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首次全面披露国产枭龙战机研发历程(有双座10的消息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17:17
中新网4月14日电 枭龙战机,写着一连串中国“第一”:第一架国际合作战机、第一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战机、第一架安装国产先进航电技术的战机……今日出版的《四川日报》揭露了其产生的历程。 <p>  <strong>设计师故事</strong></p><p><strong>  我把嘴唇咬破了</strong></p><p>  起飞前,中航第一集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枭龙总设计师杨伟,习惯性地抬头仰望蓝天几分钟,然后拿起笔,在放飞批准书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p><p>  这是2003年8月25日。</p><p>  这一天,枭龙首次试飞,飞行时间17分钟。试飞员走出机舱时,杨伟第一个走过去拥抱他。“飞机安全落地,长期积聚的压力突然释放,我觉得我是把嘴唇咬破了,但哭没哭也不知道了。”</p><p>  从图纸,然后再部件、总装、地面实验,一架飞机的整个过程,杨伟和他的同事们都是咬着牙过来的。“第一次首飞,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考验,风险最大,任何一种设计的疏忽,或者考虑不周到,都可能导致飞行员生命的损失,以及整个项目的一个大挫折。”杨伟很动情地说。</p><p>  1985年,从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杨伟被分配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那一年,他22岁。</p><p>  命运从一开始便给了杨伟起跳的空间,他被安排到了一个全新的课题组。而横亘在该课题组面前的,是当时在国内尚属空白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难关。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是先进歼击机的典型标志,是重点型号飞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直接影响飞机的飞行安全和全机研制工作的成败,技术难度相当大,风险也很高,世界上先进国家采用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飞机都遭遇过严重挫折。</p><p>  3个月后,杨伟被提升为课题组组长。一个才来研究所5个月的年轻人,被提拔为独当一面的专业组长,有人怀疑,有人嫉妒。但挑战,却激起了他无限的创造欲。</p><p>  在没有任何对外合作与国内类似系统研制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飞控系统的核心———飞行应用软件,被杨伟和他的同事们一举攻克,国家某重点型号首飞,在一片期待的目光中成功载入历史。</p><p>  紧接着,被列为航空武器装备关键项目的某重点型号飞机飞行训练模拟系统和二级综合自动检测设备的研制,又把杨伟推到了前台,并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国内最先进的飞控试验设施”的高度评价。设备的研制成功,使中国军用飞机仿真技术以及综合自动检测技术实现全新突破。</p><p>  流言没了,质疑走了,在飞行控制领域近乎天才一般的“表演”中,杨伟逐渐走向成熟。</p><p>  1998年,杨伟受命担任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副总设计师,并兼任飞控系统总设计师。如今的他,肩挑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某重点型号双座型飞机总设计师和枭龙飞机总设计师3副担子。</p><p>  近期,挂着国产先进航电设备、进气道的枭龙战机“完整版”,将首次试飞,并以市场的名义“批量生产”。</p><p>  距离枭龙战机第一次首飞,近千个日子流转,但每一个日子的背后,都大写着4个字:民族尊严。杨伟将这样的自豪感写在一本厚厚的工作日志的每一页,密匝而有序。</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4 14:18:24编辑过]
中新网4月14日电 枭龙战机,写着一连串中国“第一”:第一架国际合作战机、第一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战机、第一架安装国产先进航电技术的战机……今日出版的《四川日报》揭露了其产生的历程。 <p>  <strong>设计师故事</strong></p><p><strong>  我把嘴唇咬破了</strong></p><p>  起飞前,中航第一集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枭龙总设计师杨伟,习惯性地抬头仰望蓝天几分钟,然后拿起笔,在放飞批准书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p><p>  这是2003年8月25日。</p><p>  这一天,枭龙首次试飞,飞行时间17分钟。试飞员走出机舱时,杨伟第一个走过去拥抱他。“飞机安全落地,长期积聚的压力突然释放,我觉得我是把嘴唇咬破了,但哭没哭也不知道了。”</p><p>  从图纸,然后再部件、总装、地面实验,一架飞机的整个过程,杨伟和他的同事们都是咬着牙过来的。“第一次首飞,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考验,风险最大,任何一种设计的疏忽,或者考虑不周到,都可能导致飞行员生命的损失,以及整个项目的一个大挫折。”杨伟很动情地说。</p><p>  1985年,从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杨伟被分配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那一年,他22岁。</p><p>  命运从一开始便给了杨伟起跳的空间,他被安排到了一个全新的课题组。而横亘在该课题组面前的,是当时在国内尚属空白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难关。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是先进歼击机的典型标志,是重点型号飞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直接影响飞机的飞行安全和全机研制工作的成败,技术难度相当大,风险也很高,世界上先进国家采用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飞机都遭遇过严重挫折。</p><p>  3个月后,杨伟被提升为课题组组长。一个才来研究所5个月的年轻人,被提拔为独当一面的专业组长,有人怀疑,有人嫉妒。但挑战,却激起了他无限的创造欲。</p><p>  在没有任何对外合作与国内类似系统研制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飞控系统的核心———飞行应用软件,被杨伟和他的同事们一举攻克,国家某重点型号首飞,在一片期待的目光中成功载入历史。</p><p>  紧接着,被列为航空武器装备关键项目的某重点型号飞机飞行训练模拟系统和二级综合自动检测设备的研制,又把杨伟推到了前台,并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国内最先进的飞控试验设施”的高度评价。设备的研制成功,使中国军用飞机仿真技术以及综合自动检测技术实现全新突破。</p><p>  流言没了,质疑走了,在飞行控制领域近乎天才一般的“表演”中,杨伟逐渐走向成熟。</p><p>  1998年,杨伟受命担任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副总设计师,并兼任飞控系统总设计师。如今的他,肩挑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某重点型号双座型飞机总设计师和枭龙飞机总设计师3副担子。</p><p>  近期,挂着国产先进航电设备、进气道的枭龙战机“完整版”,将首次试飞,并以市场的名义“批量生产”。</p><p>  距离枭龙战机第一次首飞,近千个日子流转,但每一个日子的背后,都大写着4个字:民族尊严。杨伟将这样的自豪感写在一本厚厚的工作日志的每一页,密匝而有序。</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4 14:18:24编辑过]
<strong>14年前的一个秘密任务</strong><p>  祖国的大西南,历来是藏龙卧虎之地,与武侯祠相邻的锦江旁,如今就深藏着一条“卧龙”,这就是中国新崛起的歼击机基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简称611所)。</p><p>  1970年,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一分为二,300多号人风驰电掣举家迁往成都。611所,从此成了飞机设计研究抹不去的代号。</p><p>  611所刚建立,便遭遇文革之非常时期。611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沉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门心思搞科研”,回忆起那段“闭门造车”的寂寞时光,原所长成志明意犹未尽。</p><p>  直到1984年,国内第一架全天候歼击机———歼7C战机诞生,611所才轰然间进入公众视野。战机正式装备中国空军,成为现役机种主力之一。但由于技术上仿制原苏联,缺陷在使用中慢慢显现,到1992年,飞机出口受阻。此时,611所接到了三大任务:研制一架先进战机,建立一个先进战机研制基地,造就一支掌握最先进航空技术的队伍。</p><p>  也就在611开始从沉寂中“苏醒”的当头,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闻知歼7威名,风尘仆仆来到611所调研考察。临别,将军挥毫题赠“创新”二字加勉。是时,611刚满14岁。</p><p>  将军此行,大大提升了611人的自信力。1985年,611所在与同行“老大哥”的竞争中,一举夺得国家某重点型号工程的立项,中国第三代战机的研制擂响战鼓。</p><p>  1992年初,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任务降临611所。中航进出口总公司、611所和成飞公司负责人被秘密召往北京,接受着“秘密指示”。此行,所长为611人带回一个新任务:研发中国新一代轻型战斗机。定位上,航空部的指令有3点:性能好,价格低,作战效能世界先进。不久,巴基斯坦表示有兴趣参加联合研制。</p><p>  与巴方“马拉松式”的谈判拖延了7年之久,最终于1999年初签署联合研制新型战斗机的协议。611所作为“主设计”,再次被历史推到前台而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p><p>  三十功名,八千里路。2003年8月25日,枭龙01架实现首次飞行。“当时很多人都哭了,那是一种压力释放后的情不自禁”,结构室主任黄建云至今仍很动情,搞一架飞机真不容易,从做方案到批量生产,一般都要15年,很少有人一生经历研制3架飞机的全过程。</p><p>  从1992年的谈判始发,到2003年首飞,再到2006年开始“批量生产”,枭龙翔天的意义,不仅是飞越14年。一架战机的横空出世,写着一个民族的快意。</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4 14:35:54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4 14:38:53编辑过]
八股文就算了。这点东西谁还不知道啊。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kaka22</i>在2006-4-14 14:37:00的发言:</b><br/>八股文就算了。这点东西谁还不知道啊。</div><p>不要什么文章都扣一个“八股”的帽子 </p><p>就算已经知道的消息,消息的验证也是非常重要的 </p><p>一点常识都不懂,又不虚心</p>
<p><strong>几万个零部件全由“中国造”?</strong></p><p><strong>莫非发动机也,自己造?</strong></p>
八股文章没什么意思[em05][em05]