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都是在犯罪,只有清朝最文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23:37:12
<p><strong><font size="3">前朝“恢宏大气”的业绩,都是在犯罪,只有清朝最文明</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3"></font></strong>&nbsp;</p><p><span class="content">我个人比较喜欢中国古代的建筑,尤其是宫殿,从中我发现这样一个趋势,那就是越早的年代,皇帝的宫殿规模就越庞大,汉朝未央宫周长10千米,面积有6平方公里,到了唐朝,大明宫有3.11平方公里,缩小了一半,到了明朝,紫禁城的面积只有0.72平方公里,连唐大明宫的四分之一都不到,如果你要说,汉代未央宫就是最大的了,那可就错了,谁都知道秦始皇的阿房宫三百里,有人说阿房宫没建起来秦朝就灭亡了,这个不算,也行,《孟子》中有一段对话,提到了周文王和齐宣王的园林,前者是方七十里,后者是方四十里。<br/><br/><font color="#ff0000">中国文化有个毛病,喜欢厚古薄今</font>,皇帝也是年头越早,人品越好,伏羲女娲、三皇五帝都是圣人,夏禹商汤、周文武王,都是贤君。对待历朝历代,也是鼓吹汉唐怎么伟大,怎么了不起,什么顶峰了,盛世了的,一提到宋元明清,就说是走下坡路,衰败了,一代不如一代了。孔老二就坚信西周好,西汉末年有个王莽,是孔子的fans,硬说周代比汉代强,大搞复古运动,把官职名称、国家制度以及货币服饰统统改成先秦时代的东西,闹得个鸡飞狗跳,天下大乱,自己也死于非命。现在还有一群汉服癖也要复古,以为这样就能恢复曾经的“盛世”,我想下场也只能跟王莽、希特勒一样。<br/><br/>秦始皇是个喜欢创造奇迹的人,他那三百里的阿房宫到底建没建起来暂且不表,光是骊山陵墓,万里长城这两样,在当时的,乃至在今天看来,都是空前绝后的大工程,要知道,秦代的生产力远不及后来的唐宋明清,人口也只有几千万左右。有人看到这,一定会赞叹秦始皇“了不起”,可<font color="#ff0000">他为什么会这么“伟大”?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比后来的统治者要贪婪、奢靡、暴戾一百倍、一千倍!人民遭的罪也要比后来深重一百倍、一千倍!甚至一万倍!</font>他要完成惊世骇俗的工程,依靠的不是合理的经济实力,而是通过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近乎杀鸡取卵的滥用民力物力达到的。<br/><br/>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有爵的人可提前到56岁止役)。徭役分为三种:一是“更卒”,每年一次,在本县、本郡服役一个月;二是“正卒”,一生一次,期限一年,主要是在本县本郡参加军事训练和维持地方治安;三是“戍卒”,也是一生一次,期限一年,或屯戍京师,或戍守边疆。但是,秦朝官府往往突破法律的规定,超额征发徭役。据估计,战国末中国人口2千万人,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占到总人口的15%。当时全国青壮年男子仅有三四百万人,有时男子不够征调,还役及妇女,形成“丁男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刑法志》)的局面。 <br/><br/>汉代呢?<font color="#ff0000">汉朝的赋税有人以为轻,其实是重,据《汉书-食货志》:汉代征收人头税</font>,如算赋,凡15岁至56岁的男女,每人每年上缴120钱,商人加倍征收。口赋,即儿童人头税,凡7岁至14岁儿童,每人每年上缴20钱。还有更赋,就是代替徭役的税金,凡15岁至56岁的男子,要服兵役2年,每人每年在郡上服役1个月,叫做更卒。想不服役者,每月交2000钱抵偿,称作践更。每人每年还要戍边3天,不去者,交300钱可免,叫做过更。还有算缗,即财产税,汉朝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凡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的财产按照每两千钱缴纳120钱的比例交税。有车一辆,交240钱车税。有船五丈以上者,每艘交120钱船税。隐匿财产不报者,戍边一年,财产充公。还鼓励举报者,以至于官府没收的财物堆积如山。另外还规定商人及其子女不得做官,不得拥有私家土地,不得穿着名贵丝织品等等,但未能遏制商人的富裕。由此可见,汉朝的田赋轻,而人头税和更赋重。<br/><br/>汉武帝时期,好大喜功,对外作战无休止,《汉书-食货志》记载:“功费愈甚,天下虚耗,人复相食。”已经到了人吃人地步,<font color="#ff0000">他穷兵黩武、扩疆拓土,结果使中国的人口减少了一多半。</font>武帝中、后期(前133—前90年)是人口发展停滞时期,《汉书》对武帝中、后期人口,累有“户口减半”的记载。如《汉书·五行志》云:武帝“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汉书·昭帝纪》:“承孝武奢侈余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直至宣帝时期的夏侯胜,仍慨叹武帝时“天下流离,物故者半”。<br/><br/>隋炀帝扩建洛阳皇宫,每月役丁2百万人。修运河,隋炀帝“诏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俱要至,如有匿之者斩三族”,役夫达543万余人,昼夜开掘,男人不足,女人充数,死者过半。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到江都享受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又三次率军进攻高丽,伤亡无数。<font color="#ff0000">繁重的兵役和徭役,迫使农民大量离开土地,农田荒芜,造成饥荒。</font>社会生产受到破坏,阶级矛盾激化,大规模的隋末农民战争爆发了。 <br/><br/>唐初行租庸调法,实行府兵制,徭役有所减轻,但中期以后,服役增加,民户复大量逃亡。唐征伐作战,大肆征兵,致使民无宁日。杜甫有感于此,作《兵车行》以抒其愤忿之意。宰相杨国忠继任剑南节度使,用残酷强迫征兵的办法(《资治通鉴-天宝年间》,从内地搜罗了十余万兵,加上辎重兵近二十万,由李宓率领,于天宝13年发动对南诏的进攻,然而,汉族人民厌恶这场战争,<font color="#0000ff">有的人宁愿用石头把自己的手臂砸断,以逃避当兵</font>,白居易的名作《新丰折臂翁》描写的就是这个事情,无法逃避而被强迫前往的,父母妻子夹道哭送,士气极为低下,在李白诗《古风》中描写出征情况有:“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通鉴》中说,杨国忠强迫征兵后,“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镇野”。南诏在吐蕃的援军协助下,大败唐军于龙尾关,包括李宓在内,或被杀,或被俘,二十万人没一个逃得回去。<br/><br/><font size="6">唐中期安史之乱前,人头税、强行征兵和徭役都是那时国家进行战争和建设的重要手段,这种无偿的使用民力做法,越来越凸现出其野蛮残酷的一面,也越来越遭到人民的反抗。</font><br/><br/>清朝康熙时期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br/><br/>安史之乱后,府兵制崩溃了,朝廷开始采用募兵的办法,徭役也出现了用支付银钱代替的现象,这反映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宋代大量募兵,此后的明清都采用这种办法,清朝除了旗人必须要承担义务兵制度外,对其他人都采用出钱招募的办法,如曾国藩手下大将鲍超,其父鲍昌元是夔州协马兵,道光25年,17岁的鲍超考补守兵,名额只有一个,而应试者60多人,鲍超技艺超群,几次较练,他都是第一,始得入伍。清朝后期,遭遇太平天国的叛乱,但仍然坚持招募乡勇的办法来平定,没有像杨国忠那样强行征兵,也没有出现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唐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这才是真正的奇迹。<br/><br/>清代宫殿用的是前朝的旧宫,陵寝的规模比前代都要小,道光的慕陵更是连标志性建筑--明楼都免了,<font color="#ff0000">这不是说清朝没有能力修建更大的建筑,而是故意节俭,这是进步的表现,不是无能,</font>如同今天的领导人只能把骨灰放到八宝山一样。明代无限制的开采珍贵的楠木,导致楠木几乎灭绝,开采的代价也非常沉重,进山的人只有一半能活着出来。到了嘉靖年间重修太和殿时,因为找不到原来那样的巨木,只能把大殿缩小为明初的一半,清朝康熙年间,重修太和殿时,连嘉靖时代那么大的木材也找不到了,只能用数根松木困扎起来合为一柱,如果康熙不顾物力之艰难,一定要在建筑上超过明代,就算巨木能够找到,又不知要花费多少钱,死多少人了。<br/><br/>汉代可以分封诸侯王,诸侯拥有的地盘比朝廷直辖的还大,地盘上的人民和税收都归诸侯王,还拥有庞大的军队,东汉诸王们收入每年在2000万钱(一万钱合黄金一斤)左右,相当于三公年俸的五倍以上,汉章帝则将诸王年收入升至8000万,提高到三公的20倍,这还不包括皇帝对他们的经常性大规模赏赐。而清代,亲王们都被限制在京城的王府里,不管军也不管民,年收入不过是1万两白银,不及地方总督的一半。<br/><br/>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大兴土木所需的劳动力都是无偿征调,每月只给五升米的口粮,他们“人人上不得奉养父母,下不得欢妻抚子,近年以来,愈见工减甚多,无处役使匠人。(《大诰三篇》)”这种无限期的征用全国工匠,已经形成苦役,在兴建凤阳的时候,就发生了工匠暴动的事件,为此朱元璋曾杀掉大批工匠(见《明中都城考》)在明代征调民夫役作相当繁重,《大明会典》记载:“洪武元年定役法,每田一顷出丁夫一人,每岁农隙,其夫赴京供役,每岁率用三十日,遣归。”永乐十九年三大殿失火,翰林侍讲邹辑上书说:“工大费繁,调度甚广,冗官蚕食,耗费国储,工作之夫,动以百万,岁终供役,不得躬耕田亩”以全国壮劳力计算,这百万之人占其一半左右,说是举国之力并不夸张。明中叶之后,国库入不敷出,营建皇宫大兴土木都是依靠加派,搜刮民财来进行,“自北方诸府至广西、贵州外,其他量地贫富,骤增银一百十五万有奇,而苏一府乃八万五千”。而嘉靖年间的税收大约为五百万两,据《明史孙应奎传》:“余五百万外,搜刮又四百余万,所出自诸边年例(边防费)二百八十万外,新增二百四十四万有奇,修边又八百万..”明朝跟秦朝、隋朝一样,亡于人民的起义。<br/><br/>而<font color="#ff0000">清朝乾隆年间虽也大兴土木,但不是靠徭役,而是通过花钱招募工匠来完成的</font>,手工业中的雇佣制普遍推行,工匠记日给酬,物料也由官府采购。尽管大兴土木也会骚扰民间,但毕竟不是无偿的劳役与征调。当时,人口日增,耕地有限,时有灾荒,饥民众多。有些建筑项目是雇募灾民,进行施工。受雇宫廷,给值较高,借以糊口。壮工每工给值八分,瓦、木、石、裱等工每工给值一钱五分以上,雇值高于民间,故应雇者众,趋之若鹜,并未因此而民怨沸腾,引起反抗。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国库盈馀的白银达7,800万两,这也了皇帝兴修园林足够的财力支持,所以乾隆才能一面下江南,一面普免天下钱粮,<font color="#ff0000">这跟汉唐明的皇帝动不动就伸手向百姓要钱,一有大动作就加税加役截然相反。清朝的做法和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font>。<br/><br/><font size="6">由于人头税、强行征兵和徭役的消失,使得统治者不能再继续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大喜功而去滥用民力物力,所以宫殿就变得越来越小,统治者也从奢侈变得越来越节俭。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从奴隶制到资本主义,统治者拥有的权力越来越小,越来越受社会的制约,这是一种历史进步</font>。<br/><br/><font color="#ff0000">秦始皇是创造了工程奇迹,但是他死后三年,秦朝就被起来反抗的人民推翻了;汉武帝是能打仗,可是全国人口死了一半,不知道他是在杀敌人还是在杀自己人;隋炀帝修了大运河,他几乎是看着隋朝完蛋的;唐朝贞观之治几乎在征讨高丽的战败中步隋朝后尘,开元盛世更是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被划上了句号,宋朝明朝则压根没有可称道的盛世。而康雍乾盛世呢,她延续了一百多年,比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总和还长,乾隆死后四十多年,清朝才遭遇鸦片战败,转入衰落,这比秦汉隋唐都要好得多。</font><br/><br/><font color="#0000ff">秦汉隋唐很多了不起成就,其实都是建立在人民无尽深重的灾难上的,是建立在统治者无止境的剥削和压迫上的,谁鼓吹这些“成就”,其实就是在鼓吹对人民的压迫,如同希特勒叫嚣复兴德意志帝国的辉煌,就是等于把德意志人民再次推到火坑中,就是在犯罪。</font><br/><br/>有人说唐朝是封建社会的顶峰,其实错了,我们要发展地看待历史,清朝的社会生产力无疑要高出唐朝许多倍,清朝才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峰,所谓月满则缺,封建社会正是因为在清朝到达了它的巅峰,也就走向了反面,踏上了灭亡的道路。<br/><br/>清朝200多年含辛茹苦的努力,不但最终奠定了我国的疆域,还为我们开启了迈入现代社会的大门,她废除了人头税,废除了徭役,坚持了募兵,却依然创造了了不起的盛世,真是太难能可贵了,所以<font size="4">,<font face="黑体">每一个有历史良心的人都应永远感谢这个伟大的王朝。</font></font><br/></span></p><p><strong><font size="3">前朝“恢宏大气”的业绩,都是在犯罪,只有清朝最文明</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3"></font></strong>&nbsp;</p><p><span class="content">我个人比较喜欢中国古代的建筑,尤其是宫殿,从中我发现这样一个趋势,那就是越早的年代,皇帝的宫殿规模就越庞大,汉朝未央宫周长10千米,面积有6平方公里,到了唐朝,大明宫有3.11平方公里,缩小了一半,到了明朝,紫禁城的面积只有0.72平方公里,连唐大明宫的四分之一都不到,如果你要说,汉代未央宫就是最大的了,那可就错了,谁都知道秦始皇的阿房宫三百里,有人说阿房宫没建起来秦朝就灭亡了,这个不算,也行,《孟子》中有一段对话,提到了周文王和齐宣王的园林,前者是方七十里,后者是方四十里。<br/><br/><font color="#ff0000">中国文化有个毛病,喜欢厚古薄今</font>,皇帝也是年头越早,人品越好,伏羲女娲、三皇五帝都是圣人,夏禹商汤、周文武王,都是贤君。对待历朝历代,也是鼓吹汉唐怎么伟大,怎么了不起,什么顶峰了,盛世了的,一提到宋元明清,就说是走下坡路,衰败了,一代不如一代了。孔老二就坚信西周好,西汉末年有个王莽,是孔子的fans,硬说周代比汉代强,大搞复古运动,把官职名称、国家制度以及货币服饰统统改成先秦时代的东西,闹得个鸡飞狗跳,天下大乱,自己也死于非命。现在还有一群汉服癖也要复古,以为这样就能恢复曾经的“盛世”,我想下场也只能跟王莽、希特勒一样。<br/><br/>秦始皇是个喜欢创造奇迹的人,他那三百里的阿房宫到底建没建起来暂且不表,光是骊山陵墓,万里长城这两样,在当时的,乃至在今天看来,都是空前绝后的大工程,要知道,秦代的生产力远不及后来的唐宋明清,人口也只有几千万左右。有人看到这,一定会赞叹秦始皇“了不起”,可<font color="#ff0000">他为什么会这么“伟大”?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比后来的统治者要贪婪、奢靡、暴戾一百倍、一千倍!人民遭的罪也要比后来深重一百倍、一千倍!甚至一万倍!</font>他要完成惊世骇俗的工程,依靠的不是合理的经济实力,而是通过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近乎杀鸡取卵的滥用民力物力达到的。<br/><br/>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有爵的人可提前到56岁止役)。徭役分为三种:一是“更卒”,每年一次,在本县、本郡服役一个月;二是“正卒”,一生一次,期限一年,主要是在本县本郡参加军事训练和维持地方治安;三是“戍卒”,也是一生一次,期限一年,或屯戍京师,或戍守边疆。但是,秦朝官府往往突破法律的规定,超额征发徭役。据估计,战国末中国人口2千万人,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占到总人口的15%。当时全国青壮年男子仅有三四百万人,有时男子不够征调,还役及妇女,形成“丁男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刑法志》)的局面。 <br/><br/>汉代呢?<font color="#ff0000">汉朝的赋税有人以为轻,其实是重,据《汉书-食货志》:汉代征收人头税</font>,如算赋,凡15岁至56岁的男女,每人每年上缴120钱,商人加倍征收。口赋,即儿童人头税,凡7岁至14岁儿童,每人每年上缴20钱。还有更赋,就是代替徭役的税金,凡15岁至56岁的男子,要服兵役2年,每人每年在郡上服役1个月,叫做更卒。想不服役者,每月交2000钱抵偿,称作践更。每人每年还要戍边3天,不去者,交300钱可免,叫做过更。还有算缗,即财产税,汉朝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凡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的财产按照每两千钱缴纳120钱的比例交税。有车一辆,交240钱车税。有船五丈以上者,每艘交120钱船税。隐匿财产不报者,戍边一年,财产充公。还鼓励举报者,以至于官府没收的财物堆积如山。另外还规定商人及其子女不得做官,不得拥有私家土地,不得穿着名贵丝织品等等,但未能遏制商人的富裕。由此可见,汉朝的田赋轻,而人头税和更赋重。<br/><br/>汉武帝时期,好大喜功,对外作战无休止,《汉书-食货志》记载:“功费愈甚,天下虚耗,人复相食。”已经到了人吃人地步,<font color="#ff0000">他穷兵黩武、扩疆拓土,结果使中国的人口减少了一多半。</font>武帝中、后期(前133—前90年)是人口发展停滞时期,《汉书》对武帝中、后期人口,累有“户口减半”的记载。如《汉书·五行志》云:武帝“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汉书·昭帝纪》:“承孝武奢侈余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直至宣帝时期的夏侯胜,仍慨叹武帝时“天下流离,物故者半”。<br/><br/>隋炀帝扩建洛阳皇宫,每月役丁2百万人。修运河,隋炀帝“诏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俱要至,如有匿之者斩三族”,役夫达543万余人,昼夜开掘,男人不足,女人充数,死者过半。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到江都享受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又三次率军进攻高丽,伤亡无数。<font color="#ff0000">繁重的兵役和徭役,迫使农民大量离开土地,农田荒芜,造成饥荒。</font>社会生产受到破坏,阶级矛盾激化,大规模的隋末农民战争爆发了。 <br/><br/>唐初行租庸调法,实行府兵制,徭役有所减轻,但中期以后,服役增加,民户复大量逃亡。唐征伐作战,大肆征兵,致使民无宁日。杜甫有感于此,作《兵车行》以抒其愤忿之意。宰相杨国忠继任剑南节度使,用残酷强迫征兵的办法(《资治通鉴-天宝年间》,从内地搜罗了十余万兵,加上辎重兵近二十万,由李宓率领,于天宝13年发动对南诏的进攻,然而,汉族人民厌恶这场战争,<font color="#0000ff">有的人宁愿用石头把自己的手臂砸断,以逃避当兵</font>,白居易的名作《新丰折臂翁》描写的就是这个事情,无法逃避而被强迫前往的,父母妻子夹道哭送,士气极为低下,在李白诗《古风》中描写出征情况有:“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通鉴》中说,杨国忠强迫征兵后,“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镇野”。南诏在吐蕃的援军协助下,大败唐军于龙尾关,包括李宓在内,或被杀,或被俘,二十万人没一个逃得回去。<br/><br/><font size="6">唐中期安史之乱前,人头税、强行征兵和徭役都是那时国家进行战争和建设的重要手段,这种无偿的使用民力做法,越来越凸现出其野蛮残酷的一面,也越来越遭到人民的反抗。</font><br/><br/>清朝康熙时期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br/><br/>安史之乱后,府兵制崩溃了,朝廷开始采用募兵的办法,徭役也出现了用支付银钱代替的现象,这反映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宋代大量募兵,此后的明清都采用这种办法,清朝除了旗人必须要承担义务兵制度外,对其他人都采用出钱招募的办法,如曾国藩手下大将鲍超,其父鲍昌元是夔州协马兵,道光25年,17岁的鲍超考补守兵,名额只有一个,而应试者60多人,鲍超技艺超群,几次较练,他都是第一,始得入伍。清朝后期,遭遇太平天国的叛乱,但仍然坚持招募乡勇的办法来平定,没有像杨国忠那样强行征兵,也没有出现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唐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这才是真正的奇迹。<br/><br/>清代宫殿用的是前朝的旧宫,陵寝的规模比前代都要小,道光的慕陵更是连标志性建筑--明楼都免了,<font color="#ff0000">这不是说清朝没有能力修建更大的建筑,而是故意节俭,这是进步的表现,不是无能,</font>如同今天的领导人只能把骨灰放到八宝山一样。明代无限制的开采珍贵的楠木,导致楠木几乎灭绝,开采的代价也非常沉重,进山的人只有一半能活着出来。到了嘉靖年间重修太和殿时,因为找不到原来那样的巨木,只能把大殿缩小为明初的一半,清朝康熙年间,重修太和殿时,连嘉靖时代那么大的木材也找不到了,只能用数根松木困扎起来合为一柱,如果康熙不顾物力之艰难,一定要在建筑上超过明代,就算巨木能够找到,又不知要花费多少钱,死多少人了。<br/><br/>汉代可以分封诸侯王,诸侯拥有的地盘比朝廷直辖的还大,地盘上的人民和税收都归诸侯王,还拥有庞大的军队,东汉诸王们收入每年在2000万钱(一万钱合黄金一斤)左右,相当于三公年俸的五倍以上,汉章帝则将诸王年收入升至8000万,提高到三公的20倍,这还不包括皇帝对他们的经常性大规模赏赐。而清代,亲王们都被限制在京城的王府里,不管军也不管民,年收入不过是1万两白银,不及地方总督的一半。<br/><br/>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大兴土木所需的劳动力都是无偿征调,每月只给五升米的口粮,他们“人人上不得奉养父母,下不得欢妻抚子,近年以来,愈见工减甚多,无处役使匠人。(《大诰三篇》)”这种无限期的征用全国工匠,已经形成苦役,在兴建凤阳的时候,就发生了工匠暴动的事件,为此朱元璋曾杀掉大批工匠(见《明中都城考》)在明代征调民夫役作相当繁重,《大明会典》记载:“洪武元年定役法,每田一顷出丁夫一人,每岁农隙,其夫赴京供役,每岁率用三十日,遣归。”永乐十九年三大殿失火,翰林侍讲邹辑上书说:“工大费繁,调度甚广,冗官蚕食,耗费国储,工作之夫,动以百万,岁终供役,不得躬耕田亩”以全国壮劳力计算,这百万之人占其一半左右,说是举国之力并不夸张。明中叶之后,国库入不敷出,营建皇宫大兴土木都是依靠加派,搜刮民财来进行,“自北方诸府至广西、贵州外,其他量地贫富,骤增银一百十五万有奇,而苏一府乃八万五千”。而嘉靖年间的税收大约为五百万两,据《明史孙应奎传》:“余五百万外,搜刮又四百余万,所出自诸边年例(边防费)二百八十万外,新增二百四十四万有奇,修边又八百万..”明朝跟秦朝、隋朝一样,亡于人民的起义。<br/><br/>而<font color="#ff0000">清朝乾隆年间虽也大兴土木,但不是靠徭役,而是通过花钱招募工匠来完成的</font>,手工业中的雇佣制普遍推行,工匠记日给酬,物料也由官府采购。尽管大兴土木也会骚扰民间,但毕竟不是无偿的劳役与征调。当时,人口日增,耕地有限,时有灾荒,饥民众多。有些建筑项目是雇募灾民,进行施工。受雇宫廷,给值较高,借以糊口。壮工每工给值八分,瓦、木、石、裱等工每工给值一钱五分以上,雇值高于民间,故应雇者众,趋之若鹜,并未因此而民怨沸腾,引起反抗。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国库盈馀的白银达7,800万两,这也了皇帝兴修园林足够的财力支持,所以乾隆才能一面下江南,一面普免天下钱粮,<font color="#ff0000">这跟汉唐明的皇帝动不动就伸手向百姓要钱,一有大动作就加税加役截然相反。清朝的做法和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font>。<br/><br/><font size="6">由于人头税、强行征兵和徭役的消失,使得统治者不能再继续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大喜功而去滥用民力物力,所以宫殿就变得越来越小,统治者也从奢侈变得越来越节俭。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从奴隶制到资本主义,统治者拥有的权力越来越小,越来越受社会的制约,这是一种历史进步</font>。<br/><br/><font color="#ff0000">秦始皇是创造了工程奇迹,但是他死后三年,秦朝就被起来反抗的人民推翻了;汉武帝是能打仗,可是全国人口死了一半,不知道他是在杀敌人还是在杀自己人;隋炀帝修了大运河,他几乎是看着隋朝完蛋的;唐朝贞观之治几乎在征讨高丽的战败中步隋朝后尘,开元盛世更是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被划上了句号,宋朝明朝则压根没有可称道的盛世。而康雍乾盛世呢,她延续了一百多年,比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总和还长,乾隆死后四十多年,清朝才遭遇鸦片战败,转入衰落,这比秦汉隋唐都要好得多。</font><br/><br/><font color="#0000ff">秦汉隋唐很多了不起成就,其实都是建立在人民无尽深重的灾难上的,是建立在统治者无止境的剥削和压迫上的,谁鼓吹这些“成就”,其实就是在鼓吹对人民的压迫,如同希特勒叫嚣复兴德意志帝国的辉煌,就是等于把德意志人民再次推到火坑中,就是在犯罪。</font><br/><br/>有人说唐朝是封建社会的顶峰,其实错了,我们要发展地看待历史,清朝的社会生产力无疑要高出唐朝许多倍,清朝才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峰,所谓月满则缺,封建社会正是因为在清朝到达了它的巅峰,也就走向了反面,踏上了灭亡的道路。<br/><br/>清朝200多年含辛茹苦的努力,不但最终奠定了我国的疆域,还为我们开启了迈入现代社会的大门,她废除了人头税,废除了徭役,坚持了募兵,却依然创造了了不起的盛世,真是太难能可贵了,所以<font size="4">,<font face="黑体">每一个有历史良心的人都应永远感谢这个伟大的王朝。</font></font><br/></span></p>
<p>其实在清朝,即使是老佛爷大修颐和园,也是为向列强宣扬我中华国力国威,你们不是烧了个破园子么?老娘立马就能再建一个,呵呵</p>
<p><strong>老佛爷大修颐和园挪借海军军费完全是谣言</strong></p><p>实说慈禧:占用3000万两海军军费用于颐和园完全是夸大其词的瞎说!</p><p>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以及甲午战争的失败,全国舆论哗然,很多人激烈抨击清政府,矛头直指慈禧太后,其中肖一山在《清代通史》中说:</p><p>“总之,海军衙门所用于颐和园工程之款,大约为白银三千万两。系时人所周知者,必非捕风捉影之谈也。”</p><p>似乎海军军费全部用于颐和园工程了,因此成为导致北洋水师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个观点流传极广,影响很大,直至今天,几成定论,但实际上并不符合事实。</p><p>那么颐和园大修工程是怎么回事呢?究竟花了多少钱?这要从更早的三海大修工程说起。</p><p>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联军烧毁了圆明园,同治13年,清穆宗下令修复圆明园,遭到朝臣反对,被迫收回成命。但清穆宗并不甘心,于同年8月,又提出修整三海,也就是紫禁城西边的北海、中海和南海的皇家宫苑。当年十二月,清穆宗病死,工程停止,直到光绪11年,清德宗亲政在即,慈禧太后不得不考虑归政后的颐养之所,遂重新启动三海工程,由清德宗的生父醇亲王奕儇负责。</p><p>据新发现的清宫档案记载:三海工程自这一年的五月份开始,共计100多处,数百个项目。承包这次工程的土木厂商就有13家,每天进入三海的工匠有四五千人,最多时达到一万人,大致估算,从光绪11年到17年这6年间,用工总数在600万人以上,按照传统说法,三海工程动用了二千万两白银,但清宫档案证实,这个数字被大大的夸张了,根据当时工程处的一份《收放钱粮总单》及承修大臣的奏折可以看到,6年之中,三海工程总共动用了590万两。</p><p>三海工程开工不久,颐和园工程也悄悄上马了。所不同的是,三海工程是慈禧下令的,目的是为了安排晚年生活,而颐和园工程却是醇亲王奕儇主动提出的。光绪12年5月,他假借恢复水师操练,以在昆明湖西岸修建水师学堂的名义,提出重修清漪园,“若不稍加修葺,诚恐恭备阅操时难昭敬谨...酌加保护修补,以供临幸。”但当时国库空虚,河南黄河决口急需抢堵,皇帝大婚在即,内廷太和门失火等等,无一处不急需巨款,加上朝臣言官屡屡谏阻,使得慈禧和醇亲王奕儇不得不有所收敛,直到光绪14年,三海工程相继竣工后,颐和园工程才取得合法地位,但其规模已无可能超越三海,根据现存的颐和园工程算房对主要的56个工程项目预算统计,一共只有318万两,很难达到三海工程590万两这样的规模。</p><p>三海和颐和园两大工程都是醇亲王奕儇操办的,作为清德宗的生父,其这么做的动机显然是为了让儿子顺利的完成从垂帘听政过渡到训政,再到亲政的权力交接过程。三海工程的经费来源主要有:</p><p>1.官员的捐修银两;<br/>2.动支户部国库及宫中内库银两;<br/>3.各海关直接拨解的税银;<br/>4.海军衙门的借拨银两。</p><p>其中,光是从醇亲王负责的海军衙门借拨出去的银两就有230万两白银,占三海工程全部经费的40%还多。加上光绪17年以后的岁修工程、庆典工程继续从海军衙门借拨的银两,十年之中一共有436万两,至于颐和园工程所借的海军军费,因资料不全,无法计算出准确地数字,但不会超过三海工程的借款数额。</p><p>由此可见,从海军衙门借走的银两仅有436万两,远非传说中的三千万两之巨。还要注意到的是,这些经费的性质是挪借,并非无偿占用。</p><p>首先,无偿占用是不可能的。海军衙门的常年收入号称400万两,实际每年最多只能收到300万两,有时“实收不及三百万两,江苏、浙江、江西三省竟欠解至四十一万两之多”,而海军衙门的常年支出“统计需款三百二十多万两”,由此可以看出,海军衙门的常年收支情况基本平衡,这其中既没有拖欠下发北洋舰队常年经费的纪录,也没有大量经费结余的纪录,那么无偿占用400万两海军经费之说从何而来呢?况且,北洋海军组建过程中,所有购船经费都被严格控制使用,光绪12年5月,醇亲王因三海经费无着落,恳请北洋大臣李鸿章从购船经费中暂借三十万两,并许诺以粤海关税银归还,但李鸿章予以拒绝,经过反复协商,答应以北洋名义向德国银行代借500万马克以应急需。许多人都以光绪14年至20年,北洋海军未增购新舰为由,作为海军军费移筑颐和园的证据,但这不过是一种缺乏根据的猜测而已。实际上,没能购买新舰的原因是朝廷内部各派势力错综复杂的矛盾导致海军发展受制,而直接关系是户部于光绪17年因国家财力拮据,奏请暂停购舰。</p><p>其次,社会上流传的“万寿山集款”也是一种误解,醇亲王、李鸿章以筹备海防名义倡导集款,其目的是筹集巨款贮商生息,并以每年十万两的利息,弥补颐和园工程用款之不足,但筹集到的260万本金,颐和园工程并没有动用,而是用于中日甲午战争的军事开销了。</p><p>既然不能无偿占用,剩下的办法之有挪借,当时的情况是,太平天国被剿灭后,清朝内轻外重,地方督抚拥权自重,户部调度失灵,相当一部分地方财政收入并不上缴国库,造成中央财政空虚,所以,慈禧和醇亲王奕儇发起的三海、颐和园工程就不能直接依靠国库。光绪11年,海军衙门成立,规定海军军费由过去各省直解南北洋大臣,变成由海军衙门调配,这就给了醇亲王挪借这些经费以解三海、颐和园工程之需的机会。</p><p>但既然是挪借,那就要保证一定期限内归还。从清宫档案中可以看到,每一笔由海军衙门垫发的工程款项都指定了专款归还,这些专款主要是闵海关的税银和各省征收的土药(烟土)厘金。在光绪21年,海军衙门自请裁撤的一份文件中,再次谈到了以各省土药税厘解京归抵海军衙门垫发工程经费的问题,从这份文件中可以证实,海军衙门垫发的工程经费的绝大部分,在甲午战争之前都已经还清了。</p>
<p>真没看出楼主在楼上证明什么,如果我要引证晚清朝廷生活奢靡的话,楼上的帖子也是用的着的。</p><p></p>
<p>1.官员的捐修银两;<br/>2.动支户部国库及宫中内库银两;<br/>3.各海关直接拨解的税银;<br/>4.海军衙门的借拨银两。</p><p>---------------------------------------</p><p>那边天皇带头捐款造军舰,这边太后号召掏钱建颐和园,对比鲜明!</p>
1923年东京大地震 宣统帝下令开放北海供人民游玩 其所获门票收入 全部捐给日本灾区 &nbsp;
日俄战争期间 清朝援助日本军队大豆 所以 日本人于1907年赠送给慈禧1条川畸造船厂生产的“永和”号<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99ff99;">小火轮</b>,并派人来颐和园组装。不料当庆亲王奕劻、学部大臣张之洞、外务大臣袁世凯来试乘那天,蒸汽锅炉爆炸,虽经修复,但慈禧太后从未敢乘坐,只是当成外国的“贡品”,摆作陈设。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云烟过水</i>在2006-4-25 23:48:00的发言:</b><br/><p>真没看出楼主在楼上证明什么,如果我要引证晚清朝廷生活奢靡的话,楼上的帖子也是用的着的。</p><p></p></div><p></p>
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楼主智商低于50。
楼主无限憧憬着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建立满洲国,他是开国总统
<p>无资料可以详尽而准确的表明清朝废除了徭役制度 </p>
<p><font size="4">楼主在子陵就是这样表现的!</font></p><p><font size="4"></font></p><p><font size="4">看到了楼主的卖力表演,我也就能够理解汉网为什么那么极端了!</font></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太极张三丰</i>在2006-4-26 13:26:00的发言:</b><br/><p><font size="4">楼主在子陵就是这样表现的!</font></p><p><font size="4"></font></p><p><font size="4">看到了楼主的卖力表演,我也就能够理解汉网为什么那么极端了!</font></p></div><p>就是看了所谓那些文章我也依然不能理解某网那非常人理智驱动下的行为 </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中国sunyan</i>在2006-4-26 13:34:00的发言:</b> <p>就是看了所谓那些文章我也依然不能理解某网那非常人理智驱动下的行为 </p></div><p>——没什么的!人都是逐渐地被激化和转变的! </p><p>先有民族虚无主义者,丑化汉族乃至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一切成就,比如,把长城说成是一堆土砖,说中国人不是龙的传人而是“龟”的传人,然后还有中华文明历史不超过3000年,四大发明是谎言的帖子…… </p><p>然后才有大汉民族主义者…… </p><p>而且反驳的大多是汉民族主义者,那些大中华主义者,该用得上他们的时候,却不知道死到哪里去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6 13:50:18编辑过]
极端汉族主义者所谓的反驳在本人看来只是在助长那些人继续看轻中华文化
<p>楼主的论据站不住脚,而且我怎么觉得你总喜欢褒扬清朝的光明面,隐藏清朝的阴暗面啊。你有什么目的啊?</p>
那些褒扬汉唐的光明面,隐藏汉唐的阴暗面 有什么目的啊?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太极张三丰</i>在2006-4-26 13:26:00的发言:</b><br/><p><font size="4">楼主在子陵就是这样表现的!</font></p><p><font size="4"></font></p><p><font size="4">看到了楼主的卖力表演,我也就能够理解汉网为什么那么极端了!</font></p></div><p>同感, <font size="4">楼主的卖力表演,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font></p>[em01][em01][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6 17:32:43编辑过]
<p>清朝入关前还是原始社会,他有他的狭隘性,一小部落征服落一个庞大的文明之国,自信心高度膨胀,什么都不看到眼里,象老毛说的“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p><p>不管怎么说,清朝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来说,除了庞大的领土可以自慰之外,大多方面都是历史的倒退。要说清朝对中国最大的影响,那就是带给了中国人,特别是文化人前所未有的奴性。本来好不容易在五四之后中国文人觉醒了一点,又来了文化大革命(我总觉得这就是愚民政策),中国文化人仅乘的那一点骨气也被剔除的干干净净。</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zcys</i>在2006-4-26 18:18:00的发言:</b><br/><p>清朝入关前还是原始社会,他有他的狭隘性,一小部落征服落一个庞大的文明之国,自信心高度膨胀,什么都不看到眼里,象老毛说的“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p><p>不管怎么说,清朝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来说,除了庞大的领土可以自慰之外,大多方面都是历史的倒退。要说清朝对中国最大的影响,那就是带给了中国人,特别是文化人前所未有的奴性。本来好不容易在五四之后中国文人觉醒了一点,又来了文化大革命(我总觉得这就是愚民政策),中国文化人仅乘的那一点骨气也被剔除的干干净净。</p></div><p>是啊,带来的是PIGTAIL和奴性</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6 21:31:21编辑过]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一等诚嘉义勇公</i>在2006-4-26 0:26:00的发言:</b><br/>日俄战争期间 清朝援助日本军队大豆 所以 日本人于1907年赠送给慈禧1条川畸造船厂生产的“永和”号<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99ff99;">小火轮</b>,并派人来颐和园组装。不料当庆亲王奕劻、学部大臣张之洞、外务大臣袁世凯来试乘那天,蒸汽锅炉爆炸,虽经修复,但慈禧太后从未敢乘坐,只是当成外国的“贡品”,摆作陈设。</div><p>不愧是天朝大国!</p>
<p><font size="7">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font></p>
<p>说实话,清朝的康雍乾盛世只是个闭关锁国的盛世罢了,到了西方列强抠关一来就不行了</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中国sunyan</i>在2006-4-26 13:54:00的发言:</b><br/>极端汉族主义者所谓的反驳在本人看来只是在助长那些人继续看轻中华文化 </div><p></p><font size="7">看轻中华文化的那些都是汉奸!无需反驳!找到杀掉!</font>
楼上的太激动了[em06][em06]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Docholas</i>在2006-4-26 22:14:00的发言:</b><br/><p>说实话,清朝的康雍乾盛世只是个闭关锁国的盛世罢了,到了西方列强抠关一来就不行了</p></div><p></p>开元盛世更是经不住胡人安禄山的冲击 [em0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一等诚嘉义勇公</i>在2006-4-26 23:02: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Docholas</i>在2006-4-26 22:14:00的发言:</b><br/><p>说实话,清朝的康雍乾盛世只是个闭关锁国的盛世罢了,到了西方列强抠关一来就不行了</p></div><p></p>开元盛世更是经不住胡人安禄山的冲击 [em01]</div><p></p><p>&nbsp;</p><p>&nbsp;</p><p>---&nbsp; 最终唐平了安史之乱&nbsp;&nbsp;&nbsp; 。(762年,唐军收回洛阳,史朝义自杀,历时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p><p>--- 清最终可驱逐了西方列强 ? (真不知楼主是哪来的盲目乐观?)</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结论 :楼主的对比很荒诞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安史之乱的主要性质既不是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p><p>&nbsp;&nbsp;&nbsp;&nbsp;&nbsp; 鸦片战争,八国侵华,甲午战争 -----</p><p></p><p></p><p>无论是性质,量变,还是结果 。 对于楼主莫名的历史观,感到遗憾 。</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不战屈人</i>在2006-4-26 23:26:00的发言:</b><br/><p>&nbsp;&nbsp;&nbsp;&nbsp;&nbsp; 安史之乱的主要性质既不是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p><p>&nbsp;&nbsp;&nbsp;&nbsp;&nbsp; 鸦片战争,八国侵华,甲午战争 -----</p><p></p><p></p><p>无论是性质,量变,还是结果 。 对于楼主莫名的历史观,感到遗憾 。</p></div><p>楼主的逻辑思维,本来就是以荒诞混乱见长。没有什么好遗憾的。</p>
<font face="Verdana"><p>楼主既然在子陵跳梁受辱久矣 ,为何却毫无长进 ?</p><p>&nbsp;</p><p>---- 纳闷中<img src="http://www.cjdby.net/Skins/Default/emot/em06.gif" align="middle" border="0" alt=""/></p></font>
<p>奉劝楼主 : 明理 要先解心魔 ----</p>
楼主是故意的吧,这不明摆着挨骂么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一等诚嘉义勇公</i>在2006-4-26 23:02: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Docholas</i>在2006-4-26 22:14:00的发言:</b><br/><p>说实话,清朝的康雍乾盛世只是个闭关锁国的盛世罢了,到了西方列强抠关一来就不行了</p></div><p></p>开元盛世更是经不住胡人安禄山的冲击 [em01]</div><p>这两个性质都不同吧</p>
<p>呸,真正让中国衰弱的正是明朝与清朝,</p><p>明期还成,郑和下西洋下出了大国的风范,使当时朝廷的海军与海外贸易空前的强大.</p><p>但郑和挂了后,朝廷开始固步自封,但不算没有挽救,</p><p>但到了清朝,看看他们做了什么?认为自己是泱泱大国,不削与洋人交往,只要年年上供,从此大闭国门,在清朝统治期间,国家科技没有发展,娱乐业倒不错,一堆士子文人悠闲的逛青楼,有远见的都躲到山里去了.</p><p>看看洋人的发展?在看看清朝?中国一切的果都是种在了清朝着个因上,</p><p>没有远见,自闭国门,不思发展,他们为子孙留下了永远的伤口!!!</p>
<p>落后不可怕,一个种族若没有了信仰与追求才是最可怕的,</p><p>中国数十个朝代,建国以后都是毁灭在和平之上,在和平年代国家没有了追求,才是真正的祸根.</p>
<p>民族没有了创新就会战立在了崩溃的边缘,</p><p>恩,这个是肯定的</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不战屈人</i>在2006-4-26 23:19: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一等诚嘉义勇公</i>在2006-4-26 23:02: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Docholas</i>在2006-4-26 22:14:00的发言:</b><br/><p>说实话,清朝的康雍乾盛世只是个闭关锁国的盛世罢了,到了西方列强抠关一来就不行了</p></div><p></p>开元盛世更是经不住胡人安禄山的冲击 [em01]</div><p></p><p>&nbsp;</p><p>&nbsp;</p><p>---&nbsp; 最终唐平了安史之乱&nbsp;&nbsp;&nbsp; 。(762年,唐军收回洛阳,史朝义自杀,历时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p><p>--- 清最终可驱逐了西方列强 ? (真不知楼主是哪来的盲目乐观?)</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结论 :楼主的对比很荒诞 。</p></div><p></p>唐朝自安史之乱后 就陷入了藩镇割据 平定不平定没有什么区别 唐朝皇帝六次逃出长安 长安城最后被毁 都是藩镇酿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