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的汉语困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4:29:07
<p>广东人的汉语困境 </p><p>&nbsp;</p><p><br/>  文/邱晨图 何政东</p><p>  2005年夏季,广东由于其3+X的特殊考试设置,共产生高考状元12名,成了状元大省。然而在6月27日省考试中心召开的考试情况点评会上,语文科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柯汉琳揭露了光环背后让全体广东人尴尬的实情——1万考生文言文翻译拿零分,10万考生造句题上吃鸭蛋,总分和作文平均分下降。</p><p>  原因也许在于广东省部分地区的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5%。他强烈呼吁:广东省考生语文水平亟待提高。</p><p>  学生太差还是试题太差?</p><p>  “不仅是阅读,现实生活经验的匮乏也是导致语文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7月2日,在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办公室,柯教授列举了考生在作文中投机取巧的典型手段——背题套文。充斥书店和网络的“高考作文宝典”也许是7年未改命题方式的话题作文难以回避的弊端。被媒体争相转载的历年高考满分作文和风靡一时的“青春写作”,看似给了青少年创作的范本,却在写作形式和创作思维上带来极坏的误导。“今年没有任何一个用文言文写作的考生得了作文满分。”柯教授不赞成在形式上取巧,《赤兔之死》的神话陨落。</p><p>  刚从广州市黄埔区普通高中毕业、今年19岁的考生小周却对此不以为然。她爱阅读,但不爱书本爱杂志网络;她爱写作,不受老师褒奖的作文却能在网络上得到簇拥。“800字的文章,没法展开写什么东西,新鲜的形式又被当成哗众取宠,新颖的语言被当成病句扣分,为了不写一个错别字又要提心吊胆……”总分稳上第一志愿的小周只求作文不跑题,丝毫不在乎自己的文章能否取悦评卷老师。</p><p>  2005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能否真实反映学生文学素养和真实水平?柯教授强调教学和命题的调整重心不能向学生倾斜。日益数字化的生活经验,会让本来就缺乏现实生活体验的他们在文化观定型的重要年龄阶段与中国汉语文化彻底脱节。在高考语文里的一道请柬写作题中,“收到请回复”这样的短信用语、“;-)”这样的QQ符号表情比比皆是。用“犬子”自称的错误,已经可以划分到“常规性错误”一类。柯教授认为,相对于以日常运用为目的的“言语”的日新月异,人类的“语言系统”必须保持相对的保守和稳定,才能保护文化与经典的传承。</p><p>  粤语误导?</p><p>  粤语,恰恰就是制约广东考生提高语文水平的要素之一。作为方言的粤语已然在大华语圈和国际社会有了自己的“国际”身份——“Cantonese”。有国外语言专家和海外粤语Fans“企图”以音调和文字使用上的巨大裂口为由,将粤语从汉语体系中独立出来。“粤语不是方言!粤语是广东的汉语”之类的帖子,点击率总是一路飙升。</p><p>  柯教授指出,尽管粤语比官话汉语本身继承了更多古汉语成分,但依然无法与当代主流文化直接对话。广东考生在电视媒体和阅读材料上的选择,极大地影响了自己对语文知识的接纳能力。2005年的考生作文试卷里尽是“我是卧底!”这样的港台文化要素。当考生从来不在脑海里或生活中使用普通话去念“林则徐”时,在紧张的考场上顺着粤语发音写下“林侧楚”,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p><p>  尽管高考语文答卷已或明或暗地指出了广东文化的倾斜方向,但这种倾斜会不会又是一场文化的劫难?也许Cantonese有自己的一套“语文”,但面对高考语文试卷上的汉语常识性问题,Cantonese不能以局外人的身份玩玩就算。曾培养出遍及全国的优秀语文老师和校长的柯教授最后说道:“语文教学传授的知识必须超越语文甚至中文本身,要让语文和语文考试,都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来源/新周刊) </p><p>&nbsp;</p><p>广东人的汉语困境 </p><p>&nbsp;</p><p><br/>  文/邱晨图 何政东</p><p>  2005年夏季,广东由于其3+X的特殊考试设置,共产生高考状元12名,成了状元大省。然而在6月27日省考试中心召开的考试情况点评会上,语文科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柯汉琳揭露了光环背后让全体广东人尴尬的实情——1万考生文言文翻译拿零分,10万考生造句题上吃鸭蛋,总分和作文平均分下降。</p><p>  原因也许在于广东省部分地区的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5%。他强烈呼吁:广东省考生语文水平亟待提高。</p><p>  学生太差还是试题太差?</p><p>  “不仅是阅读,现实生活经验的匮乏也是导致语文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7月2日,在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办公室,柯教授列举了考生在作文中投机取巧的典型手段——背题套文。充斥书店和网络的“高考作文宝典”也许是7年未改命题方式的话题作文难以回避的弊端。被媒体争相转载的历年高考满分作文和风靡一时的“青春写作”,看似给了青少年创作的范本,却在写作形式和创作思维上带来极坏的误导。“今年没有任何一个用文言文写作的考生得了作文满分。”柯教授不赞成在形式上取巧,《赤兔之死》的神话陨落。</p><p>  刚从广州市黄埔区普通高中毕业、今年19岁的考生小周却对此不以为然。她爱阅读,但不爱书本爱杂志网络;她爱写作,不受老师褒奖的作文却能在网络上得到簇拥。“800字的文章,没法展开写什么东西,新鲜的形式又被当成哗众取宠,新颖的语言被当成病句扣分,为了不写一个错别字又要提心吊胆……”总分稳上第一志愿的小周只求作文不跑题,丝毫不在乎自己的文章能否取悦评卷老师。</p><p>  2005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能否真实反映学生文学素养和真实水平?柯教授强调教学和命题的调整重心不能向学生倾斜。日益数字化的生活经验,会让本来就缺乏现实生活体验的他们在文化观定型的重要年龄阶段与中国汉语文化彻底脱节。在高考语文里的一道请柬写作题中,“收到请回复”这样的短信用语、“;-)”这样的QQ符号表情比比皆是。用“犬子”自称的错误,已经可以划分到“常规性错误”一类。柯教授认为,相对于以日常运用为目的的“言语”的日新月异,人类的“语言系统”必须保持相对的保守和稳定,才能保护文化与经典的传承。</p><p>  粤语误导?</p><p>  粤语,恰恰就是制约广东考生提高语文水平的要素之一。作为方言的粤语已然在大华语圈和国际社会有了自己的“国际”身份——“Cantonese”。有国外语言专家和海外粤语Fans“企图”以音调和文字使用上的巨大裂口为由,将粤语从汉语体系中独立出来。“粤语不是方言!粤语是广东的汉语”之类的帖子,点击率总是一路飙升。</p><p>  柯教授指出,尽管粤语比官话汉语本身继承了更多古汉语成分,但依然无法与当代主流文化直接对话。广东考生在电视媒体和阅读材料上的选择,极大地影响了自己对语文知识的接纳能力。2005年的考生作文试卷里尽是“我是卧底!”这样的港台文化要素。当考生从来不在脑海里或生活中使用普通话去念“林则徐”时,在紧张的考场上顺着粤语发音写下“林侧楚”,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p><p>  尽管高考语文答卷已或明或暗地指出了广东文化的倾斜方向,但这种倾斜会不会又是一场文化的劫难?也许Cantonese有自己的一套“语文”,但面对高考语文试卷上的汉语常识性问题,Cantonese不能以局外人的身份玩玩就算。曾培养出遍及全国的优秀语文老师和校长的柯教授最后说道:“语文教学传授的知识必须超越语文甚至中文本身,要让语文和语文考试,都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来源/新周刊) </p><p>&nbsp;</p>
<p>网络有标题党,但报纸杂志才是标题党的祖宗。其实这题目该改成中国人的汉语困境才对。广东是因为特殊的3+X而突显了这个问题,但如果3+X推广到全国,难道别的地方就没有这个问题么?那些专家胡乱分析,竟然怪到粤语头上来了,呵呵,现在的专家难道真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广东那么多的广播、电视台,到底粤语节目能占到多少?广东那么多的学校,用粤语教学的又占到多少?知不知道一个小学的英语老师都要参加普通话级别考试?其实语文成绩的滑坡,责任全在于目前这种越来越严重的应试教育,与粤语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p>
恩,这次是说广东话,等待说上海话的帖子出现。
“林则徐”顺粤语拼成“林侧楚”,怎么可能?又是记者的想当然,在粤语“则”与“侧”一个Z音一个C音,“徐”读“渠”而“楚”读“cuo第二音”
记者会说粤语吗?林则徐我怎么也念不出林则楚的音来
<p>无知不丢人,丢人的是告诉别人你无知</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怎么拍都行</i>在2006-5-21 18:30:00的发言:</b><br/><p>呵呵,现在的专家难道真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广东那么多的广播、电视台,到底粤语节目能占到多少?广东那么多的学校,用粤语教学的又占到多少?知不知道一个小学的英语老师都要参加普通话级别考试?其实语文成绩的滑坡,责任全在于目前这种越来越严重的应试教育,与粤语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p></div><p>广东的粤语节目够多的了,感觉上应该超过50%.东莞的学校我知道大部分是用粤语教学.</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我爱我中华</i>在2006-5-22 7:55: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怎么拍都行</i>在2006-5-21 18:30:00的发言:</b><br/><p>呵呵,现在的专家难道真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广东那么多的广播、电视台,到底粤语节目能占到多少?广东那么多的学校,用粤语教学的又占到多少?知不知道一个小学的英语老师都要参加普通话级别考试?其实语文成绩的滑坡,责任全在于目前这种越来越严重的应试教育,与粤语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p></div><p>广东的粤语节目够多的了,感觉上应该超过50%.东莞的学校我知道大部分是用粤语教</p></div>没在广东上过学,不过学校教育除非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班,否则用方言教学好像是违规的吧?哪位老师来讲讲?
<p><font size="2">唉,现在好多上海的小孩子都不会说上海话了</font></p>
Cantonese....老外以为是中国的官方语言
<p>
没在广东上过学,不过学校教育除非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班,否则用方言教学好像是违规的吧?哪位老师来讲讲?
</p><p>&nbsp;&nbsp;&nbsp; 我从小学读到高中,学校几乎全部是用方言授课的----学汉语拼音以及朗诵课文时除外,不过那是70、80年代的事了。现在我那里(广东中山市)连对于乡村学校都有普通话授课,因为好多外地来的老师,甚至校长也是外地的,也有很多外地的学生,所以普通话授课是很普遍了。</p><p>&nbsp;&nbsp;&nbsp; 其实这也不是主要的。我读文言文的时候都是用粤语的,这并不妨碍我的学习,甚至我认为用粤语朗诵古文和诗词比普通话更有韵味。所以我认为那教授把问题归咎于粤语是说胡话了。</p>
<p>什么国语不国语</p><p>&nbsp;&nbsp;&nbsp;对于教育部来说 英语才是王道</p>
<p>个人以为,方言逐步消亡是最好的结果。</p><p>方言可能会有那么一点历史文化价值,但与其所带来的负面作用(造成地区隔阂、地域矛盾、。。。)相比,弊大于利。</p>
从小听粤语歌&nbsp; 好听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碧落黄泉</i>在2006-5-21 19:13:00的发言:</b><br/>恩,这次是说广东话,等待说上海话的帖子出现。</div><p>估计快了</p>
<p>zh-&gt;z,ch-&gt;c,sh-&gt;s</p><p>k-&gt;g,f-&gt;h,l-&gt;n</p><p>an-&gt;ang,en-&gt;eng,in-&gt;ing</p><p>ian-&gt;iang,uan-&gt;ua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