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休闲小康指数”昭示生活方式的变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37:08
<p>中国第一个“休闲小康指数”昭示生活方式的变迁&nbsp; <br/>2006年05月02日 17:36:20  来源:新华网&nbsp; <br/>&nbsp;<br/>&nbsp;</p><p>&nbsp;<br/>&nbsp;<br/>&nbsp;&nbsp;&nbsp; 新华网北京5月2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宋振远、张景勇)又到黄金周,正“忙”着休闲的人们或许还不十分清楚,中国已经有了第一个“休闲小康指数”。它的出现昭示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休闲开始成为大众的普遍需求,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特权”。 </p><p>&nbsp;&nbsp;&nbsp; 与之相呼应的是,为期半年的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正在我国杭州举行,世界休闲组织的一位官员坦言,博览会的主题为“休闲——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其潜台词正是“休闲改变中国人的生活”。 </p><p>&nbsp;&nbsp;&nbsp; 什么是休闲?“闲”是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休”就是对“闲”的消费方式。“休” 和 “闲”加在一起,反映出一种社会文明和进步。在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网上输入关键词“休闲”,会立刻跳出2790万条相关网页,休闲已成为社会流行语。 </p><p>&nbsp;&nbsp;&nbsp; 休闲也受到了高层领导的重视。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近日指出,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始终是中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中国政府支持和鼓励人们将劳动所得用于文明、健康、积极的休闲,更全面地发展自己。 </p><p>&nbsp;&nbsp;&nbsp; “‘休闲小康指数’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既注重客观的数据分析,又把人们的主观满意度放在重要位置。”《小康》杂志社社长舒富民说。“休闲小康指数”是由《小康》杂志社组织、发布的,他们根据民意调查、加权统计、专家分析,并参照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得出中国目前的“休闲小康指数”为63.5。这一民间版本的“休闲小康指数”以后每年将发布一次。 </p><p>&nbsp;&nbsp;&nbsp; 舒富民介绍,搞这个指数基于三点考虑:休闲是人自身发展的要求,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自己,而休闲所带来的交流、思考正符合此要求;休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休闲状态的存在;休闲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为发展而发展,如果没有休闲,人民无法共享发展成果,发展将毫无意义。 </p><p>&nbsp;&nbsp;&nbsp;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与休闲密切关联。懂得休闲是一种人生智慧,开发闲暇时间是发达国家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的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西方,休闲教育是一门必修课,而且几乎是终身教育。”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说。 </p><p>&nbsp;&nbsp;&nbsp; 有钱、有闲是休闲的基础。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教授在日本电话接受“新华视点”记者采访时说:“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就会产生休闲需求。2003年中国已步入这个阶段。与此同时,从实行‘5天工作制’,到推出‘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现在中国的法定节假日已达到110多天,这意味着城市居民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休假。因此可以说我国已跨入休闲经济时代的门槛。” </p><p>&nbsp;&nbsp;&nbsp; 然而“休闲小康指数”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人的休闲总体上还处于成长期,在休闲观念、休闲产业和休闲文化上还需要继续培育。中国人休闲生活还存在五大问题:其一,休闲观念落后,表现为“主动工作、被动休闲”;其二,休闲时间增多,但休闲质量较差;其三,休闲支出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其四,休闲方式单调,选择睡觉、打麻将、无事发呆的消极休闲人群仍过大;其五,对个人休闲状态,多数人不满意。 </p><p>&nbsp;&nbsp;&nbsp;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方式,三分之一的消费模式。”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魏小安说,美国的休闲产业已占GDP的首位,约占全部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中国差距很大,但也意味着潜力同样大。 </p><p>&nbsp;&nbsp;&nbsp; 中国的休闲虽然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毕竟已开始“成长”。魏小安高度评价今年的休闲新变化,他说,在一定意义上,2006年可以说是中国的“休闲元年”。(完)<br/>&nbsp;<br/></p><p>中国第一个“休闲小康指数”昭示生活方式的变迁&nbsp; <br/>2006年05月02日 17:36:20  来源:新华网&nbsp; <br/>&nbsp;<br/>&nbsp;</p><p>&nbsp;<br/>&nbsp;<br/>&nbsp;&nbsp;&nbsp; 新华网北京5月2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宋振远、张景勇)又到黄金周,正“忙”着休闲的人们或许还不十分清楚,中国已经有了第一个“休闲小康指数”。它的出现昭示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休闲开始成为大众的普遍需求,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特权”。 </p><p>&nbsp;&nbsp;&nbsp; 与之相呼应的是,为期半年的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正在我国杭州举行,世界休闲组织的一位官员坦言,博览会的主题为“休闲——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其潜台词正是“休闲改变中国人的生活”。 </p><p>&nbsp;&nbsp;&nbsp; 什么是休闲?“闲”是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休”就是对“闲”的消费方式。“休” 和 “闲”加在一起,反映出一种社会文明和进步。在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网上输入关键词“休闲”,会立刻跳出2790万条相关网页,休闲已成为社会流行语。 </p><p>&nbsp;&nbsp;&nbsp; 休闲也受到了高层领导的重视。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近日指出,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始终是中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中国政府支持和鼓励人们将劳动所得用于文明、健康、积极的休闲,更全面地发展自己。 </p><p>&nbsp;&nbsp;&nbsp; “‘休闲小康指数’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既注重客观的数据分析,又把人们的主观满意度放在重要位置。”《小康》杂志社社长舒富民说。“休闲小康指数”是由《小康》杂志社组织、发布的,他们根据民意调查、加权统计、专家分析,并参照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得出中国目前的“休闲小康指数”为63.5。这一民间版本的“休闲小康指数”以后每年将发布一次。 </p><p>&nbsp;&nbsp;&nbsp; 舒富民介绍,搞这个指数基于三点考虑:休闲是人自身发展的要求,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自己,而休闲所带来的交流、思考正符合此要求;休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休闲状态的存在;休闲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为发展而发展,如果没有休闲,人民无法共享发展成果,发展将毫无意义。 </p><p>&nbsp;&nbsp;&nbsp;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与休闲密切关联。懂得休闲是一种人生智慧,开发闲暇时间是发达国家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的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西方,休闲教育是一门必修课,而且几乎是终身教育。”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说。 </p><p>&nbsp;&nbsp;&nbsp; 有钱、有闲是休闲的基础。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教授在日本电话接受“新华视点”记者采访时说:“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就会产生休闲需求。2003年中国已步入这个阶段。与此同时,从实行‘5天工作制’,到推出‘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现在中国的法定节假日已达到110多天,这意味着城市居民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休假。因此可以说我国已跨入休闲经济时代的门槛。” </p><p>&nbsp;&nbsp;&nbsp; 然而“休闲小康指数”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人的休闲总体上还处于成长期,在休闲观念、休闲产业和休闲文化上还需要继续培育。中国人休闲生活还存在五大问题:其一,休闲观念落后,表现为“主动工作、被动休闲”;其二,休闲时间增多,但休闲质量较差;其三,休闲支出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其四,休闲方式单调,选择睡觉、打麻将、无事发呆的消极休闲人群仍过大;其五,对个人休闲状态,多数人不满意。 </p><p>&nbsp;&nbsp;&nbsp;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方式,三分之一的消费模式。”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魏小安说,美国的休闲产业已占GDP的首位,约占全部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中国差距很大,但也意味着潜力同样大。 </p><p>&nbsp;&nbsp;&nbsp; 中国的休闲虽然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毕竟已开始“成长”。魏小安高度评价今年的休闲新变化,他说,在一定意义上,2006年可以说是中国的“休闲元年”。(完)<br/>&nbs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