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用车年消费支出2000亿 领导及家属私用占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06:24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4-30/3009362_3.shtml

公务用车年消费支出2000亿 领导及家属私用占1/3
2011年04月30日 09:19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4)  【字体:↑大 ↓小】

  公务用车制度积弊已久

  在受访专家看来,我国现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主要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编制管理、标准控制、按需配给、单位所有的模式。近些年来,这种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一些地方公车消费支出的加速增长,成为各级财政不小的负担,也成为政府管理的黑洞,更易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现在公车的使用,一是无序——公车私用、公车一把手专用,是个干部都在使用公车。二是无度——加油、保险、维修都是由公家来承担。”中央党校教授林喆指出。

  对于现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积弊,主管部门和社会层面已有基本共识:




  积弊一:公务用车费用过高,造成财政负担沉重。综合各类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另有民间和学者统计的数据显示,全国公车数量约为300万~350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约为3000亿元~4000亿元。据估计,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12%之间。

  同时,加油、维修虚开发票等现象的存在,使得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据有关部门调研结果显示,一些单位一辆公车一年仅维修费用就高达10万元以上,甚至有的公车一年换了40多个轮胎,几乎每周换一个,其中的漏洞可想而知。

  积弊二:公车使用效率偏低,公车资源利用失衡。据国家发改委及广东省测算,党政机关的公车,每万里运行成本是社会运营车辆成本的5~6倍,而使用效率则仅为社会运营车辆的1/6~1/5。相当一部分领导的专用车,除了接送领导上下班、参加必要的公务活动或出差外,大部分时间或者闲着或者跑司机个人或领导家里的私事。与此同时,也存在公车资源利用不平衡的现象,一些普通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中用车难的问题仍比较突出,甚至有私车公用的无奈之举。

  积弊三:公车私用现象严重,有损于领导干部形象。据国家发改委有关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有三个“三分之一”,即车辆公用三分之一,领导及家属私用三分之一,司机使用三分之一。

  为何公务用车乱象丛生?竹立家教授认为,究其根源,一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没有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角度出发,总认为用用公车无关紧要。但实质上,近几年来,公车消费已经引起广大人民群众强烈不满,极大地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二是对违规违章使用公车的人没有严厉惩处。尽管规章制度均在,但执行不力。“没有听说有人因为公车问题被开除公职,惩罚不痛不痒。所谓‘杀鸡给猴看’,现在我们是‘拔鸡毛给猴子看’,‘猴子’是不害怕的。”

  治本尚需全面改革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所在。而为下一步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正是高层对此次专项治理工作的厚望。

  据本刊记者了解,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一些地区和国家有关部委就自发地对公车管理与改革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调查,截止到2007年,已有交通部、国家审计署、国资委、宗教局等8个国务院部门,广东中山、珠海、惠州、佛山等7个地级市,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浙江义乌,山东威海,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庆等地区均作了公车管理制度改革的尝试。

  从专家的解读看,已有的公车改革探索总的来说主要有三种模式:其一,货币化改革模式。即取消公务用车(执法等特殊车除外),向全部或部分公务人员按照职级发放交通补贴,公务交通由个人自行解决。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公车改革多数采取这种模式。

  其二,半货币化改革模式。即取消各部门公车,由政府行政后勤部门或由新组建的机关车辆管理机构实行统一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定期结算。

  其三,加强管理型模式。即各单位继续保留现有公务用车,取消事实上的“领导专车”,通过完善和强化公车管理制度,严格实行“一车一登记簿”制度,车辆外出公干必须逐次登记,详细记录要车、派车、事由、起始时间、地点、行程、油耗、计费、驾驶员、乘车人等信息。下班后和节假日期间未经批准不得使用公车。广东省中山、惠州等地区以及汕头海关对车改留用车多采取这种形式。

  至今,人们尚未见到全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统一的指导意见和操作原则,造成公车改革只是在少数部门、少数地区自发并分散地进行的印象。有专家指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推进不易,一方面是公车改革会损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些公车受益者,即使原有的利益不是很合理合法,但一旦其利益受到影响,还是觉得被侵犯;另一方面,这些受益者同时又大都是公车改革的决策者,要革掉自己的既得利益,阻力很大。

  对此,竹立家教授分析说:“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首先要明确公车违规使用是一种特权腐败行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一种反腐败的表现。”

  林喆也认为,“当前,一些官员‘公车干私活’的现象比较严重——子女上学、家庭办事、亲属朋友都可以用,单位真正需要用车却没有。公私不分,本身就是一种腐败。”

  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认为,公车改革的最终广泛推行,还需依靠中央出台方向性的大政策。“这些年各地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都是出于自愿,反反复复很难改下去,也很难改到领导层。我认为应当实现公务用车制度的根本改革,全国统一做‘规定动作’,而不是‘自选动作’;不是各地想不想改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完成的改革。”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4-30/3009362_3.shtml

公务用车年消费支出2000亿 领导及家属私用占1/3
2011年04月30日 09:19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4)  【字体:↑大 ↓小】

  公务用车制度积弊已久

  在受访专家看来,我国现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主要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编制管理、标准控制、按需配给、单位所有的模式。近些年来,这种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一些地方公车消费支出的加速增长,成为各级财政不小的负担,也成为政府管理的黑洞,更易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现在公车的使用,一是无序——公车私用、公车一把手专用,是个干部都在使用公车。二是无度——加油、保险、维修都是由公家来承担。”中央党校教授林喆指出。

  对于现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积弊,主管部门和社会层面已有基本共识:




  积弊一:公务用车费用过高,造成财政负担沉重。综合各类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另有民间和学者统计的数据显示,全国公车数量约为300万~350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约为3000亿元~4000亿元。据估计,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12%之间。

  同时,加油、维修虚开发票等现象的存在,使得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据有关部门调研结果显示,一些单位一辆公车一年仅维修费用就高达10万元以上,甚至有的公车一年换了40多个轮胎,几乎每周换一个,其中的漏洞可想而知。

  积弊二:公车使用效率偏低,公车资源利用失衡。据国家发改委及广东省测算,党政机关的公车,每万里运行成本是社会运营车辆成本的5~6倍,而使用效率则仅为社会运营车辆的1/6~1/5。相当一部分领导的专用车,除了接送领导上下班、参加必要的公务活动或出差外,大部分时间或者闲着或者跑司机个人或领导家里的私事。与此同时,也存在公车资源利用不平衡的现象,一些普通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中用车难的问题仍比较突出,甚至有私车公用的无奈之举。

  积弊三:公车私用现象严重,有损于领导干部形象。据国家发改委有关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有三个“三分之一”,即车辆公用三分之一,领导及家属私用三分之一,司机使用三分之一。

  为何公务用车乱象丛生?竹立家教授认为,究其根源,一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没有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角度出发,总认为用用公车无关紧要。但实质上,近几年来,公车消费已经引起广大人民群众强烈不满,极大地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二是对违规违章使用公车的人没有严厉惩处。尽管规章制度均在,但执行不力。“没有听说有人因为公车问题被开除公职,惩罚不痛不痒。所谓‘杀鸡给猴看’,现在我们是‘拔鸡毛给猴子看’,‘猴子’是不害怕的。”

  治本尚需全面改革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所在。而为下一步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正是高层对此次专项治理工作的厚望。

  据本刊记者了解,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一些地区和国家有关部委就自发地对公车管理与改革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调查,截止到2007年,已有交通部、国家审计署、国资委、宗教局等8个国务院部门,广东中山、珠海、惠州、佛山等7个地级市,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浙江义乌,山东威海,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庆等地区均作了公车管理制度改革的尝试。

  从专家的解读看,已有的公车改革探索总的来说主要有三种模式:其一,货币化改革模式。即取消公务用车(执法等特殊车除外),向全部或部分公务人员按照职级发放交通补贴,公务交通由个人自行解决。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公车改革多数采取这种模式。

  其二,半货币化改革模式。即取消各部门公车,由政府行政后勤部门或由新组建的机关车辆管理机构实行统一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定期结算。

  其三,加强管理型模式。即各单位继续保留现有公务用车,取消事实上的“领导专车”,通过完善和强化公车管理制度,严格实行“一车一登记簿”制度,车辆外出公干必须逐次登记,详细记录要车、派车、事由、起始时间、地点、行程、油耗、计费、驾驶员、乘车人等信息。下班后和节假日期间未经批准不得使用公车。广东省中山、惠州等地区以及汕头海关对车改留用车多采取这种形式。

  至今,人们尚未见到全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统一的指导意见和操作原则,造成公车改革只是在少数部门、少数地区自发并分散地进行的印象。有专家指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推进不易,一方面是公车改革会损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些公车受益者,即使原有的利益不是很合理合法,但一旦其利益受到影响,还是觉得被侵犯;另一方面,这些受益者同时又大都是公车改革的决策者,要革掉自己的既得利益,阻力很大。

  对此,竹立家教授分析说:“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首先要明确公车违规使用是一种特权腐败行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一种反腐败的表现。”

  林喆也认为,“当前,一些官员‘公车干私活’的现象比较严重——子女上学、家庭办事、亲属朋友都可以用,单位真正需要用车却没有。公私不分,本身就是一种腐败。”

  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认为,公车改革的最终广泛推行,还需依靠中央出台方向性的大政策。“这些年各地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都是出于自愿,反反复复很难改下去,也很难改到领导层。我认为应当实现公务用车制度的根本改革,全国统一做‘规定动作’,而不是‘自选动作’;不是各地想不想改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完成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