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德意志海上堡垒——“俾斯麦”号战列舰(连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38:39
<p align="left"><font color="#ff0000">不知道这里有人发过吗?先发第一部分,看看斑竹们的意见!</font></p><p align="left"><font color="#ff0000"><strong>长篇连载</strong></font></p><p align="center"><strong>纳粹德国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的一生</strong></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82735611.jpg" border="0"/></p><p align="left"><strong>研制背景</strong></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代表埃尔茨贝格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东德火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德国战败投降,《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在6个小时后正式生效,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宣告结束。战后根据1919年6月28日德国同战胜国在巴黎签署的《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德国海军仅被允许保留8艘1906年以前建造的旧式战列舰用于训练及海岸防御之用。此外,所有旧舰的舰龄必须满20年才可开工建造新舰用以替换,并还限制德国建造任何最大排水量大于10160吨,主炮口径超过280毫米的军舰。同时还规定德国海军的人员编制规模不得超过1.5万人,其中军官不得超过1500人,海军军官必须服役满25年,以及禁止德国海军建造、拥有潜艇和海军航空兵等诸多抑制德国海军舰队重新崛起的条款。企图通过对德国海军战后的人员编制、舰队规模、装备更新和军舰性能等限制,而使其无法再与其他海军列强抗衡,将德国海军压制成为一支能力有限的区域性海上力量。 </p><p align="center">&nbsp;<img alt=""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82819606.jpg" border="0"/></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战后,为了替换一战后所遗留下来的那些旧式的无畏型战列舰,在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后,德国魏玛共和国的国会最终还是以微弱的优势表决通过了海军要求建造新舰的提案,允许德国海军建造5艘袖珍型战列舰。其首制舰“德意志”号于1929年2月5日在德国基尔的德意志船厂开工,1931年5月19日下水,1933年4月1日建成服役。&nbsp;</p><p align="center">&nbsp;http://www.zg-v.com</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至20世纪30年代初,法国和苏联海军都相继提出了规模庞大的造舰计划。面对这一威胁,当时的德国海军建造局一方面密切注视着世界各主要海军强国的战舰研制情况,定期对各国海军所建造的各种舰型作出评估,另一方面德国海军也开始考虑建造比条约所允许建造的袖珍战列舰更大的战舰。</p><p align="center">&nbsp;<img alt=""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90633611.jpg" border="0"/></p><p align="left">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初,尚对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还有所顾虑,不愿公开建造超过条约规定标准的大型战列舰,以避免造成对英国海权的挑战。但当时的德国海军的实力现况与各海军强国的海军相比实在显得太过微不足道了,最终他还是决定要为德国海军补充一些新鲜的血液。但他也曾向当时的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表明过自己的海军政策,他并不想追随一次大战前提尔皮茨时期公海舰队的海军政策,不愿去建立一支足以挑战英国制海权的强大舰队,但是必须要能够对抗法国正在进行的造舰计划。当时的苏联海军仍然很弱小,尽管有迹象表明其正在执行一项庞大的造舰计划,但却并未引起德国方面的注意。</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287" alt=""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91057812.jpg" width="560" border="0"/></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为了能够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海军军备的限制,公开扩充海军军备,1935年6月希特勒主动向英国表示愿意将德国海军水面舰艇和潜艇部队的总吨位分别限制在英国海军的35%和45%,使英国海军在制海权方面对德国海军保持3:1的优势,以表示德国海军的军备扩充不是在针对英国。</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1935年6月18日,《英德海军协定》的正式签订,为德国合法地解除了战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海军的种种限制,为日后德国海军的自由发展奠定了基础。1936年《华盛顿海军协定》到期结束,各国都不打算继续在《伦敦海军协定》上续约,先是日本在1933年入侵中国东北三省后退出了国际联盟和《伦敦海军协定》,法国和意大利也随即于1935年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各国见况纷纷开始重整军备,战争阴云日益迫近。 </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249" alt=""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91949799.jpg" width="560" border="0"/></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当时德国虽然已经建造了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并已有了设计建造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计划,但是这两级战舰均无法同各海军强国将来所建造的新式战列舰相匹敌。于是德国人便有了建造更大、更强的新式战列舰的计划,这一计划便成为了日后设计、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的雏形。 </p><p align="left"><br/><strong>设计</strong></p><p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 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工作开始于1935年,但在1932年,德国海军就已经开始了对建造标准排水量35000吨级的战列舰进行理论性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工作。早在1934年《英德海军协定》签订以前,德国人就已经开始对安装在“俾斯麦”号上的SK-C/34型381毫米(15英寸)主炮的设计和试验工作。德国海军在最初的主炮口径选择上考虑过两种方案,一是采用406毫米(16英寸)主炮的方案,二是采用381毫米的主炮设计。虽然选择406毫米主炮的设计方案,无论在弹丸重量、火炮射程和威力上都将远胜于381毫米主炮。但有鉴于当时德国从来没有制造过如此大口径的主炮,缺乏在经验和技术上的支持,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况且,如果真的采用了406毫米主炮的方案进行设计,不仅需要对原有设计方案进行重大修改和调整,更会影响到整舰的建造与服役时间,建造所需的费用也将大大超出原有预算。此外,更大的主炮口径就需要有更大的炮塔座圈,而过大的炮塔座圈又将会造成战舰的体积和排水量过大,使其无法达到原设计所规定的装甲防护水平和航速等设计性能。</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197" alt=""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85219759.jpg" width="560" border="0"/></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 在动力系统方面也存在着多种选择,当时德国在柴油机技术和高温、高压蒸汽锅炉的发展上均有优势。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当时就已经采用了柴油机为推进装置的动力系统,并使其获得了强大的远洋续航力,但由于受柴油机的单机功率所限,战舰的最高航速难以提高,如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的最大航速也只有28节。况且使用柴油机为动力的战舰的主轴过长,会影响到舰体内的布置,占用过大的空间。相比之下,虽然蒸汽轮机较之柴油机在热效率上要低,且存在高温、高压锅炉爆炸而可能使全舰瘫痪的隐患,降低了蒸汽轮机的可靠性,如德国的Z-3号驱逐舰就曾经因为高温、高压锅炉蒸汽受阻爆炸而在挪威沿海执行任务时丧失动力,险些漂入德军布有水雷的海区。但蒸汽轮机的单机功率较大,且蒸汽轮机允许有一定的主机过热率,可使战舰在短时间内通过主机过热来实现航速的提高,达到极速状态。此外,采用蒸汽轮机的战舰主轴相对较短,同时蒸汽轮机所使用的重油也比柴油机所使用的轻柴油更不易引起燃烧和爆炸。鉴于当时各国正在设计建造的新式战列舰的最大航速均已达到或超过30节,并考虑到德国海军在数量上的劣势,在海战中如果没有高航速的话,是无法逃脱敌海上优势兵力的围歼。加上缺乏在如此庞大的战列舰上采用柴油机为动力的先例和经验,在权衡了两者的优缺利弊后,最终德国人还是决定以传统的常规蒸汽锅炉作为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动力系统。</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94" alt=""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85229643.jpg" width="560" border="0"/></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在装甲防护的设计上,德国海军并没有像其他海军强国那样采用“重点防护”的装甲设计概念,而是沿袭了德国海军传统的“全面防护”的装甲设计概念。德国在二战爆发之前所建造的战列舰与重巡洋舰均采取了这一装甲布置理念,这一装甲布置理念除了在传统的水线、炮塔、指挥塔等关键要害部位布置主装甲带以外,还对战舰有可能被命中的其他非关键区域,也加装有一定厚度的装甲予以防护。虽然这种采用“全面防护”理念建造的战舰在关键要害部位的主装甲厚度往往较同一时期其他海军强国采用“重点防护”理念建造的战舰要低,但全面的装甲防护却可以避免战舰因非关键部位的受损而丧失战斗力,因为海战中的德国海军除了在数量上处于劣势外,还经常要以单舰突入大西洋作战,在面对敌海上优势兵力的围歼时,采用全面装甲防护的设计更有助于提高战舰在战斗中的耐久度。 </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133" alt=""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85238541.jpg" width="560" border="0"/></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此外,俾斯麦级战列舰在设计之时还广泛吸取了之前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和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建造使用经验,采用了诸如大西洋型舰艏和外张干舷的成功设计,从而提高了战舰在恶劣海况中的适航性能。德国人从德意志级的建造开始,便广泛采用的焊接技术,在俾斯麦级的制造工艺上,舰体结构的的焊接量更是达到了95%,这样用焊接工艺制造的舰艇比同类采用铆接工艺制造的舰艇在舰体的结构重量上要轻15%,而且焊接工艺还有利于采用高强度钢材,提高整舰的装甲防护强度。 </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俾斯麦级战列舰的首舰“俾斯麦”号的设计工作于1935年11月16日正式完成,同级的二号舰“提尔皮茨”号的设计和改进工作也于1936年6月14日正式完成。有鉴于“提尔皮茨”号的设计图纸较先前“俾斯麦”号的设计图纸相比已有所改动,故“俾斯麦”号的设计图纸其后也相应作出了修改,在德国海军正式决定建造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后,两舰被分别定以“G”和“F”的代号。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2 17:41:21编辑过]
<p align="left"><font color="#ff0000">不知道这里有人发过吗?先发第一部分,看看斑竹们的意见!</font></p><p align="left"><font color="#ff0000"><strong>长篇连载</strong></font></p><p align="center"><strong>纳粹德国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的一生</strong></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82735611.jpg" border="0"/></p><p align="left"><strong>研制背景</strong></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代表埃尔茨贝格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东德火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德国战败投降,《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在6个小时后正式生效,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宣告结束。战后根据1919年6月28日德国同战胜国在巴黎签署的《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德国海军仅被允许保留8艘1906年以前建造的旧式战列舰用于训练及海岸防御之用。此外,所有旧舰的舰龄必须满20年才可开工建造新舰用以替换,并还限制德国建造任何最大排水量大于10160吨,主炮口径超过280毫米的军舰。同时还规定德国海军的人员编制规模不得超过1.5万人,其中军官不得超过1500人,海军军官必须服役满25年,以及禁止德国海军建造、拥有潜艇和海军航空兵等诸多抑制德国海军舰队重新崛起的条款。企图通过对德国海军战后的人员编制、舰队规模、装备更新和军舰性能等限制,而使其无法再与其他海军列强抗衡,将德国海军压制成为一支能力有限的区域性海上力量。 </p><p align="center">&nbsp;<img alt=""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82819606.jpg" border="0"/></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战后,为了替换一战后所遗留下来的那些旧式的无畏型战列舰,在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后,德国魏玛共和国的国会最终还是以微弱的优势表决通过了海军要求建造新舰的提案,允许德国海军建造5艘袖珍型战列舰。其首制舰“德意志”号于1929年2月5日在德国基尔的德意志船厂开工,1931年5月19日下水,1933年4月1日建成服役。&nbsp;</p><p align="center">&nbsp;http://www.zg-v.com</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至20世纪30年代初,法国和苏联海军都相继提出了规模庞大的造舰计划。面对这一威胁,当时的德国海军建造局一方面密切注视着世界各主要海军强国的战舰研制情况,定期对各国海军所建造的各种舰型作出评估,另一方面德国海军也开始考虑建造比条约所允许建造的袖珍战列舰更大的战舰。</p><p align="center">&nbsp;<img alt=""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90633611.jpg" border="0"/></p><p align="left">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初,尚对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还有所顾虑,不愿公开建造超过条约规定标准的大型战列舰,以避免造成对英国海权的挑战。但当时的德国海军的实力现况与各海军强国的海军相比实在显得太过微不足道了,最终他还是决定要为德国海军补充一些新鲜的血液。但他也曾向当时的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表明过自己的海军政策,他并不想追随一次大战前提尔皮茨时期公海舰队的海军政策,不愿去建立一支足以挑战英国制海权的强大舰队,但是必须要能够对抗法国正在进行的造舰计划。当时的苏联海军仍然很弱小,尽管有迹象表明其正在执行一项庞大的造舰计划,但却并未引起德国方面的注意。</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287" alt=""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91057812.jpg" width="560" border="0"/></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为了能够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海军军备的限制,公开扩充海军军备,1935年6月希特勒主动向英国表示愿意将德国海军水面舰艇和潜艇部队的总吨位分别限制在英国海军的35%和45%,使英国海军在制海权方面对德国海军保持3:1的优势,以表示德国海军的军备扩充不是在针对英国。</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1935年6月18日,《英德海军协定》的正式签订,为德国合法地解除了战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海军的种种限制,为日后德国海军的自由发展奠定了基础。1936年《华盛顿海军协定》到期结束,各国都不打算继续在《伦敦海军协定》上续约,先是日本在1933年入侵中国东北三省后退出了国际联盟和《伦敦海军协定》,法国和意大利也随即于1935年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各国见况纷纷开始重整军备,战争阴云日益迫近。 </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249" alt=""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91949799.jpg" width="560" border="0"/></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当时德国虽然已经建造了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并已有了设计建造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计划,但是这两级战舰均无法同各海军强国将来所建造的新式战列舰相匹敌。于是德国人便有了建造更大、更强的新式战列舰的计划,这一计划便成为了日后设计、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的雏形。 </p><p align="left"><br/><strong>设计</strong></p><p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 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工作开始于1935年,但在1932年,德国海军就已经开始了对建造标准排水量35000吨级的战列舰进行理论性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工作。早在1934年《英德海军协定》签订以前,德国人就已经开始对安装在“俾斯麦”号上的SK-C/34型381毫米(15英寸)主炮的设计和试验工作。德国海军在最初的主炮口径选择上考虑过两种方案,一是采用406毫米(16英寸)主炮的方案,二是采用381毫米的主炮设计。虽然选择406毫米主炮的设计方案,无论在弹丸重量、火炮射程和威力上都将远胜于381毫米主炮。但有鉴于当时德国从来没有制造过如此大口径的主炮,缺乏在经验和技术上的支持,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况且,如果真的采用了406毫米主炮的方案进行设计,不仅需要对原有设计方案进行重大修改和调整,更会影响到整舰的建造与服役时间,建造所需的费用也将大大超出原有预算。此外,更大的主炮口径就需要有更大的炮塔座圈,而过大的炮塔座圈又将会造成战舰的体积和排水量过大,使其无法达到原设计所规定的装甲防护水平和航速等设计性能。</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197" alt=""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85219759.jpg" width="560" border="0"/></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 在动力系统方面也存在着多种选择,当时德国在柴油机技术和高温、高压蒸汽锅炉的发展上均有优势。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当时就已经采用了柴油机为推进装置的动力系统,并使其获得了强大的远洋续航力,但由于受柴油机的单机功率所限,战舰的最高航速难以提高,如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的最大航速也只有28节。况且使用柴油机为动力的战舰的主轴过长,会影响到舰体内的布置,占用过大的空间。相比之下,虽然蒸汽轮机较之柴油机在热效率上要低,且存在高温、高压锅炉爆炸而可能使全舰瘫痪的隐患,降低了蒸汽轮机的可靠性,如德国的Z-3号驱逐舰就曾经因为高温、高压锅炉蒸汽受阻爆炸而在挪威沿海执行任务时丧失动力,险些漂入德军布有水雷的海区。但蒸汽轮机的单机功率较大,且蒸汽轮机允许有一定的主机过热率,可使战舰在短时间内通过主机过热来实现航速的提高,达到极速状态。此外,采用蒸汽轮机的战舰主轴相对较短,同时蒸汽轮机所使用的重油也比柴油机所使用的轻柴油更不易引起燃烧和爆炸。鉴于当时各国正在设计建造的新式战列舰的最大航速均已达到或超过30节,并考虑到德国海军在数量上的劣势,在海战中如果没有高航速的话,是无法逃脱敌海上优势兵力的围歼。加上缺乏在如此庞大的战列舰上采用柴油机为动力的先例和经验,在权衡了两者的优缺利弊后,最终德国人还是决定以传统的常规蒸汽锅炉作为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动力系统。</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94" alt=""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85229643.jpg" width="560" border="0"/></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在装甲防护的设计上,德国海军并没有像其他海军强国那样采用“重点防护”的装甲设计概念,而是沿袭了德国海军传统的“全面防护”的装甲设计概念。德国在二战爆发之前所建造的战列舰与重巡洋舰均采取了这一装甲布置理念,这一装甲布置理念除了在传统的水线、炮塔、指挥塔等关键要害部位布置主装甲带以外,还对战舰有可能被命中的其他非关键区域,也加装有一定厚度的装甲予以防护。虽然这种采用“全面防护”理念建造的战舰在关键要害部位的主装甲厚度往往较同一时期其他海军强国采用“重点防护”理念建造的战舰要低,但全面的装甲防护却可以避免战舰因非关键部位的受损而丧失战斗力,因为海战中的德国海军除了在数量上处于劣势外,还经常要以单舰突入大西洋作战,在面对敌海上优势兵力的围歼时,采用全面装甲防护的设计更有助于提高战舰在战斗中的耐久度。 </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133" alt=""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85238541.jpg" width="560" border="0"/></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此外,俾斯麦级战列舰在设计之时还广泛吸取了之前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和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建造使用经验,采用了诸如大西洋型舰艏和外张干舷的成功设计,从而提高了战舰在恶劣海况中的适航性能。德国人从德意志级的建造开始,便广泛采用的焊接技术,在俾斯麦级的制造工艺上,舰体结构的的焊接量更是达到了95%,这样用焊接工艺制造的舰艇比同类采用铆接工艺制造的舰艇在舰体的结构重量上要轻15%,而且焊接工艺还有利于采用高强度钢材,提高整舰的装甲防护强度。 </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俾斯麦级战列舰的首舰“俾斯麦”号的设计工作于1935年11月16日正式完成,同级的二号舰“提尔皮茨”号的设计和改进工作也于1936年6月14日正式完成。有鉴于“提尔皮茨”号的设计图纸较先前“俾斯麦”号的设计图纸相比已有所改动,故“俾斯麦”号的设计图纸其后也相应作出了修改,在德国海军正式决定建造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后,两舰被分别定以“G”和“F”的代号。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2 17:41:21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2 17:46:03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2 17:46:40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4 18:06:31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4 18:08:07编辑过]
<p>楼主看清楚点,第三张照片上写着titanic</p>[em06][em06][em06]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snowave</i>在2006-4-22 11:57:00的发言:</b><br/><p>楼主看清楚点,第三张照片上写着titanic</p>[em06][em06][em06]</div><p></p><p>可能意思不一样吧!</p><p>&nbsp;</p><p>我确实比较喜欢德国的东西!</p>[em17][em17]
<strong>“莱茵演习”</strong> <p align="left">&nbsp;&nbsp;&nbsp; 早在1940~1941年冬季,德国海军的高层便已构想了一个雄心勃勃的作战计划,由停泊在占领下法国港口布雷斯特的“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战列巡洋舰协同停泊于东普鲁士沿岸戈腾哈芬的“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一道突入大西洋海域攻击驶往英国的商船,以期达到切断英国海上运输线的战略企图。但“沙恩霍斯特”号在3月22日从远航归来后,便不得不因机械故障进入干船坞进行修理,且其修理工作至少要持续的6月。而在波罗的海的“提尔皮茨”号由于在其建造时就不断受到轰炸的干扰,使其直到1941年2月25日才建成服役,比原定的服役时间推迟了近4个月,而且其海试和训练的工作到3月16日才开始,在未来的几个月内都无法投入作战。 </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405"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80703233.jpg" width="560" border="0" alt=""/></p><p align="center">★“沙恩霍斯特”战略巡洋舰</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为此,早在1941年4月初的时候,德国海军的高层便只得放弃了原先让“沙恩霍斯特”号和“提尔皮茨”号参与作战的计划,改由“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替代正在进行海试和训练的“提尔皮茨”号,随“俾斯麦”号在4月下旬突入北大西洋,并在稍后与从布雷斯特出发的“格奈森瑙”号会合,一道攻击驶往英国的盟国商船及其护航舰。 </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293"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85614131.jpg" width="560" border="0" alt=""/></p><p align="center">★“提尔皮茨”号战列舰</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鉴于1941年1月,“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在为期2个月的海上破袭战中共击沉22艘盟国商船,总吨位116000吨。为此英国海军部在面对停泊在布雷斯特的“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对英国海上运输线所够成的巨大威胁,决定就在此时对两舰实施空袭,以阻止两舰再度进入大西洋。4月6日,1架立属于英国皇家空军岸防司令部的“波弗特”式飞机用鱼雷击中了“格奈森瑙”号的舰艉,虽然英国飞机也有被防空炮火所击落,但鱼雷所造成的损伤使得该舰必须要进入干船坞进行修理,而在几天后4月10~11日夜的空袭中,又有4枚炸弹命中了“格奈森瑙”号,使得对该舰的修理工作至少要再延长几个月。受这些攻击的影响,眼下德国海军能够继续用于海上作战的就只剩下了“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335"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90119278.jpg" width="560" border="0" alt=""/></p><p align="center">★“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p><p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 4月22日,舰队司令卢金斯海军上将正式将此次作战行动命名为“莱茵演习”。但在4月23日却发生了“欧根亲王”号在前往基尔的途中被一枚磁性水雷击伤的事件,修理该舰的工作使得“莱茵演习”作战行动的时间不得不向后推迟。三天后的4月26日,卢金斯“莱茵演习”作战行动的时间曾和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在柏林向希特勒建议将“莱茵演习”作战行动的时间向后推迟到“沙恩霍斯特”号和“提尔皮茨”号都准备好为止,但却遭到拒绝。5月14日,“俾斯麦”号在与轻巡洋舰“莱比锡”号的训练中损坏了舰上的12吨级起重机,因此不得不再次为了修理损坏的起重机而延迟至5月16日,在卢金斯向海军司令部报告了“俾斯麦”号已准备就绪之后,“莱茵演习”作战行动的时间被定在5月18日开始。 </p><p align="left"><br/><strong>踏上征程</strong> </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1941年5月18日10时,卢金斯在检阅了“欧根亲王”号之后,便与两舰的舰长林德曼和布林克曼一道在“俾斯麦”号上举行会议,布置作战任务。11时30分,“莱茵演习”作战行动正式开始。5月19日清晨2时,“俾斯麦”号跟随“欧根亲王”号起锚,两舰由戈腾哈芬出发,向西航行,开始了两舰的第一次战斗出航。22时30分,编队改变航向向北航行,并在驱逐舰Z-10、Z-16、Z-23以及另外3艘扫雷舰的护航下驶出波罗的海,驶入丹麦与挪威之间的卡特加特海峡。5月20日13时,就在编队通过卡特加特海峡之时,被瑞典海军的“哥特兰”号巡洋舰发现,并通知了英国方面,虽然在接下来的途中继续有被许多来自丹麦和瑞典的鱼船发现,但编队随后还是继续驶向了丹麦和挪威之间的斯卡格里克海峡。 </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124"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30846637.jpg" width="560" border="0" alt=""/></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5月21日9时,编队驶出斯卡格里克海峡,驶入挪威卑尔根港东南的格里姆斯塔得湾,而“欧根亲王”号则与驱逐舰Z-10、Z-16、Z-23一起继续向北驶入卡尔瓦内斯湾内锚泊,并进行其远航前的最后一次加油,鉴于此时“俾斯麦”号还尚有6500吨的燃油,所以并没有进行加油。考虑到编队现在已被发现,不应在挪威久留,而应继续向北航行,但昼间却容易暴露编队的行踪。就在11时,“俾斯麦”号却被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米切尔?塞克林中尉驾驶的“喷火”式战斗机所发现,并在8000公尺的高度对格里姆斯塔得湾内的德舰进行了航空拍照,14时15分安全返航。对于卢金斯来说,他原本想在格里塔得湾内等到天黑后再借助于夜幕的掩护驶向北方,但在现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得命令编队在完成补给后立即起锚。下午19时30分,“俾斯麦”号在与“欧根亲王”号和驱逐舰Z-10、Z-16、Z-23会合后,驶离格里姆斯塔得湾,并于23时40分,改变航向向北驶向丹麦海峡。</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393"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30900191.jpg" width="560" border="0" alt=""/></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 5月22日5时,3艘驱逐舰在完成其护航任务后脱离编队返航,而与此同时,英国本土舰队司令约翰?托维海军上将正根据现有的情报分析着德国舰队下一步的意图,并命令重巡洋舰“诺福克”号首先出发和已经在丹麦海峡的“萨福克”号重巡洋舰会合,担任丹麦海峡的警戒任务。 </p><p align="left"><br/><strong>丹麦海峡的战斗</strong> </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5月23日中午12时,编队在大雾和雨加雪中驶达了冰岛以北75海里处的浮冰边缘线附近,18时11分,编队改变航向转向南方,编队航向240°。19时22分,“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的雷达突然发现在其左前放20°,7海里处有一艘不明舰只,德国人判断其为一艘英国的辅助巡洋舰,但实际上是英国的“萨福克”号重巡洋舰。同时“萨福克”号也已发现了德舰,并向托维的主力舰队报告了“俾斯麦”号的方位,大约20时30分,德舰的雷达又发现了另一艘赶来支援的英舰,这是第1巡洋舰编队指挥官W?F?韦克?沃克海军少将的旗舰——“诺福克”号重巡洋舰。“俾斯麦”号随即在距英舰11.985千米处用其381毫米主炮对“诺福克”号进行了5次齐射,但由于受能见度及英舰施放烟雾后撤的影响,5次齐射均未能直接命中,只有其中3次齐射爆炸的弹片击中了“诺福克”号。 </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329"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84728552.jpg" width="560" border="0" alt=""/></p><p align="left">&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此后,“诺福克”号和“萨福克”号便利用其舰载的284、286M型雷达与德舰保持雷达接触。由于在对英舰的第一次齐射中震落的冰块损坏了“俾斯麦”号前主桅上的FUMO 23型雷达,使得整个编队在夜间的搜索任务就只能依靠“欧根亲王”号上的FUMO 27型雷达,“欧根亲王”号也因此取代了“俾斯麦”号的位置,成为编队的领航舰。22时,卢金斯意识到必须摆脱英舰的尾随跟踪,才可能改变现在这种被动的局面。为此,“俾斯麦”号突然调转航向,高速朝向尾随的“诺福克”号,试图再次攻击该舰,但由于英舰始终后撤与“俾斯麦”号保持距离,使得卢金斯不得不放弃了这一尝试,调转航向继续跟随“欧根亲王”号前行。</p><p align="left"><br/><strong>击沉“胡德”号</strong> </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5月24日0点过后,“俾斯麦”号突然从“萨福克”号的雷达上消失,直到2时47分,“萨福克”号才又重新恢复了对“俾斯麦”号的雷达接触,并确认了德舰的位置。在此期间,在托维的主力舰队之前就先行出发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及4艘驱逐舰正向南方航行,在收到“萨福克”号对德舰位置的报告后,英国舰队司令L?E?霍兰海军中将于3时40分,命令舰队向西南方向调整航向至240°。此时,德国舰队正以220°航向航行在英国舰队西北约50千米处。 </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381"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31211144.jpg" width="560" border="0" alt=""/></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5时25分,“欧根亲王”号上的声纳突然监听到了两艘英舰的螺旋桨噪声。至5时37分,德国人发现在19海里外的两艘英舰,并误判其中之一为一艘轻巡洋舰,而与此同时,由霍兰率领的英国舰队也已发现了德舰,并在发现后开始进行战术机动,将航向由240°调整为280°。5时39分,德舰也开始进行机动规避,航向由220°调整为265°。5时47分,英舰再次将航向调整为300°,以便将舰艏始终对准德舰,降低英舰在远距离上的中弹概率和减小其受弹面积。 </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340"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22113621.jpg" width="560" border="0" alt=""/></p><p align="center">★英国“胡德”号战略巡洋舰</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5时52分,英舰“胡德”号首先以其4门381毫米前主炮向德舰开炮,由于受当时海上能见度和两艘德舰轮廓极其相似的影响,英舰误将领航的“欧根亲王”号当成是“俾斯麦”号射击。5时53分,“威尔士亲王”号跟随“胡德”号向的德舰开炮。5时54分,德舰停止规避,将航向调整为200°,准备对英舰进行还击。5时55分,在距英舰20.2千米处“俾斯麦”号与“欧根亲王”号首次向“胡德”号还击,此时“胡德”号已完成了4次齐射。5时56分,“俾斯麦”号完成其第2次齐射。5时57分,“俾斯麦”号在第3齐射中命中“胡德”号一发,同时“欧根亲王”号也命中“胡德”号中部甲板一发。5时58分,“俾斯麦”号完成其第4次齐射,但全部射失。</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270"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31138513.jpg" width="450" border="0" alt=""/></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p>
此时,由于英舰以舰艏对准德舰,所以只能以舰艏的4门381毫米和6门356毫米主炮向德舰射击,且“威尔士亲王”号的“A”主炮塔在首次齐射后,就因一门主炮的升降机故障而无法使用,火力明显处于劣势。为此,霍兰于5时59分命令英舰左转20°,航向调整为260°,以便使舰艉的后主炮也能向德舰射击,但就在此时,“俾斯麦”号向“胡德”号进行了其第5次齐射,并于6时整将一发381毫米穿甲弹命中了“胡德”号舰艉的后机舱爆炸产生的破片引爆了相邻的102毫米副炮发射药舱内存放的18.5吨102毫米炮弹发射药,爆炸随后引爆了“X”、“Y”炮塔下的381毫米主炮发射药舱内存放的94吨381毫米炮弹发射药,沉闷而剧烈的爆炸将“X”炮塔抛离了其座圈,由后主桅处开始的舰身被突然升起的浓烟所笼罩,舰体也随即断成两截,“胡德”号最终于6时03分完全沉没,全舰1418名官兵中仅有3人被救生还。<p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 6时整,在结束了对“胡德”号的第6次齐射后,卢金斯眼见“胡德”号的爆炸,随即命令德舰将炮火对准“胡德”号的僚舰“威尔士亲王”号。6时01分,“俾斯麦”号完成其第7次,并于6时02分命中了正急速左转的“威尔士亲王”号两发,分别击中了“威尔士亲王”号的舰桥和“A”主炮塔附近,致使舰桥上除舰长约翰?C?利奇和另外两人外全部阵亡,“A”主炮塔的装填系统也因受损而停止了射击。鉴于当时“欧根亲王”号距“威尔士亲王”号仅14.8千米连其上的105毫米副炮也开始向英舰射击。在两艘德舰的合击下,“威尔士亲王”号于6时03分,再次被“俾斯麦”号命中一发,而“俾斯麦”号的僚舰“欧根亲王”号也相继命中“威尔士亲王”号4发。利奇见此情景立即于6时05下令停止向德舰接近,并左转70°,施放烟雾全速逃离战场。6时09分,“俾斯麦”号完成其第13次也是此战最后一次齐射。 </p><p align="left"><br/><strong>大西洋上的追逐</strong> </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在丹麦海峡的战斗结束后,编队继续以200°的航向向西航行。但“俾斯麦”号在先前与“威尔士亲王”号交战时也被命中了三发356毫米炮弹,其中第一发击中舰舯部的主装甲带上,造成锅炉内的2个锅炉因进水而熄火,第二发则击中了舰艏的2个燃料舱,导致有200吨的燃油发生泄漏,第三发则贯穿了舰艏,造成舰艏的部分舱室进水,致使舰体向左倾斜了9°,最高航速也降至28节,此外炮击中还有5人负了轻伤。虽然从整体上看,“俾斯麦”号并未受到重创,但燃油的泄漏却对其未来的航程起了深远的影响。 </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386"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31256756.jpg" width="560" border="0" alt=""/></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left"><span class="postbody"><span class="postbody"><span class="postbody">&nbsp;&nbsp;&nbsp; 卢金斯于8时01分决定暂时取消“莱茵演习”作战,让“俾斯麦”号返回法国圣纳泽尔的干船坞进行修理,并将尾随追击的英舰带入预先设置的潜艇伏击圈。为此,潜艇部队总司令卡尔?邓尼茨已命令附近海域的U-93、U-43、U46、U-557、U-66、U-94潜艇停止一切作战行动,前去支援“俾斯麦”号的返航,而“欧根亲王”号则继续执行攻击英国海上运输线的任务。12时40分,“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将航向调整至180°,以24节的编队航速向西南方驶去,并于15时40分进入了一片暴风雨区域。 </span></span></span></p><p align="left"><span class="postbody"><span class="postbody"><span class="postbody">&nbsp;&nbsp;&nbsp; 18时14分,“俾斯麦”号突然向右180°大转弯,以高速冲向尾随的英舰“萨福克”号、“诺福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并于18时30分,在距英舰约18千米处向其开炮,直至18时56分,才停止炮击。其间由于英舰迅速施放烟雾后撤,而未能命中英舰,但这一举动却成功的掩护了“欧根亲王”号的脱离,在“欧根亲王”号向南方驶远后,“俾斯麦”号才又180°转向,向南方航行。 </span></span></span></p><p align="left"><span class="postbody"><span class="postbody"><span class="postbody">&nbsp;&nbsp;&nbsp; 鉴于“俾斯麦”号的持续高速航行,此时所剩的燃料已不足以返回圣纳泽尔,为此卢金斯于20时56分,命令向距离稍近的布雷斯特驶去,并放慢了航速。 </span></span></span></p><span class="postbody"><span class="postbody"><span class="postbody"><p align="left"><br/><strong>“剑鱼”的攻击</strong> </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时至22时10分,此时托维的主力舰队距“俾斯麦”号已不到150海里,于是托维于23时整命令“胜利”号航空母舰上的第825中队的9架“剑鱼”式鱼雷机在尤金?埃斯蒙得少校的率领下发起对“俾斯麦”号的空中打击。23时37分,英国机群与“俾斯麦”号取得了雷达接触。23时50分,当“俾斯麦”号正加速至27节时,突然发现在6海里外的英国机群,随即开始对空射击。在英机所发射的鱼雷中仅一枚命中了“俾斯麦”号舯部的装甲带上,并未造成什么大的损伤,全部英机于2时30分之前安全返航。 </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248"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31521550.jpg" width="560" border="0" alt=""/></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在遭受到“剑鱼”的攻击后,卢金斯意识到只有甩掉一直尾随在后的3艘英舰,“俾斯麦”号才有可能逃脱英国主力舰队的围歼。 </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5月25日,是舰队司令卢金斯上将的生日,希特勒发来贺电庆祝他的生日和战绩。由于此时已进入了德国潜艇的活动海域,英舰开始以Z字形的反潜航线航行,但受到当时雷达性能的限制,当德舰与英舰各处于Z字的两段时,德舰就进入了英舰的雷达盲区。3时06分,“俾斯麦”号等到英舰刚刚驶到其左舷转折点时,马上右转90度,进入英舰的雷达盲区,并高速向西行驶了约10海里,然后继续右转至航向120°,最后绕到了英舰的后方向东驶往法国。 </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382"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31558588.jpg" width="560" border="0" alt=""/></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从3时06分起,失去了与“俾斯麦”号雷达接触的3艘英舰立即散开搜索德舰的行踪,但却一无所获。直到8时许,卢金斯向海军司令部发报时,“俾斯麦”号的行踪才再次暴露。可“英王乔治五世”号上的一位航海管却误将“俾斯麦”号的方位错标在距托维的主力舰队以北180海里处,使得托维误认为“俾斯麦”号正向北驶向挪威,直到傍晚航海官换岗时才发现海图的标示有误。 </p><p align="left"><br/><strong>致命的一击</strong> </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5月26日早上10时30分,2架驻北爱尔兰的英国皇家空军PBY-5“卡塔林娜”式水上飞机在距布雷斯特以西约700海里处,发现了正以20节的航速向东行驶的“俾斯麦”号。鉴于此时大多数英舰距“俾斯麦”号都在100海里以上,故唯一的希望就是由萨默维尔率领北上拦截的H舰队。14时50分,“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的第820中队的14架“剑鱼”机在摩尔少校的率领下起飞。15时20分,与一艘英国轻巡洋舰取得雷达接触,由于已知的情报称“俾斯麦”号是单舰,故将该舰误判为“俾斯麦”号,并于15时50分向该舰发射了11枚鱼雷,所幸的是所有鱼雷均因磁性引信失效而被“谢菲尔德”号规避。17时20分,所有“剑鱼”机均安全返回母舰。90分钟后的19时10分,15架“剑鱼”机在寇德少校的率领下再次起飞,并于20时47分,分6个小队从不同角度向“俾斯麦”号飞去,“俾斯麦”号随即开始对空射击。虽然德舰的防空炮火非常猛烈,但还是于21时05分,被第820中队编号L97265号“剑鱼”机向“俾斯麦”号的左舷投射的一枚鱼雷命中舰艉,剧烈的爆炸将其方向舵完全同扭曲变形的方向舵卡死,另一架810中队的“剑鱼”机于21时15分投下的鱼雷命中了“俾斯麦”号左舷舯部的装甲带上造成部分舱室的进水,攻击一直到21时25分才结束。23时整,15架“剑鱼”机全部安全返回母舰。</p><p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 虽然U-556号潜艇早于19时48分就发现了“声望”号战列巡洋舰和“皇家方舟”号,但由于在先前的战斗中已打光了所有鱼雷,此时只能保持英舰的监视。 </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535"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31635248.jpg" width="560" border="0" alt=""/></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 对“俾斯麦”号舰舵的一击是极为致命的,由于舰舵被鱼雷击中时,“俾斯麦”号正向左机动以规避鱼雷,故舰舵被卡死在了向左12°的位置上,使得战舰开始在海上不停的打转,在关闭引擎后,潜水员曾试图进行修理,但在“俾斯麦”号恢复航行时,战舰仍然转个不停,并一度朝向西北方航行,最后虽然通过调整中部螺旋桨和左边螺旋桨的差速来控制航向,但“俾斯麦”号的航向仍然很不平稳,且航速降到了7节。21时41分,卢金斯向柏林发报:“战舰已无法进行机动,我们将战斗到最后一发炮弹,希特勒万岁!” </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在空袭过后,由于“俾斯麦”号不稳定的航向,使得“谢菲尔德”号进入了其主炮的射程。21时45分,“俾斯麦”号在距“谢菲尔德”号9海里处,向其进行了6次齐射,但均未命中。 </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286"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31739320.jpg" width="560" border="0" alt=""/></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22时30分,由维安海军上校率领的5艘英国驱逐舰与“谢菲尔德”号会合后,于22时38分,与“俾斯麦”号取得接触,但随即招来了“俾斯麦”号的3次齐射作回应。在接下来的整个晚上,5艘英国驱逐舰除定时向托维的主力舰队报告“俾斯麦”号的方位外,还对其实施了多次的鱼雷攻击,但由于能见度和德舰炮火打击的影响,5艘驱逐舰所发射的16枚鱼雷无一命中。 </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直至0时左右,维安的驱逐舰在重新装填完鱼雷后,对“俾斯麦”号再次发起了攻击,攻击中分别有命中德舰舰体舯部装甲带和燃料舱各一枚。 </p><p align="left"><br/><strong>最后之战</strong> </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5月27日,海上正刮着时速34~40节的西北风,卢金斯知道英国人的主力舰队正在向他接近中,与英国主力舰队的遭遇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7时22分,“俾斯麦”号正以10节的航速向法国行驶,此时法国海岸尚还有400里之遥。8时33分,“英王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战列舰将航向调整至110°,10分钟后的8时43分,英舰发现了在23千米外的德舰,“俾斯麦”号在发现了2艘英舰后也随即右转至350°,准备应战。英舰“英王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也以舰艏对准德舰的左舷,重巡洋舰“诺福克”号和“多赛特郡”号则行至球右舷,形成对德舰的夹击。 </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412"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31757741.jpg" width="560" border="0" alt=""/></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8时47分,英舰“罗德尼”号首先以其406毫米前主炮向“俾斯麦”号开炮,“英王乔治五世”号也随即跟随其开炮,此时双方相距大约20千米左右。“俾斯麦”号在全力右转的同时,于8时49分,开始以其381毫米前主炮向英舰“罗德尼”号还击。8时50分,“俾斯麦”号在第3次齐射中首先命中“罗德尼”号一发。8时54分,“诺福克”号和“多赛特郡”号也加入到了战斗中。8时58分,由于双方距离不断拉近,连“罗德尼”号上的152毫米副炮也开始向德舰射击。 </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至9时02分,“英王乔治五世”号在距“俾斯麦”号14千米处,命中德舰一发356毫米炮弹,击毁了“俾斯麦”号上的主炮射击指挥塔,但各主炮仍然在继续向英舰射击。9时21分,后主炮塔“多拉”被击毁。9时27分,先前已停止了射击的前主炮塔“安东”和“布鲁诺”突然再次向英舰齐射,但这已是其最后一次齐射。4分钟后的9时31分,在后主炮塔“恺撒”完成其最后一次齐射后,“俾斯麦”号上的4座主炮塔已全部被击毁,只剩下一些副炮仍在继续还击,但很快被击毁。此时,舰长林德曼只得向全舰官兵下达了弃舰的命令。 </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432"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31723127.jpg" width="560" border="0" alt=""/></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至9时40分,“罗德尼”号已接近到距“俾斯麦”号仅3.5千米处,虽然“罗德尼”号上的9门406毫米主炮几乎是以水平射角持续命中“俾斯麦”号,但此时的“俾斯麦”号仍然奇迹般的漂浮在海面上。大约在10时左右,弃舰的官兵们引爆了主机舱,准备让战舰自沉。10时15分,“俾斯麦”号所有火炮均停止了射击。“罗德尼”号也于10时16分,停止了炮击。 </p><p align="left"><br/><strong>“俾斯麦”号的沉没</strong> </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10时20分,围上去的“多赛特郡”号从“俾斯麦”号的右舷3千米处,向其发射了2枚MK-7型鱼雷,10时38分,又绕到其左舷2.2千米处,发射了第三枚鱼雷,3枚鱼雷均命中了德舰,但鱼雷在击穿了其外层的两道防雷壁后,并未能再进一步击穿内侧的装甲壁。 </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233"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83953538.jpg" width="450" border="0" alt=""/><br/>&nbsp;</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从英舰于9时02分,首次命中“俾斯麦”号至10时16分,停止射击的74分钟内,英舰共发射了2876发炮弹,但实际上“俾斯麦”号的估计最多只有400~600,且其中大多是“罗德尼”号在最后近距离的炮击中命中的。 <br/>1941年5月27日10时39分,“俾斯麦”号在位于北纬48°10",西经16°12"的地方,向左倾覆后完全沉入海中。倾覆后的“俾斯麦”号上的4座主炮塔首先在重力的作用下从炮塔座圈上脱落,此后舰桥和舰艉也先后在下沉中脱离了舰体,最后经重力的作用,舰体又再度扶正,直至舰艉撞在了海底山脉的斜坡上,“俾斯麦”号顺着坡势又向前滑行了548.4米后,才在9.15米深的淤泥中停了下来。20分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国会下议院宣布了这一对“俾斯麦”号围歼战斗取得胜利的消息。 </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354"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82548461.jpg" width="450" border="0" alt=""/></p><p align="center">★沉没在海底的“俾斯麦”</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而在“俾斯麦”号沉没前,有大约800多名官兵弃舰后落水,在1个小时后被围上来的“多赛特郡”号救起了其中的80人,“毛利人”号驱逐舰救起了25人,由于已发现附近海域有德国潜艇在接近,故英国人停止了对落水者的救援行动,掉头返航。数小时后,到达这一海域的U-74号潜艇救起了3人,隔天又有2人被德国气象观测船“萨克森沃尔德”号救起。此外,西班牙海军也曾试图前去救起一些“俾斯麦”号上的生还者,但只是在5月30日的时候,找到了2具德国水兵的尸体。“俾斯麦”号上的2200名官兵中,最终只有115人得以生还,包括卢金斯、林德曼在内的1000多人却随同“俾斯麦”号一道沉入了4763.185米深的大西洋海底。1989年6月10日,在“俾斯麦”号沉没了近48年后,才被曾发现过“泰坦尼克”号残骸的巴拉德带领的一支美国探险队所发现。</p><p align="left">&nbsp;</p><p align="center"><img height="253"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83837826.jpg" width="450" border="0" alt=""/></p><p align="center">★沉没在海底的“俾斯麦”</p><p align="left">&nbsp;&nbsp;&nbsp; 2001年6月,曾以《泰坦尼克号》一片勇夺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的好莱坞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再次重返“俾斯麦”号的残骸,并拍摄了《重返俾斯麦号》一片,在国家地理频道播出,使世人再度关注到这艘在61年前曾被喻为世界上最强大战舰之一的沉没真相与那段逝去的历史。</p></span></span></span><p align="left"><span class="postbody"><span class="postbody"><span class="postbody"></span></span></span>&nbsp;</p><p align="center"><span class="postbody"><span class="postbody"><span class="postbody"><img height="513" src="http://www.zg-v.com/zbzx/UploadFiles_3955/200604/20060401123020863.jpg" width="420" border="0" alt=""/></span></span></span></p>
该文原创作者为辛杰,该文作者仅曾上载于人民网和凤凰网的军事类论坛中,其余如何网站论坛内出现该文内容均是在未经过作者辛杰本人允许的情况下转载,此为作者本人声明,请该论坛斑竹在看过该声明后立即删除该帖的内容. <br/>辛杰 <br/>2006年4月30日 <br/>
<p>垃圾战国军网&nbsp;&nbsp; 什么图都恬不知耻的打上自己的标</p><p></p><p>建议删除此贴</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isiting</i>在2006-4-30 17:16:00的发言:</b><br/>该文原创作者为辛杰,该文作者仅曾上载于人民网和凤凰网的军事类论坛中,其余如何网站论坛内出现该文内容均是在未经过作者辛杰本人允许的情况下转载,此为作者本人声明,请该论坛斑竹在看过该声明后立即删除该帖的内容. <br/>辛杰 <br/>2006年4月30日 <br/></div><p>感谢兄弟说明! </p><p>再次警告! </p><p>未免无辜回帖者受牵连被删贴,锁贴,屏蔽胡说的发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