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马家窑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23:18:19
华夏历史    -------
                         闲话“马家窑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灿烂文化,“马家窑文化”就是这五千多年文化历史中一枝绚丽奇葩。
中华文化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它与古埃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古印度文化等,共同创造了人类的古代文明。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在这诸多古代文化中,真正延续不断承传下来,并在现代条件下得以发扬光大的,却只有中华古代文化。我们常常说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即由此而来。
  确乎,中华民族作为华夏子孙,其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又何止五千年?但现在的问题是对任何历史的评骘和认定,都需要有相应的考古发现和古代实物作支撑,作印证。缺乏这种支撑和印证的历史,不仅是乏力的,而且也是国际上不予承认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就受到这样的质疑和挑战。因为在这五千年中,有考古成果支撑和印证的仅有二千余年,再往上靠,也顶多只能靠到濒于三千年。应当说,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出土文物在印证文明历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和决定性的。
  马家窑文化是五千年前的古文化,它是1923年在洮河之滨的临洮县马家窑村首次发现并以此地而命名的。同年,又在其附近发现了稍晚于马家窑文化的辛店文化和寺洼山文化遗址。解放以后,还在洮河、大夏河和湟水流域发现了属于马家窑文化的许多遗址。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器,以其精美繁缛的花纹、深沉瑰丽的色彩、形状多样的造型,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享誉全世界。
       马家窑文化有的人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大体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4个类型,代表其发展序列。不仅从地层关系上证实,同时从陶器的器形和彩陶纹饰上,也表现出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间,有上下叠压的地层堆积,特别是石岭下类型的彩陶纹饰和器形犹具有从庙底沟类型递变来的踪迹,因此,有人把马家窑文化视为仰韶文化的一种地方性的变体。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马家窑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至公元前2050年。马家窑

人在日常生活中,制作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彩陶的成就尤为突出。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陪葬陶器中,彩陶达到80%。
  马家窑人居住的地方紧靠着洮河和大夏河,汹涌的河水奔腾着注入黄河,旋转的浪花也跳到了马家窑的彩陶上,演化出绚丽多彩的图案。旋涡纹,正是马家窑类型彩陶最有代表性的纹饰。
  马家窑遗址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制陶作坊,生产的器物有碗、钵、盆、瓶、尖底瓶、壶、罐、瓮、带嘴锅等等。彩绘分布在瓶、壶、罐、瓮的外壁,碗、钵、盆的外沿和器内。最常见的旋涡纹往往以点着圆心的圆圈或同心圆为中心,向左右或四周发散出波状的线条,连缀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图案。旋纹彩陶尖底瓶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尖底瓶是新石器时代特有的汲水用具,整个器身近似纺锤形,流线型的尖底大大地减小了对水的阻力,系绳的两耳装在腹部的二分之一以下,让瓶子入水后容易倾倒,灌满水后提起绳子又是直立的,力学原理考虑得十分周到。这种本来就是水具的器皿,又让马家窑人着意地画上水涡的纹饰,以纵向排列的三个圆圈为中心,向四方发散出成束的S形波线,构成连绵不断布满器身的四方连续图案;而较细的瓶颈则画着一周一周的横线纹。整体看来,像是平静的水面下潜藏着汹涌的波涛。
  画在盆、碗里面的旋涡纹又是另一种格局。有的以同心圆为骨架,中间或边缘的某一层产生一些变化,比如将线条拉直,变成等边三角形,夹在同心圆的旋涡中间;有的如同上述尖底瓶的纹饰布局,从圆心发散开去。发散的方向有两向的,如同S形;有三向的,即把圆形分成三等份,这种布局最多;还有分成四等份的,如果用直线条,就是十字形,如果旋转起来,就演变成卍字形。图案法则在马家窑彩陶的绘画中,被运用得出神入化。
  除了旋涡纹,马家窑类型还有一件陶器必须提到,就是舞蹈纹彩陶盆。它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人物图画之一。它的纹饰,也同水有关。盆的内壁上,由成组的竖线分成三个区域,每区中,分别画着五个手拉手的人物剪影,她们整齐地侧着头,踏着统一的步伐,辫子甩向一侧,尾巴似的飘带甩向另一侧,静止的画面上展现了节奏和律动。俄罗斯芭蕾中四小天鹅的经典舞蹈,在五千年前的黄河边就有了相似的表现。人物的脚下,画着一周周水平线条,她 们自然是在水边跳舞了。如果盆里盛上水,人物的倒影映出来,更是美妙无比。看来,这件陶器的纹饰,画师是经过精心构思的。它也反映出,奔跳的河水不仅满足了马家窑人的物质生活,也是他们精神生活所离不开的。
      

       郭沫若的文博知识广泛、精湛,也是一位陶瓷专家。他对大量的陶瓷器进行了考证,郭老分析马家窑文化的一处民间窑场时,从窑群分布、窑炉构造、窑具安置到陶土质地、制作工艺及产品都有独到见地。
  马家窑文化被当时国外史学界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后来的各种文化遗产遗迹,都与它有着不可分割的源流关系。大禹王出生地古大夏,老子飞升地凤台,战国秦长城起首处,秦国黑巅峡、九巅峡古栈道,三国狄道古战场,汉唐丝路南线,唐代哥舒碑等古文化遗迹。此外,以秦汉时的陇西为郡望的李、辛、董、牛、姚、禹、闵等12大姓,其中有的早在唐宋时期就迁徙于缅甸,有的在清明以来,才播迁于南洋及世界各地,这些姓氏中的数以百计的历代名人,为创造和传播中华文明,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特别是陇西李氏,自始祖李崇任秦国陇西郡首而发迹之后,有西汉太尉李仲翔葬狄道东川(今临洮东二十铺),有晋朝李高为西凉武昭王,有李渊建大唐帝国,李世民创盛唐伟业,从此,"唐人"成了"华人"的代名词,美誉传遍了世界各国。所有这些,都是马家窑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得到不断发展的反映,为马家窑文化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独特内容。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并辉于中国历史。华夏历史    -------
                         闲话“马家窑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灿烂文化,“马家窑文化”就是这五千多年文化历史中一枝绚丽奇葩。
中华文化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它与古埃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古印度文化等,共同创造了人类的古代文明。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在这诸多古代文化中,真正延续不断承传下来,并在现代条件下得以发扬光大的,却只有中华古代文化。我们常常说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即由此而来。
  确乎,中华民族作为华夏子孙,其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又何止五千年?但现在的问题是对任何历史的评骘和认定,都需要有相应的考古发现和古代实物作支撑,作印证。缺乏这种支撑和印证的历史,不仅是乏力的,而且也是国际上不予承认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就受到这样的质疑和挑战。因为在这五千年中,有考古成果支撑和印证的仅有二千余年,再往上靠,也顶多只能靠到濒于三千年。应当说,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出土文物在印证文明历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和决定性的。
  马家窑文化是五千年前的古文化,它是1923年在洮河之滨的临洮县马家窑村首次发现并以此地而命名的。同年,又在其附近发现了稍晚于马家窑文化的辛店文化和寺洼山文化遗址。解放以后,还在洮河、大夏河和湟水流域发现了属于马家窑文化的许多遗址。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器,以其精美繁缛的花纹、深沉瑰丽的色彩、形状多样的造型,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享誉全世界。
       马家窑文化有的人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大体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4个类型,代表其发展序列。不仅从地层关系上证实,同时从陶器的器形和彩陶纹饰上,也表现出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间,有上下叠压的地层堆积,特别是石岭下类型的彩陶纹饰和器形犹具有从庙底沟类型递变来的踪迹,因此,有人把马家窑文化视为仰韶文化的一种地方性的变体。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马家窑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至公元前2050年。马家窑

人在日常生活中,制作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彩陶的成就尤为突出。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陪葬陶器中,彩陶达到80%。
  马家窑人居住的地方紧靠着洮河和大夏河,汹涌的河水奔腾着注入黄河,旋转的浪花也跳到了马家窑的彩陶上,演化出绚丽多彩的图案。旋涡纹,正是马家窑类型彩陶最有代表性的纹饰。
  马家窑遗址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制陶作坊,生产的器物有碗、钵、盆、瓶、尖底瓶、壶、罐、瓮、带嘴锅等等。彩绘分布在瓶、壶、罐、瓮的外壁,碗、钵、盆的外沿和器内。最常见的旋涡纹往往以点着圆心的圆圈或同心圆为中心,向左右或四周发散出波状的线条,连缀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图案。旋纹彩陶尖底瓶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尖底瓶是新石器时代特有的汲水用具,整个器身近似纺锤形,流线型的尖底大大地减小了对水的阻力,系绳的两耳装在腹部的二分之一以下,让瓶子入水后容易倾倒,灌满水后提起绳子又是直立的,力学原理考虑得十分周到。这种本来就是水具的器皿,又让马家窑人着意地画上水涡的纹饰,以纵向排列的三个圆圈为中心,向四方发散出成束的S形波线,构成连绵不断布满器身的四方连续图案;而较细的瓶颈则画着一周一周的横线纹。整体看来,像是平静的水面下潜藏着汹涌的波涛。
  画在盆、碗里面的旋涡纹又是另一种格局。有的以同心圆为骨架,中间或边缘的某一层产生一些变化,比如将线条拉直,变成等边三角形,夹在同心圆的旋涡中间;有的如同上述尖底瓶的纹饰布局,从圆心发散开去。发散的方向有两向的,如同S形;有三向的,即把圆形分成三等份,这种布局最多;还有分成四等份的,如果用直线条,就是十字形,如果旋转起来,就演变成卍字形。图案法则在马家窑彩陶的绘画中,被运用得出神入化。
  除了旋涡纹,马家窑类型还有一件陶器必须提到,就是舞蹈纹彩陶盆。它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人物图画之一。它的纹饰,也同水有关。盆的内壁上,由成组的竖线分成三个区域,每区中,分别画着五个手拉手的人物剪影,她们整齐地侧着头,踏着统一的步伐,辫子甩向一侧,尾巴似的飘带甩向另一侧,静止的画面上展现了节奏和律动。俄罗斯芭蕾中四小天鹅的经典舞蹈,在五千年前的黄河边就有了相似的表现。人物的脚下,画着一周周水平线条,她 们自然是在水边跳舞了。如果盆里盛上水,人物的倒影映出来,更是美妙无比。看来,这件陶器的纹饰,画师是经过精心构思的。它也反映出,奔跳的河水不仅满足了马家窑人的物质生活,也是他们精神生活所离不开的。
      

       郭沫若的文博知识广泛、精湛,也是一位陶瓷专家。他对大量的陶瓷器进行了考证,郭老分析马家窑文化的一处民间窑场时,从窑群分布、窑炉构造、窑具安置到陶土质地、制作工艺及产品都有独到见地。
  马家窑文化被当时国外史学界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后来的各种文化遗产遗迹,都与它有着不可分割的源流关系。大禹王出生地古大夏,老子飞升地凤台,战国秦长城起首处,秦国黑巅峡、九巅峡古栈道,三国狄道古战场,汉唐丝路南线,唐代哥舒碑等古文化遗迹。此外,以秦汉时的陇西为郡望的李、辛、董、牛、姚、禹、闵等12大姓,其中有的早在唐宋时期就迁徙于缅甸,有的在清明以来,才播迁于南洋及世界各地,这些姓氏中的数以百计的历代名人,为创造和传播中华文明,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特别是陇西李氏,自始祖李崇任秦国陇西郡首而发迹之后,有西汉太尉李仲翔葬狄道东川(今临洮东二十铺),有晋朝李高为西凉武昭王,有李渊建大唐帝国,李世民创盛唐伟业,从此,"唐人"成了"华人"的代名词,美誉传遍了世界各国。所有这些,都是马家窑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得到不断发展的反映,为马家窑文化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独特内容。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并辉于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