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邓华将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3:21:20
<p>本文是摘录。主要摘自罗印文的《邓华将军传》、《中*共*党*史人物传精选本--军事篇》、<br/>及《四野十大虎将传奇》<br/>&nbsp;&nbsp;&nbsp; 邓华可以说是中*共高级将领中最为奇特的一员战将,功勋累累,<br/>却名不见经传。提起海南一役,人们只知有韩先楚,而不知总指挥。<br/>就连提起抗美援朝,人们也只知道彭德怀、洪学智、韩先楚。对他<br/>的误会甚多。在邓华1980年7月逝世后的《邓华同志悼词》中,在<br/>介绍他生前任职情况时,却漏掉了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任司<br/>令员这一重要职务,影响所及,这以后出版的许多辞书的邓华条<br/>目中也都没有提及这一重要任职。<br/>&nbsp; 盖馆没有论定。<br/>&nbsp; 在《邓华同志悼词》中,称邓华为“我军优秀的政治思想工<br/>作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首先提及的是他的政治工作者身份,而<br/>不是他的军事指挥。<br/>&nbsp;&nbsp;&nbsp; 现在,情况在慢慢改观,有关他的一些史料,正在慢慢披露。<br/>&nbsp;&nbsp;&nbsp; “在抗美援胡战争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志愿军党委和<br/>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聂荣臻、邓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br/>家,从战争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战争的基本侍点,掌握<br/>了战争的基本规律,从而驾驭了战争的发展,进行了符合战争实<br/>际的,具有创造性的战争指导。”<br/>&nbsp;&nbsp;&nbsp; 这是1991年4月出版的《朝鲜战争决策内幕》一书中的一段<br/>话。<br/>&nbsp;&nbsp;&nbsp; 同年l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主办<br/>的《军事历史》杂志,在向读者评介《朝鲜战争决策内幕》时写<br/>道:“该书从第三章至第十章以八章的篇幅对错综复杂的战争发展<br/>历史作了记述,向读者展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聂荣臻、<br/>邓华等领导人的卓越的战争指导艺术。”<br/>&nbsp;&nbsp;&nbsp;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方面对邓华的研究颇为认真,说他是<br/>“‘四野’三大战将之一。,“在内战及韩战(按:指抗美援朗战<br/>争)中著有战功”。准确地指出他在“1954年9月接彭德怀任志愿<br/>军司令员”。还说他是“彭德怀正规化建军路线的主要执行人”。<br/>&nbsp;&nbsp;&nbsp; 西方对邓华的研究也是不遗余力的。朝鲜战争实际上是一场<br/>国际性战争,联合国军方面参战的部队达16个国家,与之相对抗<br/>的则是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苏联空军。朝鲜战场的较量,以<br/>美国为首的16国联军是知道邓华的厉害的。他们对他进行专题研<br/>究,并且密切注视他的行踪。1977年,邓华在粉碎“四人帮”之<br/>后重返部队,第一次在北京公开露面时,敏感的西方记者.立即<br/>向全世界发布消息,说邓华的复出意味着中国军方的新动向。</p><p>&nbsp;&nbsp;&nbsp; 历史,在为他恢复本来面目。<br/>&nbsp;邓华,1928年参如红军,经历了五次反“围<br/>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朗,历任纵队司<br/>令员、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东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br/>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要职。他智勇双全、文武兼备、<br/>军政皆优,战功卓著,特别是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接朝<br/>中,他高瞻远瞩,胸怀全局,屡出奇谋.指挥果断,为人<br/>民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p><p><br/>&nbsp;牛刀小试<br/>1945年11月1日,邓华到达沈阳市。<br/>11月8日,邓华出任辽宁省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市卫<br/>戍司令。<br/>11月27日,中*共*中*央东北局西满分局成立,李富春为书记,<br/>邓华为分局委员。邓华旋即率保一旅(下辖三个团、一个工人纵<br/>队)撤离沈阳市,开赴西满地区(以保一旅第四团为基础扩建的<br/>保三旅则去了东满)。12月在西满成立辽西军区,邓华任司令员,<br/>陶铸任政治委员,下辖一、二、五军分区和保一旅及工人纵队,共<br/>一万余兵力。部队在辽西地区发动群众,剿灭土匪,建立政权,到<br/>1946年3月,辽西根据地初具规模,且日益巩固;同时抓紧整训<br/>部队,鼓舞战斗意志,进行各项战斗准备。<br/>&nbsp;&nbsp;&nbsp; 1946年3月苏联红军开始从东北撤退回国。3月18日,邓华<br/>所部保一旅与兄弟部队一道,从伪满军营手中夺取了四干市,马<br/>仁兴、邓东哲分别出任四乎市卫戊司令员和政委。这次攻占四平<br/>是为人们所称的首战四平。<br/>&nbsp;&nbsp;&nbsp; 4月至5月,国民党军主力向四平发动进攻‘在民主联军首长<br/>统一指挥下,邓华所部保一旅配台民主联军主力,在四平地区血<br/>战一月。这次四乎保卫战,也称之为二战四平。<br/>&nbsp;&nbsp;&nbsp; 6月,江西军区接受原吉江军区一部分,改称辽吉军区,仍由<br/>邓华任司令员。在这前后,邓华指挥所部在辽吉地区进行反敌蚕<br/>食作战,拔据点,歼顽匪,积小胜为大胜,为东北战场战略反攻<br/>准备条件。<br/>&nbsp;&nbsp;&nbsp; l947年初,在春季攻势作战中,邓华指挥保一旅、保二旅(新组建)以及骑兵支<br/>队、沈北支队等部,冒着零下三十度严寒,连续进行了四次较大<br/>的攻坚战和阻击战,取得了开台、<br/>通辽、保康、茂林等攻坚战和钱家店阻击战胜利,<br/>其中开鲁攻坚战,歼敌一个团,通辽攻坚战又<br/>歼敌两个营,三个月作战歼敌达四千六百多人。<br/>&nbsp;4月,保一旅、保二旅和西满独立师组成辽吉纵队,分别改番<br/>号为第一、第二、第三师,统归邓华司令员指挥,因此亦称邓华<br/>纵队。纵队政治委员由陶铸兼任,副政治委员为吴富善,参谋长<br/>为高体乾,政治部主任为袁升平。辽吉纵队虽然仍属于辽吉军区<br/>的部队,但在作战时随时听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调遗,已经具有<br/>野战军性质了。</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四战四平与增兵建议<br/>&nbsp;&nbsp;&nbsp; 经历了首战四平和二战四平之后,现在,1947年6月初,空<br/>前激烈、残酷的四平攻坚战——三战四平,即将拉开序幕。<br/>5月13日,邓华率部南下,投入夏季攻<br/>势第一阶段作战,旗开得胜,到15日三天时间内,即攻克郑家屯<br/>以北之玻璃山、双山,歼灭陈明仁第七十一军第八十七师的一个<br/>营,接着在东进途中,又追歼第八十七师的两个营和一个团直属<br/>队。(对这次玻璃山作战,东北民主联军首长于5月24日致电邓<br/>华、吴富善、高体乾,祝贺辽吉纵队取得的歼敌胜利。)<br/>辽吉纵队于5月下旬按到命令,协同第一纵队(万毅、李天佑)<br/>进行四平攻坚战。<br/>&nbsp;&nbsp;&nbsp; 邓华和政委、参谋长等人,对来自多渠道的敌兵力情报,做了全面<br/>的综合分析,并且分片划区逐点计算后,确认四平守军在三万人<br/>以上。而总部认为陈明仁守军只有一万八千人<br/>(甚至还有说只有一万六干人的),充其量不过两万人。<br/>邓华在了解守军兵力的同时,还对其火力和工事沟筑情况进<br/>行了调查。面对所获悉情况,邓华立时陷入沉思:我两个纵队攻<br/>取四干,我与敌兵力对比优势不大,因而把握不大。如果用三个<br/>纵队,拿下四平比较有把握。他准备向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提出建<br/>议。他认为,如果打不好四平这一仗,人力物力遭受损失,不仅<br/>影响部队士气,还会影响夏季攻势战果的扩大,可能短时期内使<br/>我在东北战场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他随即草拟了给上级的电报<br/>稿。<br/>&nbsp;&nbsp;&nbsp; 四平之战,邓华作为战役方向(西北方向)指挥员,这样带<br/>全局性的意见可提,也可以不提,况且,关于四平守备兵力,尚<br/>未经由战争实践证实,万一不是这么个情况,是要承担责任的。<br/>&nbsp;&nbsp;&nbsp; 邓华还想到去年春季的赤路树会议上林彪对他的批评。那是<br/>一次部署四平保卫战(即二战四千>的会议,邓华认为,部队疲<br/>劳,装备差,根据“让开大道,占领两厢”的方针,不宜看重一<br/>城一地的得失,因之他提出四平保卫战这样的硬仗不宜打的问题。<br/>谁知,当着这个正在部署作战的风口,林彪倒把一肚子怨气发到<br/>邓华身上了;“你这是右倾机会主义表现!须知这一战是关系到毛<br/>主席在重庆谈判实力,关系到能否实现国内和平的问题。”邓华不<br/>知道,林彪当时从军事角度考虑,也是不主张打四乎保卫战的,由<br/>于毛主席强调守卫四平,要“化四平街为马铂里”,林彪当然坚决<br/>执行毛主席的指示。<br/>&nbsp;&nbsp;&nbsp; 邓华不由得想到,这次打四平,又提出兵力不够,是否又会<br/>受到林彪的批评和责难呢?<br/>&nbsp;&nbsp;&nbsp; 邓华来到纵队作战室,副政委吴富番(兼政委内铸此时不在<br/>司令部)、参谋长高体乾等人都在这里。<br/>&nbsp;&nbsp;&nbsp; “我这里拟了个电稿,建议总部增调一个纵队。”邓华谈了自<br/>已的认识,并将电稿递了过去。<br/>&nbsp;&nbsp;&nbsp; “上级恐怕抽不出兵力,如能抽调,还不调来么?”参谋长回<br/>答的前提是应当抽调,主要是担心抽不出。<br/>&nbsp;&nbsp;&nbsp; 对守敌兵力、火力和工事构筑情况,是共同综合计算出来的,<br/>纵队的几泣负责人的意见是一致的。<br/>&nbsp;&nbsp;&nbsp; “主力有六个纵队,增调一个纵队不成问题。”邓华胸有成竹<br/>地回答。<br/>&nbsp;&nbsp;&nbsp; 邓华单独签署,终于把电报发出去了。上级批评与否置之度<br/>外,他只是把电报口气改缓和了一点;最好增加一个纵队,否则<br/>增加两个师也可以。<br/>&nbsp;&nbsp;&nbsp; 林彪没有回电,但增调了一个师,第六纵队第十七师于6月<br/>6日奉命南下四平参战。当时邓华等人认为,林彪只是部分地听取<br/>了邓华的建议。(均见高体乾:《胸怀全局——亿邓华同志的几件<br/>事》,载《军事学术》增刊1981年第1期,以及笔者访问高体乾<br/>记录。)<br/>&nbsp;四平攻坚战由第一纵队首长统一指挥,具体的部署为:第一<br/>纵(欠第三师)在四平西南实施主要突击,辽吉纵队于四千西北<br/>方实施突击,第一纵队第三师于四平以东作辅助突击,相机突破<br/>或牵制敌人,第十七师配置于四平东南作为预备队。<br/>&nbsp;6月l 4日20点,对四平的总攻开始,炮火准备二十分钟后,<br/>西南方向、西北方向和东面同时发起攻击,战况空前激烈,<br/>至此,四平前线指挥部才察明四平守敌竞多达三万四干余入,<br/>敌人凭借水备工事拼死顽抗,并且出动空军轰炸扫射,天上地下<br/>一体作战。这就是说,战前对敌兵员数量、战斗力和工事体系的<br/>估量,都不正确。<br/>&nbsp;&nbsp;&nbsp; 民主联军总参谋长刘亚楼,在战后一次总结会上称这次作战<br/>是“打莽撞仗”。他说:“我们四平攻坚战,是在敌军外围据点没<br/>有肃清,甚至连一张四乎城区的地图都没有的情况下发起攻击<br/>的。”(见《解放军将领传》第八辑《刘亚楼》文)还有人说,“总<br/>攻开始后,甚至还有七门火炮尚未进入阵地。”<br/>民主联军总部增调的援军第六纵队的第十六、十八两个师火<br/>速飞兵,于6月23日参战,但只是接替第一纵队的第一二两个师。<br/>&nbsp;国民党军为解四乎之围,慌忙调集十个正规师,由沈阳长春<br/>两个方向前来增援,沈阳方面八个师分二路北进,长春方面两个<br/>师外加保安团队沿中长路南下。到6月24日.长春摄敌在公主岭<br/>以北之陶家屯一线被阻,而沈阳援敌则继续推进,逼近四千。四<br/>平前线指挥部又不得不抽出辽吉纵队两个师和第六纵队第十六师<br/>南移,增加打援力量,攻城兵力就更显不够了,于6月29日不得<br/>不停止攻击四乎,全线撤退。<br/>&nbsp;&nbsp;&nbsp; 四平之战伤亡情况,各家说法不一。<br/>&nbsp;林彪、罗荣桓于7月1日给中央电称:<br/>&nbsp;&nbsp;&nbsp; “四平战斗自N日总攻开始到26日经十三天激战,我军浮<br/>毙伤敌三万余人,我伤亡一万余人。”<br/>&nbsp;&nbsp;&nbsp; 解放军政治学院出版的《战役战例选编》中说:“四乎攻坚半<br/>个月,我军伤亡一万三干余人,共歼敌一万七干余人。”<br/>&nbsp;&nbsp;&nbsp; 当年参加四平攻坚战的第一纵队第一师参<br/>谋长丁甘如将军,他说,那次四平之战我军伤亡四万人。<br/>&nbsp;&nbsp;&nbsp; 而陈明仁于1947年6月30日对国民党报纸记者发表谈话时<br/>说:“共军伤亡在五万人以上,国军伤亡在七干人左右。”<br/>&nbsp;&nbsp;&nbsp; 几个数字,出入康大,看来双方正式宣布各自伤亡数字明显<br/>偏小。<br/>&nbsp;&nbsp;&nbsp; 战争期间炮火无情,四乎之战时死于饱火之下的老百姓之多,<br/>据说在全国也不多见。<br/>&nbsp;&nbsp;&nbsp; 血城,四平是一座血城:<br/>&nbsp;&nbsp;&nbsp; 有人说,这次四乎攻坚失利,是东北解放战争中少有的受挫。<br/>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高体乾,于八十年代初著文说:那一次攻击四平的事实证明,失<br/>利的原因是没有贯彻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当时应当也能够<br/>集中三个纵队的兵力而没有集中,一是轻敌,认为四千之敌是残<br/>兵败将,不堪一击,二是认为各处部需要部队(这实际上是分散<br/>兵力),没有把第六纵队集中过来。他说;“如果当初按邓华同志<br/>的意见办,把第六纵队调来,用三个纵队从南面和西北及东面同<br/>时攻击,迅速全面歼灭四平之敌是有把握的。”(见高体乾;《胸怀<br/>全局——亿邓华同志的几件事》第13页,载《军事学术》增刊,<br/>1981年第l期)<br/>&nbsp;&nbsp;&nbsp; 时隔九个月,1948年3月第七纵队再次参加四平作战——即<br/>四打四平。<br/>&nbsp;&nbsp;&nbsp; 参加四打四平,与第七纵队并肩作战的,还有第一、第三两<br/>个纵队,三个纵队九个师,外加独立第二师和八个炮兵营,达到<br/>了十个师有多。而守城部队只有一个师多一点。攻城战役于3月<br/>12日8时开始,从五个方向实施突击,11时30分,第七纵队与<br/>第一纵队会师于中山大街,14时,铁道以西市区之敌被肃清,第<br/>一、第七两个纵队立即挥戈东向,会同从东面穷人铁道以东市区<br/>之第三纵队和第一纵队之第一师,猛烈穿插分3K,到13日7时,<br/>仅仅二十三个小时,即全歼夺敌一万九干余人,攻占了四平市。<br/>&nbsp;&nbsp;&nbsp; 三打四平;历时半个月,久攻末克,最后不得不撤围。<br/>&nbsp;&nbsp;&nbsp; 四打四平:仅仅二十三个小时,简直是摧枯拉朽。<br/>&nbsp;&nbsp;&nbsp; 这种强烈的反差,再一次勾引起邓华对1947年夏季四平攻坚<br/>战的回忆。那时他曾建议一开始就集中三个纵队进行攻击,但未<br/>被采纳。面对反差,不由得思绪联翩……</p><p><br/>&nbsp;&nbsp;&nbsp;&nbsp; 林彪两次发来嘉奖令<br/>&nbsp;1947年8月5日,辽吉纵队奉命改编为第七纵队,正式上升<br/>为主力部队。邓华任司令员,贺晋年任副司令员.政治委员由辽<br/>吉省委书记陶铸兼任.<br/>&nbsp;&nbsp; 东北民主联军于9月发起了秋季攻势,要求大量歼<br/>敌,扩大解放区。民主联军总部于9月27日命令邓华率第七纵队<br/>挺进到新民——黑山和巨流河——新立屯之线,担负破坏北宁铁<br/>路和阻止新六军北返的任务,并要求于10月1日到达指定区域,<br/>大胆破袭铁路。<br/>“我们执行到新民以西破路,并截击新六军北返任务,需要<br/>越过法库、彰武。如果按预想同新六军打起来,将是狠激烈的战<br/>斗。那时,如果法库形武之敌从背后打过来,我符腹背受敌,处<br/>在敌人三面包围之中。即便这两处敌人不敢出来,我们前送弹粮,<br/>后运伤员,也会受到很大威胁。”司令员分轿了战场形势后,继续<br/>说道,。为掌握主动权,应当考虑把法库、彰武拿下来。”<br/>“问题是法库能否拿下,否则误了阻击新六军任务,就要犯<br/>不执行命令的错误。”是副司令员贺晋年的陕北口音,“总部没有<br/>命令我们打法库、打彰武呀!”<br/>&nbsp;&nbsp;&nbsp; “分兵法库,可能影响破路和截击任务的顺利完成.既然总<br/>部没有命令我们打,以不汀为好。咱们可以绕过法库秘密南下。。<br/>副政治委员吴富善也表示了看法。<br/>邓华迅速作出先攻占法库的决定。他说:“林总我知道,只要<br/>打了胜仗就行了,再执行命令,打不了胜仗也不行。”<br/>&nbsp;第二十一师在南下康平途中接到奔袭法库的命令,为了确保<br/>兵力优势,第三军分区独立团配屁第二十一师作战。在师长李化<br/>民具体指挥下,一昼夜强行军一百八十里,于lo月1日拂晓前突<br/>然包围法库,当时敌人毫无察觉,正悠然自得地吹起床号。远距<br/>离突然奔袭,敌淬不及防,收到了出敌不竞,攻其无备的效果,发<br/>起猛烈攻击后仅一个小时,即全歼敌一七七师。敌我伤亡比例为<br/>II比l还不到。<br/>&nbsp;&nbsp;&nbsp; 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个没有命令的胜仗,林彪立即签发了宛<br/>奖令,表澎七纵机动灵活,迅逆攻取法库,全歼守敌的胜利。<br/>&nbsp;&nbsp;&nbsp; 此时,破路的部队已有一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还外加了<br/>一分区部队,足以完成任务,而且,也未发现新六军沿北宁路北<br/>返迹象,因此,邓华立即决断第十九、第二十一师进一步扩大战<br/>果;攻取彰武和新立屯,娩要有把握地攻下来,又要在一旦发现<br/>新六军北返时执行阻击任务。第十九师于lo月7g9匝利攻下彰<br/>武,歼敌哲编五十七师之一九六团干余人。新立屯敌军认为解放<br/>军最快要五天后才能到达。谁知第二十一师在第十九师一个团配<br/>合下,又采取不顾疲劳远距离弃袭战法,冒苔骤然飞雪的寒冷天<br/>气急进,在攻占彰武后的次日就到达新立屯附近的泉眼,将新立<br/>屯包围,并于10月lo日拿下新立屯,全歼守敌暂编五十七师师<br/>部并两个团共三千五百余人。第二十师破路至北宁线上的饶阳河<br/>后,于10日光复黑山,守敌骑兵第四旅在仓逞逃遁中亦被歼俘一<br/>部分。新立屯与黑山之役,第七纵队是以一比二十的伤亡比例歼<br/>敌的。<br/>&nbsp;&nbsp;&nbsp; 从10月1日到10日十天中,第七纵队在邓华等指挥下,长<br/>驱六七百里,横扫大半个辽西,夺占四城,歼敌七八干人。林彪<br/>再一次签署嘉奖令,表彰第七纵队积极求战主动出击的果敢英勇<br/>精神。当时新华社从东北前线发出的专电评论道:“至此,民主联<br/>军不仅剪断沈阳与义县间的铁路联系,而且将更直接的以强大兵<br/>力捶击蒋军北宁路之沈阳锦州段,并与北宁路中段锦州山海关问<br/>我军形成一线作战。”对第七纵队辽西作战给予高度评价。<br/>&nbsp;……于是,他们又部署了新的战斗——<br/>&nbsp;&nbsp;&nbsp; 10月16日,两柄利剑哩哩地出硝,宜取若名的煤矿城市——<br/>阜新。<br/>&nbsp;&nbsp;&nbsp; 10月17日,第十九师一举玫克煤城,歼敌暂编第五十一师一<br/>千三百余人;第二十一师也于同日拿下阜新东北的新丘,歼敌暂<br/>编第五十一师师部和一个团全部。<br/>&nbsp;&nbsp;&nbsp; 十七天,一路“顺手牵羊”过来,接连拿下六座城市,歼敌<br/>三个暂编师,打的都是命令以外的仗,都打胜了。<br/>&nbsp;1947年在第七纵队任第十九师政委,八十年代任解放军工程<br/>兵副政治委员的邓东哲则回忆:“当时邓华司令员很关心地方武装<br/>建设和群众生活,指示我们把缴获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粮食被服等,<br/>分送给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他还指示我们抽调不少干部到辽西<br/>各县做地方工作,加强地方革命政权建设。”<br/>&nbsp;&nbsp;&nbsp; 从第七纵队缴获物资中获得武器装备的辽西地方部队,以及<br/>分发到粮食被服的人民群众该是何等地欢快愉说,当是可以想见<br/>的。&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正当战争年代。解放军首长都是用代号称呼的,为的是保密。<br/>二O一、便是邓华、二O二、二O三、二O四,依次是政治委员<br/>吴富善、副政治委员谭甫仁、参谋长高体乾。他们这个班子凑得<br/>挺有意思的,居然都是京剧爱好者。</p><p>本文是摘录。主要摘自罗印文的《邓华将军传》、《中*共*党*史人物传精选本--军事篇》、<br/>及《四野十大虎将传奇》<br/>&nbsp;&nbsp;&nbsp; 邓华可以说是中*共高级将领中最为奇特的一员战将,功勋累累,<br/>却名不见经传。提起海南一役,人们只知有韩先楚,而不知总指挥。<br/>就连提起抗美援朝,人们也只知道彭德怀、洪学智、韩先楚。对他<br/>的误会甚多。在邓华1980年7月逝世后的《邓华同志悼词》中,在<br/>介绍他生前任职情况时,却漏掉了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任司<br/>令员这一重要职务,影响所及,这以后出版的许多辞书的邓华条<br/>目中也都没有提及这一重要任职。<br/>&nbsp; 盖馆没有论定。<br/>&nbsp; 在《邓华同志悼词》中,称邓华为“我军优秀的政治思想工<br/>作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首先提及的是他的政治工作者身份,而<br/>不是他的军事指挥。<br/>&nbsp;&nbsp;&nbsp; 现在,情况在慢慢改观,有关他的一些史料,正在慢慢披露。<br/>&nbsp;&nbsp;&nbsp; “在抗美援胡战争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志愿军党委和<br/>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聂荣臻、邓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br/>家,从战争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战争的基本侍点,掌握<br/>了战争的基本规律,从而驾驭了战争的发展,进行了符合战争实<br/>际的,具有创造性的战争指导。”<br/>&nbsp;&nbsp;&nbsp; 这是1991年4月出版的《朝鲜战争决策内幕》一书中的一段<br/>话。<br/>&nbsp;&nbsp;&nbsp; 同年l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主办<br/>的《军事历史》杂志,在向读者评介《朝鲜战争决策内幕》时写<br/>道:“该书从第三章至第十章以八章的篇幅对错综复杂的战争发展<br/>历史作了记述,向读者展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聂荣臻、<br/>邓华等领导人的卓越的战争指导艺术。”<br/>&nbsp;&nbsp;&nbsp;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方面对邓华的研究颇为认真,说他是<br/>“‘四野’三大战将之一。,“在内战及韩战(按:指抗美援朗战<br/>争)中著有战功”。准确地指出他在“1954年9月接彭德怀任志愿<br/>军司令员”。还说他是“彭德怀正规化建军路线的主要执行人”。<br/>&nbsp;&nbsp;&nbsp; 西方对邓华的研究也是不遗余力的。朝鲜战争实际上是一场<br/>国际性战争,联合国军方面参战的部队达16个国家,与之相对抗<br/>的则是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苏联空军。朝鲜战场的较量,以<br/>美国为首的16国联军是知道邓华的厉害的。他们对他进行专题研<br/>究,并且密切注视他的行踪。1977年,邓华在粉碎“四人帮”之<br/>后重返部队,第一次在北京公开露面时,敏感的西方记者.立即<br/>向全世界发布消息,说邓华的复出意味着中国军方的新动向。</p><p>&nbsp;&nbsp;&nbsp; 历史,在为他恢复本来面目。<br/>&nbsp;邓华,1928年参如红军,经历了五次反“围<br/>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朗,历任纵队司<br/>令员、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东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br/>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要职。他智勇双全、文武兼备、<br/>军政皆优,战功卓著,特别是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接朝<br/>中,他高瞻远瞩,胸怀全局,屡出奇谋.指挥果断,为人<br/>民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p><p><br/>&nbsp;牛刀小试<br/>1945年11月1日,邓华到达沈阳市。<br/>11月8日,邓华出任辽宁省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市卫<br/>戍司令。<br/>11月27日,中*共*中*央东北局西满分局成立,李富春为书记,<br/>邓华为分局委员。邓华旋即率保一旅(下辖三个团、一个工人纵<br/>队)撤离沈阳市,开赴西满地区(以保一旅第四团为基础扩建的<br/>保三旅则去了东满)。12月在西满成立辽西军区,邓华任司令员,<br/>陶铸任政治委员,下辖一、二、五军分区和保一旅及工人纵队,共<br/>一万余兵力。部队在辽西地区发动群众,剿灭土匪,建立政权,到<br/>1946年3月,辽西根据地初具规模,且日益巩固;同时抓紧整训<br/>部队,鼓舞战斗意志,进行各项战斗准备。<br/>&nbsp;&nbsp;&nbsp; 1946年3月苏联红军开始从东北撤退回国。3月18日,邓华<br/>所部保一旅与兄弟部队一道,从伪满军营手中夺取了四干市,马<br/>仁兴、邓东哲分别出任四乎市卫戊司令员和政委。这次攻占四平<br/>是为人们所称的首战四平。<br/>&nbsp;&nbsp;&nbsp; 4月至5月,国民党军主力向四平发动进攻‘在民主联军首长<br/>统一指挥下,邓华所部保一旅配台民主联军主力,在四平地区血<br/>战一月。这次四乎保卫战,也称之为二战四平。<br/>&nbsp;&nbsp;&nbsp; 6月,江西军区接受原吉江军区一部分,改称辽吉军区,仍由<br/>邓华任司令员。在这前后,邓华指挥所部在辽吉地区进行反敌蚕<br/>食作战,拔据点,歼顽匪,积小胜为大胜,为东北战场战略反攻<br/>准备条件。<br/>&nbsp;&nbsp;&nbsp; l947年初,在春季攻势作战中,邓华指挥保一旅、保二旅(新组建)以及骑兵支<br/>队、沈北支队等部,冒着零下三十度严寒,连续进行了四次较大<br/>的攻坚战和阻击战,取得了开台、<br/>通辽、保康、茂林等攻坚战和钱家店阻击战胜利,<br/>其中开鲁攻坚战,歼敌一个团,通辽攻坚战又<br/>歼敌两个营,三个月作战歼敌达四千六百多人。<br/>&nbsp;4月,保一旅、保二旅和西满独立师组成辽吉纵队,分别改番<br/>号为第一、第二、第三师,统归邓华司令员指挥,因此亦称邓华<br/>纵队。纵队政治委员由陶铸兼任,副政治委员为吴富善,参谋长<br/>为高体乾,政治部主任为袁升平。辽吉纵队虽然仍属于辽吉军区<br/>的部队,但在作战时随时听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调遗,已经具有<br/>野战军性质了。</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四战四平与增兵建议<br/>&nbsp;&nbsp;&nbsp; 经历了首战四平和二战四平之后,现在,1947年6月初,空<br/>前激烈、残酷的四平攻坚战——三战四平,即将拉开序幕。<br/>5月13日,邓华率部南下,投入夏季攻<br/>势第一阶段作战,旗开得胜,到15日三天时间内,即攻克郑家屯<br/>以北之玻璃山、双山,歼灭陈明仁第七十一军第八十七师的一个<br/>营,接着在东进途中,又追歼第八十七师的两个营和一个团直属<br/>队。(对这次玻璃山作战,东北民主联军首长于5月24日致电邓<br/>华、吴富善、高体乾,祝贺辽吉纵队取得的歼敌胜利。)<br/>辽吉纵队于5月下旬按到命令,协同第一纵队(万毅、李天佑)<br/>进行四平攻坚战。<br/>&nbsp;&nbsp;&nbsp; 邓华和政委、参谋长等人,对来自多渠道的敌兵力情报,做了全面<br/>的综合分析,并且分片划区逐点计算后,确认四平守军在三万人<br/>以上。而总部认为陈明仁守军只有一万八千人<br/>(甚至还有说只有一万六干人的),充其量不过两万人。<br/>邓华在了解守军兵力的同时,还对其火力和工事沟筑情况进<br/>行了调查。面对所获悉情况,邓华立时陷入沉思:我两个纵队攻<br/>取四干,我与敌兵力对比优势不大,因而把握不大。如果用三个<br/>纵队,拿下四平比较有把握。他准备向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提出建<br/>议。他认为,如果打不好四平这一仗,人力物力遭受损失,不仅<br/>影响部队士气,还会影响夏季攻势战果的扩大,可能短时期内使<br/>我在东北战场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他随即草拟了给上级的电报<br/>稿。<br/>&nbsp;&nbsp;&nbsp; 四平之战,邓华作为战役方向(西北方向)指挥员,这样带<br/>全局性的意见可提,也可以不提,况且,关于四平守备兵力,尚<br/>未经由战争实践证实,万一不是这么个情况,是要承担责任的。<br/>&nbsp;&nbsp;&nbsp; 邓华还想到去年春季的赤路树会议上林彪对他的批评。那是<br/>一次部署四平保卫战(即二战四千>的会议,邓华认为,部队疲<br/>劳,装备差,根据“让开大道,占领两厢”的方针,不宜看重一<br/>城一地的得失,因之他提出四平保卫战这样的硬仗不宜打的问题。<br/>谁知,当着这个正在部署作战的风口,林彪倒把一肚子怨气发到<br/>邓华身上了;“你这是右倾机会主义表现!须知这一战是关系到毛<br/>主席在重庆谈判实力,关系到能否实现国内和平的问题。”邓华不<br/>知道,林彪当时从军事角度考虑,也是不主张打四乎保卫战的,由<br/>于毛主席强调守卫四平,要“化四平街为马铂里”,林彪当然坚决<br/>执行毛主席的指示。<br/>&nbsp;&nbsp;&nbsp; 邓华不由得想到,这次打四平,又提出兵力不够,是否又会<br/>受到林彪的批评和责难呢?<br/>&nbsp;&nbsp;&nbsp; 邓华来到纵队作战室,副政委吴富番(兼政委内铸此时不在<br/>司令部)、参谋长高体乾等人都在这里。<br/>&nbsp;&nbsp;&nbsp; “我这里拟了个电稿,建议总部增调一个纵队。”邓华谈了自<br/>已的认识,并将电稿递了过去。<br/>&nbsp;&nbsp;&nbsp; “上级恐怕抽不出兵力,如能抽调,还不调来么?”参谋长回<br/>答的前提是应当抽调,主要是担心抽不出。<br/>&nbsp;&nbsp;&nbsp; 对守敌兵力、火力和工事构筑情况,是共同综合计算出来的,<br/>纵队的几泣负责人的意见是一致的。<br/>&nbsp;&nbsp;&nbsp; “主力有六个纵队,增调一个纵队不成问题。”邓华胸有成竹<br/>地回答。<br/>&nbsp;&nbsp;&nbsp; 邓华单独签署,终于把电报发出去了。上级批评与否置之度<br/>外,他只是把电报口气改缓和了一点;最好增加一个纵队,否则<br/>增加两个师也可以。<br/>&nbsp;&nbsp;&nbsp; 林彪没有回电,但增调了一个师,第六纵队第十七师于6月<br/>6日奉命南下四平参战。当时邓华等人认为,林彪只是部分地听取<br/>了邓华的建议。(均见高体乾:《胸怀全局——亿邓华同志的几件<br/>事》,载《军事学术》增刊1981年第1期,以及笔者访问高体乾<br/>记录。)<br/>&nbsp;四平攻坚战由第一纵队首长统一指挥,具体的部署为:第一<br/>纵(欠第三师)在四平西南实施主要突击,辽吉纵队于四千西北<br/>方实施突击,第一纵队第三师于四平以东作辅助突击,相机突破<br/>或牵制敌人,第十七师配置于四平东南作为预备队。<br/>&nbsp;6月l 4日20点,对四平的总攻开始,炮火准备二十分钟后,<br/>西南方向、西北方向和东面同时发起攻击,战况空前激烈,<br/>至此,四平前线指挥部才察明四平守敌竞多达三万四干余入,<br/>敌人凭借水备工事拼死顽抗,并且出动空军轰炸扫射,天上地下<br/>一体作战。这就是说,战前对敌兵员数量、战斗力和工事体系的<br/>估量,都不正确。<br/>&nbsp;&nbsp;&nbsp; 民主联军总参谋长刘亚楼,在战后一次总结会上称这次作战<br/>是“打莽撞仗”。他说:“我们四平攻坚战,是在敌军外围据点没<br/>有肃清,甚至连一张四乎城区的地图都没有的情况下发起攻击<br/>的。”(见《解放军将领传》第八辑《刘亚楼》文)还有人说,“总<br/>攻开始后,甚至还有七门火炮尚未进入阵地。”<br/>民主联军总部增调的援军第六纵队的第十六、十八两个师火<br/>速飞兵,于6月23日参战,但只是接替第一纵队的第一二两个师。<br/>&nbsp;国民党军为解四乎之围,慌忙调集十个正规师,由沈阳长春<br/>两个方向前来增援,沈阳方面八个师分二路北进,长春方面两个<br/>师外加保安团队沿中长路南下。到6月24日.长春摄敌在公主岭<br/>以北之陶家屯一线被阻,而沈阳援敌则继续推进,逼近四千。四<br/>平前线指挥部又不得不抽出辽吉纵队两个师和第六纵队第十六师<br/>南移,增加打援力量,攻城兵力就更显不够了,于6月29日不得<br/>不停止攻击四乎,全线撤退。<br/>&nbsp;&nbsp;&nbsp; 四平之战伤亡情况,各家说法不一。<br/>&nbsp;林彪、罗荣桓于7月1日给中央电称:<br/>&nbsp;&nbsp;&nbsp; “四平战斗自N日总攻开始到26日经十三天激战,我军浮<br/>毙伤敌三万余人,我伤亡一万余人。”<br/>&nbsp;&nbsp;&nbsp; 解放军政治学院出版的《战役战例选编》中说:“四乎攻坚半<br/>个月,我军伤亡一万三干余人,共歼敌一万七干余人。”<br/>&nbsp;&nbsp;&nbsp; 当年参加四平攻坚战的第一纵队第一师参<br/>谋长丁甘如将军,他说,那次四平之战我军伤亡四万人。<br/>&nbsp;&nbsp;&nbsp; 而陈明仁于1947年6月30日对国民党报纸记者发表谈话时<br/>说:“共军伤亡在五万人以上,国军伤亡在七干人左右。”<br/>&nbsp;&nbsp;&nbsp; 几个数字,出入康大,看来双方正式宣布各自伤亡数字明显<br/>偏小。<br/>&nbsp;&nbsp;&nbsp; 战争期间炮火无情,四乎之战时死于饱火之下的老百姓之多,<br/>据说在全国也不多见。<br/>&nbsp;&nbsp;&nbsp; 血城,四平是一座血城:<br/>&nbsp;&nbsp;&nbsp; 有人说,这次四乎攻坚失利,是东北解放战争中少有的受挫。<br/>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高体乾,于八十年代初著文说:那一次攻击四平的事实证明,失<br/>利的原因是没有贯彻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当时应当也能够<br/>集中三个纵队的兵力而没有集中,一是轻敌,认为四千之敌是残<br/>兵败将,不堪一击,二是认为各处部需要部队(这实际上是分散<br/>兵力),没有把第六纵队集中过来。他说;“如果当初按邓华同志<br/>的意见办,把第六纵队调来,用三个纵队从南面和西北及东面同<br/>时攻击,迅速全面歼灭四平之敌是有把握的。”(见高体乾;《胸怀<br/>全局——亿邓华同志的几件事》第13页,载《军事学术》增刊,<br/>1981年第l期)<br/>&nbsp;&nbsp;&nbsp; 时隔九个月,1948年3月第七纵队再次参加四平作战——即<br/>四打四平。<br/>&nbsp;&nbsp;&nbsp; 参加四打四平,与第七纵队并肩作战的,还有第一、第三两<br/>个纵队,三个纵队九个师,外加独立第二师和八个炮兵营,达到<br/>了十个师有多。而守城部队只有一个师多一点。攻城战役于3月<br/>12日8时开始,从五个方向实施突击,11时30分,第七纵队与<br/>第一纵队会师于中山大街,14时,铁道以西市区之敌被肃清,第<br/>一、第七两个纵队立即挥戈东向,会同从东面穷人铁道以东市区<br/>之第三纵队和第一纵队之第一师,猛烈穿插分3K,到13日7时,<br/>仅仅二十三个小时,即全歼夺敌一万九干余人,攻占了四平市。<br/>&nbsp;&nbsp;&nbsp; 三打四平;历时半个月,久攻末克,最后不得不撤围。<br/>&nbsp;&nbsp;&nbsp; 四打四平:仅仅二十三个小时,简直是摧枯拉朽。<br/>&nbsp;&nbsp;&nbsp; 这种强烈的反差,再一次勾引起邓华对1947年夏季四平攻坚<br/>战的回忆。那时他曾建议一开始就集中三个纵队进行攻击,但未<br/>被采纳。面对反差,不由得思绪联翩……</p><p><br/>&nbsp;&nbsp;&nbsp;&nbsp; 林彪两次发来嘉奖令<br/>&nbsp;1947年8月5日,辽吉纵队奉命改编为第七纵队,正式上升<br/>为主力部队。邓华任司令员,贺晋年任副司令员.政治委员由辽<br/>吉省委书记陶铸兼任.<br/>&nbsp;&nbsp; 东北民主联军于9月发起了秋季攻势,要求大量歼<br/>敌,扩大解放区。民主联军总部于9月27日命令邓华率第七纵队<br/>挺进到新民——黑山和巨流河——新立屯之线,担负破坏北宁铁<br/>路和阻止新六军北返的任务,并要求于10月1日到达指定区域,<br/>大胆破袭铁路。<br/>“我们执行到新民以西破路,并截击新六军北返任务,需要<br/>越过法库、彰武。如果按预想同新六军打起来,将是狠激烈的战<br/>斗。那时,如果法库形武之敌从背后打过来,我符腹背受敌,处<br/>在敌人三面包围之中。即便这两处敌人不敢出来,我们前送弹粮,<br/>后运伤员,也会受到很大威胁。”司令员分轿了战场形势后,继续<br/>说道,。为掌握主动权,应当考虑把法库、彰武拿下来。”<br/>“问题是法库能否拿下,否则误了阻击新六军任务,就要犯<br/>不执行命令的错误。”是副司令员贺晋年的陕北口音,“总部没有<br/>命令我们打法库、打彰武呀!”<br/>&nbsp;&nbsp;&nbsp; “分兵法库,可能影响破路和截击任务的顺利完成.既然总<br/>部没有命令我们打,以不汀为好。咱们可以绕过法库秘密南下。。<br/>副政治委员吴富善也表示了看法。<br/>邓华迅速作出先攻占法库的决定。他说:“林总我知道,只要<br/>打了胜仗就行了,再执行命令,打不了胜仗也不行。”<br/>&nbsp;第二十一师在南下康平途中接到奔袭法库的命令,为了确保<br/>兵力优势,第三军分区独立团配屁第二十一师作战。在师长李化<br/>民具体指挥下,一昼夜强行军一百八十里,于lo月1日拂晓前突<br/>然包围法库,当时敌人毫无察觉,正悠然自得地吹起床号。远距<br/>离突然奔袭,敌淬不及防,收到了出敌不竞,攻其无备的效果,发<br/>起猛烈攻击后仅一个小时,即全歼敌一七七师。敌我伤亡比例为<br/>II比l还不到。<br/>&nbsp;&nbsp;&nbsp; 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个没有命令的胜仗,林彪立即签发了宛<br/>奖令,表澎七纵机动灵活,迅逆攻取法库,全歼守敌的胜利。<br/>&nbsp;&nbsp;&nbsp; 此时,破路的部队已有一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还外加了<br/>一分区部队,足以完成任务,而且,也未发现新六军沿北宁路北<br/>返迹象,因此,邓华立即决断第十九、第二十一师进一步扩大战<br/>果;攻取彰武和新立屯,娩要有把握地攻下来,又要在一旦发现<br/>新六军北返时执行阻击任务。第十九师于lo月7g9匝利攻下彰<br/>武,歼敌哲编五十七师之一九六团干余人。新立屯敌军认为解放<br/>军最快要五天后才能到达。谁知第二十一师在第十九师一个团配<br/>合下,又采取不顾疲劳远距离弃袭战法,冒苔骤然飞雪的寒冷天<br/>气急进,在攻占彰武后的次日就到达新立屯附近的泉眼,将新立<br/>屯包围,并于10月lo日拿下新立屯,全歼守敌暂编五十七师师<br/>部并两个团共三千五百余人。第二十师破路至北宁线上的饶阳河<br/>后,于10日光复黑山,守敌骑兵第四旅在仓逞逃遁中亦被歼俘一<br/>部分。新立屯与黑山之役,第七纵队是以一比二十的伤亡比例歼<br/>敌的。<br/>&nbsp;&nbsp;&nbsp; 从10月1日到10日十天中,第七纵队在邓华等指挥下,长<br/>驱六七百里,横扫大半个辽西,夺占四城,歼敌七八干人。林彪<br/>再一次签署嘉奖令,表彰第七纵队积极求战主动出击的果敢英勇<br/>精神。当时新华社从东北前线发出的专电评论道:“至此,民主联<br/>军不仅剪断沈阳与义县间的铁路联系,而且将更直接的以强大兵<br/>力捶击蒋军北宁路之沈阳锦州段,并与北宁路中段锦州山海关问<br/>我军形成一线作战。”对第七纵队辽西作战给予高度评价。<br/>&nbsp;……于是,他们又部署了新的战斗——<br/>&nbsp;&nbsp;&nbsp; 10月16日,两柄利剑哩哩地出硝,宜取若名的煤矿城市——<br/>阜新。<br/>&nbsp;&nbsp;&nbsp; 10月17日,第十九师一举玫克煤城,歼敌暂编第五十一师一<br/>千三百余人;第二十一师也于同日拿下阜新东北的新丘,歼敌暂<br/>编第五十一师师部和一个团全部。<br/>&nbsp;&nbsp;&nbsp; 十七天,一路“顺手牵羊”过来,接连拿下六座城市,歼敌<br/>三个暂编师,打的都是命令以外的仗,都打胜了。<br/>&nbsp;1947年在第七纵队任第十九师政委,八十年代任解放军工程<br/>兵副政治委员的邓东哲则回忆:“当时邓华司令员很关心地方武装<br/>建设和群众生活,指示我们把缴获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粮食被服等,<br/>分送给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他还指示我们抽调不少干部到辽西<br/>各县做地方工作,加强地方革命政权建设。”<br/>&nbsp;&nbsp;&nbsp; 从第七纵队缴获物资中获得武器装备的辽西地方部队,以及<br/>分发到粮食被服的人民群众该是何等地欢快愉说,当是可以想见<br/>的。&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正当战争年代。解放军首长都是用代号称呼的,为的是保密。<br/>二O一、便是邓华、二O二、二O三、二O四,依次是政治委员<br/>吴富善、副政治委员谭甫仁、参谋长高体乾。他们这个班子凑得<br/>挺有意思的,居然都是京剧爱好者。</p>
<p>&nbsp;锦州战役中建议用六个纵队攻城<br/>&nbsp;&nbsp;&nbsp; 在辽沈战役第一阶段作战中,邓华受命指挥两个纵队,即第<br/>七纵队和第九纵队(詹才芳),会同第三纵队和第八纵队,担负<br/>攻歼锦州守军的任务。<br/>&nbsp;&nbsp;&nbsp; 锦州守军为东北“剿总”副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指<br/>挥纳新编第八军三个师、第九十三军两个师(其另一个师据守锦<br/>州外围的义县),第六兵团宜屑的第一八四师和由沈田空运来的第<br/>七十五师(欠一个团),此外,还有指挥所直属和野炮昔,一O五<br/>榴炮连和战车连,兵力达十余万人。<br/>&nbsp;&nbsp;&nbsp; 我以四个纵队十二个师,攻击敌七个师,我军并没有形成起<br/>码兵力一倍于敌的优势,且不说这锦州乃敌军坚固设防的势在必<br/>争的战略要地。<br/>&nbsp;&nbsp;&nbsp; 难道还要重蹈四平攻坚战没有集中优势兵力的覆辙?<br/>&nbsp;&nbsp;&nbsp; 按照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的部署,在攻取锦州之战时,十二<br/>个主力纵队中,有七个纵队用于锦州南北方向打援,即两个纵队<br/>阻击锦西、葫芦岛方向援敌,五个纵队拦截沈阳方向援敌,另一<br/>纵队用于围困长春之敌。<br/>&nbsp;&nbsp;&nbsp; 邓华的眉头紧锁;这样的部署阻授虽有把握,但攻击锦州的<br/>兵力就不够了。9月12日我军完成对锦州外围义县守敌的包围,<br/>于17日开始攻击时遇到了顽强的抵抗、连日来没有多大纳进展。<br/>义县一个师的守敌尚且如此,有七个师镇守的锦州,难道能够小<br/>看吗?攻打锦州不能速决,时间拖长,南北援敌就有可能会师锦<br/>州,那么,“关门打狗”就会成为一句空话。<br/>&nbsp;&nbsp;&nbsp; 反之,如果增加攻击锦州兵力,在敌南北援军未到之前迅速<br/>拿下锦州,歼灭守城敌人,那就不只是回师阻援问题,而是像中<br/>央指出的,打前所未有的大战,一举全歼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问题<br/>了。<br/>&nbsp;&nbsp;&nbsp; 锦州,锦州阿,这可是这次大战役第一阶段的重点!是牵一<br/>发而动全身的要害之处啊!<br/>“司令员。”邓华一惊,沉思中听到参谋长的招呼,“东总<br/>(即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来电,转来锦州城防工事图。”隐蔽在<br/>敌人巢穴的地下工作人员的工作真是做到家了,一个又一个的情<br/>报传过来了,锦州敌指挥部的一举一动几乎了如指辈,这正是指<br/>挥员求之而不易得的事。<br/>&nbsp;&nbsp;&nbsp; “老高,我还是积习不改呀2”邓华按过城防工事固,只是瞥<br/>了一眼,“我看,得向‘东总’发个电报,表明我们的想法:攻锦<br/>州应以二分之一的兵力六个纵队,这样才有把握在援敌未赶到<br/>之前迅速拿下锦州,这样就取得了整个战役的主动权。”<br/>&nbsp;&nbsp;&nbsp; “打援部署的兵力大,可能是林总担心卫立煌从沈阳倾巢出<br/>援。”<br/>&nbsp;&nbsp;&nbsp; “蒋介石早就有打通沈锦线,把东北主力撤回关内的意向。卫<br/>立煌倾巢出援,有这个可能。”邓华同意参谋长这个分析,可是,<br/>立刻回到本题.“正因为如此,才需要迅速全歼锦州守敌,扼住锦<br/>州这个东北的咽喉,这样封闭东北蒋军才有可能。”<br/>&nbsp;&nbsp;&nbsp; 邓华没有弄明白的是,从井冈山时代起,长时期就是自己的<br/>上级的林彪,当然会知道集中优势兵力歼敌这个古往今来兵家李<br/>为至典的军事原则的,四平攻坚战的失误,主要是由于对敌情判<br/>断错误,轻敌急躁,作为总部指挥员则是没有亲临前线。四打四<br/>平,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二十三个小时全歼守敌,便是他指挥艺<br/>术的杰作。而眼前,正当这个战略决战的关口,却不能在锦州作<br/>战这个至关重要的时间与空间上,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呢?<br/>&nbsp;&nbsp;&nbsp; 如果说,在三战四平之后,他在林彪心目中有过什么“信任<br/>危机”的话,那么,一年多以后的今天,林彪对他则是十分器重<br/>的*要不,怎么会部署他在玫取锦州之战中担负战役方向的指挥<br/>员呢?他不只是指挥一个第七纵队,还同时指挥第九纵队哩I<br/>&nbsp;&nbsp;&nbsp; 认定了的事,二十四门排炮也轰不脱的。邓华,没有瞻前顾<br/>后,建议用六个纵队兵力用于攻取锦州的电报发出去了。<br/>&nbsp;l0月1日.第三纵队和配属的第二纵队第五师玫占了义县,<br/>全歼守敌第九十三军暂编第二十师。<br/>&nbsp;&nbsp;&nbsp; 他所指挥的第七纵队和第九纵队,已经到达锦州南部地区,会<br/>同兄弟部队分别歼灭了绥中、沙后所、兴城之敌,占领了塔山、高<br/>桥等地。北宁铁路锦州到秦皇岛段敌人被分割孤立在锦州和锦西、<br/>葫芦岛以及秦皇岛、山海关三个地区,东北地区敌军通往关内陆<br/>上通道因之切断。<br/>&nbsp;&nbsp;&nbsp; 林彪对邓华的电报没有回复。<br/>&nbsp;&nbsp;&nbsp; 林彪怎样回答呢?<br/>&nbsp;&nbsp;&nbsp; 正是在这个时候,Io月2日,林彪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说,<br/>正在考虑下一步行动方案,一攻锦州,一攻长春.原定攻锦,因<br/>敌新五军及九十五师增葫芦岛,恐一时难下,长春经数月围因后<br/>易攻,但部队往返不易,又加拖延时间。请军委同时考虑并指示。<br/>&nbsp;&nbsp;&nbsp; 原来,是攻取锦州,还是回师打长春,林彪还有犹豫,举棋<br/>不定。<br/>&nbsp;&nbsp;&nbsp; 中央军委、毛泽东于lo月3日17时和19时,两次电令“东<br/>总”:丢了锦州不打,去打长春,是很不妥当的。并指出:“你们<br/>应利用长春之敌尚未出动,沈阳之敌不敢单独援锦的目前紧要时<br/>机,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br/>&nbsp;&nbsp;&nbsp; 至此.林彪最后快定了攻锦的决心.立即调整作战部署,急<br/>调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由辽西南下,参加攻锦作战。这样,攻取<br/>锦州的兵力达到六个纵队又一个师,外加炮兵纵队主力和一个坦<br/>克营(其中有一个纵队位于高桥地区,作为战略预备队);打援方<br/>面,以两个纵队又三个独立师共九个师对付锦西援敌,以四个纵<br/>队对付沈阳援敌。<br/>&nbsp;&nbsp;&nbsp; 正在锦州以南指挥部队扫清外围作战的邓华,认为这样重新<br/>调整部署,是林彪采纳了他的建议,他是高兴的。<br/>&nbsp;&nbsp;&nbsp; 林彪也许没有把他的意见放在眼里,然而,这件事再一次显<br/>示;邓华,作为纵队司令员(只是一军长罢了),具备着胸怀全局<br/>的战略眼光!他后来被人称之为人民解放军杰出将领,决不是偶<br/>然的。</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出人意料的奇兵<br/>&nbsp;&nbsp;&nbsp; 邓华举起望远镜,遥望城北方向;仍是白蒙蒙一片,那里有<br/>由第三纵队司令员韩先楚指挥的两个纵队(第二和第三)和第六<br/>纵队的第十七师,是这次攻锦作战的主攻方向;东面有由段苏权<br/>任司令员的第八纵队;南面和东面均为助攻方向。<br/>&nbsp;&nbsp;&nbsp; 林彪提出的作战方针是;“首先以五把尖刀(五个纵队)插入,<br/>分割打乱敌人指挥建制t尔后分别加以围歼。”<br/>&nbsp;&nbsp;&nbsp; lo点lo分,数十万人焦灼期盼的时刻到了,决定东北战局命<br/>运,甚至影响全国战争进程的时刻到了:在锦州城的南北东三个<br/>方向的天空升起了闪亮的红色信号弹。<br/>&nbsp;&nbsp;&nbsp; 顷刻间,无数额炮弹呼啸着飞向预定攻击的城垣段,<br/>内敌军的各个要点。<br/>&nbsp; 总攻开始了<br/>&nbsp; 邓华指挥部里几部电话机铃声在欢快地喧响:<br/>&nbsp;&nbsp;&nbsp; 10点49分,第七纵队第一三一师的第三九二团突破入城,<br/>&nbsp;&nbsp;&nbsp; 11时正,第一三O师进占西关,随之从第一三一师突破口攻<br/>进城区;<br/>&nbsp;&nbsp;&nbsp; 第九纵队和北面两个纵队、东面的第八纵队也相继突破入<br/>城……<br/>&nbsp;&nbsp;&nbsp; 指挥部里的首长们,邓华司令员、吴富善政委和高体乾参谋<br/>长等人,兴奋而紧张,发红得几乎要冒火花的双眼,时不时满意<br/>地对视一瞬;一道又一道的命令.通过不断向城内延伸的电话线,<br/>传到纵深前沿。<br/>&nbsp;&nbsp;&nbsp; “坚决爆破前进!”是邓华火爆式的命令。<br/>&nbsp;&nbsp;&nbsp; 此刻的爆破前进,是有特定含义的。这是第七纵队总结去年<br/>冬季参加全歼衫武守敌第七十九师作战的经验;在遇到敌街垒碉<br/>堡而一时难于摧毁时,为不影响尖刀部队直取敌指挥中心任务的<br/>快速完成,改为不沿街前攻,而是爆破衔房墙壁,炸出一条新的<br/>前进退路,一往无前地穿插,穿插1<br/>&nbsp;&nbsp;&nbsp; 12点45分,第七纵队的第三九四团,又是第一个首先打进敌<br/>人核心阵地J<br/>&nbsp;&nbsp;&nbsp; 在攻打锦州电影院时,第一次用一百五十公斤炸药,仅仅炸<br/>开一个缺口。指挥员命令:再以十倍的炸药再作2于是,一干多<br/>公斤炸药被装在车上,勇士们头顶着几层湿被子,冒着纷飞的弹<br/>雨,将炸药车推上去,轰然一声,三百多守军全部炸死、震晕2<br/>&nbsp;&nbsp;&nbsp; 此时,继电影院之后,第七纵队的部队已经分别占领了范汉<br/>杰的指挥中心中央银行以及陆军医院等核心阵地。<br/>&nbsp;解放军主攻方向在城北,范汉杰设访重点也在城北。范汉杰<br/>没有想列,解放军印在城南首先突破。他急调锦州指挥所总预备<br/>队和卢浚泉的第六兵团预备队往南堵截,但在邓华所部各个尖刀<br/>连队猛力穿插和坚决爆破前进攻势面前,哪里顶挡得住2他的核<br/>心阵地,包括他的指挥中心,在12点左右,不是被占领,被控毁,<br/>就是被包围.被孤立。解放军各个攻城部队的炮兵,也不断朝着<br/>各个目标有效轰击。范汉杰、卢浚泉的指挥系统被打得稀巴烂,电<br/>话全部中断,首脑机关与作战部队失去联系。指挥官和他的警卫<br/>部队被分割数地,范汉杰逃到第六兵团指挥所邮政局,他的手枪<br/>连却被消灭在白云公园的日本式房子里。<br/>&nbsp;&nbsp;&nbsp; 范汉杰和卢没泉的指挥实际上已经瘫痪,各个部队处于各自<br/>为战的状态。<br/>&nbsp;&nbsp;&nbsp; 下午2时半,由北面破城突进来的主攻兄弟部队与第七<br/>九、第八纵队部队,在中央银行、白云公园一线胜利会师。<br/>&nbsp; 到此.锦州守放大势已去‘<br/>邓华指挥的第七纵队,在攻取锦州作战中神速突破(总攻开<br/>始后I 5分钟即首先登上锦州城)和勇猛穿插(总攻开始后不到两<br/>小时,即首先灾入敌核心阵地,订栏敌指挥中心),对于攻取锦州<br/>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br/>&nbsp;&nbsp;&nbsp; 邓华指挥的城南方向作战,本来不是攻锦战役的主攻方向,但<br/>是,由于指挥员的能动作用,战役战术语方面处置得当,辅攻方<br/>向也能够出人意外地发挥“正兵”的作用。这正应证了古代兵家<br/>的论述,《李卫公间对》中说:“正亦胜,奇亦胜”,意思是正兵可<br/>以取胜,奇兵也可以取胜。《孙子兵法》指出:“奇正还相生”—<br/>正兵与奇兵的主从关系是可以转化的。<br/>&nbsp;&nbsp;&nbsp; 到15日18时,攻击锦州的战斗结束,十余万守军被全歼<br/>民党通向东北的大门被锁住了。<br/>&nbsp;&nbsp;&nbsp; 第七纵队在攻取锦州战役中歼敌三万O一百四十名,其中俘<br/>敌新八军参谋长李文昭、第一八四师副师长舒秉权、暂编第五十<br/>四师副师长云茂奎、东北行政委员会上将副主任张作相等高级将<br/>领以下达二万六千八百九十四名。<br/>&nbsp;&nbsp;&nbsp; 攻锦战役结束后,lo月20日至28日,邓华率领第七纵队东<br/>进,参加在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之战,再歼敌一万O九十四人,生<br/>浮敌第四十九军军长郑庭策等将顶多人。</p><p>&nbsp;&nbsp;&nbsp; 对话<br/>&nbsp;&nbsp;&nbsp; 此刻,廖耀湘坐在邓华的面前。<br/>&nbsp;&nbsp;&nbsp; 开始,他是不自在舶,败军之将,作为中将司令官统率的辽<br/>西兵团,十二个师十余万人全军覆灭,化装潜逃不成,终于被俘.<br/>他觉得什么都完了。<br/>&nbsp; 邓华递去一支香烟。<br/>&nbsp; “谢谢,我不会吸烟。”出身书香门第、法国陆军大学呆过五<br/>六年的廖耀湘,回答显示出他是有教养的,但仍然没有正视对方.<br/>&nbsp;&nbsp;&nbsp; 邓华现在完全可以居高临下,胜利者嘛,他确实情绪高亢.想<br/>着两年前撤离沈阳,随后转战辽西,新六军军长廖耀湘是何等的<br/>不可一世,如今,不仅成了阶下囚,而且国民党在东北整个军力<br/>被全歼.东北全境解放。<br/>&nbsp;&nbsp;&nbsp; 邓华点燃新近缴获的美国骆驼牌香烟<br/>氏?”<br/>&nbsp;&nbsp;&nbsp; 对方听出了湖南乡音,拾起头打量了<br/>&nbsp;&nbsp;&nbsp; “丙午,宝庆人氏。”回答干巴。<br/>&nbsp;&nbsp;&nbsp; “我们还是同乡哩]”北方人是称“老乡”,邓华有意使用湖<br/>南伪习惯用语“同乡”。“不订不相识。不过,我们还是不谈战局,<br/>不谈国是,聊聊乡倩吧!听说你在岳云中学读过书,是吗?”<br/>&nbsp;&nbsp;&nbsp; “是,民国九年秋入岳云,一直到民国十四年.念的是高中<br/>第三班,”密耀湘宽阔的前额闪着亮光,显得自在活跃了,“不过<br/>没有毕业,就投笔从戎了。”<br/>&nbsp;&nbsp;&nbsp; “何炳鳞老校长还在吗?”<br/>&nbsp;&nbsp;&nbsp; “你也是岳云的?”廖耀湘有些惊异,。<br/>仍然主持校政。”<br/>&nbsp;&nbsp;&nbsp; “对,1925年秋进岳云初中第十一班<br/>红军了。”<br/>&nbsp;&nbsp;&nbsp; “请问答姓大名?”<br/>&nbsp;&nbsp;&nbsp; “邓华!”<br/>&nbsp;&nbsp;&nbsp; ‘噫!”廖耀湘立即意识到眼前便是解放军第七纵队司令员了。<br/>在辽西作战中,新六军的新二十二师就是被七纵歼灭的。而他,正<br/>是在1941年担任这个师的师长,远征缅甸日军,从而开始他的显<br/>赫的军事生涯的。<br/></p>
<p>&nbsp;建议改变战役攻击方向<br/>&nbsp;&nbsp;&nbsp; 他是12月16日率部队来到塘沽以北四十里这个北塘小镇<br/>的。他受命指挥第七、第二、第九三个纵队,攻占塘沽、大法,切<br/>断平津敌人经由两沽出海南述的通道。<br/>&nbsp;&nbsp;&nbsp; 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起草的关于干律战役战略部署的电报指<br/>出:<br/>&nbsp;&nbsp;&nbsp; “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br/>&nbsp;&nbsp;&nbsp; 博作义六十余万兵力,在东起唐山西达平绥线上的柴沟堡,长<br/>达五百公里一字长蛇阵摆开。解放军象下新保安,他无法西窜绥<br/>远;攻占塘沾,他无法取道海上同蒋军汇合。毛泽东在“塘沽’后<br/>面特别写上“最重要”三字,可见这一着何等的分量I<br/>&nbsp;&nbsp;&nbsp; 然而,现地一看,发现地形对他们作战十分不利。国民党军<br/>以塘沽外面益滩地为防御前沿,从正面向纵深层层设防,并用炮<br/>兵火力和海军放炮火力支援战斗。解放军进攻部队利用盐堤作掩<br/>护,作为冲锋出发地区还是可以的,但发起冲击后就进入到平坦<br/>的盐滩,没有掩盖物,加之地势低洼,挖坑冒水而不能开据交通<br/>壤,整个部队就暴露在敌人密集火力之下,伤亡必大。同时,敌<br/>军海军第三舰队就摆在海上.守敌五个师随时可以至舰,敌第十<br/>七兵团司令官和他的司令部已搬士兵舰,做好了逃跑的准备。这<br/>就是说,发起攻击很难全歼敌人。<br/>&nbsp;&nbsp;&nbsp; 12月21日,军委电示;“我军应不惜疲劳,争取于尽可能迅<br/>速的时间内歼灭塘沽敌人。”<br/>&nbsp;“这个仗怎么能打呢?2”邓华在司令部对聚在一起的参谋们<br/>说:“不能打的,不能打!”<br/>&nbsp;&nbsp;&nbsp; 一个“最重要”,一个“尽可能迅速”订,军令如山倒,怎么<br/>说“不能打”呢?“三个纵队还不能打?际只能怎么去汀呀J”<br/>&nbsp;&nbsp;&nbsp; 这时第七、第二、第九三个纵队都分别配届了一个地方独立<br/>师,三四一十二个师打敌五个师,以坚决执行命令为天职的军人,<br/>此时此刻能向司令员说些什么呢?<br/>&nbsp;&nbsp;&nbsp; “您看怎么办呢?”<br/>&nbsp;&nbsp;&nbsp; 与司令员朝夕相处,共事多年,深深了解司令员决不“误顺<br/>之”、“误举之”性格的高体乾参谋长,打破了作战室里可伯的沉<br/>默。<br/>&nbsp;&nbsp;&nbsp; “改变战役攻击方向,先取天津。”邓华指着路上大幅地图,<br/>在天津市范围有力地划了个圆圈,“拿下天津,不仅同样可以封锁<br/>敌人出海南逃的通道.而且因为歼敌天津重兵集团,对北平傅作<br/>义必定产生强大的震慑力。”</p><p>&nbsp;&nbsp;&nbsp; 23日,协同作战的第二纵队司令员刘震、第九纵队司令员詹<br/>才芳,与邓华一道来到前沿交勘地形。<br/>&nbsp;&nbsp;&nbsp; “大沽那边情况同这里相似,都是盐田乎滩,地形于我不利。”<br/>第九纵队首长在盐田上边走边说,“我们今天部署了一个团攻击大<br/>沽外围据点,可能现在已经打响。”他遥望南天,似乎要听听那边<br/>的饱声。<br/>&nbsp;&nbsp;&nbsp; “这地形是不好订,总部有命令,由你指挥,不好打也得打。”<br/>第二纵队首长发表了看法。<br/>&nbsp;&nbsp;&nbsp; 这样的地形敌情,仗不好打,打则伤亡大,消灭不了敌人,稍<br/>有军事常识的人都能够看到。可是,在必要时,就是付出再大的<br/>代价,也是要打的。从执行上级命令方面讲,汀,也是有道理的。<br/>&nbsp;&nbsp;&nbsp; 邓华接着把他改变战役攻击方向意见说了,井将电报文稿请<br/>他们审视,他们都同意邓华的意见。<br/>&nbsp;&nbsp;&nbsp; 在这个关键时刻,对如此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不同意见,是<br/>不是要承担风险呢?邓华认真琢磨了两天,电报终于由他单独签<br/>署发出了。</p><p>12月26日,邓华起了个大早。<br/>&nbsp;&nbsp;&nbsp; 他推开设在北塘纵队司令部作战室的窗户,渤海湾湿润的海<br/>风拂面而来,他扣紧军大衣纽扣,两眼眺望前面的盐滩海堤:平<br/>静得出奇,除了偶尔几个赶早市的行人,整个视野空茵荡的,几<br/>天来翻腾喧闹的海祷声也听不到了。<br/>&nbsp;&nbsp;&nbsp; 由于凌晨收到平津前线总指挥部的电报,告诉他总指挥部参<br/>谋长刘亚楼等一行人即将到来,现地勘察塘沽前线地形——这表<br/>明总部对他昨天拍去的电报中的意见,不说是接受了,至少是十<br/>分重视了,他的紧张焦虑的心,也像平静的海面一样,舒坦了,安<br/>和了。<br/>&nbsp;&nbsp; 现在,刘亚楼他们到了,他从贸口看到一榴吉普车开来,立<br/>即快步迎上前去。<br/>&nbsp;&nbsp; “哈哈,你的一纸电文,把我们这么多人都调来了。”机敏爽<br/>朗的刘亚楼,把手一挥,指向纷纷下车的一行人,他们之中有早<br/>就相识的特种兵司令员肖华,有总部作战处长,以及作战、侦察、<br/>测绘等方面的参谋人员。<br/>&nbsp;&nbsp;&nbsp; “大将亲自出马,多有仰仗!”邓华也笑着回答。<br/>&nbsp;邓华陪同刘亚楼他们在海堤、盐田、河汉一带勒查察看,非<br/>常认真,有人还边看边绘制平面地形图。<br/>&nbsp;&nbsp;&nbsp; “很明显,在这样的地形敌情条件下发起进攻,歼灭不了敌<br/>人,还要招致重大伤亡。”顿了一瞬,刘亚楼接着道,“看来没有<br/>&nbsp;必要继续组织进攻了。”<br/>&nbsp;&nbsp;&nbsp; 刘亚楼显然已经同意了电报中意见。<br/>&nbsp;&nbsp;&nbsp; 邓华立即把他第二步建议攻打天津提了出来。<br/>&nbsp;&nbsp;&nbsp; “妙着!”刘亚楼一拍邓华的肩膀,“读了你的电报<br/>寻思这个仗怎么汀,现在咱们想到一块来了。”<br/>&nbsp;&nbsp;&nbsp; 乎律前总一行人意见完全一致,立即起草向总部的报告。<br/>&nbsp;&nbsp;&nbsp; “同时上报军委?”刚起了衔头,精明的邓华发现同往常向上<br/>发报的细微的不同之处。<br/>&nbsp;&nbsp;&nbsp; “对,临出发时,林总招呼、如果需要改变部署,为了争取<br/>时间,报告同时上报军委。”刘亚楼还补充道,“你昨日的电报也<br/>是只字未加,全文转报军委的。”<br/>&nbsp;&nbsp;&nbsp; 建议不打两估,转而攻取天津的报告,邓华、刘亚楼共同<br/>签署,飞速传到了军委和平津前总。<br/>&nbsp;&nbsp;&nbsp; 12月29日11时,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复电:“放弃攻击两估<br/>计划,集中五个纵队夺取天津是完全正确的。”</p><p>&nbsp;参加攻取天律的各个纵队,在扫除外围据点后,1949年1月<br/>14日lo时发起总攻。根据天津守敌GJb部兵力强。南部工事强,<br/>中部皆平常”的防御特点,天津前线指挥部采取“东西对进,拦<br/>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割后围,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邓华指<br/>挥第七、第八(黄永胜)两个纵队,由东向西推进。战役发展顺利,经过二<br/>十九个小时激战,到15日l 5时,即全歼守敌十三万余人,活捉<br/>敌司令陈长捷、军长刘云翰、林伟传等高级将领。<br/>&nbsp;&nbsp;&nbsp; 1949年4月,邓华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司令员,辖四十三、四<br/>十四、四十八三个军。<br/></p>
解放海南岛:战争史上的奇迹<br/>&nbsp;&nbsp;&nbsp; 邓华,是1949年12月14日正式接受指挥解放海南岛战役任<br/>务的。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战<br/>略部署,于这日电令:由第十五兵团统一指挥第四十军(隶属第<br/>十二兵团)和第四十三军,并配届加农炮兵第二十八团、高射炮<br/>兵第一团,以及部分通讯兵、反坦克兵、工兵等,在长期坚持岛<br/>上武装斗争的琼崖纵队配台下,打下海南岛。<br/>&nbsp;&nbsp;&nbsp; 这项任命,无疑对邓华寄予了厚望。去年10月24日,福建<br/>前线第十兵团,未进行充分的渡海作战准备,加之对敌情估计不<br/>足,仓促以三个半团渡海攻击金门岛,沼致全军覆灭,成为解放<br/>战争以来员大的一次损失。金门,为福建省厦门近海小岛,面积<br/>一百二十四平方公里,西距厦门十公里,北距大陆九公里,而海<br/>南岛,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全岛面积达三万二干二<br/>百平方公里,该岛与大陆雷州半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宽度为三十<br/>至五十公里。隶下海南岛肯定要比攻击金门困难得多。<br/>&nbsp;&nbsp;&nbsp; 而且,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华南军区司令员叶剑英,<br/>通知他说,兵团主要领导人的分工,赖传珠政委参加华南分局和<br/>广州军政委员会工作;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洪学智,负责指挥肃清<br/>广东省境内和江西省南部国民党残余军队和土匪武装,并难各解<br/>放珠江口外的万山群岛;他俩都不可能以主要精力参与海南岛战<br/>役,指挥进攻海南岛作战的重担,主要地落在邓华身上了。叶剑<br/>英司令员说,这是同四野领导人商量后定的。<br/>&nbsp;&nbsp;&nbsp; 渡海作战不同于陆地作战,陆地作战摘不好还可以整顿部队<br/>重来,渡海作战摘不好就会葬身色腹2这不仅对邓华来说,乃至<br/>对整个人民解放军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br/>&nbsp;&nbsp;&nbsp; 毛泽东电令说;“必须集中能一次运载至少一个军(四五万人<br/>的全部兵力,攒带三天以上粮食,于敌前登陆。”<br/>&nbsp;&nbsp;&nbsp; 1950年1月10日,毛泽东电示林彪:“请令邓(华)赖(传<br/>珠)洪(学智)不依靠北风而依靠改装机器的船这个方向去准备,<br/>由华南分局与广东军区用大力于几个月内装备几百个大海船的机<br/>器,争取于春夏两李内解决海南岛问题。”<br/>&nbsp;&nbsp;&nbsp; 能够搜集到的有关渡海登陆作战的资料;郑成功攻克台湾,日<br/>军侵占海南岛,美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南太平洋对日占岛屿登<br/>陆作战,以及特地汉人到福建前线了解金门之战失利的教训,等<br/>等,他们都研读了,虽然都有可供参考借鉴之处.但都回答不了<br/>眼前的问题。<br/>&nbsp;&nbsp;&nbsp; 1950年1月下旬,琼崖纵队参谋长符振中奉命从海南岛份菠<br/>来到广州,1月25日,他向叶剑英和第十五兵团首长汇报了琼崖<br/>纵队三个总队兵力(约一万人)的部署,接应主力部队擅梅作战<br/>的各项准备工作和岛上敌人活动情况,要求大军尽快渡海。符振<br/>中还持别转达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冯白驹的建议,即乘敌<br/>人防线不严密.军心混乱之机,先份渡一批兵力,加强琼崖纵队<br/>的接应力量。<br/>&nbsp;&nbsp;&nbsp; 叶剑英、邓华等人认真倾听着,还特别询问了他们偷渡海峡<br/>到达雷州半岛的经过,两双明亮的眼睛顷刻相对而视,就嫁沙漠<br/>中的旅人,看到远方的绿洲而获得了希望一样。两个多月来的苦<br/>苦思索,似乎由此有了眉目,他俩和兵团其他领导同志一致认为,<br/>冯白驹同志建议先摄小部队偷渡的方法是可取的,就琼崖纵队来<br/>说,是增强接应大军的实力,而就战役指挥来说,则是为波海作<br/>战解放海南岛打开了突破口。<br/>&nbsp;&nbsp;&nbsp; 邓华说;“小规模倍渡是乘本帆船,可以伪装成渔船,利用夜<br/>晚顺风顺潮顺流,一个晚上的航程,有琼崖纵队接应,从海岛商<br/>侧敌人防御薄弱地段登陆,坚信是可以成功的。”<br/>&nbsp;&nbsp;&nbsp; 于是,几天之后,2月1日至2日,渡海作战会议便在广州市<br/>东山区这座前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剧院长兼外交部长吴铁城的公馆<br/>里举行。参加会议的除叶剑英和兵团主要领导人外,还有第十二<br/>兵团副司令员兼第四十军军长韩先楚、第四十军政委袁升平,第<br/>四十三军军长李作鹏、政委张油明,琼崖纵队副司令员马白山,琼<br/>崖纵队参谋长符振中,第十五兵团司令部作战科长杨迪等人。<br/>&nbsp;&nbsp;&nbsp; 现在邓华向与会者宣布汉海作战的战役方针为:分批愉波与<br/>积极准备大规模强狡,两者并举进行。要求第四十三军和第四十<br/>军各准备一个加强团,实施第一批小规模偷渡。所有部队要抓紧<br/>海上练兵,把陆军变成海军陆战队。<br/>&nbsp;&nbsp;&nbsp; 十天后,即2月12日,远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主席获悉上述<br/>指导方针和实施计划后,立即回电称:<br/>&nbsp;&nbsp;&nbsp; “2月Lo日20时电悉,同意四十三军以一个团先行渡海,其<br/>他部队陆续分批寻机渡海。”<br/>&nbsp;&nbsp;&nbsp; 善于站在战略高度俯视全局的毛泽东,立即付予这种愉胶作<br/>战以战略价值,他在回电中接着说道:“此种办法如有效,即可能<br/>提早解放海南岛。”<br/>偷渡,如同预期的那样顺利,但也出现了一场虚惊。<br/>三天三夜,邓华、邦先楚他们,焦虑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br/>&nbsp;&nbsp;&nbsp; 3月底,第四十军一个加强团二千九百三十七名勇士,第四十<br/>三军一个加强团三干七百五十一人,分别乘木枫舶份渡成功。<br/>&nbsp;&nbsp;&nbsp; 不论是一个芭、一个团,甚至一只单船,也不论是在敌人翼<br/>侧,还是正面,都能突破敌人防线冲上岛去I<br/>&nbsp;&nbsp;&nbsp; 大举渡海进攻的时机成熟了,邓华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后,作<br/>出决断;运载工具不依据改装机器的船,而以本帆船为主,并决<br/>定提前实行大规模硬海登陆作战。<br/>&nbsp;&nbsp; 木帆船能不能同敌舰作战,能不能把大军渡过海峡,这是当时许多<br/>人疑虑的问题。在海上练兵时,四十三军一个副排长带领八个战士,乘<br/>小帆船与敌船遭遇,他们在五六十米距离上一齐向致舰开火,打得敌人<br/>狼狈逃窜。四十军一一九师在涸洲岛登陆时,当我炮船(用十轮卡车上<br/>发动机改装的机帆船,装有战防饱等火炮)勇敢地上前与敌视饱战,击<br/>伤其“海硕”舰,敌亦仓惶逃窜。邓华在给各参战部队的电报指示中指<br/>出.事实证明,“只要我们能勇敢逼近敌船,敌人是不敢恋战的,”“必须<br/>教育全体指战员,坚决向敌船展开斗争,只有勇敢地向敌舰进击,才能<br/>将敌舰威风打下去,才能缩小致视活动范围,争取我在海上的行动自<br/>由。”①当时,邓华有一句为人普遍传颂的名言:“遇上敌舰,要横下一<br/>条心:打!木船即使被打坏,抱着木头我们也要游到海南岛登陆”oo<br/>及至前后两批四次营、团规模偷渡成功,并与琼崖纵队胜利会师,便大<br/>大坚定了广大指战员用木船战胜敌舰、胜利跨越天险的勇气和信心。<br/>&nbsp;&nbsp;&nbsp; 事实上,买机器买船的事儿也落空了:兵团和地方政府在广<br/>州收集了百余部发动机送别前方,但大部分太旧,马力小,不能<br/>使用;又修好了十二艘登陆艇送往前方,也部坏在送去的途中;陈<br/>沂等人到港澳买登陆艇,但只买到防晕药、罗盘针、救生围,根<br/>本没见到登陆艇。因此说,依靠改装机器船作运载工具,也是不<br/>可能的了。倒是两个军自力更生,用十轮卡车上发动机改装成土<br/>炮艇和指挥船,计第四十军五十多腔,第四十三军四十多艘。<br/>&nbsp;&nbsp;&nbsp; 时机也是十分紧迫,琼州海峡的气象特点是:从农历正月到<br/>清明,多东风和北风,对木帜船甫渡员为有利,过了清明,风向<br/>变化较大,时东时西,对南渡来说,仍有东风可资利用,只是一<br/>过谷雨,则转为南风,帆船逆风,南渡十分困难。<br/>&nbsp;&nbsp;&nbsp; 邓华于4月lo日在徐闻赤坎兵团“前指”召开的作战会议上<br/>宣布;决定在4月20日(谷雨)前,主力大举渡海登陆作战,各<br/>渡海部队必须在4月15g拂晓前,完成渡海登陆作战的一切准备<br/>工作。<br/>&nbsp;&nbsp;&nbsp; 这比原定时间提前一个多月。<br/>&nbsp;&nbsp; 1950年4月16日,是邓华最后确定两个军主力大举南捷作<br/>战的时日。<br/>&nbsp;&nbsp;&nbsp; 然而,这个日期的确定,是渡海兵团上下三个多月来观潮溯<br/>海的结晶。<br/>&nbsp;&nbsp;&nbsp; 四处搜集海洋知识和海战资料,就连旧书报上演朗海军提督<br/>的《航海手册》和《潮汐表》,也弄来参考:<br/>&nbsp;&nbsp;&nbsp; 从兵团以下营以上各级都成立了气象水文组,拜老渔民、老<br/>船工为师,研究掌握海缺风向、潮汐棚水流的规律,并且逐日将<br/>测试分析的情况,上报军和兵团“前指”。<br/>&nbsp;&nbsp;&nbsp; 4月16日17时,是最后认定的启航和紧接着的登陆的最佳<br/>时间:预计这日黄昏是琼州海峡北岸晚期的高峰时节.这时从雷<br/>州半岛启航,船只可以随着退潮而增加前进的航速,使船只迅速<br/>驶离港口517日拂晓前,苏州海峡南部开始早湖,船只可以随着<br/>滋期的湖水而加速驶抵登陆场。预测这日晚间的风向为东北风<br/>(偏东),从启渡场到登陆地带正是顺风顺流。<br/>&nbsp;&nbsp;&nbsp; 4月16日19时30分——历史记住了这个时刻,人类战争史<br/>上的奇迹,在世界的东方,在南中国海的北部出现了!<br/>&nbsp;&nbsp;&nbsp; 第四十军六个团在韩先楚副司令员兼军长的率领下.第四十<br/>三军两个团在龙书金副军长率领下,八个团二万五千六百六十八<br/>人分乘木帆船和少量机帆船共五百多艘,从冒州半岛南端各港湾<br/>启航。<br/>&nbsp;&nbsp;&nbsp; 按照邓华的统一部署,先期偷渡过海的近一个师的兵力和琼<br/>崖纵队主力,正向海南岛北部海岸运动,准备接应大军登陆。<br/>&nbsp;&nbsp;&nbsp; 启航船队采取横宽纵短的编队形式,实行一个彼次宽大正面<br/>登陆,不摘换乘,也不依靠后续——这种编队航行模式恰好与第<br/>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对日占岛屿进攻样式相反。这是自身没有海<br/>空军支援,以木帆船队去进攻敌海陆空立体防御体系的独特的最<br/>佳战斗编成,这是战争史上的创举。<br/>&nbsp;&nbsp;&nbsp; “遇上敌舰,要横下一条心,打!木船即使被打坏,抱着木<br/>头我们也要游到海南岛登陆。”<br/>&nbsp;&nbsp;&nbsp; 邓华司令员的战斗动员铭刻在每个指战员的心上。<br/>&nbsp;&nbsp;&nbsp; 23时许,渡悔大军船队即与敌舰敌机交火。装有五七战防炮、<br/>山炮的土炮艇立即迎战敌规,按三艘土炮艇打一艘敌放的编队,从<br/>正面和两侧向其攻击;主力船队一面阻击敢于闯来的敌胶,一面<br/>目着敌人炮火破浪前进,经过彻夜海战,两军船队于17日3时到<br/>7时,突破敌立体防御体系,分别在海南岛正面临高角、博铺港、<br/>雷公岛、玉抱港、才芳岭一线强行登陆。两军土炮艇和其他护航<br/>船队,不仅掩护了主力横渡海峡,而且还击沉敌舰一艘,击伤敌<br/>朋二艘;在与敌旗舰“太平号”的战斗中,击毙了敌海军第二舰<br/>队司令王恩华。<br/>&nbsp;&nbsp;&nbsp; 大军登陆迅速与接应部队会师后,立即向纵深发展进攻。<br/>&nbsp;&nbsp;&nbsp; 17日晚,薛岳调集所有战役机动部队共计五个半师的兵力,<br/>于18日由海口、加积乘五百辆汽车驰援澄迈。首先对付威胁其正<br/>面的第四十三军登陆部队,企图乘登陆部队立足未稳之际,一举<br/>歼灭于近海地区。<br/>&nbsp;&nbsp;&nbsp; 兵团前指邓华司令员于19日16时令两军迅速靠拢.与敌军<br/>决战,到20日夜,第四十三军主力对内在黄竹、美亭包围了敌人<br/>两个团,对外又抗击了敌人五个师的进攻,处于两面作战的极端<br/>困境,苦战一昼夜,坚决顶住了敌人进攻。此时,邓华急令第四<br/>十三军克服一切困难,坚守阵地,紧紧吸住敌人,并令第四十军<br/>战胜疲劳,连续作战,迅速向美亭出援。<br/>&nbsp;&nbsp;&nbsp; 21日17时,韩先楚率领第四十军进至美事东西两例,与第四<br/>十三军形成对敌合围态势。22日两军协同,击破敌一个军和两个<br/>师的抵抗,歼其一部,同时全歼美亭突围之敌,23日,解放海口<br/>市。<br/>&nbsp;&nbsp;&nbsp; 24日1时至4时,四十三军指挥所宰五个团也顺利登陆,进<br/>一步增强了进攻力量。<br/>&nbsp;&nbsp;&nbsp; 美亭决战之后,薛岳见大势已去,害怕全军覆没,于22日下<br/>达总撤退命令,他本人则于这日18时乘飞机逃往台湾。<br/>&nbsp;&nbsp;&nbsp; 邓华于24日向两军发出分东、西、中三路猛烈迫歼逃敌的命<br/>令,到4月30日,迫至天涯诲角,解放海南全岛,胜利结束了海<br/>南岛战役。<br/>&nbsp;&nbsp;&nbsp; 整个战役歼国民党军五万一千一百四十八人,其中毙伤俘敌<br/>三万三干一百四十八人,收容陨散之敌一万八干人。解放军方面<br/>伤亡损失为四千六百一十一名,敌我伤亡比例为11比l。<br/>
<p>&nbsp;对调十三兵团司令员<br/>&nbsp;&nbsp;&nbsp; 军人,本来就是战争的产物J军人,生来就是不停顿地出击.<br/>出击,再出击的!<br/>&nbsp;&nbsp;&nbsp; 邓华出任第十三兵团司令员,是在7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会<br/>议上提出来的。<br/>&nbsp;&nbsp;&nbsp; 在毛泽东主席提议下,由中央军委别主席周恩来主待,于7月7日在<br/>北京召开会议,讨论朗鲜局势和保卫国防问题,决定战略预备队<br/>第十三兵团立即开赶鸭绿江地区戍守边防。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原<br/>为黄永胜,会上,林彪、罗荣桓、刘亚楼都认为黄永胜各方面素<br/>质均不如邓华,因之决定他们两人对调。<br/>&nbsp;&nbsp;&nbsp; 7月8日,毛泽东主席批准由邓华出任东北边防军第十三兵<br/>团司令员。<br/>&nbsp;&nbsp; 7月8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为侵朝联合国军总<br/>司令。<br/>&nbsp;&nbsp;&nbsp; 如此巧合,如此针锋相对,看来中国人民和美国侵赂者之间,<br/>邓华和麦克阿瑟之间的较量,是不可避免的了。</p><p></p><p>&nbsp;&nbsp;&nbsp; 预见美军将在仁川登陆<br/>&nbsp;&nbsp;&nbsp; 如今,朝鲜战争的每一步发展,都竞然同自己紧密联系着!<br/>&nbsp;邓华为朝鲜人民军的神速进展而高兴。<br/>&nbsp;&nbsp;&nbsp; 然而,邓华关注更多的是,人民军是否歼灭其敌方的重兵集<br/>团,他注意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汉城战役虽然歼灭南朝鲜军二<br/>万一千余人,但其基本兵力未遭台围。<br/>&nbsp;&nbsp;&nbsp; 邓华仁立在地图前,一动也不动。遇上这种时候,司令部的<br/>每一个工作人员都知道.不去干扰司令员的思路。<br/>&nbsp;&nbsp;&nbsp; 美国出兵侵朝后,朝鲜人民军的战略方什是:在美国出动大<br/>批兵力之前,在短时间内歼灭李承晚军和已经入侵的美军,完全<br/>解放南朝鲜全境。<br/>&nbsp;&nbsp;&nbsp; 邓华心想:但愿人民军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解放南朝鲜全境,这<br/>是再好不过的了。然而,就像克劳塞绍茨说过的;“战争并不是活<br/>的力量对死的物质的行动,它总是两股活的力量之间的砷突。”一<br/>厢情愿也许要坏事的。<br/>&nbsp;&nbsp;&nbsp; 邓华,曾经认真研究过麦克阿瑟。这位“联合国军总司令”,<br/>是美国当时仅有的五位五星上将之一,曾任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br/>校长、美国陆军参谋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指挥盟军在西<br/>南太平洋地区对日作战,具有丰富的两栖作战的经验。他的军事<br/>生没长达五十二年之久.于今他已年届七十,仍然在战场上驰聘,<br/>无疑,他会是一位杰出的将领的。<br/>&nbsp;&nbsp;&nbsp; 作为东北边防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员,此时此刻就是要在战略<br/>方面向中央提供决策参数。他向中央写的报告说:<br/>&nbsp;&nbsp;&nbsp; “……鉴于朝鲜人民军战线南伸而延长,美军凭借其海空军<br/>优势.于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大为增加。。<br/>&nbsp;&nbsp;&nbsp; ——天平失去平衡,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大增;而且,倾斜的<br/>指向明确:朝鲜东、西海岸的中腰部。报告的语言在这儿没有一<br/>点台蝴‘<br/>&nbsp;&nbsp;&nbsp; 接着,深深的忧虑从邓华的笔端流出;<br/>&nbsp;&nbsp;&nbsp; “显然,如果以朝鲜人民军弱小的海、空军和后方留守陆军,<br/>阻止美国从两侧而不是正面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企图是<br/>很困难的,况且,胡鲜三面环海,东、西海岸线较长,给人民军<br/>集中、重点防守带来不便。”<br/>&nbsp;&nbsp;&nbsp; ——报告在谈到美方很可能在朝鲜中腰部实施陆海空三位一<br/>体的登陆的企图后,明确指出;朝鲜人民军洛东江前线决战与东<br/>西海岸的防守,在兵力配备上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br/>&nbsp;&nbsp;&nbsp; 8月31日,在第十三兵团司令部,司令员邓<br/>华在兵团党委会上说:“估计敌人将来反攻的意图,可能以—部分<br/>兵力在北朝鲜沿海侧后几处登陆,实行扰乱牵制,其主力则于现<br/>地由南而北沿主要铁道公路逐步推进。另一种可能是以一小部兵<br/>力于现地与人民军周旋,抓住人民军,其主力则在人民军侧后<br/>(平壤或汉城地区>大举登陆,前后夹击,如此人民军的处境会很<br/>困难的。”<br/>在这里,邓华却明确判断美军主力将在仁川(即汉城地区)登<br/>陆!<br/>&nbsp;&nbsp;&nbsp; 军情紧急,军令紧迫。<br/>&nbsp;&nbsp;&nbsp; 向中央军委的报告作紧急密电发出后,邓华便告别即将分娩<br/>的妻子,率领他的司令部,于7月27日8时30分,登上从广州<br/>开出的军用专列北上。<br/>&nbsp;&nbsp;&nbsp; 根据中央“希早日来京面授机宜”的电今,邓华在抵达武汉<br/>后便转乘飞机前拄。</p><p><br/>&nbsp;&nbsp;&nbsp; 朝鲜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方针<br/>&nbsp;&nbsp;&nbsp; 这日午后,邓华正在军委招待所小憨,忽报毛泽东主席召见,<br/>他立即随同前来传令的毛主席秘书叶子龙驱车前往中南海。<br/>&nbsp;&nbsp;&nbsp;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邓华在菊香书屋坐定后,毛泽东<br/>冒出了这么句话。在井冈山时期,他就认识邓华了。延安“七<br/>大”时,他们曾一起回味过井冈山上第三十一团的战斗生活,解<br/>放战争汀响后,他们长时期不曾见面。听得出来的,毛主席这话<br/>是带着几分嘉许的。<br/>&nbsp;&nbsp;&nbsp; “海南岛一仗,打得不错嘛2有些事情,真好像事先算计好<br/>一样,要是晚打两个月,很可能变成第二个台湾。”<br/>&nbsp;&nbsp;&nbsp; “你们的任务是保卫东北边防,但要准备同美国人打仗、要<br/>准备打前所未有的大仗,还要准备他打原子弹。他打原子弹,我<br/>打手榴弹,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最后打败他。”<br/>&nbsp;&nbsp;&nbsp; 邓华兴奋地说道:“是的,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br/>打。美军的武器装备好,火力组织也好,从正面攻击不容易奏效。<br/>而他现代化装备,最怕的是联络切断,彼人包围。我军从侧翼或<br/>侧后迂回、渗透、穿插,实行切断、分割、包围,汀近战、夜战。<br/>你打你的优势,我打我的优势。看来这是我们对付美军的办法。”<br/>&nbsp;&nbsp;&nbsp; 毛泽东扬起眉毛,那眼神透露营欣喜。邓华把他的同美军作<br/>战的指导思想,发挥得这样具体明确,无疑是认真研究过同美军<br/>作战的战术问题的。这当然使毛泽东高兴。不过.他只是说:“我<br/>还是那句者话,在战略上藐视他,当作纸老虎,在战术上重视他,<br/>当作真老虎。”<br/>&nbsp;&nbsp;&nbsp; 邓华执笔,向中央写了一份报告。邓华著名的“8.31”报告<br/>分六个部分,即;关于敌我力量的对比,关于朝鲜地形,关<br/>于供应问题,关于敌人的企图,关于我们的作战方针,关于部队<br/>装备和训练问题。文末署名为“邓(华)洪(学智)解(方)”,时<br/>间为“1950年8月31日”。 <br/>&nbsp;&nbsp; 邓华在报告中谈到部队出动的时机和地区时,<br/>向中央建议道;“待敌进到三八线以北为有利,不仅更有政治资本,<br/>而且军事上也是有利的,敌人拉长拉宽(我)更好打,同时减少<br/>&nbsp;(我)对海上的负担,缩短了(我)供应运输线。”</p><p></p><p><br/>&nbsp;&nbsp;&nbsp; 入朝初战志愿军必须具备兵力上的优势!<br/>&nbsp;&nbsp;&nbsp; 原来决定志愿军先派两个军过江,两个军不过十一二万人。而<br/>此时联合国军的总兵力已达到四十二万人,地面部队拥有五个军<br/>十五个师另两个旅,二十三万余人,其中美军为三个军六个师,约<br/>十二万余人,南朝鲜军两个军团九个师,九万余人,还有英国、土<br/>耳其、澳大利亚、泰国、菲律宾等国军队一万二干众人。越过三<br/>八线的部队多达四个军十个师另一个旅和一个空降团,共约十三<br/>万余人。除地面部队外,它还拥有作战飞机一千一百余架,各型<br/>军舰三百多嫂,掌握着制空权和制海权。且不说它的装备优势,海<br/>空军优势,我仅出动两个军,同它的第一线地面兵力相比,也不<br/>具备优势。<br/>&nbsp;&nbsp;&nbsp;&nbsp; 邓华、洪学智来见彭总。<br/>&nbsp;&nbsp;&nbsp; “二位还有事吧?”彭总见两人来到房间<br/>他知道,他们当晚还要启程回安东去。<br/>&nbsp;&nbsp;&nbsp; “有一件事我们还不放心。”邓华回说。<br/>&nbsp;&nbsp;&nbsp; “军中无禁忌‘只管说。”<br/>&nbsp;&nbsp;&nbsp; “两个军过去兵力太少,形不成优势,是不是考虑四个军一<br/>起过江?”邓华明确建议。<br/>&nbsp;&nbsp;&nbsp; “美军飞机已经多次飞到鸭绿江地区侦察扫射,他们己发现<br/>我军在边境集结,一旦他们把江桥炸掉,部队再过江就困难了。。<br/>洪学智补充道。<br/>&nbsp;&nbsp;&nbsp; “这个意见很好,我立即向毛主席相中央军委报告<br/>答很干脆。<br/>&nbsp;&nbsp;&nbsp; 第二天一早,即10月l o日彭总致电中央军委;<br/>&nbsp;&nbsp;&nbsp; “原拟先出两个军、两个炮师。恐鸭绿江桥被炸毁,不易集<br/>中优势兵力,失去战机,故决定全部集结江南,改变原定计划。妥<br/>否,盼示!”<br/>&nbsp;&nbsp;&nbsp; 10月1I日毛泽东复电彭总:“同意四个军及三个炮兵师全部<br/>出动,集结于你所预定的位置,待机歼敌。”<br/>&nbsp;&nbsp;&nbsp; 历史已经证明,这一着非常豆要,如果第一仗志愿军仅只两<br/>个军,就不可能取得初战的胜利。<br/>&nbsp;&nbsp;&nbsp; 不仅如此,10月11日彭总来到安东兵团司令部检查出国战<br/>备情况时,邓华和洪学智等人再次向彭总提出、即使先头四个军<br/>一起入朝.兵力也还是不够。<br/>&nbsp;&nbsp;&nbsp; 邓华说:“由于我军的火力弱,与敌人火力悬殊太大,歼灭美<br/>军一个师,我们需要两个军;歼灭南朝鲜军一个师,我们需要一<br/>个军。因此,还需要向中央建议,赶快增调部队。”<br/>&nbsp;&nbsp;&nbsp; 洪学智说;“我们这四个军开到前面去后,谁维护后方呀!没<br/>有部队维护后方,后方供应怎么保障呢?应再调一个军来维护后<br/>方。”<br/>&nbsp;&nbsp;&nbsp; 彭总认为意见都很好,他说:“根据我军一贯的集中优势兵力<br/>歼灭敌人的原则,有关部队应当提前调来,我马上向中央报告。”<br/>&nbsp;&nbsp;&nbsp; 中央军委接受彭总建议,迅速增调了部队。10月12日、毛泽<br/>东致电陈毅:“请令宋时轮兵团提前北上,直开东北。”10月22日,<br/>又决定将在天津地区的第六十六军车运安东,编入志愿军序列。这<br/>个军入朝的时间仅比最先入朝的四个军晚六天。第九兵团(即宋<br/>时轮兵团)也于11月7日开始入朝参战。这些部队的迅速入朝便<br/>为第一、二次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p><p></p>
<p>对美军作战的初步经验<br/>&nbsp;&nbsp;&nbsp; 在协助彭总指挥三次战役后,1951年1月25日,在朝鲜君子里<br/>志愿军总部举行中朝军队高级干部会议上,邓华向一百二十二名与<br/>会者作题为《对美军作战的初步经验》的专题报告。<br/>&nbsp;&nbsp;&nbsp; “美军基本上是个强敌,长于各兵种联合作战,如果是阵地<br/>战,在白天,在乎原,或者是运动中摆开站稳慢慢来打,是能够<br/>发挥一定作用的。但如果是运动战(或立足末穆),在山地,在夜<br/>间.在猛打速决的情况下,它的作用就大大地减少了。因此,可<br/>以说,这个敌人在前一条件下很强,而在后一条件下又是比较弱<br/>的。”<br/>&nbsp;&nbsp;&nbsp; 在连续取得三次战役的胜利,将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从鸭绿<br/>江边赶到了三八线以南,在这种情况下,指出这个敌人“很强”,<br/>对于弥漫一时的轻敌速胜观点,是硕有针对性的。<br/>&nbsp;&nbsp;&nbsp; 邓华在报告中,高度概括了美军和南朝鲜军的长处和短处,桔<br/>辟论证了志愿军在运动战中的作战指导方针,全面总结了在运动<br/>战中的战术原则,部队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方面的经验。在中国<br/>的战争史上,这是一份全面总结同最现代化对手作战经验的专文。<br/>&nbsp;&nbsp;&nbsp; 由于美军拥有制空权,地面部队也有高度现代化装备,它的<br/>火力猛烈,志愿军担负防淘作战任务部队异常艰险,伤亡很大,因<br/>此,部队中有“宁愿攻三个山头.不愿守一个钟头”的说法。邓<br/>华在全面总结第一、二两次战役进攻作战经验的同时,还深入总<br/>结了局部防御作战的经验。<br/>&nbsp;&nbsp;&nbsp; 他在《对美军作战的初步经验》专文中,曾经专门论述过白<br/>天作战问题,他说:“一般地说.白天作战对我是不利的,然而在<br/>某些场合还是可以而且必要。一为天气对我有利,下雨下雪,起<br/>雾,刮大风;二为地形有利,如树多林密,地形特别复杂;三为<br/>倍势有利,敌已被打乱或溃退。”他说:“机械地认为白天不能行<br/>动作战,便会失掉很多歼敌的机会。”<br/>&nbsp;&nbsp;&nbsp; “对付美军进攻,绝不应采取单纯防御的方针。”<br/>&nbsp;&nbsp;&nbsp; “对美军一般的以运动防御为宜。”<br/>&nbsp;&nbsp;&nbsp; “我防御应该是有重点的,宽大正面,加强纵深,节节抗击……<br/>兵力配备应以前轻后重为原则,作疏散的(个人或小组)纵深的<br/>(除警戒阵地外应有两道)配置,只以小部兵力进入阵地,主力荫<br/>蔽我之侧后,便于及时反击……火力配置,营以下的轻火器应加<br/>强第一线,团以上的火器应置于第一二线间的两侧,采取火器分<br/>散,火力集中的办法,组成火网。”<br/>&nbsp;&nbsp;&nbsp; 在联合国军火力占绝对优势的空、步、炮、坦的协同进攻面<br/>前,作为防御一方,上述作战原则的实施,虽不能长久地阻止住<br/>对方的进攻,却能够用较少的代价换取敌军较大的损失。<br/>&nbsp;&nbsp;&nbsp; 这篇对作战有重要指导作用的著名论文,高度概括<br/>了美军和南朝鲜军的长处和短处,相辟阐述了志愿军在运动战中的作<br/>战指导方针、战术原则、部队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等方面的经验。特别<br/>值得一提的是,邓华在达篇论文中总结了志愿军在一、二、三次进攻战<br/>役中担负局部防御作战部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志愿军运动防御作<br/>战,起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oo<br/>&nbsp;&nbsp;&nbsp; 这篇约两万字的长篇报告,以具体生动的战例,准确的数据,<br/>严密的逻辑和深入浅出的分所,吸引着与会的代表们。<br/>&nbsp;&nbsp;&nbsp; 彭总在志愿军总部同邓华密切接触不长的时间后,便认为<br/>“邓华这个人,知识丰富,很有头脑,考虑问题有眼光,也比较周到”。</p><p><br/>&nbsp;&nbsp;&nbsp; 第四次战役的西顶东反----横城反击与砥平里失利<br/>&nbsp;&nbsp;&nbsp; 接着,邓华协助彭德怀指挥了第四次战役o这次战役中,敌人集中<br/>全力反扑,朝中方面采取“西项东反”方针:西面在汉江两岸顶住向汉城<br/>的进攻,东面把敌人有计划地放到检城地区,造成该地区的敌人突出,<br/>两翼暴露。邓华于2月初车前线指挥所前往东线指挥作战。2月1t<br/>日,美军第二师第九团和南朝鲜第八师等部,得意志形地窜到横城西北<br/>六十余里的上下柯沟一线,邓华当即抓住有利战机,于当夜指挥部队采<br/>取两钳渗入、严密包围的战术,一举截断其后路,敌人全线立即陷入混<br/>乱状态,在24小时内,1.29万余名敌军被分割累歼在横城南北、广田<br/>里东西,方因数十里的山地里。我军打了一个漂亮的反击战。但紧接<br/>着,当志愿军反突击向纵深发展发生困难,砥乎里战斗受阻时,遵照彭<br/>德怀的部署,适时转为运动防御。此时,邓华在《对美帝作战的初步经<br/>验》一文中提出的在防御作战时兵力配置前轻后重,火力配置前重后轻<br/>的战术原则,对于胜利进行运动防御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行这种战术<br/>原则,在敌具有强大火力的情况下,有效地避敌之长,减少我之损失,而<br/>我实行近战夜战,又能攻其所短。在一定时间内消灭敌人一定的有生<br/>力量后,在不利情况下,利用夜晚适时主动后撤至新阵地。<br/>&nbsp;&nbsp;&nbsp; 撤出砥平里战斗后,彭总在稍后曾指出:“我经过<br/>出击,胜利了,但胜利不大,砥平里未解决,即使解决了,敌人<br/>也不会迟,因我力量不够,敌纵深大。D<br/>&nbsp;&nbsp;&nbsp; “西顶东反”未能制止联合国军的进攻,志愿军和朝鲜人民<br/>军不得不转入防御。<br/>&nbsp;&nbsp;&nbsp; 2月20日,正在东线指挥作战的邓华,忽然收到彭总发来的<br/>急电,要求他立即返回志愿军总部。<br/>&nbsp;&nbsp;&nbsp; “你回来得正好。”没有寒喧,彭总开门见山,“我准备回<br/>一次北京,向主席汇报、请示,搬兵吧!”<br/>&nbsp; “在我回国期间,由邓华和朴一禹负责指挥作战……”<br/>&nbsp;&nbsp;&nbsp; 邓华,深感肩上担子的重大。<br/>&nbsp;&nbsp;&nbsp; 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作战室里,他反复<br/>研读北京中央军委的来电.认真听取前线各个部队的战况报告,还<br/>不时同朴一禹副政委、解方参谋长、丁甘如作战处长等人商讨战<br/>场态势,并且直接同前线部队首长电话联系,指示作战事宜。<br/>&nbsp;&nbsp;&nbsp; 3月7日,联合国军在全线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以美军第九、<br/>第十军为主要突击力旦,企图从战线中央突破,然后与西线美第<br/>一军分别从两个方向围攻汉城,进而向三八线推进。<br/>&nbsp;&nbsp;&nbsp; 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英勇奋战,逐山逐水地、节节地阻击联<br/>合国军的强大攻击。<br/>&nbsp;&nbsp;&nbsp; 邓华同朴副政委、解方参谋长于8日12时以中朝<br/>联军司令部名义,发出关于当前作战指导方针的指示,重申积极<br/>防御,纵深设防,利用良好地形(山川、河流)节节阻击,迟滞<br/>和杀伤敌人,赢得时间,以待后续部队到来进行战役反击的作战<br/>方针,还特别强调在兵力配备上“必须确实贯彻前轻后重原则”和<br/>火力配置前重后轻原则。<br/>&nbsp;&nbsp;&nbsp; 到4月21日止,联合国军被扼制于三八线南北地区之开城、<br/>三串里、华川、杆城一线。第四次战役历时八十七天,联合国军<br/>被歼七万八干余人,平均每天付出九百人伤亡代价,才前进一点<br/>三公里。联合国军发现朗中方面大量新锐部队列达,终于停止进<br/>攻。这次战役运动防御是成功的,达到了以小的代价换取敌较大<br/>的损失(联合围军和中朝联军的伤亡比例为1:o.67),以空间换<br/>取时间的目的,从被动中争取了主动、为下一次进攻创造了必要<br/>的条件。</p><p></p><p>对第五次战役明白表示自己的不同看法<br/>&nbsp;&nbsp;&nbsp; 毛泽东于3月1日提出了下一次战役的设想‘“我们计<br/>划在我第二番部队列达后,在4月15日至6月底两个半月内.在<br/>三八线南北地区消灭美军及李承晚军建制部队效万人,然后向南<br/>汉江以南推进,最为有利。”志愿军首长对这次战役寄予了很高的<br/>希望,彭德怀于3月4日指出:“下一战役是带决定性的一仗。”<br/>4月19日志愿军发布的第五次战役的动员令中,也强调这一仗是<br/>“朝鲜战争的时间缩短或拖长的关键”。<br/>&nbsp;&nbsp;&nbsp; 彭总在同他、洪学智、解方、杖平<br/>等人商量第五次战役作战方案时,邓华和洪学智都主张把敌人放到<br/>铁原、金化地区打,理由是把敌人放进来,我们可以拦腰一截,容<br/>易解决问题,同时,刚入朝的部队也可以熟悉地形,多一些准备<br/>时间,可以以这待劳。<br/>&nbsp;&nbsp;&nbsp; 邓华和洪学智担心的是,敌人兵力集中,我方装备虽有改善,<br/>但同对方的高度现代化比,仍然差距悬殊,我去就敌,不易分割<br/>围歼。因此不如放进来打。<br/>&nbsp;&nbsp;&nbsp; 彭总说,铁原是平原,很大的开阔地,把敌人坦克放进来很<br/>难对付。不同意把敌人放进来。<br/>&nbsp;&nbsp;&nbsp; 参与商议的几个人几乎都趋向把敌人放进来打,但彭总扭心<br/>时间拖长了,如果敌人一旦在东海岸蜂腰部侧后登陆,那时就要<br/>两面作战,因而否决了这一意见。<br/>&nbsp;&nbsp;&nbsp; 1951年4月6日,在朝鲜金化上甘蛤志愿军总部,志愿军第<br/>五次党委扩大会议正在举行。<br/>&nbsp;&nbsp;&nbsp; 会场上激腾昂扬的劲头,邓华感到不蹈实。虽然,前<br/>两天,为这次党委扩大会议作准备,彭总找他个别商议作战方案<br/>时,他就提出如我方发动进攻,具体打法上口子不要张得太大的<br/>意见。看来彭总没有接受。然而,他的不随波逐流,不曲意顺从<br/>的秉性驱使他再次公开表示自己的看法。<br/>&nbsp;&nbsp; “打的方式是两种,一是开始即大规模猛插,一是各兵团小<br/>的穿插,打多少算多少,然后再向敌纵深穿插,最好是两种方式<br/>结合起来。”<br/>&nbsp;&nbsp;&nbsp; 可是,他还把小穿插打法加以强调;“开始口子不要张得大大<br/>不要企图一起围上打,必须实行分割猛插一块块吃。”<br/>&nbsp;&nbsp;&nbsp; 邓华的意见最终未被采纳。<br/>&nbsp;&nbsp;&nbsp; 彭总根据毛主席的设想和敌人可能登陆的情报,决定以十四<br/>个军(内朝鲜人民军三个军团)对联合国军进行大规模反击,先<br/>从金化至加乎线,利用这一带大山区劈开一个缺口,将敌人东西<br/>割裂,然后对西线敌人进行战役两翼辽回,并从正面攻击,各个<br/>分割歼灭敌人。规划这一攻势歼敌五个师(其中美军三个师),又<br/>英、土军各一个旅,相机占领汉城。<br/>&nbsp;&nbsp;&nbsp; 第五次战役于4月22日打响,到4月29日为第一阶段,从<br/>5月16日到5月21日为第二阶段。两个阶段作战,共歼敌四万六<br/>干众人,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未能成建制地歼灭美军一个团。具<br/>体说来,第一阶段可以说未达到预定歼敌计划,但第二阶段打得<br/>很好,基本上实现了预定歼敌计划,歼灭南朝鲜军四个师大部。第<br/>二阶段作战结束收兵北撒时,联合国军迅速于5月23日猛力反<br/>扑,中胡部队经二十天转移和阻击作战,将敌阻于东起高城,西<br/>至汉江的对峙线上,再歼敌三万六干余人。第五次战役中朗方面<br/>投入十五个军,连续奋战五十天.虽然歼敌八万二于余人,但自<br/>身作战损失八万五干余人,特别是战役后一阶段,部6L在后微中<br/>有两万人失踪,其中一八O师损失即达七干余人。<br/>&nbsp;&nbsp;&nbsp; 彭总说,第五次战役是他一生中四次军事上错误之一(见<br/>《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朗战争的历史回顾与反思》第96页)。<br/>第五次战役的失利表明,以我军当时的装备,想要大规模歼<br/>灭敌人.把敌人赶下海去的速胜是不现实的。<br/>&nbsp;&nbsp;&nbsp; 邓华在稍后是这样评论第五次战役的:<br/>&nbsp;&nbsp;&nbsp; “第五次战役的作战指导上仍旧是一种带速决性的办法。主<br/>要还是轻敌速胜的思想作怪,对敌人的力量估计不足,没有很好<br/>研究敌人新的特点来修正我们的打法;对自己力量估计过高.新<br/>到部队的某些弱点虽已看到但未注意补救;对自己的供应困难估<br/>计不足,战役准备工作并末很好完成,即仓促投入战斗。在战役<br/>布置上企图过大,口张得大,打得远,致不能达成项期目的,反<br/>而增加了前送弹粮后运伤员的困难。志司在指导上的这些缺点是<br/>主要的.各部队在执行过程中也有一些毛病……最后收场的损失<br/>主要是由于胜利以后的麻痹和疏忽。在兵力使用上两个阶段均报<br/>密集、拥挤,致遭到一些可以减少的伤亡。以上这些就是使得我<br/>们在第五次战役中支付了很大代价,而未取得更大胜利的主观原<br/>因。”<br/></p>
<p>向中央发报辞让第一副司令员职位<br/>&nbsp;&nbsp;&nbsp; 还是在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作战期间。<br/>&nbsp;&nbsp;&nbsp; “总部领导的位子,是不是重新排一下。”邓华在饭桌上停住筷子,瞄<br/>了彭总一眼。<br/>&nbsp;&nbsp;&nbsp; “怎么哟,想到这里来了。”彭总颇感唐突,“你这个人呀,我<br/>早就知道,你胆大心细,能打仗。毛主席、军委选你来朝鲜是对<br/>的。来朝鲜后,我们一块共事,我看你干得挺好的嘛:”说完,继<br/>续挟菜扒饭,仿佛这是没有商谈的余地似的。<br/>&nbsp;&nbsp;&nbsp; “陈庚同志要来,我看第一副司令兼副政治委员,就由他担<br/>任好了。”邓华进一步说明。<br/>&nbsp;&nbsp;&nbsp; “我自己则任第三副司令员兼第十三兵团司令,主要抓第十<br/>三兵团,第二副司令则由第九兵团司令宋时轮担任。”邓华把位子<br/>排出来了。<br/>&nbsp;&nbsp;&nbsp; 但是,彭总仍然回绝了邓华<br/>“这不用你考虑,是组织上的事。”<br/>&nbsp;&nbsp;&nbsp; 邓华还是于5月15日以他个人的名义,向中央军委总干部部<br/>并毛泽东主席拍发了电报,把他向彭总说过的志司副司令位子安<br/>排意见说了,建议军委采纳。<br/>&nbsp;&nbsp;&nbsp; 对于邓华提出的排位子问题,彭总也委实斟酌了一番。论德<br/>才资,陈质也当真应该排在前面,而且.陈康也完全能够担当这<br/>一重任的。可是,邓华也不错呀,当初,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邓华<br/>与黄水胜对调,确是一个明智的果断的举措。在他受命志愿军司<br/>令,毛泽东说到邓华时,就亟力赞扬邓华指挥的海南岛战役不错,<br/>木船打军舰,几万大军渡海南征,与金门之战比,同样是渡海作<br/>战,琼崖之战,组织指挥之得体,简直出人预料。邓华提出改任<br/>第三副司令,相信是出于真心实意,但是不是也有着围于论资格<br/>辈的传统影响钓因素呢,恐伯也难说。在志司几个月共事的观察,<br/>邓华是一个能够拍板、敢于拍板的人,办事情,抓得起,放得下,<br/>持别他肯动脑子,善于思考,很得彭总的喜欢。<br/>&nbsp;&nbsp;&nbsp; 陈庚和邓华这时都是正当盛年(陈庞四十八岁,邓华四十一<br/>岁),都是担当重担的时候。然而,从提携年轻同志这一点来说,<br/>他却不愿意变动邓华的座次,而且从去年七月开始运筹出国作战<br/>时候起.邓华就全身心投入这个事业,对涉及这场战争敌我友诸<br/>方面的情况十分数悉,更何况成立志司时就一直在这个位子上呢1<br/>&nbsp;&nbsp;&nbsp; 一切考虑停当,5月27日,彭总亲自执笔拟稿,向毛泽东主<br/>席发电:“惟便于联系各野战军,志司似应增加陈康为第二副司令<br/>员,宋时轮为第三副司令员。”这就是说,邓华第一副司令员的位<br/>子不变。<br/>&nbsp;&nbsp;&nbsp; 三天后,6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夏电,同意彭总建议,任命<br/>陈庚为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宋时轮为第三副司令员。</p><p></p><p>向中央建议现地停战<br/>1951年7月10日,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开始。<br/>邓华代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席谈判会议。<br/>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外交活动。<br/>然而,这场谈判是战争史上最艰难的谈判之一。<br/>&nbsp;&nbsp;&nbsp; 在讨论停战后的军事分界问题时,朝中方面提出以三八线<br/>为军事分界线。联合国军方面首席代表、美国远东海军司令乔埃<br/>却说,战场的实际除了有一个地面战线外,还有一个海空战线,他<br/>们的海空军占有优势,确定停战后军事分界线,只能在地面战线<br/>和海空战线之间划定。他建议的分界线是在朝中部队阵地的大后<br/>方,即从现阵地后撤38—68公里,根据这个建议,他们不打一枪,<br/>不伤亡一个人就可获得一万二干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就是所谓的<br/>海空优势补偿论。自7月26日开始讨论这项议题以来,连续八次<br/>会议。<br/>&nbsp;&nbsp;&nbsp; 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是中、朝、苏三方一致商定的,彭<br/>德怀在7月16日致李克农并报毛泽东的电报中说,和谈中员基本<br/>的原则问题之一,是以三八线为界;彭总还在8月1日在《人民<br/>日报》著文说:“朝鲜停战应以三八线与撤退外国军队为基本条<br/>件。”<br/>&nbsp;&nbsp;&nbsp; 为打破僵局,邓华提出:“现有战线停战,可能是使谈判取得转机的办法。”<br/>“现有战线停战同以<br/>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相比,我方并不吃亏。东线对方在三八线以<br/>北占的地方比西线我在三八线南占的地方多一些,但我占据的地<br/>方,有开城这样的重要城市,而且整个开城地区,加上瓮律半岛<br/>和延安半岛,人口比敌人多占的地方多三分之一,又是地处平原,<br/>交通发达,物产丰富,这里是朝鲜的粮仓,所产的粮可供朝鲜北<br/>半部食用还有余,开城还是著名的高丽参的产区。对比之下,敌<br/>占三八线以北地区,则是山高地瘠,气候寒冷,人口稀少。”<br/>&nbsp;&nbsp;&nbsp; 8月18日.邓华以他个人名义,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并毛<br/>泽东正式提出以现有战线作为停战线的建议,他在电文中说;“现<br/>地停战,我方亦不吃亏,因临津江以西三八线以南面积虽小.但<br/>人口财富较多,战略上,敌阵地离元山近,登陆易;但我阵地离<br/>汉城更近,亦易拊敌侧背。”<br/>&nbsp;&nbsp;&nbsp; 8月22日15时,志愿军谈判代表团提议以实际接触线为军<br/>事分界线专题向毛泽东主席请示。<br/>&nbsp;&nbsp;&nbsp; 毛泽东主席很快批准了这一提议,并商得金日成同意按照志<br/>愿军谈判代表团的建议,向对方提出划分军事分界线方案。11月<br/>27日联合国军方面同意了朝中方面的意见,即以双方现在的实际<br/>接触线为停战时的分界线。<br/>&nbsp;&nbsp;&nbsp; 邓华这一建议的提出并最后成为双方认可的协定,是朝中方<br/>面在这项谈判中的一大胜利,因为这意味着对方完全放弃了所谓<br/>“海空优势补偿论”。这一建议是从战场实际出发,又合乎国际战<br/>争中停战的惯例,一经提出便得到国际舆论的支持,对于打破谈<br/>判僵局作出了积极贡献。美军首席代表乔埃事后也说“这是谈判<br/>的一个转折点。”</p><p><br/></p>
<p>建议取消第六次战役<br/>&nbsp;&nbsp;&nbsp; 8月8日,彭德怀司令员向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报告<br/>了第六次战役的意图和基本部署。<br/>&nbsp;&nbsp;&nbsp; 这次战役准备出动志愿军十三个军,人民军四个军团,并有<br/>志愿军炮兵、装甲兵支援步兵作战,还计划志愿军空军出动十个<br/>航空兵团支援地面部队作战,要求歼灭敌军两个师左右,将东线<br/>之敌打回到三八线以南地区(见《朝鲜战争决策内幕》第203<br/>页)。<br/>&nbsp;&nbsp;&nbsp; 彭总在报告中说:“如无意外变故,拟干9月10日下午发起<br/>战役攻击。如敌在8月底9月初向我进攻,我则在现阵地以逸待<br/>劳,适时举行反击p员为有利。”<br/>&nbsp;&nbsp;&nbsp; 彭总在报告的最后提出t“战役连续攻击决定关键在物资供应<br/>和兵员的适时补充,不知后者能否满足这一要求。”<br/>&nbsp;&nbsp;&nbsp; 8月中旬,志愿军总部召集兵团和军的领导汇报战役准备情<br/>况。<br/>&nbsp;&nbsp;&nbsp; 8月l 7日,彭总签发了发动第六次战役的预备命令。<br/>&nbsp;&nbsp;&nbsp; 战网正在悄悄拉开。<br/>&nbsp;&nbsp;&nbsp; 在开城北面松岳山麓志愿军谈判代表团驻地的邓华,收到彭<br/>总签发的第六次战役的预备命令之后,立即认真研究,并联系当<br/>时敌我双方战场态势反复思考。<br/>&nbsp;&nbsp;&nbsp; 8月20日,邓华和解方致电彭总,认为在敌人阵地已经巩固<br/>“深沟高堡,固守以待”的情况下出击,进行阵地攻坚,于我不利。<br/>&nbsp;&nbsp;&nbsp; 彭总于8月24日复电邓华说:“l 7日预备命令是要把全军动<br/>员起来,积极准备作战,而非具体部署。”<br/>&nbsp;&nbsp;&nbsp; 8月26日,他再次致电彭总井报军委。他在电报中说;“我在作战指导<br/>上应作长期打算,并准备敌人扩大战争,但也不放松任何可能争<br/>取和平的机会。”<br/>&nbsp;&nbsp;&nbsp; 接着,他就拟议中的第六次战役作了具体分析,他说;“当前<br/>敌人已有强大纵深的坚固设防,而又是现代的立体防御,是不可<br/>小视的。如我以现有力量和装备进行攻击,其结果有三;一为攻<br/>破了敌阵,部分歼灭了敌人;二为攻破了敌阵,赶走了敌人;三<br/>为未攻破敌阵,而被迫撤离战斗。不管哪一结果,伤亡和消耗均<br/>会很大,尤其后者对我是很不利的……相反的.如敌离开他的阵<br/>地,大举向我进攻,我以现有力量装备是可以将其打垮,而求得<br/>部分歼灭的,代价也不会很大。”<br/>&nbsp;&nbsp;&nbsp; 几种可能、利害得失、都作了分析,倾向性意见也很明白、就<br/>是在当前变化了的情况下,不打第六次战役。<br/>&nbsp;&nbsp;&nbsp;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邓华在8月18日向彭德怀并毛泽东拍发<br/>的电报中,还同时建议;<br/>&nbsp;&nbsp;&nbsp; “在军事上我应有所准备,纵目前不进行战役反击,也尽可<br/>能作战术的反击,收复些地方,推前接触线,更好的了解敌人阵<br/>地及其坚固程度。”<br/>&nbsp;&nbsp;&nbsp; “纵目前不进行战役反击,”与建议不打第六次战役,是同一<br/>个意见。但邓华同时是积极求战的,他建议“尽可能作战术的反<br/>击,”要“收复些地方”,“推前接触线,”要“更好的了解敌人阵<br/>地及其坚固程度”——这是为以后战役反击中阵地攻坚作准备的‘<br/>&nbsp;&nbsp;&nbsp; 毛泽东对邓华这一建议十分重视,他在8月21日致彭德怀电<br/>中说:&nbsp; “你对邓华同志8月18日电的意见(按:指战术反击意<br/>见)如何?……我认为这个意见值得认真考虑,请体计划一下,9<br/>月份能否进行此种战术反击*”<br/>&nbsp;&nbsp;&nbsp; 此后,第六次战役事实上被取消,而开始了中国革命战争史<br/>上前所未有的长时期的阵地战。<br/>&nbsp;&nbsp;&nbsp; 通过这几次电报往来,彭德杯对邓华有了进一步的深刻的认<br/>识,为邓华能在关键时刻讲自己的不同看法而高兴,并多次表示;<br/>“邓华作战勇敢,细心,出了些好主意,是个好帮手”。</p><p></p><p><br/>&nbsp;&nbsp;&nbsp; 就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和政治委员<br/>&nbsp;&nbsp;&nbsp; 1952年2月下旬的一天夜晚,邓华到前线视察,忽然,敌机<br/>来袭,撤下的照明弹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两架敌机低空追袭,<br/>邓华不幸负伤。<br/>&nbsp;&nbsp;&nbsp; 于是,他被紧急送回沈阳治疗…。<br/>&nbsp;&nbsp;&nbsp; 现在,高岗来看望他了。<br/>&nbsp;&nbsp; “老弟,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哩!”经过一个时期治疗、休养<br/>见邓华基本痊愈,高岗跟他开玩笑了。<br/>&nbsp;&nbsp; “正想找你研究件事;朝鲜停战谈判五项议程,已经<br/>有三项取得协议,战俘安排问题可能拖延一个时期,但战争迟早<br/>要停下来的。停战后东北设防是件大事,你就根据朝鲜作战经验,<br/>写个东北设防计划吧!”高岗透过近视眼镜定睛看邓华,那眼神有<br/>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仿佛只能应诺,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似的。<br/>&nbsp;&nbsp;&nbsp; “这……”邓华迟疑了。<br/>&nbsp;&nbsp;&nbsp; 高岗看出邓华的犹疑,立即表示他已和彭总打了招呼,同意<br/>你在沈阳时草拟一个停战后东北设防计划。<br/>&nbsp;&nbsp;&nbsp; “你呀,考虑得夏周到。”邓华笑着说道。当然就此应诺了。<br/>&nbsp;&nbsp;&nbsp; 4月,一份题为《关于停战后志愿军部署与东北国防建设问题<br/>的建议》的文件.便写成了,一份交高岗,一份经林彪、罗荣桓<br/>阅后转毛泽东主席,毛泽东对这一文件十分重视,迅即批转周恩<br/>来、朱德、刘伯承、聂荣臻、粟裕等人传阅。<br/>&nbsp;&nbsp;&nbsp; 5月31日,邓华从安东志愿军空军指挥所到达朝鲜桔仓志愿<br/>军总部。<br/>&nbsp;&nbsp;&nbsp; 在6月6日至9日志愿军兵团干部会议上,他在题为《调整<br/>部署,加强纵深工事,坚决粉碎敌人的进攻》的报告中,提出战<br/>略指导思想仍然是坚持持久作战,贯彻积极防御。根据变化了的<br/>情况,现在的积极防御,内容上是带坚守性的。并在战术上采取<br/>积极活动的方针,如向敌挤占地方,开展狙击及火力袭击等方法,<br/>不断地削弱消耗敌人,使敌人处于一种防我进攻的姿态,迫使敌<br/>人处于被动地位。<br/>&nbsp;&nbsp;&nbsp; 6月11日,邓华就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全面主持<br/>志愿军工作。[彭德怀因病于4月回国治疗,病愈后即留在国内主<br/>持中共中央军委日常工作。)<br/>&nbsp;&nbsp;&nbsp; 到9月上旬,朝中方面调整<br/>部署早已完毕,从“志司”到各兵团均掌握了庞大的机动兵力,特<br/>种兵和炮兵进一步得到加强,前线物资供应有了大的改善;特别<br/>是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不仅第一防御地带工享已经完成,而<br/>且第二防御地带工事也大体完成,构筑了二十至三十公里纵深防<br/>御,并在五至八月期间积累了依托坑道工事玫防作战的经验。<br/>&nbsp;&nbsp;&nbsp; 邓华说:“先下手为强J为粉碎敌之局部进攻,我意先敌发起<br/>战术反击2”<br/>&nbsp;&nbsp;&nbsp; 从g月18日到10月31日,胡中部队在全线发起了战术反<br/>击。9月18B5Uo月5日为第一阶段,志愿军六个军,朝鲜人民<br/>军两个军团,不等齐地对十八个目标的敌军反击十九次,攻克了<br/>敌阵地,巩固占领了其中六处,歼敌八干三百余人。第二阶段作<br/>战由志愿军七个军于lo月6日同时对二十三个目标发起攻击,至<br/>10月31日共对四十八个目标攻击五十八次,歼敌一万八干九百<br/>余人,巩固占领十一处阵地。,歼敌大量生动力量,而敌我伤<br/>亡比例为2.54,1。<br/>&nbsp;&nbsp;&nbsp; 毛泽东主席对邓华等人指挥的这次反击作战*极为称赞,给<br/>予很高评价。他在lo月24日给邓华等人的电报中说:<br/>&nbsp;&nbsp;&nbsp; “自从去年7月我军采取坚强的阵地作战以来,给予敌军损<br/>失数量,远远地超过去年7月以前在各次运动战中给予敌军的损<br/>失数量。而我军的损失则大为减少.其中人员损失,单就志愿军<br/>来说,从去年7月以来的十五个月中,比较以前的八个月,平均<br/>每月减少三分之二以上。这种情况,就是依靠阵地实行上述作战<br/>方法的结果。而在9月18日开始的这一段期间内,则此种作战方<br/>法表现为更有组织性和更带全线性,所以特别值得重视。”</p><p></p><p></p>
<p>上甘岭战没:卓越的阵地战指挥艺术<br/>&nbsp;&nbsp;&nbsp; l 0月l 4日,当联合国第七届大会在纽约成功湖举行,美国国<br/>务卿艾奇逊在大会上发表演说,声称在朝鲜“自由世界要继续战<br/>斗”的时候,在朝鲜上甘岭地区,联合国军方面发动了去年秋季<br/>攻势以后最猛烈的一次进攻。<br/>&nbsp;&nbsp;&nbsp; 那炮弹简直是铺天盖地而来,在志愿军防守的总共不到四平<br/>方公里的两个阵地及其周围,落下的炮弹达三十万发,重磅炸弹<br/>五百余枚。在持续两个小时的炮火准备之后,以美军第七师,南<br/>朝鲜军第二师各一部共七个昔的兵力,分成六路向上甘岭地区<br/>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两个酵地发起攻击。<br/>&nbsp;&nbsp;&nbsp; 对于志愿军代司令员来说,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br/>&nbsp;&nbsp;&nbsp; 当驻守这一地区的第十五军秦基伟军长打来电话.报告战事<br/>情况时,邓华激动地回说:<br/>&nbsp;&nbsp;&nbsp; “我们等着他进攻等了四个多月了!送上门来了,好啊!”邓<br/>华在电话中同意第十五军的决策,即在敌猛烈炮火与大量步兵轮<br/>番冲击下,继续死守地面阵地是不行的,而决定通过对阵地的反<br/>复争夺,来更多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邓华当即表示:“原定反击<br/>注字洞南山暂不进行,四十五师应迅速到五圣山集结,集中力量<br/>反击敌人进犯。”<br/>&nbsp;&nbsp;&nbsp; 战术反击,是依托坑道工事对敌军阵地的进攻。而坑道体系<br/>能否经受敌人大规模攻击,这是一个尚待回答的战术问题,而更<br/>重要的,还是一个尚待回答的战略问题。<br/>&nbsp;&nbsp;&nbsp; 为了对付敌之进攻.邓华确定的作战方针是;坚守阵地,<br/>寸土必争,大量杀伤消耗敌人,粉碎其攻势。<br/>&nbsp;&nbsp;&nbsp; 各个兵团都制定了各种情况下的作战方案‘<br/>&nbsp;&nbsp;&nbsp; 还是在9月14日,邓华在审阅第三兵团(第十五军在其编成<br/>内)的防御计划时,曾经批示道;<br/>&nbsp;&nbsp;&nbsp; “对坚守坑道作战配合反击问题,没有明确的提出。我们认<br/>为有坑道的阵地仍然是可以而且必须与敌反复争夺的。同时应尽<br/>一切可能及时地增援,以致我坑道中能保持适当的有生力量,利<br/>用野战工事大量杀伤敌人于阵前……在迫不得已时,亦不宜自有<br/>坑道的阵地撤出,而应转入坑道作战(一方面使敌不能占我坑道,<br/>一方面保护我未抢运之伤员、烈士),适时以火力反击或兵力反击,<br/>求得里应外合夹击敌人,并杀伤敌人于阵地上。”</p><p>&nbsp;&nbsp;&nbsp; 第三兵团各部根据邓华的指示重新修订了防御作战计划。<br/>&nbsp;&nbsp;&nbsp; 邓华在电话中最后向秦基伟说:“号称地下长城的坑道体系<br/>能否发挥作用,到了接受检验的时候了。”<br/>&nbsp;&nbsp;&nbsp; 他是从战略全局来看待这次上甘岭作战的。<br/>&nbsp;&nbsp;&nbsp; 15日,上甘岭地区争夺两个山头阵地战斗正酣,作战处丁甘<br/>如处长在邓华面前呈上了东北海域敌军可能登陆的情报。<br/>&nbsp;&nbsp;&nbsp; 这日上午,在东海岸高城以东海面.麋集有六艘航空母舰、四<br/>艘巡洋舰和驻日本的美骑兵第一师一部,组成以美军第七舰队为<br/>核心编成的陆海空军合成的第七机动登陆部队.向志愿军和人民<br/>军海岸阵地猛烈轰击,并有三十余架运输机从中期部队正面战线<br/>越过,显示以空降配合。<br/>&nbsp;&nbsp;&nbsp; 邓华紧锁眉头,沉思少顷,说道;“这是敌人‘声东击西’谋<br/>略的拙劣表演,意在配合其向上甘岭的进攻,打乱我之反击部署。<br/>不予理会。”接着,他解释道,“6月调整部署时,我们在那里作了<br/>有力的部署,我们是预有准备的。”<br/>&nbsp;&nbsp;&nbsp; 但为了防备万一,邓华在与副司令员和参谋长商议之后,于当<br/>日20时,以中朝联合司令部名义向“金指”(即朝鲜人民军金雄指<br/>挥部)和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发出加强东海岸通川海防部署的指示。<br/>’&nbsp; 敌人并没有登陆.敌舰游弋了一阵,打了一阵炮,跑了。事<br/>后联合国军方面透露,这次“模拟登陆”的目的,是“分散敌人<br/>前线兵力,诱敌增援部队进入登陆地区,以空军和地面炮兵将其<br/>歼灭”。联合国军方面只好哀叹:“敌人没有作出什么反应,因而<br/>未获战果。”<br/>&nbsp;&nbsp;&nbsp; 上甘岭是志愿军中部战线战略要点五圣山的前沿阵地。争夺<br/>的这两个高地由志愿军的两个连分别把守,总面积仅三点七乎方<br/>公里。由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上将亲自部署和指挥的名之<br/>“摊牌作战”,原拟定美军和南朝鲜军各出动一个营的兵力,付出<br/>二百人左有的伤亡。五天即可夺取这两个高地。谁知钉子碰了铁I<br/>从14日到20日的几天中,联合因军白天占领地面阵地,志愿军<br/>则在夜晚依托坑道反击歼敌,恢复地面阵地,有时一天之中地面<br/>阵地数次易守。上甘玲成了一片火海、尸山I联合国军先后投入<br/>十七个营的兵力,在“反复争夺”中被歼七干余人。志愿军第四<br/>十五师有二十一个连参战,伤亡三干二百余人,各连伤亡都超过<br/>半数,个别连队只剩下几个人。<br/>&nbsp;&nbsp;&nbsp; 在此期间,以邓华为首的志愿军司令部及时采取诸多断然措<br/>施支持上甘岭前线。这些措施是;原定l0月22日停止的全线性<br/>战术反击,延续到10月底,迅速给第四十五师补充一千二百名新<br/>兵;急调榴弹炮兵第二师、第七师、火箭炮兵一个团、第六十军<br/>炮兵团、高饱两个团之各一部加强给第十五军,命令就近各后勤<br/>兵站保障对第十五军弹药食品等物资的供应。待别重要的一项措<br/>施是,命令准备回去休整的第十二军停止北返,迅速南进,作为<br/>战役预备队归第三兵团指挥。<br/>&nbsp;&nbsp;&nbsp; 10月20日晚,邓华下令:前沿部队全部退入坑道,准备依托<br/>坑道,协同前沿火力反击和兵力反击,里应外合地夹击敌人,杀<br/>伤敌人于阵地上,最后恢复地面阵地。<br/>&nbsp;&nbsp;&nbsp; lo月21日,邓华代司令员向第十五军发出电话指示,他说:<br/>“目前敌人成营成团向阵地冲击,这是敌人用兵的错误。对于我方<br/>来说,这是歼灭敌人于野外的良好时机,应抓策这一时机,大量<br/>杀伤敌人。”<br/>&nbsp;&nbsp;&nbsp; 这次由战斗发展成为战役规模的上甘玲坚守防御战役历时四<br/>十三天,537.7高地北山和597.9高地地面阵地,最终为志愿军反<br/>击得手,并牢牢地巩固之。<br/>&nbsp;&nbsp;&nbsp; 在不到四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争夺战中,联合国军方面先后<br/>投入六万余人的兵力,10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三百余门,坦克一百<br/>七十余辆,飞机三干余架次,共发射炮弹一百九十余万发,投掷<br/>炸弹五千余枚,上述两个高地土石被炸松一至两米.战后随手抓<br/>起一把松土就有好几块弹片!志愿军出动兵力四万余人,使用火<br/>炮一百四十余门,发射炮弹四十余万发.在单位火力密度上创造<br/>了中国军队战史上的最高纪最。联合国军方面伤亡二万五干余人,<br/>志愿军伤亡一万一千五百余人,敌我伤亡比例2.2ll: l。<br/>&nbsp;&nbsp;&nbsp; 在如此狭小的阵地上,双方投入兵力火力之密集猛烈,战斗<br/>之激烈紧张残酷,不仅在中国战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战史上也<br/>是罕见的。志愿军的最终胜利,生动地反映了以邓华为代表的志<br/>愿军指挥员的卓越的指挥艺术。上甘岭作战已被许多军事教科书<br/>赞誉为坚守防御作战的光辉范例。<br/></p>
<p>&nbsp;《关于积极防御的若干战术问题》<br/>&nbsp;&nbsp;&nbsp; 11月30口,上甘岭战役结束后四日,邓华写作的长篇论文<br/>《关于积极防御的若干战术问题》脱稿。这是对第五次战役后执行<br/>“持久作战,积极防御”方针一年零五个月作战包括上甘岭战役在<br/>内的全面总结。<br/>&nbsp;&nbsp;&nbsp;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尽量避免打以火力战、<br/>消耗战为主的阵地战,主要作战形式是游击战和运动战。在朝鲜,如<br/>果算到停战协定生效时止,则打了两年零一个月的阵地战。<br/>&nbsp;&nbsp;&nbsp; 邓华在这篇长达三万三干多字的专文中,对一年多来志愿军<br/>依托“地下长城”进行阵地作战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总结.<br/>他在专文的引言中写道:“以劣势装备对现代化敌人进行大规模的<br/>坚守作战,本来是件困难的事情,但我们有了坑道工事便相当地<br/>降低了敌人飞机、大饱、坦克的优势,而又可以发挥我军步兵固<br/>有的特长,既能保存自己又能消灭敌人。我们依托这种阵地组织<br/>了顽强的防御与英勇的反击,并进行了许多胜利的进攻战斗,给<br/>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这一深刻的概括,其内涵远远超过这一段<br/>时期抗美援朝作战的本身。有人说,抗美掇朗战争经验,主要是<br/>指后期的阵地战阶段的经验。还有人说,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阵地<br/>战实践,是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导与战术指导思想的丰富和<br/>发展。从这一认识出发,人们从邓华在这篇专文中就有关防御组<br/>织、防彻作战以及对坚固阵地的攻击的具体的深入浅出的分析中,<br/>获知许多新的、前所未有的概括。<br/>&nbsp;&nbsp;&nbsp; 例如,过去国内解放战争时期,强调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br/>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于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而邓华<br/>在这里却提出“兵力使用一般不宜过大,可以是3:1,2:1,1:1,<br/>甚至小于1:1。这是因为对方有优势的炮火,而己方在攻击一点<br/>时亦能集中相当优势的炮火,同时又是依托坑道防御体系发起攻<br/>击,攻击前还可采取多种手段,缩短冲击距离。这不仅可以减少<br/>伤亡,便于迅速捕捉战机,速战速决,同时也突出了技术兵种与<br/>步兵协同作战的整体作用。<br/>&nbsp;&nbsp;&nbsp; 不囿于现成的结论、原则,随着时空诸方面条件的变化,一<br/>切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敢于立论,敢于创新,<br/>这是邓华指挥作战的显著待点,也是这篇著作以及其他一些著作<br/>的显著待点。</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没有打响的反登陆作战<br/>&nbsp;&nbsp;&nbsp; 12月20日。毛泽东起草并签发的《准备一切必要条件,坚决<br/>粉碎敌人登陆冒险,争取战争更大胜利2指示中,正式任命“以<br/>代理司令员和政治委员邓华同志兼任西海岸指挥部司令员和政治<br/>委员”。<br/>&nbsp;&nbsp;&nbsp; 邓华设“酉海指”于安州附近的泉洞。这儿是个大铁矿词,濒<br/>临清川江,正处在海防纵深地段。<br/>&nbsp;&nbsp;&nbsp; 以雷厉风行、大刀阉斧而又脚踏实地闻名的邓华,只用了二<br/>十来天时间,就以“三肯定”判断为依据,对正面战线和东西海<br/>岸兵力部署作了调整。这时期在朝志愿军已达到空前规模:有一<br/>百三十五万之众,其中包括十九个野战军,八个地面炮兵师,五<br/>个高炮师,两个坦克师,十个铁道兵师和一个公安师。连同朝鲜<br/>人民军六个军团及其他部队,中朗部队总数已达一百八十万人。此<br/>外。在鸭绿江中国一例还有一个军作为项备队;同时,空军也准<br/>备了十四个师约五百架飞机,一声令下即可投入抗登陆作战。海<br/>军也调动了一个鱼雷艇大队(十八艘快艇),停泊于鸭绿江口中国<br/>一例的大东沟,并以两个海岸炮兵连进至朝鲜西海岸设防。<br/>&nbsp;&nbsp;&nbsp; 邓华深刻研究了朝鲜战场地形和敌我双方实际,提出了反登<br/>陆防御组织的首要原则:要有强大的纵深和机动力量。他说,现<br/>代作战,如果敌人陆海空协同,以皖厚兵力采取重叠、密集、连<br/>续的进攻,特别是地形有利的情况下,是没有玫不破的阵地的。如<br/>我海防一线被突破,我还可以利用二线三线纵深阵地,逐山逐水,<br/>层层阻击,连续反击,不断杀伤歼灭敌人,是终究能够粉碎敌之<br/>登陆的。他提出反登陆作战的指导方针是:“积极防御,坚决歼<br/>灭”,即坚决阻击敌人登陆,不准敌人上来,力求歼敌于海边滩头;<br/>在纵深机动位置上的主力,坚决迅速歼灭敌之空降部队,并支援<br/>第一线作战。<br/>&nbsp;&nbsp;&nbsp; 根据要有强大纵深和机动力量原则,调整后的兵力部署是:正<br/>面战线十四个军,西海岸七个军,东海岸四个军(其中含人民军<br/>六个军团)。各个部队及时到位之后,主要任务便是构筑工事和反<br/>登陆战术训练。经过四个月紧张施工,在朝鲜东西海岸构筑了以<br/>坑道和闻骨水泥工事为骨干,纵深十余公里的防御阵地,坑道总<br/>长达七百二十公里。抗登陆战术训练,主要是进行反空降、反战<br/>车、登陆艇和连续反击的演练,各个部队也同时抓得很紧。从正<br/>面战线副东西海岸,从前沿到后方,从机关列连队,从指挥员到<br/>战士,都在准备订一场空前的恶仗。许多部队人人验了血型,并<br/>记在各自的帽子和衣服上,作了班徘为战,人自为战的准备,作<br/>了随时负伤或者牺牲的准备。<br/>&nbsp;&nbsp;&nbsp; 为了保证西海岸的京义线交通一旦被切断时运输依然畅通无<br/>阻,中朝铁道兵和工兵部队修建了两条铁路线,使三大铁路干线<br/>在纵深地区连为一体;还新修了纵横各四条公路线,新建和加宽<br/>公路总长度达五百六十六公里。到1953年2月底,物资囤运任务<br/>已超额完成,其中粮食一项,可供全军食用八个月。<br/>&nbsp;&nbsp;&nbsp; 到1953年4月,中朝方面规模巨大的东西海岸防的部署已经<br/>完成,邓华说,在西海岸粉碎敌七个师的登陆进攻很有把握,在<br/>东海岸粉碎敌五个师的两栖攻击没有问题。然而,反登陆作战并<br/>没有打响。联合国军方面,在正面战线无法越雷池一步;而在东<br/>西海岸两例,中朝方面又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反登陆战备,他们自<br/>知如实施大规模军事冒险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因之,不得不将<br/>政策基点转向通过谈判来实现停战。<br/>&nbsp;&nbsp;&nbsp; 4月26日,由美方于去年10月14日片面中断的停战谈判恢<br/>复。<br/>&nbsp;&nbsp;&nbsp; 反登陆就由剑拔留张的临战准备转入一般性警戒。</p><p></p>
<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最后一战<br/>&nbsp;&nbsp;&nbsp; “敌人的任何进攻,不管他是从正面还是东西海岸来.我们<br/>都可以对付。而我在正面的反击.可以放手作战,无须再有后顾<br/>之忧:”<br/>&nbsp;&nbsp;&nbsp; 这是邓华从“西海指”回到志愿军总部的一句有名的话。<br/>&nbsp;&nbsp;&nbsp; 夏季反击战役预定六月初开始,分三个阶段进行,到七月上<br/>旬结束。邓华代表志愿军总部向到会兵团干部说;“开始进攻,口<br/>不要张大了,进攻的目标以不超过一个营为原则(两个连最为合<br/>适),战况发展有利时可适当扩大。”<br/>&nbsp;&nbsp; 邓华接着说;“战役反击开始是我主动锈敌进攻,但要充分谁<br/>备反击后敌人的报复,其报复规模要准备超过去年的上首岭,同<br/>时不仅准备一个上甘岭,而要准备二至三个上甘岭。<br/>&nbsp;&nbsp;&nbsp; 将军们都知道,上甘岭之战是一场空前激烈的硬仗,如果真<br/>的摆上二三个“上甘岭”来汀,那才是够意思的了。<br/>&nbsp;&nbsp;&nbsp; 深知朝鲜战争敌我情况和战场实际,并且探谙战争规律的邓<br/>华,提出夏季反击战役的指导方针是稳扎狠订,由小到大。在战<br/>术上则要“力求全歼,逐歼”’“不打则已,打则必歼,攻则必克,<br/>守则必固。”<br/>&nbsp;&nbsp;&nbsp; 在作战室里站在一旁的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志,见邓华愤怒<br/>的眼光定定地瞄着正面战线上的一个突出部位,说道‘“我知道,<br/>你早就想在这个地方打主意了*”<br/>&nbsp;&nbsp;&nbsp; “对,我们就选在这个地方开刀!把战线拉直,给朝鲜人民<br/>多占点地方,非常必要。”邓华回答。<br/>&nbsp;&nbsp;&nbsp; 这个突出部,是在东西走向的战线上,在位于金城以南,西<br/>起金化东至北汉江地域,向胡中一方伸出宽二十五公里.纵深十<br/>余公里的部位,是敌几个师重兵防守的阵地。从日后防御作战的<br/>军事角度设想,这个突出部明显地有利于对方.不打掉这个突出<br/>部肯定要留下隐患。邓华选定这个地方,是合乎兵家逻辑的。<br/>&nbsp;&nbsp;&nbsp; 6月20日,准备赴开城办理停战协定签字事宜的彭檀怀从北<br/>京抵达乎壤,在同邓华等人通电话后,立即子当日22时起草电报<br/>向毛泽东主席请示:“为加深敌人内部矛盾,拟再给李承晚伪军以<br/>打击,再消灭伪军一万五千人。”并称“此意已告邓华妥为部署”。<br/>&nbsp;&nbsp;&nbsp; 毛泽东于21日电复彭翅怀,表示同意;“停战签字必须推迟,<br/>推迟至何时为宜,要看情况发屉才能作决定,再歼灭伪军万余人<br/>极为必要。”<br/>&nbsp;&nbsp;&nbsp; 邓华他们再一次进入紧张的临战状态。<br/>&nbsp;&nbsp;&nbsp; 6月20日23时30分,即彭总向毛择东发出请示电后一个半<br/>小时,邓华即与杨得志、李达联名向各部发出指示,决定立即组<br/>织夏季反击战役第三阶段作战,在军事上继续给予李承晚集团以<br/>狠狠打击,而且重点放在打掉金城突出部。<br/>&nbsp;&nbsp;&nbsp; 志愿军在金城地区驻有第二十兵团指挥的四个军,为保证兵<br/>力、火力上的优势,“志司”决定将第二十一军调归第二十兵团指<br/>挥,并增调火箭炮兵、高射炮兵各一个团,野榴炮兵一个团又一<br/>个营、反坦克炮兵三个连、工程兵四个营,以及坦克部队的二个<br/>连,统由第二十兵团指挥,加强后的敌我兵力对比为3:1.火力<br/>对比为1.7:1,志愿军均优于对方。<br/>&nbsp;&nbsp;&nbsp; 第二十兵团随即组成中西东三个突击集团.从牙<br/>沈里至北汉江上所里间二十二公里地段上实施进攻,求得歼灭南<br/>朝鲜首都师、第六、第八、第三师的八个团另一个营,井拉直战<br/>线为战役目的,定于7月lo日左右发起进攻。<br/>&nbsp;&nbsp;&nbsp; 邓华于6月25日批准了这一计划。为了确保第二十兵团的西<br/>集团安全,邓华还决定在发起攻击时,志愿军第九兵团第二十四<br/>军由金化东北之阳地至杏亭地段实施突击,歼灭首都师第二十六<br/>团,控制上、下九并间公路,阻击金化方向敌东援。<br/>&nbsp;&nbsp;&nbsp; 从6月25日起,志愿军在第一线的八个军另一个师和人民军<br/>两个军团,不断主动发起攻击,牵制敌人,配合金城地区作战。<br/>&nbsp;&nbsp;&nbsp; 7月13日21时,金城前线浓云密布,大雨欲来,志愿军一千<br/>余门火炮突然猛烈轰击,其中卡秋莎火箭饱部队两个师,连汀了<br/>三个齐放,顷刻间对方阵地山崩地理,一片火海。第二十兵团各<br/>部和第九兵团第二十四军同时向南朝鲜军四个师二十五公里防御<br/>正面发起强大突击,一小时内即全部突破其前沿阵地。<br/>&nbsp;&nbsp;&nbsp; 在作战室里密切注视着前线战况的邓华,此刻是心潮澎湃,激<br/>动不已。现在,正在打响的,是对敌四个师宽大正面纵深阵地进<br/>行战役反击,这真是大仗硬仗呵I这是何等巨大的变化呵2<br/>&nbsp;&nbsp;&nbsp; 拿火炮来说,上甘蛤战役时,志厄军一百多门火炮,四十三<br/>天作战共发射了四十多万发饱弹,这次金城战役集中了一干三百<br/>多门炮,准备了七十万发炮弹,此刻金城前线志愿军炮击,该是<br/>多么威武雄壮,震天撼地呵2过去在国内战争中,他参加了为时<br/>丙天的天津战役,解放军发饱为七万发,淮海战役六十五天作战,<br/>华东野战军发炮二十多万发。今天发展到了这种空前规模的炮击,<br/>作为一名老战士,他怎能不激动万分呵2他真想跑出这个桔仓矿<br/>洞,爬到山顶上,去听一听金城前线的炮声,去看一看东南方向<br/>炮火映红的天边,虽然这里与那里相隔百多公里,也许什么也听<br/>不列看不到,但是能到山顶胡取个方向听听瞧礁,也是够痛快的。<br/>&nbsp;&nbsp;&nbsp; 经过二天激战,二十四万志愿军已在金城地区将战线向南推<br/>进了十五公里,歼灭了南朝鲜军四个师大部。从17日开始,金城<br/>前线各部顽强作战,打退了美军和南朝鲜军共七个师大小反扑一<br/>干余次,到7月27日,整个战役取得了拉宜了战线,歼敌五万三<br/>干余人的重大胜利,连同其他战线各军作战,歼敌总数达七万八<br/>干余人,战线向南推进了一百七十八平方公里。<br/>&nbsp;&nbsp;&nbsp; 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双方谈判首席代表签字后正式生<br/>效。燃烧了三年零二十三天的战火熄灭了。和平降临到了朝鲜大<br/>地!<br/>&nbsp;&nbsp;&nbsp; 7月31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br/>会。在乎境举行隆重的授勋典礼,彭镕怀、邓华等志愿军领导人<br/>应邀出席。<br/>&nbsp;&nbsp;&nbsp; 为了表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的历史功勋,表彰中国人民<br/>志愿军领导人的卓越贡献,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彭<br/>德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共和国最高勋章——一<br/>级国旗勋章和金星勋章,授予邓华共和国最高勋章——一级国旗<br/>勋章,至此,朝鲜方面授予邓华共和国最高勋章——一级国旗勋<br/>章达到三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也达到三枚。</p><p>&nbsp;&nbsp;&nbsp; 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26日,邓华回国参加了全国<br/>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这是朝鲜战争实现停战之后确定军<br/>队建设总方针和总任务的一次重要会议。<br/>&nbsp;&nbsp;&nbsp; 邓华在这个会议上作了题为《抗美援朝战争经验介绍》的专<br/>题发言。战争结束了,他获得机会全面而又系统地回顾这场战争,<br/>思考这场战争。这时,已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br/>国家大规模建设的总体中,军队建设应当执行什么样的总方针,应<br/>当怎样来总结并且看待抗美授朝战争经验呢?<br/>&nbsp;&nbsp;&nbsp; 在这个专篇发言中,邓华明确表示:“人力、物资、枝术、干<br/>部,是现代战争的几个基本要素。固然战争性质、军队政治素质<br/>对现代战争仍起到重大的作用,但物质基础与技术条件对战争是<br/>极为雹要的。这是我对朝鲜战争经验总的看法。”<br/>&nbsp;&nbsp;&nbsp; 邓华说;“现代战争一定要有必需的现代技术装备。”“技术是<br/>科学,仅靠勇敢是不能解决问题的。”<br/>&nbsp;&nbsp;&nbsp; 这种由鲜血和生命凝结而成的宝贵经验,是对志愿军参加两<br/>年零九个月现代化作战的科学概括。这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br/>验的。</p><p></p><p>&nbsp;&nbsp;&nbsp; 邓华,又一次被点将了!<br/>&nbsp;&nbsp;&nbsp; 高饶事件后,谁去主持东北军事?<br/>&nbsp;&nbsp;&nbsp; 东北地区是战略要地,而且又驻有重兵,如果这里出麻烦,<br/>后果不堪设想。<br/>&nbsp;&nbsp;&nbsp; 谁去东北地区坐镇并掌握部队呢?<br/>&nbsp;&nbsp;&nbsp; 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在思量着。<br/>&nbsp;&nbsp;&nbsp; 邓华,又一次被点将了!<br/>&nbsp;&nbsp;&nbsp; 此时,他有着在朝鲜战场组织和指挥作战的赫赫战功,在他<br/>这一代军人中,他像一颗璀璨的明星.而且由于朝鲜停战已经实<br/>现,他也是可以抽得出身的。<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54年4月6日,邓华被任命为东北军区党委书记,同年12<br/>月,他以东北军区代司令员身份到职办公(次年3月,不再<br/>“代”了,出任由东北军区改称为沈阳军区的司令员)。<br/>&nbsp;&nbsp;&nbsp; 1954年9月5日,彭德怀辞去在志愿军中职务,邓华被任命<br/>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这项任命礼仪上的<br/>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他此时主要是抓东北军区的工作,只是<br/>在春末去过一次志愿军司令部,传达贯彻中共七届四中全会的精<br/>神;而且,五十五天后,中央军委便免去了他在志愿军中的职务,<br/>由杨得志和李志民分别接任志愿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br/>&nbsp;&nbsp;&nbsp; 同年lo月31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任命邓华为中国人民<br/>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分工主管作战方面事宜。</p>
<p>&nbsp;&nbsp;&nbsp; 抗登陆战役演习<br/>&nbsp;&nbsp; 这是1955年11月初。<br/>&nbsp; 人民解放军首次抗登陆战役演习,即将在辽东半岛进行!<br/>&nbsp; 这次演习发展成眼前这种空前的规模,令邓华激动而又兴奋<br/>不已。<br/>&nbsp;&nbsp;&nbsp; 四个月前.为了检验沈阳军区部队一年多来正规化现代化战<br/>备训练情况,邓华领导军区参谋部门和作战部门拟订了在辽东半<br/>岛进行一次有陆海空军参加的大规模抗登陆演习。当这个演习计<br/>划上报到军委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副主席说;“这个设<br/>想很好,也很及时,现在经军委研究,决定扩大演习规模,由军<br/>委主持,总参谋部负责组织。”<br/>&nbsp;&nbsp;&nbsp; 于是,邓华被任命为这次演习的副总导演。(总导演为军委副<br/>主席、训练总监部部长叶剑英,并有副总导演多人,他们是粟裕、<br/>陈庚、甘泗棋、肖克。但实际工作主要是邓华做的。)<br/>&nbsp;&nbsp;&nbsp; 参加这次演习的有陆军一个兵团、四个军、一个机械化师,空<br/>军两个军,海军旅顺基地和独立机械化师和空降师等十八个师以<br/>上指挥机关,三十二个团,共四万人千余人,飞机二百六十二架,<br/>舰艇六十五艘,坦克和自行火炮一干余门。并且,还有全军中级<br/>和高级干部八百O九人,随演习部队一起作业和参观学习。苏联、<br/>朝鲜、蒙古、越南等国的国防部长和高级将领也率领军事代表团<br/>前来参观。<br/>&nbsp;&nbsp;&nbsp; “规模空前的抗登陆演习明天就要开始了。。邓华向到会的一<br/>干余名师以上千部作演习前的最后一次检查部署,他要求各军兵<br/>种部队首长,按照演习计划、演习程序,对司令部工作、武器装<br/>备、场地准备、物资保障诸方面,再进行一次严密的检查,要求<br/>做到精心组织,万无一失。<br/>&nbsp;&nbsp;&nbsp; ‘而最重要的是,从上到下,思想上的弦一定要绷得紧紧的。”<br/>接着,他的话锋一转,就像临战前的战斗动员;<br/>&nbsp;&nbsp;&nbsp; “六十一年前,大体也是这个时候,日本侵略者闯进旅顺,对<br/>手无寸铁的市民进行了三昼夜血腥屠杀.我两万多同胞惨道杀<br/>害!”<br/>&nbsp;&nbsp;&nbsp; “过了十年,也就是五十年前,日本和沙俄强盗,为了争夺<br/>中国的东北,居然在中国的土地上打起来,房屋夷为平地,同胞<br/>死于沟塑。我们现在所处的庄河一线,就曾经是日军的登陆场。”<br/>&nbsp;&nbsp;&nbsp; “我们这次演习,就是设想敌人(蓝军)在濒临中国的西太<br/>平洋重要地区、港口、机场,集结了陆海空军重兵集团,准备同<br/>时向我国首都北京的门户——辽东半岛和胶东实施大规模联合登<br/>陆战役,而辽东半岛又是它的主要突击方向。”<br/>&nbsp;&nbsp;&nbsp; ‘为了悲惨的历史不再重演,为了保卫共和国首都北京,为<br/>了粉碎敌入的侵略计划,我们必须搞好这次演习!我们也一定能<br/>搞好这次演习!”以军政全才著称,并被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总司<br/>令、美国上将克拉克称之为“共产党员好的宣传家之一”的邓华,<br/>以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结束了他的讲话。<br/>&nbsp;&nbsp;&nbsp; 演习于11月3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4日。<br/>&nbsp;&nbsp;&nbsp; 情景真是雄伟、壮观!<br/>&nbsp;&nbsp;&nbsp; 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和军委领导人彭德<br/>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怀着极大的<br/>兴致,或屏息观之,或频频颌首,对演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br/>&nbsp;&nbsp;&nbsp; 美国军方和台湾蒋介石集团,对这次演习密切关注。<br/>&nbsp;&nbsp;&nbsp; 台湾方面事后对邓华是这样评论的,说他是“彭德怀正规化<br/>建军路线的主要执行人”。<br/>&nbsp;&nbsp;&nbsp; 1955年9月27日,邓华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他<br/>在人民解放军中高级将领的地位被确定了下来。为了表彰他在长<br/>期革命战争中的贡献,特授予他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br/>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各一枚。<br/>&nbsp;&nbsp;&nbsp; 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共<br/>中央委员会委员。</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