经常更换也是一笔不小的耗资,假如有一个企业专门生产涂了“823保护剂”的钢丝圈,他就会因产品具有竞争力而大大提高收益;同样,铁轨和车轮的磨损问题,也会因使用“823保护剂”而解决。

  那么,“823保护剂”为何没做成大产业?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定价偏低

  据彭教授介绍,他在七十年代开始搞科研时,想的是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生产服务,没有经济观点,所以产品价格定得非常之低,例如一架庞大的航天飞机用于“823保护剂”的投资只占总投资的千万分之一,却可避免机毁人亡的事故发生。但是,光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没上去,没有变成良性循环,同时也受到计划经济的严重束缚,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二、国外产品受追捧

  然而,就是这样比成本价高不了多少的定价,有的企业还嫌贵,但他们却不惜花巨额资金购买国外产品。例如一家南方摩托车厂,过去买美国的“黑机油”,每年花两、三千万元没解决干摩擦问题;后来从彭处买,一年才花20万元,却解决了干摩擦问题。使用了两年,销售额由全国排名15位以后上升到3位以前,创年产值几十个亿,纯利润7个亿。目前广东的一个摩托车厂,应用了由“823保护剂”发展起来的抗磨剂取得成功后,也正在大规模投入生产。

  三、老用户走了

  据彭教授介绍,使用“823保护剂”最“火”的时候是八十年代,当时有八、九千甚至上万个用户,光邮电部就有四、五百用户。而九十年代后大中型企业普遍不景气,有的停产有的转产,老人逐渐退休了,新人又不了解这个产品,再加上这样那样的原因使用户由几千户减少到几百户。由于产品特别过硬,现在一些新的企业知道消息后,感到产品确实不错,用户又逐渐在增加。

  四、广告难打

  有人说,推广不开是由于宣传不够。但彭教授对此也有苦衷,他说,首先“823保护剂”是高技术产品,它的功效不像化妆品和保健品那样容易被人理解,需要向客户做很多的普及工作,如果打广告的话,字少了说不清楚,打得次数多了又受到资金的制约。过去也有一些广告公司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帮助策划和宣传,但都由于要价偏高和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谈成。

  五、企业急功近利

  再有就是一些生产消费型产品的厂家,出于多销售产品的动机,不希望生产的产品经久耐用。他们只是在产品评比时才涂上“823保护剂”,过了检验关和取得金牌后就不再用了。

  走捷径才能事半功倍

  众所周知,中国已加入WTO,入世对于国内企业既是机遇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不竞争,就是死路一条,没有回旋余地。然而,我国国有企业几十年吃的是大锅饭,对科学技术的敏感性和对形势发展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毫无疑问,入世后企业能否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靠的是实力而不是政府的保驾。如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成果来实现创新,生产出优质产品,企业才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反之亦反。

  彭教授认为:和国际接轨,我国有两个弱点,一是我们的钢材质量赶不上西方国家,二是我们的生产技术赶不上发达国家。要缩小和人家的差距,就要利用一些高科技手段一点一点去突破。对于企业来说,当务之急应研究自己的劣势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而我们的产品最要害的弱点不就是质量差、寿命短吗?如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不需要投很多资和花很多力量,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个捷径啊!捷径不走是最愚昧的,也是最可惜的。

  “823保护剂”是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其发展进程关系到我国科技产品的竞争力与民族工业的复兴。

  人物简介

  彭道儒,1955年武汉大学毕业,中共党员,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兼化学防护研究所所长。曾任北京市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全国第七、八届政协委员,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邮电部劳动模范、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

  彭道儒自1955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四十多年来共培养本科及研究生二千人以上;发表科学论文及专著三十多篇;创造重大科研成果八项,其中两项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四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专利三项。1996年获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同年赴美国参加世界发明展,又连获美国发明金奖、国际发明金奖。先后发明了“02-钢铁酸蚀缓蚀剂锅炉酸洗除垢法”、“化学与热能综合软水法”、“抗旱剂”、“BY-2电接触固体薄膜润滑剂”、“DJB-823固体薄膜保护剂”、“220-1040吨位湿法选择性电厂烟气脱硫”等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被誉为一位多产高产的科学家。(记者 刘碧玛)  

[em01][em01][em01][em01]
在特殊的战场上  

--------------------------------------------------------------------------------

北京科技报 2005-1-12  

  “朋友和同事都说我很顺利,有个用‘第一’堆起来的人生。其实,仔细看来,是我的心顺,才导致了‘人顺’和‘事顺’。”

  谁能想到,这位优秀的密码专家,曾经辍学当过木匠?

  翻开杨义先的简历,我发现他有两“多”。

  一是“首次、第一”多:首次求出了SAB 码不可检错误概率,解决了国际上悬而未决达十年之久的一个难题;首次证明了王氏猜想的正确性;首次提出并解决了纠错码的周期分布问题;成功地证明了有关高维哈达玛信号阵列的四大猜想;破译了国际密码权威设计号称牢不可破的几类密码体制;开发出了我国第一套英特网和内联网的信息安全实用系统……

  二是他的办公室特别多:每个办公室里,他都有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每个都那么成功。当他在实验室中,他是一位青年科学家,科研成果不断,解决了若干国际性的技术难题;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出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学生;作为一名高科技成果转化者,成功地创办了若干高科技公司和研究所,而且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一名管理者,他创办并领导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使其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拥有信息安全和密码学专业的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的全套招生资格的极少数单位之一。

  被这一片光荣和成就围绕的杨义先,今年才43岁。谁能不说他很顺利呢?

  杨义先的童年其实很不顺。由于历史原因,他曾经被叫做“狗崽子”、“黑五类”。为了维持生计,初中二年级时不得不被迫辍学,拜师学了木匠。年幼的他,已经从生活的艰辛中学会了“被动顺从”。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一种不屈从命运安排的力量。

  终于,高考恢复了!1979年,18岁的杨义先夺取了全县第一名。他进入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应用数学专业。

  作为一个头脑敏锐,求知若渴的人,杨义先在大学四年中充分享受着学习与思考的乐趣———靠着一支笔、一张纸,进行着“大脑体操”,破解一个个难题,挑战一个个难关。数学,为他带来了一种“个人英雄”的成就感。

  他开始全心爱上了这个原本不太喜欢的专业,以前的不顺,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1983年,杨义先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考入北京邮电大学应用数学专业作研究生。

  从1976年开始,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股密码学研究的热潮,计算机专家、通信专家,甚至不少数学家纷纷投入通信保密研究。与国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84年以前,我国民间密码研究几乎一片空白。
  当时还在读研究生的杨义先有幸成为我国民用密码的首批研究成员。1985年,杨义先的导师胡正名教授提到了有关“高维哈达玛矩阵”的四个著名猜想。

  “高维哈达玛矩阵”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二进制正交矩阵,近百年来世界各地数学家、信息论专家和计算机专家不断苦心研究,但在其理论研究方面还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难题。没想到,刚刚涉足密码学的他,居然用几个月时间,就破解了十几年来悬而未决的高难猜想!

  “我的最大特点就是敏感,有种‘射门意识’,因此,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中,我都能顺应社会的需求。”尽管杨义先觉得那只是无意识的“顺”,但我更愿意称其为:看准时机,主动选择,在每次角色的变换中掌握先机。

  80年代,中国掀起了“出国热潮”,一夜之间,外语成了学生惟一重视的课程。而当时,杨义先正忙于破解“高维哈达玛矩阵”难题。一开始,他也有点动摇了,但很快就“心顺”了———出国的目的,无非是想取得更大的成就,而自己现在手上就有一批即将被攻克的世界难题,为什么要半途而废呢?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杨义先对此感到自豪:“经过数年的努力,我终于在博士毕业时,完全彻底地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重视,2002年,还在美国出版了自己的专著。”

  没过几年,“下海”潮又来了,流行“教授改行卖大饼,大学生退学办公司”。杨义先此时已经留校任教,尽管很快被破格提拔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并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北京市政协委员,但在一片“全民皆商”的气氛中,一向心平气和的杨义先突然感到“心不顺”了。

  他回忆起那段时间,想法很多,也很复杂:“为什么我只能是穷教授?我是不是也要‘下海’?心不顺则事也不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再也没有做出高水平的成果。那时,我真的急了,难道我已经‘江郎才尽’?这时,我才意识到,必须首先理顺心态,否则将会一事无成。经过严肃认真的分析对比,我最终认定,‘下海’对我来说时机还不成熟。”

  事实再次证明了他选择的正确,他潜心投入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并很快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取得了若干重大的突破性成就,建立并健全了国内高校中规模最大、成果最丰、实力最强、覆盖面最广的网络信息安全实验室之一。
  几年的积累,他不但培养了一大批信息安全的高级人才,而且完成了成果转化的综合积累,为他日后的主动出击创造了条件。

  几年后,他不下海则已,一下海便一鼓作气分别在北京、天津等地建立了高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并与多家大型公司和特殊行业合作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完成了数十项高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

  “如果说在2000年之前,我的‘心顺’是无意识的,那么在一次一次正确的选择中,我懂得了‘有意识心顺’。干任何事情之前,都首先要问一问这是否是自己真想做的事情。”在他看来,带着愉快的心情,工作总是快乐和享受。

  跟某些有着特殊爱好的人相比,杨义先的生活似乎没什么热闹可言,他却觉得这是种“随缘”的快乐:“你们记者都喜欢问,我的业余爱好是什么?我觉得奇怪,什么是业余,什么是工作?对我来说,都是我的需要。我想听音乐会就去听,想爬山就去运动,喜欢工作就工作,这些都是我想做的事情,心情同样都很放松。要是按照做的时间长短来分,过几年,说不定数学就成了我的业余爱好了。”

  杨义先挺了解“学中玩,玩中学”的奥秘,他说:“网络信息安全有的时候要靠灵感,你几天几夜想不出来的东西,轻松地玩两天反而有了突破。”就像他发明的“瞒天过海”式信息伪装技术,竟然来源于他以前大学中“乱看”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传统的加密方法具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致命缺点,因为将信息变为乱码的同时就已经暴露了目标,使黑客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要攻击的信息。如果破译失败,恼羞成怒的黑客们可能会将信息破坏。

  杨义先运用了“瞒天过海”之计,将可读懂的机密文字、声音、图片,转变为仍然可以看见听懂的普通文字、声音和图片,除非按照一定规则叠在一起,否则你根本无法懂得真正的含义。

  在他心里,2001年时以某公司董事长的身份被《中国青年》杂志评为“有可能影响中国21世纪的十大IT人物”,并不是他所追求的目标。“我自己虽然不想做老板,但是,我要做培养老板的人;我不当富翁,我要培养一大批富翁;我的实验室要做中国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黄埔’。”
[em01][em01][em01][em01]
于全研究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现任总参第六十一研究所通信室主任,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解放军理工大学博士导师。兼中国通信学会无线通信委员会副主任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
音频文件很大,38M,《C4ISR及战场互联网科普演讲》,令人茅塞顿开,在此领域我军与美军的差距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大。我以前就说过美军目前的数字化战争还是摆设,主要是吓唬人的,有的人还不信,说我YY,听听权威的演讲就清楚了。实际上美军的可用的网络中心战系统有望在2010年试用,只是有希望,我们当然要努力,要紧追不舍。下面是下载地址。
http://www.bupt.edu.cn/anniv/web2/dsjt/0602yuquan.mp3
[em01][em01][em01][em01]
正在下载,好像有点大........
按照我们的惯例,一般是研究出来更先进的东西了,才把原来的东西解密[em01][em01][em01]
按照我们的惯例,一般是研究出来更先进的东西了,才把原来的东西解密
——有道理,但泄密的除外
呵呵,有我同事哈
终于开始介绍我们学校的教授了!
彭教授的化防所就在学生澡堂旁边,普普通通的一栋小楼,你们谁来北邮可以带你们去参观。
真正为国奉献的高手是不会到处发牢骚的,因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好强啊!佩服
先下了听听。
[B]以下是引用[I]jinjin1124[/I]在2005-9-18 17:54:00的发言:[/B][BR]真正为国奉献的高手是不会到处发牢骚的,因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强烈支持~~~~~
都是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