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国际大都市却鲜有中国特色 上海应寻找灵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10:28
<p>迈向国际大都市却鲜有中国特色 上海应寻找灵魂&nbsp; </p><p>--------------------------------------------------------------------------------<br/>2006年06月25日 </p><p><br/>&nbsp;&nbsp; <br/>&nbsp;<br/>&nbsp;<br/>  流光溢彩的上海无疑是一座精彩的城市:从上世纪初的“东方巴黎”到现今内地最发达的文化中心,她一直是中国的时尚标签。然而“精彩”并不是“经典”,从最初的被迫殖民到后来的刻意追求,上海的时尚里似乎总没有离开一个“洋气”。正是这个“洋气”带给了上海繁华,但也同时剥走了其原本的东方文化。故此,有人说上海并不能算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因为在漂亮的复制外表下,她并没有一颗真正属于自己的灵魂。</p><p>  上世纪初的上海曾是令全球艳羡的大都市,无论商贸、金融、还是文化时尚都是远东地区的中心,被人称为“东方巴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在内地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雄心又起,立志要再次成为一座国际大都市。然而,目标高远的上海现在距离国际大都市的标准尚欠火候。 </p><p>  “兼容并蓄”欠火候 </p><p>  复旦大学历史系顾晓鸣教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上海作为中国推出的国际大都市,却鲜有中国特色。这座城市在向“东方曼哈顿”和“东方百老汇”努力的过程中,正在失去自己的特色。 </p><p>  在顾晓鸣看来,一座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应当首先具备一项指标,即要向外展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中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都应当能够在上海找到。作为国际大都市,要对有生活层面的传统文化由衷欢迎。但是上海在这方面做的并不如人意,甚至比不上北京。 </p><p>  并非真正“国际化” </p><p>  上海的所谓外国化只是幼稚地模仿其它国家表面的一些东西,实际上是简单的“外国化”。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尖锐地指出,上海在保护历史建筑时一味“媚洋”,花力气保留下来的都是洋房别墅,而真正有中国和上海特色的里弄却遭到大片的拆迁。 </p><p>  很多外国人都认为在上海生活十分舒适方便,因为走在路上麦当劳和星巴克随处可见,阿玛尼和路易威登的专卖店也很受欢迎。但专家认为,这其实只是引入了被全球化、垄断化和跨国企业化的时尚符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 </p><p>  顾晓鸣说,上海市政府规划建造具有外国风格的九镇,选择了意大利、德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风格,但却没有想到去建造阿拉伯、伊朗、泰国、韩国等小镇,说明上海只是盯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向它们仰视,并没有把自己开放给真正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国际文化。 </p><p>  创新停留复制层面 </p><p>  作为国际大都市,除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以外,还应当有自己的创新能力,但上海的所谓创新却似乎仍停留在复制层面。 </p><p>  美籍剧作家兼艺术评论家Mina Choi长期关注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她告诉本报记者,上海近两年大力发展创意园区,实际上并没有多少自己的原创。 </p><p>  她指出,无论是仓库风格的工作室还是先锋舞台剧,都是在抄袭西方曾经盛行过的潮流。( 章萝兰、金玥珏)</p><p>  来源:香港文汇报 <br/>&nbsp;</p><p>迈向国际大都市却鲜有中国特色 上海应寻找灵魂&nbsp; </p><p>--------------------------------------------------------------------------------<br/>2006年06月25日 </p><p><br/>&nbsp;&nbsp; <br/>&nbsp;<br/>&nbsp;<br/>  流光溢彩的上海无疑是一座精彩的城市:从上世纪初的“东方巴黎”到现今内地最发达的文化中心,她一直是中国的时尚标签。然而“精彩”并不是“经典”,从最初的被迫殖民到后来的刻意追求,上海的时尚里似乎总没有离开一个“洋气”。正是这个“洋气”带给了上海繁华,但也同时剥走了其原本的东方文化。故此,有人说上海并不能算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因为在漂亮的复制外表下,她并没有一颗真正属于自己的灵魂。</p><p>  上世纪初的上海曾是令全球艳羡的大都市,无论商贸、金融、还是文化时尚都是远东地区的中心,被人称为“东方巴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在内地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雄心又起,立志要再次成为一座国际大都市。然而,目标高远的上海现在距离国际大都市的标准尚欠火候。 </p><p>  “兼容并蓄”欠火候 </p><p>  复旦大学历史系顾晓鸣教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上海作为中国推出的国际大都市,却鲜有中国特色。这座城市在向“东方曼哈顿”和“东方百老汇”努力的过程中,正在失去自己的特色。 </p><p>  在顾晓鸣看来,一座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应当首先具备一项指标,即要向外展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中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都应当能够在上海找到。作为国际大都市,要对有生活层面的传统文化由衷欢迎。但是上海在这方面做的并不如人意,甚至比不上北京。 </p><p>  并非真正“国际化” </p><p>  上海的所谓外国化只是幼稚地模仿其它国家表面的一些东西,实际上是简单的“外国化”。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尖锐地指出,上海在保护历史建筑时一味“媚洋”,花力气保留下来的都是洋房别墅,而真正有中国和上海特色的里弄却遭到大片的拆迁。 </p><p>  很多外国人都认为在上海生活十分舒适方便,因为走在路上麦当劳和星巴克随处可见,阿玛尼和路易威登的专卖店也很受欢迎。但专家认为,这其实只是引入了被全球化、垄断化和跨国企业化的时尚符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 </p><p>  顾晓鸣说,上海市政府规划建造具有外国风格的九镇,选择了意大利、德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风格,但却没有想到去建造阿拉伯、伊朗、泰国、韩国等小镇,说明上海只是盯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向它们仰视,并没有把自己开放给真正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国际文化。 </p><p>  创新停留复制层面 </p><p>  作为国际大都市,除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以外,还应当有自己的创新能力,但上海的所谓创新却似乎仍停留在复制层面。 </p><p>  美籍剧作家兼艺术评论家Mina Choi长期关注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她告诉本报记者,上海近两年大力发展创意园区,实际上并没有多少自己的原创。 </p><p>  她指出,无论是仓库风格的工作室还是先锋舞台剧,都是在抄袭西方曾经盛行过的潮流。( 章萝兰、金玥珏)</p><p>  来源:香港文汇报 <br/>&nbsp;</p>
说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