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海上堡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06:51
<p><span class="postbody">纳粹德国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的一生&nbsp;<br/>&nbsp;&nbsp;&nbsp;&nbsp;研制背景 <br/>&nbsp;&nbsp;&nbsp;&nbsp;&nbsp;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代表埃尔茨贝格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东德火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德国战败投降,《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在6个小时后正式生效,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宣告结束。战后根据1919年6月28日德国同战胜国在巴黎签署的《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德国海军仅被允许保留8艘1906年以前建造的旧式战列舰用于训练及海岸防御之用。此外,所有旧舰的舰龄必须满20年才可开工建造新舰用以替换,并还限制德国建造任何最大排水量大于10160吨,主炮口径超过280毫米的军舰。同时还规定德国海军的人员编制规模不得超过1.5万人,其中军官不得超过1500人,海军军官必须服役满25年,以及禁止德国海军建造、拥有潜艇和海军航空兵等诸多抑制德国海军舰队重新崛起的条款。企图通过对德国海军战后的人员编制、舰队规模、装备更新和军舰性能等限制,而使其无法再与其他海军列强抗衡,将德国海军压制成为一支能力有限的区域性海上力量。 <br/>战后,为了替换一战后所遗留下来的那些旧式的无畏型战列舰,在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后,德国魏玛共和国的国会最终还是以微弱的优势表决通过了海军要求建造新舰的提案,允许德国海军建造5艘袖珍型战列舰。其首制舰“德意志”号于1929年2月5日在德国基尔的德意志船厂开工,1931年5月19日下水,1933年4月1日建成服役。 <br/>至20世纪30年代初,法国和苏联海军都相继提出了规模庞大的造舰计划。面对这一威胁,当时的德国海军建造局一方面密切注视着世界各主要海军强国的战舰研制情况,定期对各国海军所建造的各种舰型作出评估,另一方面德国海军也开始考虑建造比条约所允许建造的袖珍战列舰更大的战舰。 <br/>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初,尚对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还有所顾虑,不愿公开建造超过条约规定标准的大型战列舰,以避免造成对英国海权的挑战。但当时的德国海军的实力现况与各海军强国的海军相比实在显得太过微不足道了,最终他还是决定要为德国海军补充一些新鲜的血液。但他也曾向当时的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表明过自己的海军政策,他并不想追随一次大战前提尔皮茨时期公海舰队的海军政策,不愿去建立一支足以挑战英国制海权的强大舰队,但是必须要能够对抗法国正在进行的造舰计划。当时的苏联海军仍然很弱小,尽管有迹象表明其正在执行一项庞大的造舰计划,但却并未引起德国方面的注意。 <br/>为了能够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海军军备的限制,公开扩充海军军备,1935年6月希特勒主动向英国表示愿意将德国海军水面舰艇和潜艇部队的总吨位分别限制在英国海军的35%和45%,使英国海军在制海权方面对德国海军保持3:1的优势,以表示德国海军的军备扩充不是在针对英国。 <br/>1935年6月18日,《英德海军协定》的正式签订,为德国合法地解除了战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海军的种种限制,为日后德国海军的自由发展奠定了基础。1936年《华盛顿海军协定》到期结束,各国都不打算继续在《伦敦海军协定》上续约,先是日本在1933年入侵中国东北三省后退出了国际联盟和《伦敦海军协定》,法国和意大利也随即于1935年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各国见况纷纷开始重整军备,战争阴云日益迫近。 <br/>当时德国虽然已经建造了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并已有了设计建造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计划,但是这两级战舰均无法同各海军强国将来所建造的新式战列舰相匹敌。于是德国人便有了建造更大、更强的新式战列舰的计划,这一计划便成为了日后设计、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的雏形。 <br/>设计 <br/>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工作开始于1935年,但在1932年,德国海军就已经开始了对建造标准排水量35000吨级的战列舰进行理论性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工作。早在1934年《英德海军协定》签订以前,德国人就已经开始对安装在“俾斯麦”号上的SK-C/34型381毫米(15英寸)主炮的设计和试验工作。德国海军在最初的主炮口径选择上考虑过两种方案,一是采用406毫米(16英寸)主炮的方案,二是采用381毫米的主炮设计。虽然选择406毫米主炮的设计方案,无论在弹丸重量、火炮射程和威力上都将远胜于381毫米主炮。但有鉴于当时德国从来没有制造过如此大口径的主炮,缺乏在经验和技术上的支持,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况且,如果真的采用了406毫米主炮的方案进行设计,不仅需要对原有设计方案进行重大修改和调整,更会影响到整舰的建造与服役时间,建造所需的费用也将大大超出原有预算。此外,更大的主炮口径就需要有更大的炮塔座圈,而过大的炮塔座圈又将会造成战舰的体积和排水量过大,使其无法达到原设计所规定的装甲防护水平和航速等设计性能。 <br/>在动力系统方面也存在着多种选择,当时德国在柴油机技术和高温、高压蒸汽锅炉的发展上均有优势。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当时就已经采用了柴油机为推进装置的动力系统,并使其获得了强大的远洋续航力,但由于受柴油机的单机功率所限,战舰的最高航速难以提高,如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的最大航速也只有28节。况且使用柴油机为动力的战舰的主轴过长,会影响到舰体内的布置,占用过大的空间。相比之下,虽然蒸汽轮机较之柴油机在热效率上要低,且存在高温、高压锅炉爆炸而可能使全舰瘫痪的隐患,降低了蒸汽轮机的可靠性,如德国的Z-3号驱逐舰就曾经因为高温、高压锅炉蒸汽受阻爆炸而在挪威沿海执行任务时丧失动力,险些漂入德军布有水雷的海区。但蒸汽轮机的单机功率较大,且蒸汽轮机允许有一定的主机过热率,可使战舰在短时间内通过主机过热来实现航速的提高,达到极速状态。此外,采用蒸汽轮机的战舰主轴相对较短,同时蒸汽轮机所使用的重油也比柴油机所使用的轻柴油更不易引起燃烧和爆炸。鉴于当时各国正在设计建造的新式战列舰的最大航速均已达到或超过30节,并考虑到德国海军在数量上的劣势,在海战中如果没有高航速的话,是无法逃脱敌海上优势兵力的围歼。加上缺乏在如此庞大的战列舰上采用柴油机为动力的先例和经验,在权衡了两者的优缺利弊后,最终德国人还是决定以传统的常规蒸汽锅炉作为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动力系统。 <br/>在装甲防护的设计上,德国海军并没有像其他海军强国那样采用“重点防护”的装甲设计概念,而是沿袭了德国海军传统的“全面防护”的装甲设计概念。德国在二战爆发之前所建造的战列舰与重巡洋舰均采取了这一装甲布置理念,这一装甲布置理念除了在传统的水线、炮塔、指挥塔等关键要害部位布置主装甲带以外,还对战舰有可能被命中的其他非关键区域,也加装有一定厚度的装甲予以防护。虽然这种采用“全面防护”理念建造的战舰在关键要害部位的主装甲厚度往往较同一时期其他海军强国采用“重点防护”理念建造的战舰要低,但全面的装甲防护却可以避免战舰因非关键部位的受损而丧失战斗力,因为海战中的德国海军除了在数量上处于劣势外,还经常要以单舰突入大西洋作战,在面对敌海上优势兵力的围歼时,采用全面装甲防护的设计更有助于提高战舰在战斗中的耐久度。 <br/>此外,俾斯麦级战列舰在设计之时还广泛吸取了之前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和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建造使用经验,采用了诸如大西洋型舰艏和外张干舷的成功设计,从而提高了战舰在恶劣海况中的适航性能。德国人从德意志级的建造开始,便广泛采用的焊接技术,在俾斯麦级的制造工艺上,舰体结构的的焊接量更是达到了95%,这样用焊接工艺制造的舰艇比同类采用铆接工艺制造的舰艇在舰体的结构重量上要轻15%,而且焊接工艺还有利于采用高强度钢材,提高整舰的装甲防护强度。 <br/>俾斯麦级战列舰的首舰“俾斯麦”号的设计工作于1935年11月16日正式完成,同级的二号舰“提尔皮茨”号的设计和改进工作也于1936年6月14日正式完成。有鉴于“提尔皮茨”号的设计图纸较先前“俾斯麦”号的设计图纸相比已有所改动,故“俾斯麦”号的设计图纸其后也相应作出了修改,在德国海军正式决定建造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后,两舰被分别定以“G”和“F”的代号。 <br/>武器系统 <br/>主炮 <br/>俾斯麦级战列舰装备有4座SK-C/34型47倍口径381毫米双联装主炮,该炮由德国克虏伯公司于1934年设计,1939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每座主炮塔重约1100吨,单门火炮全重110700千克,总长度19.63米。俾斯麦级的身管制造采用了与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相同的三节套管结构工艺,以保证火炮的制造精度,但成本过于高昂,且制造工艺复杂,不便与身管的大批量生产。身管内刻有90条深4.5毫米,宽7.76毫米的膛线,膛线长度为15982毫米,身管长17.86米,膛室容积为31.9升,发射药为212千克,最大发射膛压为3200千克/平方厘米,身管寿命约为180~210发。可发射重800千克的被冒穿甲弹和高爆弹,穿甲弹和高爆弹的长度均为1.672米,最大射速为2.3~3发/分,最大射程为36520米/30度,炮口初速为820米/秒,在射程为35000米的距离上可击穿170毫米的德制水平表面硬化装甲。主炮俯仰角度为-5.5~+30度,炮塔水平旋转速率为5度/秒,高低俯仰速率为6度/秒,射击时的火炮后座距离为1.05米。装填角度为+2.5度,装填机构采用的是半自动装填方式装填,全舰备弹840发,最多为960发。 <style type="text/css">[style]null[/style]</style><br/><table class="attach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width="95%"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align="left"><br/></td></tr></tbody></table></span></p><p><img src="http://bbs.phoenixtv.com/fhbbs/files/38cmshell_555.jpg" border="0" alt=""/></p><p><span class="postbody">俾斯麦级装备的4座主炮依从前至后的顺序,分别被命名为安东(Anton)、布鲁诺(Bruno)、恺撒(Cacsar)和多拉(Dora),其中A、B与C、D分别布置于前、后甲板区的中轴线上。</span> <style type="text/css">[style]null[/style]</style><br/></p><img src="http://bbs.phoenixtv.com/fhbbs/files/illustr_bismarck_06_561.jpg" border="0" alt=""/><img src="http://bbs.phoenixtv.com/fhbbs/files/illustr_bismarck_05_122.jpg" border="0" alt=""/><p><span class="postbody">纳粹德国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的一生&nbsp;<br/>&nbsp;&nbsp;&nbsp;&nbsp;研制背景 <br/>&nbsp;&nbsp;&nbsp;&nbsp;&nbsp;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代表埃尔茨贝格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东德火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德国战败投降,《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在6个小时后正式生效,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宣告结束。战后根据1919年6月28日德国同战胜国在巴黎签署的《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德国海军仅被允许保留8艘1906年以前建造的旧式战列舰用于训练及海岸防御之用。此外,所有旧舰的舰龄必须满20年才可开工建造新舰用以替换,并还限制德国建造任何最大排水量大于10160吨,主炮口径超过280毫米的军舰。同时还规定德国海军的人员编制规模不得超过1.5万人,其中军官不得超过1500人,海军军官必须服役满25年,以及禁止德国海军建造、拥有潜艇和海军航空兵等诸多抑制德国海军舰队重新崛起的条款。企图通过对德国海军战后的人员编制、舰队规模、装备更新和军舰性能等限制,而使其无法再与其他海军列强抗衡,将德国海军压制成为一支能力有限的区域性海上力量。 <br/>战后,为了替换一战后所遗留下来的那些旧式的无畏型战列舰,在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后,德国魏玛共和国的国会最终还是以微弱的优势表决通过了海军要求建造新舰的提案,允许德国海军建造5艘袖珍型战列舰。其首制舰“德意志”号于1929年2月5日在德国基尔的德意志船厂开工,1931年5月19日下水,1933年4月1日建成服役。 <br/>至20世纪30年代初,法国和苏联海军都相继提出了规模庞大的造舰计划。面对这一威胁,当时的德国海军建造局一方面密切注视着世界各主要海军强国的战舰研制情况,定期对各国海军所建造的各种舰型作出评估,另一方面德国海军也开始考虑建造比条约所允许建造的袖珍战列舰更大的战舰。 <br/>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初,尚对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还有所顾虑,不愿公开建造超过条约规定标准的大型战列舰,以避免造成对英国海权的挑战。但当时的德国海军的实力现况与各海军强国的海军相比实在显得太过微不足道了,最终他还是决定要为德国海军补充一些新鲜的血液。但他也曾向当时的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表明过自己的海军政策,他并不想追随一次大战前提尔皮茨时期公海舰队的海军政策,不愿去建立一支足以挑战英国制海权的强大舰队,但是必须要能够对抗法国正在进行的造舰计划。当时的苏联海军仍然很弱小,尽管有迹象表明其正在执行一项庞大的造舰计划,但却并未引起德国方面的注意。 <br/>为了能够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海军军备的限制,公开扩充海军军备,1935年6月希特勒主动向英国表示愿意将德国海军水面舰艇和潜艇部队的总吨位分别限制在英国海军的35%和45%,使英国海军在制海权方面对德国海军保持3:1的优势,以表示德国海军的军备扩充不是在针对英国。 <br/>1935年6月18日,《英德海军协定》的正式签订,为德国合法地解除了战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海军的种种限制,为日后德国海军的自由发展奠定了基础。1936年《华盛顿海军协定》到期结束,各国都不打算继续在《伦敦海军协定》上续约,先是日本在1933年入侵中国东北三省后退出了国际联盟和《伦敦海军协定》,法国和意大利也随即于1935年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各国见况纷纷开始重整军备,战争阴云日益迫近。 <br/>当时德国虽然已经建造了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并已有了设计建造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计划,但是这两级战舰均无法同各海军强国将来所建造的新式战列舰相匹敌。于是德国人便有了建造更大、更强的新式战列舰的计划,这一计划便成为了日后设计、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的雏形。 <br/>设计 <br/>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工作开始于1935年,但在1932年,德国海军就已经开始了对建造标准排水量35000吨级的战列舰进行理论性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工作。早在1934年《英德海军协定》签订以前,德国人就已经开始对安装在“俾斯麦”号上的SK-C/34型381毫米(15英寸)主炮的设计和试验工作。德国海军在最初的主炮口径选择上考虑过两种方案,一是采用406毫米(16英寸)主炮的方案,二是采用381毫米的主炮设计。虽然选择406毫米主炮的设计方案,无论在弹丸重量、火炮射程和威力上都将远胜于381毫米主炮。但有鉴于当时德国从来没有制造过如此大口径的主炮,缺乏在经验和技术上的支持,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况且,如果真的采用了406毫米主炮的方案进行设计,不仅需要对原有设计方案进行重大修改和调整,更会影响到整舰的建造与服役时间,建造所需的费用也将大大超出原有预算。此外,更大的主炮口径就需要有更大的炮塔座圈,而过大的炮塔座圈又将会造成战舰的体积和排水量过大,使其无法达到原设计所规定的装甲防护水平和航速等设计性能。 <br/>在动力系统方面也存在着多种选择,当时德国在柴油机技术和高温、高压蒸汽锅炉的发展上均有优势。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当时就已经采用了柴油机为推进装置的动力系统,并使其获得了强大的远洋续航力,但由于受柴油机的单机功率所限,战舰的最高航速难以提高,如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的最大航速也只有28节。况且使用柴油机为动力的战舰的主轴过长,会影响到舰体内的布置,占用过大的空间。相比之下,虽然蒸汽轮机较之柴油机在热效率上要低,且存在高温、高压锅炉爆炸而可能使全舰瘫痪的隐患,降低了蒸汽轮机的可靠性,如德国的Z-3号驱逐舰就曾经因为高温、高压锅炉蒸汽受阻爆炸而在挪威沿海执行任务时丧失动力,险些漂入德军布有水雷的海区。但蒸汽轮机的单机功率较大,且蒸汽轮机允许有一定的主机过热率,可使战舰在短时间内通过主机过热来实现航速的提高,达到极速状态。此外,采用蒸汽轮机的战舰主轴相对较短,同时蒸汽轮机所使用的重油也比柴油机所使用的轻柴油更不易引起燃烧和爆炸。鉴于当时各国正在设计建造的新式战列舰的最大航速均已达到或超过30节,并考虑到德国海军在数量上的劣势,在海战中如果没有高航速的话,是无法逃脱敌海上优势兵力的围歼。加上缺乏在如此庞大的战列舰上采用柴油机为动力的先例和经验,在权衡了两者的优缺利弊后,最终德国人还是决定以传统的常规蒸汽锅炉作为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动力系统。 <br/>在装甲防护的设计上,德国海军并没有像其他海军强国那样采用“重点防护”的装甲设计概念,而是沿袭了德国海军传统的“全面防护”的装甲设计概念。德国在二战爆发之前所建造的战列舰与重巡洋舰均采取了这一装甲布置理念,这一装甲布置理念除了在传统的水线、炮塔、指挥塔等关键要害部位布置主装甲带以外,还对战舰有可能被命中的其他非关键区域,也加装有一定厚度的装甲予以防护。虽然这种采用“全面防护”理念建造的战舰在关键要害部位的主装甲厚度往往较同一时期其他海军强国采用“重点防护”理念建造的战舰要低,但全面的装甲防护却可以避免战舰因非关键部位的受损而丧失战斗力,因为海战中的德国海军除了在数量上处于劣势外,还经常要以单舰突入大西洋作战,在面对敌海上优势兵力的围歼时,采用全面装甲防护的设计更有助于提高战舰在战斗中的耐久度。 <br/>此外,俾斯麦级战列舰在设计之时还广泛吸取了之前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和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建造使用经验,采用了诸如大西洋型舰艏和外张干舷的成功设计,从而提高了战舰在恶劣海况中的适航性能。德国人从德意志级的建造开始,便广泛采用的焊接技术,在俾斯麦级的制造工艺上,舰体结构的的焊接量更是达到了95%,这样用焊接工艺制造的舰艇比同类采用铆接工艺制造的舰艇在舰体的结构重量上要轻15%,而且焊接工艺还有利于采用高强度钢材,提高整舰的装甲防护强度。 <br/>俾斯麦级战列舰的首舰“俾斯麦”号的设计工作于1935年11月16日正式完成,同级的二号舰“提尔皮茨”号的设计和改进工作也于1936年6月14日正式完成。有鉴于“提尔皮茨”号的设计图纸较先前“俾斯麦”号的设计图纸相比已有所改动,故“俾斯麦”号的设计图纸其后也相应作出了修改,在德国海军正式决定建造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后,两舰被分别定以“G”和“F”的代号。 <br/>武器系统 <br/>主炮 <br/>俾斯麦级战列舰装备有4座SK-C/34型47倍口径381毫米双联装主炮,该炮由德国克虏伯公司于1934年设计,1939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每座主炮塔重约1100吨,单门火炮全重110700千克,总长度19.63米。俾斯麦级的身管制造采用了与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相同的三节套管结构工艺,以保证火炮的制造精度,但成本过于高昂,且制造工艺复杂,不便与身管的大批量生产。身管内刻有90条深4.5毫米,宽7.76毫米的膛线,膛线长度为15982毫米,身管长17.86米,膛室容积为31.9升,发射药为212千克,最大发射膛压为3200千克/平方厘米,身管寿命约为180~210发。可发射重800千克的被冒穿甲弹和高爆弹,穿甲弹和高爆弹的长度均为1.672米,最大射速为2.3~3发/分,最大射程为36520米/30度,炮口初速为820米/秒,在射程为35000米的距离上可击穿170毫米的德制水平表面硬化装甲。主炮俯仰角度为-5.5~+30度,炮塔水平旋转速率为5度/秒,高低俯仰速率为6度/秒,射击时的火炮后座距离为1.05米。装填角度为+2.5度,装填机构采用的是半自动装填方式装填,全舰备弹840发,最多为960发。 <style type="text/css">[style]null[/style]</style><br/><table class="attach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width="95%"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align="left"><br/></td></tr></tbody></table></span></p><p><img src="http://bbs.phoenixtv.com/fhbbs/files/38cmshell_555.jpg" border="0" alt=""/></p><p><span class="postbody">俾斯麦级装备的4座主炮依从前至后的顺序,分别被命名为安东(Anton)、布鲁诺(Bruno)、恺撒(Cacsar)和多拉(Dora),其中A、B与C、D分别布置于前、后甲板区的中轴线上。</span> <style type="text/css">[style]null[/style]</style><br/></p><img src="http://bbs.phoenixtv.com/fhbbs/files/illustr_bismarck_06_561.jpg" border="0" alt=""/><img src="http://bbs.phoenixtv.com/fhbbs/files/illustr_bismarck_05_122.jpg" border="0" alt=""/>
<p><span class="postbody">副炮 <br/>俾斯麦级装备有6座SK-C/28型55倍口径150毫米双联装副炮,该炮于1928年设计,1934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单门火炮全重9080千克,身管内刻有44条深1.75毫米,宽6.14毫米的膛线,膛线长度为6588毫米,身管长为3000千克/平方厘米,同样可发射穿甲弹和高爆弹,其中穿甲弹弹重45.3千克,长度为67.9厘米,高爆弹重41千克,长度为65.5厘米,最大射速6~8发/分,最大有效射程23000米/40度,炮口初速为875米/秒。副炮俯仰角度为-10~+40度,炮塔水平旋转速率为8度/秒,高低俯仰速率为9度/秒,射击时的火炮后座距离为37厘米,装填角度为+2.5度,全舰备弹18000发,每座炮塔各300发。 <br/>6座150毫米双联装副炮均布置在上层甲板的同一平面上,每舷各3座,其中布置在前部和中部各两座副炮的射界为150度,布置在后部的副炮射界为135度,6座副炮均可直接向其正前方射击。6座炮塔的重量不一,其中布置在前部的两座炮塔各重131.6吨,中部的两座炮塔因各安装有一座光学测距仪而各重150.3吨,后部的两座炮塔最轻,各重97.7吨。该炮并不兼具防空能力,主要用以对付诸如驱逐舰这类装甲防护较弱的中、轻型水面舰艇。</span> <style type="text/css">[style]null[/style]</style><br/></p><p><span class="postbody">高炮 <br/>“俾斯麦”号战列舰装备有SK-C/33型和SK-C/37型65倍口径105毫米双联装高炮各4座,每舷各4座。SK-C/33型与SK-C/37型高炮均由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生产,其中SK-C/33型于1933年设计,1935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每座炮塔重26.425吨,单门火炮全重为4560千克,总长度6.84米,身管内刻有36条长5531毫米的膛线,身管长6.825米。膛室容积为7.31升,发射药为6.05千克,最大发射膛压为2850千克/平方厘米,可发射重15.1千克,长116.4厘米的专用防空高爆炮弹,最大射速为16~18发/分,最大有效射高为17700米/45度,最大仰角时射高为12500米/85度,炮口初速为900米/秒。火炮俯仰角度为-8~+85度,炮塔水平旋转速率为8度/秒,高低俯仰速率为10度/秒,4座SK-C/33型高炮均装备有各自独立的炮瞄设备。而SK-C/37型则于1937年设计,1939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其主要参数与SK-C/33型基本相同,只是每座炮塔比SK-C/33型要略轻一些,炮塔水平旋转速率提高为8.5度/秒,高低俯仰速率为12度/秒。射击时需由舰上的4座专用光学测距仪提供目标参数,全舰备弹6720发,每座炮塔840发。 <br/>有鉴于SK-C/33型及SK-C/37型105毫米高炮的身管制造也均采用了复杂的双节套管结构工艺,延误了原定的出厂交付日期,致使“俾斯麦”号战列舰在刚服役时只安装了上层建筑第一层甲板上前部的4座SK-C/33型高炮。海上训练结束后,“俾斯麦”号返回码头时又安装了4座更新型的SK-C/37型高炮于上层建筑第一层甲板的后部原本计划等另外4座SK-C/37型高炮到货后,再替换下先前已安装于前部的4座SK-C/33型高炮,但出海后才发现SK-C/33型与SK-C/37型专用的火控系统互不匹配,致使在其后的“莱茵演习”行动中,无法对来袭的英机形成有效的中、近程对空火力。</span> <style type="text/css">[style]null[/style]</style><br/></p><p></p><p><span class="postbody">在近程防空火力上,“俾斯麦”号主要由大量的37毫米及20毫米高炮构成。其中SK-C/30型83倍口径37毫米双联装高炮于1930年设计,1934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每座炮塔重3670千克,单门火炮全重243千克,总长度8.2米,身管内刻有16条长2554毫米的膛线,身管长3.071米。膛室容积为0.5升,发射药为0.365千克,最大发射膛压为2950千克/平方厘米。射弹重0.745千克,长度为1620毫米,最大射速为80发/分,最大有效射高8500米/45度,最大仰角时射程为6750米/80度,炮口初速为1000米/秒。俯仰角度为-10~+80度,炮塔水平旋转速率为4度/秒,高低俯仰速率为3度/秒,全舰共备弹32000发,8座SK-C/30型37毫米高炮均装备有各自独立的射击炮瞄设备。 <br/>20毫米高炮分为两座MG-C/38型20毫米四联装和12座MG-C/30型20毫米单管装两种,其中MG-C/30型于1930年设计,1934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每座炮全重420千克,单门炮重64千克,总长度2.2525米,身管内刻有8条长720毫米的膛线,身管长为1.3米(即65倍口径),膛室容积为0.048升,发射药为0.12千克,最大发射膛压为2800千克/平方厘米,射弹重0.132千克,长7.85厘米,最大射速为200~280发/分,最大有效射高为4900米/45度,最大仰角时射高为3700米/85度,炮口初速为900米/秒。火炮高低俯仰角为-11~+85度,火炮的水平及俯仰方向的旋转均由人工手动操作完成。MG-C/38型与MG-C/30型相比,将单管装改为了四联装,致使火炮增重至2150千克,射速提高到480发/分,俯仰角度改为-10~49度,其它技术参数均与MG-C/30型基本相同。 <br/>由于20毫米高炮大多为单管装,仅有两座为四联装,且两型高炮均采用的是弹夹式供弹,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MG-C/30型与MG-C38型的射速仅分别为120发/分和220发/分,射击时还必须由专人在炮位左侧用手持式小型光学测距仪为炮手提供目标参数,炮手用常规准星瞄具对目标瞄准,实战中难以形成足够密度的近程对空火力。</span></p><p><span class="postbody"></span>&nbsp;</p><p></p><p>&nbsp;</p><p></p><p></p>
<p><span class="postbody">火控系统 <br/>“俾斯麦”号战列舰在上层建筑的前部和后部各布置有一座混装有FUMO 23型雷达和一部基线长10.5米的光学测距仪的火控塔,另有一座布置在舰桥桅塔顶端的火控塔混装的是一座FUMO 23型雷达和一部基线长7米的光学测距仪。其FUMO 23型雷达设有一具长为4米,宽为2米的矩形网状雷达天线,工作频率为368兆赫,脉冲频率为500赫兹,波长为81.5厘米,功率9千瓦,有效探测距离为25千米(即13.5海里)。鉴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舰载雷达技术刚刚出现不久,其工作效能并不高,甚至工作时的稳定性也十分欠佳,在海战中的对舰炮战仍然主要依靠使用光学测距仪来提供目标参数,舰载雷达一般仅用于对海上目标的搜索和夜间炮战为主炮指示射击目标之用。</span> <style type="text/css">[style]null[/style]</style><br/></p><p>&nbsp;</p><p></p><p>&nbsp;</p><p></p><p>&nbsp;</p><p></p><p>&nbsp;</p><p></p><p><span class="postbody">此外,除A号主炮塔上的光学测距仪在1941年初被拆除以外,其它各主炮均装有一座基线长10.5米的光学测距仪,以备在舰桥上的火控塔战时受损后,各主炮依然能够独立进行炮瞄射击,中部两舷的两座150毫米副炮也各自装备有一具基线长6.5米的光学策测距仪。布置在上层建筑第一层甲板的4座SK-C/37型105毫米高炮也由4座基线长4米的SL-8光学测距仪提供目标参数,并由半球形的装甲防护罩保护,另外在C号主炮塔的后方还布置有一座基线长5米的光学测距仪。 <br/>虽然德国人在精密光学仪器上的优长使得其所使用的光学测距仪能够获得非常高的测距精度,但在实战中战舰往往需要先以校射模式进行半齐射,再依照数次齐射的弹着点及目标的相对航速、航向和相对距离来及时校正主炮的炮射参数,所以其主炮的首次齐射或半齐射的命中概率极低,即使是在射击过程中不断依照上次弹着点校正主炮的炮射参数,但其是否能命中目标,更多的情况下还是在凭借着运气。</span> <style type="text/css">[style]null[/style]</style><br/></p><p></p><p>&nbsp;</p><p></p><p>&nbsp;</p><p></p><p>&nbsp;</p><p></p><p></p>
<span class="postbody">装甲防护 <br/>“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设计装甲总重量达17256吨,占的全舰总重量的比例达40%。其舰体的水平防护由两层水平装甲板组成,即覆盖全舰的50毫米厚上甲板和80~120毫米厚的第三层甲板,其中第三层甲板的主甲板,从舰艏的A号主炮塔的前部一直延伸至D号主炮塔的后部,总长度达170米,主要用以保护各主、副炮塔下的弹药舱及轮机舱等核心部位免受打击。 <br/>主炮塔的外形呈一个多面体,炮塔装甲的正面厚度为360毫米,侧面厚度为220毫米,后部厚度为320毫米,顶部厚度为130毫米,其甲板上的B、C号主炮塔座圈的装甲厚度为340毫米,其余两座主炮塔甲板下的炮塔座圈的装甲厚度均为220毫米。副炮的装甲防护水平很弱,其装甲的正面厚度为100毫米,炮塔座圈厚度为80毫米,侧面厚度为80毫米,顶部厚度为80毫米,甲板下炮塔座圈的厚度为20毫米,其中布置在前部和后部的副炮塔后部的装甲厚度为140毫米,中部副炮塔的后部装甲厚度为80毫米。</span> <style type="text/css">[style]null[/style]</style><br/><table class="attach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width="95%"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align="left"><br/></td></tr></tbody></table><p></p><p>&nbsp;</p><p></p><p>&nbsp;</p><p></p><p>&nbsp;</p><p></p><p><span class="postbody">舷侧的装甲防护以主炮塔的弹药舱和舯部的轮机舱的装甲最厚,达320毫米,形成长度达170米的主装甲带的装甲厚度越靠近舰体的艏、艉处,厚度就越薄,其舰艏与舰艉区域的装甲厚度仅分60毫米和80毫米。此外,舷侧主装甲带的下方还设有由两层防雷壁与一层装甲壁组成的防雷击系统,足可抵御250千克装药量的鱼雷或磁性水雷的攻击。其中最内层装甲壁的厚度为45毫米,与水平方向主装甲垂直相接,形成一个盒形装甲区域,外部的两层防雷壁各厚170毫米,其间的隔舱内填充有燃油或水以作为该舰被鱼雷击中后的爆炸缓冲区之用。</span></p><p><span class="postbody"></span>&nbsp; <style type="text/css">[style]null[/style]</style><br/></p><p><table class="attach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width="95%"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align="left"><br/></td></tr></tbody></table></p><p></p><p>&nbsp;</p><p></p><p><span class="postbody">舰上指挥塔顶部的装甲厚度为220毫米,周边部分装甲厚度为350毫米,其下方包含在上层建筑之内的垂直通道由70毫米的装甲予以保护。此外,在各主、副炮的测距仪及雷达火控塔等指挥部件均有一定厚度的装甲进行保护,甚至就连舰上烟囱两侧的探照灯他、都有专门的半球形装甲防护罩。</span> <style type="text/css">[style]null[/style]</style><br/></p><p></p><p></p>
<p><span class="postbody">动力系统 <br/>俾斯麦级战列舰在设计之初便要求其推进装置的功率必须要尽可能的大,以便使战舰能够获得30节左右的高航速。为此,在位于俾斯麦级舰体舯部的6个锅炉舱内共布置了12台瓦格纳高温、高压锅炉,其工作压力为35千克/平方厘米,工作温度为475℃,每个锅炉舱内各安装有两台,并以一前一后纵向布置于主机舱的前面,6个锅炉舱以每3个舱并列成一排,前后共分为两排,其间有隔舱相分隔。12台高温、高压锅炉由4条主烟道集中从舰体舯部的大型独立烟囱排出废烟。</span></p><p><span class="postbody">共有3个呈倒品字形布置的主机舱,位于锅炉舱的后方,前面两个并排布置的主机舱同后面单独布置于中轴线上的主机舱之间有隔舱分隔。每个主机舱各装备有一台布隆•富斯蒸汽轮机其主机的最大单机输出功率为45400马力,3台主机的总输出功率达136200马力。3台主机均配备有独立的减速齿轮组,每台蒸汽轮机各驱动一根传动主轴,每根主轴上各有一具直径4.7米的螺旋桨,3轴推进,其后为两具大小为11.63平方米,平行相距24.2米的方向舵。</span> </p><p>&nbsp;</p><p></p><p><span class="postbody">电力系统由14台发电机所组成,为全舰的各系统提供电力,总发电量为7910千瓦,电流为220伏的交流电。其中8台500千瓦柴油发电机布置在后主机舱两侧的2个机舱内,每个机舱各安装有4台,分成两排,每排两台。另有5台690千瓦的涡轮发电机和一台460千瓦的涡轮发电机分别布置在前排锅炉舱的前面两侧的2个机舱内,其中一个为混装有两台690千瓦和一台460千瓦的涡轮发电机,每个机舱平行布置着3台涡轮发电机,两个机舱之间也有隔舱相隔开。</span> </p><p>&nbsp;</p><p></p><p><span class="postbody">舰载机 <br/>在“俾斯麦”号主桅下方的1号机库及烟囱两才侧的2、3号机库内分别存放有4加阿拉道(Arado)Ar-196型水上飞机,降落在水上,再由舰体舯部甲板两舷上的大型起重机吊起回收,再将Ar-196的机翼折叠后,便存入机库之中。其中1号机库存放有2架,2、3号机库各一架。</span> <style type="text/css">[style]null[/style]</style><br/></p><p></p><p><span class="postbody">Ar-196型水上飞机主要是用于取代老式的He-160型水上飞机,广泛配属于德国海军的大型战舰之上,于1938年首飞,1939年8月定型服役,全重299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730千克,机身长为11米,翼展12.4米,机身高4.4米,装备有一台最大输出功率为960马力的宝马(BMW)星型空冷发动机,最大飞行时速310千米/小时(4000米高度),最大升限为7020米,最大航程为1070千米。装备有2门MG-FF型20毫米航空机炮,一挺MG-17型7.92毫米机枪,2挺MG-15型15毫米机枪,并可在翼下挂载两枚50公斤重航空炸弹,机组乘员2人。该机主要用以侦察、校正和联络之用。</span> </p><p></p><p>&nbsp;</p><p></p><p>&nbsp;</p><p></p><p>&nbsp;</p><p></p><p>&nbsp;</p>
<p><span class="postbody">辅助设备 <br/>扫雷具 <br/>为了对付来自于水雷封锁的威胁,“俾斯麦”号在两舷共装备了6具扫雷具,这些扫雷具,从外形上看就如同一架小飞机一样,使用时扫雷具吊放入水中,在展开其水翼后,钢缆将拖曳其前行,一遇锚雷便利用扫雷具上的割刀将系留锚雷的钢索割断,待锚雷浮出水面以后,再用舰上的小口径火炮将其击爆。</span> </p><p>&nbsp;</p><p></p><p>&nbsp;</p><p></p><p><span class="postbody">探照灯 <br/>全舰共装备有8座探照灯,其中7座的直径为1.5米,7座探照灯分别布置在指挥塔中部、烟囱前部和后部的两侧以及主桅后方的平台之上。其探照灯除平时用于导航、信号联络外,还可用来在夜战中为火炮指示目标。</span> </p><p>&nbsp;</p><p></p><p>&nbsp;</p><p></p><p>&nbsp;</p><p></p><p></p>
<p><span class="postbody">起重机 <br/>布置在舰体的舯部第一层甲板之上的两部12吨级大型起重机,除可用来回收降落在水上的Ar-196县水上飞机之外,还可在该舰进行补给作业时,吊装诸如弹药、食品等物资之用。</span> <style type="text/css">[style]null[/style]</style><br/></p><p>&nbsp;</p><p></p><p>&nbsp;</p><p></p><p>&nbsp;</p><p></p><p><span class="postbody">锚、链 <br/>为了能够便于该舰的泊驻作业,在“俾斯麦”号上共布置了4个重达9500千克的铁锚,用直径72毫米的铁链环连接,其中3个铁锚布置在舰首的前方和左右两舷,另一个布置于舰艉的左舷一侧。</span></p><p><span class="postbody"></span>&nbsp;</p><p></p><p>&nbsp;</p><p></p><p>&nbsp;</p><p></p><p>&nbsp;</p><p></p><p><span class="postbody">小艇 <br/>“俾斯麦”号建成之时,舰上共配备有各种交通艇、联络艇、工作艇及舢板共记18艘。</span></p><p><span class="postbody"></span>&nbsp;</p><p></p><p>&nbsp;</p><p></p><p>&nbsp;</p><p></p><p>&nbsp;</p><p></p><p></p>
<p><span class="postbody">建造 <br/>1935年11月16日,德国政府同“俾斯麦”号的承建商布隆•沃斯造船公司在汉堡签属了建造合同,建造编号BV509。1936年7月1日,在位于汉堡的布隆•沃斯造船厂的9号船台上开始铺设首根龙骨,“俾斯麦”号的建造工作正式开始。舰体的建造工作于1938年9月以前完成,并开始将已建成的舰体移至下水滑道上,准备下水的相关事宜。</span></p><p><span class="postbody"></span>&nbsp;</p><p></p><p>&nbsp;</p><p></p><p>&nbsp;</p><p></p><p>&nbsp;</p><p></p><p>&nbsp;</p><p></p><p>&nbsp;</p><p></p><p><span class="postbody">1939年2月14日星期二(情人节),在阿道夫•希特勒及上千名群众、军政要员和船厂工人的出席下举行了隆重而盛大的下水典礼,并由特意邀请而来的主礼嘉宾——德国前首相奥托•冯•俾斯麦的孙女将她祖父的名字命名给这艘新建成的战舰,在片刻之后的13:30分,“俾斯麦”号缓缓滑入水中,顺利下水。成为德国海军历史上第四艘以俾斯麦之名命名的战舰,也是“俾斯麦”号的承建商布隆•沃斯造船厂所建成的最后一艘战列舰。虽然新型的H级战列舰已于1939年7月15日开工建造,但最终却并未建成,而是于1941年8月29日停工后被解体。</span> <style type="text/css">[style]null[/style]</style><br/></p><p></p><p>&nbsp;</p><p></p><p>&nbsp;</p><p></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style="TABLE-LAYOUT: fixed;"><tbody><tr><td style="WORD-BREAK: break-all;"><span class="postbody">下水之后的“俾斯麦”号停泊在船厂的舾装码头上进行诸如锅炉、舰桥和主装甲带的舾装工作,与此同时,德国人还将建造中的“俾斯麦”号的舰艏替换成了更适合于北海和北大西洋恶劣海况的大西洋型舰艏。1939年9月1日,德军侵入波兰境内,英、法对德宣战,但二战的爆发和随后而来的寒冷冬季却丝毫未影响到“俾斯麦”号的预定建造速度。</span> <style type="text/css">[style]null[/style]</style><span class="postbody"></span><span class="gensmall"></span></td></tr></tbody></table></p><p></p>
<span class="postbody">1940年4月,“俾斯麦”号迎来了首批舰员的登舰,虽然此时的“俾斯麦”号仍未完成,但这些首批登舰的舰员们已经在该舰的首任也是唯一一任舰长厄恩斯特•林德曼的指挥下开始了其第一阶段的训练任务,以便能够更早的熟悉诸如锅炉、涡轮机机组、舰桥等舰上已经安装好的设备。6月23日,“俾斯麦”号开始进入V-6号浮式干船坞,以便进行3个推进用螺旋桨和电磁防水雷系统的安装,全舰也相应的被重新忧戚了一番。7月14日,“俾斯麦”号离开浮式干船坞后,便一直停泊在船厂的舾装码头上,直到几天后的7月21日,“俾斯麦”号开始了其首次的测试工作,而此时的舰员人数已经增加至1962人,其中军官103人。在经过了18个月的舾装工作后,“俾斯麦”号终于在1940年8月24日星期六,这个多云的日子里,在舰长林德曼上校的主持下举行了该舰的入役典礼,在德国的国歌声中,纳粹德国的国旗在后甲板的尾旗杆上缓缓升起,标志着“俾斯麦”号战列舰正式加入德国海军的现役编制之中。 <br/>训练、海试 <br/>在“俾斯麦”号服役之后,舰上的舰员们被分为12个分队,其中1~4分队负责主副炮,5、6分队负责高炮,7分队负责后勤,8分队负责军械、缆帆作业,9分队负责通信,10~12分队为轮机人员,进一步的训练也随即展开,这包括了战舰的导航、防空、损管和作战等训练。1940年9月15日,“俾斯麦”号首次离开汉堡前往波罗的海沿岸的戈腾哈芬(今波兰格丁尼亚),准备进行海试。由于波罗的海沿岸的东普鲁士地区位于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的航程以外,加上德军在通往波罗的海的航路上均布置有水雷,使得波罗的海成为了德国海军在二战期间最主要的海上训练和海试基地。 <br/>9月16日,“俾斯麦”号在拖轮的协助下驶入连通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在9月28“俾斯麦”号离开基尔并在13艘扫雷舰的护航下前往吕根岛,此后便单独驶往目的地戈腾哈芬。 <br/>在驶抵戈腾哈芬后两个月的时间里,“俾斯麦”号在但泽海域进行了多次航海测试工作,在10月23日的全速测试中测得了主机最大输出功率150170马力和30.12节的最高航速。12月5日,“俾斯麦”号经由波罗的海返回汉堡,停泊在布隆•沃斯造船厂的舾装码头上进行最后的设备调整。在此期间,由于担心战舰在高速航行时舰艏的上浪会对“A”主炮塔的10.5米基线测距仪的使用造成影响而被拆除。为了提高战舰在日出和日落时侧面的伪装效果,船身被漆上了由灰、白、黑三色所组成的迷彩,此外,为了便于空中识别,还在舰的前、后甲板上各绘制有一个纳粹党的卐字标志。 <br/>在汉堡渡过了最后的圣诞节之后,“俾斯麦”号于1941年1月24日准备再次返回波罗的海继续进行海试,但基尔运河冬季的冰冻和沉船的残骸迫使“俾斯麦”号不得不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继续留在汉堡港内来完成战斗训练。直到3月6日,“俾斯麦”号才得以再次离开汉堡,并在两架梅塞施米特-109型战斗机的空中掩护下再次通过基尔运河。在3月8日通过基尔运河的途中发生了搁浅事件,虽然最后“俾斯麦”号依靠着自身的动力从搁浅中解脱了出来,但却不得不前往基尔进行维修,3月14日,“俾斯麦”号驶出船坞后开始接受弹药、燃料和淡水的补给。3月15日,“俾斯麦”号接收了4架Ar-196型水上飞机中的头两架(T3+IH和T3+AK),直到3月17日,“俾斯麦”号才到达戈腾哈芬,并从3月18日至4月1日在波罗的海进行海试。4月2日,“俾斯麦”号在接收了最后的两架Ar-196型水上飞机(T3+DL和T3+MK)后,又安装了两座MG-C/38型四联装20毫米高炮。5月5日,阿道夫•希特勒及其随从一行来到戈腾哈芬,并用了4个小时来参观“俾斯麦”号,5月12日,卢金斯海军上将及其舰队指挥人员开始上舰,各战位的人员也相应得到了加强,使得舰上的人员总数超过了2200人。5月13日“俾斯麦”号与“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一起进行了海上加油训练,5月14日,又与“莱比锡”号轻巡洋舰进行了训练,此时“俾斯麦”号开始形成战斗力,但这些训练也使得舰上的12吨级起重机损坏,5月16日,在修复了损坏的起重机后,“俾斯麦”号便一直停泊在港内直到“莱茵演习”作战行动的开始为止。 <br/>“莱茵演习” <br/>早在1940~1941年冬季,德国海军的高层便已构想了一个雄心勃勃的作战计划,由停泊在占领下法国港口布雷斯特的“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战列巡洋舰协同停泊于东普鲁士沿岸戈腾哈芬的“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一道突入大西洋海域攻击驶往英国的商船,以期达到切断英国海上运输线的战略企图。但“沙恩霍斯特”号在3月22日从远航归来后,便不得不因机械故障进入干船坞进行修理,且其修理工作至少要持续的6月。而在波罗的海的“提尔皮茨”号由于在其建造时就不断受到轰炸的干扰,使其直到1941年2月25日才建成服役,比原定的服役时间推迟了近4个月,而且其海试和训练的工作到3月16日才开始,在未来的几个月内都无法投入作战。 <br/>为此,早在1941年4月初的时候,德国海军的高层便只得放弃了原先让“沙恩霍斯特”号和“提尔皮茨”号参与作战的计划,改由“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替代正在进行海试和训练的“提尔皮茨”号,随“俾斯麦”号在4月下旬突入北大西洋,并在稍后与从布雷斯特出发的“格奈森瑙”号会合,一道攻击驶往英国的盟国商船及其护航舰。 <br/>鉴于1941年1月,“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在为期2个月的海上破袭战中共击沉22艘盟国商船,总吨位116000吨。为此英国海军部在面对停泊在布雷斯特的“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对英国海上运输线所够成的巨大威胁,决定就在此时对两舰实施空袭,以阻止两舰再度进入大西洋。4月6日,1架立属于英国皇家空军岸防司令部的“波弗特”式飞机用鱼雷击中了“格奈森瑙”号的舰艉,虽然英国飞机也有被防空炮火所击落,但鱼雷所造成的损伤使得该舰必须要进入干船坞进行修理,而在几天后4月10~11日夜的空袭中,又有4枚炸弹命中了“格奈森瑙”号,使得对该舰的修理工作至少要再延长几个月。受这些攻击的影响,眼下德国海军能够继续用于海上作战的就只剩下了“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 <br/>4月22日,舰队司令卢金斯海军上将正式将此次作战行动命名为“莱茵演习”。但在4月23日却发生了“欧根亲王”号在前往基尔的途中被一枚磁性水雷击伤的事件,修理该舰的工作使得“莱茵演习”作战行动的时间不得不向后推迟。三天后的4月26日,卢金斯“莱茵演习”作战行动的时间曾和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在柏林向希特勒建议将“莱茵演习”作战行动的时间向后推迟到“沙恩霍斯特”号和“提尔皮茨”号都准备好为止,但却遭到拒绝。5月14日,“俾斯麦”号在与轻巡洋舰“莱比锡”号的训练中损坏了舰上的12吨级起重机,因此不得不再次为了修理损坏的起重机而延迟至5月16日,在卢金斯向海军司令部报告了“俾斯麦”号已准备就绪之后,“莱茵演习”作战行动的时间被定在5月18日开始。 <br/>踏上征程 <br/>1941年5月18日10时,卢金斯在检阅了“欧根亲王”号之后,便与两舰的舰长林德曼和布林克曼一道在“俾斯麦”号上举行会议,布置作战任务。11时30分,“莱茵演习”作战行动正式开始。5月19日清晨2时,“俾斯麦”号跟随“欧根亲王”号起锚,两舰由戈腾哈芬出发,向西航行,开始了两舰的第一次战斗出航。22时30分,编队改变航向向北航行,并在驱逐舰Z-10、Z-16、Z-23以及另外3艘扫雷舰的护航下驶出波罗的海,驶入丹麦与挪威之间的卡特加特海峡。5月20日13时,就在编队通过卡特加特海峡之时,被瑞典海军的“哥特兰”号巡洋舰发现,并通知了英国方面,虽然在接下来的途中继续有被许多来自丹麦和瑞典的鱼船发现,但编队随后还是继续驶向了丹麦和挪威之间的斯卡格里克海峡。 <br/>5月21日9时,编队驶出斯卡格里克海峡,驶入挪威卑尔根港东南的格里姆斯塔得湾,而“欧根亲王”号则与驱逐舰Z-10、Z-16、Z-23一起继续向北驶入卡尔瓦内斯湾内锚泊,并进行其远航前的最后一次加油,鉴于此时“俾斯麦”号还尚有6500吨的燃油,所以并没有进行加油。考虑到编队现在已被发现,不应在挪威久留,而应继续向北航行,但昼间却容易暴露编队的行踪。就在11时,“俾斯麦”号却被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米切尔•塞克林中尉驾驶的“喷火”式战斗机所发现,并在8000公尺的高度对格里姆斯塔得湾内的德舰进行了航空拍照,14时15分安全返航。对于卢金斯来说,他原本想在格里塔得湾内等到天黑后再借助于夜幕的掩护驶向北方,但在现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得命令编队在完成补给后立即起锚。下午19时30分,“俾斯麦”号在与“欧根亲王”号和驱逐舰Z-10、Z-16、Z-23会合后,驶离格里姆斯塔得湾,并于23时40分,改变航向向北驶向丹麦海峡。 <br/>5月22日5时,3艘驱逐舰在完成其护航任务后脱离编队返航,而与此同时,英国本土舰队司令约翰•托维海军上将正根据现有的情报分析着德国舰队下一步的意图,并命令重巡洋舰“诺福克”号首先出发和已经在丹麦海峡的“萨福克”号重巡洋舰会合,担任丹麦海峡的警戒任务。 <br/>丹麦海峡的战斗 <br/>5月23日中午12时,编队在大雾和雨加雪中驶达了冰岛以北75海里处的浮冰边缘线附近,18时11分,编队改变航向转向南方,编队航向240°。19时22分,“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的雷达突然发现在其左前放20°,7海里处有一艘不明舰只,德国人判断其为一艘英国的辅助巡洋舰,但实际上是英国的“萨福克”号重巡洋舰。同时“萨福克”号也已发现了德舰,并向托维的主力舰队报告了“俾斯麦”号的方位,大约20时30分,德舰的雷达又发现了另一艘赶来支援的英舰,这是第1巡洋舰编队指挥官W•F•韦克•沃克海军少将的旗舰——“诺福克”号重巡洋舰。“俾斯麦”号随即在距英舰11.985千米处用其381毫米主炮对“诺福克”号进行了5次齐射,但由于受能见度及英舰施放烟雾后撤的影响,5次齐射均未能直接命中,只有其中3次齐射爆炸的弹片击中了“诺福克”号。 <br/>此后,“诺福克”号和“萨福克”号便利用其舰载的284、286M型雷达与德舰保持雷达接触。由于在对英舰的第一次齐射中震落的冰块损坏了“俾斯麦”号前主桅上的FUMO 23型雷达,使得整个编队在夜间的搜索任务就只能依靠“欧根亲王”号上的FUMO 27型雷达,“欧根亲王”号也因此取代了“俾斯麦”号的位置,成为编队的领航舰。22时,卢金斯意识到必须摆脱英舰的尾随跟踪,才可能改变现在这种被动的局面。为此,“俾斯麦”号突然调转航向,高速朝向尾随的“诺福克”号,试图再次攻击该舰,但由于英舰始终后撤与“俾斯麦”号保持距离,使得卢金斯不得不放弃了这一尝试,调转航向继续跟随“欧根亲王”号前行。 <br/>击沉“胡德”号 <br/>5月24日0点过后,“俾斯麦”号突然从“萨福克”号的雷达上消失,直到2时47分,“萨福克”号才又重新恢复了对“俾斯麦”号的雷达接触,并确认了德舰的位置。在此期间,在托维的主力舰队之前就先行出发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及4艘驱逐舰正向南方航行,在收到“萨福克”号对德舰位置的报告后,英国舰队司令L•E•霍兰海军中将于3时40分,命令舰队向西南方向调整航向至240°。此时,德国舰队正以220°航向航行在英国舰队西北约50千米处。 <br/>5时25分,“欧根亲王”号上的声纳突然监听到了两艘英舰的螺旋桨噪声。至5时37分,德国人发现在19海里外的两艘英舰,并误判其中之一为一艘轻巡洋舰,而与此同时,由霍兰率领的英国舰队也已发现了德舰,并在发现后开始进行战术机动,将航向由240°调整为280°。5时39分,德舰也开始进行机动规避,航向由220°调整为265°。5时47分,英舰再次将航向调整为300°,以便将舰艏始终对准德舰,降低英舰在远距离上的中弹概率和减小其受弹面积。 <br/>5时52分,英舰“胡德”号首先以其4门381毫米前主炮向德舰开炮,由于受当时海上能见度和两艘德舰轮廓极其相似的影响,英舰误将领航的“欧根亲王”号当成是“俾斯麦”号射击。5时53分,“威尔士亲王”号跟随“胡德”号向的德舰开炮。5时54分,德舰停止规避,将航向调整为200°,准备对英舰进行还击。5时55分,在距英舰20.2千米处“俾斯麦”号与“欧根亲王”号首次向“胡德”号还击,此时“胡德”号已完成了4次齐射。5时56分,“俾斯麦”号完成其第2次齐射。5时57分,“俾斯麦”号在第3齐射中命中“胡德”号一发,同时“欧根亲王”号也命中“胡德”号中部甲板一发。5时58分,“俾斯麦”号完成其第4次齐射,但全部射失。 <br/>此时,由于英舰以舰艏对准德舰,所以只能以舰艏的4门381毫米和6门356毫米主炮向德舰射击,且“威尔士亲王”号的“A”主炮塔在首次齐射后,就因一门主炮的升降机故障而无法使用,火力明显处于劣势。为此,霍兰于5时59分命令英舰左转20°,航向调整为260°,以便使舰艉的后主炮也能向德舰射击,但就在此时,“俾斯麦”号向“胡德”号进行了其第5次齐射,并于6时整将一发381毫米穿甲弹命中了“胡德”号舰艉的后机舱爆炸产生的破片引爆了相邻的102毫米副炮发射药舱内存放的18.5吨102毫米炮弹发射药,爆炸随后引爆了“X”、“Y”炮塔下的381毫米主炮发射药舱内存放的94吨381毫米炮弹发射药,沉闷而剧烈的爆炸将“X”炮塔抛离了其座圈,由后主桅处开始的舰身被突然升起的浓烟所笼罩,舰体也随即断成两截,“胡德”号最终于6时03分完全沉没,全舰1418名官兵中仅有3人被救生还。 <br/>6时整,在结束了对“胡德”号的第6次齐射后,卢金斯眼见“胡德”号的爆炸,随即命令德舰将炮火对准“胡德”号的僚舰“威尔士亲王”号。6时01分,“俾斯麦”号完成其第7次,并于6时02分命中了正急速左转的“威尔士亲王”号两发,分别击中了“威尔士亲王”号的舰桥和“A”主炮塔附近,致使舰桥上除舰长约翰•C•利奇和另外两人外全部阵亡,“A”主炮塔的装填系统也因受损而停止了射击。鉴于当时“欧根亲王”号距“威尔士亲王”号仅14.8千米连其上的105毫米副炮也开始向英舰射击。在两艘德舰的合击下,“威尔士亲王”号于6时03分,再次被“俾斯麦”号命中一发,而“俾斯麦”号的僚舰“欧根亲王”号也相继命中“威尔士亲王”号4发。利奇见此情景立即于6时05下令停止向德舰接近,并左转70°,施放烟雾全速逃离战场。6时09分,“俾斯麦”号完成其第13次也是此战最后一次齐射。 <br/>大西洋上的追逐 <br/>在丹麦海峡的战斗结束后,编队继续以200°的航向向西航行。但“俾斯麦”号在先前与“威尔士亲王”号交战时也被命中了三发356毫米炮弹,其中第一发击中舰舯部的主装甲带上,造成锅炉内的2个锅炉因进水而熄火,第二发则击中了舰艏的2个燃料舱,导致有200吨的燃油发生泄漏,第三发则贯穿了舰艏,造成舰艏的部分舱室进水,致使舰体向左倾斜了9°,最高航速也降至28节,此外炮击中还有5人负了轻伤。虽然从整体上看,“俾斯麦”号并未受到重创,但燃油的泄漏却对其未来的航程起了深远的影响。 <br/><br/>卢金斯于8时01分决定暂时取消“莱茵演习”作战,让“俾斯麦”号返回法国圣纳泽尔的干船坞进行修理,并将尾随追击的英舰带入预先设置的潜艇伏击圈。为此,潜艇部队总司令卡尔•邓尼茨已命令附近海域的U-93、U-43、U46、U-557、U-66、U-94潜艇停止一切作战行动,前去支援“俾斯麦”号的返航,而“欧根亲王”号则继续执行攻击英国海上运输线的任务。12时40分,“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将航向调整至180°,以24节的编队航速向西南方驶去,并于15时40分进入了一片暴风雨区域。 <br/>18时14分,“俾斯麦”号突然向右180°大转弯,以高速冲向尾随的英舰“萨福克”号、“诺福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并于18时30分,在距英舰约18千米处向其开炮,直至18时56分,才停止炮击。其间由于英舰迅速施放烟雾后撤,而未能命中英舰,但这一举动却成功的掩护了“欧根亲王”号的脱离,在“欧根亲王”号向南方驶远后,“俾斯麦”号才又180°转向,向南方航行。 <br/>鉴于“俾斯麦”号的持续高速航行,此时所剩的燃料已不足以返回圣纳泽尔,为此卢金斯于20时56分,命令向距离稍近的布雷斯特驶去,并放慢了航速。 <br/>“剑鱼”的攻击 <br/>时至22时10分,此时托维的主力舰队距“俾斯麦”号已不到150海里,于是托维于23时整命令“胜利”号航空母舰上的第825中队的9架“剑鱼”式鱼雷机在尤金•埃斯蒙得少校的率领下发起对“俾斯麦”号的空中打击。23时37分,英国机群与“俾斯麦”号取得了雷达接触。23时50分,当“俾斯麦”号正加速至27节时,突然发现在6海里外的英国机群,随即开始对空射击。在英机所发射的鱼雷中仅一枚命中了“俾斯麦”号舯部的装甲带上,并未造成什么大的损伤,全部英机于2时30分之前安全返航。 <br/>在遭受到“剑鱼”的攻击后,卢金斯意识到只有甩掉一直尾随在后的3艘英舰,“俾斯麦”号才有可能逃脱英国主力舰队的围歼。 <br/>5月25日,是舰队司令卢金斯上将的生日,希特勒发来贺电庆祝他的生日和战绩。由于此时已进入了德国潜艇的活动海域,英舰开始以Z字形的反潜航线航行,但受到当时雷达性能的限制,当德舰与英舰各处于Z字的两段时,德舰就进入了英舰的雷达盲区。3时06分,“俾斯麦”号等到英舰刚刚驶到其左舷转折点时,马上右转90度,进入英舰的雷达盲区,并高速向西行驶了约10海里,然后继续右转至航向120°,最后绕到了英舰的后方向东驶往法国。 <br/>从3时06分起,失去了与“俾斯麦”号雷达接触的3艘英舰立即散开搜索德舰的行踪,但却一无所获。直到8时许,卢金斯向海军司令部发报时,“俾斯麦”号的行踪才再次暴露。可“英王乔治五世”号上的一位航海管却误将“俾斯麦”号的方位错标在距托维的主力舰队以北180海里处,使得托维误认为“俾斯麦”号正向北驶向挪威,直到傍晚航海官换岗时才发现海图的标示有误。 <br/>致命的一击 <br/>5月26日早上10时30分,2架驻北爱尔兰的英国皇家空军PBY-5“卡塔林娜”式水上飞机在距布雷斯特以西约700海里处,发现了正以20节的航速向东行驶的“俾斯麦”号。鉴于此时大多数英舰距“俾斯麦”号都在100海里以上,故唯一的希望就是由萨默维尔率领北上拦截的H舰队。14时50分,“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的第820中队的14架“剑鱼”机在摩尔少校的率领下起飞。15时20分,与一艘英国轻巡洋舰取得雷达接触,由于已知的情报称“俾斯麦”号是单舰,故将该舰误判为“俾斯麦”号,并于15时50分向该舰发射了11枚鱼雷,所幸的是所有鱼雷均因磁性引信失效而被“谢菲尔德”号规避。17时20分,所有“剑鱼”机均安全返回母舰。90分钟后的19时10分,15架“剑鱼”机在寇德少校的率领下再次起飞,并于20时47分,分6个小队从不同角度向“俾斯麦”号飞去,“俾斯麦”号随即开始对空射击。虽然德舰的防空炮火非常猛烈,但还是于21时05分,被第820中队编号L97265号“剑鱼”机向“俾斯麦”号的左舷投射的一枚鱼雷命中舰艉,剧烈的爆炸将其方向舵完全同扭曲变形的方向舵卡死,另一架810中队的“剑鱼”机于21时15分投下的鱼雷命中了“俾斯麦”号左舷舯部的装甲带上造成部分舱室的进水,攻击一直到21时25分才结束。23时整,15架“剑鱼”机全部安全返回母舰。 <br/>虽然U-556号潜艇早于19时48分就发现了“声望”号战列巡洋舰和“皇家方舟”号,但由于在先前的战斗中已打光了所有鱼雷,此时只能保持英舰的监视。 <br/>对“俾斯麦”号舰舵的一击是极为致命的,由于舰舵被鱼雷击中时,“俾斯麦”号正向左机动以规避鱼雷,故舰舵被卡死在了向左12°的位置上,使得战舰开始在海上不停的打转,在关闭引擎后,潜水员曾试图进行修理,但在“俾斯麦”号恢复航行时,战舰仍然转个不停,并一度朝向西北方航行,最后虽然通过调整中部螺旋桨和左边螺旋桨的差速来控制航向,但“俾斯麦”号的航向仍然很不平稳,且航速降到了7节。21时41分,卢金斯向柏林发报:“战舰已无法进行机动,我们将战斗到最后一发炮弹,希特勒万岁!” <br/>在空袭过后,由于“俾斯麦”号不稳定的航向,使得“谢菲尔德”号进入了其主炮的射程。21时45分,“俾斯麦”号在距“谢菲尔德”号9海里处,向其进行了6次齐射,但均未命中。 <br/>22时30分,由维安海军上校率领的5艘英国驱逐舰与“谢菲尔德”号会合后,于22时38分,与“俾斯麦”号取得接触,但随即招来了“俾斯麦”号的3次齐射作回应。在接下来的整个晚上,5艘英国驱逐舰除定时向托维的主力舰队报告“俾斯麦”号的方位外,还对其实施了多次的鱼雷攻击,但由于能见度和德舰炮火打击的影响,5艘驱逐舰所发射的16枚鱼雷无一命中。 <br/>直至0时左右,维安的驱逐舰在重新装填完鱼雷后,对“俾斯麦”号再次发起了攻击,攻击中分别有命中德舰舰体舯部装甲带和燃料舱各一枚。 <br/>最后之战 <br/>5月27日,海上正刮着时速34~40节的西北风,卢金斯知道英国人的主力舰队正在向他接近中,与英国主力舰队的遭遇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br/>7时22分,“俾斯麦”号正以10节的航速向法国行驶,此时法国海岸尚还有400里之遥。8时33分,“英王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战列舰将航向调整至110°,10分钟后的8时43分,英舰发现了在23千米外的德舰,“俾斯麦”号在发现了2艘英舰后也随即右转至350°,准备应战。英舰“英王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也以舰艏对准德舰的左舷,重巡洋舰“诺福克”号和“多赛特郡”号则行至球右舷,形成对德舰的夹击。 <br/>8时47分,英舰“罗德尼”号首先以其406毫米前主炮向“俾斯麦”号开炮,“英王乔治五世”号也随即跟随其开炮,此时双方相距大约20千米左右。“俾斯麦”号在全力右转的同时,于8时49分,开始以其381毫米前主炮向英舰“罗德尼”号还击。8时50分,“俾斯麦”号在第3次齐射中首先命中“罗德尼”号一发。8时54分,“诺福克”号和“多赛特郡”号也加入到了战斗中。8时58分,由于双方距离不断拉近,连“罗德尼”号上的152毫米副炮也开始向德舰射击。 <br/>至9时02分,“英王乔治五世”号在距“俾斯麦”号14千米处,命中德舰一发356毫米炮弹,击毁了“俾斯麦”号上的主炮射击指挥塔,但各主炮仍然在继续向英舰射击。9时21分,后主炮塔“多拉”被击毁。9时27分,先前已停止了射击的前主炮塔“安东”和“布鲁诺”突然再次向英舰齐射,但这已是其最后一次齐射。4分钟后的9时31分,在后主炮塔“恺撒”完成其最后一次齐射后,“俾斯麦”号上的4座主炮塔已全部被击毁,只剩下一些副炮仍在继续还击,但很快被击毁。此时,舰长林德曼只得向全舰官兵下达了弃舰的命令。 <br/>至9时40分,“罗德尼”号已接近到距“俾斯麦”号仅3.5千米处,虽然“罗德尼”号上的9门406毫米主炮几乎是以水平射角持续命中“俾斯麦”号,但此时的“俾斯麦”号仍然奇迹般的漂浮在海面上。大约在10时左右,弃舰的官兵们引爆了主机舱,准备让战舰自沉。10时15分,“俾斯麦”号所有火炮均停止了射击。“罗德尼”号也于10时16分,停止了炮击。 <br/>“俾斯麦”号的沉没 <br/>10时20分,围上去的“多赛特郡”号从“俾斯麦”号的右舷3千米处,向其发射了2枚MK-7型鱼雷,10时38分,又绕到其左舷2.2千米处,发射了第三枚鱼雷,3枚鱼雷均命中了德舰,但鱼雷在击穿了其外层的两道防雷壁后,并未能再进一步击穿内侧的装甲壁。 <br/>从英舰于9时02分,首次命中“俾斯麦”号至10时16分,停止射击的74分钟内,英舰共发射了2876发炮弹,但实际上“俾斯麦”号的估计最多只有400~600,且其中大多是“罗德尼”号在最后近距离的炮击中命中的。 <br/>1941年5月27日10时39分,“俾斯麦”号在位于北纬48°10",西经16°12"的地方,向左倾覆后完全沉入海中。倾覆后的“俾斯麦”号上的4座主炮塔首先在重力的作用下从炮塔座圈上脱落,此后舰桥和舰艉也先后在下沉中脱离了舰体,最后经重力的作用,舰体又再度扶正,直至舰艉撞在了海底山脉的斜坡上,“俾斯麦”号顺着坡势又向前滑行了548.4米后,才在9.15米深的淤泥中停了下来。20分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国会下议院宣布了这一对“俾斯麦”号围歼战斗取得胜利的消息。 <br/>而在“俾斯麦”号沉没前,有大约800多名官兵弃舰后落水,在1个小时后被围上来的“多赛特郡”号救起了其中的80人,“毛利人”号驱逐舰救起了25人,由于已发现附近海域有德国潜艇在接近,故英国人停止了对落水者的救援行动,掉头返航。数小时后,到达这一海域的U-74号潜艇救起了3人,隔天又有2人被德国气象观测船“萨克森沃尔德”号救起。此外,西班牙海军也曾试图前去救起一些“俾斯麦”号上的生还者,但只是在5月30日的时候,找到了2具德国水兵的尸体。“俾斯麦”号上的2200名官兵中,最终只有115人得以生还,包括卢金斯、林德曼在内的1000多人却随同“俾斯麦”号一道沉入了4763.185米深的大西洋海底。1989年6月10日,在“俾斯麦”号沉没了近48年后,才被曾发现过“泰坦尼克”号残骸的巴拉德带领的一支美国探险队所发现。2001年6月,曾以《泰坦尼克号》一片勇夺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的好莱坞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再次重返“俾斯麦”号的残骸,并拍摄了《重返俾斯麦号》一片,在国家地理频道播出,使世人再度关注到这艘在61年前曾被喻为世界上最强大战舰之一的沉没真相与那段逝去的历史。</span> <style type="text/css">[style]null[/style]</style>
<p>好啊,顶了慢慢看</p><p>要是以这个水平把2战的主力舰艇都过一遍就太美了</p>[em02][em02]
<p>好啊,顶了慢慢看</p><p>要是以这个水平把2战的主力舰艇都过一遍就太美了</p>[em02][em02]
不错不错!建议本帖加精!支持支持![em17][em17]
<p>德国的科学家我向来都是很敬佩的.那些都是很不错的科学家,就是给那些政治家们搞晕了.</p>
<p>顶下!</p><p>不过好汉难敌群殴啊</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msh</i>在2006-3-22 17:09:00的发言:</b><br/><p>顶下!</p><p>不过好汉难敌群殴啊</p></div><p>&nbsp;&nbsp;&nbsp;&nbsp; 英国人自称是什么绅士什么骑士,其实根本就是无赖、流氓和瘪三。这点在对付德国海军的“俾斯麦”号,暴露的是彻底无疑无可辩驳。</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沉睡的人</i>在2006-3-22 17:22: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msh</i>在2006-3-22 17:09:00的发言:</b><br/><p>顶下!</p><p>不过好汉难敌群殴啊</p></div><p>&nbsp;&nbsp;&nbsp;&nbsp; 英国人自称是什么绅士什么骑士,其实根本就是无赖、流氓和瘪三。这点在对付德国海军的“俾斯麦”号,暴露的是彻底无疑无可辩驳。</p></div><p></p>人家也承认单挑打不过了,又不能不打。你说怎么办
<p>严重同意加精啊,还是第一次看到关于俾斯麦的这么详细的介绍呢</p>
<p>非常喜欢...收了</p><p></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沉睡的人</i>在2006-3-22 17:22: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msh</i>在2006-3-22 17:09:00的发言:</b><br/><p>顶下!</p><p>不过好汉难敌群殴啊</p></div><p>&nbsp;&nbsp;&nbsp;&nbsp; 英国人自称是什么绅士什么骑士,其实根本就是无赖、流氓和瘪三。这点在对付德国海军的“俾斯麦”号,暴露的是彻底无疑无可辩驳。</p></DIV><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和平是打出来的</i>在2006-3-22 17:26: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沉睡的人</i>在2006-3-22 17:22: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msh</i>在2006-3-22 17:09:00的发言:</b><br/><p>顶下!</p><p>不过好汉难敌群殴啊</p></div><p>&nbsp;&nbsp;&nbsp;&nbsp; 英国人自称是什么绅士什么骑士,其实根本就是无赖、流氓和瘪三。这点在对付德国海军的“俾斯麦”号,暴露的是彻底无疑无可辩驳。</p></div><p></p>人家也承认单挑打不过了,又不能不打。你说怎么办</div><p>&nbsp;&nbsp;&nbsp;&nbsp;&nbsp; 所以呀,英国人就可以毫无廉耻的一次性调集70艘大型水面战舰和大量战机,去对付一艘船舵失灵无法正常行进的德国战舰,并将群殴击沉这样一艘受了致命伤的战舰,归咎为所谓的辉煌的大英帝国的无敌海军的胜利。 </p><p>&nbsp;&nbsp;&nbsp;&nbsp; 这场海战,与其说是英国海军的辉煌战果,还不如说是遗臭万年的英国海军下流可耻历史记录!</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沉睡的人</i>在2006-3-23 1:25: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和平是打出来的</i>在2006-3-22 17:26: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沉睡的人</i>在2006-3-22 17:22: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msh</i>在2006-3-22 17:09:00的发言:</b><br/><p>顶下!</p><p>不过好汉难敌群殴啊</p></div><p>&nbsp;&nbsp;&nbsp;&nbsp; 英国人自称是什么绅士什么骑士,其实根本就是无赖、流氓和瘪三。这点在对付德国海军的“俾斯麦”号,暴露的是彻底无疑无可辩驳。</p></div><p></p>人家也承认单挑打不过了,又不能不打。你说怎么办</div><p>&nbsp;&nbsp;&nbsp;&nbsp;&nbsp; 所以呀,英国人就可以毫无廉耻的一次性调集70艘大型水面战舰和大量战机,去对付一艘船舵失灵无法正常行进的德国战舰,并将群殴击沉这样一艘受了致命伤的战舰,归咎为所谓的辉煌的大英帝国的无敌海军的胜利。 </p><p>&nbsp;&nbsp;&nbsp;&nbsp; 这场海战,与其说是英国海军的辉煌战果,还不如说是遗臭万年的英国海军下流可耻历史记录!</p></div><p>难道应该把它放回去让它继续为虎作伥吗?兄弟有写偏激了。</p>
<p>同意楼上的,战争本来就是不择手段的,只要不违反国际公约等的反人类的基本线。</p><p>为什么纳粹可以以强凌弱,正义方却不能以多胜少?</p><p>“必将剩勇追穷寇”——也是“下流可耻”的?</p>
<p></p><p>&nbsp; <strong>还是德国海军好,德国海军标准对手---民用商船</strong></p><p></p><p><strong>&nbsp;德国海军的座右铭---我打不过你们的男人,还对付不了你们的女人?</strong></p>
&nbsp;<strong>一条大号流氓---俾斯麦 号</strong>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破坏者</i>在2006-3-23 9:50:00的发言:</b><br/><p>同意楼上的,战争本来就是不择手段的,只要不违反国际公约等的反人类的基本线。</p><p>为什么纳粹可以以强凌弱,正义方却不能以多胜少?</p><p>“必将剩勇追穷寇”——也是“下流可耻”的?</p></div><p>&nbsp;&nbsp;&nbsp;&nbsp;&nbsp; "为什么纳粹可以以强凌弱,正义方却不能以多胜少?"你这里所说的“正义方”一词,并加在了英国人的头上,是绝对不恰当和令人愤慨的!英国是近代一切邪恶力量衍生的本源国,它几百年里什么时候正义过!!!它和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纷争和战争掠夺,我不想说什么。但是这个国家对我们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伤害,是我们民族因该牢牢记住的。提醒你一下,就是你所说的这个“正义”的国家,在近代通过它们的坚船利炮掠夺走了,我们中华民族无以记数的民族财富,并通过军事手段强行把鸦片这种邪恶的东西买到中国,毒害坑害了我们中国整整几代人。它是近代世界第一人向我们中国下手的国家,并且在它的带领下,西方列强也开始一起对中华民族的各种各样的经济财富的掠夺。对中华民族近代伤害最大的三个国家里,英国是排第一的。所以请你以后在中国网站上说到英国的时候,千万不要再犯这种低级的幼稚的会令大家愤怒的......的错误了。</p>
<p>好像有这种说法---古希腊和近代英国是对人类贡献最大的两个国家</p><p>&nbsp;反正英美是现代工业文明构架的搭建者</p>
德国的武器是很好,但是还是在二战中败了,综合国力是决定因素啊!
<p>德国能胜才是怪了?</p><p>&nbsp;德国根本没有领导世界的能力,和日本一样</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沉睡的人</i>在2006-3-23 11:01: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破坏者</i>在2006-3-23 9:50:00的发言:</b><br/><p>同意楼上的,战争本来就是不择手段的,只要不违反国际公约等的反人类的基本线。</p><p>为什么纳粹可以以强凌弱,正义方却不能以多胜少?</p><p>“必将剩勇追穷寇”——也是“下流可耻”的?</p></div><p>&nbsp;&nbsp;&nbsp;&nbsp;&nbsp; "为什么纳粹可以以强凌弱,正义方却不能以多胜少?"你这里所说的“正义方”一词,并加在了英国人的头上,是绝对不恰当和令人愤慨的!英国是近代一切邪恶力量衍生的本源国,它几百年里什么时候正义过!!!它和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纷争和战争掠夺,我不想说什么。但是这个国家对我们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伤害,是我们民族因该牢牢记住的。提醒你一下,就是你所说的这个“正义”的国家,在近代通过它们的坚船利炮掠夺走了,我们中华民族无以记数的民族财富,并通过军事手段强行把鸦片这种邪恶的东西买到中国,毒害坑害了我们中国整整几代人。它是近代世界第一人向我们中国下手的国家,并且在它的带领下,西方列强也开始一起对中华民族的各种各样的经济财富的掠夺。对中华民族近代伤害最大的三个国家里,英国是排第一的。所以请你以后在中国网站上说到英国的时候,千万不要再犯这种低级的幼稚的会令大家愤怒的......的错误了。</p></div><p>&nbsp; </p><p>你的祖上如果有过杀人放火的前科,你也要负有责任? </p><p>英国不是反法西斯的核心之一,难道还是法西斯的核心之一? </p><p>从你通篇的意思可见,擅长攻击<strong>民用商船的俾斯麦 号是</strong>正义方、与纳粹作战的英国是非正义方?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p><p>提醒你一下,千万不要用这种低级的幼稚的思维看历史了!</p>
<p>这么好的帖子,大家不要吵了,俾斯麦我也超喜欢的。</p><p>一个巴掌拍不响,战争本来就没有绝对正义的一方,德国人也是被协约国盘剥的不行了才强力反弹的,但是任何借口都无法为他们的累累罪行辩护。</p><p>话说回来正是那场惨烈的海战才造就了俾斯麦的神话,那才是适合它的结局,相比之下龟缩港内的提尔皮茨就很少有人提起了。</p><p>话再说回来,是不是有些跑题呢?</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和平是打出来的</i>在2006-3-23 11:30:00的发言:</b><br/><p>这么好的帖子,大家不要吵了,俾斯麦我也超喜欢的。</p><p>一个巴掌拍不响,战争本来就没有绝对正义的一方,德国人也是被协约国盘剥的不行了才强力反弹的,但是任何借口都无法为他们的累累罪行辩护。</p><p>话说回来正是那场惨烈的海战才造就了俾斯麦的神话,那才是适合它的结局,相比之下龟缩港内的提尔皮茨就很少有人提起了。</p><p>话再说回来,是不是有些跑题呢?</p></div><p>&nbsp;&nbsp;&nbsp;&nbsp; 德国人在二战中对英国国力的打击和削弱,其实是对全人类的十分伟大的历史贡献。这一历史功绩,虽然现在很多人还不能领悟,但是二三百年后必将使得智慧起来的人类重新体悟这一段改变人类命运的历史。 </p><p>&nbsp;&nbsp;&nbsp;&nbsp; 提尔皮茨就一艘光杆司令,也在北海把英国人的狗胆吓的够呛。说提尔皮茨龟缩港内,我认为说法有问题。</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沉睡的人</i>在2006-3-23 12:42:00姆⒀裕?lt;/B&gt;<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和平是打出来的</i>在2006-3-23 11:30:00的发言:</b><br/><p>这么好的帖子,大家不要吵了,俾斯麦我也超喜欢的。</p><p>一个巴掌拍不响,战争本来就没有绝对正义的一方,德国人也是被协约国盘剥的不行了才强力反弹的,但是任何借口都无法为他们的累累罪行辩护。</p><p>话说回来正是那场惨烈的海战才造就了俾斯麦的神话,那才是适合它的结局,相比之下龟缩港内的提尔皮茨就很少有人提起了。</p><p>话再说回来,是不是有些跑题呢?</p></div><p>&nbsp;&nbsp;&nbsp;&nbsp; 德国人在二战中对英国国力的打击和削弱,其实是对全人类的十分伟大的历史贡献。这一历史功绩,虽然现在很多人还不能领悟,但是二三百年后必将使得智慧起来的人类重新体悟这一段改变人类命运的历史。 </p><p>&nbsp;&nbsp;&nbsp;&nbsp; 提尔皮茨就一艘光杆司令,也在北海把英国人的狗胆吓的够呛。说提尔皮茨龟缩港内,我认为说法有问题。</p><p>既然搂主带头跑题咱们就聊聊</p><p>[em07]</p><p>至于打击英国对世界的贡献,这一点恐怕德国人自己都没想过。我不知这样也可以算作他们的功绩</p><p>[em06]</p><p>提舰的问题主要是德国海军内部两派不合,又不重视海航的建设,导致既没有制空权,又没有足够的潜艇掩护,根本无法出海作战,就算放着不理也只能打打商船而已,不会有什么作为。希特勒为了躲开英国空军才费尽心力打通了北海的出海口却不懂得和英国人争夺大西洋上的制空权可见其不思进取、毫无想象力的海军战略才是德国海军的最大敌人。</p><p>再说德国的海军从来就不具备撼动英国海军的实力,如果反过来,你以为德国人不会以多欺少?</p></b></div><p>既然搂主带头跑题咱们就聊聊</p><p>[em07]</p><p>至于打击英国对世界的贡献,这一点恐怕德国人自己都没想过。我不知这样也可以算作他们的功绩</p><p>[em06]</p><p>提舰的问题主要是德国海军内部两派不合,又不重视海航的建设,导致既没有制空权,又没有足够的潜艇掩护,根本无法出海作战,就算放着不理也只能打打商船而已,不会有什么作为。希特勒为了躲开英国空军才费尽心力打通了北海的出海口却不懂得和英国人争夺大西洋上的制空权可见其不思进取、毫无想象力的海军战略才是德国海军的最大敌人。</p><p>再说德国的海军从来就不具备撼动英国海军的实力,如果反过来,你以为德国人不会以多欺少?</p>
我一直认为,德国就是应该造H44,真造了的话,这个世界就清净了,仗也不用打了……德国没有选择大战舰的同时,等于放弃了和平……本来完全可以把许多战争资源全部消耗光的……
<p>如果有人能回到过去,请支持建造德国战列舰,世界的和平,就在你的手中……</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和平是打出来的</i>在2006-3-23 13:19: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沉睡的人</i>在2006-3-23 12:42:00姆⒀裕?lt;/B&gt;<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和平是打出来的</i>在2006-3-23 11:30:00的发言:</b><br/><p>这么好的帖子,大家不要吵了,俾斯麦我也超喜欢的。</p><p>一个巴掌拍不响,战争本来就没有绝对正义的一方,德国人也是被协约国盘剥的不行了才强力反弹的,但是任何借口都无法为他们的累累罪行辩护。</p><p>话说回来正是那场惨烈的海战才造就了俾斯麦的神话,那才是适合它的结局,相比之下龟缩港内的提尔皮茨就很少有人提起了。</p><p>话再说回来,是不是有些跑题呢?</p></div><p>&nbsp;&nbsp;&nbsp;&nbsp; 德国人在二战中对英国国力的打击和削弱,其实是对全人类的十分伟大的历史贡献。这一历史功绩,虽然现在很多人还不能领悟,但是二三百年后必将使得智慧起来的人类重新体悟这一段改变人类命运的历史。 </p><p>&nbsp;&nbsp;&nbsp;&nbsp; 提尔皮茨就一艘光杆司令,也在北海把英国人的狗胆吓的够呛。说提尔皮茨龟缩港内,我认为说法有问题。</p><p>既然搂主带头跑题咱们就聊聊</p><p>[em07]</p><p>至于打击英国对世界的贡献,这一点恐怕德国人自己都没想过。我不知这样也可以算作他们的功绩</p><p>[em06]</p><p>提舰的问题主要是德国海军内部两派不合,又不重视海航的建设,导致既没有制空权,又没有足够的潜艇掩护,根本无法出海作战,就算放着不理也只能打打商船而已,不会有什么作为。希特勒为了躲开英国空军才费尽心力打通了北海的出海口却不懂得和英国人争夺大西洋上的制空权可见其不思进取、毫无想象力的海军战略才是德国海军的最大敌人。</p><p>再说德国的海军从来就不具备撼动英国海军的实力,如果反过来,你以为德国人不会以多欺少?</p></b></div><p>既然搂主带头跑题咱们就聊聊</p><p>[em07]</p><p>至于打击英国对世界的贡献,这一点恐怕德国人自己都没想过。我不知这样也可以算作他们的功绩</p><p>[em06]</p><p>提舰的问题主要是德国海军内部两派不合,又不重视海航的建设,导致既没有制空权,又没有足够的潜艇掩护,根本无法出海作战,就算放着不理也只能打打商船而已,不会有什么作为。希特勒为了躲开英国空军才费尽心力打通了北海的出海口却不懂得和英国人争夺大西洋上的制空权可见其不思进取、毫无想象力的海军战略才是德国海军的最大敌人。</p><p>再说德国的海军从来就不具备撼动英国海军的实力,如果反过来,你以为德国人不会以多欺少?</p></div><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不认同。德国海军和英国海军实力上根本就是几个数量化等级的绝对劣势,但是德国的海军,用他们的智慧和英勇,作出了绝对超越他们自身实力的军事战绩和战果。<br/>&nbsp;&nbsp;&nbsp;&nbsp; 二战德国的大型水面战舰,扳着手指也能数出来。战争开始时,德国海军比意大利、苏联、法国、美国、日本、英国都差的多。但是就以这几艘德国战舰的单舰战绩来看来分析,绝对都是运用到了很高的水平的。<br/>&nbsp;&nbsp;&nbsp;&nbsp; 二战德国三军中,陆军是几乎完美的。空军武器一流,但是领导者戈林却是德国空军最大的敌人和反德国空军作用力。海军是最弱小,但是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德国军人素质和战术战略理念,并没有使得德国人丢脸。相反,正是他们的无畏,使得德国以极小的军事力量投入,牵制和引导并防御住了英国人,在美国没有参战前的西线进攻。没有美国的参战,这一局面将足以使得德国在战胜苏联后,对英国进行绝对优势的军事打击(那时,将是再一次的以空战为主要进行方式的对英国的绝对优势的空中决战)。德国对苏联和英国的二线作战是可行和占具一定军事力量优势的。但是日本人白痴的对美国开战,以及日本人的军事愚蠢,才是使得德国最终战败的最直接根源。</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雪千寻</i>在2006-3-23 13:38:00的发言:</b><br/><p>如果有人能回到过去,请支持建造德国战列舰,世界的和平,就在你的手中……</p></div><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如果有人能回到过去,请支持大明帝国建造十倍几十倍于郑和舰队的大明帝国海军舰队。首先灭掉日本,然后再占领整个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再沿着打下整个太平洋西岸一直打到好望角,再横渡太平洋打下整个太平洋东岸所有地区,将整个太平洋纳入中华民族的手中,把它变成中国人版图中的内陆湖。</p>
看来搂主是已经有定论了再通诸多过一厢情愿的假设来支持,自成体系、软硬不吃,我是水平有限,无能为力了,搂主好自为之吧。
<p>这个帖子很好啊</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和平是打出来的</i>在2006-3-23 14:01:00的发言:</b><br/>看来搂主是已经有定论了再通诸多过一厢情愿的假设来支持,自成体系、软硬不吃,我是水平有限,无能为力了,搂主好自为之吧。</div><p></p>[em10][em10][em10][em10][em10][em01]
<p>偷笑,这年头啊……</p><p>顺便TO 167:这贴如果是原创,貌似加精应该是可以的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