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从珍珠港事件来看台海未来走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50:31
<strong>二战已经过去60年了,对珍珠港事件的评价尽不相同,有人说是日本的巨大胜利,还有人说是袭击珍珠港只是为美国处理掉了一些过时舰只并激起了其斗志。从日本的角度,珍珠港行动只是一个支援行动,目的是保证日本南进获取南太平洋的石油不会受到美国的阻碍。而日本以29架飞机的代价换取了美国主力舰船19艘、飞机200余架,并使美太平洋舰队在一段时期内难以进入南太平洋,这无可争议地是一个战术胜利,也完全实现了日本的战略意图。<br/>  但再看远一点就可以看到日本战略问题——看错了对手,以为美国象中国那样软弱可欺,或是象俄国一样打败了就跑。如果日本认识到这一点,首先就不该开战,开战就不应该将袭击珍珠港当作支援任务,也不应在珍珠港打得如此保守。象渊田所说的只是剪掉了老鹰的尾羽。在美军能够作出反应前,南云完全可以将舰队携带的所有炸弹投入珍珠港,至少应炸掉港内的储油(30万吨)船厂和修理设备,并可以以其绝对的兵力优势,在珍珠港附近兜捕美舰队航母。这种情况美国太平洋舰队也将退回西海岸,也决不可能在半年内就投入反攻。另外,再夸张一些,如果日本能在珍珠港集中同入侵中途岛一样规模的舰队,空袭之后,用战列舰对珍珠港实施炮火准备,绝对有能力在开战之初就全面占领珍珠港。这样太平洋战争就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了。<br/> 美军蒙受巨大损失的原因主要有:<br/>第一没有看到武器装备的发展给海战方式带来的巨变,仍认为海战的决定力量是战列舰,海战的主要手段是战列舰之间的海上决战。所以认为珍珠港距日本有3000海里之遥,在日军舰队的有效攻击范围之外。这一论点就是以战列舰为核心的舰队的作战半径来衡量。最终使得对日军的作战方向和目标产生错误判断。<br/>第二,盲目自大,轻视对手。美军自恃其海军实力雄厚,十分轻视日本海军的战斗力,认为日军不敢发动战争,日军的航空母舰不具备远程奔袭能力,也研制不出浅水鱼雷,所以错误判断一旦战争打响,日军首先会攻击东南亚,而不是珍珠港。因此在美日关系极度紧张之时,美军只是命令东南亚的部队进入戒备,甚至于对一些明显的战争征兆,视若无睹。早在1941年1月,美国驻日大使格鲁就向美国国务院报告,日本一旦与美国开战,将首先袭击珍珠港。但这一信息,美军不以为然。此后,美国还多次截获日本收集珍珠港情报的电文,多次发现在珍珠港活动的日本间谍,但都被当作一般的情报活动而未加重视。在偷袭的前夕,美军情报部门截获并破译了日本驻檀香山领事馆用密码报告的有关珍珠港美军军舰动向的情报,同时发现日本领事馆正在大量焚烧文件。还发现日军一反六个月改变密码和呼叫代号的惯例,在一个月里两次变更密码和呼叫代号。像这样的显而易见而又重要的迹象,都没有引起重视。<br/>第三疏于戒备,虽然在夏威夷的美军没及时收到进入戒备的命令。但是,在太平洋上美日之间的矛盾已处于极度紧张的时刻,夏威夷的防御仍非常松懈,原定的飞机巡逻措施从未付诸实施。星期日,停泊在港内的军舰上照例有官兵上岸休假,情报中心停止工作,甚至檀香山和夏威夷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谢夫特堡之间的电报通讯机构也停止办公。以致于在遭到日军袭击时,通信中断,指挥瘫痪。此外,港内停泊的军舰密集排列,有的甚至是并列停靠,一旦遭袭,根本无法机动,还遭受到旁边军舰爆炸和大火的波及。而且夏威夷军区无视美国海军在1940年11月英军空袭意大利塔兰托军港后要求各海军基地加强防鱼雷措施的命令,认为日军造不出浅水鱼雷,而防鱼雷网反倒影响军舰出入,所以未加落实。事实上正是日军的浅水鱼雷给了美军最大的打击。<br/>除了以上原因,还有史学家认为,美国早已获知日军的偷袭计划,珍珠港事变只不过是罗斯福的苦肉计。因为当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思想非常严重,使得罗斯福总统很多援助英、苏、中等国的计划受到擎制,而作为极富远见的,罗斯福很清楚,如果不及时援助正在艰苦奋战的英、中、苏等反法西斯国家,等到轴心国确实控制了欧亚大陆后,美国将无力独自抵抗已经根基牢固的德、意、日轴心国。所以早参战比晚参战有利,但国内的孤立主义只图眼前利益,不愿参战。因此罗斯福不惜以珍珠港为代价,唤醒民众的觉醒和敌忾,粉碎孤立主义的幻想。——12月8日,罗斯福在国会的参战演讲和战争咨文获得了一致赞同,孤立主义一夜之间烟消云散。<br/>另外还有解密的档案透露,珍珠港事变的前一天,即12月6日,从马来亚哥达巴鲁机场起飞的澳大利亚空军的1架侦察机发现了正向马来亚航行的日军登陆舰队,立即报告上级,并要求加派其他飞机来接替跟踪。但是,盟军驻远东空军司令英国空军上将布鲁克却命令取消跟踪监视。驻澳大利亚的美军代表史密斯上校得知这一消息,立即要求通报美国。但澳大利亚战时内阁拖延十二小时后才批准史密斯的要求。这份报告实际上直到十七小时后才经夏威夷转到华盛顿,早已失去了价值。布鲁克和澳大利亚战时内阁的这些令人疑惑的举动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处于艰难困苦中的英国,为了使美国早日参战,即使是以马来亚遭偷袭为代价也是值得的。最有力的佐证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珍珠港遭偷袭后的日记里写到:这是一个好消息! <br/>&nbsp;&nbsp;&nbsp;&nbsp;从军事意义上讲,日军偷袭珍珠港和12月9日空袭美军在菲律宾的航空兵基地,12月10日击沉英国远东舰队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一举消灭了盟军在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三支最具威力的部队——即美国的太平洋舰队,美国驻菲律宾的航空兵和英国远东舰队,取得了在东南亚的制空权和制海权,为日军横扫东南亚奠定了基础。<br/>从军事理论上讲,偷袭珍珠港和12月10日击沉“威尔士亲王”号、“反击”号两艘军舰,充分说明了航空母舰已取代战列舰成为海战的霸主。美国主观上吸取了珍珠港的教训,摒弃了旧的传统海战理论,客观上其战列舰部队已受到毁灭性打击,只能组织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舰队来实施海上作战,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完善,逐渐创造摸索出一整套航母为核心的特混舰队的战略战术。作为偷袭珍珠港的创造者山本五十六,真正的验证了他的航空优先,战舰无用,的理论&nbsp;&nbsp;其舰载机在海战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strong>[em05]<strong>二战已经过去60年了,对珍珠港事件的评价尽不相同,有人说是日本的巨大胜利,还有人说是袭击珍珠港只是为美国处理掉了一些过时舰只并激起了其斗志。从日本的角度,珍珠港行动只是一个支援行动,目的是保证日本南进获取南太平洋的石油不会受到美国的阻碍。而日本以29架飞机的代价换取了美国主力舰船19艘、飞机200余架,并使美太平洋舰队在一段时期内难以进入南太平洋,这无可争议地是一个战术胜利,也完全实现了日本的战略意图。<br/>  但再看远一点就可以看到日本战略问题——看错了对手,以为美国象中国那样软弱可欺,或是象俄国一样打败了就跑。如果日本认识到这一点,首先就不该开战,开战就不应该将袭击珍珠港当作支援任务,也不应在珍珠港打得如此保守。象渊田所说的只是剪掉了老鹰的尾羽。在美军能够作出反应前,南云完全可以将舰队携带的所有炸弹投入珍珠港,至少应炸掉港内的储油(30万吨)船厂和修理设备,并可以以其绝对的兵力优势,在珍珠港附近兜捕美舰队航母。这种情况美国太平洋舰队也将退回西海岸,也决不可能在半年内就投入反攻。另外,再夸张一些,如果日本能在珍珠港集中同入侵中途岛一样规模的舰队,空袭之后,用战列舰对珍珠港实施炮火准备,绝对有能力在开战之初就全面占领珍珠港。这样太平洋战争就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了。<br/> 美军蒙受巨大损失的原因主要有:<br/>第一没有看到武器装备的发展给海战方式带来的巨变,仍认为海战的决定力量是战列舰,海战的主要手段是战列舰之间的海上决战。所以认为珍珠港距日本有3000海里之遥,在日军舰队的有效攻击范围之外。这一论点就是以战列舰为核心的舰队的作战半径来衡量。最终使得对日军的作战方向和目标产生错误判断。<br/>第二,盲目自大,轻视对手。美军自恃其海军实力雄厚,十分轻视日本海军的战斗力,认为日军不敢发动战争,日军的航空母舰不具备远程奔袭能力,也研制不出浅水鱼雷,所以错误判断一旦战争打响,日军首先会攻击东南亚,而不是珍珠港。因此在美日关系极度紧张之时,美军只是命令东南亚的部队进入戒备,甚至于对一些明显的战争征兆,视若无睹。早在1941年1月,美国驻日大使格鲁就向美国国务院报告,日本一旦与美国开战,将首先袭击珍珠港。但这一信息,美军不以为然。此后,美国还多次截获日本收集珍珠港情报的电文,多次发现在珍珠港活动的日本间谍,但都被当作一般的情报活动而未加重视。在偷袭的前夕,美军情报部门截获并破译了日本驻檀香山领事馆用密码报告的有关珍珠港美军军舰动向的情报,同时发现日本领事馆正在大量焚烧文件。还发现日军一反六个月改变密码和呼叫代号的惯例,在一个月里两次变更密码和呼叫代号。像这样的显而易见而又重要的迹象,都没有引起重视。<br/>第三疏于戒备,虽然在夏威夷的美军没及时收到进入戒备的命令。但是,在太平洋上美日之间的矛盾已处于极度紧张的时刻,夏威夷的防御仍非常松懈,原定的飞机巡逻措施从未付诸实施。星期日,停泊在港内的军舰上照例有官兵上岸休假,情报中心停止工作,甚至檀香山和夏威夷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谢夫特堡之间的电报通讯机构也停止办公。以致于在遭到日军袭击时,通信中断,指挥瘫痪。此外,港内停泊的军舰密集排列,有的甚至是并列停靠,一旦遭袭,根本无法机动,还遭受到旁边军舰爆炸和大火的波及。而且夏威夷军区无视美国海军在1940年11月英军空袭意大利塔兰托军港后要求各海军基地加强防鱼雷措施的命令,认为日军造不出浅水鱼雷,而防鱼雷网反倒影响军舰出入,所以未加落实。事实上正是日军的浅水鱼雷给了美军最大的打击。<br/>除了以上原因,还有史学家认为,美国早已获知日军的偷袭计划,珍珠港事变只不过是罗斯福的苦肉计。因为当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思想非常严重,使得罗斯福总统很多援助英、苏、中等国的计划受到擎制,而作为极富远见的,罗斯福很清楚,如果不及时援助正在艰苦奋战的英、中、苏等反法西斯国家,等到轴心国确实控制了欧亚大陆后,美国将无力独自抵抗已经根基牢固的德、意、日轴心国。所以早参战比晚参战有利,但国内的孤立主义只图眼前利益,不愿参战。因此罗斯福不惜以珍珠港为代价,唤醒民众的觉醒和敌忾,粉碎孤立主义的幻想。——12月8日,罗斯福在国会的参战演讲和战争咨文获得了一致赞同,孤立主义一夜之间烟消云散。<br/>另外还有解密的档案透露,珍珠港事变的前一天,即12月6日,从马来亚哥达巴鲁机场起飞的澳大利亚空军的1架侦察机发现了正向马来亚航行的日军登陆舰队,立即报告上级,并要求加派其他飞机来接替跟踪。但是,盟军驻远东空军司令英国空军上将布鲁克却命令取消跟踪监视。驻澳大利亚的美军代表史密斯上校得知这一消息,立即要求通报美国。但澳大利亚战时内阁拖延十二小时后才批准史密斯的要求。这份报告实际上直到十七小时后才经夏威夷转到华盛顿,早已失去了价值。布鲁克和澳大利亚战时内阁的这些令人疑惑的举动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处于艰难困苦中的英国,为了使美国早日参战,即使是以马来亚遭偷袭为代价也是值得的。最有力的佐证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珍珠港遭偷袭后的日记里写到:这是一个好消息! <br/>&nbsp;&nbsp;&nbsp;&nbsp;从军事意义上讲,日军偷袭珍珠港和12月9日空袭美军在菲律宾的航空兵基地,12月10日击沉英国远东舰队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一举消灭了盟军在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三支最具威力的部队——即美国的太平洋舰队,美国驻菲律宾的航空兵和英国远东舰队,取得了在东南亚的制空权和制海权,为日军横扫东南亚奠定了基础。<br/>从军事理论上讲,偷袭珍珠港和12月10日击沉“威尔士亲王”号、“反击”号两艘军舰,充分说明了航空母舰已取代战列舰成为海战的霸主。美国主观上吸取了珍珠港的教训,摒弃了旧的传统海战理论,客观上其战列舰部队已受到毁灭性打击,只能组织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舰队来实施海上作战,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完善,逐渐创造摸索出一整套航母为核心的特混舰队的战略战术。作为偷袭珍珠港的创造者山本五十六,真正的验证了他的航空优先,战舰无用,的理论&nbsp;&nbsp;其舰载机在海战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strong>[em05]
只见回顾历史未见展望未来
[em03][em04][em05][em07]
<p>是列兵嘛,还是不错的理当支持下</p>[em05]
<p><strong>“看台海未来走向!”</strong></p><p><strong>看完全文,完全没有看到一点对台海未来走向的阐述</strong></p><p>&nbsp;</p>[em06][em06][em06][em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