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有机会升格为两岸政治特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11:48
<p>&nbsp;&nbsp;&nbsp;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获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引发不少台湾学者注意。他们认为,这是大陆方面向台湾官民作出有别于香港、澳门两特区正在实施的“一国两制”政策,试图以更灵活、宽松的政策,来吸引台湾民众对国家统一的注意力和向心力。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目前虽是经济战略区,但到时机成熟时,就有可能会升格为政治战略区。&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br/>&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 台湾一些学者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之所以政治嗅觉颇为灵敏,除了是因为海峡西岸地理区位的福建省,与台湾地区是一水之隔,与金门、妈祖更是近在咫尺的地理条件,而目前台湾当局在“小三通”的基础上,允许福建省户籍居民到金门、妈祖旅游这些本身有利条件之外,还从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张德江领衔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并未被纳入“十一五规划”,但由政治位阶较低的福建省地方官员构思、提议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却获中央高度重视的“不对称反差”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觉而致。</p><p>&nbsp;&nbsp;&nbsp; 实际上,在去年三月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由厦门市长张昌平领衔、有六十多名代表联署的关于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提案,就明确地向全国人大建议:赋予闽台合作交流更多灵活、特殊的政策,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更快形成和发展,为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p><p>&nbsp;&nbsp;&nbsp; 这份建议案指出,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区域发展布局和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定位,并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区域。联署建议案还建议,对于现阶段拟在福建投资的台资项目,除环境影响评价不许可及国家明令禁止的之外,均按“同等优先,适当放宽 ”的对台经贸政策,同意项目落地。为了让福建在对台政策方面先走一步,进行试验,包括赋予福建更加多、更加灵活变通的功能,提高闽台双方经贸合作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扩大福建沿海与金马地区直接往来,率先在闽台区域实现“三通”。</p><p>&nbsp;&nbsp; 福建省把“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推进国家统一大业挂联起来,这是颇为聪明的一着,将它的定位及品位,都一下子地大为提升了起来。实际上,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海域,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自然集聚、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为内涵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初是予人“地方区域经济利益保护主义”的感觉。--“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初予人的感觉,是福建省为调整经济结构而提出来的策略构想,利用本身在海峡西岸经贸交流的地理优势,避免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区域经济板块的“夹击”下被“边缘化”,因而作出的“自救策略”。但如将“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国家统一大业挂联起来,则整个格局大为改观,其正当性也大为提高,而且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实际上,福建和台湾都属于闽南文化圈,经济互补性很强。从经济发展长远趋势看,台湾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以祖国大陆为腹地,它的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都要依靠大陆。而与台湾一水之隔,血缘、文缘、史缘相同的福建,则是首选之地,故台湾希望将以福建为主的东南沿海纳为台湾的腹地,取得环海峡经济板块的主导权。但反过来,进一步加强闽台经济合作,也有利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形成。如果闽台经济的合作能够出现某些突破,就有可能会使 “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在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之下,可能会进一步促使海峡西岸与海峡东岸形成类似“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合作模式。使到海峡西岸经贸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合而不离,在经贸形态上就形塑了“一个中国”的形象和实质。“台独”分裂势力要破坏这个实质,就等于是要与依靠这种经贸合作形态讨生活、求发展的台湾人民“过不去”,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p><p>&nbsp;&nbsp; 这个“进一步促使海峡西岸与海峡东岸形成类似自由贸易区的经贸合作模式”的提法,使台湾一些学者深受启发,并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建议内容。比如,在四月下旬举行的第一届《北京“台研论坛”》上,高雄中山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周进雄在其论文中,就建议成立“西岸政治特区”。其内容包括有:“政治特区”内进行政治形态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首先在区内试行台湾同胞参政议政,包括福建各级人大、政协留出适当名额给福建籍认同“一中”原则的台胞,在以台商投资为主的各类园区,让台商合适人选担任园区主要负责人,参加图区管理,及选择部份地方政府招聘台胞任职公务员,划定海峡西岸部份离岛地区,设立“西岸离岛合作区”,将“合作区”辟为两岸军缓冲区……等。</p><p>&nbsp;&nbsp; 其实,类似的构思,甚至是比之更为大胆、开放的建议,北京方面早就已经提出过。一九六五年,国共“密使”曹聚仁穿梭西岸,国共双方同意了六项条件:</p><p><strong>&nbsp;&nbsp; (一)蒋介石偕同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浙江以外的任何一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北京建议拨出江西庐山地区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汤沐邑。</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 (二)蒋经国任台湾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外,北京只坚持农业方面必须耕者有其田,其他政务,完全由台湾省政府全权处理,以二十年为期;期满再行洽商。</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 (三)台湾不得接受美国任何军事援助,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照美国支援数额照拨补助。</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 (四)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四个师,其中一个师驻在厦门、金门地区,三个师驻在台湾。</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 (五)厦门与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此一师长由台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其资格应为陆军中将,政治上为北京所接受的。</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 (六)台湾现任文武百官,官阶、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准降低。然而此事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出现而中断。</strong></p><p>&nbsp;&nbsp;&nbsp; 现在,既然有了国共再次携手合作,也有了“胡连会五项共识”,相信,只要中国国民党能在二零零八年夺回政权,尽管仍有民进党人阻挠破坏,但有关“西岸政治合作区”的构想,就可逐步推行。而届时“海峡西岸经济区”就将会成为其“踏脚石”。(作者:富权 来源:新华澳报 2006 05 14)</p><p>&nbsp;&nbsp;&nbsp;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获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引发不少台湾学者注意。他们认为,这是大陆方面向台湾官民作出有别于香港、澳门两特区正在实施的“一国两制”政策,试图以更灵活、宽松的政策,来吸引台湾民众对国家统一的注意力和向心力。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目前虽是经济战略区,但到时机成熟时,就有可能会升格为政治战略区。&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br/>&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 台湾一些学者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之所以政治嗅觉颇为灵敏,除了是因为海峡西岸地理区位的福建省,与台湾地区是一水之隔,与金门、妈祖更是近在咫尺的地理条件,而目前台湾当局在“小三通”的基础上,允许福建省户籍居民到金门、妈祖旅游这些本身有利条件之外,还从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张德江领衔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并未被纳入“十一五规划”,但由政治位阶较低的福建省地方官员构思、提议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却获中央高度重视的“不对称反差”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觉而致。</p><p>&nbsp;&nbsp;&nbsp; 实际上,在去年三月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由厦门市长张昌平领衔、有六十多名代表联署的关于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提案,就明确地向全国人大建议:赋予闽台合作交流更多灵活、特殊的政策,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更快形成和发展,为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p><p>&nbsp;&nbsp;&nbsp; 这份建议案指出,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区域发展布局和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定位,并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区域。联署建议案还建议,对于现阶段拟在福建投资的台资项目,除环境影响评价不许可及国家明令禁止的之外,均按“同等优先,适当放宽 ”的对台经贸政策,同意项目落地。为了让福建在对台政策方面先走一步,进行试验,包括赋予福建更加多、更加灵活变通的功能,提高闽台双方经贸合作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扩大福建沿海与金马地区直接往来,率先在闽台区域实现“三通”。</p><p>&nbsp;&nbsp; 福建省把“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推进国家统一大业挂联起来,这是颇为聪明的一着,将它的定位及品位,都一下子地大为提升了起来。实际上,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海域,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自然集聚、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为内涵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初是予人“地方区域经济利益保护主义”的感觉。--“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初予人的感觉,是福建省为调整经济结构而提出来的策略构想,利用本身在海峡西岸经贸交流的地理优势,避免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区域经济板块的“夹击”下被“边缘化”,因而作出的“自救策略”。但如将“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国家统一大业挂联起来,则整个格局大为改观,其正当性也大为提高,而且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实际上,福建和台湾都属于闽南文化圈,经济互补性很强。从经济发展长远趋势看,台湾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以祖国大陆为腹地,它的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都要依靠大陆。而与台湾一水之隔,血缘、文缘、史缘相同的福建,则是首选之地,故台湾希望将以福建为主的东南沿海纳为台湾的腹地,取得环海峡经济板块的主导权。但反过来,进一步加强闽台经济合作,也有利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形成。如果闽台经济的合作能够出现某些突破,就有可能会使 “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在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之下,可能会进一步促使海峡西岸与海峡东岸形成类似“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合作模式。使到海峡西岸经贸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合而不离,在经贸形态上就形塑了“一个中国”的形象和实质。“台独”分裂势力要破坏这个实质,就等于是要与依靠这种经贸合作形态讨生活、求发展的台湾人民“过不去”,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p><p>&nbsp;&nbsp; 这个“进一步促使海峡西岸与海峡东岸形成类似自由贸易区的经贸合作模式”的提法,使台湾一些学者深受启发,并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建议内容。比如,在四月下旬举行的第一届《北京“台研论坛”》上,高雄中山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周进雄在其论文中,就建议成立“西岸政治特区”。其内容包括有:“政治特区”内进行政治形态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首先在区内试行台湾同胞参政议政,包括福建各级人大、政协留出适当名额给福建籍认同“一中”原则的台胞,在以台商投资为主的各类园区,让台商合适人选担任园区主要负责人,参加图区管理,及选择部份地方政府招聘台胞任职公务员,划定海峡西岸部份离岛地区,设立“西岸离岛合作区”,将“合作区”辟为两岸军缓冲区……等。</p><p>&nbsp;&nbsp; 其实,类似的构思,甚至是比之更为大胆、开放的建议,北京方面早就已经提出过。一九六五年,国共“密使”曹聚仁穿梭西岸,国共双方同意了六项条件:</p><p><strong>&nbsp;&nbsp; (一)蒋介石偕同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浙江以外的任何一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北京建议拨出江西庐山地区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汤沐邑。</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 (二)蒋经国任台湾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外,北京只坚持农业方面必须耕者有其田,其他政务,完全由台湾省政府全权处理,以二十年为期;期满再行洽商。</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 (三)台湾不得接受美国任何军事援助,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照美国支援数额照拨补助。</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 (四)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四个师,其中一个师驻在厦门、金门地区,三个师驻在台湾。</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 (五)厦门与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此一师长由台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其资格应为陆军中将,政治上为北京所接受的。</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 (六)台湾现任文武百官,官阶、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准降低。然而此事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出现而中断。</strong></p><p>&nbsp;&nbsp;&nbsp; 现在,既然有了国共再次携手合作,也有了“胡连会五项共识”,相信,只要中国国民党能在二零零八年夺回政权,尽管仍有民进党人阻挠破坏,但有关“西岸政治合作区”的构想,就可逐步推行。而届时“海峡西岸经济区”就将会成为其“踏脚石”。(作者:富权 来源:新华澳报 2006 05 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